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葉門內戰原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葉門內戰原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葉門內戰原因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7萬的網紅羅智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防疫表現倒數第十(彭博) 正常指數倒數第二(經濟學人) 民進黨更讓台灣進入「死亡率前十」排行榜 而管碧玲請可以輕描淡寫的說 只是輸了一場小戰役 民進黨的厚顏與冷血 令人嘆為觀止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 台灣的確診死亡率,排全世界第八高 前十名中,只有台灣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 其他國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鍵77秒】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過世 享年91歲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過世 享年91歲 新加坡建國總理 李光耀在23號凌晨病逝。李光耀在1959年6月出任新加坡總理, 一直到1990年11月才卸任,任期長達31年,李光耀是亞洲政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來訪台灣超過25次以上,對兩岸局勢相當關心,...
葉門內戰原因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02 11:46:45
2021奧斯卡得獎名單預測 Part2 ※最佳國際電影 《醉好的時光》|丹麥 可惜奧斯卡的評審資格,原本最具有冠軍像的《夢想之地》因為在美國製作而不具最佳國際電影的參賽資格,沒能位韓國電影延續去年《寄生上流》的榮光,所以來自丹麥且獲得許多影評人協會肯定的《醉好的時光》自然就遞補上,成為本屆的最佳...
-
葉門內戰原因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5-03-23 15:54:24【關鍵77秒】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過世 享年91歲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過世 享年91歲
新加坡建國總理 李光耀在23號凌晨病逝。李光耀在1959年6月出任新加坡總理, 一直到1990年11月才卸任,任期長達31年,李光耀是亞洲政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來訪台灣超過25次以上,對兩岸局勢相當關心,新加坡政府將在29號舉行國葬。
臺鐵桃園站斷線 上萬人受影響
23號清晨臺鐵再傳意外,臺鐵桃園站的電車線斷落,造成列車雙向無法通行,臺鐵改用客運接駁旅客,並且緊急搶修。臺鐵19號發生鐵軌變形、21號車軸故障又出軌,短短五天內發生三次意外,詳細的故障原因還要進一步調查才能了解。
葉門內戰一觸即發 美國急撤軍事人員
葉門什葉派反抗軍「青年運動」21號 佔領葉門第三大城 塔伊茲,當地民眾上街抗議青年運動但遭到鎮壓,造成1人死亡82人受傷,在聯合國舉行的緊急會議中,葉門特使提出警告,指出葉門可能爆發內戰。美國國務院在21號表示,已經撤離美國在葉門的軍事人員,並且表態支持葉門總統哈迪的合法性。
葉門內戰原因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防疫表現倒數第十(彭博)
正常指數倒數第二(經濟學人)
民進黨更讓台灣進入「死亡率前十」排行榜
而管碧玲請可以輕描淡寫的說
只是輸了一場小戰役
民進黨的厚顏與冷血
令人嘆為觀止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
台灣的確診死亡率,排全世界第八高
前十名中,只有台灣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
其他國家都是經濟發展中,醫療資源不足
葉門、敘利亞、索馬利亞更是處於內戰
他們的死亡率高,有原因可以解釋
台灣的人均GDP高達3萬2千美元
為什麼會這麼落漆?
去年陳時中還在說,台灣因為健保普及性高
有症狀醫師就會發現,不需要普篩
結果現在呢?
連治療肺炎的藥,都是疫情爆發後才緊急採購
那過去一年,指揮中心到底做了什麼?
死亡率第八高
防疫韌性排名倒數第十
正常指數倒數第二
「新冠疫情復甦指數」排名第83
民進黨,這就是你們的「超前部屬」?
