[爆卦]薄荷諸島 怎麼 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薄荷諸島 怎麼 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薄荷諸島 怎麼 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薄荷諸島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張光偉 Wayn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角度! 💚 臺灣啊,你是上帝疼痛的海島 / 台大教授 張文亮 「海島和其上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以賽亞書四十二:10) 臺灣不是一個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日本千島群島弧與菲律賓呂宋島弧中間的群島。群島是由最大的島嶼「臺灣」,與澎湖、鼻頭角、蘭嶼、...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阿平實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馬上訂閱YouTube頻道▅,接收最新影片消息:https://goo.gl/I9ms0y ▅如果你喜歡阿平的影片,可以按下訂閱, 或是給阿平一個讚喔! 或是有什麼建議,歡迎在下方留言!^^ ▅如果您是廠商,也歡迎洽談合作喔 ▅ 阿平粉絲專頁:https://goo.gl/ky...

薄荷諸島 在 ?? ????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20 11:27:26

🧧🧨#文末抽獎🧨🧧 ———————截止留言—————— 小年夜抽好禮,這次與閨蜜們一起聯合舉辦抽獎🥳 @tobeybears @micoliu @doreen_share (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不客氣的抽起來🥰 ➡️點帳號連結到個人頁面) 總算可以把這系列的照片公諸於世了💖 留言試試自己的好運氣...

薄荷諸島 在 蘇志翔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13:51:39

冰島 Day 7 果然早上還是睡過頭了。 五點的鬧鐘一響,想說再躺個五分鐘,醒來的時候發現已經05:41,果然不管身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還是有些事情是不會變的。比如說睡過頭的方式諸如此類。 急忙的做了早餐以及準備帶在路途中的便當,趕在07:00前出門。但還是偷偷的利用用完餐後的六分鐘,拿了剛泡好的咖...

  • 薄荷諸島 在 張光偉 Way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15 09:23:47
    有 574 人按讚

    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角度!

    💚 臺灣啊,你是上帝疼痛的海島 / 台大教授 張文亮

    「海島和其上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以賽亞書四十二:10)

    臺灣不是一個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日本千島群島弧與菲律賓呂宋島弧中間的群島。群島是由最大的島嶼「臺灣」,與澎湖、鼻頭角、蘭嶼、龜山、火燒、紅頭嶼等84座島嶼所組成,總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這些島嶼與大陸福建相對,但是幾千年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大陸,認為那孤懸外海的島嶼,不過是化外之民、落後的地方、蠻族的住處、海盜的居所,是巴望大陸皇帝垂憐施恩的一群賤民。

    真的是這樣嗎?

    最早認識臺灣重要性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西班牙人。十五世紀初期,西班牙的探險家縱橫四海,他們早就發現,若以臺灣為中心,北到日本橫濱的距離,與南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距離相等,再延展範圍,北到俄國海參威,南到新加坡的距離幾乎一致。原來臺灣是亞洲沿海地理位置的中間點,是東太平洋接觸大陸沿海諸港的門戶。

    西班牙人對臺灣的影響

    1626年,西班牙人前來北臺灣,占據淡水,固然一時訝異於這島嶼的美、生物相的豐富、原住民的純樸;可惜心中覬覦的,還是島上的黃金、可製炸藥的硫磺,與能賣錢的茶葉,因此西班牙人在淡水附近開採黃金,在大屯山上採硫磺,並在坪林伐木種植茶葉。

    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設立港口,期待成為馬尼拉與日本貿易的中繼站,卻引起了荷蘭的緊張。荷蘭基於國際海上貿易的競爭,唯恐影響與日本、中國間的貿易,因此於1642年圍攻淡水城,將西班牙人驅離臺灣。

    上帝對臺灣的保守,常是經歷了許多外來的破壞,卻總是留下值得讚美的可愛。西班牙開發了「淡水」港,成為進出臺灣的門戶;開發了山坡地的茶園,使「茶葉」成為臺灣北部丘陵地的主要作物。

