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夫訓練
被妖魔化的重量訓練與Valsalva maneuver
https://startingstrength.com/article/the_valsalva_and_stroke
日前有民眾在重量訓練時昏迷倒地,據推測可能是顱內出血,所以就又有人提出做重量訓練的危險,尤其是需要...
- 大夫訓練
被妖魔化的重量訓練與Valsalva maneuver
https://startingstrength.com/article/the_valsalva_and_stroke
日前有民眾在重量訓練時昏迷倒地,據推測可能是顱內出血,所以就又有人提出做重量訓練的危險,尤其是需要閉氣用力的重量訓練。
做重量訓練時為什麼需要閉氣用力,是因為要增加體腔內的壓力來穩定軀幹,用以承受重量保護脊椎。這種閉氣用力增加體腔壓力的方法,稱為伐氏操作 (Valsalva maneuver),伐氏操作對血壓的影響分為四個階段,初期會先讓血壓升高,也是大家最擔心的,在維持閉氣10-20秒後,血壓反而會降低,就是之前網路上流傳用力後突然昏倒的影片,最後結束閉氣後血壓又會反彈升高。
重量訓練時會不會造成顱內出血,和之前討論過的主動脈剝離一樣,發生的機會微乎其微,可以找得到的文獻資料幾乎都是個案報告。這種顱內出血大多都是因為原本就有的腦血管病灶破裂所引起,例如血管瘤或是動靜脈畸形。而大腦裡面有顆炸彈,本來在任何狀況下就有隨時爆炸的可能,不管是在吃飯、聊天、看電視、性生活。
伐氏操作會不會增加這類腦血管病灶破裂的風險,其實無從得知,第一是案例真的太少,第二是絕大部分的病灶在破裂之前並不知道,目前也沒有便宜良好的方式可以篩檢,所以也沒辦法統計伐式操作所增加的風險。
腦血管會不會破裂,不單只是看血壓的高低,而是要考量血管內外壁的壓力差。重量訓練本來就會讓血壓升高,加上伐氏操作會使得血壓更高。但是根據帕斯卡原理 (Pascal's principle),閉氣用力時所增加的體腔壓力,隨著腦脊髓液的傳遞也會升高顱內壓,使得血管壁內外的壓力差變小,對腦血管反而產生保護的效果。
雖然很多專業機構的運動指引都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重量訓練時不要閉氣用力,但大多都只是專家意見而沒有嚴謹的研究證明,所以伐式操作到底會增加多少的風險,其實並沒有明確的數據。
禁忌有分為絕對禁忌和相對禁忌,極少數對於重量訓練和閉氣用力有絕對禁忌的心血管疾病,當然就要避免。但大多數只有相對禁忌的心血管疾病,在治療後病況能夠穩定控制的情況下,不見得還是完全不能閉氣用力。況且閉氣用力的程度和時間長短也有非常大的差別,而且不只在重量訓練,日常生活中也無法避免會遇到需要閉氣用力的狀況。
對於只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或是沒有不適症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重量訓練時發生嚴重心血管意外的機會非常的低,甚至比一般人認為較為溫和安全的耐力訓練還低。過度的強調危險,反而阻卻了病患從事重量訓練甚至一般運動的意願。
所以真正會造成危險的不是重量訓練或是閉氣用力,而是沒有治療的疾病本身。先治療疾病控制到可以訓練的程度,再由輕而重循序漸進的開始訓練,隨著身體素質的慢慢進步,疾病就能有更良好的控制,而能接受更高强度的訓練,形成越來越健康强壯的良性循環。
不是要大家完全忽視重量訓練的風險,而是要以小心代替擔心,謹慎代替害怕。人生難免會遭逢意外,有時意外的發生,只是剛好碰巧在那個時間點,而跟當時在做什麼事情無關。訓練有訓練的風險,不訓練也有不訓練的風險。醫生有時為了避免麻煩和責任,會因為極小的風險而做出過度保守的建議和沒有實質幫助的防衛醫療,希望教練或民眾不會因為過度的擔心害怕風險,而安排從事强度不足甚至是無效的訓練,因此失去從重量訓練獲健康益處的機會。
⠀⠀⠀
🔹️🔹️🔹️🔹️🔹️🔹️🔹️🔹️🔹️🔹️🔹️🔹️
⠀⠀⠀
重量訓練與疾病風險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388928908627647
血管迷走神經性昏迷 - vasovagal syncope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360202788166926
高血壓與阻力訓練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657567211763814
主動脈剝離與重量訓練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757068611813673
#大夫訓練
#按點連結請到FB粉絲專頁
腦血管破裂昏迷 在 小琳老師音樂札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禮拜很多的事情,
讓平靜生活變了調。
老公的外婆離世,
重要親人生病,
(別問我是誰,知道也別提及,
人已經平安出院了…)
然後在前幾天,我收到訊息,
曾經一起去匈牙利的向書中老師,
前幾天腦血管破裂,重度昏迷,
突發性的狀況,真是讓人震驚。
目前住在ICU,情況很不好😭
想起前年我們去匈牙利兩周,
您對我說的話,給我的鼓勵指教。
依舊沒有忘記,每天的談話。
還感謝您總是為我們學員祈禱著。
二月初去聽周善祥音樂會,
竟然是我最後一次見到您。
如今您突然間生病臥床,
讓大家好措手不及。
我一得知訊息,除了立馬告知,
剛回到匈牙利的學妹,
然後把消息放在我們匈牙利群組,
就是要讓大家能夠為老師集氣,
並用大家自己的信仰去祈求祈福,
就是要讓老師可以看到訊息。
或師母看到能夠代為轉達……
生老病死的過程,
慢慢的更能體會了!