葉門內戰原因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緬甸的臨時政府要怎樣才能打敗軍政府
我們上一次講緬甸政變,正好收在這兩句話:
「部族反叛勢力加入對抗」
「緬甸政變,有可能變成內戰嗎」
沒想到劇本真的朝這個方向發展
2月1號政變後,反對者們立刻成立一個「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簡稱 #CRPH。
上週五4月16號,CRPH宣布成立一個新的臨時政府。
這個臨時政府叫「#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aent,#NUG)。
有些媒體翻譯成「全國統一政府」,我們這邊就以NUG代稱。
NUG的組成很多元,包含了克欽族、克倫族、克倫尼族、孟族與德昂族等少數族群。
但像若開邦的民族(羅亞人),以及緬甸第二大民族撣族(ㄉㄢˇ)都沒有加入。
上次提到,這些民族都有自己武裝組織,
像是東南部的「克倫民族解放軍」、北部的「克欽獨立軍」。
所以這個臨時政府還算是有點反抗力量,不是純粹文人的那種流亡政府。
#這個新政府的領袖會是誰
總統:溫敏(Win Myint)
國務資政: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
副總統:Duwa Lashi La 克欽族
總理:Mahn Win Khaing Than 克倫族/基督徒
咦!溫敏和翁山蘇姬都在裏頭耶!
而且他們擔任的就是原本的職位。
沒錯,這個新的臨時政府,就是翁山蘇姬和各部族們一起組成的。
言下之意,翁山蘇姬仍然擁有幾乎全國的支持度,而且就連這些人口不到10%的部族也都支持。
(但剛剛說到沒加入的羅興亞和撣族,顯然就心有芥蒂)
而且除了副總理和總理都是少數民族擔任外,
還有一堆團結部部長、女性青年事務部長、環保部長等,也通通由少數民族人選擔任。
最酷的是國防部長Yee Mon,他是個沒有軍事背景的詩人!
總之這個臨時政府的內閣已經多元到無以復加,比拜登的內閣還要花式多元。
至於那些沒加入的部族,原因很清楚。
一來是想要成立「#聯邦政府」,而不是統一政府,因為聯邦化才有自治權,不會矮人一截。
二來是 #意識形態和NUG不合。
像若開邦的一個總司令就說,若開邦有自己的目標,就是重建偉大的阿拉干王國。
痾,像這樣有點分離主義的話,還真的是不太受歡迎。
總之呢,現在就是CRPH站出來組臨時政府,但只拉攏了70%的部族。
剩下30%不是在觀望,就是想要和CRPH對抗。
看來這個臨時新政府不僅要攘外,還得先安內才行。
(這個比例是我自己粗抓的,清楚數字的人可以幫我校正)
#未來之路不好走
#但這是唯一的路了
成立臨時政府了,那下一步呢?
現在就有點接近內亂的狀態,一個國家有兩個政府,這是不可能和平的。
而且不像委內瑞拉流亡政府是在海外,
緬甸新政府NUG就在國內,怎麼可能不打起來。
那NUG有可能打贏軍政府嗎?
大概要想辦法執行以下幾個戰略:
第一 #NUG的武裝組織要積極前往盟軍所佔領的領土
一來保護當地民眾不受軍政府迫害,
二來甚至可以邀請民眾加入軍隊,和軍政府進行游擊戰。
第二 #CRPH必須要表現出堅定性
現在軍政府已經殺了700多人,而且都不眨眼的。
眼看軍政府是不會回頭了,CRPH就不能有絲毫退讓。
CRPH是多民族和前任政府混在一起捏成的超大飯糰,
只要心一動搖,有人想要和軍政府談和,那這個飯糰就會散掉了。
所以要堅定,不能有退讓。
最好激起全國民眾的怒火,動員全國之力。
第三 #國際勢力必須介入
坦然面對吧,就算動員全緬甸的力量,NUG是不可能在軍事上打敗軍政府的。
所以NUG需要其他國家的幫忙。
幫忙可以有很多種,
軍事幫忙當然是一種,但這是最終一戰,
畢竟誰都不敢隨便派兵進入緬甸,這可是干預內戰,非同小可。
但各國都可以做到一件簡簡單單的事,
就是 #承認新政府。
只要各國政府承認NUG是緬甸的合法政權,那很多事情都好解決。
緬甸在美國、新加坡被凍結的資金,NUG就可以動用。
被日本北海道大學扣押的衛星,NUG也可以借用,就不會一直被斷網。
然後像隔壁的泰國、印度,也都可以直接運送物資進來到NUG佔領的區域。
我在政變一開始沒多久就說,各國制裁力道雖薄弱,但至少能讓軍政府自己坐吃山空。
但現在不一樣了。
有了臨時政府,不僅軍政府無法取得武器、資金、物資,
這些東西通通都會跑去臨時政府,可能會加速軍政府的軍心渙散,
屆時逃兵會越來越多,人民也不會接受軍政府的治理。
總的來說,國際只要「先承認」,軍政府的垮台時間就會被縮短。
#如果各國不承認怎麼辦
#長期動盪 #殊途同歸
當然事情不會這麼輕易被猜中。(但我之前猜都中)
我們還是要做最壞打算。
最壞打算是,各國繼續觀望,不願意承認新政府NUG。
那泰國就會持續關閉國界,難民無處可逃;
印度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願意幫助;
中國的催淚瓦斯和武器持續進入緬甸,軍政府的武力綿延不絕。
然後呢?
