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菲律賓語髒話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菲律賓語髒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菲律賓語髒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菲律賓語髒話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Cheap,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學語言總是從髒話開始學起】 【教會也是個絕佳的學習場所】 從400年前的台灣就可以看到 西班牙人剛到臺灣人,台北的平埔族 巴賽人很快就學會了西班牙語 講的還比菲律賓的土著還好 (菲律賓早臺灣50年被西班牙統治) 因為髒話容易學 髒話作為一種攻擊性的語言 力求簡單、有爆發性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lubhouse: stephenshiu 我開左Twitter和IG啦!想睇多d可以關注:Twitter: @hkStephenSYY / IG: hkStephenSYY 加入我們的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rshiu 你爆料我來講email: conn...

  • 菲律賓語髒話 在 Chea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5-20 12:24:12
    有 444 人按讚


    【學語言總是從髒話開始學起】
    【教會也是個絕佳的學習場所】

    從400年前的台灣就可以看到
    西班牙人剛到臺灣人,台北的平埔族
    巴賽人很快就學會了西班牙語
    講的還比菲律賓的土著還好
    (菲律賓早臺灣50年被西班牙統治)

    因為髒話容易學
    髒話作為一種攻擊性的語言
    力求簡單、有爆發性
    說出來還很有快感
    所以學習總是從這裡開始

    而到了今天很多基督教會
    也是會用學英文
    來號召年輕人去教會
    歷史上從教會學會外文的人也不少

    甲午戰爭的英雄 鄧世昌
    沒出過國卻會講流利的英文
    就是在教會學的

    (西班牙的台灣體驗1626~1642-
    Jose eugenio borao)

  • 菲律賓語髒話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5-19 08:00:00
    有 441 人按讚


    【學語言總是從髒話開始學起】
    【教會也是個絕佳的學習場所】

    從400年前的台灣就可以看到
    西班牙人剛到臺灣人,台北的平埔族
    巴賽人很快就學會了西班牙語
    講的還比菲律賓的土著還好
    (菲律賓早臺灣50年被西班牙統治)

    因為髒話容易學
    髒話作為一種攻擊性的語言
    力求簡單、有爆發性
    說出來還很有快感
    所以學習總是從這裡開始

    而到了今天很多基督教會
    也是會用學英文
    來號召年輕人去教會
    歷史上從教會學會外文的人也不少

    甲午戰爭的英雄 鄧世昌
    沒出過國卻會講流利的英文
    就是在教會學的

    (西班牙的台灣體驗1626~1642-
    Jose eugenio borao)

  • 菲律賓語髒話 在 人助旅行與助人旅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3-08 00:25:27
    有 68 人按讚


    【身為台菲混血,家庭、社會對我價值觀的影響】

    首先,對於韓市長的發言,看的出來他其實是想開個玩笑,但我覺得不好笑。尤其當他是一位公眾人物,還是我們的高雄市長,此番「玩笑話」實在是非常不恰當。

    相信這種心態是可以透過教育來弭平的。

    既然身為在菲律賓出生,在台灣長大的高雄人,此議題浮上檯面,那我就來講點故事好了,畢竟光是只有混怒是沒什麼用的。

    我還有兩個妹妹,我們出生後大概不到一歲就都穿了耳洞、戴著耳環,小時候在學校老師、同學就會問說為什麼這麼小就戴耳環?我說:「我媽媽是菲律賓人,我在那邊出生,那裡的小孩出生沒多久就會穿耳洞、戴耳環了。」
    當然這只是我家這邊的習慣,並不是所有菲律賓人都這樣。
    久而久之,被知道有菲律賓的血統後,當然也不免引來一些「玩笑話」,就是那種國小、國中生無心的「玩笑」,是哪些字句我不願回想,畢竟那不好笑,而且是會受傷的,沒有必要追究。
    所以我從小就開始思考某些問題,比如說:為什麼同學會覺得這樣很好笑?當然所有的問題我自己都有答案。

    歧視的源頭就是無知。
    沒有要追究什麼,只是從小就打從心底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從小就決定不要跟他們有一樣的心態,不能跟他們一樣。
    當然我相信有這種心態的人並不是多數人,很幸運在這個大環境下遇到的多數人都還是非常友善的。

    長大之後我還是有多穿了幾個耳洞,(高中的時候總共有七個耳洞),現在當然不是在比誰穿的多,那對我來說根本沒什麼,只是小時候就有的東西,不過是變多罷了,我家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見,但是在學校或是在外面,有些人會把「叛逆」這個詞冠在我身上,但我一直覺得很奇怪,我不懂為什麼這樣就叫做叛逆?
    況且學校沒有規定不能穿耳洞。
    只是因為不一樣,所以叛逆?

    我發現某些人心中有一道圍牆,好像跟你不在同一個框架裡面的,他們會先嘲笑或否定,但不是應該要先瞭解嗎?
    (當然不是指所有人)
    韓市長不是也跟我們說不要有圍牆?

