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聲如細絲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聲如細絲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聲如細絲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聲如細絲意思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

聲如細絲意思 在 Kristi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8 03:59:34

《最後的夏天》Anne Bert ⠀⠀⠀⠀⠀ ⠀⠀⠀ 「我不會放棄承擔自己生命結局的責任,因為這個責任本來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會違反自己的意願,將它交給無能為力的醫療體系。我還剩下一個最終的自由:那就是選擇如何死亡的自由。」 ⠀⠀⠀⠀⠀ ⠀⠀⠀ 2017 年此書問世,法國作家 Anne Bert...

聲如細絲意思 在 狼焉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9 02:59:30

#狼焉#北極狼故事集 「就那穿著青衣的姑娘吧。」 老鴇立刻滿臉堆笑道:「哎呦,公子可真好眼光,她呀也是咱這裡的紅人,名喚嬋兒。可惜今日身子,是不能接待公子您的。」 「無妨。」 老鴇急欲要他再選一個姑娘,他只道:「該給的銀子,姜某一分也不會差,嬤嬤不必擔心。」 說罷逕自向青衣女子走去。 他本就不欲徘徊...

  • 聲如細絲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21 20:00:04
    有 1,259 人按讚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老天都一直試圖送答案給我們,但我們卻老是對管道自我設限。當人願意鬆開自己的慣性,機會的通道自然大開—就像我終於剪破了「精神性偏食」的繭一樣。

    取自《專注,是一種資產》

    *********************************

    我有一個習慣,當我發現我排斥某個東西的時候,我會下意識地停下來,重新問自己一遍:這是真的嗎?

    當然,在我能量夠的時候,我才有辦法把自己停下來。能量不夠的時候,高我沒有出來,我就是任由小我的慣性帶著我走。

    像本來有些書,我以前是不會看的。可是,我近來的閱讀範圍越來越寬廣,也常感覺到不同的思想,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與角度切入,帶著我們走到相當類似的地方。

    我跟作者聊天的時候,就感覺她是個快樂的年輕人,然而她的文字卻有著超齡的覺察,讓我驚訝。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402629389927570/

    同溫層是由我們的慣性慢慢形塑而成,因此我們的判斷也常受到同溫層影響,望出去只看到偏頗的視野。譬如,在選舉結果揭曉的時候,常可以看到沉浸在同溫層裡的誤判。

    這無益於理解,更有礙於和解。直到我們願意好好站在對方的那一面,挑戰我們的既定認知,去感受、去思想,我們才從對立面站到了同一面。

    我偶爾會練習從不同的立場想事情,我也會挑戰新的做事方式,又或者嘗試沒做過的事。這是練習面對挫折,平常就在鍛鍊自己的心志,並且讓自己的思考更有彈性。

    祝願您,能在同溫層中取暖,又能走出同溫層為自己勇敢!

    柚子甜剝心事

    *********************************

    精神性偏食:剪破「同溫層」的厚繭

    【文/ 柚子甜】

    有件事說起來,是大家都覺得不對,卻還是都在做,叫做「以人廢言」。

    「以人廢言」原本的意思是,我們因為不喜歡這個人、或是覺得他沒有足夠的分量,就認為他講的話沒有參考價值,而不去考慮其中的道理。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以人廢言」邏輯上不對,心理上卻是很舒服的事。同溫層是顆繭,層層包裹著我們,不必觸碰異己的世界,日子照樣過,不覺得不妥,好像也沒必要去改。

    但你知道嗎?如果仔細覺察,就會發現滑手機的時候,其實我們一直都在「以人廢言」。隨手刷個兩分鐘,在這個無數則貼文滑過眼球,每一則都舉著雙手高喊「看我!看我!」的時代,挑文章就像後宮選妃,盡揀著自己喜歡的看。又或者會特別瞧瞧發文者是誰,如果是自己有好感的朋友,那說什麼都會點個讚;如果是自己不喜歡的對象,他發什麼都直接略過無視。

