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肌耐力不足症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肌耐力不足症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肌耐力不足症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肌耐力不足症狀產品中有4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多人訓練到一段時間都會抱怨: ”我嘅效果點解無人地咁好?” ”點解我鍛鍊時咁容易受傷呢?” ”點解我付咁多時間、咁多汗水去都減唔到肥?” ”點樣我先可以堅持下去呢?” 其實,這些問題大多是由我們鍛煉時的不良習慣所導致,科學的健身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合適的運動方式則會起到相反效果。 ...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veronicarehab/ Instagram : @veronicarehab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Rd0eQ6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Qp9ENq 物理治...

肌耐力不足症狀 在 大夫訓練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57:36

- 大夫訓練 https://youtu.be/jLPYuwTrfE0 這篇影片的內容是關於有研究指出,阻力訓練會減少動脈順應性,也就是會使得「動脈硬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什麼?運動不是可以促進心血管健康?阻力訓練真的那麼恐怖嗎? 在解說阻力訓練是否真的會造成動脈硬化之前,...

肌耐力不足症狀 在 陳曉謙 Jack Chen, PT, MSc, CSCS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17 08:34:45

【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的差異】 . 同樣都是穿著白袍的醫療人員,對一般人來說確實比較難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最大的區別包括:治療方式、診斷的思維、教育養成等。兩者之間沒有誰比較厲害或懂比較多,就像各行各業、各有所長。 . 『能解決別人不能處理的問題』對我來說就是專業,所以有些狀...

肌耐力不足症狀 在 巧克藥師|臺灣藥師|連鎖藥局經營管理顧問|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9 01:18:37

《肉重節後 與運動有關的大小事》⁣ 不管妳現在是什麼年齡、什麼體型,都需要運動,開始運動後,很快妳會發現自己焦慮減少、血壓下降、睡眠品質變好、胰島素感受性增加而血糖控制變好。持續運動幾個月後,心肺耐力和肌肉力量都變好,憂鬱症狀減少,血壓獲得良好控制。⁣ ⁣ 規律而定時的進行運動,有助於活化身體的免疫...

  • 肌耐力不足症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4 20:30:09
    有 0 人按讚

    好多人訓練到一段時間都會抱怨:
    ”我嘅效果點解無人地咁好?”
    ”點解我鍛鍊時咁容易受傷呢?”
    ”點解我付咁多時間、咁多汗水去都減唔到肥?”
    ”點樣我先可以堅持下去呢?”

    其實,這些問題大多是由我們鍛煉時的不良習慣所導致,科學的健身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合適的運動方式則會起到相反效果。
    今日我們來盤點一吓健身朋友最常見的6大陋習,睇吓有無你份……

    1)閒日不鍛煉、週末狂做運動
    有好多朋友閒日可能工作關係,無時間鍛煉,到星期六日來個2-3小時嘅鍛鍊,結果星期一上班時感到渾身肌肉酸痛,甚至不想動,影響工作表現。相信好多白領階層嘅朋友,由於工作日較忙,又無為自己安排時間鍛煉,往往集中在休息日進行大量運動,但其實呢種健身行為很不科學,突如其來的大運動量、長時間的運動,會令平時缺乏有規律性鍛煉的身體、心血管系統、肌肉組織等還沒有建立起對這種大強度運動的適應機制,所以極易造成運動性損傷或誘發疾病等,結果使自己得到了一個「痛苦星期一」。健身的基本原則係要循序漸進式進行的動,所以一眾想鍛鍊身體嘅朋友不妨係工作日都”安排”時間比自己做鍛鍊吖。

    2)運動後"急停"
    好多朋友都會係劇烈運動後立刻停下來休息,這樣做會令肌肉的節律性收縮會停止,原本流進肌肉的大量血液就不能通過肌肉收縮流回心臟,造成血壓降低、出現腦部暫時性缺血,引發心慌氣短、頭暈眼花、面色蒼白、甚至休克昏倒等症狀。正確的做法是在激烈運動過後,應採用慢跑或一定速度的步行作為調整活動,然後可以慢慢做一些甩動胳膊、轉轉腰、抖抖腿等動作,促進血液的回流使肌肉主動放鬆。

