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肝癌末期一直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肝癌末期一直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肝癌末期一直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肝癌末期一直睡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九月開學季,我梳理了給孩子們在課内學習、課外學習共七點建議。祝廣大學子們充分開展更多元的學習範式,提升自我的創新創造力! 我在《李開復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書裏,也談過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我覺得很適合在現在這個開學季再次分享給大家。比起應試考試中的分數,如果同學們具備“3C”的三大能力—— Curi...

肝癌末期一直睡 在 Jui Hung Ni 倪瑞宏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45:39

《在天堂繼續教課的爸爸》 My father teaching in heaven right now #倪炎元 台灣人意象,凝視與再現香港與大陸影視中的台灣人 40x27cm / 紙本、鉛筆、水彩 /2021 「爸爸您的第一本新書終於完成了!!」 Here my father’s les...

肝癌末期一直睡 在 林君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9 00:32:00

之前開問答:什麼能讓你好過一點? 無論是行為、思考、人,任何。 大家給了好多建議,除了單詞外連情境都打好,像是「一個人去海邊民宿,聽海聲吹海風、喝酒,只和自己對話。」光是想像就覺得美好。 回答中也看見有人和我對話,除了讓他好過的方法,還補了一句希望你過得開心。謝謝,真的謝謝。我把大家的回應分享在圖片...

  • 肝癌末期一直睡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2 11:03:05
    有 1,911 人按讚

    九月開學季,我梳理了給孩子們在課内學習、課外學習共七點建議。祝廣大學子們充分開展更多元的學習範式,提升自我的創新創造力!

    我在《李開復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書裏,也談過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我覺得很適合在現在這個開學季再次分享給大家。比起應試考試中的分數,如果同學們具備“3C”的三大能力—— Curiosity(好奇心)、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維)、Creativity(創造力),未來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 課內學習的4個建議:要充分利用好在學校裏上課的時間。

    1. 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有同學問我:“怎樣學習知識,才能真正記住呢?每年考完試後,好像就把所有的知識還給老師了。”

    我給這位同學的回答是:“我學懂的知識以及知道如何實踐的知識,我現在都還記得;在工作中常用的知識,我全部記得;我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記憶更加清晰、準確,就算有不記得的,也可以快速推算出來;相反,那些靠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或者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我已經全忘掉了。”

    也就是說,死記硬背只能過考試關,而不能獲取受益終生的知識。你們在學三角形面積定理時,一定都會背“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你有沒有理解這個公式是如何推理出來的,為什麼三角形的面積是這樣計算的。記住這個公式和探索這個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學習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同學學習化學,如果每天只是機械地背誦一些反應式,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但如果掌握了每個反應式內在的規律,並能和現實中的化學現象聯繫起來,就會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意義所在,自然就會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

    只有懂得了知識背後的道理,才能在遇到新的問題時舉一反三,才能在需要的時候,靈活地將自己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

    2. 要多問問題

    會提問也是一種能力,而且你也會因為提問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我的女兒在學習指數的時候,不理解指數是什麼,更不相信在真實生活中指數有什麼用處,就主動來問我。我用計算銀行存款的思路來指導她,比如存入 100 元,每年的利息是 10%,那麼 10 年後,你的存款是多少?

    通過這樣的計算,她終於明白了,原來指數知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她能得到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因為她主動提問獲得的。

    多提一個問題,你就擁有一種多瞭解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只有不懂就問,才能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3. 要勤奮

    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人,一定是勤奮的。

    去美國讀中學之前,我只學過半年英語,因此,語言障礙成為我面臨的最大難關。剛開始,同學和老師說的話,我幾乎一句也聽不懂,那種感覺非常痛苦。那“催眠”一般的語速,總讓我在課堂上打起瞌睡。有時候,聽到同學們因為老師的一句笑話笑得前仰後合,我才從夢中驚醒,但還是摸不著頭腦。天書一般的英文,開始讓我有些望而卻步,後來,我乾脆帶幾本中文的武俠小說到課上去讀,因為覺得怎麼聽也聽不懂,還不如看小說。

    然而,我心裏又是暗暗憋了一股勁的。於是,我找了一大本英文單詞書來背,經常背到半夜,不會的就一次次地翻厚厚的中英對照詞典。不過,沒多久,我就發現這並不是學英文的最好方法。因為,即使當時記住了一個單詞,但是使用率不高的話,就會完全忘記。我終於悟到了,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背單詞是沒用的。

