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蒙特梭利語文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蒙特梭利語文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蒙特梭利語文區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防疫在家學習不打不罵孩子 #建立好親子互動的好習慣 #讓我們遠離疫病拉近親子的感情和溫度 防疫在家第一天, 一台桌上型電腦, 兩台筆記型電腦, 一台平板電腦, 三個男人在我的書房, 認真的上班、上課。 因為疫情很嚴峻,大家待在家裡最安全,但是突然都要在家裡上班上課,大家的壓力是不是都很大?隨著...
蒙特梭利語文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防疫在家學習不打不罵孩子
#建立好親子互動的好習慣
#讓我們遠離疫病拉近親子的感情和溫度
防疫在家第一天,
一台桌上型電腦,
兩台筆記型電腦,
一台平板電腦,
三個男人在我的書房,
認真的上班、上課。
因為疫情很嚴峻,大家待在家裡最安全,但是突然都要在家裡上班上課,大家的壓力是不是都很大?隨著不斷升高的氣溫,看著孩子沒有認真上課,或是無所事事的發呆放空,實在忍不住的開始就打罵起孩子呢?
在這突然多出要一起工作與學習的日子,就來檢視看看是否已經養成這些親子互動的好習慣,才不會防疫沒結束,卻造成親子一起憂鬱或暴躁的親情大破壞!
#溝通的習慣
溝通不僅包含用語文或文字,肢體上的溝通也是親子溝通中的一大要項。洪蘭教授在《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中寫著:「母親的撫摸會刺激激乳素的分泌,對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有決定性的作用。......於是醫生開始改變對父母的忠告,鼓勵母親多抱孩子,盡量跟孩子有肌膚的接觸。」我們不僅是會常常抱孩子,也常常一起父母兩人四手輕輕地幫寶寶做嬰兒按摩,透過肢體的溫柔接觸,用指尖把愛傳遞到孩子的肌膚上,直接留在心裡上被父母愛的印記。即便是現在我還是會幫兩個青春期的兒子,做適度的按摩。
#跟孩子溝通記得要好好的說話
#偶爾用擁抱或按摩來傳遞愛與關懷
#閱讀與運動的習慣
孩子如果有興趣,其實很喜歡一直做重復的事,一直讀重復的書。爸媽不要覺得煩或是無聊,因為孩子是經由一再重復的訓練培養出「我能感」,當孩子發現自己「我也會做了」、「我也會念了」這是對自己能力很大的肯定。因為所有的專精都是經由一再的重復堆疊而出的成效,一件事認真做上10000小時就可以變成專家了。幼兒教育先驅瑪利亞‧蒙特梭利曾說:「真正的紀律首先來自於工作。當孩子非常投入一項工作時,他的臉部表情、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對工作所表現出持之以恆的意志力,都表現著紀律的存在。我們認為,此時孩子已經邁出了遵守紀律的第一步。」不要想給孩子過多而不同的刺激,孩子其實要學習重復把一件事情做好,把一本書讀懂、讀熟、讀透,當他累積了很多的成功經驗時,自然就建立起我能感與自信心和自律能力。
透過親子共讀,我們一起接受了書香世界的洗禮,透過運動我們一起增強體魄與防疫能力。
當孩子的運動量足夠時,就會有食慾,也才可以靜下心來做靜態學習。
洪蘭教授在《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寫著:「運動可以誘發神經元的再生,增加大腦的可塑性,製造新的血管以輸送生長因子,等於是透過強化大腦功能,直接幫助孩子的學習。」多運動不但會提升孩子的健康和抗壓性,還會讓孩子的腦筋靈活,學習專注。
#孩子動得夠多才靜得下來
#防疫在家還是可以做一些居家運動如仰臥起坐跳繩練氣功等
#負責任的習慣
當孩子懂了他的身體他要負責,他的言行舉止他要負責,他當然會選擇守規則而不給自己找麻煩。
從小教孩子看環境的狀況要符合環境的需求,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這些規矩與習慣,都要靠大人慢慢協助孩子建立,孩子才能從他律中,藉由察言觀色與內化習慣,慢慢懂得自律。
孩子,要學習自律,不是有獎賞才努力;有處罰才守規矩。
孩子的自律,是先從家庭教育的他律中得來,父母給孩子生活的規矩與模範,孩子造著做跟著學,一天一點的潛移默化就慢慢的內化成自律的習慣。
平常可以跟孩子多聊天,多觀察孩子做的事情,如:
一、今天過得好嗎?學了些什麼?
