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胸有成竹反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胸有成竹反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胸有成竹反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胸有成竹反義產品中有4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母職不是只有一種版本 很多人會因為當了媽媽就放棄自己的理想,把孩子的大小時都攬在身上,然後把自己對友誼、對個人時間,還有對外在興趣的追求等需求,通通拋在一邊。當然有的時候,尤其是孩子真的還很小的時候,這樣的犧牲在所難免。 但我們不只是職業婦女跟母親的複合體,我們還有第三個身分是女人。我們身為女...

胸有成竹反義 在 紅花大戲院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1:34

/ 《花漾女子》:現實侵蝕電影的骨 ⠀ Promising Young Woman, 2021 - 我很喜歡《花漾女子》,不只是因為它相當寫實地傳達在性騷擾、性侵害議題上,女性所遭遇的困境,還因為它利用了觀眾對電影的既定思維,一次次去推翻、顛覆了人們對虛構與現實間,美不美好的那把量尺——甜美卻聰明的...

胸有成竹反義 在 Kimman 黃劍文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2-15 14:53:46

感激 @kearenpang #彭秀慧 導師的分享🙌🏻 能夠做自己 喜愛嘅事 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 #Repost @kearenpang with @get_repost ・・・ 彷彿經歷了一場暴風雨,全人類鬧哄哄,情緒激動,本來要趕開劇本會,不過還是想說點話。 由第一天參加這個節目,我就...

胸有成竹反義 在 彭秀慧 Kearen Pa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2-15 14:50:44

彷彿經歷了一場暴風雨,全人類鬧哄哄,情緒激動,本來要趕開劇本會,不過還是想說點話。 由第一天參加這個節目,我就知道有很多事情「無可避免」。節目組的安排,或者所有人性的反應,與其說是計算,不如說是反映著很多現實,現實就像天氣,不是你控制,也不是你可預期。我和二汶,從casting選人的「胸有成竹」,...

  • 胸有成竹反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4 07:15:01
    有 2,710 人按讚

    ▍母職不是只有一種版本

    很多人會因為當了媽媽就放棄自己的理想,把孩子的大小時都攬在身上,然後把自己對友誼、對個人時間,還有對外在興趣的追求等需求,通通拋在一邊。當然有的時候,尤其是孩子真的還很小的時候,這樣的犧牲在所難免。

    但我們不只是職業婦女跟母親的複合體,我們還有第三個身分是女人。我們身為女人的發展並不會因為生了孩子就從此喊cut。我們必須得在養大孩子的二三十年間,持續讓自己有所成長。忽視自己的成長,我們除了當下會覺得不快樂,覺得且原地踏步,未來更可能嘗到更大的苦果。這麼說,並不是要讓原本已經很忙碌的媽媽再增加更多的負擔。相反地,這要凸顯的是一直對自身的需求視而不見,我們將會錯失自我發展的關鍵時期,進而讓我們能運用的(內外在)資源因為無法積累而日漸匱乏,最後我們將只能看著孩子長大,看著自己愈來愈幫不上他們什麼忙,最終眼睜睜看著他們離家。

    在現代母親把孩子照顧得如此無微不至的同時,她們也相對地必須要有意識地為自身培養出並經營好親近而真實的人際關係,包括與朋友跟家人。大家必須體認有這些關係充當不可或缺的緩衝,在二三十年間當個「及格」母親的艱難挑戰才有可能完成。

    親密的友誼不能單向而必須有來有往。要經營出一個麻吉,妳與對方必須騰出時間來對話,而且不能每一次都有小朋友在一旁跑來跑去,讓妳沒辦法專心聆聽。日後孩子大了,我們可以把人際關係接著往下蓋的鷹架,而這些人際關係又可以幫助我們一步步完成對孩子的「戒斷」。

    如今三個兒子都「發射出去」了,我會常常思考起在這過去三十年的母職生涯中,有沒有哪些地方是我可以換個做法的地方。雖然我一路走來都是職業婦女,但我沒有一天覺得自己有資格把孩子扔著不管,或是全心投入跟家庭無關的事情上。回首前程要是能重新來過,我應該抽出一些時間來進行個人的追求,或與朋友有更多的交流。我覺得那樣我會更快樂,而孩子們也不會因為媽媽一星期失蹤幾個小時而受到什麼影響。