    後來,我還是下定決心用多交流的方式來學習英文。下了課,我不再膽怯,站在同學中間聽他們說話。如果 5個詞當中有 4個聽懂了,只有一個聽不懂,我也會趕緊問,同學們會再用英文解釋一遍給我聽。回家以後,我會默默回憶我聽不懂的單詞,然後記下來。而上課的時候,遇到聽不懂的內容,我也勇敢舉手問老師,請求老師再說一遍。

    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她甚至犧牲自己的午飯時間幫我一對一地補習英文,她複印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文,每天拿來給我念。從簡單的課文起步,我們堅持了一年。在這一年裏,我的英文水平迅速提高。學校裏所有的老師還允許我享受“開卷考試”的特殊待遇,她們讓我把試卷帶回家,並且告訴我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可以查字典,但是不能看書找答案。我每次回到家都嚴格按照老師說的做,遇到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就去查字典,但是從來沒有去翻書找過答案。因為,我覺得這是老師給我的最大信任,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通過種種渠道的學習,我的英文終於逐漸接近同齡人的水平了。一年以後,我完全可以聽懂老師講的話了,英文會話也沒有問題了。到了初中三年級,也就是到美國兩年之後,我寫的作文居然獲得了田納西州的前十名。我想,這和我年齡小,容易接受新的語言不無關係,但也和我勤奮的學習有關。

    4. 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獲益於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想不到的是,這種批判式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救”了我的命。

    在我五十二歲生日前不久,我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肚子裏有數十顆“腫瘤”,經過反復復查,我被醫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我突然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我氣餒、懊悔、內疚,但是,治療過程中的一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發生了。

    我遇到了一個好醫生。我的主治醫生唐季祿給我打氣:“淋巴癌第四期真的沒那麼嚴重,它跟肝癌、肺癌第四期是不太一樣的。”他告訴我,網絡上有兩篇專門討論“濾泡性淋巴癌存活率的預估方式”的論文,如果我有興趣,可以找出來看看。我認真地研究了唐醫生推薦的那些學術文章,發現淋巴癌的分期方式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可以說過時且不精准了。如果說只看標準的分類,我因為腫瘤數太多,所以必須歸類為第四期。但是只看腫瘤數量是最準確的嗎?根據我研究的那幾篇論文,分期的目的就是預測存活概率和時間。那麼,最準確的預測方法就是尋找和我病情足夠相似的人,根據他們的不同因素,如年齡、症狀、血液指數、腫瘤數量及大小等 20多種,和他們的實際存活結局來理解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並且把這些因素整合起來。這樣的研究肯定要比四十多年前的粗分類來得准!

    自己研究病情,就像是自己坐在副駕駛座上,可以隨時掌握路況。醫生的治病策略、用藥思維,你至少並不是茫然無知。我又拿出以前做學術的精神,把全部20幾個特徵與我的檢查結果相對照,發現我雖然屬於第四期,但整體狀況其實沒那麼悲觀。原來醫學上對所有淋巴癌的分期方式,至少對我的病情來說是不正確的,我的情況是較輕的。於是,我突然從“第四期癌症頂多幾個月”,變成“至少還有好幾年”可以活。倘若好好照顧自己,更有可能終身不再復發!這個發現有如一線曙光,從此之後,癌症所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就開始悄悄起了變化。

    批判性地看待醫學上對淋巴癌的分類,通過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方式來獲得對自己病情的準確判斷,讓我自己從精神上獲得了新生。

    ■ 課外學習的3個建議:課堂外的時間,我鼓勵同學們,去探索你們熱愛的東西,多實踐,多多鍛煉自己的創造力。

    5. 要動手實踐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上寫了這樣一句格言:“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我記得小時候,我的父親曾讓我們幾個兄弟姐妹解答這樣一個問題:用 6 根火柴拼成 4 個大小一模一樣的正三角形。通過動手實踐,我們都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這樣的實踐讓我對相關的幾何和空間知識記憶深刻,也訓練了我使用新穎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高中時參與美國的高中生創業嘗試課程,創辦自己的公司。我們當時的公司非常簡單,就是從當地的建材市場買來鋼材,然後利用週末時間到工廠裏加工這些鋼材,我們把鋼材切成很小的一塊塊圓環,然後在圓環上刻上簡單的雕花。在負責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家長並不需要這樣的圓環,最後產品幾乎是內部消化掉了。