然後就是美國繼續制裁,西方國家繼續譴責。
緬甸將會變成集所有混亂於一身的國家:
因為制裁,將會像古巴一樣活在30年前;
因為內戰,將會像葉門一樣寸土都戰火。
但是混亂不會沒有終點。
最終,軍政府仍然會被公民不服從運動阻礙著治理前景。
仍然會被自身的災難和外界的隔絕一步一步推向滅亡。
只是那可能是50年後的事了。
緬甸政變從2021年2月1日開始,
至於何時結束,就看各國願不願意承認這個新政府了
圖:
https://www.facebook.com/NUGmyanmar/photos/105996174954356
全文和參考資料放在敏迪選讀官網喔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423_crph_nug_myanmar/
葉門內戰原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稿頭}
中東,這個位處歐亞非之間的三不管地帶,由於坐擁石油、宗教種族複雜,再加上以巴之間的紛爭,近百年來,幾乎成為戰爭和恐怖活動的代名詞,從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發動的兩場戰爭,到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在葉門打得如火如荼的代理人內戰,都坐實了中東是個「火藥庫」的稱號,隨時隨地有可能爆發新的衝突,或是點燃燎原的戰火。表面上,中東的地理位置,距離美國或是東亞,都有一段距離,中東的問題似乎就只是中東的問題,與已開發世界的關係不大,但從911恐怖攻擊後,多數國家,尤其的美國華府的領導人就被深刻教育到:中東的問題,絕對不只是中東的問題,它所蘊藏的敵意和巨大的仇恨,往往一旦爆發,就是毀天滅地,因此,從這個角度,我們看到上個星期連續傳出了一系列和伊朗有關,但彼此間似乎又不相干的消息:首先,是伊朗一艘停泊在葉門外海的船隻,7號遭到了攻擊,這艘名義上是商船的軍用船艦,實際上就是伊朗革命衛隊的海上基地,用來支援葉門的民兵對抗沙烏地支持的政府軍;而在這起攻擊後的兩天,南韓政府又發出聲明,表示一月間被伊朗扣押的一艘南韓油輪和這艘船的船長,終於在9號獲得了釋放。乍看這兩則新聞,都是單獨的事件,沒有任何的背景連結,但其實攻擊那艘伊朗船艦的人,很可能就是以色列的特種部隊,而南韓的油輪之所以被釋放,關鍵就在南韓政府答應了要向美國爭取,解凍和返還伊朗被凍結的油款;仔細檢視這一連串事件共同的連結點,其實背後都是華府與德黑蘭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美伊關係,而這個僵持已久的敵對關係,上周二終於出現了一個突破性的發展:兩國都派出代表來到了維也納,展開多年來的首次「間接」接觸。
{內文}
好萊塢電影裡,屢試不爽,永遠讓人心跳加速,手心發汗的經典橋段:每個人臉上,都有一把槍對著自己,同時自己的手裡,也握著傢伙,指著別人的腦袋;這樣的場景,看似只在螢幕上出現,純屬虛構,但對照現實世界國際局勢,卻又無比精確呈現出外交賽局裡的參賽者心理狀態,像是美國華府,與伊朗當局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核武捉迷藏。
CNN節目主持人 阿曼波vs.伊朗外長 札里夫
我知道,核問題很多,而且複雜難解,所以我想先討論鈾濃縮這部分,事實上您自己最近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美國川普政府的「極限施壓」政策,促使伊朗提高了低濃度鈾的存量,從660磅,上升到8800磅,同時我方也改良了離心機技術,從舊款機型,換成了產量更高的新機型。您很清楚,美國極關切這個問題,其他盟國也一樣,所以我想單就這一點請問您──當然您已表明貴國的動作是在美國退出協議後才展開的,但我想聽聽看,您對美國國務卿說法的回應...
