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臨安南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臨安南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臨安南宋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尋找阿都拉的表親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這樣說過:「求知要不遠萬里,即使遠在中國。」 唐宋元三朝,大食商人曾一批又一批地來到中土。這些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不僅從西域陸路,還從海上絲路,揚帆到來。尤其是唐朝中葉以後,陸上絲路的河西和隴右被吐蕃(今西藏)勢力佔據,而中亞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少年廚俠1:兩王的心結」、「少年廚俠2:西湖鳴冤記」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鄭宗弦 內容簡介: 專為青少年而寫的武俠小說 文學獎作家鄭宗弦傾力打造少年輕武俠 跟著主角追尋名菜,行俠仗義,見證歷史的重要時刻 讓你從此戒掉炸雞、薯條配可樂! 江湖上有一祕密組織,名為「...
臨安南宋 在 宋瑋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9-21 07:08:56
祈望媽祖神恩廣被:護佑萬民,世界早日脱離新冠疫情困擾,早曰恢復秩序,民生樂利,過好生活 台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800年第一次環台祈福繞境活動,今日上午7時40分鑾駕蒞臨基隆市海洋廣場,恭迎鑾駕隨即背上媽祖前進到港西街,媽姐慈悲濟世精神,將保佑基隆市國泰民安丶風調雨順丶民生樂利丶百業興旺。 正統鹿耳...
-
臨安南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9-18 09:39:49本集主題:「少年廚俠1:兩王的心結」、「少年廚俠2:西湖鳴冤記」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鄭宗弦
內容簡介:
專為青少年而寫的武俠小說
文學獎作家鄭宗弦傾力打造少年輕武俠
跟著主角追尋名菜,行俠仗義,見證歷史的重要時刻
讓你從此戒掉炸雞、薯條配可樂!
江湖上有一祕密組織,名為「灶幫」,
灶人不僅掌控了全球餐飲界,更是各大門派的武功起源。
然而龐大勢力卻也引來了人心的傾軋與爭鬥……
《兩王的心結》
十三歲的林志達是今年新入幫的灶幫弟子,
他的母親在成為新一任幫主後,遭人暗算下毒,全身經脈寸斷。
唯有學會失傳的「全脈神功」才有一線生機。
志達為了醫治母親四處尋找祕笈,卻數度遭到黑衣人偷襲,
也因此發現由歷任幫主相傳的信物──軒轅石的祕密。
原來這顆軒轅石並非一般打火石,而是具有穿越時空的神力,
可以幫助他學會神功裡傳說的五大神菜!
穿越到明鄭時期的志達,一方面要查探神菜的作法,
另一方面也發現當時的延平王鄭經日漸遺忘反清復明的大業,
雖然奉明朝皇族後代寧靖王為尊,實則早已心生嫌隙。
這天,為了慶祝文廟落成,兩個王府的廚子要比賽廚藝,
正是志達潛入其中,學習神菜的大好機會,
然而三番兩次現身的黑衣人卻也來到古代,準備再度對他不利……
到底黑衣人有何目的?兩王的心結是否有機會化解?
志達可以習得神菜的作法,順利回到現代醫治母親嗎?
《西湖鳴冤記》
在修復母親的兩組經脈後,志達的「全脈神功」遲遲沒有進展。
先是方子龍在廚藝大賽前夕離奇受傷,志達自願代替他出賽。
同班的劉安南又不時惹是生非,並且出現各種怪異的舉動,
一次情急下,志達不得不帶著他和羽萱穿越回到了古代。
來到南宋的志達三人,進入秦檜手下孫近的府中打雜,
當時的臨安城內雖然繁榮富裕,卻因為名將岳飛遭受誣陷而人心躁動,
就在街頭巷尾盛傳岳飛即將被下令處死的時候,
三人也發現掌管灶房的余大娘似乎也藏著不可告人的過去……
究竟風景如畫的西湖有什麼冤屈的故事?
志達能不能在南宋找到神菜,為壯志未酬的名將伸張正義?
而「主上」這次又會使出什麼樣的手段,阻止志達學習神功呢?
