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夜間實習的時候被同學問到這個問題,其實還滿有趣的!
Myasthenia gravis又稱重症肌無力,是個自體免疫造成的神經疾病。簡單來說就是身體產生對神經與肌肉間訊息傳遞物質--乙醯膽鹼(Ach)受體的抗體(AchR antibodies),因此運動神經終板(motor end plate...
星期五夜間實習的時候被同學問到這個問題,其實還滿有趣的!
Myasthenia gravis又稱重症肌無力,是個自體免疫造成的神經疾病。簡單來說就是身體產生對神經與肌肉間訊息傳遞物質--乙醯膽鹼(Ach)受體的抗體(AchR antibodies),因此運動神經終板(motor end plate,或叫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的訊息就傳不下去,導致肌肉無力癱瘓。一開始通常是眼瞼跟眼部肌肉癱瘓造成眼見下垂與複視,最終則可能影響呼吸肌導致呼吸衰竭!
至於為什麼先影響眼瞼這件事大家可以去查一下XD 之前討論課問到這個有位小天才立馬回答出來XDDD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通常病人會在早晨狀況最好,越運動症狀越明顯。內科方面可以使用AchEi類的藥物增加Ach濃度,像是Pyridostigamine,或是用血漿置換(plasmapheresis)的方式洗掉那些抗體。
統計上得到MG的病人有15%左右有胸腺瘤(thymoma),而胸腺瘤的病人則30-40%有MG。有些病人用外科治療把胸腺瘤切除,MG的情形就會改善!等等,所以為什麼胸腺瘤跟MG有關啊?我大四第一次看到這件事就只有把它背起來,但說不出個所以然XD 但其實這是有點邏輯的!
當胸腺瘤的組織型態是胸腺皮質的表皮(thymic cortical epithelium)時,這個瘤就會有類似胸腺皮質的功能--也就是positive selection,對於有在做事的少年T細胞鼓勵他成長茁壯,而這些胸腺瘤的細胞,會表現一些肌肉上的蛋白,像是乙醯膽鹼受體AchR,還有RyR(肌漿網SR上的鈣離子通道)、Titin(這是個跟先天性心肌病變有關的蛋白),所以就會促進一些T細胞活化下游B細胞產生對這些蛋白的抗體(大概是這樣啦XD),所以說MG在這裡是Thymoma的paraneoplastic syndrome(我想就此打住好了Orz)...
髮夾彎換個話題,分享一下胸腔外科醫師大概會做哪些事情:
肺癌手術、食道癌手術、胸腺瘤手術、肺臟移植、膿胸手術、氣胸手術、胃鏡、支氣管鏡、各種ICU技能(呼吸器、洗腎、ECMO)
實在是包山包海啊!
其中最常見的術式就是uniportal VATS,我放在最後一張圖,最左邊的是鏡頭,然後大隻的是自動血管縫合釘!
#surgery #medicine #medicalschool #medicalstudent #手術 #外科 #學習 #台大 #醫學 #醫學系 #醫院 #日常 #surgeon #醫生 #hospital #operatingroom #hospital
#study #studygram #learning #大學 #實習
胸腔外科常見疾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跨國界白袍紀事:半世紀臺大醫院國際醫療史】
在學生時代,就很好奇,為何台大的楊泮池校長(時任胸腔科主任),會對伊斯蘭教有所瞭解,甚至還會說幾句阿拉伯語。這對來自馬來西亞的阿金來說,格外的親切,因為這是我從小身邊所接觸的文化。後來才知道,原來有不少台大醫院的老師,都曾到過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際醫療交流。
近期比較有聽說的是,台大和印尼的醫療交流,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還有利比亞、越南、蒙古國、瓜地馬拉。對於醫療人文關懷、台灣醫學史有興趣的朋友,或者對學醫有興趣的國高中生,可以來看看這本書。
藉由國際醫療援助,不僅讓台灣被世界看見,也讓參與者有所成長與收穫!
國際醫療交流最大的意義就是將醫學的人道精神發揮到極致,
Taiwan Can Help,台灣在半世紀以前就做到了!