    荷蘭人對臺灣的經營

    荷蘭曾被西班牙管轄,1579年獨立後,反成西班牙競爭的對手。1602年,荷蘭在亞洲成立「東印度公司」,經營在亞洲的貿易權。荷蘭人也很早就知道臺灣的特殊性,在1624年前來南臺灣,在臺南鹿耳門登陸,與附近的漢人與平埔族人爭戰,逐漸統轄臺灣西部臺南到彰化之間的廣大平原。荷蘭是世界著名的農業與花卉國家,雖然將臺灣視為殖民地,收取許多稅金,卻給臺灣帶來農業技術,奠定了臺灣的農業基礎,發展出日後有別於大陸的農業特色。

    例如荷蘭人為臺灣帶來種植甘蔗與榨汁製糖的技術,如今嘉義以南一片又一片的甘蔗田,是荷蘭人留下的功績。荷蘭人選種甘蔗,是影響臺灣深遠的正確判斷。嘉義以南廣大的平原經常缺水,甘蔗是耐旱的作物,土地愈旱,甘蔗愈甜;海風很強,甘蔗密集生長,根系又深,抓地力強,還可以為人擋下海風;土壤貧瘠,甘蔗需要的是排水良好的沙土地,能在貧瘠地區生長良好。

    迫害的再臨

    此外,荷蘭還在臺南沿海低窪區教人養殖虱目魚,在山坡地種植增加穩定水土的銀合歡,為花園引進蜜源植物馬纓丹與含羞草,為果園引進芒果、釋迦與蕃茄,為農地引進豌豆(又稱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與蕃薯。

    荷蘭的宣教士在臺南地區還帶領約5,900位平埔族人信耶穌,並為他們設立學校與神學院,也為臺灣畫下第一張準確性高的地圖。

    可惜,1661年,鄭成功自中國帶領十萬個士兵前來,毀去所有學校與神學院,殺光基督徒,還將宣教士的孩子分給將領為奴隸。動刀的一定會被刀所滅,22年後,滿清政府滅了鄭氏王朝。

    臺灣人的標誌

    此後,約有十萬的漢人隨著軍隊湧入,先是泉州人,後是漳州人。泉州人與漳州人多次械鬥,死傷眾多。而後客家人來,泉州人與漳州人聯合,驅趕客家人。

    1662年到1895年期間,臺灣大小械鬥不斷,幾乎是三年一小亂,十年一大亂,導致死傷無數、田園破壞、鄉舍塌毀,加上颱風、水災、旱災、地震連連,漢人大量墾地種稻,但稻田水流遲緩時,容易成為瘧蚊與鼠疫滋生的場所。從此天災與人禍連連,臺灣人的生命深處深深烙印一個標誌——「不平安」。

    因著不平安,臺灣人出海怕沉船、出外怕瘴癘、蓋屋怕路衝、婚喪喜慶怕忌諱、蓋墳怕風水、祭祀怕冒犯,生死都不得安寧。百姓需要討好各路的神明,敬拜各樣的偶像,祭祀各式的鬼魂。這也影響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的發展,神鬼既然可以「賄賂」,人更可以用金錢、色情來打通,結果產生了臺灣人好賄賂、好賭、好鬥與好色的習性。

    福音的腳踪

    上帝沒有放棄這個島嶼。臺灣人心改變的契機,由黑暗看到光明,是清朝末年,外國宣教士不斷的前來,1865年馬雅各(James L. Maxwell, 1836~1921)、1871年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1872年馬偕(George L. Mackay, 1844~1900)、1875年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1895年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等福音的使者,像一粒又一粒的種子埋在這裡,並將福音傳到臺灣各鄉鎮,從此臺灣人才開始擁有真正的平安――「耶穌的救贖」。

    宣教士們有著屬天的樂觀,因著信,將臺灣轉換為福音能夠發芽生長的所在,例如馬偕就寫道,臺灣人在聽信福音上,有四個特點:

    1. 臺灣人的學習慾望強,學習慾望高的人,常成為最先信耶穌的一群人。所以將文化、科學轉化為教育材料時,可以將福音放入。
    2. 臺灣人尊重以身作則的人。傳福音的人必須先贏得聽眾的尊敬,臺灣人才聽得進。所以傳福音的人所受的教育,或從事有益於人的職業,能成為傳福音的管道。
    3. 臺灣人較聽得進臺灣事,有效率的工人收割禾場,懂得用正確的鐮刀與合宜的畚箕。因此,需要有智慧地了解臺灣的文化、種植、食物、地理、地質、動物、音樂、氣候、習俗、社會等,以臺灣本土的材料,作為傳福音的素材。
    4. 臺灣人聽得進朋友的話,有熱忱融入一般人的生活,就能讓臺灣人接受福音。但要保持自身的潔淨,不同流合污。