    這次的親身實踐,讓當時 15 歲的我意識到,真正好的產品,不是求人去買的,而是必須有市場需求。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在第二次的創業嘗試中就會把市場需求作為我創辦的公司的方向。從需求出發,生產有需求的產品,牢記這樣的理念,第二次的創業嘗試獲得了成功。這些對於創辦公司的經驗,都是我從實踐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只有實踐,你才能知道你的想法是否可行。

    6. 要追隨自己的興趣愛好

    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我在上大學時,一直以為自己喜歡法律,將來想做一名律師。可是上了幾門課後,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興趣,於是跟家人商量轉系,數學是我的一個備選項。但是,當我加入了“數學天才班”後,發現我的數學突然從“最好的”變成“最差的”。我雖是田納西州的冠軍,但當我與來自加州或紐約的“數學天才”交手時,才發現自己真的技不如人。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是因為“數學之美”而對它癡迷的,而我並非如此。我一方面羡慕他們找到了最愛,一方面遺憾自己並不是真的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癡迷,因為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意義就是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我想到了計算機,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濃厚的興趣,有一次,為了解答一個複雜的數學方程式,我寫了一個程式,然後把結果打印出來。當時因為機器運行的速度太慢,我沒有等到結果打印出來就回去了。週一回到學校,我才知道我們學校所有的打印紙都被我打光了。雖然挨了老師一通罵,但我的心裏有了一股欣喜,原來這個數學方程式有無數的解,我走後,程式一直在運行,計算機就一直在打印結果。

    對計算機的興趣此時在我的心中醞釀,雖然當時計算機專業算是個默默無聞的專業。接下來,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編程課,幾個月的課上下來,我發現了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天賦。我和同學們一起做編程,他們還在畫流程圖,我就已經完成了所有的題目。考試的時候,我比別人交卷的時間幾乎早了一半,我不用特別準備,也能拿高分。

    通過學習計算機 , 我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它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我感受到了一種振奮,解決這樣的問題是我一生的意義所在。

    我每天都像海綿一樣吸收著知識,在一門公認為是計算機專業最難通過的“可計算性和形式語言”課上,我考了 100 分,也就是A+ 的分數,創造了該系的一個紀錄。大三大四時我就開始和研究生一起選修碩士和博士課程,接手各式各樣的項目,在這些項目中,我嘗試著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畢業後,我在計算機方面創造出了一些成果。

    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並且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7. 要多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我的中學是在美國的橡樹嶺讀的,當時的感受就是,學校的功課很輕鬆,每天的家庭作業很少,但是每天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項目。比如,當時歷史課教到美國印第安人的時候,不是用課本告訴你發生了什麼,而是讓一個團隊寫一個話劇,或者是進行關於移民者和印第安人的辯論。

    這些項目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會引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但我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可以在這些稀奇古怪的題目中得到鍛煉。

    後來,我回到北京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面試時,對前來面試的學生也注重的是對他們思維方式的考驗,我們向面試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o 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
    o 估計一下北京一共有多少個加油站。
    o 你和你的導師如果發生分歧怎麼辦?
    o 給你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你想怎樣去解決它?
    o 兩條不規則的繩子,每條繩子的燃燒時間為 1小時,請在 45分鐘燒完兩條繩子。

    這些題目雖然聽上去很“怪”,但我們出題的本質也不一定要聽到正確答案,而是要從回答問題的思路中聽到面試者的思維方法。

    孩子們,比起試卷上的分數,我認為你們底層的思維能力,會是更珍貴的能力。你在學習每一門科目時,鍛煉出來的能力是未來最能幫助你們的事情。就像你學了代數,也許不會去研究數學,但是這對鍛煉你的思維有幫助;你學了英文,不一定會出國,但是英文可以在瞭解世界最前沿的文獻、在有效交流方面幫助你;你學了畫畫,不一定成為畫家,但是你在學習畫畫的過程中鍛煉的觀察力、空間力、想像力會對你有幫助。