醫療交流的影響力,有時難以想像,也無法用量化數據來評估。
不僅治療疾病、不只交流醫療技術,更是交流一份情感與友誼。
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說:「台灣最成功的外交有兩個領域,一個是顧肚子——農耕隊,一個是顧身體——醫療。食物與健康都是民生基本需求,不因政治、種族而有所差別,台灣也因此得到了肯定與友誼。臺大醫院從1964年派出利比亞醫療隊開始,參與國際醫療交流已逾半世紀,見證了台灣的醫療外交,如果沒有留下紀錄,可能只是一些人的回憶,但是寫下來,它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參與國際醫療交流,不只是協助政府達成外交任務、增進台灣能見度,也是善盡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而對臺大醫院來說,也因此得到較多主治醫師的名額,留下人才,如今有很多院長級的醫師,年輕時候都曾遠赴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他們願意離開舒適圈,接受挑戰、迎向未知,不只幫助別人,也讓自己成長,藉著在異國行醫拓展視野,增加歷練,後來都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醫院的領導者,甚至衛福部長,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的典範。」
=====
目錄
推薦序1 讓無國界的醫療交流一直存續下去/侯勝茂
推薦序2 極其珍貴的醫療外交經驗/林芳郁
推薦序3 醫療外交是值得推動的事/陳明豐
推薦序4 國際醫療幫助他國,也有益醫師成長/何弘能
總策劃序 讓回憶成為歷史/吳明賢
前 言 推動國際醫療,展現台灣軟實力/婁培人
結 語 實踐人道精神,重新思考醫學的本質/朱家瑜
第1章 半世紀醫療外交緣起—利比亞
利比亞醫療服務大事紀
5位醫師負責兩百張病床,忙到沒日沒夜
醫師必須「十項全能」,隨時互相支援
有了台灣醫師,利比亞病人不用再遠赴義大利
遇見火爆少年格達費
歐洲進修,影響一生
醫療外交尖兵,讓台灣名揚異域
第2章 伊斯蘭東西文化交會—沙烏地阿拉伯
中沙醫療團大事紀
「愈是疼愛的孩子,愈要讓他接受訓練」
自告奮勇,迎向充滿未知數的挑戰
用實力贏得肯定,促成中沙醫療交流
建立制度、培育人才,才能真正讓民眾受益
文化衝擊大,尊重、包容創造雙贏
共用杯子喝飲料,尊重不同風俗
久旱逢甘霖,民眾淋雨狂歡
什麼病都看,練出全才
「聯合國」般的環境,年輕醫師快速成長
接觸歐洲醫學發展,拓展視野
學習承擔責任,從醫師蛻變為經營者
第3章 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越南
臺越醫療大事紀
台灣醫療實力堅強,國際交流開步走
臺大醫院技術轉移,越德醫院成為越南移植醫學重鎮
病患重獲新生,視臺大醫院醫師為貴人
傾囊相授不藏私,給釣竿也給漁網
術前溝通,術後協助照顧病人
團隊來臺大醫院受訓,深度學習有效率
搶救心跳,面對複雜疾病不再束手無策
前一天在臺大醫院開刀,第二天在越南開刀
肺臟移植難度高,最晚發展
親自上刀,才是真正的學習
傳授protocol,基礎工程第一步
教整個團隊,不是只教一個人
那一晚,真希望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
從臨床到研究全面提升,交流更有意義
學會變通,提供當下環境中最好的醫療
為病人著想,提供多種選擇
看到一張病床擠3個病人,才知台灣人多幸福
臺越相隔千里,藉醫療交流搭起友誼之橋
BOX 臺越交流幕後推手,從頭到尾全都顧
BOX 「NTUH-HOPE」臺越醫療交流計畫
第4章 千里外大漠醫療交流—蒙古國
臺蒙醫療交流大事紀
供需相符,資源才能發揮效益
有呼吸器卻沒有供氧系統,基礎建設待建立
腎臟切片過程驚險,病人痛到大叫
完成蒙古國第一例內視鏡修補耳膜手術
臺蒙醫師合作完成兒童聽損的基因研究
蒙古國中風死亡率高,協助成立第一個腦中風中心
手把手示範教學,醫護人員能力大增
多管齊下,降低中風風險
常見風濕性心臟病,像過去的台灣
解決眼前的病痛,也培養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
蒙古醫師認真學習,弄懂每一個「為什麼」
學會技術也要發揮所長,才能真正造福當地民眾
地大無法常就醫,設計適合的醫療模式
護理師輪流支援,長達半年
分享衛教經驗,發揮護理師強項
突破語言障礙,交流更順暢
從善如流,蒙古醫院也有活力走廊
生殖醫學交流的經驗與新生命誕生的喜悅
打排卵針到懷孕後追蹤,從頭教到尾
軟硬體同時到位,成功率才會提高
傳承經驗,讓更多人受惠
互派團隊,交流模式成功
教技術容易,建立文化難
病歷在病人手上,醫師難整合
國際交流拓展視野,也看到城鄉差距
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醫師能幫多少忙?政治改革才是根本
第5章 新南向攜手產業共進—印尼
臺印醫療交流大事件
響應新南向政策,深耕臺印醫療交流
一封來自印尼的電子郵件,意外促成交流
印尼醫師學習超音波,測量唇顎裂孩童的吞嚥功能
