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董智森身高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董智森身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董智森身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董智森身高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118的網紅葛望平,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花若盛開 蝴蝶自來🇯🇵🇯🇵🇯🇵 歐萊德初心經營 日本富比士暖心推薦💗 . 七月初,日本WORK MILL特刊記者Miho Tanaka沿著歐萊德綠建築總部階梯拾階而上,驚艷於綠建築內各項減碳巧思,更從瓶中樹、再生塑膠洗髮精瓶身及超過90%天然原料製成的綠色產品,深刻體會歐萊德零碳永續決心與行...

  • 董智森身高 在 葛望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0-22 21:10:33
    有 79 人按讚


    花若盛開 蝴蝶自來🇯🇵🇯🇵🇯🇵
    歐萊德初心經營 日本富比士暖心推薦💗
    .
    七月初,日本WORK MILL特刊記者Miho Tanaka沿著歐萊德綠建築總部階梯拾階而上,驚艷於綠建築內各項減碳巧思,更從瓶中樹、再生塑膠洗髮精瓶身及超過90%天然原料製成的綠色產品,深刻體會歐萊德零碳永續決心與行動。
    WORK MILL十月份特刊,以溫暖細膩筆調向日本讀者推薦O’right,尤其介紹創辦人葛望平董事長關懷人和社會擴及至地球的初衷,「不做最大的公司,而做世界最好的公司」呼籲著:環境守護不能單獨完成,因此,請大家參與其中!
    .
    🌿歐萊德從來都不只是一間髮膚保養品公司,而是一個對人類、對社會、對地球都好的品牌,我們師法自然,珍愛大地萬物,致力提供永續的全綠生活方案,讓我們與地球綻放由內而外的美麗🌏️🌏
    .
    📌註:日本商業雜誌Forbes JAPAN旗下特刊WORK MILL以介紹世界知名企業文化與獨特工作方式為主軸,因應當今 #世界永續趨勢 崛起,特別企劃專訪深入了解享譽國際的 #零碳美妝 產品。
    《WORK MILL》 http://workmill.jp/news/20190927.html

    [翻譯如下]

    環境保護は、ひとりではできない。だからみんなを巻き込もうー。
    プロダクトも働き方も徹底してサステナブル。
    そんな「優しくて強い」ブランドには、ファンに救われた歴史があった。
    規模じゃなく、
    「いい会社」世界一へ


    環境保護不能單獨完成。 因此,請大家參與其中。
    產品和工作風格是徹底和永續的。
    這樣一個“溫柔而強大”的品牌擁有被粉絲保存的歷史。

    不做最大的公司,而做世界“最佳公司”
    O’right


    樹木覆蓋了建築物,外牆是綠色的。當我爬上前門的樓梯時,水從上層流出,超過35度的熱量減輕了。O’right基於“綠色建築”概念的辦公大樓位於台灣桃園市,桃園國際機場就位於此。

    辦公室高四層。一樓的工廠和配送中心,二樓的辦公室和員工食堂,其上方的實驗室和產品展示空間以及屋頂的電力和供水系統。設計有寬大的窗戶並從屋頂採光,建築物的樓梯通常不使用電力,只需要自然光即可。
    採訪當天,員工自助餐廳根據素食菜單為員工準備午餐,例如咖哩。這裡提供的蔬菜和水果均來自合約農民。自助餐廳中央的顯示器顯示整個辦公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首席執行官Steven Ko笑著說:“我們公司只在24天(365天)內打開空調。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今天您在這裡。”是的,不只是建築物。

    採訪開始時進行。
    這次的名片交換是不同的。
    好吧,工作人員帶來了智能手機,而不是紙製名片。 “我還沒有製作紙製名片,所以我會給你一個帶有QR碼的聯繫人。”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在屏幕上顯示姓名,鏈接到Facebook,專線和公司電話的原因。甚至名片交換也遵循公司範圍內的二氧化碳減排政策。

    從“咖啡粉”到護髮產品
    我被引導到總公司的辦公桌旁。建築物的周圍被樹木所包圍,窗戶玻璃充滿了綠色,因此看起來您就像在森林中。
    他講道:“在建造建築物之前,這是一個灌木叢,但我想避免扔掉正在生長的樹木。因此,在建造期間我將其移到了另一個地方並在以後重新種植。”他給了我。這可能不合理,但這也是一種企業態度。

