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自費藥物資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自費藥物資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費藥物資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費藥物資助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816的網紅史丹福狂想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蘋果日報對香港影響深遠,例如影響了香港的出版文化,點燃了很多港人追求民主的心,又以第四權的身分一直監察著政府。史丹福這次卻想以醫生的角度,談一談蘋果日報較鮮為人知的貢獻。 蘋果日報名下有一個慈善基金,會資助病人購買昂貴的藥物。史丹福就曾經幫助治理過很多患有血液疾病的病人,他們對傳統藥物的反應不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9的網紅容海恩 Eunice Y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公務員、退休公務員及其合資格的受供養家屬,雖然可免費享用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提供的醫療服務及牙科診治,但公務員的醫療福利制度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包括衞生署的門診配額不足、專科診療排期超過一年及部分藥物須自費購買。 其中,普通科門診為公務員提供服務時段不夠全面,令很多需要輪班及通宵當值的公務員不能及時得...

  • 自費藥物資助 在 史丹福狂想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4 18:27:15
    有 965 人按讚

    蘋果日報對香港影響深遠,例如影響了香港的出版文化,點燃了很多港人追求民主的心,又以第四權的身分一直監察著政府。史丹福這次卻想以醫生的角度,談一談蘋果日報較鮮為人知的貢獻。

    蘋果日報名下有一個慈善基金,會資助病人購買昂貴的藥物。史丹福就曾經幫助治理過很多患有血液疾病的病人,他們對傳統藥物的反應不佳,需要試用新藥。有一些血液病的新藥,例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藥物等都非常昂貴,動輒就要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這些藥物大多不在藥物名冊內,政府並不資助,病人是要自費購買的。每當病人出現財政困難,我們都會提議病人申請香港蘋果日報慈善基金,該基金亦非常慷慨。很多血液病人在基金的資助下得以使用新藥,令病情得以改善。翻查紀錄,根據壹傳媒2019至2020年年報,香港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在該年度向225名身患重疾的病人共捐贈1768萬元。

    作為一位醫生,我想在此為蘋果日報送上最後的敬意,並衷心感謝他們一直以來對病人的幫助。

  • 自費藥物資助 在 蔡穎怡 Katherine Cho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03 11:13:50
    有 20 人按讚

    有心人大家都幫少少😔🙌🏻
    //我係劉梓浩呀!先在此感謝大家的關心。今次發文update一下近況。

    6月初確診血癌復發後,至今我已進行了四次化療,並正等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測試的結果,然後才再進行骨髓移植手術。MRD測試的目的,是檢測骨髓中殘存的癌細胞,以反映現時接受化療的效用。如檢測結果是MRD negative,代表骨髓中沒有檢測到壞細胞。

    為希望在骨髓移植手術前達致MRD negative,早前醫生建議我使用新型標靶藥Blincyto(Blinatumomab);此藥物的作用是減少病人骨髓中殘留的壞細胞,以便增加骨髓移植的成功率。醫生指病人於用藥後有70-80%機會能達至MRD negative。

    Blincyto是美國FDA認可處方藥物,價錢大約50萬港元,已成功在香港註冊,但因尚待納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故我未能申請政府的「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資助。幸而,我獲得「愛能助基金」伸出援手,資助七成藥費,餘下三成藥費亦獲數位有心人代為支付,以解第一次藥費的燃眉之急,可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雖然醫生指出,未來或需再次用藥,而屆時我便需要全額自費。不過最起碼,第一次藥費的問題得以解決,我真的由衷感激「愛能助基金」及各方仗義相助,尤其是香港排球總會的協助。

    我是在2018年參加雅加達亞運沙排賽事時身體不適,其後確診患上白血病。很多本地、甚至外國運動員和教練,在這2年以來都不時關心我的病況,送上很多祝福,令我十分感動。回顧過去職業生涯,我和拍檔沛林一起並肩為香港而戰,最高峰曾在2017年全國沙灘排球巡迴賽總決賽中奪得亞軍、全國運動會取得第六名,全國排名高達第二⋯⋯能夠打出香港有史以來的佳績,並以這些成績將沙排項目「打入體院」,令這項運動符合資格成為香港體育學院受資助的精英B+級項目,是我有生以來最大的光榮。如今身體有待康復,我亦未敢斷言何時場上再見。