美國國務卿 布林肯:
如果,伊朗肯重返協議框架,遵守JCPOA協議的規定,那麼美國也願意重返協議;但目前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伊朗當局在許多項目上都踰越規範,即使他決定重返協議,也要不少花時間調整;而且他們是否真的遵守規定,也要花時間評估,所以,目前還不到那個時候,還早的呢...
CNN節目主持人 阿曼波:
現在這情況,在我們美國有個形容詞,叫做「墨西哥對峙」,也就是雙方怒目相視,堅持對方先退,才肯退,所以你認為是否有可能透過某種機制,給雙方一個台階下,好讓你們能回到協議框架,美國也重返協議?
伊朗外長 札里夫:
很清楚的一件事,是伊朗至今所有動作都受到國際原能署的監看與驗證,而且我們已落實了我們所有的承諾,未落實的人是美國。如我先前所說,美國必須證明他們談判的誠意,因為伊朗已經展現了誠意...
這場對峙中,華府手中的槍,是各種禁運和經濟制裁:德黑蘭對準鄰境的武器,則是實力不明的核武力;雙方各擁利器,卻又各懷不能出手的苦衷:對拜登而言,核協議的破裂,明明白白是美國自己惹出來的無事生非,於情於理,都該立即撤銷制裁、重返協議機制;而對伊朗來說,至少在現任溫和派主事者的眼裡,核武計畫自始至終都是換取經貿利益的籌碼,過去幾年美國加重制裁,累計上兆美金的經濟損失,更加大了伊朗對外求和的誘因。
《辦公室風雲》影集:
好,所有人現在先先先先冷靜...我數到三,然後大家都把槍放下...我已經放消息出去了...屬到三的時候,大家就把槍放下...(好!)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一...二...三...啊...
都不想動手,都有意退讓,問題卻在:誰要當那個先退讓,先放下武器的人?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不只一次透過正式和非正式管道,釋出願意重返2015年P5+1六國與伊朗的JCPOA核發展協議,甚至不排除與伊朗代表直接上桌會談的意願。但檯面上,雙方領導人都有不能示弱的面子問題,檯面下,美伊官員則是小心呵護現有籌碼,避免丟出籌碼,卻收不到回饋,反而助長對手氣燄。以至於這個原本在外界看來,拜登外交考驗中難度最低,最有機會輕鬆得分的中東考題,硬是拖到新政府上台兩個半月之後,才有機會首次接觸,並且由於彼此信任度不足,美國和伊朗談判代表並非直接見面,而是由雙方代表各自守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兩家相距不遠的飯店,由其他簽約國居中傳話,穿梭在兩家飯店間,展開一場非正式、不直接美伊談判。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 普萊斯:
我們一直都強調,這件事不容易...我想我要再次提醒各位,談判困難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形式上的問題,因為不是直接談判,所以過程上就很麻煩。另外,討論的議題是複雜的技術細節,如我說過的,對話重點並非策略層面,因為雙方的策略目標,大致上早已確認,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對等重返」,這次維也納會談就是要討論如何達成這個目標。此外,談判困難另一原因,是大家都很清楚的:雙方互信不足,這當然是因為美伊近幾年關係惡化,但也有長期的歷史因素...
伊朗副外長 阿拉奇:
我覺得這次會談結果是正面的,方向是正確的,至於是否成功,現在說還太早,必須要等到工作小組協商完畢才知道...
扣掉美國的P4+1,英法德中俄五國外交官,六號在維也納與伊朗副外長領銜的代表團,進行了初步協商,各方達成共識,同意成立兩個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針對美國須解除的制裁項目,和伊朗要遵守的協議規範,分別列出清單,以便進行後續協商;對於核會談初次交手取得進展,美伊官員都表示謹慎樂觀,但也不約而同強調:困難的,還在後頭。
美國總統 川普(2018.5.8.):
謝謝各位,這項命令會讓美國更安全!謝謝大家!