    尤其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自己的生活就會因為朋友、課外活動與興趣而忙不過來了,媽媽在足球賽、舞台劇表演或袋棍球賽中的身影不僅可有可無,甚至沒有還讓他們比較輕鬆。每次回想起這些場合,我腦海中就會浮現兒子各種比賽場地邊的觀眾席。有多少次我在上頭坐得百無聊賴,只能滑手機解悶,我想加起來搞不好有幾百個小時?早知道這幾百個小時我就應該拿去做些跟孩子或工作都沒有關係,但對我個人來說有意義的事情。有次在練習賽之前,我兒子小跑步過來到我跟其他球員家長身邊,然後他對我們脫口而出了一句名言:「嘿,那邊有一塊空場地沒人用,你們要不要去那邊自己比一場?」

    .

    ▍時間花在刀口上

    關於親職,爸爸跟媽媽在一件事情上有著完全的共識:認為自己花在孩子上的時間「剛剛好」的家長,對比認為自己花在孩子時間上太少的家長,前者覺得自己是個好爸爸或媽媽的比率是後者的三倍。表面上這有點像是廢話。

    很多家長都會擔心我們(三到十一歲)的年輕孩子會因為爸媽不夠關心而感覺委屈,但這種恐懼並沒有任何可靠的研究可作為其根據。有研究支持的一種關聯性是家庭陪伴青少年的時間可以在某個程度上降低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在這項研究裡,「適當的」陪伴時間是每週六小時,而且這也包括一起吃飯等活動。若干較新的研究顯示關於爸媽對孩子的陪伴,質比量要更加關鍵,惟陪伴的「品質」無關乎場合特不特別或行程昂不昂貴。真正決定陪伴品質的,是尋常生活裡,吃飯、開車出門、打理庭院、耍廢、投籃等親子活動呈現出的調性與親密感,還有家長在這過程中所展現的態度。家長愈享受這些親子共處的過程,就代表不論對爸媽或孩子而言,這都是一種高品質的天倫之樂。

    由此事情可能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複雜。面對行程滿檔的忙碌生活,我們的救贖可能就存在於零碎的空檔與不經意的對話中,這些片刻交流積少成多,一樣能讓親子關係深刻而長久。就跟在這個前所未見的時代裡,許許多多的人事物一樣,這一點也有些反直覺,而我們也確實必須要關係的維繫上跟孩子一起成長,一起不斷地重新學習。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牢記住一點:我們自身的持續發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能不能為未知的將來做好萬全的準備。本書一路以來所強調的各種技能──創意、好奇心、開放的心靈、冒險的心態──全都有賴於我們的孩子具有足夠的韌性。藉著韌性鼓起勇氣,他們才能用興奮與熱情取代焦慮與恐懼去迎向未來的變局。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你能為他們提供最好的保障莫過於一種名為穩定與篤定的身教。只要讓他們以爸媽為參考,在內心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穩定與篤定,他們才能胸有成竹地朝未來走去。而這就意味著我們即便當了爸媽,也要繼續面對鋪天蓋地的壓力保護好自己,並持續累積自身的資源與興趣。

    如果為了孩子好是我們唯一想得到「偶爾自私一點」的理由,那就這樣吧。在這個大家只知道把資源砸在孩子身上的時代,我們也是時候該清醒過來,意識到爸媽好孩子才會好了。

    .

    本文摘自《#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
    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作者:瑪德琳‧勒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雖然直播一小時,但感覺講不太到什麼。或許是母職可以放大來談的地方太多,其中有些心態,是不管在任何角色都共通。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媽媽除了要學習放手這項功課,找回自己也會是生活的重心之一。放不了手,也就難好好放心,到最後一直想要維持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但影響孩子獨立,自己也難獨立。

    祝願您,能做好自己,這是對孩子的終極教養!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 胸有成竹反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7 11:55:46
    有 46 人按讚

    《從容上任》

    好友最近在職務上有點變化,除了繼續原本的任務,也擴增了龐雜的管理責任,人數頗多。就職級或工作本質而言,這是她一直默默耕耘的結果,而當收獲開始冒芽,老友覺得應當應份,朋友卻免不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

