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禪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精神境界
這三個名詞來自《六祖壇經》,是《六祖壇經》的根本思想或根本精神。
「無相」就是空,是即有即空的空,從有的現象看到空的本質,就叫作無相。如同佛前的供花,就是即有即空。花的形象是有的,因為無常的關係,故不是永遠存在,因其經常在變...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禪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精神境界
這三個名詞來自《六祖壇經》,是《六祖壇經》的根本思想或根本精神。
「無相」就是空,是即有即空的空,從有的現象看到空的本質,就叫作無相。如同佛前的供花,就是即有即空。花的形象是有的,因為無常的關係,故不是永遠存在,因其經常在變遷。無常、變遷就是空,不是不變的存在,而是經常在變,因為在變,所以有相等於無相。現前有,進入未來即消失;剛才還有,到了現在又沒有了,這就是《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
「無住」就是空,這是講即空即有。無住就不會停止在某一個現象上面,現象既不能停止不變,便無從執著那樣東西是有的。既然不停止,不執著,而停也停不住,執著也執著不起,那已經知道是空。雖然是空,但是變遷的現象不是沒有。既然講無住是沒有辦法停留的意思,而不是沒有這個現象,所以這就是即空即有,也就是《心經》講的「空即是色」。
「無念」就是空,無念是心中沒有我執的念頭,沒有跟煩惱相應的念頭,沒有跟自私心相應的念頭,因此就是空。沒有情緒的波動,沒有自我的執著,因此,自我就是無我。
佛法講無我,就有人問我:「佛有沒有我?羅漢有沒有我?」我回答說:「當然沒有!佛是已經解脫的人,當然沒有我;羅漢也是沒有我,否則不能算得解脫。」因此有人反過來問我:「《金剛經》上的第一句是:『如是我聞』,其中又有一偈子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連續講了兩個我。前面的『我』是已證羅漢果位的阿難尊者講的,後面的兩個『我』是佛講的,怎麼說沒有我呢?」我告訴他:「那個『我』就是無我,是假名的我,是為了說明一個現象必須提出有我有你,否則無法表達說話者的立場、無法表達佛的智慧,所以這個不是『我的情緒』、『我的執著』,而是為了表示無我的假名我。」
禪是絕對的無,不是跟有相對的無。《心經》中所說五蘊皆空,五蘊是指我們的物質的身體及精神的生命,這兩類加起來,若以智慧觀照,五蘊非我,五蘊皆是無常的現象,所以是五蘊皆空。
既然是空,就沒有我;既然沒有我,《心經》告訴我們解脫的時候叫作智慧,而不要想到具有智慧的我在。既然沒有我這樣東西,那個智慧是誰的呢?因此也不應該說有智慧。而修道者所得到的聖果、佛果,也是沒有的,因為如果有所得,一定是有我的。所以《心經》要說:「無智亦無得」,《維摩經‧觀眾生品》亦云:「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這也就是無我的意思。但這不是消極的,乃是積極的,因此《心經》中另外還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的經句。如果有盡,盡了便在人間消失,那是消極。無明與老死既不存在,所以也不必畏懼。凡夫不斷地從生到死,是由於無明,解脫了就沒有無明也沒有老死。但是解脫了的人還是有老死的現象,只是不對老死產生執著、產生畏懼,不受老死的現象所困惑、所恐懼,這叫作解脫。因此叫「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就不是相對的無,也不是相對的空。所謂解脫生死的意思是:自由自在於生死,不畏懼於生死,這叫真正的無生死。可是解脫以後為了度眾生,還是會有生死,這叫作亦無老死盡。《維摩經‧菩薩行品》亦云:「觀以無我而誨人不倦」,可知無我實是積極的。不落空和有,叫作絕對的無,《華嚴經》中說有無盡的法界,有凡夫的法界,有諸佛的法界。法界的意思是指環境、範圍;不同層次的人,就有不同的環境和範圍。《華嚴經》講的無盡,那是指的絕對的有,那是真實的有。《般若經》講的空,是畢竟的空,也是絕對的空。所謂畢竟空是真正的空,也就是空空──絕對的空,並不是有無相對的空。《華嚴經》講有,《般若經》講空,實際上都是講的不可思議的無。
不一不異是絕對的無,不是一,也不是二,那就是絕對的無。在《維摩經》裡常講「不二」──生滅不二、垢淨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也就是無的異名。
延伸閱讀 👉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之涵意
https://youtu.be/qAJdqDJ9bFo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禪
#無相
#無住
#無念
#六祖壇經
#心經
#華嚴經
#般若經
聖嚴法師金剛經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何做好最壞的打算和最好的準備?