    2019年完成第一次骨髓移植手術後,由於須於潔淨環境休養,我搬離了舊居在外租住單位,獨立生活專心養病。靜心休養期間,我不停思考:假使在未來不能再披上戰袍,我能為培育我成長的香港做些什麼呢?是以,我開始積極考取各種教練牌照,希望康復後能投身體育行業,透過自身專業的知識和經驗,換個身分繼續推動香港本地體育發展。19年9月中小學開課後,我開始了排球教練的工作,無奈因疫情停工,自去年12月起零收入,令經濟負擔百上加斤。

    如今,本人積蓄已所剩無幾,只好發動籌集資金。是次眾籌的目標金額為60萬港元,當中50萬港元會預留作第二期新型標靶藥的藥費,其餘10萬元會用作其他醫療費用(包括:住院費、藥費、治療費等)及手術後康復期間的日常基本開支。誠盼各界善長友好慷慨解囊,多多益善,少少無拘!我使用資金後會上傳公開收據,以證明開支是用於醫療相關費用。大家亦可以幫忙share呢個post廣傳消息,謝謝~

    賬戶資料:Lau Tsz Ho Kelvin
    恒生: 787-416841-668

    FPS轉數快: 66200113
    (大家過數時留意電話號碼是否正確,因有數位有心人輸入電話時有誤,善款誤捐到另一位人士戶口中,該人士亦有聯絡本人會將善款歸還)

    Payme: *因Payme 有上限限制,暫時停用

    PayPal: https://paypal.me/TszHoKelvin?locale.x=zh_HK

    另外,我將開設一個GoGetFunding眾籌專頁(英文),方便收集外國朋友的善款,開設後會通知大家。

    MRD test出結果後,我會繼續更新狀況!

    在此,我亦為大家送上祝福,希望我們都能夠「關關難過,關關過」。希望在明天,加油!!//

  • 自費藥物資助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05 19:21:23
    有 55 人按讚

    唔該政府盡快派口罩及足夠防護裝備俾家居照顧服務的同事,讓急需服務的殘疾人士及長者及早得到照顧。
    =======

    (新聞稿)
    支援中斷 能力倒退
    疫情下暫緩日間及家居服務對特殊需要人士的影響調查
    2020年5月5日發布會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下,政府資助的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暫緩,部分服務更完全停頓。有關安排對殘疾人士、體弱長者、長期病患者的支援、訓練和照顧構成嚴重影響,這些影響甚至可能不可逆轉。本調查由張超雄立法會議員辦事處、自強協會和香港肌健協會負責,旨在反映上述人士在疫情下失去支援導致的困難和期望,希望引起社會對這些弱勢社群的關注。

    問卷以不記名方式在4月20日晚開始放透過網上和實體問卷搜集意見,至5月1日晚截止。共有203個有效回應。以下是調查結果:

    受訪者背景

    受訪者中有超過一半(58%)為女性,約48%為60歲或以上長者。絕大部分受訪者,(98.5%)表示自己有殘疾或長期病患,當中表示有肢體殘疾的佔最多(55%),而表示有長期病患的亦佔38%。眾多有殘疾或長期病患的受訪者中,更有約五成(51%)擁有多於一種殘疾。另外,受訪者的家庭成員數目不少為二人(包括自己和外傭),佔約32%,更有近22%受訪者更表示為獨居,可見其家庭內部支援的能力有限。


    服務暫緩,支援中斷

    社會福利署自1月29日起因應疫情爆發幾乎暫停所有長者和殘疾人士的日間中心服(庇護工場、日間社區康復中心、長者地區中心等)。雖然,社署多次重申假若有個別服務使用者急切需要支援,可交由服務單位自行決定作出安排,惟當中能夠得到有關安排的服務使用者寥寥可數。