    過去,我們對教育成功的衡量標準是學生能不能記得被教的東西。但是未來,教育的精華體現在即使你忘記了所有你學的東西,你還具備思維方式、智慧和能力。

    當你已經忘記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你還是知道歷史帶給我們的人類的智慧和教訓;當你已經不會編程了,你還是有編程帶給你的邏輯思維;當你已經不會背莎士比亞的詩了,你依然懂得文學的美,這些才是教育的精華。

  • 肝癌末期一直睡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0 23:26:01
    有 851 人按讚

    ◇倪先生紀念周(二)◇

    《在天堂繼續教課的爸爸》 #倪炎元

    40x27cm / 紙本、鉛筆、水彩 /2021

    「爸爸您的第一本新書終於完成了!!」

    這是我在為爸爸服喪期間為他畫的新書插畫,這是他的最後一本書,也是最華麗的一本。上周六4/17是他的出殯日,我在入殮禮結束後,塞了一本新書在他的棺木被子一起給他帶走,想像他在另外一個世界拿到新書,興奮開心的表情。

    而這本書在今天博客來上架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651?sloc=main

    他一直都愛電影,和我說想要寫一本電影專書講了好幾年,這三年來他提的科技部論文,也都是以用傳播理論分析兩岸三地電影為題去書寫,他答應我寫完一定會給我看。

    幾個月後他因為身體長期感冒,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已經是肝癌末期,生病療養期間,他漸漸放下了許多工作上的瑣碎事項,完全回歸到家庭生活。五個月後在一次肝昏迷鬼門關走一遭回來後,就算他依舊得表現得無比樂觀,認為他自己只是去住院一下,一切都會回復正常,但他的身體卻無法支撐他,我們看著他一天天消瘦與沉睡,腸胃經常性罷工,我清楚感受到死神已經在附近徘徊。看他如此痛苦,我想把握時間為他做點事,就問他:「爸爸,你出院第一件事想要做什麼?」爸回答:「我一直想把我這三年寫的科技部論文出成書,內容都好,只要給我兩天時間整理就可以了。」於是我立刻聯絡了他的研究助理詹雪蘭女士,她陪我在他銘傳雜亂的辦公室桌上、抽屜尋找所有疑似存有未完書稿的隨身碟,並從他電腦迷宮般的檔案夾小心過濾搜尋,像是解謎一般,我全部帶去病房給他,也幫他聯絡了出版社,也同意讓我幫他畫封面插圖。

    在病房重回他最愛的學術寫作那幾周,他胃口特別好,吃的多,話也變多,也比較願意下床散步,我曾經問過爸爸這一生的夢想是什麼,他說他就是想當學者,去探索這個世界各種知識。終於在他生命的最後他可以心無旁騖專心做他喜歡的事了,把書稿改完的那天,他拿下老花眼鏡,蓋上筆電要我下去樓下711幫他買瓶可樂來慶祝,像是卸下了一個重擔,靜靜享受著午後的陽光。

    從那天之後他的身體就每況愈下,我答應他要幫他設計封面,但身心靈狀況實在不允許我此時拋下家人,回去工作室閉關,於是時間一下就過去了,我甚至還僥倖地認為爸爸會等我,他會好轉的......。但爸爸等不了,我甚至是在他快離去前一晚,才從他指定的告別音樂MV中找到畫畫靈感,但已經來不及了.....還天真的帶著畫紙想在他臨終的病房牆上畫,可想而之是不可能的。最後送他去殯儀館回去的路上,時報出版的趙先生打來,他說他夢見有個聲音告訴他這本書需要在告別式前完成(也許是爸爸在彌留時托夢?),於是我與爸爸的頭七,沒有駐守在靈堂,而是靜靜的一個人關在山上工作室,幫他畫封面。喝著人參精,到半夜時在他的照片前點上白蠟燭,希望他會回來看我工作,摸摸我的頭要我早點睡,想到這裡才畫到窗外的天堂白雲部分我就哭了起來。

