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魔鬼對決》Deliver us from Evil ★★★★
拯救我們脫離罪惡
.
早在《魔鬼對決》尚未公佈中文片名以前,「Deliver Us From Evil」這個英文片名就讓我十分好奇片商會怎麼翻譯。
.
這句取自聖經《馬太福音》6:13「And bring us not in...
【影評】《魔鬼對決》Deliver us from Evil ★★★★
拯救我們脫離罪惡
.
早在《魔鬼對決》尚未公佈中文片名以前,「Deliver Us From Evil」這個英文片名就讓我十分好奇片商會怎麼翻譯。
.
這句取自聖經《馬太福音》6:13「And bring us not into temptation, but deliver us from the evil one.」意思是「不要讓我們深陷試探,拯救我們脫離罪惡」;Deliver,可以是「不負所托」,也可以同時解釋為「拯救」,而並非只是侷限於我們所熟知的「運送」之意。電影的故事主軸,也圍繞在嘗試擺脫過往,可望獲得心靈上的救贖,洗淨自己的罪惡感上;看得出如此取名所隱含的宗教育意,十分有韻味。
.
《魔鬼對決》的故事,描述一位身心俱疲的特務殺手「仁南」,在完成上級指派暗殺日本黑幫老大是枝的最後任務後,打算退休到巴拿馬與世無爭地過完一生,豈料在此同時意外得知自己可能有血緣關係的女兒,在泰國被綁架而失蹤;他隻身前往泰國進行調查,卻又遭到是枝的手下「雷」尋線追殺。四面楚歌,身處異鄉,又必須面對正義不彰的仁南,必須殺出一條生存血路,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所愛的一切。
.
劇情架構乍看之下有著過去好萊塢黑色電影,或是典型殺手故事的即視感;在融入大量的動作元素後,《魔鬼對決》卻讓我想起近期在NETFLIX播出的《驚天救援》(特別是東南亞那種黃沙灰灰舊舊的顆粒畫面)場景;而劇本的目標明確,劇情收斂,鎖定在「解救人質」上,也逐漸帶領觀眾進入電影設定的世界觀之中,體會主角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與壓迫感。換句話說,《魔鬼對決》的故事、角色、事件鋪陳皆簡單明確,節奏掌握得宜,讓我們對於劇中角色有所共鳴和認同,進而看到故事所想傳達有關「信仰」和「愛 / 奉獻」的主題。
.
為了「愛」,我們能夠不顧一切地自我犧牲,毫無理由也非常不理性;但當我們堅定一個生存目標,勇敢朝著目標邁進,這不正是生命的意義嗎?我們能夠看到電影開頭的仁南,縱使身手矯健,完成暗殺任務毫不費工,但對比到傷痕累累、心靈有所寄託的紮實感;這個角色的心境變化,顯而易見且令人感動。
.
當然,《魔鬼對決》在動作設計也十分驚人,呈現衝突場面上的張力感,再再展現了韓國電影工業的成熟實力,以及對藝術創作者對細節的態度,成功地為韓國電影在「類型電影」的領域上再添一筆精彩作品,開出了一條屬於韓國特色的路;毫無冷場的編排,同時又能夠刻劃角色的深度,不得不佩服編劇的細膩與用心。
.
而除了男主角仁南之外,我相當喜愛片中特別穿插了一位在精通泰語的韓國變性舞孃,能夠適時加入笑料,同時也能夠與男主角產生強烈對比,最後甚至傳承意志,將「愛 / 奉獻」能夠延續,我想這正是這部片「拯救我們脫離罪惡」的核心價值吧!
.
每個人都有陰影、都有不為人知的過往;而那些在基層打滾的人們,也都各自有不同的故事;而我們又怎麼能夠忍心去忽略他們呢?或許可憐之人必有可悲之處,也或許這個社會本來就是資源有限,需要淘汰被規則淘汰的人們;但人和動物之間的差異,我想應該就是在不知道什麼時候做出感性面的抉擇,並且向傻子一樣不惜一切代價,甚至視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去守護、去拼命才是。
.
《魔鬼對決》要戰勝的並非是拿著刀槍襲來的敵人,而是對抗自己的心魔,讓自己變成更美好的人;我想,電影想表達的是「正面迎戰」「不畏恐懼」,在是人之所以為人,最難能可貴之處。
.
