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臥雲法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臥雲法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臥雲法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臥雲法師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法鼓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體驗心的覺察 教聯會首辦線上初級禪訓班 禪的起點,是放鬆的學習。法鼓山教聯會於9/25~9/26,舉辦一連兩日的線上初級禪訓班,近20位海內外的教師,齊聚雲端學習禪修的基本觀念和方法,學習在多變的環境裡,體驗身心合一的喜悅,並將禪法帶回校園和日常生活中,體會時時有平安、處處得自在。 兩日密集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

臥雲法師 在 美食 旅遊 。 飛鼠痴遊吃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2:39:05

#佛光山 #佛光山南天寺 #nantientemple 📍#澳洲 #臥龍崗 #wollongong #australia #🇦🇺 。 🚩歡迎推薦 #澳洲景點 #雪梨景點 #伯克利景點 給 @foodtravel_flymouse ❤️。 #飛鼠玩澳洲 #飛鼠玩雪梨 #飛鼠玩臥龍崗 #travel_...

  • 臥雲法師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7 17:00:27
    有 516 人按讚

    📰體驗心的覺察 教聯會首辦線上初級禪訓班

    禪的起點,是放鬆的學習。法鼓山教聯會於9/25~9/26,舉辦一連兩日的線上初級禪訓班,近20位海內外的教師,齊聚雲端學習禪修的基本觀念和方法,學習在多變的環境裡,體驗身心合一的喜悅,並將禪法帶回校園和日常生活中,體會時時有平安、處處得自在。

    兩日密集班的課程,完整、漸次地教授學員禪修的觀念與方法,以及八式動禪、走路禪、臥禪與禪修生活應用等等。演本法師說明,「aware」代表自覺、覺察、覺照,也是清楚的意思,期盼教師們將心力放在身心的覺照,時時觀察自己的身心變化。

    「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不管妄念,回到方法」,演本法師循序漸進的帶領學員進入禪修的法門,並以奔流的瀑布為例,說明打坐時運用「現在觀」,就像觀看瀑布那樣觀照自己的心念,只看現在,其他的一概不管,安住在當下的美好。

    學員在線上熱烈交流彼此的經驗與體會。白思蜜老師分享,經由禪修的覺察,令人體會到認識、肯定、消融自我的益處。來自香港的Ken老師說,很高興參加這次活動,也會繼續參加禪一、禪二等進階活動。多位老師也表示,練習覺照力,身心更輕鬆清明,對不良習性比較有控制力;而曾有禪修經驗的老師,更不約而同讚歎,初級班的內容與時俱進,讓他們溫故知新收穫滿滿。

    教聯會表示,禪訓班的結束,才是禪修的開始,盼教師們能運用禪法來認識自我、觀照自我,進而改變、提昇自己的生命品質,擁有一個自在輕鬆的人生。歡迎踴躍參與各項活動,包含10/2(六)線上教師禪一、每月2次教師安心禪線上讀書會、12/31~1/2教師禪二,敬請上網報名( http://ft.ddm.org.tw/ ),或洽詢(02)2896-6119分機204。

    #線上初級禪訓班
    #法鼓山教聯會
    #法鼓新聞

  • 臥雲法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3 12:30:09
    有 61 人按讚

    【異國風情靈鷲山】

    印度靈鷲山位於比哈爾邦的羣山之巔,因釋迦牟尼佛曾在此開示《妙法蓮華經》等重要經典而聞名。台灣靈鷲山位於台灣東北角風景線上。座山面海,眺望三貂角,這是台灣島的最東角,「三貂」名字來翻繹西班牙文「聖地牙哥」。據說福隆荖蘭山在地理與地勢上酷似印度靈鷲山,又以開山和尚心道法師苦修歷程中對「無生之生」有最深體驗,遂以「靈鷲山無生道場」為名。

    由台北車站向東驅車一個小時,就能到達靈鷲山。台灣朋友樹哥先帶我去吃超過半世紀歷史的「福隆便當」。福隆火車站正前方的福隆街,有鄉野、宜隆、福新、火車頭等多家便當店, 賣的都是「福隆便當」, 大同小異都是以米飯搭配兩塊滷肉、炒青菜、滷蛋、豆干、香腸等,和我之前吃過的「池上便當」水準還是差了一點點,但價格親民又飽肚。