    4)剛吃完飯就劇烈運動
    係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有好多朋友,一放下飯碗就進行較劇烈的活動,其實這樣做對身體健康是非常非常有害的。
    因為在飯後,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統,特別是腸胃等器官。如果此時進行劇烈運動,大量的血液就會流向運動器官,尤其是四肢,這樣就會造成消化系統血量供應不足,腸胃得不到足夠的血液,蠕動就會減慢變弱。此外人體在運動時,交感神經興奮性提高,迷走神經興奮性減低使消化液的分泌亦受到抑制,影響了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如果經常在飯後進行劇烈運動,嚴重的會導致胃痛、消化不良、潰瘍等腸胃疾病,還會引起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疾病,這就對身體健康造成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想進行劇烈運動最好在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進行為佳。

    4)餓著肚子做運動
    我地經常都聽到太飽做運動對身體不太好;而空腹做運動亦同樣不太理想。
    餓住做運動等如開著一輛無油的汽車,你的身體需要能量來保持運轉,特別是喜歡早上鍛鍊的朋友,人體能量的來源主要是來自碳水化合物,經過一晚的休息,體內的能量也消耗得七七八八,體內的血糖濃度偏低。這時如果我們早餐到未食就去運動,會使血糖濃度就會更低。血糖濃度過低,大腦就會因為缺少動力而感到疲勞,就會覺得頭暈乏力,有的人還會面色蒼白、出冷汗等。即使想減肥嘅你亦要係運動前先喝杯牛奶、補充一些小食或香蕉等,以提供你運動時所需能量。

    5)運動前不進行充分的熱身
    很多朋友為了節省時間,未熱身就直接進入高強度的訓練,由於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還都未進入狀態、體溫也較低、肌肉柔韌性不足,就很容易就導致拉傷韌帶並造成肌肉損傷等。充分的熱身運動可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提高警覺性不易發生意外損傷,熱身後再運動,感覺也會好一些運動,耐力也可以更好。因此在進行鍛煉前,大家要花10-15分鐘進行一些肌肉伸展等熱身動作。

    6)運動前、運動中不補水;運動後狂飲水,對一個運動中的人來講水係是很重要的。若大家係運動前無充分飲水、運動中也不補水,這樣會加重心臟的負擔,使體溫升高,並造成肌肉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不足、機能代謝的廢物排泄受阻,最終導致運動疲勞,從而影響健身效果。
    而運動過後往往是口渴非常,這個時候才一口喝過夠的話,會令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特別是給心臟等增加負擔,造成更加疲勞。大量飲水還會令你出汗更多,導致鹽分進一步流失引發痙攣、抽筋等。
    所以建議大家係運動前30分鐘適當喝水,運動中每隔一定時間就要補水;運動後就算要補水都不要過多,建議少量多次。

    其實6點陋習唔知大家或你嘅朋友又中咗幾多呢,希望大家同我一樣不停改進陋習、繼續進行爭取更好運動表現同健身效果!!
    =================================================
    提升免疫力大原則 : 恆常運動+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多飲水
    仲有記得勤洗手呀 !!
    #改變靠鍛鍊 #每日運動一個鐘 #增強免疫好輕鬆

    運動與健康生活查詢
    Whatsapp : https://api.whatsapp.com/send?phone=85255780443

    #Trainerjerryliu #fit #fitness #workout #menfitness #gym #私人教練 #gymmotivatio #改變靠鍛鍊 #堅持是關鍵 #happy #fun #relax #運動擺脫傷患 #每日運動一個鐘 #增強免疫好輕鬆 #ladyfit #slim #wieghttraining #chestworkout #backday #legday

  • 肌耐力不足症狀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16 07:30:00
    有 95 人按讚

    【覺得小綠人的秒數好像有點少? 小心「微肌」找上你 !!】:小時候看著高壯的爸爸,心想著要快點長大;長大後,爸爸卻日漸佝僂且走路速度大不如前,讓人感嘆時光在身上的刻痕…
      
    現在過馬路的時候,總覺得小綠人的秒數好像有點少呢,有醫師表示,其實綠燈的秒數可以做為自己檢測心肺功能的參考【註1】。
      
    以一般成年人而言,100公尺走路約20到25秒可以走完,也就是說,如果成年人過馬路覺得很趕,恐怕就是心肺功能或是肌少症影響,情況如果越來越嚴重,可以去醫院進行檢查【註2】。
      
    雖然老化是必經之路,但…這是無法避免的嗎?但應該有方法可以從年輕即開始保養身體吧。
     
    上述文字中提到走路速度大不如前,除了有可能是先前提過的膝關節問題外,另個可能的主因是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的「肌少症」。
      