    O'right成立於2002年,是台灣的護髮產品製造商。徹底成為一家環保公司,並開發不使用化學物質的安全有機產品。我本著這種企業精神從事的第一件事是洗髮水。

    “我們最初的資本為500萬新台幣。由於資金不多,我們不得不縮小產品數量。因此,我們決定從洗髮水入手。”堅持使用天然成分的原因是Steven本人從小就患有嚴重的過敏性體質。如今,在成立18年後,皮膚護理系列已添加到頭髮護理系列中。最初是B2B,他一個人跑遍全台灣製造髮廊和髮廊。現在,也擴展到普通消費者,產品不僅在台灣的主要百貨商店以及在台北獨立直營店出售。最近開發的頭髮生長噴霧劑是與眾所周知的全球咖啡館連鎖店合作生產的產品。原材料是每天從商店送達的廢咖啡渣。

    “台灣有很多咖啡館,有很多連鎖店。我研究了多家商店的咖啡豆,但是在目前的合作夥伴看來,咖啡豆的質量是穩定的。如果農藥殘留率很高,就不能使用。”
    該公司進行自己的研究,以使用天然材料(例如用過的咖啡渣)生產產品。所有產品中超過90%由天然材料製成。

    埋在土壤中生長樹木的容器
    所用的瓶子也是天然材料。樹木生長在稱為“瓶中樹”的系列中。瓶子底部有兩個種子。瓶子本身會在一年中自然分解,種子發芽,一瓶咖啡和一瓶相思樹會長出來。在採訪中,他指著從窗戶看到的雜色森林的一個角落,說道:“那棵樹是從瓶子里長出來的。”回想起來,它的高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人的身高。
    我問了一些關於瓶子成分的問題。

    “如果我們製造一個已經具有回收機制和高回收率的玻璃容器,那就容易了。”在台灣,廢物分類是一種社會習慣。特別是,玻璃再利用率據說是世界最高的。但是Steven從一開始就從未考慮過使用玻璃。“我們產品的使用地點是在浴室中。由於在有水的濕滑環境中,人們很容易想到瓶子會掉落並破裂。它是一種堅固且耐水的材料,例如塑料。這是產品必不可少的條件。''

    粉絲們挽救了危機
    令人擔憂的是生產成本。Steven說,O'right的產品比其他產品貴30%,比其他產品貴20倍。實際上,O'right成立後不久就面臨這個成本問題。他回憶說:“我陷入了無法再支付我的員工一段時間的局面。”當時,挽救公司危機的主要客戶只有美髮沙龍美女。通常,洗髮水和沖洗液每天僅使用一次或兩次。但是,美容院的工作人員每天工作10次,每天工作20次。

    我得摸一下如果這是次數,則皮膚上的負擔增加。特別是其中含有化學物質的情況。許多美髮師的雙手粗糙,這使其成為“皮膚無力的人無法做到的職業”。但是開始使用O'right產品的理髮師卻有所不同。不會有粗糙的手。這歸因於Steven十分重視的“天然材料製成”。
    知道公司陷入危機的沙龍工作人員立即轉向口口相傳,說:“如果失去O'right,我們將陷入困境。” “我和公司都被客戶挽救了,”史蒂文平靜地分析。
    “我認為時機不錯。只是智能手機問世,每個人這是一個分享SNS經驗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分享使用他們產品的樂趣,而且他們的手並不粗糙,這真是太好了。
    向家人和朋友傳播
    在2002年,史蒂文(Steven)公司成立前後的人生中出現了一個重大轉折。我的父母因病接連死亡。臨終前,生病的父親告訴兒子。
    “你不再孝順。你應該孝順社會和台灣。”
    “父親的話深深地刻在我的胸口,”史蒂文說。他一直通過問自己這些話來促進自己的事業。
    “我們的目標不是擴大公司規模。我的目標是成為“優秀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公司。有影響力的公司。

    在採訪中與我交談的員工分享了這樣的短語:“這也是從公司那裡收到的影響之一。”這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環境態度和習慣從員工傳播到他們的家人和朋友,並且行為傳播到了前方的人們。

    Amanda Yang在市場部工作了四年,在公司所在地的桃園市出生和成長。他說:“加入公司之前,我認為這是一棟略有不同的建築。”我加入了社會,並在其他公司從事營銷工作,但是當我想從事具有社會意義的工作時,我了解了O'right的理念並決定換工作。加入公司後,我參加了作為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植樹活動。他興奮地說道:“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植樹的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O'right即將在東京開設一家商店。決定性因素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概念。史蒂文說,呼籲環境保護的奧林匹克運動已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現在我正在日本準備一所房子,然後在台灣和東京之間來回走動。”採訪結束時,史蒂文(Steven)前往機場說:“我將從現在開始到中國出差。”聯合國也有一項演講計劃。傳播福音的信仰,即使在台灣以外,也能完全維持。我是老師。