    驅車上道場,很遠就看到天眼門,一對巨大的天眼和尼泊爾的Monkey Temple上的長得一模一樣。將天眼畫在佛塔建築上,我在西藏、不丹都沒有見過,反而尼泊爾就很多。

    開山聖殿供奉的是緬甸來的玉佛與泰國帕塞雅金身吉祥臥佛,我禮拜的時候,志工問我是星期幾出生? 因為佛像是「星期佛」,這是緬甸和泰國的南傳佛教習俗。

    「星期」並非源自《聖經》,而是中亞的蘇美爾以及巴比倫文明,和佛教文明原本沒有關係。這很容易理解,因為開山的心道法師祖籍雲南,為滇緬邊境孤兒,十三歲隨軍撤退來台,供奉南傳佛教份屬情理之內。

    聞喜堂二樓供奉了「財神」多聞天王, 這應該是藏傳佛教的系統, 或稱為「黃財神」。我很多做生意的朋友對迎財神、觀音借庫等趨之若鶩,但我視之為民間習俗,因為悉達多太子放棄了王宮的榮華富貴才得以成佛,他又怎樣保佑你得到他的棄如敝屣呢?

    靈鷲山佔地面積廣大,戶外的「多羅觀音」青銅聖像高達12公尺,這是少見的黑面觀音,其實「多羅觀音」也就是藏傳佛教的「度母」。面向大海的舍利塔林在芒草叢中屹立,山坡面海還有幾排的木凳,供人打座。前面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聽海吹風,盤膝靜坐,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溫暖人間 573期

  • 臥雲法師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6 19:00:41
    有 1,039 人按讚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二 》
     
    十幾歲時,我獲得了一串念珠,當時對於念珠的概念,並不像現在這麼在行,只覺得這串念珠,淡黃色上面佈滿了如星辰般密密麻麻,也像螞蟻築巢穴窩般的坑坑洞洞,極不規則,但拿在手裡就是有股說不出的溫暖和安心。這串一百零八顆的菩提子念珠,是來自於一位從中國福州鼓山的湧泉寺來台的老和尚,人們都管他叫傳心師父。傳心師父外型有一點酷似晚年的弘一大師,清瘦嶙峋,但卻有股不可言喻的、詩人般的氣質,風雅脫俗,我最早有些詩詞的啟蒙,也是來自此師。等到日後我讀書求學,跟隨了我的國文老師之後,愈發地覺得這老和尚本就是俱足古代翰林多墨般慧行才子,只可惜傳心老和尚當時業已圓寂多年。
     
    傳心老和尚是一位禪淨雙修的老和尚,據說老和尚和虛雲老和尚也有段頗深的因緣,當時傳心老和尚還只是一位沙彌、學習僧,關於此事,和傳心老和尚稍熟之後,也曾聽聞虛雲老和尚在鼓山的一些玄妙事蹟,例如虛雲老和尚曾經在湧泉寺傳戒的時候,寺廟中的鐵樹竟然會無故開放出如同水盆般、奇大無比的花,這可是百年難得的奇聞。鐵樹也有人稱做鳳尾蕉,這原來聽老輩的講法,是有故事的,這故事又有一些傳奇,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多遙遠以前的故事,據說是來自於一隻鳳凰,這鳳凰被一位有錢的暴發戶拾獲,他便把牠關在籠子內,每天給他餵食最好的飼料和鳥食,希望博取這隻鳳凰的開心,據說如果可以見到鳳凰展翅飛翔或欣賞到曼妙的鳳姿,是極為喜慶的事,在中國一直是被看做吉祥的象徵,也是國祚綿延之兆,通常被稱為鳥中之王,也有一說,鳳凰是天龍後代。話說這土豪強學風雅,每天期盼著這隻鳳凰可以在他眼前振翅舞蹈,但沒想到,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從來未曾如願過,最後他火大,就將鳳凰一把火給燒死。鄰近多事的人,在焚燒過後的灰燼中卻發現長出了樹苗,附近的民眾便認為是鳳凰的靈魂不死所長出來的鐵樹。鐵樹也因為這段神話,常常被形容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象徵。
     