4步驟讓你擁有成熟健康的心境
---------------------------------------------------------
人的心境,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惑、刺激而產生情緒的波動,輕者覺得困擾,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如果有了心靈環保的措施,遇到狀況發生時,便可淺則保持平靜、穩定,深則自主、自在。
依據心靈環保的原則,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三個層面的修養,那就是保持身體、心理、精神的平衡與平常,通稱為身、心、靈的健康。然而一般人僅在意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卻忽略了心理是否健康,尤其會疏忽了保持平常心的精神修養。因此,在順境中尚能揮灑自如,似乎沒有不能克服的難題,一旦遇到逆境當前,便哀聲歎氣,不知如何自處了。這必須透過「心靈環保」的修為,才能做到「以平常心」來看待一切順境及逆境。
佛家強調因果觀念,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如果種瓜、種豆,不得其土,不順其時,不如其法,那麼種瓜未必能得瓜,種豆也未必能得豆。因為,從「因」至「果」的過程中,尚須有其他條件配合,稱之為「緣」。所以,事物的成敗,都必須「因、緣、果」三者具足。
「因果觀」必須配合「因緣論」,才是正確的現象論。從因到果,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個人主觀的因素固然重要,外在客觀的因緣能否如我們所希望的,也極為重要,不論是自己的因素或外在的因素,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只能做最好的努力,也要做最壞的打算。否則,過份樂觀或過份悲觀,都不是成熟健康的心態。
如何培養這種成熟健康的心境呢?有四個步驟:
一、遇事要作正面的評估,避免作負面的預測。人生的旅途總是起起落落,「起」是前進的過程,即使是「落」,那也是人生另一種前進的過程。
二、要能逆向思考,如此才能勝而不驕,敗而不餒。當在成功的顛峰之際,便要有走向下坡的準備;當因為失敗而跌落至谷底時,也要有攀登下個巔峰的願景。
三、凡事應當進退有度、收放自如。古人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也就是說如果一展抱負的機會來了,應該當仁不讓;萬一時運不濟,此路不通,就要養精蓄銳、候機待發。
四、不論成敗,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欲,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利益眾生的責任。這便是一個有智慧、有慈悲的人了。
然而,如果你只在字面上理解,只知在道理上認同,心靈環保的力量不容易產生,必須輔以方法的練習,才能奏效;禪修就是相當有效的方法之一。剛開始時,可先練習放鬆身心,等到不再心猿意馬時,就可練習體驗身心的覺受;觀照自己呼吸的大小、長短、深淺、涼暖等感覺,這能讓內心平靜、安定、清明,若於此時忘卻身心的負擔,就能夠進入身心統一乃至身心與環境統一的境界了。禪修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對立及統一,那便是無我無相而又不離諸相的境界。
在這個境界中,你除了能夠掌控自己的身心,更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尊重他人的優點,同時能夠感受到個人的小我,是不能脫離大環境而獨立存在的,個人是有限的,大環境是無限的。如果能再進一步放下身心,不執著環境,就能達到《金剛經》所說「無相」的境界,如此不但能適應各種狀況,而且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都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那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了。---本文摘自聖嚴法師著《人間世》
聖嚴法師金剛經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放下「自我」的幻覺
一般人認為,活著的時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後,雖然身體消逝了,但是靈魂還在,就轉而把靈魂當成「我」。但是,狗有狗的靈魂、貓有貓的靈魂,人也有人的靈魂,即使是人的靈魂,也有男人、女人之別。所以,在一次次的生死輪迴之中,靈魂並不是絕對不變的,只要靈魂一變化,「我」也就會跟著變化。因此,佛法雖肯定身體、靈魂的存在,但它們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稱為「我」。
第一次接觸「無我」觀念的人,大都會感到害怕,其實「無我」才是對自我真正的肯定。讓我們仔細想想,「我」究竟是什麼?是心?是身?還是身心之外所擁有的事物?所謂的思想、財產、名譽、價值判斷等,就是「我」嗎?或者只是「我的」罷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的名字叫做「聖嚴」,但是在台灣,就有五個名叫「聖嚴」的出家人,所以將來如果有人提到「聖嚴法師」,究竟指的是誰?還有,我曾經在大英歷史博物館看到敦煌出土的古代經卷,裡面就有一位唐朝的法師與我同名,巧合的是,這位法師也姓張,和我俗家的姓一樣,也叫做「張聖嚴」。由此可見,歷史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我的名字並不就是「我」。同理可知,我的身體不是我、我的名譽不是我,其他與我有關的一切也都不是我。因此,現在一般人所講的「我」,都是虛幻的我,並不是真實的。