    約一半(50%)受訪者於疫情前一直有使用日間中心的服務 ,但當中超過七成(73%)表示自疫情爆發後已經沒有再到訪日間中心。除職業訓練外,物理或職業治療、日間暫顧服務為最多受訪者使用的服務,分別佔當中的55%和36%。接近五成(54%)受訪者表示他們所接受的服務受疫情影響而減完全暫停,亦有近39%表示服務減少。當中有最多使用日間中心服務的受訪者指物理或職業治療、日間暫顧服務減少,分別佔62%和37% 。

    另外,社署在疫情下暫緩日間中心服務的同時,只有限度為長者和殘疾人士提供包括送飯、陪診、護理和藥物管理四類家居上門服務、其他類別服務則幾乎完全停頓。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有近64%於疫情前一直有使用政府資助的家居上門服務 ,當中71%表示疫情後家居服務已經完全暫停。較多受訪者使用物理或職業治療、家居清潔和護士到訪服務,分別佔當中受訪者的68%、36%和32%,可是,這三類服務的受訪者中,分別有93%、96%和83%指服務因疫情而減少。

    支援停頓、問題叢生

    最多受訪者表示物理或職業治療、家居清潔、日間暫托和護士到訪服務因疫情而減少服務。對殘疾人士和長者而言,服務暫停令他們的身心都出現問題,甚至很大機會出現能力倒退的現象。就身體和心理狀況的影響而言,分別有64%、68%和59%表示服務減少令他們健康狀況轉差、身體活動能力出現倒退和自我照顧能力倒退,亦有59%受訪者表示因服務減少而出現負面情緒,可見服務減少對受訪者構成嚴重的身心影響。同時,有近51%受訪者認為服務減少令他們遇到家居意外的風險增加。顯然,治療、家居清潔服務,以及大部分日間中心服務暫停,令他們接受治療和訓練的機會大大減少,較容易出現身心問題,而暫緩家居清潔、日間暫托、訓練服務的安排亦可能令他們遇到家居意外的機會增加。

    調查結果顯示,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家居清潔服務暫緩都對受訪者有重大的影響。對受到治療服務暫緩影響的受訪者而言,有分別有近66%、73%及77%同意服務暫緩令他們的自我能力倒退、健康狀況轉差及身體的治動能力出現倒退。另外,對於受家居清潔服務暫緩影響的受訪者而言,有近64%、62%及61%同意服務暫緩令他們出現負面情緒、遇到家居意外的風險增加及健康狀況轉差。

    求助無門,期望恢復服務

    疫情爆發後,社署即時決定即時暫緩提供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令服務使用者未有足夠時間,甚至沒有方法應對。在服務減少的情況下,近乎各有一半受訪者表示無具體辦法應對(49%)和請家人或親友提供支援(50%),而自費聘請家務助理作應對的受訪者只佔約7%。由此可推論,對於獨居和經濟狀況惡劣的殘疾人士和長者而言,他們難以在恆常的資助服務暫緩情況下尋找到其他資源代替。86%受訪者認為假若服務暫緩的安排再持續多兩星期,會對他們造成進一步的困難。雖然,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短期內,甚至完全沒有需要暫托和暫宿服務,可是,問卷第32題問及「在現時日間中心及家居上門服務受影響下,假若政府能夠按你身體需要和所需照顧的時數,資助你聘用任何一個人-包括親友上門支援,你是否需要?」,當中卻反而分別有31%和近27%受訪者表示有即時需要或若疫情持續多兩星期就需要,可見他們有實際支援需要,期望政府透過資助讓他們更彈性地聘用其他人上門提供即時支援,維持在家的生活。

