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中國把「一國兩制」視為拉攏台灣的國策之一,然而看見香港的「成功案例」,今天台灣絕大多數民意堅決抗拒「一國兩制」,甚至連韓國瑜,也說實行「一國兩制」要「over my dead body」。香港「一國兩制」不可能走回「井水不犯河水」,原因之一,正是中國早已放棄軟實力,改行「銳實力」。 「銳實...
曾幾何時,中國把「一國兩制」視為拉攏台灣的國策之一,然而看見香港的「成功案例」,今天台灣絕大多數民意堅決抗拒「一國兩制」,甚至連韓國瑜,也說實行「一國兩制」要「over my dead body」。香港「一國兩制」不可能走回「井水不犯河水」,原因之一,正是中國早已放棄軟實力,改行「銳實力」。 「銳實力」一詞出自2017年,《Foreign Affairs》、《The Economist》等雜誌紛紛以專題報導,以俄羅斯、中國為調查目標。美國民主基金會(NED)撰寫的報告打響第一槍,報告主要負責人Juan Pablo Cardenal曾住在香港,而NED一直被中國視為「顏色革命」推手,去年剛被中國「制裁」離港,作為對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報復。但無論北京怎樣抗拒,「銳實力」一詞還是迅速發揚光大,泛指一個國家通過「大外宣」,影響對方輿論、利誘經濟合作、統戰對方精英等手法,建立第五縱隊,從而達到全方位經濟、政治、社會效益,而不再相信單靠散發魅力吸引人的「軟實力」。 香港「一國兩制」名存實亡,見證「軟實力」到「銳實力」的過渡
香港作為中國「軟實力」過渡到「銳實力」的樣板,最有感受。昔日香港演藝界百家爭鳴,歌手萬眾一心舉辦六四晚會,即使是十年後依然高調支持民運的天后梅艷芳,也沒有被中國封殺。台灣歌后鄧麗君作為與鄧小平齊名的「小鄧」,雖然被官方批評為「黃色音樂」、「靡靡之音」,翻唱李香蘭的《何日君再來》而成為「漢奸」,但據宋楚瑜回憶,當時中共反而有胸襟邀請「小鄧」到四川向數十萬人演唱,只是蔣經國阻撓作罷。不像今天,中港合拍片出現後,演藝人不當「護旗手」、高調配合主旋律,很難有演出機會,略有異議就會被上綱上線為「港獨」,即使是影后級葉德嫻、填詞殿堂級的林夕,也難逃封殺。昔日好些老泛民一面在港高叫民主、一面在深圳河設廠投資,相安無事;但「銳實力」出現後,以經濟手段進行政治施壓成為常態,和平共存,再不可能。
對這一套,國際社會心照不宣,只是以為並不嚴重,倒不如將計就計引資。但一場香港反送中運動、加上全球疫情,國際社會若再不覺醒,未免自欺欺人。早前NBA、英超職球員聲援香港+新疆維吾爾人風波,或國際品牌把台灣列為「country」被要求下架道歉(其實在英語語境,「country」只指地方,例如蘇格蘭、關島,並不涉及主權獨立問題),還只是商業行為;到了中國抗疫大外宣觸及各國內政,觸碰了國家安全基本紅線,就回不了頭。
中國通過孔子學院進行文化外交,本來相對成功,但自從贊助各國的中國研究中心、以研究經費統戰各國學者的手段越來越明顯,也就失去了英國、法國文化協會等的subtlety。自此,孔子學院在不少西方國家被勒令關閉,「統戰」議員一類行為成為澳洲的重點反擊對象。剛發起「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的前特首董建華,年前通過其中美交流基金會對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捐獻被拒,原因就是避免中共滲透,反映中國「銳實力」不但已成為新冷戰戰場,隨著「一國兩制」名存實亡,香港作為「白手套」的功能,也急速褪色。
批評中國有代價、批評美國沒代價,可長久嗎?