長短腳的孩子經手術、復健,又能踢球了
建構緊急醫療系統,搶救垂危生命
想成功移植器官,不能只靠外科醫師
團隊完整學習,才可能發展移植醫學
台灣基層醫療普及,膽道閉鎖有機會治療成功
膽道閉鎖的印尼幼兒,等不到未來
兩個孩子來台移植肝臟,重獲新生
兵分兩路,推動國際醫療
遊戲中學習跨科合作,提升效率
護理團隊快速補位支援,解決問題
不只學醫術,更重要的是醫院管理
藉醫療交流傳遞思想與行為的DNA
把價值觀與信念留在異國,影響力難以估計
培訓當地醫護人員成為種子教官
分享制度與經驗,臺灣當仁不讓
移植台灣經驗並非易事
出發點單純,收穫反而出乎意料
有能力,就應該回饋國際
BOX 半世紀醫療外交耕耘,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
BOX 善盡世界公民責任,讓他國因台灣而改變
第6章 火山下婦幼健康提升—瓜地馬拉
臺瓜醫療交流大事件
訓練當地醫護擔任種子教官,才能永續經營
同步提升軟硬體,搶救新生兒
看到助產士接生,彷彿時光倒流
「人」是最重要的資源
臺大醫院代訓瓜國護理師,回國後就能開班授課
不是幫忙接生,而是幫忙找出問題
提升醫療水準,需要在地醫護自發投入
先確保母子均安,再改善開刀技術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
在地醫護求知欲強,討論熱絡
產婦集中,感染風險令人擔憂
黃金1分鐘,從鬼門關救回小生命
小孩不是大人的翻版,新生兒也不是兒童的縮小版
交流新觀念,深化夥伴關係
產房有兒科醫師輪值,值得台臺灣借鏡
中醫醫人,上醫醫國
生平第一次,由學員頒發感謝狀
凡事起頭難,改善生產死亡率需30年
臺瓜雙方共同努力,才看得到成效
胸腔外科常見疾病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Q:Introduction 與 Discussion 差別在哪裡,要怎麼寫出分別?
「Introduction 在我個人的理解,其實在於去合理性你的研究的目的。也就是說,你要做這個研究的原因是什麼,是現在的這些做法還不夠好嗎?這裡的這些文獻的回顧,會比較傾向針對某一個疾病,它現在做到哪邊?那哪個問題還沒有被解決?那相關的研究也都沒一個共識,你有什麼樣的想法?
可能之前有一些小的 case report 或是小的 series 看起來好像有幫助,那我們要重新來 analyze 這件事情,因為我有夠多的 case,我要重新來分析,這樣的一個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幫忙。
它比較類似起承轉合,『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你要回答這個問題。但是 discussion 比較偏向『現在有的研究跟你的研究有什麼不同,你的不同帶給人家什麼?能不能有 clinical impact?』
所以你就不用再從盤古開天地講起,而是直接講跟你這個研究有相關的文獻回顧,你是要討論你們之間的差異 ,不是要跟人家講說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所以這本質上還是有一點點不一樣。
確實會有一些重疊,因為在一些研究上,有一些主要的研究,citation 多的就就那幾個而已,會有一些重疊,但是會不太一樣。
Introduction 比較像是要告訴人家我們有做這個,你的 rationale 在哪裡,而 discussion 比較 focus 在你的 finding 是什麼,那你要著重在你的 finding 去做討論,你跟人家有什麼不一樣,你的發現可以帶來什麼樣的 clinical impact。」
--
課後最多校友成功發表的研究工作坊,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切身受用的交戰經驗。課後好評回饋,不論是初學者或進階者,都能有所收穫,滿載而歸!
▶ 現在就預約,為明年的自己提早準備。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
✓ 怎麼做才最好,成敗關鍵 revision!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
✓ 提供過去的 revision letter,讓你學習參考!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
2021 / 1 / 10(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立即了解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講者陣容
【吳昭慶】
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吳青陽】
從別人眼中的小手術 port A 開始,逐步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發表多項獨到研究與專利,並有肺癌手術系列研究。用 PubMed 的足跡,榮耀自己胸腔外科醫師的身份!