最後也不得不說,黃晸玟過去在《軍艦島》裡的形象讓我在觀賞本片前期有些不習慣;再加上李政宰過去演出不少正面角色,在本片中飾演大反派逞兇鬥狠,實在是讓人驚豔且新鮮。兩人之間的對手戲十分搶眼,雙方的衝突從醞釀到正面交鋒的過程也讓人看得十分過癮;推薦給喜愛動作電影的朋友,《魔鬼對決》真的足以讓人對韓國電影工業實力佩服地心服口服。
.
.
《魔鬼對決》Deliver us from Evil
台灣上映日期:2020-08-12
@caichang_film
.
.
.
#魔鬼對決 #deliverusfromevil #韓國 #電影 #影評 #黃晸玟 #李政宰 #movie #review #filmcritics
#XXY
聖經試探意思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6/21 恭喜 @卓映宇、@雪月野楓,兩位獲獎,請私訊收件人姓名、地址及手機,由出版社為你們寄書。
🤤【抽書活動】--《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柿子文化
。
上一本書《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作者談的是,他如何面對受創傷的兒童、青少年,他們受了什麼心理創傷,身為助人者又該怎麼與之相處,除了個別治療,友善環境及背後的家庭功能都很重要。他發現,這些心理創傷都源自早期的虐待(暴力或性侵)或被疏忽照顧(不回應情緒,類似遺棄),才衍生了發展後期的扭曲行為。
本書《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談的則是「倖存至今的大人」。先問自己,是否曾因一件無關緊要的小過失,卻突然進入災難化的被遺棄感,陷入後無法自拔?而你還一頭霧水…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有五大常見的創傷症狀:
「情緒重現」:突發的、被痛苦的情緒影響,但不像PTSD有視覺重現現象,意思是只有痛苦,卻沒有畫面…。情緒主要是恐懼、焦慮、絕望、恐慌、羞愧、無助。「毒性羞恥」:覺得自己很爛、無價值、自我厭惡。有被拋棄感,自我批判認為不值得被幫助。其他三項為:「自我拋棄」、「惡性的內在批判」、「社交焦慮」
。
CPTSD是學習而來的反應,來自過去重要發展任務的失敗。各種成因交互構成,也影響了未來成人各種做自己的阻礙。
早期經驗被虐待或遺棄時,生理系統感覺到危險,孩子本能反應求生,共有四種型態:戰、逃、僵(類似解離)、討好對方,以求度過當時的威脅。但由於長期被威脅,於是本能反應成為「制約」,只要有相關的誘發物,情緒就會重現當時的恐懼,身心並自動反應(大腦當機中)出現連鎖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被杏仁核綁架」的意思。
正是這些不定時的地雷埋藏著,才會讓我們「感覺發展停滯」,人生混亂,常自我批評,關係經營困難。情緒上最明顯的是,會強迫性地逃避不被接受的負面情緒,或者乾脆壓抑情緒。
要療癒CPTSD,要從認知面、情緒面、靈性面及生理面四處著手。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將之視為「一種依附關係的問題」,類似重新養育內在小孩一樣,稱為「治療性關係療癒」,在夠好的關係依附裡,重新被撫育,從大量的傾聽、滿足最初自戀性的要求、練習發表各種情緒感受、從助人者身上學習軟弱、修復衝突,到最後雙方逐漸像成人般平等地對話。
助人者要同時提供母育與父育(愛與保護)原則的平衡,讓案主的內在小孩繼續成長,並在關係中復原與成長。
。
CH8管理情緒重現
十三個具體步驟(如圖)。主要教導應對情緒重現時的自我接納與處理。例如要預前辨識自己正在被誘發:「找到無助、脆弱、自我批評或批判他人等現象」、「原因和反應不成比例」、「突然高漲的渴望」…有了前兆,就能預先為那個連鎖動作有所準備。
。
CH13以關係性的取向來療癒遺棄
與心理師的依附關係提供了「修復性的關係經驗」或「矯正性情緒經驗」:有人能提供反饋、認同和指導,有人夠安全讓他尋求安慰和幫助,想哭時有人找,需要保護、受傷或被背叛時有人能提供憐憫,有成就時有人可以替其驕傲,有人讓他練習親密關係怎麼建立…。
要特別留意的是,CPTSD會有信任感突然消失的狀況(試探),被情緒重現而關掉感受,心理師必須一再地安撫疑慮並修復信任。太多案主在療程中失望而離開,多是心理師被這現象而生氣案主為什麼不信任他們,結果開啟惡性循環,誤解加深而結案。
。
本書比較像是理論概念書,作者是過來人,會穿插自己的故事作說明。
我覺得本書所提的創傷概念很重要,可以讓我們明白情緒重現是其來有自的,因此不必自卑、自我批評,只是解鈴仍須繫鈴人,過去的關係、情感受傷,如果要治療,當然也是靠關係與情感重來一遍並成功發展,面對這類案主,助人者/心理師自己就必須涉水、以身示範,真心換感情,攜手共進。如果讀者非助人者,本書也有自我照顧的作法,也有如何與朋友培養類似的信任關係並請求協助,蠻實用的。