    深交多年,我們總是比對方,更樂觀其成彼此的進階,也相信職場天花板絕對只是半塊蛋糕。然而,這一次,她顯露了比往常升遷,更多一點的…,躊躇。每天她起得很早,不時跟我分享艱深的雜誌與書。就算聊著喜歡的話題,偶爾也會流露出心不在焉的恍惚。

    1/3不大信奉黛玉捧胸、早晚叫嚷自己憂愁或疼痛的那一套,遇到煩惱困難,會在一堆知識中尋找答案,也很擅長從仆倒的坑洞裡,挖掘出珍貴的黃金。接近這樣的她,需要一點技巧,叩門得太早,她還在分析各種泥土的成份,沒空理你,叩門得太晚,她已然胸有成竹,懶得多費唇舌解釋。

    我於是用她好奇的知識,作為香噴噴的起司誘餌,「天啊,溫故知新,重讀人類圖的通道和閘門,給我好多關於領導的靈感耶,難怪我之前都碰了一鼻子灰…」。老鼠果然上鉤,上週六,她丟了訊息給我,「ㄟ,不然你用人類圖幫我看一下好了,有沒有甚麼advice可以給我。」

    作為一個理智的家族人,朋友最大的優勢,是對於真實自我的了解,缺點優點,好的壞的。不足的想辦法補齊,優越的做到超越,因此,從少年一路邁向中年,每一階段都有巨大的心智轉變,讓我看到27號閘門的精髓,全心沉潛在各類新知浪潮中,訓練翻江倒海的本領。朋友唸的是商管,數字觀念一流,出了社會時常碰到與各種數字打照面的場合,這才發現,懂得管理數字的人不少,但,懂得利用數字預估趨勢的人,卻極為稀少。遠在大數據還聽起來像是虛幻神話的年代,她已經投入研習,又感於管理數字系統的貧脊,順便自修了程式與資料庫語言。

    我習慣從過去找蛛絲馬跡,或著眼於現在應該如何因應,她則認為過去的已然過去,當下再反應顯得消極,要緊的是預判未來會如何到來。這形成了我們截然不同的領導風格,朋友的7-31時常質疑我,根據在哪裡?邏輯和模式又是甚麼?我的1-8無法描述得精確,只能不斷重複,哎呀我跟你說我的這個點子絕對爆紅拉。你看我做就對了。在這十年的職涯中,我們各自經歷了不同風格的主事者,我比較幸運,多數的老闆都會任我遨遊;朋友則是到近一兩年,才開始獲得關注,特別是她總未雨綢繆,一下大雨,她搭建的雨棚非常on-time地出現在暴雨區域,誰都沒有被淋到一滴雨。

    自此,由她主導的跨國專案越來越多,甚至重建了可以讓各國遵循的數字管理模型,主管委派重任下來的時候,她還懷疑,我,真的有辦法領導團隊嗎?先不提管理經驗如何,團隊裡多的是年資與學歷比她高深的重臣。到底要如何「領導」這些、完全可以獨當一面的人,使大家的力氣與刀口一致向外,集中成為利刃闊斧,成為第一道考題。

    朋友的圖面中,幾個空白的能量中心,經過歲月的洗禮,大致呈現健康運作的狀態,除了情緒容易受人影響,飢餓時口不擇言,聽到別人講廢話、很自然地耳朵關閉之外(22號閘門again,哈哈),非但不會無窮盡地試圖證明自己,有時還尊崇自身價值到一個令人髮指的狀態。也比我能夠給予事情合裡的發展時間,深諳充分授權的道理。

    我們於是把談論焦點,放到朋友的7-31、所謂的「創始者通道」上,看看領導這件事情,該如何被施作,才得以穩當行舟。

    首先,朋友的31.1位於黑地球,這是一種在黑暗中尋求火種的能量,摩擦出光亮好讓大家靠近,形成了獨特的「影響力」。想想,任何伸手不見五指的迷航屎缺,朋友經手後,往往很容易理出頭緒,遵循著一定的數據邏輯,把人力物力安放在應該的位置。更有時,她點出了見樹不見林的迷思,從可以預見的未來,回推目前大家被卡住的地方,其實毫無意義。