    原住民福音的復興

    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日本占領臺灣,給臺灣帶來數十萬人的傷亡。尤其持續與原住民爭戰,封鎖山區,不讓外人進入。沒想到上帝藉著太魯閣族的基督徒姬望,將福音傳給原住民。迄今,原住民仍是臺灣基督徒比率最高的族群。

    在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地區或島嶼,有像臺灣這麼多樣、多種的原住民,使臺灣更具文化的多樣。目前人類考古學還無法確定臺灣原住民的來源,是南海島嶼的居民在不同時間前來形成不同的族別,還是由臺灣分散到南海各島嶼。原住民使臺灣人的血源更多樣,長期的通婚生子,使臺灣人的血緣漸與大陸的漢人迥別。在上帝的救恩中,不同種族共享同一救恩之源,在基督裡合一。

    日據的年代
    日本據臺期間,帶來工業化,開發大型的烏山頭水庫,建造桃園大圳,引入西式教育,並育種與推廣優質的「蓬萊米」,使得臺灣「北茶葉、中水稻、南甘蔗」三足鼎立。但是日本厲行天皇崇拜,與軍事管轄的壓力,使臺灣的基督徒飽受壓制。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曾傳日本官方擔心盟軍可能登陸臺灣,將下令囚禁與殺害全臺灣的基督徒,以免替盟軍帶路。幸好盟軍後來越過臺灣。

    1945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撤出臺灣,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接收軍隊紀律不佳,形象很差,與接收政府的貪污無能,不只是國民政府即將在大陸全面潰敗的預象,更引發了廣泛的民怨。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造成許多臺灣菁英的死傷,不少無辜的死難份子是基督徒。1949年大陸戰爭失利,國民政府全部撤退來臺,超過一百萬大陸各地的百姓逃來臺灣。那是風雨飄盪、人心惶惶的危機年代。

    共產黨占據大陸後,迫害基督徒,關掉教會,趕走宣教士,一樣的方式應該可以在臺灣炮製。1949年大陸派軍攻打金門古寧頭,實在稀奇,共產黨軍隊在大陸連戰連勝,幾乎是四處追趕著國民政府的軍隊,沒想到在臺灣海峽的一個小小島嶼上,竟然吃了大敗戰

    。1950年韓戰爆發,共產黨軍隊大量北調,喪命在北韓陌生的土地上,也消耗了武力侵略臺灣的力量。同時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不久中共與蘇俄交惡。1966年,又爆發文化大革命與一連串權力鬥爭的內耗,大大消減臺灣軍事的危機,也免去臺灣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火煉。

    避難地反成燃起福音之火的起點

    當二千個宣教士自大陸撤返來臺,在1950~1960年,臺灣興起一波福音的復興,可見上帝保守臺灣的手,依然沒有退縮。

    1960~1980年期間,政治的不穩定,使得臺灣許多年輕學子與移民,遠赴美國、巴西、阿根廷、南非、歐洲、新加坡等地,漂泊的異鄉人反而更易蒙受救恩,四處建立查經班與教會。臺灣的基督徒比率雖少,只有3%,但是在普世華人當中,卻是上帝國度人才重要的供應處,也是文字出版的中心。

    1990年代初期,大陸留學生開始大批出國,上帝藉臺灣人所建立的教會,成為他們蒙受救恩的所在。大陸雖然號稱有8~10%的基督徒,隨著兩岸的逐漸開放,臺灣的基督徒前往培訓、支持、幫助、教導,仍是上帝在華人事工的主力。原來上帝保守臺灣,是要使臺灣成為普世華人蒙恩的祝福,甚至未來更能成為其他種族的祝福。有誰想到時代的變化,是如此的奇妙呢?