    若不是在用電腦的時候保持覺知,我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病入膏肓。

    那天晚上我開著電腦,滑到一篇看起來還不錯的文章,正想點進去看的時候,發現貼文的是一個我不太喜歡的人,眉頭馬上就泛起皺褶,嘖了一聲跳過去:「才不看,這傢伙分享的不會是什麼好東西。」

    我就這樣擅自認定起來。

    接著又滑了幾下,看到有個朋友寫了篇短文,振振有詞地罵同事。雖然整篇看下來邏輯怪怪的,真要論就起來,反而是我朋友不對,但我還是點了個讚聊表安慰,接著又繼續往下滑。

    這一串念頭如此模糊,僅僅在腦中閃過一絲微弱電流,平時的我根本來不及注意,眼光就會急著捕捉下一則訊息。但專注力是一張細密的網,它捕捉到這股不尋常的閃爍,逼得我不得不回頭,分析腦中到底發生什麼事。剛剛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我會對有含金量的文章視而不見,卻又對明顯偏頗的貼文按讚呢?

    那一刻我想起來了。那個讓我略過不讀的發文者,多年前曾經對我講過很失禮的話,往後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會像根魚刺一樣,扎得我心窩不舒服。而那個被我按讚的朋友,雖然平常做人有些刻薄,但因為曾經大力幫助過我,我對他就偏心了三分。

    你說,人嘛,本來就有自己的喜好,誰對你好就偏心一些,對你不好就閃躲著些,不是人之常情嗎?確實是這樣沒有錯,然而當這種「偏袒」變成一把肆無忌憚的火,一路延燒到他的言論、他的分享、他的做人處世,這樣的「偏袒」就成了精神性的偏食—臉書的演算法就是這樣,厚厚的同溫層,是被自己一點一滴打造出來的。

    那些曾經對我不好的人,就不能分享精闢的文章嗎?其實我是在害怕,如果看了文章,還真的受教了,那根彆扭的魚刺會扎得更深。不想被討厭的人分享的文章點醒、不想跟討厭的人認同一樣的東西、也不肯相信討厭的人也許是對的,心中的各種彆扭,就化作手指上成了一個簡單的動作—滑過去,假裝沒看到。

    這個動作甚至成了反射,可以完全不經過大腦,看到討厭的名字就滑掉,看到喜歡的名字就按讚,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更深的一層制約是,我在用行為反覆加強一個信念:「我討厭的人,他的話沒有參考價值。」

    剛才說到,同溫層是個厚繭,我們可以這樣過很久,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對,而和討厭的人作對的感覺也很好,只要過去的疼痛還扎著胸口,每一次無視他的發文,就能重溫一次報復的快感。慣性的細絲層層疊疊,繭上加繭,滑臉書的時候很舒服、很痛快,真實的世界卻在精神的手指下,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不想這樣,我想剪開這個精神的厚繭。下一次滑手機,我警醒地提高了覺知,滑了幾篇後,恰好又看到另一個不喜歡的人發文,我深吸一口氣,冷靜地問自己要點開嗎?—好吧,看標題感覺是有意思的,先看有沒有道理再說。

    按下去的瞬間,彷彿聽到厚繭輕微撕開的聲音,輕微彆扭卻帶著一絲痛快。再持續看著內文,越看下巴越闔不攏,連最後一絲彆扭都被震驚抹去了,因為這裡面寫的,不正是我最近在煩惱的問題嗎?怎麼剛好在這找到答案呢?

    但放下手機一想,又覺得或許不是巧合。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老天都一直試圖送答案給我們,但我們卻老是對管道自我設限。當人願意鬆開自己的慣性,機會的通道自然大開—就像我終於剪破了「精神性偏食」的繭一樣。

    我開始感覺到,心中有某個緊繃,慢慢在過程中掙脫蛻變了。不光是因為煩惱得到了解答,也是因為開始自慚細數,過去到底被這顆厚繭纏縛住多久?甚至開始懷疑:我們生命中的困難,有多少是自找的;又有多少解答,是我們自己摀著,不讓它進來?