    根據傳心法師的描述,他少年時所見到的虛雲老和尚當時已經九十多歲,但卻身體極為矯健硬朗,並且日日出坡,還在寺中種植了多棵樹木。更有一件稀奇的事,那便是龍王曾經化現為一老者,求戒於虛雲老和尚的事蹟⋯⋯或許由於傳心法師的贈送菩提念珠以及經常耳聞虛老的事蹟,那段時期對於禪生起了極為深切的興趣,於是在這位傳心法師的啟蒙下,開始念誦《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等和宗門相關的經書⋯⋯。
     
    傳心老法師是位解行並重、通達三藏的善知識,平日裡極為和善,溫潤有儀,因此頗得人心。特別對於年少孩童,他最常做的就是準備好一罐罐的瓶裝水,裡面通常會放上冬瓜糖等甜品混雜水中給小孩喝,原來他每天都會持誦一百零八次的大悲咒加持這些水,和來訪的眾生結緣。遇到比較有佛緣的小孩,他便會送一串念珠。只不過如此過了很多年,我始終看到的都是菩提子念珠與人結緣,後來有一次,當時我已經年歲漸長,回去他的精舍探望他老人家。他有一具從中國帶來的大銅缽,每次他都會放置許多星月菩提子念珠在缽內與人結緣。我便好奇地問老和尚:「師父,這麼多年來我始終看到的你和別人結緣都是用菩提子,不知道這其中是否另有因緣?」
     
    師父用他一貫的慈悲溫暖的笑容回答說:「你既然問到了,我便告訴你,日後你也可查閱有一部經叫做《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這部經是文殊師利菩薩為了未來有情的眾生而講述,目的是要眾生了解念珠的功德是為了可以利益自己的善業成就,同時也可以保護眾生,這其中就有提到菩提子念珠。我個人認為菩提子念珠除了經文上有提,用菩提子念珠的人,不管是放置在手中,手指掐念,或者手持握菩提子念珠,只要用此念珠撥念一次,它的功德所得到的福報是無量無邊,沒有辦法用現在的數字來計算功德。就算沒有辦法用此念珠計算佛號,但只要持有此菩提子念珠,隨身手持,在行、住、坐、臥之中,不管所說言語內容如何,但因為此人保有菩提子念珠的緣故,他的福德因緣就如同持誦諸佛名號及咒語一般是無二無別的,所得到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但是如果要如理如法最好要滿數一百零八顆,才算圓滿。
     
    如果作為手珠、提珠,也可以五十四顆,或者二十七顆,最少也可以用十四顆⋯⋯」老和尚一邊很熟練地講述著這部經的功德利益,一邊轉過身習慣性地吹口氣為在他身旁大缽內的一捆一捆用紅絲線牽綁的菩提子念珠加持,這是老和尚的習慣,他平常二六時中總是阿彌陀佛和大悲咒從不中斷地於心中默念,更了不得的是即便他和人聊天、說法、開示,也是心不散亂地默持心誦。原來這菩提子的功德殊勝是如此地無與倫比,並且經中還特別讚說,為何特別讚嘆用菩提子是獲得利益最殊勝的原因?
     
    菩提子殊勝的功德因緣諸多,但經中曾經有說到在過去世佛出世的時候也是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當時有邪見的外道毀謗三寶,其中有一位男眾值遇非人打殺,這外道就說:「如今是我道昌盛,不知道諸佛有什麼威神力?既然佛是在菩提樹下成佛,那這棵樹應該要很有感應才對!」就把男子置臥在菩提樹下,同時說:「此樹若是聖樹,此子必當完好如初、甦醒過來。」如此經過七日七夜,稱念佛的名號,後來其子果然復活,甦醒過來,這外道便讚嘆說:「一切佛的威德力我過去未曾見聞,但在佛成道的樹下,如此的示現甚為稀奇,如此大威大德真是不可思議。」因為這般因緣,所有的一切外道都改邪歸正,發菩提心,並且堅信佛力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如此,所有的人皆稱頌此樹為延命樹⋯⋯。
     