    新時代的使命

    1970年,臺灣因著人口的集中、工商業的發展,環境污染急遽嚴重。1980年代,山坡地的開發,凸顯臺灣地質不穩定,導致土石流災害橫行。1990年代之後,臺灣仍然承受百年來最大的「集集大地震」,又承受接二連三挾帶雨量超過1,000公釐的超大颱風。我們沒有退後,不只投入污染淨化的工作,環境倫理的提倡,災難重建的工作,並在災區建立新的佈道所。上帝的保守依舊在,我們就沒有退後的理由。

    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依然面對許多的危機:國際上孤立的危機、氣候變遷的危機、糧食與能源不足的危機、新傳染病流行的危機,與更重大、更核心的危機――不認識耶穌的救贖、生命沒有終極意義的危機。每一個世代,真正愛臺灣的人,都要像先知哈該領受上帝的吩咐:「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哈該書一:8)

    上帝的殿在哪裡?那是人的心田。上山取什麼木料來建造?是對所信的耶穌,更深的認識,好用各樣的智慧,將救恩傳開,也許這是滿足上帝眷顧臺灣的心意。

    時代在改變,上帝的保守不改變。四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懵懵懂懂間被分別出來,到這裡定居,大多數人依然不知道要事奉真神,我們不過是蒙恩的餘數,卻成為影響普世華人福音的關鍵,甚至將禾場拉得更寬廣。海島的居民啊!你們要讚美主。

    末了,憶起馬偕在1896年所寫的《臺灣~我心的所愛》以共勉。

    「臺灣,我心的所愛,
    值得我一生最佳年日的付出,
    是我生命、負擔的中心。
    我愛,站在緩緩起伏的山上,
    看著下方深深的海灣,與
    拍打岸邊的浪濤。
    我愛,那些棕黑膚色的中國人、平埔族與原住民,
    二十三年之久,對他們傳講耶穌的福音,
    為著讓他們得著福音的緣故,
    值得我生命一千次的給予。
    當我寫到這裡,我心依然遙望,
    那遠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福爾摩沙
    我心的所愛。
    但願餘生,力量微薄之時,
    能在那拍打的浪濤聲中,
    不斷搖曳的竹葉蔭下,
    安歇。」

    (我在青宣的演講稿)

  • 薄荷諸島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20 22:25:01
    有 11 人按讚

    筷之怪談與它們的產地:生活中常見的筷,如何成為跨時空地域恐怖怪談的重心──《筷:怪談競演奇物語》

    #防疫囤貨的話這本先買起來

    首先要說《筷:怪談競演奇物語》這本書非常特別,讀完也讓人覺得萬分驚艷,此書由臺港日五位作家-三津田信三、薛西斯、夜透紫、瀟湘神與陳浩基協力完成,分別為〈筷子大人〉、〈珊瑚之骨〉、〈咒網之魚〉、〈鱷魚之夢〉與〈亥豕魯魚〉五篇物語奇譚,前三章各章獨立,但第四與第五的收攏迴旋,竟將具有共同要素的故事接龍,推向一種異文卻同聲相和的餘韻繞樑,相當不可思議。

    據書末後記指出,編輯的企劃過程,曾針對這樣「共創」概念的故事接龍,歷經池水生波瀾的幾度思考籌謀,最終拍版定案為,將具有文化共通性、生活日常常見的「筷子」,作為跨時空地域恐怖怪談的連接橋樑,並在「和筷子有關的怪談/都市傳說」與「左手上有魚形痕跡的人」的前提上,由五位作者各自發揮:

    〈筷子大人〉以三津田信三所專擅,生活日常常見民俗儀式及其文化內蘊(如作家三部曲的《忌館》、《蛇棺葬》與《百蛇堂》應用喪葬禮儀相關),開展聲音畫面同步的驚悚怪談,筷箸儀式的許願與執行,自有其得利與風險。

    劇情彩蛋更略有些世界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larissa)《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的趣味-眾人共同來到一地(夢境),卻是暴風雨山莊密室與眾人一一死去,並伴隨象徵物事(筷)數目遞減的懸疑。

    第二的〈珊瑚之骨〉則是最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少年少女從校園惡作劇與好奇心牽引出來的緣分,圍繞著銀鍊繫結的珊瑚筷展開,但為追索這神秘珊瑚筷的謎團,卻更牽連出鮮為人知的信仰與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故事一結解,一結又為此相連,最終由晶亮淡藍的薄荷糖與魚胎記形狀,串結為相遇不相識的難過憂傷,一貫具有薛西斯筆下,精巧華麗字句的雕琢,卻是若隱若現男女戀愛發展的對峙張力與結局的迂迴惆悵之感。

