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老虎的外貌特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老虎的外貌特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老虎的外貌特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老虎的外貌特徵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饕餮 | 妖妖妖妖 | 23 > 饕餮,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一說是斷頭的蚩尤。現在則用來形容極度好食的人。 有關於饕餮的外貌敘述 《呂氏春秋·先識覽》: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

老虎的外貌特徵 在 王昱翔®不小王子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0:30:44

🎯情境式心理測驗-古老森林 . (開始前建議放一些輕鬆的背景音樂) . 此刻你是一個旅人, 走進了一片森林, 閉著眼睛先想像一下那畫面, 然後, 一隻動物跑了出來。 . 請問你覺得看到的是什麼動物? 請用三個形容詞描述它, 有什麼特徵、外貌長怎麼樣? 帶給你什麼感受? . 往前走,森林裡竟然有一個圍...

  • 老虎的外貌特徵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8-31 18:22:00
    有 420 人按讚


    < 饕餮 | 妖妖妖妖 | 23 >

    饕餮,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一說是斷頭的蚩尤。現在則用來形容極度好食的人。

    有關於饕餮的外貌敘述
    《呂氏春秋·先識覽》: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圖紋,通常都是有首無身。

    《神魔志異·異獸篇》:「神州極南有惡獸,四目黑皮,長頸四足,性兇悍,極貪吃。行進迅疾若風,為禍一方。」饕餮有四隻眼睛,黑色皮膚,長頸並且有四隻腳,個性凶狠,非常貪吃,跑起來快,為一種禍害。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
    「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是食人。」
    鉤吾的山上出產很多玉的礦物,山下則是銅。有野獸,其形狀是羊的身體,人的臉孔,且眼睛在腋下,有像老虎的尖牙,人的手掌,聲音像嬰兒般,吃人。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
    「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饕餮為一種獸名,身體是牛,有人的臉孔,眼睛在腋下,吃人。

    《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麼一段﹕
    「縉雲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這段是形容人,而不是野獸。說縉雲氏有一個沒有才能的兒子,不僅貪吃,像是有無窮慾望一樣,有利益就侵占,有錢就搜刮積藏,而且不分男女老幼,其凶狠程度被大家比喻猶如三凶,並且稱呼他為饕餮。

    關於饕餮為狼之說,一是饕餮是一種「惡獸」,而不是魚蛇蟒鱷,不屬於魚類或爬行類。《辭海》中還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紋。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認出那個兇惡的猛獸像誰,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圓眼吊睛,兇狠無比。

    二是饕餮甚貪食。這個特徵鮮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極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天下再沒有比狼更貪食的動物了。

    人所共知,「貪」就是狼性的代名詞。董仲舒說秦「以貪狼為俗」,也把貪與狼相並列。中國人形容貪食總是用「狼吞虎嚥」,而且還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貪食。

    由於饕餮具有「惡獸」和「甚貪食」這兩個狼的特徵,而且饕餮紋又像狼。因此,傳說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從狼演變而來的神獸。

  • 老虎的外貌特徵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70-01-01 08:00:01
    有 472 人按讚

    2016月10年18日中午,我特地走訪古台北城北門(承恩門)一帶,仔細地探究坐落在延平南路上,距離北門不遠的「撫臺街洋樓」,然後接著觀察北門、台北郵局、鐵道部、三井倉庫等歷史建物。

    觀賞時,請記得點選畫面右下角的 HD 以播放高畫質影片。

    撫臺街洋樓位於清代臺北城北門(承恩門)南方不遠處,因所在街廓在日治時期叫作「撫臺街」而得名,現為市定古蹟,也是臺北城內少數日治時期建造的商用建築之一,因目前城內古蹟多為官署建築,少有民間店舖,這棟建築便顯得格外珍貴。

    而有撫臺街之名的出現,乃因台灣在清朝建省時,將巡撫衙門建於現今台北市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故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畫便將今台北市忠孝西路、中華路、武昌街與博愛路所圍街廓定名為撫臺街(撫臺為巡撫臺灣之意),而當時位於撫臺街的洋樓便因此被後世稱為撫臺街洋樓。此外,當地人因其外觀叫它「石頭厝」,或是以其所在道路的舊名喚之「大和町洋樓」。