【蔡依橙】
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
年輕的臨床研究者,起步究竟需要什麼?我們年輕過、我們起步過、我們從什麼都沒有的狀況開始過,所以我們知道。從稿件送出,經過 editor / reviewer / revision 三關,究竟如何趨吉避凶;不講高深理論,直接從應用切入介紹統計,並實際讓你在自己的電腦上完成;初學者應該如何集中資源,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最新活動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胸腔外科常見疾病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南亞13億人口大國,印度為防止成新冠病毒下個重災區 祭出全球最嚴格的鎖國,飛機除了運貨,人不准進,不准出。
【當歐美繼中國之後,正面臨新冠疫情新一波大爆發,位於南亞的人口大國印度被公衛學家視為下一個觀察的重點,因為當地的確診人數在進入三月後證明顯陡升,彷彿武漢、義大利甚至是美國的翻版,這也使得總理莫迪不得不下達封城令,這也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封城行動。不過專家認為此舉恐怕為時已晚,而封鎖對印度所導致的經濟衝擊,恐怕將比病毒的流行更可怕。】
{內文}
(Om Prakash/印度激進主義者)
新冠病毒也是一種細菌,牛尿可以有效對抗各種危害我們的細菌,我們在家中一直使用牛尿做為消毒劑,可以清潔我們的靈魂和身體
不久前還驕傲於吃咖哩喝牛尿,就能讓新冠病毒難越雷池一步的印度,在這波疫情當中,一直是公衛學家高度關注的焦點,因為印度不只是13億的人口大國,平均每平方公里450人,號稱全球人口最稠密,且無論公共場合或私人場所,人際距離都十分緊密,再加上公共衛生系統嚴重缺乏,醫療資源分配極度不均,大量的貧窮人口,更是面對病毒威脅時首當其衝的脆弱族群。
(印度總理/莫迪)
從今天晚間12點開始,拜託請你們所有人認真聽好,從半夜12點開始,我們整個國家將全面關閉,民眾在晚上12點以後都不許出門,這是為了救印度 救所,有同胞 救你和你的家人
3月24號總理莫迪突如其來發表電視講話,聲稱為了防堵新冠疫情蔓延,在封關斷航之外,印度將採取更嚴格的全國性封鎖,且不只是鐵公路交通暫停,全國從中央到地方所有街道小巷,除購買生活必需品等特定情況,一律禁止外出,學校也全面停課。
(印度總理/莫迪)
要打破新冠肺炎的傳染鏈,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我們要是不在意這21天,那麼整個國家和你的家人,就會倒退到21年前
「這次應該是認真的」印度人看著電視交頭接耳地討論,畢竟莫迪星期天才剛實施所謂「一日宵禁」,當時他要求印度民眾拿著鍋碗瓢盆,從陽台上齊聲鼓掌歡呼,替第一線的警消及醫療人員加油打氣,結果印度人解讀是,可以在街頭聚集唱歌跳舞,被視為是擴大疫情的源頭之一,如今印度確診人數迅速突破五百,死亡個案也衝破個位數,面對衛生單位提出警告,最快五月中,印度將有超過一百萬人遭到感染,總理莫迪只得祭出鐵腕防堵,這也是迄今全球最大規模的封城行動。
印度軍警如家戶長般,當街朝向違反規定外出的民眾一陣揮打,管你是出門散步或者是騎車逛大街,只要沒有正當理由或出示證明,棍棒馬上就如雨滴落下,甚至有全家都已跪地求饒,員警仍堅持要施以薄懲,且處罰方法花招百出,從深蹲到伏地挺身,就是要你下次絕對不敢再犯。
(Gurdip Singh/印度警官)
我真搞不懂這些人在想什麼,毫無頭腦可言,這個世界正面臨災難,我們正在採取預防措施,但是這些商家卻沒有告訴人們要保持群體距離,並遮住他們的臉
要封鎖一個13億人的大國談何容易,新德里當局雖然一再強調,食物商店銀行和加油站照常營業,民眾仍瘋搶物資抒發恐懼,畢竟三周21天不能出門,這對印度人來說是從未有過的經歷,就算要儲存糧食,也不知道要多少才夠一家撐到底。
(印度菜販)
大家昨天像瘋了一樣的搶買,所以價格才會抬高,今天民眾人數比較少了,因為國家實施禁令,我們每天營業到下午五點,但是大家還是很恐慌,明明只需要兩公斤的食物,現在卻買了20公斤