    〈咒網之魚〉是從香港陰森可怖的「新娘潭傳說」出發,結合現今網路世代與資訊平臺競放的特點,為追流量屢出怪招的想法,最終卻導致,所謂的妖魔鬼怪,不過是人心、人性與人之所行的顯影,及因果報應屢試不爽的業障循環。

    不得不說,夜透紫相當能掌握流行趨勢入題為材,並於書面呈現生動的畫面變化,不過最叫人驚詫的是,本以為層層遞進即將撥雲見日的推理謎團,曲折迂迴過後,卻又迎來另一次的逆轉,叫人心頭一跳。

    〈鱷魚之夢〉是以鱷魚吞噬城市的意象,隱喻象徵被沉入水底,封藏不可揭露的過去與秘密,命運二字的機關安排,叫人不禁想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是否都朝向同一個方向前進。

    也曾在臺灣作家合著《華麗島軼聞:鍵》的故事接龍中,彈奏出劇情迴轉高低音的瀟湘神,此次則以性別差別待遇被歧視霸凌的天涯淪落女,回望過去的記憶與現在時式的謎團追尋,做了相當有社會寫實意義的漂亮結尾。

    最後的〈亥豕魯魚〉則可說是叫人拍案叫絕!畢竟在第四則短篇,瀟湘神貌似已然將故事與謎團收尾,讀者在翻頁之前,實在難以想像最末將如何開展收結。

    不過不愧是超強的推理小說家陳浩基,從〈亥豕魯魚〉不知題名為何意的標題,娓娓講述一見鍾情的戀愛禁忌,如何演變成重大傷亡,繼而峰迴路轉,死生契闊又起死回生的命運安排,都將在關鍵珊瑚筷、那古董失物的犯罪中找到答案。

    特別有趣的是,解謎過程裡,資料翻查暨翻案的範疇無限大-不管是神話、歷史,或生命一樁懸案各自表述的觀察,乍讀以為是另開新篇的寫法,讀到最後,竟是收攏全書,迴旋呼應的銜尾蛇圓環,環環相扣,絲絲入扣,讀完由衷佩服。另外要補充的是,其實故事接龍這一文體,自有其特殊性。

    若以十四世紀英國文學之父喬叟(Geoffrey Chaucer)最名聞遐邇的《坎特伯利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為例,這些意欲前往坎特伯利聖地朝聖的旅人,為共同目的來到一地,單篇獨立故事各具階級身份視域的差異,無意間奠定故事串故事,或故事與故事彼此相連相繫的形式,可說是最能體現時代階級序列差異與社會生活風貌的作品。

    這樣的形式經後世轉衍承繼,開枝散葉,也競演綻放為各具特色的作品內裏,如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結合臺灣妖怪與現時島聞的《說妖》二卷,以「說妖」儀式傳說,聚集了八個社會角色各異,窮途末路的人共同出現在一個謎樣的異度空間裡,開始分述故事、召喚妖怪前行,更與人愛恨嗔痴導致的因果業障脫離不了干係,這是比較接近《筷》神秘儀式出發推動故事的設計。

    而臺灣小說家們合著的《華麗島軼聞:鍵》則是關注30年代至戰後初,歷史文學民俗與信仰的故事接龍,與《筷》同樣,都是不同作者在具有部分共通的前提下,一同前來切題的小說展演,以此各有專擅又各異其趣地,串起了臺灣日治時期藝文界,妖怪物語、百合絕戀、耽美BL、懸疑推理與純文學的虛實相間。

    另外,在如今暢銷書市排行榜上,也常見有解憂雜貨店、深夜食堂、山茶花文具店、三島屋等熱賣作品-由一個定點的特殊職性,人與人貫連相繫,然後生命故事串生命故事,故事與故事間,甚至彼此迴旋呼應,鏡映社會寫實與生命歷經,或許這也可以被視為,在3C產品盛行,人與人之間疏離產生反作用力?