    ■「肌少症」定義為65歲以上,且有肌肉量減少及肌肉表現有問題的人:「肌少症」顧名思義指肌肉量變少;但單純的肌肉量變少,不見得肌力會變差,像跑馬拉松的職業選手感覺都很瘦,身體沒有太多肉,但他們並非罹患肌少症。
      
    所以年輕人肌肉變少與老年人肌肉變少是兩回事;若僅看肌肉量變少一事,並未看其他附加定義,有時會失真。
      
    ▶「肌少症」定義為
    65歲以上,且有肌肉量減少及肌肉表現有問題的人。
      
    ▶「肌少症」病人
    與肌肉相關的問題就會出現,如「走路無法走久」、「站也站不起來」、「肌肉沒力易造成跌倒」、「每天會覺得無力感」等。
      
    ▶「肌少症」指標
    除了看減少的肌肉量外,還需看肌肉的表現,以下是兩個常見指標:
    ①是肌肉的力氣,如上肢看握力或下肢腳的力量。
    ②是走路速度。
    這兩因子的重要性在於握力變差或走路變慢,其死亡率都會變高。
      
    ■「簡易篩檢」及「正規檢測」
    ▶「簡易篩檢」
    當肌肉流失後,開始會有握力不足的表現,可能是毛巾用雙手扭不乾、雙手無法開啟玻璃罐蓋子。走路速度慢則可能在過馬路時,綠燈亮了但還沒走完就已經紅燈了,這就屬走路太慢了,有上述症狀出現,則應該進一步測量。
      
    另一種篩檢方式是測量小腿圍,用自己的食指與拇指雙手環繞小腿肚,當圈起來有鬆鬆的感覺時,即有肌少症的發生率。或者拿皮尺測量小腿圍,老年男性小於33公分或女性小於32公分,則需留心。
      
    這些皆是簡易的篩檢方式,若覺得有問題,即該進行正式的檢測。
    ▶「正規檢測」
    較正式的篩檢,若要看肌肉的表現,可使用握力機測握力,亞洲老年男性要>26公斤、女性要>18公斤;如果看走路速度,應每秒鐘大於1公尺。
      
    當篩檢出來握力不足或者是走路太慢時,醫師才會進一步測量肌肉量。目前有兩種機器可以檢測,一種是簡單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人站著透過電阻來測量,儀器會分析身體組成,可自行計算出肌肉量,這個量再除以身高的平方。
     
    另種方式是自費以骨密度檢查機器做測量,透過軟體對身體組成分析,得知身體所有的脂肪、骨骼以及肌肉量,肌肉量再除以身高的平方。當數值低於某個標準以下就屬於肌少症【註1】。
      
    醫師林謂文說:「肌少症可以自我檢測,第一個變輕肌肉量變少,這時候他在肌耐力上就會差很多,所以像是跑步或是快走的運動當中,一開始會受到影響」,不過醫師也提醒,跟小綠人賽跑,只是自我檢視的方法,如果出現突然異常的狀況,還是要到醫院尋求,醫師的檢查協助【註2】。
      
    ■小心「微肌」找上你
    你知道老人家除了三高,最怕什麼嗎?不是沒錢、沒地位、沒有說話的份,而是沒肌肉、沒力氣、沒骨本!許多年長者認為年紀大了,飲食應該清淡些或因為三高的飲食禁忌,三餐簡單配點青菜,不知不覺讓自己越來越沒胃口,就不知不覺讓「肌少症」找上門!
      
    30歲以後,身體肌肉量以每年0.5~2%的速度減少,60歲以後,減少的速度更遽,加上身體疾病狀況、活動空間缺乏等種種因素,身體活動越來越少,用進廢退,肌肉自然退化得更快。
      
    ■「肌少症」的徵兆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兇手,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以及死亡風險增加。肌肉不足也會增加代謝性疾病的罹患率,包含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骨質疏鬆,對健康影響深遠。
      
    ▶若有以下徵兆,無論您幾歲,要開始注意囉!
    1.走不快:行動變慢、行動困難。
    2.走不久:容易累、沒力氣。
    3.拿不動:取物困難、握力變弱,如:毛巾擰不乾。
    4.站不穩:包含站不起、需要輔助、容易跌倒。
      
    ■吃對營養,留住肌肉
    1.「熱量要足夠」
    年長者應該要吃夠熱量,身體才有足夠營養去建造肌肉,★銀髮族建議每日熱量應在每公斤體重25~30大卡,如60公斤的媽媽,1天建議熱量1500~1800大卡,會依性別、個人生理狀況、目前身形體重、身體活動等會有不同微調。若熱量攝取不足,為維持生理機能,肌肉必是第一個犧牲品!
      