    圖片說明文字
    O’right◎創辦人Steven Ko從小就患有過敏症,公司成立於2002年,其宗旨是改善患有類似症狀的人的體質。推出了用於開發有機產品的“綠色革命”概念。該公司專注於護髮,從事化妝品的研究,產品開發和銷售,並在全球40多個國家/地區擴張。台灣桃園總公司大樓設有實驗室,辦公室和工廠,並接受檢查和參觀。

    01當您在入口處上樓梯時,中庭就會打開。後牆上有一台設備,水從上層傳輸出去,水的聲音充滿了整個辦公室。
    02屋頂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可以自給自足地使用辦公室中的電源。面板還可以用作遮陽篷,是員工休息時休息的地方。

    樹木可以從廢棄的地方生長嗎?
    生態包裝產品已被證明是世界上第一個碳中性洗髮水的產品是完全環保的,例如使用大豆墨水打印包裝。已獲得德國國際設計獎,紅點設計獎。在瓶裝樹陣容中,種子嵌入瓶的底部。


    01辦公室空間上方有一個實驗室,穿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正在試驗和發展。後台,銷售和市場營銷人員,研究人員,工廠生產人員等都在一個屋頂下工作。
    02員工在午休時間聚集在廚房。從值班的簽約農民那裡清洗新鮮蔬菜。午餐洗淨的蔬菜。餐飲餐到達了單獨的房間,並擠滿了工作人員。
    03自然光從寬闊的窗戶射入咖啡廳。牆上都掛滿了牆,產生了公司“綠色”的概念。
    04公司內有一個展覽室,可以接待來訪者和檢查。展示用作咖啡渣等原材料的二次材料樣品。

    01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Steven Ko。當他忙於商務旅行的演講時,他延長了承諾的採訪時間並談論了自己的遠見。最近,他似乎經常去日本,準備在日本開設商店。
    02辦公室外觀。乍一看,它是一座獨特的建築,例如商業設施或博物館。周圍地區到處都是樹木,我會認為該地區沒有辦公室。
    03咖啡館空間中展示的O'right護髮產品等產品。

    Steven Ko◎O'right創始人,
    總裁成立於2002年,他接連失去了父母,並決定在同一年製造對人和環境友好的護髮產品。從童年起就一直患有過敏性體質的經歷是品牌概念的起點。目標是不做最大的公司,而做最好的公司。

    在實際商店中展現世界觀
    該公司在Shinsei Shinyi旗艦店和Shinko Mitsukoshi等著名百貨公司中擁有7家概念店。除了可以讓遊客體驗O'right概念的展示(例如可以放回土壤的容器)之外,它還引入了台灣的“綠色髮廊”。

  • 董智森身高 在 陳信諭 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8-28 19:48:56
    有 7 人按讚


    今天的你,脫魯了嗎?

    裡面列舉五點德國魯爾和高雄的對照,希望高雄的城市轉型也能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符合人民期待的路!

    #情人節 想脫魯?一起來看看要怎樣讓高雄脫魯吧!

    〄 五個讓高雄從 #魯蛇 變 #魯爾 的秘方——魯爾篇(下)
     
    2015 年 11 月 1 日,五輕正式熄燈,昔日從高速公路南進港都時,窗外在暗夜中發亮吐息的鋼鐵叢林走向了終點。兩年不到,若我們再次途經此地,林立的吊臂正在拆卸製煉設備,部分廠區已經消失。然而,腳下染污的土地,卻還沒等到一紙恢復生機的確切承諾。出身高雄市府的中油新董座已經上台又下台,對於石化高值化、總部實質南遷等議題是否會無限拖延下去,關心的人潮似乎已漸漸散去⋯⋯
     
    如果我們能再次低空飛越埃森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龐大的灰色水泥,紅褐色鋼鐵,赤色磚牆構成的工業巨獸,座落在一片廣大的綠地之間,外圍點綴著住宅,學校,運動場等設施,遙遙望去,還可遠望大企業進駐的埃森中心商業區形成的天際線。
     