。
。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目前79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
♨贈書方式的三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留言:「關係性療癒:是同理心、真誠地展現脆弱、對話性,以及合作的關係修復。」
🤤🤤
。
活動日期:110/6/18(五)18:00~6/21(一)12:00截止喔,6/21(一)中午後公布 2 位幸運粉絲🙋♀️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
聖經試探意思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耶穌禁食40日後在曠野受到魔鬼的試探,是新約必讀的故事之一,但若然你也讀上了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版本,理解就可能大為不同。
聖經的版本較為簡單,魔鬼有三個提議:
1. 你餓了,就把石變成麵包吧。
2. 若你是神的兒子,你在聖殿上跳下來也必不死。
3. 你若跪拜我,我就將萬國的榮耀都給你。
由此可見,魔鬼確實是一個在世的掌權者。杜斯妥也夫斯基以此為起點,引伸魔鬼的三個應許正是現世掌權者向大眾給出的三大應許。讀過的人會知道,耶穌總共用了三段經文來回絕:
1.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神口裡所出的每一句話。
2. 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3. 敬拜主——你的神,唯獨事奉祂。
不過在杜氏的版本,對三大試探的描述便詳盡得多。首先是麵包的試探:
「你會進入這個世界的,帶著自由的應許。人是很單純的,他們甚至無法理解他們的所恐所慄。的確,沒有甚麼能比自由更能得到一個人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支持了,但是,你看到荒蕪曠野上的這些石頭嗎?只要把它們變成麵包,人類就會像一群羊那樣追隨你。」
不過,《群魔》的審判官卻主張耶穌應該接納魔鬼的試探:
「人們確實渴望意義,但是他們永遠無法確定如何將真正意義和假冒品分開……沒有人可以懷疑的只有一件事:物質力量。當我們遭受巨大痛苦時,至少這是不可迴避的。換句話說,唯物主義的吸引力是精神上的!人們接受它是因為它是可以確定的。難道您忘記在善惡的知識中,人更喜歡和平甚至死亡,而不是選擇自由嗎?對人而言,沒有甚麼比他的良心自由更為誘人、更能造成苦難的原因。」
杜氏的意思是:耶穌所受的試探其實不是麵包,而是自由;而他「竟然」寧願選擇可懷疑的精神,而放棄了可確信的物質。這種思想正正構成了當時共產主義者(即群魔)的信仰,唯物主義才是精神上唯一值得信賴的東西,也如同今時今日的當權者所宣稱的那樣:「人民需要的是麵包,而不是虛無縹緲的自由!」
因此,要吸引人們追隨,政府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將石頭變成麵包。
來到第二個試探,審判官認可了耶穌的決定,因為信仰是不可以倚靠奇蹟。文士要求耶穌顯幾個神蹟給他們看,以及魔鬼叫耶穌跳下來給他看,表面上是見到我就信了,實際卻是想摧毀對方的信仰。沒有懷疑就沒有信仰,人的矛盾在於他希望相信一件東西是真的,但當他科學地證明到那件東西是真的話,當中便沒有任何信仰可言,因為信仰只有在不可證的情況下才可發揮效力。群魔的理想,是創造一個所有東西都可以確立相信的世界,手段便是從聖殿上跳下來,不斷向人類顯現奇蹟。
最後,對於第三個試探,審判官卻主張耶穌已經接受了萬國——一個優秀的社會主義者接管萬國的方式就是拒絕接受萬國。審判官的解釋是,只有少數強大的自由人才有能力更正這一切,這一切由奇蹟、權威和信仰建起來的萬千帝國。共產主義者便是以消滅國與國為己任,從而達到他們的理想。
杜氏在玩一個更高階的悖論,在第一試探中他否定了「自由的誘惑」,強調選擇麵包,卻在第三試探中高舉只有少數強大地支配自由的人才可以克服這些苦難,揭示了極權的最終模樣:偉大的理想背後,只有一小撮人有自由控制萬國,利用奇蹟和麵包,消滅「造成苦難」的自由,締造一個唯物的幸福社會。
這種統治一大特色,是所有東西都已經被確立,沒有東西可以被懷疑的,但選擇體現了自由,提供了異數。在群魔眼中,只有完全的公式化這個世界才是答案,而杜氏無緣見證到,未來社會的大數據系統正在實現了群魔的理想,所有的人類行為都可以用代數形式寫入複雜的公式裡面推算出所有行為的結果,而當每個人的每一步都可以被預測的話,誰又可以堪稱自己是自由地生活?