    這樣的影響力,被主事者視為管理的天分與必須,棘手的只是,如果不是經由團隊眾人認可或推舉,反來自上級主管推派而來的「領導」,則要小心空降部隊效應。

    朋友的28號閘門,迅雷不及掩耳地打出「廢話,我也知道」的表情,「這就是老闆的sign啊,我有甚麼辦法,不然是要請他開部門公投比較好是不是?」

    當然不是啊,聖命難違,領旨之後,先回看你的本心吧。也就是位居G中心的7號閘門,代表了自我角色的覺知與定位,妳心中對於領導的定見,將左右妳是否能夠順利地媒合上下期待,成為承先啟後的Leader。

    朋友的7號閘門,開了兩次,紅黑都位於土星,我盡量微笑得不那麼幸災樂禍,看來每人的生命課題雖然不同,卻一貫地保有了幽默。(我的木星,也住了紅黑40)

    我跟她說,這代表妳的課題,很一致,一旦找到如何正確聚合眾人的方式,必能發揮與生俱來的影響力,無論是開拓新的模式,還是大家一起無痛轉換到更好的未來。

    關鍵在於7.2的下降相位,時常有意無意地顯露了「優越感」,這個只有我會,大家都做得不如我好,乾脆我來做好了。也在於7.3的「反骨意識」,會不由自主地把改革自己的心態,無限上綱地移植到組織上來,對於刻板而行之有年的制度,特別反感,時常想著揭竿起義。

    朋友在對話框的那一頭不語,彷彿陷入了沉思。親愛的,上述這種強權又講求徹底顛覆的領導,絕對不是妳要走的路。風行草偃,之於妳的設計,才能相得益彰。

    領導,時常被侷限在「令出如山、務使達標」的定義框架裡,然而7-31通道所代表的領導,則比較接近於影響力被辯識,選賢與能,使群眾膺服的過程。這是一條投射通道,因為沒有串接任何動能引擎,必須藉由「邀請」,獲得領導必要的授權與能量,我歸整了簡單的結論,其他的留給1/3慢慢琢磨,「我知道,妳的第一步,不是經由群眾推舉而來。所以妳更要展現接納的胸懷,打開22號閘門的耳朵,聽聽大家的需求和期待,這些雖然很耗費時間,但最大的意義就是,從利他、達人的角度出發,匯聚一個大家都有共識的未來。這也同樣幫助團隊認識妳,妳的風格,妳接收和消化資訊的方式,妳有過人專項、妳也會有需要幫忙的地方,營造一個,大家可以自在對妳發出邀請的氛圍。」

    這些話,也同樣說給自己聽,親愛的,我現在覺得,領導的真諦,在於提供方向與信念,鼓勵大家以自己的方式,截長補短共創邦聯,而非圈限一個我們理想中的烏托邦,強迫子民依照我們的方式耕作與生活。

    一呼百諾之前,記得,那個讓妳得以登高一呼的基礎,來自於妳對集體福祉的重視與維護,讓台灣的團隊形成標竿,讓大家對於數據資訊的努力與堅持,被國際看見。抱持這樣的心態,從容上任吧,God-speed。

  • 胸有成竹反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1 14:00:09
    有 75 人按讚

    一、考試前,在腦海中「模擬演練」

    引導孩子將整場考試用想的進行情境模擬,試著在腦海中,把應考過程演練過一遍,例如:

    想像自己在考場裡,坐在位置上,開始翻閱考卷,逐一閱讀題目。手中有握筆的感覺,可以感受到自己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寫著考卷,甚至看到考卷上面已經有了答案。

    同時,想像坐在考場裡的自己,應考心情非常平靜,臉部表情、身體肌肉是非常放鬆的,呼吸非常平穩。

    我們需要比較正能量的想像,讓自己順利進入更佳的狀態。而不是處在一種自己嚇自己的模式。

    有時候,有些事情如果很清楚地按照既定節奏在進行,我們一定會自在許多。

    如同原本在國道上趕路,當發現一路順暢,與地圖導航的行車時間一模一樣時,焦慮便緩和不少。相反地,若是遇上壅塞路段,又不曉得眼前的塞車什麼時候才能化解,這時,焦慮感將明顯上升。