    .

    以上文字取自
    專注,是一種資產:七件事練習法,打造富足的精神資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690

    .

    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聲如細絲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21 20:00:03
    有 1,254 人按讚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老天都一直試圖送答案給我們,但我們卻老是對管道自我設限。當人願意鬆開自己的慣性,機會的通道自然大開—就像我終於剪破了「精神性偏食」的繭一樣。

    取自《專注,是一種資產》

    *********************************

    我有一個習慣,當我發現我排斥某個東西的時候,我會下意識地停下來,重新問自己一遍:這是真的嗎?

    當然,在我能量夠的時候,我才有辦法把自己停下來。能量不夠的時候,高我沒有出來,我就是任由小我的慣性帶著我走。

    像本來有些書,我以前是不會看的。可是,我近來的閱讀範圍越來越寬廣,也常感覺到不同的思想,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與角度切入,帶著我們走到相當類似的地方。

    我跟作者聊天的時候,就感覺她是個快樂的年輕人,然而她的文字卻有著超齡的覺察,讓我驚訝。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402629389927570/

    同溫層是由我們的慣性慢慢形塑而成,因此我們的判斷也常受到同溫層影響,望出去只看到偏頗的視野。譬如,在選舉結果揭曉的時候,常可以看到沉浸在同溫層裡的誤判。

    這無益於理解,更有礙於和解。直到我們願意好好站在對方的那一面,挑戰我們的既定認知,去感受、去思想,我們才從對立面站到了同一面。

    我偶爾會練習從不同的立場想事情,我也會挑戰新的做事方式,又或者嘗試沒做過的事。這是練習面對挫折,平常就在鍛鍊自己的心志,並且讓自己的思考更有彈性。

    祝願您,能在同溫層中取暖,又能走出同溫層為自己勇敢!

    柚子甜剝心事

    *********************************

    精神性偏食:剪破「同溫層」的厚繭

    【文/ 柚子甜】

    有件事說起來,是大家都覺得不對,卻還是都在做,叫做「以人廢言」。

    「以人廢言」原本的意思是,我們因為不喜歡這個人、或是覺得他沒有足夠的分量,就認為他講的話沒有參考價值,而不去考慮其中的道理。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以人廢言」邏輯上不對,心理上卻是很舒服的事。同溫層是顆繭,層層包裹著我們,不必觸碰異己的世界,日子照樣過,不覺得不妥,好像也沒必要去改。

    但你知道嗎?如果仔細覺察,就會發現滑手機的時候,其實我們一直都在「以人廢言」。隨手刷個兩分鐘,在這個無數則貼文滑過眼球,每一則都舉著雙手高喊「看我!看我!」的時代,挑文章就像後宮選妃,盡揀著自己喜歡的看。又或者會特別瞧瞧發文者是誰,如果是自己有好感的朋友,那說什麼都會點個讚;如果是自己不喜歡的對象,他發什麼都直接略過無視。

    若不是在用電腦的時候保持覺知,我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病入膏肓。

    那天晚上我開著電腦,滑到一篇看起來還不錯的文章,正想點進去看的時候,發現貼文的是一個我不太喜歡的人,眉頭馬上就泛起皺褶,嘖了一聲跳過去:「才不看,這傢伙分享的不會是什麼好東西。」

    我就這樣擅自認定起來。

    接著又滑了幾下,看到有個朋友寫了篇短文,振振有詞地罵同事。雖然整篇看下來邏輯怪怪的,真要論就起來,反而是我朋友不對,但我還是點了個讚聊表安慰,接著又繼續往下滑。

    這一串念頭如此模糊,僅僅在腦中閃過一絲微弱電流,平時的我根本來不及注意,眼光就會急著捕捉下一則訊息。但專注力是一張細密的網,它捕捉到這股不尋常的閃爍,逼得我不得不回頭,分析腦中到底發生什麼事。剛剛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我會對有含金量的文章視而不見,卻又對明顯偏頗的貼文按讚呢?