    2.「蛋白質要足夠」
    年長者因牙口咀嚼能力不佳,飲食上會因咬不動而逐漸減少攝取肉類,其實蛋白質的選擇很多,透過適當的烹調方式,如:蒸、滷、燉等等,還是可以享受軟嫩且美味的菜餚。
      
    因年長者蛋白質消化及利用率較差,★銀髮族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約占總熱量15~20%,並依生理疾病狀況、身高體重、身體活動等調整,若有肝、腎臟功能不全等問題,蛋白質攝取量需要由營養師個別計算調理,避免增加身體負擔。
      
    ★以60公斤的長者為例,1天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72~90公克,扣除乳類及五穀根莖類食物中的蛋白質,每餐應攝取2份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魚類、肉類、蛋類及豆類(黃豆、黑豆、毛豆)等,2份的量約為女生的手掌心大小。
      
    ★簡易記法:若您是一般體型,無特殊疾病,每餐至少吃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有助於預防或減緩肌肉退化流失。
      
    ■做對運動,才走得動:「我有散步、快走不行嗎?」不是不行,是不夠!身體軀幹、臀部、腿部都有許多肌群,共同協助完成生活中的各種動作,我們需要鍛鍊身體核心的穩定度,學習腿部及臀部的肌力運用,維持肩臂關節及肌肉的靈活度,才能減少不當用力造成的疼痛及傷害。
      
    增強肌力或肌肉量需要一些阻抗或負重,建議尋求專業運動指導員的協助,透過自身體重或運動器材來增加阻抗力或重量,抑或透過抵抗地心引力,讓肌肉必須出力,以達鍛鍊之效。
      
    ★建議每周進行2~3次肌肉訓練,一次至少30分鐘(可分段),循序漸進,也可使用裝水水瓶、彈力帶、彈力球、輕型啞鈴等輔助器材增加強度。【註3】
      
    面對快速高齡化的台灣社會,如何讓長者能夠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是我們極需努力的目標;肌少症對老年族群有許多不良健康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即為活動能力及生活品質的下降【註4】。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家庭醫學科蔡尚儒醫師提醒,肌少症對年長者的健康影響包括行動能力、生活品質及增加失能及死亡風險,遠離老年限定的肌少症,靠養肌、活肌,銀髮族也能健康老化。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健康電子報)「年少勤保養,遠離肌少症」:http://bit.ly/3vUiAh5
    ∎註2
    (Yahoo 新聞)「走輸「小綠人」 恐與心肺.肌少症有關」:https://bit.ly/3vTlqmt
    ∎註3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銀髮族小心「微肌」找上你:https://bit.ly/3tP2ALv
    ∎註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肌少症簡介」:https://bit.ly/2LCj35z
    ∎註5
    (台中醫院)遠離老年限定的肌少症,醫師說靠養肌、活肌,銀髮族也能健康老化:https://bit.ly/3rl6qdI
     
    ➤➤照片
    ∎(基隆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肌少症的自我檢測方法」:https://bit.ly/3lKvfyw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微肌 #肌少症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肌耐力不足症狀 在 練健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9 18:00:00
    有 145 人按讚

    【騎單車、跑步就可以給身體足夠刺激?】
    #你以為你有在運動嗎?
    許多人以為的運動,其實只是日常活動而已,缺少對肌肉的刺激,便沒辦法抵抗衰老所帶來的肌力退化與慢性疾病。例如,飯後散步、大掃除、去市場買菜等等。
    也有許多人在工作之餘,培養自己喜歡的運動當興趣,像是打籃球、騎腳踏車、跑步等等。
    這些運動已經遠遠比坐著不動好多了,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訓練?訓練可以做到哪些運動做不到的事情嗎?

    #什麼是運動
    根據一般體適能的定義,身體素質包含: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爆發力、活動度、協調性、平衡能力,以及身體組成(BMI、基礎代謝、體脂肪、肌肉量等等)。這些生理指標,代表我們身體是否有能力去完成生活中所需的一切動作,也代表我們的身體是否是健康。
    一定程度的運動,可以活化我們的身體,但若強度不夠,就無法刺激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無法強化,自然無法幫助我們對抗伴隨衰老衍生的疾病。舉例而言,對於虛弱、運動量低的高齡族群來說,飯後在公園慢跑、打太極拳等運動,就足以給身體刺激;但對於已經習慣運動的族群而言,這兩種運動強度就非常不夠。
    因此在開始運動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自己身體處在哪種狀態。