    以上諸多,都可看出故事接龍,這個作為一種可標誌時代特色風情或人類生活樣貌印記的文體,現正以蓬勃的朝氣,千變萬化之形,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主要介紹書目

    三津田信三, 薛西斯, 夜透紫, 瀟湘神, 陳浩基《筷:怪談競演奇物語》,臺北:獨步文化,2020。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6468?sloc=main

  • 薄荷諸島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31 17:00:00
    有 101 人按讚

    【你還記得綠油精或樟腦丸的氣味嗎?】
     
    你還記得綠油精或樟腦丸的氣味嗎?在你的印象當中,這些家庭用品的味道,會與什麼樣的記憶連結在一起呢?
     
    關於舊日時光,鍾文音應該是當代臺灣最好的書寫者之一。在《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當中,她寫到數十年前流行於臺灣的一些家庭用品,以及母親:
     
    「我母親非常偏愛虎標萬金油,白的、橘的萬金油幾乎已成她的百寶聖品,我常笑她約是肖虎之。萬金油也不過就是丁香油、樟腦、薄荷、玉樹油、蠟等成分。」
     
    「輕微頭痛、痠痛,薄荷可說是極好,還有鄉野蚊蟲多,對付這些症狀,薄荷也是極有效。風溼痠痛、氣滯不爽都會拿起來搽一搽,聞一聞,特別是耳後、鼻下、眉尖印堂等位。」
     
    「這辛涼腦的油膏氣味幾乎是我對母親身體氣味的記憶。小時對氣味的偏好極強,凡味強者皆不喜,只消母親在洗青椒、苦瓜時,我就想完了,這一餐要端著飯碗蹲到廊下吃了,挨向餐桌夾其他菜時也得閉氣才行。連聞到玉蘭花的香氣都有一種窒息感,一顆顆白色的樟腦丸也是我打開衣櫃時逃之夭夭的氣味,唯獨虎標萬金油是聞之開心。」
     
    「薄荷葉本身好用,摘下來輕揉揉,即散出醒腦香氣,就像許多太平洋島嶼部落常用的安息香般。《本草》藥經寫著:安息香可安神開竅,辛香苦平,入心經,行血下氣,安神辟穢,安息諸邪,故云,或云出安息國。又像一種可調和心脾的『合歡皮』:甘平安五臟,令人歡樂忘憂。」
     
    「虎標萬金油的氣味是孩提至今最泛用的草藥涼品,它的六角玻璃罐幾乎和我的記憶等長。而她也是母親的安息、合歡品。我喜歡《本草綱目》裡所寫的『入心經……安息諸邪』,宛如佛經之語般讓人心寧。」
     
    「保心安油後亦常用,主因是這個繪有個童子的油品是液體狀,適合母親拿來推拿。保心安油的廣告詞寫著創自一九0七年,功能驅風通竅,凡頭暈鼻塞,湯火各傷,風溼脾痛,跌打腫痛等,一經施用自然精神舒暢,活潑健康。家居旅行,有備此藥,可保長年心安。」
     
    「這詞古樸卻又力道甚強,一經施用,精神舒暢,活潑健康,長年心安。這豈不是神藥嗎?
     
    對母親而言這確實是神藥,苦難者倚重的尋常生活小偏方。」
     
    你也記得鍾文音所書寫的這些氣味強烈的物品嗎?除了斗大的戶外招牌看板、以及電視廣告當中重複播放的主題歌曲之外,所有這些產品,還會讓你聯想到什麼樣的事情呢?和我們分享看看吧!
     
    引文摘錄自
    鍾文音,《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臺北市:大田,2001),頁277-279。
    -
    閱讀【氣味之島:臺灣】特輯:https://storystudio.tw/featurette/octobre-island-of-scents/
    -
    〖氣味之島〗1%臺灣氣味展
    ▎日期: 11/02(六)-11/22(五)
    ▎時間:10:00-19:00 (週一休館)
    ▎地點: 剝皮寮歷史街區 Bopiliao Historic Block街屋21、23號(康定路173巷)
    ▎票價:免費參觀

  • 薄荷諸島 在 阿平實況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1-20 22:08:50

    ▅馬上訂閱YouTube頻道▅,接收最新影片消息:https://goo.gl/I9ms0y
    ▅如果你喜歡阿平的影片,可以按下訂閱, 或是給阿平一個讚喔!
    或是有什麼建議,歡迎在下方留言!^^

    ▅如果您是廠商,也歡迎洽談合作喔

    ▅ 阿平粉絲專頁:https://goo.gl/kydRAH

    #薄荷諸島 #超級瑪利歐兄弟U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