    1895年,臺灣的日治時期開始,初期,臺灣總督府建設多注重於應急的衛生工程與軍防建設。

    1899年8月,臺灣總督府以台北為重點,對臺灣幾個大城市採取約五年時間的建設計劃,名為「第一次市區改正」,該計劃以舊有道路的改進與新設道路的擬定為主;以臺北為例,訂定了拆除清代臺北城城牆的計劃,並整建西門町作為日本新移民居住之所。

    1900年,臺灣總督府施行的第一次市區改正計畫將北門以南一帶列入街廓計畫,而這棟洋樓就在新闢道路(今延平南路)拓建之後不久動工興建,於1910年完工,當時地址為撫臺街大和町四丁目八番地。

    這棟建物據查最初為合資會社高石組所使用,到了1930年代則轉變為酒類商佐土原吉雄先生的店舖,土地標示為大倉組株式會社〈從事土木建築營造業〉所有。

    撫臺街洋樓是現今臺北城內僅存的日治初期獨棟式的洋式店鋪,為石木混合構造,規模雖不大,但彌足珍貴。

    由於其左右並沒有相鄰連接的建築物,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連棟式街屋建築;其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即是立面上的陡斜屋頂、屋頂突出之老虎窗型式,與石造拱廊柱。

    撫台街洋樓的一樓為石造,外有精美的石拱騎樓,拱廊為四柱三間,拱圈是梯形唭哩岸石塊組合成,騎樓天花板有木材拼組成的圖案。

    一樓室內天花板原為印花鐵皮天花,但因多年前曾遭祝融肆虐,且已找不到該種薄鐵皮材質,所以改用檜木替代進行修復,屋內角落則以鋼構補強。

    二樓與屋架均為木造式,屋頂屋面覆以銅片瓦,屋頂仿蒙薩雙脊屋頂形式〈得名於法國建築師蒙薩 Mansard〉;屋面第一坡面較陡,第二坡面較緩接近平頂,第三坡度才是平頂。

    正面屋頂開有三個老虎窗,中間者最大,老虎窗具有通風功能,內部二樓屋頂的複折式桁架造型非常美觀。

    整體而言,撫臺街洋樓的裝飾簡潔不複雜,雖質樸但精細,深受歐陸古典風格之影響,呈現出精緻的簡樸之美;一樓以樸質厚重石材疊砌築造,形成造型典雅的騎樓式拱廊,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覆以蒙薩式屋頂(或稱複折式屋頂),面鋪石棉瓦片,斜度陡,並有突出的老虎窗組構。

    撫臺街洋樓的歐風外貌屬於仿文藝復興式樣的店鋪建築,這種風格形式於日治初期常見於官署等公共建設,傳達出強烈的威權風格。

    二戰後,此處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發生前,曾是宋斐如經營的《人民導報》報社所在地。

    1946年3月8日,警備總部以「挑撥政府與民眾間感情」、「煽動暴動」等罪名查封了《人民導報》,於是這棟樓被行政長官公署接管,之後交由國防部軍務局管理。自此,撫臺街洋樓失去了日治時期「洋行」的貿易性質,而轉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

    不久,警總將諮詢案情室遷至他處,而將這裡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配給六戶居住,一層三戶。

    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撫台街洋樓則成了單純安置行政院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但定居於此的八戶人家於十幾年內陸續搬走。後來這兒也曾開設中醫診所,但最終竟成了雜草叢生的廢棄之地。

    1997年底,這棟建物被臺北市政府正式列為市定古蹟,但2000年2月26日凌晨,左後方一樓的木造處突然起火燃燒,當時外牆與屋頂木構造等部分均嚴重受損。

    2004年,臺北市文化局積極要求行政院國防部編列預算進行此建物之修復,讓古蹟能早日受到保護,雖然行政院國防部一開始允諾復建,但卻遲遲未有下文,於是,撫臺街洋樓的修復議題逐漸被世人淡忘。

    2009年初,臺北市文化局邀請藝文工作者,與撫臺街洋樓附近的地方人士,一同研究如何運用「古蹟再利用」的方式令其再生。

    2009至2012年間,臺北市文化局曾委託臺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管理此處,之後則是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經營,於2014年4月19日重新開館,主要作為藝文性展覽的場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