BBC報導稱,印度這個全球最大規模「封國」,絕不同於中國武漢 美國加州,那是一種巨大的文化震撼,因為印度至少有90%勞動力,是在非正規部門,也就是街頭小販 人力車伕等臨時工,大多數都沒有退休金 病假薪 任何保險,這些人很多都是外來移民,流動在印度各地尋找工作,如今突如其來的滯留,只怕會引發更大的社會問題。
(Raju Das/印度藥劑師)
封鎖是非常重要的,但在這段期間內,很多人也會遭受痛苦,像我這樣的正常人,身體健康或可以賺錢的人,或許可以繼續過日子,並靠著工作維持生計,但其他那些窮人,他們每天的食物是依靠他們每天賺得的工資,他們將如何生活,政府應該關注他們的困境
但印度也是被迫走到這一步,在周日短暫宵禁進行全國大消毒後,顯然無法遏制已在蠢動的新冠疫情,當局從一月底到三月辛苦維持了整整一個月的境內3名確診病例,三月第一周突然在九天內,從5例爆增到50例,隨後個案在五天內倍增破百,三天內拉高到151例,整個曲線不斷陡升,宛如武漢 義大利,甚至是當下美國的翻版。
(Dr. Arvind Kumar/印度Sir Ganga Ram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我從一開始就一直懷疑 已經公開宣布的數字只是冰山一角 而我也在兩天 前你的節目裡說過 真實數字要比現在多很多很多倍 而且有感染在社區中 沸騰 只是在等一個時間點炸開
印度德里最大醫院胸腔外科中心主任Dr. Arvind Kumar亮出數據預警,當下印度正從第二階段邁向第三階段,就算我們想視而不見,確診爆增的現實也不會消失不見,
且爆開時間點已近在眼前,如果不能及時切斷傳播鏈,全印度確診病例將如野火燎原。
(Dr. Arvind Kumar/印度Sir Ganga Ram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當我們有很多人被感染時,當然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可能是輕症,但鑑於我們國家的人口密度,鑑於我們國家有大批人口營養不良存在各種肺部疾病 糖 尿病在我們國家如此普遍,心臟病是如此常見,而我們周圍的醫療資源 醫療 基礎設施又是如此缺乏,我認為我們根本不需要人工智能,就能推估出這些大量病例將轉化為大量死亡人數,而且這個情況已距離我們不遠了
分析稱印度疫情會比全球各地更棘手,因為人多 群居 頻繁流動,過去總理莫迪面對檢疫人數過少的質疑,總是以印度有能力每日篩檢一萬人,但基於尚未爆發社區感染,過去兩個月總共只檢疫了兩萬人,如今採取斷然措施封鎖全境,緊接著再加碼停飛所有國際航班,目的就是要阻絕任何病毒傳播鏈,莫迪表面上祭出一切手段防疫,實際上也在搶救印度經濟。
(Rohit Khanna/印度獨立新聞人)
對抗新冠病毒大流行,並不是印度當下面對的唯一一場戰爭,印度當下正在進行第二場大戰,那是一場經濟瘟疫,看看這個畫面,這裡是浦那火車站,專家們非常擔心的社交距離完全不存在,而這裡是加爾各答的巴士站,成千上萬的工人拚命想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們多是被關閉餐廳的服務生,關閉的飯店客房服務員,當那些工廠紛紛關閉飯店等各行各業全數停擺,這些人都毫無薪水可領
印度當局擔心的不只是這些人可能把病毒帶回家鄉,深入印度全境的每個角落,他們背後所處的產業也正在崩盤,光是飯店及觀光產業,受雇人數高達4千萬人,在疫情結束前可能就將裁員至少120萬人,損失1100億印度盧比,印度航空業光是四到六月,損失可能高達420億印度盧比,還有印度龐大的零售產業,疫情只要持續超過三個月,就得被迫裁員1100萬人,這還不包括餐廳 房地產 汽車製造等,一波波經濟上的衝擊,都可能壓垮印度近年逐漸發展的根基。
(Rohit Khanna/印度獨立新聞人)
為什麼總理莫迪只是叫大家加入宵禁,拿著鍋碗瓢盆大吼大叫,因為到目前為止,他都沒有任何計畫,來應對這個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
面對恐將噴井式爆發的新冠疫情,這是印度的難關,對全世界其他國家來說,何嘗不也是一場要命也要顧肚皮「生存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