    這邊我也想要來介紹這張作品,爸爸一生熱愛教學,他覺得能將自己思想與知識用有趣的方式傳授給更多學生,去改變世界一些,他的努力就值了。
    這次主題,我就畫了他在上課,或致詞開場的樣子,在一間天堂的餐廳講述他的新書內容,又或是電影中的人物都在聽他講課?圍繞在他身邊的是所有他書所提到的電影橋段人物,就像邀請這些角色為課程增添生命力,從第一桌坐著港片《黑金》裡面搓湯圓的梁家輝扮演的周朝先泡茶,與萬梓良扮演的孫中山交陪;二桌坐著《撒嬌女人最好命》周迅的傻眼表情與隋棠的甜膩;一旁的精彩的《古惑仔:勝者為王》為台灣主權問題打架場景,移到三桌《原鄉》電視劇裡為老兵準備便當的無奈警總,和《蘭嶼之歌》跳頭髮舞拿花圈的原住民少女,背景壁紙是我在台南拍到的靈厝壁紙,希望爸爸住的舒適。
    爸爸會喜歡我畫的吧?他會以我為榮吧?我始終沒習慣昨天當我要拿畫作去給他過目時,還要燒香,放在他遺照前.....。

    爸爸雖然身體離開我們了,但我相信他的書和思想會繼續流傳下去,給其他影癡們另一個觀看方式。

    結語.

    前天我十分難過時,爸爸的好友康正言叔叔傳了一段話給我:

    丹麥哲學家齊客果說: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

    這邊兩種譯法:

    1、生命只有走過才能了解,但是必須向前看才活得下去 。
    2、生命只能從回顧中領悟,但必須在前瞻中展開。

    我想這就是我爸爸倪炎元先生所留給我們的禮物,讓我為爸爸設計的封面能為他帶來更多讀者,從新認識這位一生為知識狂熱的男子。

    爸爸謝謝您。

    新書基本資料介紹:

    《臺灣人意象:凝視與再現,香港與大陸影視中的臺灣人》
    作者: 倪炎元
    繪者: 倪瑞宏
    出版社: 時報出版

    購買位置:

    時報悅讀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mcbc(SellItems)&id=BA00203&p=excerpt&exid=51347
    讀冊 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934494.html
    誠品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0932682004315007
    金石堂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9870144941/
    momo購物網 https://reurl.cc/KxnmKy

  • 肝癌末期一直睡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06 11:49:56
    有 5,508 人按讚

    [讀書]

    這本書特別建議醫學院的老師們、期待孩子唸醫學系的家長們,還有醫學生、醫師和醫師家人閱讀。

    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的書籍,也謝謝出版社讓我直接貼上推薦文(實在沒力氣再寫一篇哈哈😅),希望這是醫學訓練過程更人性思考的開始。

    推薦序:
    提供從醫者所需的韌性訓練與心理支持

    這是一本慎重看待、省思醫學界中各種現實面向的著作。我們常常說,醫師也是人,意思是醫師不可能像神一樣無所不能,醫師也會無助、也有失敗、更常常自我質疑,或是有許多無法面對的時刻。醫師不是神,但是醫師的日常所承擔的悲傷、挫折以及挑戰,卻是一般人的數倍,原因在於,醫學訓練是嚴苛的,醫學服務過程看到的多數現實是殘酷的,提供醫學照護的人自己也時常面對衝突、掙扎甚至反覆質疑,而且,通常不知如何紓解或不敢求助。

    我是大學聯考之後填志願分發的年代,那時候進醫學系的條件就是書讀得好、考試能考到夠高分,且當時還未實施健保,醫師收入與社會聲望都明顯優勢,社會的職業價值也尚未多元,所謂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就是當醫師,有不少學校有醫科專班,或以每年醫學系上榜人數為招生強項;因此,除非非常洞察自己特質,並得到家庭的支持,或許有機會不依著各校系志願排名填志願;不然,「考得上就去唸」,是最多數醫學系學生入學的原因。

    我一直記得大學一年級體檢時,有同學在被抽血的時候暈倒了。那個同學後來在學校時如何面對把活青蛙的心臟剖出來,如何克服實習時的注射工作,和值班清晨睡眼惺忪之時,趕在晨會前要抽完的數十管血液檢體,沒有人知道。

    我們倒是都知道,每年,會輾轉聽到,某一個學校的醫學生,本來是數理天才,但在家庭期望下念了醫學系,然後,罹患精神疾病,退學了;或者,某個剛進入臨床的實習醫師,跳樓自殺。而我們只有提醒自己,要更強一點,要撐住。