    #什麼是訓練
    訓練的目的是「破壞生理恆定,讓身體向上適應」。訓練會包含不同的變數(訓練量、訓練強度、訓練組數、組間休息時間、單一動作的速度快慢、動作順序等等)
    調整這些運動變數,並搭配長期的訓練規劃,就可以強化我們的身體素質。假如今天某一項運動能夠調整「強度」,就可以被稱為訓練。而它的強度,也最好也要是「可被量化」的。所以可以說,訓練其實就是有系統性、有目的性的運動。
    最完整的訓練,就像醫生在診間開的處方,能夠幫助我們重塑身體機能。類似這種的訓練,就可以被稱為「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
    運動處方的概念,類似診間藥物,但他的功能並非抑制疾病的外顯症狀,而是用運動的方式,長期規劃,從根本面去改善身體,延緩老化。
    根據ACSM所定義的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otion)必須包含FITT-VP (Frequency、Intensity、Time、Type、Volume、Progression)這六項指導原則。
    1️⃣Frequency 頻率:多久運動一次、特定時間內(通常是一週)運動了幾次
    2️⃣Intensity 強度:運動的強度。最好能依照不同人的身體狀況做調整。
    3️⃣Time 時間:運動持續的時間。
    4️⃣Type 形式:運動的形式,如:有氧運動還是阻力運動、單關節還是多關節動作
    5️⃣Volume 總量:訓練總量,如:有氧運動在特定時間內的總和時間,或重訓的總公斤數
    6️⃣Progression 進程:漸進式負荷,可以由增加運動時間、重量、頻率的方式呈現。

    除了上述六個條件外,若該項運動還能同時包含「安全」與「易於理解」的特性,就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運動處方。例如阻力訓練(重量訓練)大多是在室內進行,訓練動作也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肌肉使用軌跡,在合理的安排下,除了能包含FITT-VP所有要素,也同時具備安全跟易於理解這兩點。

    我們認為,訓練與專項運動其實並不衝突。我們非常鼓勵大家培養自己喜歡的運動,但也建議先累積「一定的肌力水準」後,再去從事喜歡的運動,不但會表現更好,也更不容易受傷。畢竟只有愛上運動,才有可能持之以恆的動下去。
    以下我們就用打籃球、慢跑、飛輪有氧、太極這四種運動為例,這些運動會增強的身體素質會以紅字標示,而較弱的項目,則必須調整運動變數,或是依靠其他的運動來補足,例如肌力訓練等。

    #籃球運動
    在籃球場上會不斷的衝刺、減速、跳躍、碰撞,所以需要的能力非常全面,包括跳躍的機制、變換方向、核心穩定、平衡、反應、協調的能力。
    籃球屬於高度競技成分的運動項目,有著太多不可預測的變因(碰撞、落地、受力等等),因此相對阻力訓練來說風險較高,但如果有一定的肌力基礎、且本身就有打球的習慣,可以透過健身房內的訓練,提升這些能力。對於喜愛打籃球的人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運動處方。

    #慢跑
    慢跑算是大家最熟悉的有氧運動之一。從事跑步這項運動時,可以發展有氧能力,包括心肺功能、肌耐力等。
    但因為慢跑是自身體重的運動,且缺乏對上半身強度上的刺激,因此我們可以調整跑速度(跑快一點)、增加阻力(風阻跑),更換跑步的場域(參加越野跑,訓練身體在非平面上的穩定),或是拉長總跑步距離或時間,把跑步變成訓練。

    #飛輪有氧
    不論是在室內踩飛輪機,或是在戶外騎腳踏車,都可以提升我們的有氧能力,包括心肺功能、肌耐力等。
    如果今天只是邊騎腳踏車還可以邊聊天的強度,不太算是能影響生理恆定的運動。
    但如果今天加快速度(競技單車或是HIIT)、改變環境(越野單車),就可以把腳踏車這項運動變成高強度的運動訓練。

    不過,因為跑步及腳踏車訓練只對特定肌肉與特定生理功能做到訓練,因此可以用用重量訓練補足不足的部分。

    #太極拳
    太極拳每一個動作速度都十分緩慢,所處的運動場域也十分安全(平坦的地面)。在極度緩慢的條件下,可以訓練身體控制穩定度,是很棒的運動。
    然而,因為太極拳因為是自身體重運動,缺乏強度與速度的訓練變因,儘管是很好的運動,但為了讓身體素質有全面性的提升,建議還是要加強其他身體素質,例如: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