我媽說的,把你們養大,
大家各自有了家庭或小孩,
默默的他們也被追老了……
只能說,無論那個階段,
把握當下,愛要及時。
以前在期許感情時,
敲下的是希望得到幸福。
但這時敲下的鐘聲,
祈求的是,所有人都平安🙏
人生不過就如此了……
平安健康就是財富,
簡單快樂平凡生活。
by the way,
影星演員-達叔,R.I.P
陪我們度過好多電影回憶。
謝謝你帶給我們好多歡笑經典之作,
以後只能看重播電影懷念了。
#祈求平安
#達叔RIP
腦血管破裂昏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與慢性疾病和平相處》
胡大一教授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重量級心血管科名醫
十年前我借調南京擔任台資明基醫院醫療副院長時與他有過短暫的接觸
是一個走入凡塵十分務實醫徳可風的醫學教授
馮周琴教授則是河南省人民醫院的重量級神經內科名醫
兩位的肺腑之言與我長年來對健康的看法不謀而合
因此転載2019 年兩位七十多歲老經驗醫師的對話在此分享大家
🔶🔷兩位醫學大咖的對話
轉帖:胡大一教授和馮周琴教授兩位醫學大家精彩對話
胡大一:
在生活中,對疾病的態度,應該是,不與慢性病為敵,要與慢性病為伴,合理管控,正常生活。
馮周琴:
大一你好,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由於先進檢查設備的使用,現在,要想證明一個人沒有任何病,很難。要想證明一個人有病,很容易。你身體再棒,也經不住B超、CT、磁共振、MRI、DSA等各種檢查或化驗的考驗。如果按照正常標準,可以證明人人都有疾病,特別是中老年人。加上有的醫療單位把體檢當成生意做。有的人原本沒有任何症狀,檢查中偶然發現一點異常就過份敏感,有的醫生不瞭解檢查中發現的異常,如:腦內脫髓鞘啊,腦萎縮啊,腔隙性梗塞啊,某條腦血管狹窄啊,等等。常常會放大異常,把危險因素當成疾病,把陰天看成已經在下雨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天還沒有下雨,就穿上雨衣,撐起雨傘,穿上雨鞋,大家一定會認為他是「神經病」。但在治療疾病時,這樣的「神經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卻沒人感到不正常。這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還有一種情況是,把老看成是病,老就是老,和年輕就是不一樣,根本不能用年輕人的標準去衡量一個老年人是否正常。我們看到自己臉上有皺紋,頭髮變白了,從來不會擔心害怕,但看到自己頸內動脈有一個斑塊,就整天惶惶不可終日。這是完全沒有必要嘛。你看看你們家的水管,看看你們家的茶壺嘴上是否有水鏽,這斑塊不就是因為血管使用時間長了產生的變化嗎?如果人的器官始終沒有變化,那秦始皇到現在恐怕還活著。
因此,我完全同意您與慢性病為伴,不與慢性病為敵的說法。
胡大一:
一個人,與慢性病為敵,過度治療它,它一定也會以你為敵,更加傷害你的健康。
我遇到過一個59歲的女強人,沒有任何症狀,卻強烈要求在體檢中增加一個腦血管檢查項目。MRA檢查發現她左側大腦中動脈狹窄,她又強烈要求放支架。支架術中,血管破裂,導致腦出血,昏迷,一周後就告別人世。她愛人後悔得悲痛欲絕。
實際上,介入治療(支架)的適應症,是正規抗栓治療無效和症狀性顱內供血動脈的嚴重狹窄。她一條都套不上,而非要裝支架,真是何必呢?