    今天,兩百年歷史的蒂森克魯伯公司、德國第二大電力商萊茵集團仍以埃森為總部,並都已經轉型成世界技術頂尖的綜合工程與能源公司。德國最大能源集團 E.ON 分拆煤電事業,專心於再生能源、智慧型電網、儲電設施等新能源服務後,也要進駐埃森設立總部。
     
    魯爾區傳統最大的產業,便是能源與鋼鐵,這和高雄以石化和鋼鐵非常類似,但過了一百年後的魯爾,一樣的公司,不一樣的技術,還是做到了一樣的世界頂尖。
     
    當我們看到魯爾的轉型經驗,表面上輕鬆寫意,背後卻經過無數人的努力與折衝。魯爾區人口 540 萬人,面積 4400 多平方公里,相當於台南與高雄的總和,而魯爾所在的北萊因-西發利亞邦面積則是略小於台灣,人口超過 1800 萬人,已經有一國之規模。要推動這麼龐大地域的經濟轉型,本身並非易事。
     
    在 1950 年代末開始的漫長產業升級之路中,值得高雄學習的有幾個地方:
     
    ■ 1. 團結才能成功:

    魯爾再生過程中,聯邦分配歐盟與中央資金,地方政府負責資金管理和監察,通力投入區域發展。且因魯爾本來就呈現多核心發展,因此魯爾地方聯盟(Regionalverbands Ruhr)就發揮重要統籌協調作用。在轉型過程中,聯邦和邦政府直接設立委員會進行協調,破除地方紛爭,並達到跨單位平行合作的目的。另外德國復興銀行也在轉型中給予大量融資支持,讓魯爾轉型之路一開始就有銀彈足供推動。
     
    高雄轉型之路中,一直缺乏地方和中央合作,例如在 2008 - 2016 年間,多項建設被取消或刪減預算,而特別條例等也都在立院被當時執政黨阻攔,政治力的介入和朝令夕改是第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應有全國性的策略來帶動台灣第一大港的徹底升級。
     
    ■ 2. 建立智力共享網路:

    如 1962 年開始,在波鴻、多特蒙德等地建立大學與科研機關,並整合現有大學,如 2003 年合併成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目前魯爾區有 6 所綜合大學和 10 所應用科技大學,有超過 24 萬名學生。另外邦政府確立了多個優先發展領域,包含生物醫療、IT 產業,給予經濟補貼,並特別重視中小企業發展以及和科研合作,並結合會展產業,舉辦世界尖端技術大會等會展,加強國際人才交流。
     
    高雄雖在過去 30 年建立了較多大學,但規模較小,發展較慢,彼此缺乏整合且大多遠離市區,交流不足。應以核心產業為未來發展目標,加強大學,研究機構,和產業界的合作。
     
    ■ 3. 循序漸進的前瞻計畫:

    在魯爾剛開始面臨危機時,政府已經開始規劃轉型計畫,並逐步整理出幾個全區性綱領,例如 1968 年魯爾發展綱要,1969 年區域整治規劃,1980-1984 年魯爾行動計畫,1985 年煤鋼地區的未來倡議,直到 2007 年「未來魯爾」倡議等,這些步伐上邦政府和聯邦政府都是一致支持。在 60 年代,主要以扶植傳統產業升級或減少轉型衝擊為主,70 年代以後加強教育與科研投入,引入高等服務業,近期在金融風暴的衝擊過後,魯爾檢討原有優勢,加強發展新型工業(如工業 4.0),創造完整經濟模式。
     
    而我們高雄,雖然有大致的發展計畫,但缺乏與國土發展計畫的結合以及中央支持,也較無政策的延續性以及明確行動綱領。這是不利於長期發展的。
     
    ■ 4. 善用現有資源:

    利用工業遺產發展文創產業,以及工業相關的旅遊路線,並善用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如 200 多座博物館和超過 100 座音樂廳),透過埃森和其他 52 個行政單位共組的「魯爾 2010」計畫,爭取歐盟文化首都,也順利雀屏中選。
     
    反觀高雄空有大量工業遺產資源,但保留與否都還遲遲未定,更何況利用計畫了。另外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中,儘管也展出了台灣產業發展的歷史,但缺乏「臨場感」和文資的保留,仍令人感覺缺乏魅力與吸引觀光,以及衍生出文化產業的潛力。
     
    ■ 5. 建立人本城市:

    最後,魯爾轉型過程中,一直致力提升市民居住品質,除了上面提過的工業區轉型生態公園與綠地包覆的產業園區外,交通等民生基礎建設也不可少。魯爾區因歷史因素,呈現多核心齊頭發展的大城市群,魯爾核心區,由西到東的幾個城市,杜伊斯堡,埃森,波鴻和多特蒙德,除了波鴻人口約 38 萬外,其餘三城都在 50-60 萬左右,形成少見的四核心都會區。這些都會區內都有密集的輕軌,區域鐵路等大眾運輸服務,不論在城內城際交通都極其方便。我們也應該檢討,產業轉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 #人的生活品質,而不是提升大企業的獲利。而要吸引更多人才進駐,宜居城市應該是基本的條件之一。
     
    從魯爾經驗中,高雄必須認識到,徹底的產業升級並不容易,若我們從 2000 年代初一系列的基礎建設與新產業園區建立算起,將之等同於魯爾的 1960 年代,那麼,實際的計畫期程應該要盡快取得中央與地方的通力共識,規劃到 2030 年以後。而在中間的這段期間,我們必須盡快補足缺乏的高等教育,產學研發與智力共享網路,以 3~4 間大型綜合大學和國家及學術機關為首來建立南部的研究能量。
     
    在此過程中,以現有的工業基礎出發,推動更多的研發經費投入,以及轉向中小企業為主的水平競合產業體系。這樣的龐大工程,需要全體高雄人的充分了解與支持!
     
    #高雄 #好過日 #重工業轉骨湯

    #Taiwan #Kaohsiung ##Germany #Deutchland #Ruhr

    ▼一秒訂閱高雄好過日▼
    https://m.me/takaogooday

    ▼好過日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kaogooday/

  • 董智森身高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8-28 19:30:00
    有 67 人按讚


    #情人節 想脫魯?一起來看看要怎樣讓高雄脫魯吧!

    〄 五個讓高雄從 #魯蛇 變 #魯爾 的秘方——魯爾篇(下)
     
    2015 年 11 月 1 日,五輕正式熄燈,昔日從高速公路南進港都時,窗外在暗夜中發亮吐息的鋼鐵叢林走向了終點。兩年不到,若我們再次途經此地,林立的吊臂正在拆卸製煉設備,部分廠區已經消失。然而,腳下染污的土地,卻還沒等到一紙恢復生機的確切承諾。出身高雄市府的中油新董座已經上台又下台,對於石化高值化、總部實質南遷等議題是否會無限拖延下去,關心的人潮似乎已漸漸散去⋯⋯
     
    如果我們能再次低空飛越埃森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龐大的灰色水泥,紅褐色鋼鐵,赤色磚牆構成的工業巨獸,座落在一片廣大的綠地之間,外圍點綴著住宅,學校,運動場等設施,遙遙望去,還可遠望大企業進駐的埃森中心商業區形成的天際線。
     
    今天,兩百年歷史的蒂森克魯伯公司、德國第二大電力商萊茵集團仍以埃森為總部,並都已經轉型成世界技術頂尖的綜合工程與能源公司。德國最大能源集團 E.ON 分拆煤電事業,專心於再生能源、智慧型電網、儲電設施等新能源服務後,也要進駐埃森設立總部。
     
    魯爾區傳統最大的產業,便是能源與鋼鐵,這和高雄以石化和鋼鐵非常類似,但過了一百年後的魯爾,一樣的公司,不一樣的技術,還是做到了一樣的世界頂尖。
     
    當我們看到魯爾的轉型經驗,表面上輕鬆寫意,背後卻經過無數人的努力與折衝。魯爾區人口 540 萬人,面積 4400 多平方公里,相當於台南與高雄的總和,而魯爾所在的北萊因-西發利亞邦面積則是略小於台灣,人口超過 1800 萬人,已經有一國之規模。要推動這麼龐大地域的經濟轉型,本身並非易事。
     
    在 1950 年代末開始的漫長產業升級之路中,值得高雄學習的有幾個地方:
     
    ■ 1. 團結才能成功:

    魯爾再生過程中,聯邦分配歐盟與中央資金,地方政府負責資金管理和監察,通力投入區域發展。且因魯爾本來就呈現多核心發展,因此魯爾地方聯盟(Regionalverbands Ruhr)就發揮重要統籌協調作用。在轉型過程中,聯邦和邦政府直接設立委員會進行協調,破除地方紛爭,並達到跨單位平行合作的目的。另外德國復興銀行也在轉型中給予大量融資支持,讓魯爾轉型之路一開始就有銀彈足供推動。
     