    高中畢業後我並沒有明確的升學目標,不是不想唸書,而是我到底為了什麼而唸?
    我們唸書的焦點是不是放錯了?
    看著大家追逐高分名校,談著有大學學歷就有如手握免死金牌般的握有高薪,我開始問自己如果一個社會的運作方式是這樣子,如果一個社會上多數人的認知是擁有學歷就有鍍金般的人生,我排斥這種想法究竟是我有問題?
    還是這個大環境的風氣有偏差?

    沒有人跟我講答案,只能自己試。

    他們追求的不是我要的,我為什麼要做一樣的選擇?選擇明明還有那麼多不是嗎?

    由於小時候就看盡了這些不平等的待遇,以及已被貼了某些標籤,再怎麼跟人家做不一樣的選擇都不會感到不安,我知道不一樣不是錯。
    高中畢業後選擇進入職場,很幸運到學長開的店去上班,本身是學金工,高中母校和店裡培訓我去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那次獲得珠寶金銀細工台灣冠軍,保送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但我沒去唸。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的那是好學校為什麼不唸?
    第一點是因為我的工作需要的不是學歷,是技術和某些特質。
    業界有業界的專業,學術上的知識我相信有想要精進的話不一定要進學校我才能獲得。
    對於某些人來講好的學歷會有一份好的工作,或許是,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得套上這理論才能存活。

    第二點是我人在高雄,要上去臺北唸應用英語,種種考量下覺得實在是太不符合經濟效益了,而且其實學英文我也是可以考慮回菲律賓就好(我絕對不是在說北科不好,你們懂吧?)。
    我不認為沒有唸大學就輸了或是少了什麼,畢竟它是一個學習的場所,但並不是唯一的選擇,況且學習不是離開了校園就停止,它是一輩子的事。

    其他人的選擇,是其他人的,只能當參考,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要做什麼樣的選擇才是對你最好的、才是你最想要的。如果我們一生下來的條件就不一樣,那為什麼還需要用一樣的標準來衡量、評價自己或別人的價值?

    偶爾也會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但到現在同年紀的朋友大概都大三了,他們有他們的收穫,我有我的收穫,至於後悔這個念頭,是從來都沒有浮現的。
    在拋棄了社會、眾人的眼光之後,我才更深刻的感受到照著自己想法走的感覺。

    再來談談我媽,她大概在二十幾年前隻身來台灣工作,我外婆生了十三個小孩(很多吧,我也嚇到),我媽是第五個,她來台灣賺的錢很多都寄回菲律賓讓她的兄弟姐妹可以有錢「唸書」,之前回去過外婆家,在甲米地,生活環境不是非常好,但我感受到他們與生俱來的歡樂氣息,也感受到他們非常注重教育,尤其是談吐與儀態上,在家講到髒話、粗話或者跟父母頂嘴就完了,站的時候腰要挺直,坐著寫字要坐好,講話要有禮貌⋯⋯之類的太多了。
    我媽在台灣也是照這個方式教我們幾個小孩,小時候不懂覺得很煩,長大之後才懂有很多習慣真的是要感謝爸媽有好好教育。
    教育不該只是分數、排名,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也都包含在內。

    更感謝的是他們從來不干涉我們幾個孩子對於未來的選擇,比如說我們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要唸什麼,她們從來沒有給「過多的建議」,再來就是她和我爸的薪水其實沒有非常多(小時候是要靠領獎學金才有零用錢的那種),但我們以前想學吉他、鋼琴、跆拳道等等之類的,她們是願意把錢掏出來栽培而且不會講什麼「學這個沒有用」的那種話。

    以前常常換算,那幾千塊的學費是他們工作多久換來的。
    也曾經在心裡模擬,如果我有一個龐大又歡樂的家族,但他們和我不在同一片土地上,我會有多想家。

    所以我不懂,為什麼要嘲笑離開家鄉到另一個國家工作的人?
    不管是各個國家來到台灣工作的人,或是去各個國家工作的台灣人,我們不是都那麼用力、努力的在這個社會上養活自己、養活家人嗎?
    每個人有他辛苦的地方,但我們未必看得見,既然都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該做的不是彼此照料、相互扶持嗎?

    不需要用血統、種族去做人與人之間的區分,以及價值上的衡量。

    打了這麼長一篇,我想說的第一點是,每個族群有他們的文化,或許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當你發現有點顛覆既定印象的事物,先瞭解它,或許會帶來新的思維、火花。

    第二點,我們一生下來的條件就不一樣,思考自己要的價值是什麼,勇於選擇、追求對於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物,不需要活在社會眼光、別人的眼光之下。
    沒有必要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人跟人之間的價值,你的標準跟他的標準不一樣,就跟92共識一樣不會有共識。

    最後第三點,是希望同在台灣這一片土地上的我們,互助互愛,不需要用血統和種族做人和人之間的區分,畢竟2020我們是有最重大的事情要一起面對的呢。

    以上純屬個人經歷、觀點,歡迎分享,
    不用再問我了,回答一次十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