聽完兩位醫學大家的對話,真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和一語點醒夢中人的感覺。生活中,我們要正確看待年齡,看待自己的身體,正確看待疾病,看待醫院和醫生!
腦血管破裂昏迷 在 阿全的世界拼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冷天洗澡注意事項》
1、洗澡前先喝一杯溫熱開水、 (不是燙的)使腹腔溫暖。這幾天氣溫偏低,千萬要小心,這可是容易中風的季節! 不要以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許多40歲左右的中壯年,常常在洗澡前後沒有做好保暖工作,突然在浴室內中風。
2.在冬天一踏出門,冷風一吹來,常常讓人不知不覺縮起身,抵擋寒風。 很多人都知道在戶外要保暖,卻忽略了在室內保暖工作的重要性。 在洗澡前,脫衣服的時候,光溜溜的身體暴露在冷空氣中,這時候非常容易引發中風,好多人都是在浴室或者洗手間暈倒。 醫生說,身體一冷、血管就會收縮,血壓會升高。 進入浴室開始洗澡,體溫快速上升,這時候血壓又會更高,等到身體習慣了水溫,血壓就會開始降低,血壓這樣忽高忽低,非常容易引發中風。所以,要讓身體溫度與室內溫度平衡。
3.善用各種電暖爐,洗澡前15分鐘就開啓電暖爐,溫暖整個空間。
4、轉開蓮蓬頭,讓整間浴室有水蒸氣,浴室溫度也會比較高。 然後用蓮蓬頭衝脖子後方1分鐘,保持體溫,就可以穩定血壓。就算你覺得自己很健康,但是一旦超過40歲,要去洗澡時,浴室溫度保持溫暖很重要。 在寒冷的冬天洗熱水澡最舒服了,浴室溫度保持在25度。
萬芳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廖國興表示,洗澡時脫掉衣服所造成的溫差,有可能讓血管收縮加劇,讓血壓瞬間增高,導致腦出血、中風、腦腫瘤破裂等危機。
天氣會越來越冷。天冷半夜起床上廁所,曾有人因此倒在洗手間中昏迷,也是相同道理。 另外,廖國興醫師說,一名47歲女性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平日也有規律運動的習慣,不料某天午睡起來洗頭,突然間頭痛欲裂,隨後即昏迷不省人事,送醫後經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為典型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之後再進行3D血管攝影術檢查,證實為腦內動脈瘤破裂出血。
由於天氣寒冷,大家在踏進浴室脫衣沐浴時,由於浴室溫度較低,若一下把身上衣物全都脫掉,產生的溫差會讓人的腦部血管劇烈收縮,因此產生病變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尤其是老年人、有高血壓病史、以及有抽煙喝酒習慣的民眾,原本就是腦血管病變的高風險群,更容易在此刻出問題。
廖國興醫師提醒大家,冷天正是腦血管病變的好發季節,民眾在洗澡前的5到10分鐘,可以先放熱水,讓熱水蒸氣提高浴室溫度,待浴室變暖後,再脫掉衣服沐浴,以避免因溫差過大,引發腦血管病變。 如果我們冬季洗澡順序不正確! 每年1.4萬 老人家猝死 。
洗澡順序:
A、先洗臉。
B、手腳、然後身體。
C、最後才洗頭(很重要)。
這樣能使全身的血管擴張,減少心臟血液循環負荷量。 專家指出,由於冬季氣溫低,脫衣後血液會集中於頭部和內臟,若立即洗頭,可能會讓頭部血液流動不暢,長期下來,可能會引發腦血管疾病。 根據日本雜誌《日刊現代》報導,日本每年因洗澡不當而導死亡多達1.4萬人,其中約9成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 特別是12月、1月期間,溫差過大使血管及心臟負擔增加,在洗澡時摔倒從而溺死的情況特別嚴重。若能按順序洗澡,就能使全身的血管擴張,減少心臟血液循環負荷量。 40歲以上的人都應該知道洗澡的順序。
《記住,天冷洗澡時不要先洗頭後洗身體。
預防很重要!》
㊗️大家
平安健康快樂!
#阿全的世界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