    發展視像支援服務的契機

    服務暫緩下,電話成為服務單位和使用者之間的主要溝通橋樑。分別有85%和89%的受訪者指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單位有透過電話與他們聯繫,主要用作問候和資訊提供用途,明顯對支援的作用有限。近年,智能裝置和電話已經甚為普及,而價格亦逐漸降低,但服務單位透過這些設備向服務使用者提供視像支援的做法仍不常見。分別只有近14%和12%受訪者表示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單位曾經透過視像通話方式向他們提供支援。同時,調查結果顯示假若服務單位透過視像通話方式提供支援,只有20%受訪者認為無需要,反映大部分受訪者接受透過視像通話方式與服務單位聯繫,甚至得到支援,而受訪者當中有30%認為可以用作問候用途,甚至有28%和21%受訪者認為可用作物理或職業治療和訓練用途,疫情下更突顯視像通話支援的可塑性和重要性。而且,受訪者普遍對上述支援的需求維持在每星期少於1次(24%)和每星期1-2次(24%)的頻密程度,對服務單位來說可行性更高。

    結論

    無論日間中心,抑或家居上門服務暫緩,持續缺乏支援的情況對殘疾人士和長者帶來極大的身心影響,更使他們的能力出現倒退,負面情緒加劇。疫情下,大部分服務暫停得非常倉卒,令服務使用者難以迅速應對,造成支援真空。短期內疫情仍有機會反覆,假若這批需要支援的人士繼續未能得到援助,恐怕難以繼續在社區生活下去。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盡快就提供支援作出應對,透過各項措施和政策,於短期內提升對上述人士的支援。長遠而言,面對疫情持續的影響,政府有必要制定政策,以加強服務模式抵禦受特殊社會環景影響的能力,同時構思更彈性的支援政策,讓殘疾人士和長者都能夠因應個人和環境的特殊轉變,獲得適切支援。

    建議

    短期
    • 由社署向家居上門服務單位發放口罩及防疫物資,加強前線職員的保護能力,先盡快恢復原有的上門服務
    • 服務單位善用視像通話支援,讓現時擁有所需智能裝置的服務使用者能夠透過視像通話接受暫時支援
    • 為服務使用者重新評估需要,更新護理計劃

    中期
    • 制定政策,為經評估後列作有特殊需要的殘疾人士和長者提供資助,以供其聘請包括親友在內的人士作為照顧者,以彌補現有服務彈性不足的問題
    • 提供額外資助,讓特殊需要人士接受治療及訓練服務,以加快重整生活規律和提升能力
    • 考慮資助有特殊需要的服務使用者購置智能裝備,令服務單位能夠透過視像通話提供支援
    • 在社署提供足夠防護裝備下,分階段恢復日間服務,讓有需要的照顧者安排照顧對象使用服務

    長期
    • 全面加強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 訂立全面照顧者政策

  • 自費藥物資助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5-19 18:12:58

    公務員、退休公務員及其合資格的受供養家屬,雖然可免費享用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提供的醫療服務及牙科診治,但公務員的醫療福利制度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包括衞生署的門診配額不足、專科診療排期超過一年及部分藥物須自費購買。
    其中,普通科門診為公務員提供服務時段不夠全面,令很多需要輪班及通宵當值的公務員不能及時得到必要的醫療服務,返回工作崗位。即使部分的普通科門診設有夜間診症服務,但並不設有在職公務員優先籌。我在1月25日的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事務委員會上,向政府表達公務員團體的訴求,希望政府考慮增加公務員優先籌的數目,包括夜間診症服務。
    政府官員表示,會繼續擴大提供醫療服務服務的診所數量,並檢討診所地理分佈,正研究在新界東興建更多診所,包括西貢。
    另外,現時公務員一般輪候接受牙科服務的時間平均超過一年,施政報告指出會為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增設專科牙科手術室的措施,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我要求政府清楚列明確實增加數目,並研究長遠改善牙科服務的政策。政府會增加資源改善有關情況。
    由於醫管局和衞生署是唯一向公務員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我希望政府可以加入私營醫療服務及醫療保險,讓僱員有多一個選擇。政府解釋,現時主要還是以醫管局醫療服務為主,在未來研究預留更多醫療設施予公務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