二、試著引導孩子説,讓他把在外界接收到的訊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三、父母有尊重孩子嗎?很多不尊重人的孩子,只因為在家庭中,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
四、凡事不要求快,因為求快就容易會變成敷衍交差,而是要認真做好、做完成。
五、讓孩子習慣付出。
教養孩子,讓孩子受教育,不是期待孩子以後能過上好日子,而是每天都帶領著孩子,把生活過好,把事情做好,做一個有感覺、有想法、有愛心、能同理、能負責,懂得付出與感恩的惜福的人。
孩子要養成自理與自律的能力,才不會看到利益就受誘惑,沒有處罰就胡亂非為。在人生的路上,充滿了考驗與挑戰,但未來不遠,只是用認真活好的每一個當下,鋪展出每一條,不同的未來之路。
教養孩子真的很辛苦,但卻不是苦在教和養,而是苦在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節制操控孩子的慾望,並且要做好孩子身教和言教的榜樣。
打罵孩子,孩子只學會用情緒處理事情,而不是解決問題。
在教養孩子這十幾年的經驗下來,我只告訴孩子人為什麼要讀書?帶著他們學習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文章的感想和社會上發生的新聞事件。讓孩子知道他有機會接受教育,要珍惜;他有機會選擇時,要慎重;他有機會犯錯時,要記取教訓避免再犯。
我用責任和規矩規範孩子;用身教和言教示範給孩子看;用無盡的耐心和包容,愛著他們,而他們也努力地用自己能完成的事項,證明他的成長與進步。
當孩子有自信心、有責任心、有羞恥心、有榮譽心,有愛心時,他不需要太多的要求,或一再反覆的嘮叨和叮嚀,你只需要偶爾的提醒和指引,因為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
#幫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和習慣,勝過對孩子一再的要求與下命令。
#付出的習慣
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孩子叫的動才教的會,互助合作體現「我們是一家人」
付出不只是金錢與物質上有形的支援,更多的是時間上的陪伴與精神上的支持,這種「我們在一起」與「我們是一家人」的感覺,一直讓我們這一家人在遇上問題時能盡量先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在內鬥內耗中互相責怪,造成更多的耗損。
小時候父親跟我們說,要做一個手心向下而可以給予的人,而不要做一個手心向上等待別人施捨的人,我也把這樣的家訓告知孩子。孩子也是有能力做個手心向下給予的人,只要父母多鼓勵,多給他們機會學習,他們付出的能力會一天比一天進步。
#防疫在家除了上班上課更要讓孩子懂得付出與負責任
#感恩的習慣
在物質充裕的年代,常常讓孩子覺得得來的一切東西都是理所當然,學習感恩變成一個艱鉅的任務似的,但感恩的能力很重要,養成感恩的習慣更是一種福報。
可以善用儀式,儀式,像是一種心情的宣告與傳達,教徒們在用餐前,藉由禱告,謝謝上帝的福賜與恩寵,才祥和的用餐,上下課時,藉由跟老師的行禮如儀,來區分上課時間的規範與用途。
#防疫在家上課就用鈴聲來區隔
而「請、謝謝、對不起」是很好的開場語詞,也是化解尷尬時的潤滑劑。記得家人相處在家一整天要常常注意禮貌用語。
儀式,其實有著安撫、安定、安靜人心的作用。
除了有好習慣、好規矩、好禮貌外,父母還要去蕪存菁,隨時注意孩子是否學到了偏差的行為或思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下無數的錯誤,這是正常的現象。父母也要容忍孩子可以犯錯,只要把錯誤改正,並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和作法。但是,孩子如果有偏差的想法或行為,一定要及早糾正。
一、好人品比好成績更重要
二、精神富足比金錢富裕更重要
三、努力認真比資質聰穎更重要
四、建立物品所有權的觀念比分享更重要
五、施比受更重要
六、保持善良的心念比獲得成功更重要
七、遵守規範比自由更重要
八、疏通情緒比壓抑情緒更重要
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行為或思想上的偏差,但父母的愛要時時刻刻關心孩子,給孩子支持與支撐的力量,讓孩子感受得到,父母家人的愛,是他最溫暖的依靠。當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與好禮貌,又懂得付出、負責與感恩,一定會有好人緣,一生遇貴人。
#愛的習慣
從小我就常常跟孩子們說:「謝謝你來當媽媽的孩子,媽媽很愛你,我們要一起變成更好的人 。」因為太常說,在長子五六年級正進入情緒青春期時,還會跟我說:「媽媽,不要常常說愛,有時候覺得好噁心﹗」我說:「小時候我也曾經覺得愛聽起來好噁心,我甚至覺得讀愛班的人好可憐﹗」他就笑了﹗現在長子已經是高中生,當我跟他說媽媽很愛你時,他已經可以自然又自在的接受。