    那一刻我想起來了。那個讓我略過不讀的發文者,多年前曾經對我講過很失禮的話,往後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會像根魚刺一樣,扎得我心窩不舒服。而那個被我按讚的朋友,雖然平常做人有些刻薄,但因為曾經大力幫助過我,我對他就偏心了三分。

    你說,人嘛,本來就有自己的喜好,誰對你好就偏心一些,對你不好就閃躲著些,不是人之常情嗎?確實是這樣沒有錯,然而當這種「偏袒」變成一把肆無忌憚的火,一路延燒到他的言論、他的分享、他的做人處世,這樣的「偏袒」就成了精神性的偏食—臉書的演算法就是這樣,厚厚的同溫層,是被自己一點一滴打造出來的。

    那些曾經對我不好的人,就不能分享精闢的文章嗎?其實我是在害怕,如果看了文章,還真的受教了,那根彆扭的魚刺會扎得更深。不想被討厭的人分享的文章點醒、不想跟討厭的人認同一樣的東西、也不肯相信討厭的人也許是對的,心中的各種彆扭,就化作手指上成了一個簡單的動作—滑過去,假裝沒看到。

    這個動作甚至成了反射,可以完全不經過大腦,看到討厭的名字就滑掉,看到喜歡的名字就按讚,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更深的一層制約是,我在用行為反覆加強一個信念:「我討厭的人,他的話沒有參考價值。」

    剛才說到,同溫層是個厚繭,我們可以這樣過很久,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對,而和討厭的人作對的感覺也很好,只要過去的疼痛還扎著胸口,每一次無視他的發文,就能重溫一次報復的快感。慣性的細絲層層疊疊,繭上加繭,滑臉書的時候很舒服、很痛快,真實的世界卻在精神的手指下,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不想這樣,我想剪開這個精神的厚繭。下一次滑手機,我警醒地提高了覺知,滑了幾篇後,恰好又看到另一個不喜歡的人發文,我深吸一口氣,冷靜地問自己要點開嗎?—好吧,看標題感覺是有意思的,先看有沒有道理再說。

    按下去的瞬間,彷彿聽到厚繭輕微撕開的聲音,輕微彆扭卻帶著一絲痛快。再持續看著內文,越看下巴越闔不攏,連最後一絲彆扭都被震驚抹去了,因為這裡面寫的,不正是我最近在煩惱的問題嗎?怎麼剛好在這找到答案呢?

    但放下手機一想,又覺得或許不是巧合。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老天都一直試圖送答案給我們,但我們卻老是對管道自我設限。當人願意鬆開自己的慣性,機會的通道自然大開—就像我終於剪破了「精神性偏食」的繭一樣。

    我開始感覺到,心中有某個緊繃,慢慢在過程中掙脫蛻變了。不光是因為煩惱得到了解答,也是因為開始自慚細數,過去到底被這顆厚繭纏縛住多久?甚至開始懷疑:我們生命中的困難,有多少是自找的;又有多少解答,是我們自己摀著,不讓它進來?

    .

    以上文字取自
    專注,是一種資產:七件事練習法,打造富足的精神資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690

    .

    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聲如細絲意思 在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11 10:00:00
    有 41 人按讚

    #生平第一次找婚姻諮商師
    #但有志臨時放鴿子
    #難道真的沒救了嗎?
    #兩菜一湯小小說系列07
    #十五分鐘省時料理
    (文末附食譜喔)
    人物介紹
    👨有志(52歲,公司經營者,一個月前剛與珮茹再婚,女兒妞妞與他們同住 )
    👩珮茹( 45歲,是行銷公司協理,是在工作上認識有志的,在此之前無婚姻經驗)
    🏃妞妞(12歲,對於繼母有複雜的情緒)
    👱婆婆( 70歲,輪流住在三兄弟家,所以偶爾會來家裡一起住)
    人物如有雷同,純屬虛構