但是一般人還是很怕無我的觀念,因為一講到無我,就覺得自己的價值、立場、目標、方向似乎都消失了。曾經有一位美國教授跟著我打禪七,在打坐狀況非常好的時候卻要求回家。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坐了呢?」他回答:「我愈坐愈好,覺得這個世界愈來愈空虛、不重要。但是這樣不行,我還有一個太太,我怕我一開悟,進入『無我』的境界,就可能不要太太了。我可以不要太太,但是太太不能沒有我,所以我想回家了。」他表示,基於慈悲的心理,他要回家幫助太太,所以他不想打坐、開悟了。於是我告訴他:「你好愚癡啊!成了佛、開了悟的人,雖然沒有自私自利的我,卻有大慈大悲、大智大勇,也就是把小我擴大成無限、廣大的我,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的太太,還能救度更多眾生。」
佛教認為,一切有形、無形的現象,在我們身邊不停地變換著,生活在這個變動不已的幻境當中,我們常常為自己編織苦惱的生死之網而毫不自覺。明白「無我」的道理,就可以幫助我們練習放下自我的幻覺,積極修行菩薩道。
雖然眾生看佛是有「我」的,例如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就常以「我」自稱,但是在其他佛經裡,如來也常說:「我是佛」、「我在說法」、「我在度眾生」,這些都是「假名我」,是為了讓眾生瞭解佛所說的法,才必須有個指稱的對象。事實上,佛的「我」就是「無我」,拿掉凡夫的自我,只剩下佛的無我,才是究竟的我,也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發揮絕對正面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 👉自我與無我
https://youtu.be/OueWdy4k8gI
--本文摘自《真正的快樂》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放下自我的幻覺
#自我與無我
聖嚴法師金剛經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走自己的路,不必比較
如果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和別人較量的話,會是很痛苦的事。不管比高比低、比勝比敗,一旦比較,一定會陷入痛苦中。
記得有一年,奧林匹克運動大會的游泳比賽,有好幾個國家的選手競逐,結果日本選手得到第一名,第二、三名分別是俄羅斯、美國的選手,事後,記者們採訪得到冠軍的日本選手,問他:「你隔壁的水道,一邊是美國人,一邊是俄羅斯人,他們都曾經打破世界紀錄,你知道嗎?」他回答:「不知道。」接下來記者又問:「你知不知道其他選手緊追在後,你一度還被俄羅斯勁敵超越?」結果他還是說「不知道」,他說:「我只管游我自己的,不管是誰在和我比賽,我只是一心一意奮力地往前游去。」
可見,當一個人正在努力時,只要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如果存心和人較量,你可能會想模仿別人的做法,但是只要一模仿,就一定會落後,因為別人已經先完成了,你隨後跟著做,頂多排行第二名,不可能是第一名。第一名的路一定是自己努力走出來的,無論走得好不好,這條自己走出來的路,一定是屬於自己的。
還有一個故事,是我小時候父親講給我聽的。有一次,我們看到一群鴨子在河裡游泳,父親便問我說:「你看到了嗎?小鴨游出小路,大鴨游出大路,有的鴨子在前面,有的鴨子在後面,但是每一隻鴨子最終都游到河的對岸去了。」這個故事對我的影響很深遠,讓我知道,人與人之間不需要比較,只要努力走出自己的路就好。
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自己的步調如何,只要是自己走出來的路,這條路就是屬於自己的。例如,「心靈環保」這個名詞,雖然是我最先提出來的,可是別人也在做,甚至做得更好,不過我不會和他們比較,而且歡迎他們和我一起來推廣這個理念。所以別人的路我可以走,而我的路也可以讓別人來走。重點是不要互相比較,因為和別人較勁是件痛苦的事,盡力而為,絕對是最可靠的行事態度。
不過,較量心也不完全是負面的,例如,凡夫看到佛已經成了佛,或是某些人在修行方面成就很大,既慈悲又有智慧,相較之下,自己卻沒有這些成就,於是生起效尤之心,發願努力精進。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正面的較量,能激發見賢思齊的心。
《金剛經》中談到,以恆河之沙這麼多數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其福德還比不上為他人說四句含有佛法深意的偈子,這種在功德上互相較量,便是「好還要更好」、「精益求精」的意義。另外,佛法也有「四正勤」這個名詞──已修的善要增長,未修的善要修學;已造的惡不要再造,尚未造的惡不可以造,也指出了較量心在修行上正面、積極的意義。
所以,每當我聽說某某法師比我更強,或是某某學者學問比我更好,我不敢有妒嫉、打倒或是要強過他們的念頭,我只會感到慚愧,知道自己必須更加努力。就像我為法鼓山的弟子們所寫的〈四眾佛子共勉語〉中有兩句:「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意思是只要努力去做,不要和別人比較,否則不但會傷害別人,也會延遲自己的成長。
---本文摘自《從心溝通》
延伸閱讀 👉如何去除較量之心
https://youtu.be/xgW3H5KGjPQ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走自己的路不必比較
#從心溝通
#如何去除較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