信任,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支持。當你信任你的孩子時,就是給了他最大的支持力量。
在一個團體中,內鬥、內耗與互相傷害,是最傷感情又不明智的舉動,你可以選擇離開或是改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與最重要的團體,不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內耗與互相傷害上面,家人要一起共好,要常常表達彼此的愛與善意,養成愛的習慣。
愛默生說:「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家人得來不易的緣分,不要讓小小的誤會,傷害了辛苦經營的情感。
以前小時候長子犯錯,每次我處罰過他後一定會跟他說清楚前因後果,然後抱抱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親子和解。即便現在我們之間偶爾有言語上的衝突,我發現他都會在事後刻意來討好尋求親子和解。這是從小到大養成的愛的習慣,要讓衝突與誤會最後都在愛中化解,和緩成溫柔的相處。
家人之間要真誠相待,不要常常用猜的在玩心理戰。父母要多觀察自己孩子的個性和喜好,要給孩子適合的愛與教養,讓孩子在被愛與被尊重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他才會內化出自重與自愛的性格。
夫妻相愛的氛圍,是孩子成長時期最好的養料,記得在愛孩子時,也要多關心配偶和自己的需求,讓愛可以在家,正向的循環。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他們因愛而來,也因為父母用愛持續的灌溉與協助,才有可能好好的成長與茁壯。只是生活中總是充滿了挑戰與誘惑、考驗與失落,需要我們審慎地做出選擇。
威廉‧布瑞奇在《轉變之書》的書中寫著:「很多新手父母表面上是為了照顧寶寶而疲憊不堪,實際上真正讓他們感到挫折的,是那再也回不去單身自在生活的失落感,面對與接受這樣的失落感,是你真正邁向快樂父母的第一步。」孩子的加入會一再的讓我們的生活被天翻地覆的改變,你還在懷念與追悼永遠也回不去的單身生活嗎﹖當孩子從出生、到入學、到青春期、到成年,對父母都是不同的考驗與安排,父母要因應孩子的改變作出適當的轉變,接受孩子的變化才可能冷靜地想出因應之道。
面對孩子的學習,不要急著要看到一百分,他是從不會慢慢進步的,成長從來就不會出現變魔術般的夢幻時刻。
#防疫在家好好相處與相愛顯得特別重要
#以上節錄自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
博客來 https://reurl.cc/M7O2WL
原價360五折特價180倒數兩天,自用送禮兩相宜。
蒙特梭利語文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在家也能蒙特梭利】文末有抽書活動
恭喜台灣區 林O咪
恭喜美國區 VK O Park
獲得好書「在家也能蒙特梭利」!🎉🎉🎉
————————————————————
今天來跟大家介紹這本書「在家也能蒙特梭利」,其實這本書我聽過,但是我一直還沒有機會讀,最近這本書出再版了,並且順應社會變遷與3C時代的來臨,而進行內容的增訂調整,以符合現代教養需求。
我帶著念蒙特梭利理論書的腦袋,翻開這本書,以為會看見吸收性心智、敏感期、人類傾向等基(ㄨˊ)礎(ㄌㄧㄠˊ)理論先來一遍,然後才開始介紹蒙特梭利四大領域,以及在家能做的蒙特梭利活動(但是理論還是很重要~)。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的前幾頁,就被一張一張精美的圖片給吸引了,再往後翻一翻,是更多的圖片搭配簡潔扼要的文字說明。我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腦袋,告訴自己這不是在念理論書,念理論書的時候,很常看了一個段落,結果不知道自己到底剛剛看了什麼?只能再回去多看幾遍。
書的內容章節分類很生活化,概念講得非常淺顯易懂,就像在說故事一樣,然後適時的挾帶一點點理論進來,絕對沒有在跟你長篇大論,只會跟你講重點。非常適合想了解蒙特梭利的家長、保母、主要照顧者閱讀,讀起來很輕鬆,搭配很多實例圖片。最實用的還有,分齡幫你整理好有哪些活動可以給孩子做。
內容中的語文、感官與數學活動其實都有提到一點正規的蒙特梭利教具,像是砂字板、粉紅塔、數棒,但是他只有推薦初級的幾樣而已。你可以直接買現成的,也教你怎麼自己手工做,但我可能就是跳過那個人😂?其實我可以感受他不推薦太多正規教具,是想要家長多多利用家裡或生活中可取得的素材來活用,並且,回到一個重點,蒙特梭利教具還是要受訓過的老師來示範最恰當喔。