    #運動從現在開始
    總結來說,真正能夠給身體組成、生理狀態帶來改變的才是運動。而運動處方的概念與身體素質的八大向指標,則可以幫助我們評估自己平時從事的運動,是否足夠刺激我們進步?並為了正常且健康的退休生活做好準備。
    上述舉例的專項運動,都有無法改變的固定特質,無法全面提升身體素質。對於生活忙碌、無法抽出更多時間來運動的族群而言,選擇對身體素質有高度涵蓋性的運動,更能體現出效率,因此在健身房裡的運動訓練,可以在安全的場域裡執行重量與有氧運動,能夠對體適能的全面提升更有效益。
    如果把我們的一生視為一個長期的比賽,衰老就是我們所要面對的共同敵人。在老化開始之後,強度不足以刺激肌肉的運動,沒有維持肌力的功效,更遑論日常活動。
    隨著現代醫療進步,人的壽命延長,投入訓練,並不是為了更長的壽命,而是為了一個更有尊嚴、更有能力的晚年生活。
    如果你已經知道運動的好處也開始運動了,為什麼還會放任最親密的家人、父母,將健身房視為危險之地、並且拒絕運動呢?
    不論你現在幾歲,不論你有沒有疾病,不論你現在強不強、你的身體狀況好不好,你都可以開始訓練。就從看完這篇的下一秒開始訓練吧!
    (註:圖片中的數值高低僅為示意,並非絕對數值)

    圖、文: 林禹伸教練、練健康小編
    #訓練 #身體素質 #體適能 #健康是練出來的 #阻力訓練 #有氧運動 #籃球 #騎腳踏車 #重訓 #肌力訓練 #肌力與體能 #增肌減脂 #硬舉 #臥推 #健美 #健力 #健體 #健身房 #台北健身房 #中高齡友善 #女性友善 #松江南京

  • 肌耐力不足症狀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8-11 23:10:53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veronicarehab/
    Instagram : @veronicarehab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Rd0eQ6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Qp9ENq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4gadv3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NarlEQ

    膝蓋退化就會一直痛下去嗎?


    膝蓋退化是怎麼開始的?
    有膝蓋退化的人年齡約在60-80歲之間,膝蓋退化是指膝蓋之間的軟骨產生了一連串””不可逆“”的病變現象,持續性的軟骨病變是長時間的退化,在軟骨病變初期不會有任何疼痛,所以很多人在發現自己有膝蓋退化的時候軟骨已經磨掉了大半!軟骨是膝蓋關節的一部分,他是膝蓋很重要的緩衝氣囊,同時他也給予膝蓋關節潤滑,讓我們可以自由的彎曲膝蓋,膝蓋一旦進入退化的進程,就不會再回復,聽起來很令人沮喪,但是我們可以減緩退化的速度,也可以降低退化造成的僵硬以及疼痛,甚至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或是運動!

    膝蓋退化會有什麼症狀?


    走太多路或跑步的時候膝蓋會疼痛,但休息之後就會好
    僵硬感,通常發生在九坐或是剛睡醒的時候
    膝蓋下緣水腫
    嚴重時,膝蓋彎取角度受限,上下車或爬樓梯有困難
    在活動膝蓋的時候會有喀拉喀拉聲
    何時是開刀最好的時機?


    當發現有膝關節退化的時候,開刀絕對是最後的選擇,早期治療有藥物治療.避免高強度激烈運動.戴護膝.減重.波尿酸注射.物理治療等等,以上這些保守治療都沒有辦法減緩膝蓋疼痛,並且膝蓋彎曲角度越來越差的時候,就是選擇開刀的好時機了!

    開完刀後,就一勞永逸嗎?

    錯!一顆人工關節是有它的壽命的!完全端看手術後保養的情況決定人工膝蓋的壽命,開完人工關節後80%的人都可以恢復正常生活,但是仍然會有持續性的疼痛以及僵硬感

    要如何保養它?
    要膝蓋停止磨損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降低膝蓋的內部壓力,原本的軟骨其實就是天然分散壓力的緩衝墊,換完人工關節後除了靠護膝這類的外力,最強大能夠保護膝關節的就是大腿的肌肉!很不幸的是,研究顯示,在膝蓋的退化過程中,大腿肌肉也會跟著一起慢慢萎縮,更別提開完刀之後,大腿萎縮的速度只有更快而已,所以要真正保護膝關節,要在手術之前就要開始介入大腿肌力訓練,如果來不及,也要儘快在手術後加入大腿肌力的復健!