所以,杜斯妥也夫斯基真的很厲害,100年前就剖析過這個問題,並用一條很簡單的公式來解答:2×2=4。
「人類努力在地上追求的唯一目標在於不斷實現的過程,換句話說,是生命本身,而不是個別結果,例如2乘2必須永遠等於4、這樣的一個公式。畢竟,2×2=4不再是生活,先生們,而是死亡的開端。當你將2乘以2,結果永遠是一樣的,那裡沒有懸念,沒有不確定,沒有驚奇。你連等也不需要等就會知道下次加乘也會是這樣。如果生命是這樣的話,這是毫無意義的……在我看來,2×2=4簡直是無禮,是一個雙手交叉向你吐痰的攔路狗。我承認2×2=4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若然我們是賦予所有事物結果的人,那麼2×2=5有時是一件頗為迷人的小事。」
群魔卻說:「這些是錯誤的,需要被我們更正。」
作者
聖經試探意思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立法院的書畫家黃國書委員,最近在立法院長廊辦理書法展,外展一幅《愛瑤令》送給吳思瑤,作為一種肯認,也作為一種打氣。
不知道是哪位發起了臉書「#愛瑤令接力」,我只知道昨天被同樣來自屏東的女力周春米 立委點名來接棒。
如果問我「愛瑤什麼?」這絕對是個私密的試探。
我是原住民,以前大家口中的「山地人、番仔」,打從我小學一年級離開部落到都市寄人籬下,可能是伊索寓言看多了,常常覺得自己是一顆「試金石」,如同聖經上說: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嗯,我真的發現:那些對我好的人,往往是發乎他/她真心的良善。
吳思瑤,該怎麼說呢?她就是那種發乎本性對我好的人。
她很出色,除了擁有美麗的外表、爽朗的個性外,她的口條流利、思路清晰,邏輯非常分明,令國小老師出身的我為之驚艷,可以說她絕對是一朵出水芙蓉,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這樣一位白白淨淨的女孩,有一次我看著思瑤打開她的車廂,我原來想,像她這麼會打扮的女生,車上肯定帶了很多高跟鞋、名牌包吧?沒想到,車上竟然載滿「貓飼料」!
原來,思瑤委員每一天的最後一個行程,是先去餵養準備送去TNR協會的流浪貓;原來,每一次在質詢台上最早簽到、犀利優質問政的思瑤委員,有一顆非常柔軟的心。
正是如此,即便她擁有各種優越的條件,在私底下,她會不吝嗇的給予我這個慢飛的笨鳥許多的讚美,讓我不僅開心,甚至信心大增。曾經她辦理一場「時尚公聽會」,也拉著我一起,我原本覺得不好意思,她還巧妙的告訴我時尚少不了台灣原住民,否則台灣的時尚就沒有特色、定位了。她的善良體貼不只如此,就連她擔任召委安排考察,都會主動暖心的告訴我「我們去原鄉如何」。
善良是一種選擇,比起聰明、美麗,善良更為難得。這樣的吳思瑤,誰不愛呢?到底什麼樣的人,不愛這樣的她?
「愛瑤令」的下一棒,高雄最骨力賴瑞隆麻煩繼續接棒囉!
#愛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