不少中國學者認為,利益就是一切,西方人也要發大財,誰會與人民幣過不去?紅線之前,倒是事實;在中國獨大、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的時代,也是事實。然而,目前兩者皆非,就物極必反。
國際品牌有任何態度被視為「反華」,甚至只是個別員工在社交媒體「傷害中國人民感情」(例如說「光復香港」),就會在中國市場被封殺;但品牌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本身已有知識產權、國家補貼等爭議,若高調批評特朗普、批評美國資本主義,卻不會在美國市場有任何影響。邏輯上,可能長此下去嗎?西方市場怎可能無限開放予中國企業,同時坐視自己的企業在中國被以言入罪?以往西方總是騙自己,「生意是生意、政治是政治」,但北京以國泰員工支持香港反送中為由強勢介入,最終以太古解僱眾多機組人員、高層辭職收場、「香港人公司」品牌徹底破產、還充滿後續行為,正是警號。
在自由民主國家,自然不會因為中國企業有反美言論封殺。但須知在舊冷戰,蘇聯資金通過白手套投資西方,會受到國家安全部門嚴密監控。現在中國「統戰」西方企業、媒體、評論員,在抗疫一役總動員,影響遠比蘇聯當年滲透更大。在「國進民退」的新中國,不少民企老闆都是黨員,企業內必然存在黨委書記,更不用說國企;第一代創業者在位時,還能勉強抵擋,但制度比人重要,連馬雲、馬化騰,也要離開自己的商業王國,香港地產商也開始邀請內地人進入董事會,大勢可知。西方市場對中國企業的審查,必然越來越嚴,本來這就是第二輪中美貿易戰談判的內容之一。一場疫情過後,相關「討論」只會更白熱化,這也是為什麼大量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要急速走回香港「再上市」的背景。
微信文革:理性、策略、迴旋空間,是這樣被制約的 「銳實力」主導經濟,體制內的潛台詞,就是中宣部得到影響經濟命脈的權力,倒退到毛左政治掛帥、寧左勿右的年代。創造力在重重枷鎖下,只能關注衣食住行、陽春白雪,連裏面也充滿莫名其妙的禁區;這種經濟體,依靠人口紅利的點擊率經濟,重量不重質,並取巧將國際社會成功案例「中國化」,只會繼續與世界脫軌。
即使在文革年代,最高領導層其實也有彈性,並有威信作出政策逆轉。例如香港的六七暴動... #全文見blog #鋭實力 #光復香港
英超韓國球員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之前台灣籃球有請Parker,更早還有韓國的鄭光錫教練,中職球隊也開始大量聘請外籍,像之前克魯茲的評價也很不錯,足球之前的懷特教練也有很好的表現,近來還有瑞莎請閨蜜教練指導,台灣跆拳道也非常普遍接受韓籍教練指導,更不用說還有Q這種球員在台灣球壇做貢獻。
在職業化的時代,資訊發達,球員教練的流動本來就是很自然正常的事情,在中職ptt球迷暱稱本土教練殺豬公,暱稱爛鞋都不歸化,為什麼到了小林選手的時候就能夠接受選手不是台灣培養出來的呢?現實上桌球中國就是強,前往取經有什麼不對嗎?莫非吳岱豪、陳信安、唐維傑、林庭謙去美國念書就是美國人?陳金鋒、王建民不應該旅美尋找舞台?
現代體育專業化很久了,不要拿自己殺豬公的標準來干擾選手,為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使用這種言論只會被嘲笑而已,你的國際觀是百靈果教的嗎?
另外一個例子,足球⚽️,英超是世界上最熱鬧的球賽之一,但是效力英超的許多成員也不是英格蘭人,而且足球員的國籍選擇門檻也相當開放寬鬆,不過這不會影響球迷的熱愛跟認同,認同自己的球隊,就是在地英雄,替自己認同的國家效力是每一個人的價值選擇,希望足球的例子可以讓大家思考,是不是可以再用民族主義來殺豬公,這樣子的標準對自己、國家、選手有任何好處嗎?
英超韓國球員 在 挺足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孫興慜是第一個為同支歐洲球隊進百球的亞洲球員,他被問到踢進熱刺生涯100球的感覺,孫興慜說道:我很高興踢進100球,但記錄就是要讓人打破的,希望新一輩的年輕球員可以盡快有人打破我的紀錄。
另外他也提到曾拿過歐冠冠軍的前輩朴智星誰,孫興慜說道:我沒法和前輩朴智星相提並論,我永遠無法達到他的成就。
#英超 #孫興慜 #熱刺 #朴智星
英超韓國球員 在 球迷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嚴父出高徒,冇怪獸爸爸督促鞭策,老孫嘅成就一定冇今日咁高
轉自 @spurs_news_hk
**********************************************
Nike 週末三日特惠限定,指定服裝及鞋款低至HK$199:
https://bit.ly/3mpxr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