    這輩子第一次找諮商師,
    竟是為了這段拚盡全力的婚姻,
    珮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有這麼一天;
    因為她正向積極,一向是給別人加油打氣的🌈,
    也一直深信凡事皆有辦法解決,
    但這次真的連自己都感覺無力了,
    在上周的夫妻吵架中雙方已經將「離婚」二字說出口,
    而且最傷的是,
    她明白這不僅僅是氣話,而是兩個人都已經累癱了💫,
    累到一絲絲後悔和一絲絲勇氣在拔河了。

    在朋友介紹下預約了婚姻諮商,
    原本支支吾吾勉強答應要一起去的有志,
    竟在諮商前一小時傳來訊息,
    說是臨時有個大客戶來台灣出差,一定得趕去見上一面,
    見鬼了,行程怎麼可能這麼臨時才知道💢?
    這退縮的態度讓珮茹更加心冷,都開始要想萬一離婚, 
    該怎麼面對那些原本就對他們的婚姻持保留態度的好友? 
    還有自己年邁的爸媽該會多心疼啊! 
    幾個月前的婚禮中, 
    他們本以為要單身多年的女兒終於出嫁了👰, 
    爸媽也稍稍放下一顆自女兒三十五歲開始就懸著又不敢催的心, 
    一表人才的有志再三向他們保證會好好疼惜珮茹, 
    乖巧的妞妞當時也表現得很喜歡這個阿姨, 
    爸媽這才將擔心的心情轉為欣慰的笑臉,

    但是, 
    已經預約好的諮商不能臨時取消,且假都請好了,
    珮茹只好一個人去赴約。
    一進諮商室,眼淚就止不住地掉, 
    彷彿這幾個月來的委屈和堅強都一股腦兒的傾瀉了出來💔, 
    印象中諮商師的聲音感覺很溫暖、眼神很心疼她, 
    大概哭掉了半盒面紙吧! 
    具體談話內容也不記得了, 
    最後走出來, 
    大晴天卻有涼風吹得秀髮飄飄, 
    只記得諮商師彷彿說了類似意思的話﹕
    有志有可能是焦慮、為難的生氣,而非對我生氣;
    婆婆是出於擔心妞妞的提醒,而非著重對我的否定,
    畢竟對這新媳婦才認識不久。

    大哭過後心情好多了,
    回到家習慣性地先洗米煮上了白飯,
    然後在躺椅上進入沉思,
    不像平時一樣一下班回家就趕快打仗般地預備晚餐。
    珮茹感覺自己似乎只是在找一種說法,說服自己可以繼續這段婚姻,
    找到了一種比較能接受的可能性,就足夠再支撐自己一下,
    這段始於中年的愛情,真的是很難得的緣分啊🌥!
    兩人這麼晚才遇見,
    都不知道是否能健健康康攜手走到金婚紀念日?

    思緒至此,
    突然想起健康檢查報告寄來,
    上面提到有志的血糖稍稍偏高,
    一位當營養師的朋友建議有志要吃富含蛋白質的早餐,
    這年紀的早餐不能再想吃燒餅油條就吃燒餅油條,
    想吃紅豆麵包就吃紅豆麵包,
    這樣對血糖穩定不太好,
    且都是油和澱粉質,會讓早餐吃得多卻容易餓。
    所以,珮茹決定從製作一道特製富含四種蛋白質的三明治著手,
    展開有志的早餐改造計畫。

    早餐三明治的材料要前一天先備好,
    除了切好厚厚的火腿肉外,還要製作內含豐富蔬菜(毛豆、紅蘿蔔絲、洋蔥絲)和起士的厚蛋燒,
    這些材料若不先備好,一大早是來不及的。

    早餐材料都準備好了,
    才回過神來,發現晚餐還只有一鍋白飯啊!
    怎麼辦?時間已經不太夠了,
    於是匆匆將早餐備料分出一半來個火腿炒飯(再加上惜福沒丟掉的綠花椰菜梗),
    然後翻找冰箱材料,
    拼成了一個黃瓜片醋拌木耳,
    在涼拌菜醃漬的同時,
    再請烤箱幫忙迅速端出一道烤蒜蓉蛤蠣,
    快速完成今日的炒飯特餐。