    還有機會再繼續爬山或打球嗎?
    絕對有!!

    但是光是簡單的大腿肌力訓練絕對不夠回到球場上,各類的球類或運動運用不只是力氣,還有控制跟協調,如果只是單純在床上練抬腿訓練,或只是單純貼牆壁半蹲,那麼是完全無法回到原本的運動的!因為這類的肌力訓練強度只夠拿來走路使用!!在手術後初期,直抬腿訓練和半蹲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若以經手術後3個月,一直做一樣強度的訓練,膝蓋的狀況當然不足以恢復到可以運動的狀態,膝蓋術後保養最需要””漸進式訓練””,由簡單到複雜的肌力訓練,包含耐力.爆發力.控制力.協調力等等都必須考量進去,才能真正應付運動或生活中所需要的強度!!

    物理治療訓練/強化
    手術後初期(2週內)

    直抬腿訓練
    扶牆半蹲




    手術後中期(2週~2個月內)

    深蹲訓練
    單腳弓箭步訓練
    平衡訓練






    手術後後期(2個月~6個月內)

    單腳蹲訓練
    協調訓練
    膝蓋控制訓練




    參考文獻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STSURGURGICAL ORTHOPEDIC PATIENT

  • 肌耐力不足症狀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7-12 23:10:19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Rd0eQ6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Qp9ENq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NarlEQ

    膝蓋退化就會一直痛下去嗎?


    膝蓋退化是怎麼開始的?
    有膝蓋退化的人年齡約在60-80歲之間,膝蓋退化是指膝蓋之間的軟骨產生了一連串””不可逆“”的病變現象,持續性的軟骨病變是長時間的退化,在軟骨病變初期不會有任何疼痛,所以很多人在發現自己有膝蓋退化的時候軟骨已經磨掉了大半!軟骨是膝蓋關節的一部分,他是膝蓋很重要的緩衝氣囊,同時他也給予膝蓋關節潤滑,讓我們可以自由的彎曲膝蓋,膝蓋一旦進入退化的進程,就不會再回復,聽起來很令人沮喪,但是我們可以減緩退化的速度,也可以降低退化造成的僵硬以及疼痛,甚至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或是運動!

    膝蓋退化會有什麼症狀?


    走太多路或跑步的時候膝蓋會疼痛,但休息之後就會好
    僵硬感,通常發生在九坐或是剛睡醒的時候
    膝蓋下緣水腫
    嚴重時,膝蓋彎取角度受限,上下車或爬樓梯有困難
    在活動膝蓋的時候會有喀拉喀拉聲
    何時是開刀最好的時機?


    當發現有膝關節退化的時候,開刀絕對是最後的選擇,早期治療有藥物治療.避免高強度激烈運動.戴護膝.減重.波尿酸注射.物理治療等等,以上這些保守治療都沒有辦法減緩膝蓋疼痛,並且膝蓋彎曲角度越來越差的時候,就是選擇開刀的好時機了!

    開完刀後,就一勞永逸嗎?

    錯!一顆人工關節是有它的壽命的!完全端看手術後保養的情況決定人工膝蓋的壽命,開完人工關節後80%的人都可以恢復正常生活,但是仍然會有持續性的疼痛以及僵硬感

    要如何保養它?
    要膝蓋停止磨損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降低膝蓋的內部壓力,原本的軟骨其實就是天然分散壓力的緩衝墊,換完人工關節後除了靠護膝這類的外力,最強大能夠保護膝關節的就是大腿的肌肉!很不幸的是,研究顯示,在膝蓋的退化過程中,大腿肌肉也會跟著一起慢慢萎縮,更別提開完刀之後,大腿萎縮的速度只有更快而已,所以要真正保護膝關節,要在手術之前就要開始介入大腿肌力訓練,如果來不及,也要儘快在手術後加入大腿肌力的復健!

    還有機會再繼續爬山或打球嗎?
    絕對有!!

    但是光是簡單的大腿肌力訓練絕對不夠回到球場上,各類的球類或運動運用不只是力氣,還有控制跟協調,如果只是單純在床上練抬腿訓練,或只是單純貼牆壁半蹲,那麼是完全無法回到原本的運動的!因為這類的肌力訓練強度只夠拿來走路使用!!在手術後初期,直抬腿訓練和半蹲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若以經手術後3個月,一直做一樣強度的訓練,膝蓋的狀況當然不足以恢復到可以運動的狀態,膝蓋術後保養最需要””漸進式訓練””,由簡單到複雜的肌力訓練,包含耐力.爆發力.控制力.協調力等等都必須考量進去,才能真正應付運動或生活中所需要的強度!!