    如今歲月如漏沙般,於指縫間頃刻流逝,傳心老和尚和我唯一心靈傳遞相通的,也只有幾幀發黃的照片及當時他和我結緣的菩提子念珠。這串念珠伴隨我持誦過不可數的佛號及咒語,珠身也從青澀薄黃,經由歲月的摩娑,一顆顆棗紅、咖啡色的珠子輪流在指縫間雁傳心語,願老和尚早日重返娑婆。(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 臥雲法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9-28 00:39:59

    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像。這是非常慎重,珍貴難得的經驗。造像完成時,刻下發願文記錄緣起過程、時間、共同出資的佛弟子、指導法師、造像內容,最重要的還有個人或眾人發願造像目的。發願是學佛、修行成佛的起點,可稱為初發心。發願造像供養佛陀,同時請佛見證、護持眾人的修行。發願產生的動力既是向上供養佛,也是祈請佛向下護持。藉由造像,發願者與佛陀之間深層地溝通互動,這是我們將發願文的展覽命名為「與佛有約」的原因。

      「與佛有約」,約定的內容分為供養與護持。何以造像供養?佛教強調佛形像(色身)莊嚴美好,非世間語言所能比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觀者無上歡喜,目不能捨,心更嚮往,由此走上學佛之道。可以說在佛教傳播上,文字與圖像並重,尤其是對初階者,佛像莊嚴是直觀入門的捷徑。

      佛教又說畢竟空,三界唯心,色身如幻;故《金剛經》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古來名僧大德都深知圖像的重要,《續高僧傳》記載唐代淨土宗大師善導(613-681),造淨土變相三百多幅。日本的雲遊僧圓空(1632-1695),盡其一生日夜雕刻木佛像,行腳四方以佛像與信徒結緣,他刻了十萬尊以上的佛像,至今在各地寺院遺存約五千尊。他們都成功地透過佛像傳播佛法。如展覽拓片內容所見,或個人發願,或信眾相約共同集資造像,表明他們供養佛陀,虔誠修行的心意,與古代高僧的願力沒有兩樣。僧俗積極複製圖像,造像無數的過程,是佛教藝術的特徵之一。

      「與佛有約」約定的第二部分是請佛護持,或稱保佑、加持。為何需要請佛加持?發願是修行者實踐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自力,而佛陀加持可以說是他力;自力與他力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修行菩薩道者,在實踐生活中唯恐自力有限,智慧不足,故祈請佛力加被,速成佛道。現實世間紛擾不斷,飛來橫禍難以預料,故而需要觀世音菩薩無時不刻的保護,「千處祈求千處應」,滿足世俗人的需求。

      佛陀出家,修行證道的初發心是為了解脫無常世間,超越生死輪迴。他證得圓滿正覺,說法度化無數弟子,最後在雙樹之間側臥,宣稱進入常樂我淨的無餘涅槃。弟子們依法火葬荼毗後,將無數的佛舍利子分送天下,造塔供養,流傳佛法。從此佛陀不在世間,進入像法時期。僧眾為了克服佛法即將消失的深刻憂慮,除傳抄經典,講經說法之外,更加強對佛舍利的崇拜。世間護法的皇帝如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供養佛陀,在各地造八萬四千佛塔;隋文帝也仿效阿育王,積極在全國各州造立舍利塔。

      在無佛的時代,修行者造像祈願,將來往生彌勒菩薩所在的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在久遠的未來將下生世間成佛,並且廣大說法,令所有眾生開悟。修行者往生兜率天,將來也隨著彌勒下生,聞法開悟。這是最初往生者的心願。到了南北朝末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逐漸取代兜率天,成為世俗信眾臨終往生的標的。阿彌陀成佛前曾發四十八大願,其淨土極樂世界莊嚴光輝,滿足物質需求,修行精進,更方便的是信者臨終前只要發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次,必得往生。

      從展覽拓片可看出,發願者涵蓋社會各階層,皇帝、貴族、官吏、將軍、士兵、僧人與民眾,不分貴賤,在不同的時空,各自發願,共同參與供養與實踐學佛修行的經驗,此展共分分為六大展區。

    • 壹、莊嚴
    • 貳、崇因樹果
    • 叁、現世利益
    • 肆、修行實踐
    • 伍、佛法復興
    • 陸、淨土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