    正在預備特餐時,有志也去接了妞妞放學回家,
    因為忙著速成晚餐,看到他們父女倆一進門,
    就一前一後往妞妞房間走,也不以為意,
    想說有志大概是因為今日爽約有些尷尬吧!
    不到十五分鐘,上桌吃飯。
     
    父女倆今天都怪怪的,但說不上來哪裡怪🤷‍♀,
    總之就是特別合作捧場,
    兩人都說炒飯好吃,本來醋拌菜最沒把握,
    那酸度是要妞妞能夠接受而有志又要覺得入味的剛剛好,
    但妞妞說不會太酸,有志也覺得夠味。
    再問妞妞,「烤蛤蠣」中的蒜末會不會辣?
    妞妞也說不會,很好吃。
    不是對自己的廚藝沒信心,
    而是今天總覺得他們兩人的反應有些異常,
    笑容透著些詭異。

    一直到不小心看到了,有志跟妞妞相互使了一個眼色,
    不是幻想喔,珮茹是真的看見了👀,
    後來也真的證明,
    他們父女倆真的有大事瞞著她….
    (未完待續)

    免費課程資訊
    婚戀情傷成長課程(四)再婚與重組家庭系列
    時間:11/4~11/25每周一晚上六點半到八點半(共四堂課),家庭教育中心網站報名連結請見下方留言處或電洽:台中市家庭教育中心廖先生(04)22124885#211。

    #爆多蛋白質三明治
    👉材料﹕紅蘿蔔、洋蔥、雞蛋、起士絲(或是起士片弄碎)、煮好的毛豆、火腿
    👉作法﹕通常會買煮好帶豆莢的毛豆,要用多少就從冰凍箱拿多少出來剝。因為紅蘿蔔和洋蔥都可以生吃,所以和起士一起切細絲加上毛豆,加一點點鹽混入蛋液中,應該沒問題;但若是怕生,這兩樣蔬菜可以先略炒過再混入。
    接下來,先熱鍋抹上一點油,乘著小火將綜合蛋料先放置鍋子的一端塑型,然後一邊以鍋鏟修整,使其盡量呈方正狀,待會好夾在吐司裡。因為材料太紮實務必小心翻面,或是直接拿一小盤子倒扣,順利取出後再換面煎。
    以三片吐司的兩個夾層,分別夾蛋料和火腿肉,這樣中間切開可以做成兩個這樣的三明治。
    👉特色﹕起士絲不可少,因為可以將材料和蛋黏著,技術好的話,用一般不沾平底鍋煎蛋料就可以;但因為材料較重,需要特別有耐性使用小火熟成,我是用厚蛋燒玉子鍋,這種鍋從39元、399元到1399元都有,我沒有特別推薦那一種,畢竟對台灣人來說這是較少用的器具。

    #蒜蓉烤蛤蠣
    👉材料﹕大蒜、蛤蠣、米酒、鹽、烤箱用錫箔紙
    👉作法﹕蛤蠣泡鹽水略洗,蒜切末,以錫箔紙製成碗狀,加上一點點酒和鹽巴即可入烤箱,230度烤十五分鐘。
    👉特色﹕每台烤箱的溫度不同,這道菜基本上看到蛤蠣在烤箱內都開了,就差不多了,再烤就會太過頭。

    #醋拌黃瓜木耳
    👉材料﹕黃瓜、黑木耳、糖、醋、鹽
    👉作法﹕黑木耳川燙,生黃瓜切片,以糖、醋、鹽醃漬十五分鐘。
    👉特色﹕這道開胃涼拌的酸味,重口味可使用鎮江醋,口味淡也可以使用半顆檸檬替代。

    #火腿什錦炒飯,就不多說了吧!先炒材料再炒蛋,最後混入白飯一起拌炒;只是提醒炒飯用隔夜飯是最好的,要不然白飯煮好也一定要先翻攪冷卻一陣子,否則很容易沾黏鍋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