    物理治療訓練/強化
    手術後初期(2週內)

    直抬腿訓練
    扶牆半蹲




    手術後中期(2週~2個月內)

    深蹲訓練
    單腳弓箭步訓練
    平衡訓練






    手術後後期(2個月~6個月內)

    單腳蹲訓練
    協調訓練
    膝蓋控制訓練




    參考文獻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STSURGURGICAL ORTHOPEDIC PATIENT

  • 肌耐力不足症狀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6-21 12:23:28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Qp9ENq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xDGvX1
    膝蓋退化就會一直痛下去嗎?


    膝蓋退化是怎麼開始的?
    有膝蓋退化的人年齡約在60-80歲之間,膝蓋退化是指膝蓋之間的軟骨產生了一連串””不可逆“”的病變現象,持續性的軟骨病變是長時間的退化,在軟骨病變初期不會有任何疼痛,所以很多人在發現自己有膝蓋退化的時候軟骨已經磨掉了大半!軟骨是膝蓋關節的一部分,他是膝蓋很重要的緩衝氣囊,同時他也給予膝蓋關節潤滑,讓我們可以自由的彎曲膝蓋,膝蓋一旦進入退化的進程,就不會再回復,聽起來很令人沮喪,但是我們可以減緩退化的速度,也可以降低退化造成的僵硬以及疼痛,甚至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或是運動!

    膝蓋退化會有什麼症狀?


    走太多路或跑步的時候膝蓋會疼痛,但休息之後就會好
    僵硬感,通常發生在九坐或是剛睡醒的時候
    膝蓋下緣水腫
    嚴重時,膝蓋彎取角度受限,上下車或爬樓梯有困難
    在活動膝蓋的時候會有喀拉喀拉聲
    何時是開刀最好的時機?


    當發現有膝關節退化的時候,開刀絕對是最後的選擇,早期治療有藥物治療.避免高強度激烈運動.戴護膝.減重.波尿酸注射.物理治療等等,以上這些保守治療都沒有辦法減緩膝蓋疼痛,並且膝蓋彎曲角度越來越差的時候,就是選擇開刀的好時機了!

    開完刀後,就一勞永逸嗎?

    錯!一顆人工關節是有它的壽命的!完全端看手術後保養的情況決定人工膝蓋的壽命,開完人工關節後80%的人都可以恢復正常生活,但是仍然會有持續性的疼痛以及僵硬感

    要如何保養它?
    要膝蓋停止磨損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降低膝蓋的內部壓力,原本的軟骨其實就是天然分散壓力的緩衝墊,換完人工關節後除了靠護膝這類的外力,最強大能夠保護膝關節的就是大腿的肌肉!很不幸的是,研究顯示,在膝蓋的退化過程中,大腿肌肉也會跟著一起慢慢萎縮,更別提開完刀之後,大腿萎縮的速度只有更快而已,所以要真正保護膝關節,要在手術之前就要開始介入大腿肌力訓練,如果來不及,也要儘快在手術後加入大腿肌力的復健!

    還有機會再繼續爬山或打球嗎?
    絕對有!!

    但是光是簡單的大腿肌力訓練絕對不夠回到球場上,各類的球類或運動運用不只是力氣,還有控制跟協調,如果只是單純在床上練抬腿訓練,或只是單純貼牆壁半蹲,那麼是完全無法回到原本的運動的!因為這類的肌力訓練強度只夠拿來走路使用!!在手術後初期,直抬腿訓練和半蹲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若以經手術後3個月,一直做一樣強度的訓練,膝蓋的狀況當然不足以恢復到可以運動的狀態,膝蓋術後保養最需要””漸進式訓練””,由簡單到複雜的肌力訓練,包含耐力.爆發力.控制力.協調力等等都必須考量進去,才能真正應付運動或生活中所需要的強度!!

    物理治療訓練/強化
    手術後初期(2週內)

    直抬腿訓練
    扶牆半蹲




    手術後中期(2週~2個月內)

    深蹲訓練
    單腳弓箭步訓練
    平衡訓練






    手術後後期(2個月~6個月內)

    單腳蹲訓練
    協調訓練
    膝蓋控制訓練




    參考文獻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STSURGURGICAL ORTHOPEDIC PATIENT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