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老人換尿布技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老人換尿布技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老人換尿布技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老人換尿布技巧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愛長照,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他是家中獨子,從小看著爸爸親自照顧中風、半身癱瘓的爺爺長達十年,因為不懂得專業照顧技巧,總是疲累不已。 🙂吳彌暘笑說,他喜歡和老人家輕鬆閒聊、東扯西扯,讓彼此的關係不像是傳統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而是比較平行的朋友關係。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

  • 老人換尿布技巧 在 愛長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02 22:05:26
    有 415 人按讚

    他是家中獨子,從小看著爸爸親自照顧中風、半身癱瘓的爺爺長達十年,因為不懂得專業照顧技巧,總是疲累不已。

    🙂吳彌暘笑說,他喜歡和老人家輕鬆閒聊、東扯西扯,讓彼此的關係不像是傳統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而是比較平行的朋友關係。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2181

    ---
    長照家庭必備【愛長照LINE會員】,提供照顧者很需要的諮詢服務
    歡迎加入👉https://reurl.cc/GVol9d

    🔥2021照服員新方案出爐!大家最關心的專業責任險
    https://reurl.cc/R1om0Z

    【免費代辦輔具補助】輪椅、氣墊床、便盆椅......
    👉https://reurl.cc/pD0Dzb

    找居服員、找外籍看護、找機構
    👉https://bit.ly/2HCGdEf

  • 老人換尿布技巧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21 20:00:01
    有 2,290 人按讚

    孩子發脾氣時,他並非樂在其中。有其他選擇時,沒有人會選擇訴諸那種方法。

    孩子的行為讓你感到麻煩時,你不能把它想成那是孩子的選擇,彷彿成人做選擇那樣。孩子希望獲得你的愛,想與你連結,想跟你當朋友。有時他迫切渴望你的關注,即使是從你那裡獲得負面的關注,總是比得不到關注更好。

    取自《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

    *********************************

    各位朋友,晚安:

    這篇文章很棒的地方是,它把身教的重要性,拉高到,高於賞罰對行為所造成的效果。孩子透過「模仿」這個機制學習,最自然,副作用也少。

    這本書很常回到一個人的價值層面去談,而非停留在表淺的操控孩子的行為。當一個人願意認同自己為願意尊重他人的人,在待人處事上,自然會多一些同理與詢問。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深度,雖然對一般家長來說,難度會稍微高一點。然而,我們終究不是為了孩子改變,我們是為了自己而改變。

    孩子渴望連結,其實父母也是。然而,父母會為了制約孩子的行為,採取「撤回愛」的教養策略,這類似於威脅。

    像是「你下次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這樣的做法或許短期有效。但長期來說,是拿孩子的信任與在乎來當籌碼,對親子關係不利。親子間的信任被玩壞了,對孩子行為的約制力也就自然而然變弱了。

    「你可以把孩子的情緒爆發、發脾氣或生悶氣,視為他尚未達到發展的里程碑,不是故意的。」

    祝願您,設立好界線之後,願意以善意待人,願意保持連結!

    *********************************

    行為合宜所需要的特質

    【文/ 菲莉帕•派瑞】

    誠如前述,你的任務是以身作則,用一樣的同理心來對待孩子和他人,並希望孩子也能展現這樣的行為。除此之外,為了適應社會,舉止合宜,我們也需要培養四種技能:

    1.忍受煩躁
    2.靈活性
    3.解題技巧
    4.從他人的角度觀看及感受事物的能力

    以前例來說,1在購物回家的路上,我想回家,但弗洛想坐在臺階上休息,我設法忍受了煩躁的情緒。2 我靈活應變,因為我改變了對回家速度的預期。3 我解決了「弗洛需要休息」這個問題,讓她休息。4 我從弗洛的角度觀察,想要停下來休息是什麼感覺。事實上,我也設法從那個老人的角度思考了當下的狀況,所以當下我的反應,對弗洛和那個老人來說都很合宜。