    面對焦慮,有一個很大的關鍵是:我們是否可以掌握及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讓自己的想法、情緒、行為按照所設定的目標而行。這是需要練習的。

    如此一來,雖然我們無法決定焦慮情緒什麼時候會出現、以什麼面貌出現,但至少當焦慮出現時,我們可以從容地在合理範圍內做好因應。

    二、設定屬於自己的簡單考前儀式

    在考前,需要給自己一項簡單的儀式,有助於帶來安心的感覺。

    最好的方式就是關閉閒雜人的刺激聲音。請提醒自己,你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針對這次的考試已經有充分準備。別讓雜音亂了陣腳,讓自己的思緒更加混亂。

    每個人的儀式不盡相同,只要有助於讓自己安心都可以。比如閉目養神,讓自己試著稍微悠哉一下,緩和一下心情,一定會有漂亮的考試成績。又如:

    想像在棒球場上,自己站在打擊區,好整以暇地等待投手投球。你對於投手的球路非常清楚,可以想像你的球棒擊中球的那一剎那,發出的那一聲「鏗」,清脆悅耳。

    你很清楚,那會是內野安打,或者外野安打,也可能是二壘安打。你知道只要自己揮棒時的力道再強一點,就是一支全壘打了。

    你感受到球被打擊出去了,你在跑壘。對於自己的打擊功力,你胸有成竹。

    這段想像的目的不是欺騙自己,主要在於安定心情,讓焦慮維持在適度範圍內。為了這場考試,自己做了好多努力,很確定該做的準備都做了。提醒自己:當我們能夠掌控的事情愈多,焦慮就愈能在我們的掌控之內。

    三、阻擋雜音

    考前十分鐘,如果很有自信已把最後的複習做完了,可以把書本闔起來,讓自己靜靜地沉澱下來。有需要時,可以在腦海裡自問自答。不再去跟同學討論考試,雖然可能覺得討論後說不定可以多得幾分,但這時很容易自亂陣腳。

    考試,其實是一場又一場認知提取的測試。在考試過程中,要避免焦慮成為障礙。讓自己維持平穩的情緒,使焦慮維持在適度的狀態,保持更有品質的專注力與清晰思緒。

    四、等整場考試都結束後,再核對答案最好

    考完試之後,先不要檢查答案,不要核對答案,也不要和同學討論剛才作答的結果,以避免造成自己的情緒波動。

    在兩段考試之間的空檔核對答案,只會更在乎剛才的結果,反而對接下來的考試造成負面影響。等整場考試結束時,想要大致掌握自己的作答情況,再與同學討論、核對答案會比較適切。

    我自己在求學過程中,曾經因為這麼做,而使得接下來的考試受到明顯影響。有了這樣不好的經驗,從那次以後,每當考完一科,我都盡量離開教室,離開班上的同學,到校園的某些角落好好準備下一堂考試。周圍少了班上的同學,自己當下的思緒比較可以不受干擾。

    有時候,過度的討論反而會使心情更混亂。再說,都已經考完了,核對答案的意義也不大,畢竟考試已經結束了,對錯的結果也底定了。

    五、考完了,就這樣想吧:「盡人事也聽天命」

    讓孩子練習,在考完試之後,闔上課本、講義與資料,先不去計算考試結果,因為畢竟都考完了,最後的成績已成定局。

    先從考試的狀態中抽離,畢竟自己努力過了。先給自己一段緩衝時間休息,轉移注意力去做別的事情。

    持續在一種緊繃的狀態中,或是一直關注在考試結果上,只會增加焦慮。時間拖得更久,暴露於長時間的焦慮狀態下,耗能的情況更嚴重,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會更加無力。

    就等成績出來再說了。至於成績出來之後,幾家歡樂幾家愁,每個孩子對自己的期待不盡相同,這當中也包括父母及老師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績。

    我真的誠心建議身為大人的我們要「合理看待」孩子的表現,孩子就有機會以合理的方式看自己。

    努力了,接下來成績如何,就真的是盡人事聽天命。我們大人怎麼看待,就決定孩子怎麼看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