作者簡介:鄭宗弦
曾榮獲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首獎、陳國政兒童文學獎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優選等數十項文學獎。【少年廚俠】是他以過去創作的深厚經驗,專為少年而寫的全新武俠系列。另著有:「穿越故宮大冒險」系列、《媽祖回娘家》、「香腸班長妙老師」系列、「鄭宗弦的『鬼』故事」系列、「豬頭小偵探」系列、「來自星星的小偵探」系列、《大番薯的小綠芽》、《媽祖林默娘》等數十本書籍。
臨安南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尋找阿都拉的表親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這樣說過:「求知要不遠萬里,即使遠在中國。」
唐宋元三朝,大食商人曾一批又一批地來到中土。這些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不僅從西域陸路,還從海上絲路,揚帆到來。尤其是唐朝中葉以後,陸上絲路的河西和隴右被吐蕃(今西藏)勢力佔據,而中亞又被土耳其民族所佔,陸路受阻。因此海上絲路更為興起,漸而取代陸上絲路。
「一手可蘭經,一手持劍」,並不是伊斯蘭教傳播的唯一印記。最起碼,在其往東傳(尤其在中國)的記事裡,伊斯蘭教是和平的進入、發展的。早在一千多年前,大食商人是一手拿著《可蘭經》,一手拿著珍奇寶貨,和平友好地東來貿易。在長程貿易過程中,構架起了跨文化的橋樑。
僅在唐代,據估計,廣州、泉州和揚州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就有數以萬計。唐朝文獻也常見有蕃官、蕃人、蕃客、蕃舶、蕃坊和蕃長等名稱。此「蕃」,大抵指的都是阿拉伯大食商人。至宋代,泉州還有伊斯蘭教徒的「蕃客墓」。由於阿拉伯僑民的長期留居,還出現了「土生蕃客」,亦即出生於中國的阿拉伯人。
當時,這些經營海洋國際貿易的大食商人非常富有。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說:「諸蕃國之富盛,多寶貨者,莫如大食國。」這些到來中國的大食商人,中國文獻又都記說他們很多是姓「蒲」的。例如南宋岳珂《桯史》記載當時僑居廣州一位最富豪的大食蕃商蒲姓者之家,「其揮金如糞土」。這位蒲姓富豪商人原是「占城之貴人」,來中國貿易後而留居不歸。
在《宋史》〈大食傳〉記載來華的使節中,記有蒲希密、蒲思那、蒲羅、蒲加心等。他們有些是官員,有些則是阿拉伯船主或商人,用自己的名義來華進貢。例如大食商人蒲亞里,他曾一次向宋朝政府進貢大象牙三百九十株,大犀牛角三十五株,每株象牙都在「五、七十斤以上」。他長期留居廣州,還娶了漢族女子為妻,五年不歸。
由於大食商人的海貿生意能為中國海舶稅收帶來巨利,宋朝政府還常因此而授予他們官職。他們包括以占城進奉判官的名義入貢的蒲霞辛可,以及船載乳香來廣州市舶的蒲羅辛等。當然,最著名的,還要算是那位宋元之際的大豪商蒲壽庚。
蒲壽庚的祖輩原為西域穆斯林。至其父蒲開宗,從廣州遷至泉州。宋代淳佑年間(1241-1252),蒲壽庚因助平海寇有功,被委為泉州提舉市舶司,掌管一切海舶抽稅事務。他還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控制當地的軍政大權,成為一方權貴。宋末,元軍攻克臨安,南宋朝廷殘餘勢力逃至泉州,蒲壽庚為保有其既得利益,竟轉投降元。元朝蒙古人征服中國後,蒲壽庚和其子蒲師文備受重用,蒲氏家族承辦泉州市舶招商的重任,利用權勢大量累積財富,擁有海船80艘。
中國文獻裡的「蒲」姓,不僅在《宋史》〈大食傳〉有述及,《宋史》〈三佛齊國傳〉(亦即島嶼東南亞的室利佛逝)亦記說「其國居人多蒲姓」。該傳中見有蒲姓者,有蒲蔑、蒲婆藍、蒲謀西等。在《宋史》〈占城國傳〉(今越南中南部)又記有蒲思馬應、蒲路雞波羅、蒲訶散、蒲羅遏等名姓。他們都是伊斯蘭教徒。
在勃泥國(今婆羅洲汶萊),《宋史》則記載有其國副使蒲亞里來中國朝貢的事例。考古發現,在今汶萊的一塊宋代古墓碑,迄今被公認為是遺存在東南亞的最早中文碑刻。其碑刻上「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此「蒲公」,也許原為阿拉伯或波斯人,但已中國化。他是來自泉州的一個中國官員,而且墓碑完全是中國式的。
「蒲」姓的由來為何?著名學者桑原騭藏在《中國阿剌伯海上交通史》曾如是考證說:「蒲」姓就是中國人對於阿拉伯人名Abu之音譯。中國人對於Abu之音,普通常用「阿蒲」或「阿卜」等字面譯之。有時又省略最初之母音,而以「卜」或「蒲」等一字代表Abu之音。
桑原騭藏認為,當年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經營東方遠洋貿易,應會在其通往中國的航線上建立不少據點。除印度,馬來半島的箇羅國(即吉打)、室利佛逝、占婆,恐亦一度為彼等之居留地。此外,還有一個地方,那就是中國的海南島。
至於那些唐宋元以來,留居中國的蒲姓族人,很大一部分後來就成為了在中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系民。有些在泉州,有些在海南島。十多年前,海南島三亞市先後發現五處伊斯蘭教徒古墓群,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伊斯蘭教徒墓地。《宋史》〈占城傳〉也記說,在宋朝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儋州(今海南儋縣)上言,占城人蒲羅遏為交州所逼,率其族百口來附。」此後,占城穆斯林入居海南島者漸多。宋元之際,又有一批占城的伊斯蘭教徒移居海南島,散居海岸,謂之番村、番埔。其人多蒲姓。《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1380〈崖州風俗〉記載了這段史事。
如今,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市羊欄鎮回輝村還有不少回族。1943年,小葉田淳遵照日本「海南海軍特務部」的囑托,著手編纂《海南島史》,記述了海南島這些沿海回族,他們多是漁民,「一直到現在大抵姓蒲,此外哈、海、李、江、劉、陳諸姓雖然也有,然而他們的祖先,幾乎都姓蒲,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19世紀,大概是1870年吧,有四名海南島三亞回輝村的哈姓回族兄弟離開家鄉到南洋來尋找生計。其中一人名叫哈蘇璋,也就是哈山沙禮。哈山有一女,拿督凱蘭哈山。她就是我國(指馬來西亞)前任首相阿都拉(指Tun Abdullah Haji Ahmad Badawi)的母親。
天涯海角鹿回頭。有人說「布衣首相」阿都拉應也可以算是四分之一的「海南人」,故事就是這樣來的。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