看完這本書,讓我最有感受的是戶外活動,作者提到:「不要因為壞天氣打退堂鼓,讓孩子感受雨和風打在臉上的感覺」。剛好上個週末我跟老公帶著孩子興高采烈地去海邊,結果到了海邊卻在下雨,而且溫度也有點低,老公說:「這天氣下不了沙灘了啦!沒辦法啦!」。我說:「去!」因為我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去!不論風雨,去了一定會有收穫的。
幸好我幫孩子跟自己都帶了羽絨衣,只有老公沒有,穿著一件薄薄的外套(下次我會把他的也帶上😳),想當然,孩子們依舊玩得很開心,而且沙子都不用加水,就已經濕濕的,很容易塑形,光腳踩在沙上冰冰涼涼的,也是很棒的感官體驗。接著我們去踏浪,海水冰得小孩吱吱叫,興奮到忘我,由於真的滿冷的,我們沒有待太久,孩子要求走之前再踏一次浪,於是爸爸帶著兩個孩子去了,我已經穿上鞋子不想再脫掉,就留在原地收拾物品,而我心裡有一種很不祥的預感...😖
沒有讓我失望的,不祥的預感成真了.....回來的有三個人,而且三個人都是濕的。弟弟太興奮,一直往海裡衝,來了一個大浪,爸爸奮力抓住弟弟,弟弟奮力抵抗,沒有人抓住姊姊,姊姊往後跌坐,全身泡在水裡。爸爸對著我傻笑,我對著他翻白眼,然後迅速的把小孩的濕衣服都脫掉,回到車上吹暖氣,由於我沒有多帶一套衣物,所以兩姐弟光著屁股回家。翻白眼歸翻白眼,我還是沒有後悔我的決定啊,想想以前在學校開會,老師們對於下雨到底該不該讓學生出去玩,爭論不休,臉紅脖子粗,在我們的蒙特梭利培訓裡,就是主張要讓孩子盡情的感受自然啊,而我當然是支持孩子可以下雨出去玩的老師(不過這裡的雨比不上台灣的傾盆大雨,那個就真的毋湯)。
📚抽書活動:感謝 親子天下 提供兩本書,我們台灣與美國各抽出一位喔~
1. 按讚此貼文。
2. 公開分享此貼文。
3. 於本貼文留言「我也想在家蒙特梭利」,並註明地區。
例如: 「我也想在家蒙特梭利」台灣區。
即日起至5/7截止,將於美西時間5/8公佈得獎者,我會私訊得獎者詢問地址,並請出版社寄出書本,大家把握機會喔!
----------
我自己看書都喜歡先把目錄看一遍,然後去搶先看一下我有興趣的章節,再回去重頭到尾看一遍,圖片附上目錄給大家參考喔!
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YhZZzux8
蒙特梭利語文區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對蒙特梭利教具示範的提問】- 內容深入,非蒙好者慎入
以下是一位有蒙特梭利背景的老師詢問羅老師的問題;老師有感普遍蒙氏老師都有這方面的疑惑,所以特地在此分享他的經驗與看法。
……………
羅老師:
冒昧請教您,請問新生進入蒙特梭利教育,是否一定要從日常生活區的教具開始操作呢?
另外,想跟您請教五大領域是否否有一定要依照日常生活區、到感官區、到語言區、到數學區,最後再到文化區的順序學習操作教具呢?
感謝老師~
……………
你好我是羅老師。
「依照日常生活區、到感官區、到語言區、到數學區,最後再到文化區的順序學習操作教具」 - 是在蒙特梭利教育師資培訓課程裡,指導成人時的順序。但嚴格來說並不全是受訓過後的老師,以後在教室教授孩子時必須遵照的順序,這是一般蒙特梭利老師容易誤解的地方。依照引導者本身的經驗與對孩子的觀察,引導者可以做出適當調整,我也不建議完全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地照著上述順序授與孩子。
絕大部分時間來講,在蒙特梭利3-6歲環境裡讓新進孩子開始進入的,都會從日常生活練習區開始,因為此區域最能回應孩子與生俱來的人類傾向與敏感期,因此孩子通常會對此最感興趣。
而且引導者必須注意的是,感官教育的基礎乃來自日常生活練習,數學教育的基礎來自感官教育,而語言的基礎則是來自日常、感官、與數學。文化教育與上述四個區域息息相關,故對一般師資培訓課程而言,會照著你說的順序來授與,這是為了讓老師瞭解箇中之道理與基本脈絡。
但實際面對孩子時,有了這層基本概念以後,配合學習到的兒童發展理論授與同時,成人也可以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來配合孩子的發展需求。至於調整是否正確,就要靠有經驗的人來判斷了。
對我而言,當一位三歲孩子進入我教室時,我會先給予他日常區和語文區的工作;工作了一段時間後,當我觀察到他動作已經比較精鍊,穩定性稍微成熟了些,自主操作意願比較明顯、並且會出現重複練習與專注的現象時,我會開始引導他進入感官區的第一組工作。但在孩子感官還沒有比較精鍊、懂得辨識細微的感官差異以前,不會貿然讓他進入數學的工作,因為數學教育比較講求孩子的精確性與穩定性。與此同時,有些文化區的工作也是適合這年紀的孩子的,我也會給予,通常會以口語和簡單的配對、分類方式進行。
與你分享我的經驗,希望幫助到你。
祝福。
更多蒙特梭利教養方式請看:https://cplink.co/yab6nz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