由於伊朗在2018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退出核協議後,便逐步削減對協議的承諾,開始追加境內鈾存量、提高鈾濃縮純度,同時擴充離心機數量與產能,導致目前伊朗官方核研究的規模與能量,早已超越2015年合約制定時的技術水平;換句話說,六年後的今天,即便德黑蘭當局為了換取經濟利益而主動配合,把超出規範的存量與產能,送到境外,伊朗的核子技術know-how,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無法在彈指間,就回到6年前的原始狀態。另一方面,今天的中東局勢,相較於六年前,也已變得更加複雜詭譎,因此拜登政府與伊朗的談判算盤,是希望能夠在核問題外,一併處理伊朗劍指他國的飛彈計畫,以及德黑蘭暗中資助、長期潛伏大中東地區的什葉派民兵問題;不難想見,這些協議內技術爭議,和協議外橫生枝節,都令接下來可能登場的美伊對話,困難重重。
記者vs.白宮發言人 薩琪:
(...所以美方現在的立場,是伊朗必須先遵守協議,才會撤銷制裁嗎?)
這個嘛,我想目前現階段...如我昨天所說,會談絕大部分都集中在伊朗該做哪些事情,還有美國該做哪些事才能重返協議,但我一直都強調我們不會...暫時不會採取任何動作,先等協商告一段落再說...
民主防線基金會研究員 理查古柏格:
(華府)做出了讓步,提議讓伊朗在未完全回歸JCPOA規範的狀態下,先鬆綁部分制裁,只要伊朗開始縮減核活動,美國就會解除一些禁運項目。所以拜登政府已經調整了立場...
CNN主播vs.德黑蘭大學教授 馬蘭迪:
伊朗政表示要他們縮減核活動,前提是美方立刻取消「所有」制裁,但從現實上來看,拜登就算想這麼做,也不可能獲得國會支持,所以華府全面取消制裁的可能性幾乎是零,您認為,德黑蘭政府有可能退讓嗎?
不,絕不可能。伊朗簽署的是多邊協議,也就是JCPOA,所以美國有它的義務,伊朗也有我們的義務,如果美國不想再履行義務,伊朗當然也不可能承擔義務。這不是單方面的條約,所以你不能期待伊朗遵守規範,美國卻恣意妄為...
核會談前夕,有消息指美方願意階段性,先解除一部分凍結的石油收入,換取伊朗方面對等的核活動縮減,但此一口頭提議在會談第一天,就遭到伊朗談判代表的一口回絕,堅持美方必須一次就撤銷「所有」制裁,強硬姿態固然有談判策略的考量,但現實上,伊朗國內情勢變化,也不容雙方執政當局繼續觀望,一再蹉跎。
伊朗外長 札里夫(2021.3.15.):
一旦等到伊朗大選,政府就跛鴨了。一個跛鴨政府不可能做重大決策,不管你想做什麼都只能等六個月再說,新政府至少要到9月才會上台。從現在到九月可能發生很多事,所以我建議美國人加快腳步,事實上他們只須鼓起勇氣,把該做的事趕快做一做就成了。
六月即將登場的伊朗總統大選,極有可能選出強硬派、甚至是有軍方背景的新總統,取代原本改革派、在2015核協議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現任總統魯哈尼;如果美方希望在德黑蘭改朝換代前,與態度相對友善的伊朗當局白紙黑字,勢必就得在兩個月內,完成所有技術協商,排除各種歧見和障礙,才有可能趕在大選之前,取得伊朗精神領袖哈米尼對會談結果的背書,讓美伊關係儘速回到2015核協議框架之內;然而,這樣的樂觀情境,不只在時程上難度極高,更是建立在其他談判成員國,尤其是中俄兩國,也與歐美站立同一陣線,全力配合的假設之上;這一點,在美中俄霸權角力陰影,籠罩地緣外交主戰場的此刻,似乎是個奢侈的期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XvAX1-L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