    高雄轉型之路中,一直缺乏地方和中央合作,例如在 2008 - 2016 年間,多項建設被取消或刪減預算,而特別條例等也都在立院被當時執政黨阻攔,政治力的介入和朝令夕改是第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應有全國性的策略來帶動台灣第一大港的徹底升級。
     
    ■ 2. 建立智力共享網路:

    如 1962 年開始,在波鴻、多特蒙德等地建立大學與科研機關,並整合現有大學,如 2003 年合併成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目前魯爾區有 6 所綜合大學和 10 所應用科技大學,有超過 24 萬名學生。另外邦政府確立了多個優先發展領域,包含生物醫療、IT 產業,給予經濟補貼,並特別重視中小企業發展以及和科研合作,並結合會展產業,舉辦世界尖端技術大會等會展,加強國際人才交流。
     
    高雄雖在過去 30 年建立了較多大學,但規模較小,發展較慢,彼此缺乏整合且大多遠離市區,交流不足。應以核心產業為未來發展目標,加強大學,研究機構,和產業界的合作。
     
    ■ 3. 循序漸進的前瞻計畫:

    在魯爾剛開始面臨危機時,政府已經開始規劃轉型計畫,並逐步整理出幾個全區性綱領,例如 1968 年魯爾發展綱要,1969 年區域整治規劃,1980-1984 年魯爾行動計畫,1985 年煤鋼地區的未來倡議,直到 2007 年「未來魯爾」倡議等,這些步伐上邦政府和聯邦政府都是一致支持。在 60 年代,主要以扶植傳統產業升級或減少轉型衝擊為主,70 年代以後加強教育與科研投入,引入高等服務業,近期在金融風暴的衝擊過後,魯爾檢討原有優勢,加強發展新型工業(如工業 4.0),創造完整經濟模式。
     
    而我們高雄,雖然有大致的發展計畫,但缺乏與國土發展計畫的結合以及中央支持,也較無政策的延續性以及明確行動綱領。這是不利於長期發展的。
     
    ■ 4. 善用現有資源:

    利用工業遺產發展文創產業,以及工業相關的旅遊路線,並善用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如 200 多座博物館和超過 100 座音樂廳),透過埃森和其他 52 個行政單位共組的「魯爾 2010」計畫,爭取歐盟文化首都,也順利雀屏中選。
     
    反觀高雄空有大量工業遺產資源,但保留與否都還遲遲未定,更何況利用計畫了。另外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中,儘管也展出了台灣產業發展的歷史,但缺乏「臨場感」和文資的保留,仍令人感覺缺乏魅力與吸引觀光,以及衍生出文化產業的潛力。
     
    ■ 5. 建立人本城市:

    最後,魯爾轉型過程中,一直致力提升市民居住品質,除了上面提過的工業區轉型生態公園與綠地包覆的產業園區外,交通等民生基礎建設也不可少。魯爾區因歷史因素,呈現多核心齊頭發展的大城市群,魯爾核心區,由西到東的幾個城市,杜伊斯堡,埃森,波鴻和多特蒙德,除了波鴻人口約 38 萬外,其餘三城都在 50-60 萬左右,形成少見的四核心都會區。這些都會區內都有密集的輕軌,區域鐵路等大眾運輸服務,不論在城內城際交通都極其方便。我們也應該檢討,產業轉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 #人的生活品質,而不是提升大企業的獲利。而要吸引更多人才進駐,宜居城市應該是基本的條件之一。
     
    從魯爾經驗中,高雄必須認識到,徹底的產業升級並不容易,若我們從 2000 年代初一系列的基礎建設與新產業園區建立算起,將之等同於魯爾的 1960 年代,那麼,實際的計畫期程應該要盡快取得中央與地方的通力共識,規劃到 2030 年以後。而在中間的這段期間,我們必須盡快補足缺乏的高等教育,產學研發與智力共享網路,以 3~4 間大型綜合大學和國家及學術機關為首來建立南部的研究能量。
     
    在此過程中,以現有的工業基礎出發,推動更多的研發經費投入,以及轉向中小企業為主的水平競合產業體系。這樣的龐大工程,需要全體高雄人的充分了解與支持!
     
    #高雄 #好過日 #重工業轉骨湯

    #Taiwan #Kaohsiung ##Germany #Deutchland #Ruhr

    ▼一秒訂閱高雄好過日▼
    https://m.me/takaogooday

    ▼好過日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kaogooda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