    我的實習同學在主治醫師跟家屬講解末期肝癌病情的時候忍住淚水,回到值班室才感同身受的掉眼淚;我們都想關心那個爛了一條腿的癱瘓病人,但又怕他的環境困難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本來是來看陰道炎的病人因為她加護病房中昏迷不醒的兒子,在我診間嚎啕大哭,為了不想影響「專業形象」,我強忍眼淚,顧左右而言他;一直到多年後我自己接受了心理諮詢課程,才學習如何平衡同理心與專業。

    醫院是一個很少有好消息的地方,即使診斷出疾病,治好了病人,病人終其一生也可能很難擺脫復發的陰影,或是留下住院過程的痛苦回憶。

    而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場域,就是醫師的工作日常。

    面對那些難以治癒的病痛、已經缺乏求生意志的患者、難以忍受治療痛苦的病人、掙扎著呼吸的早產兒、先天疾病早夭的嬰兒,醫師怎麼可能不沮喪、不難過、不懷疑自己?但是,如果醫師自己被情緒擊垮,又要怎麼保持最專注且不受情緒干擾的診療程序?本書作者在她執業與研究的觀察中,發現了醫師的逃避,也發現醫師透過專注在情境的枯燥、事實和理性的細節,而忽略或壓抑它對一個人的感覺造成衝擊的可能性,對此作者稱之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的過程。作者也留意到,醫師會有潛抑(suppression)和壓抑(repression)的雙防衛策略,藉由專注於提供安全照顧,潛抑他們想停止在病人身上施加痛苦(診斷與治療)的欲望,以及把難以承受的情感從意識裡完全排除;甚至當醫生情緒變得難以負荷時,他們會完全停止感受(頁37、38)。而這,不是與我們一再認為醫師應該「同理」病人感受、溫柔且敏感的陪伴病人除了疾病之外的其他情緒感受,是矛盾的嗎?

    這也是我自己從實習開始,一直到現在執業近20年,認為對於臨床醫療人員甚至其他助人工作者最嚴苛的試煉:如何能夠永遠保有同理和最溫柔諒解的那一面,以維持說來其實殘酷的醫療照護現場。

    作者也討論到了醫師在職涯上可能會面臨的困境。不少醫師因為自己身心罹病,或是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臨床執業之後,無法面對「失敗感」,或不願與家人同事坦承自己希望轉換選擇;尤其是,若抱持著自身或家庭對於某些疾病治療的「使命」而進入醫學領域,卻在受訓之後體認到醫療專業的現實面,或自己擅長的並非原先所預期的專科時,必須痛苦地承認自己選科錯誤、甚至考慮是否停止臨床執業,這都是漫長而矛盾的掙扎。這部分,在台灣幾乎還未有討論;然而每年對於新科醫學生的報導,總有「因為親人罹病所以想當醫生」這樣的年輕孩子,醫學生也總是承擔了家裡最高的期盼與肯定,那些最後發現自己對這個職業與期待不同的準醫師們,我們都還未產出支持或諮商的系統。另外,因為種族、性別,或先天疾病,在受訓與職業過程可能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也在此書的討論之中。

    近幾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入學方式改變,在擔任醫學系的甄試口試委員過程中,我與其他老師們,往往一邊帶著十分矛盾的情緒,既有對健保制度的各種抱怨,又有咬牙讀完醫學系、撐過專業醫師訓練之後的職業榮耀感,一邊聆聽著面前的高中畢業生試圖說服我們,他們「有哪些特質適合就讀醫學系,未來適合擔任醫師」。其實,我們多數能分辨,哪些年輕孩子是真心期待進入這個行業,哪些是因為家庭期待而來;也多少能發現,有些孩子對於挫折的耐受度,其實不太適合這個行業。

    透過這樣的面試,篩選適合從醫的學生或是排除極端不適合的孩子,比以前僅靠成績分發,是稍微好了一些。本書中詳述了其他國家在醫學生訓練或投入專科醫師之前,有適性或心理諮商評估協助,也有對情緒衝擊或倫理挑戰的「多站迷你面試」評估,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協助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在受訓過程中,了解自己或得到協助。

    這是一本誠實窺見醫師內心矛盾衝突的書,書中關於眾多醫師無助沮喪、甚至孤立無援的真實紀錄,值得所有醫師閱讀,發現自己壓抑或不敢直視的困境;這更是一本所有醫學教育者應該閱讀與思考的書──我們有責任支持與協助年輕從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