    有些孩子很自然就能學會這四種社交行為的技能,因為他們會自動模仿周圍的行為。但孩子在什麼年齡達到發展的里程碑(包括上述四種能力),則因人而異。有些孩子不到三歲就會讀書,我到九歲才能流利地閱讀。有些孩子一歲之前就到處活蹦亂跳,有些孩子十八個月大還喜歡爬行。這些身體技能的學習年齡,人人不同;同樣的,行為技能的學習年齡也因人而異。

    我常聽父母說,孩子「快把他們逼瘋了」。換句話說,就是「我無法阻止孩子尖叫/哭泣/哭鬧/索求」或是任何讓他們抓狂的行為。我覺得,孩子的行為讓你感到麻煩時,你不能把它想成那是孩子的選擇,彷彿成人做選擇那樣。孩子希望獲得你的愛,想與你連結,想跟你當朋友。有時他迫切渴望你的關注,即使是從你那裡獲得負面的關注,總是比得不到關注更好。

    在孩子的身邊管理你自己的情緒時,如果你能理解導致孩子做出那些麻煩行為的情緒與環境,那更有幫助。

    有些孩子從一開始就很難理解與安撫。那可能是因為肚子痛或其他不適,例如不喜歡燈光或噪音,或尿布裡已經有一大包了,或感到害怕或疲倦,或非常敏感,或許多其他的狀況。通常我們可能不知道他痛苦的原因,但這不表示我們不該想辦法安撫他。或者,你的孩子在嬰兒時期很容易安撫,但後來年紀大一點反而比較難自控。無論孩子處於什麼階段,安撫與接納他比失去耐心更有可能把他推向下一階段。

    通常,孩子面臨的挑戰太大而無法處理時,會感到沮喪。孩子在熟悉新階段或新技能之前,沮喪感最強烈。在他學會走路、說話、思考、寫作、有性行為、獨立之前,都是最脆弱的時候。你可以把孩子的情緒爆發、發脾氣或生悶氣,視為他尚未達到發展的里程碑,不是故意的。孩子發脾氣時,他並非樂在其中。有其他選擇時,沒有人會選擇訴諸那種方法。

    還有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孩子之所以展現這種麻煩的行為,是因為父母管教太鬆。其實不然,許多管教不嚴的家長依然教出行為合宜的孩子。有些家長的管教很嚴,即使父母的管教方式很一致,也很公平,但孩子的行為依然造成別人的麻煩。有時孩子的行為是否麻煩,和父母管教嚴不嚴無關,而是和孩子學會這四種技能的速度有關:對煩躁的容忍、靈活性、解題技能、為他人著想的能力。

    如何學會行為得體,不要製造麻煩,並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使一個孩子行為得體的原因,不見得能為另一個孩子帶來同樣的結果。孩子是人,不是機器。我們希望孩子與人聯繫,培養關係,而不是變成機器人。我不喜歡以貼紙或賄賂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因為那比較像在評斷行為,而不是在培養關係。孩子從那種方式中學不到忍受煩躁,學不到靈活性,學不到解題技能,也學不到如何為他人著想。以貼紙來獎勵行為是一種操弄伎倆,如果我們這樣操弄孩子,將來他學會操弄我們與其他人時,你不要抱怨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家長應該學習理解孩子,而不是以制約的方式讓孩子想要收集星星貼紙。

    我們展現合宜的行為,很少是因為我們想要獲得獎勵或害怕遭到懲罰,而是因為在意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是很自然的反應。因為我們知道,相較於對立,合作可以帶來更和諧的生活。我們之所以幫別人一個忙或是顧及他人的感受,不是因為不那樣做會遭到懲罰。我們那樣做是因為,我們想讓對方的生活更容易一些。我們希望孩子為人處事時顧慮到他人,對他人發揮同情心,而不是受到懲罰與物質獎勵這種比較狹隘的概念所激勵。不過,話又說回來,我認識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在內,沒有一個是從來沒用過賄賂的方式對待孩子的,但賄賂應該只是例外,不能當成常態。

    讓孩子對家事感興趣的最好方法(例如把碗盤放進或拿出洗碗機),是讓孩子在幼童時期就玩類似的遊戲(別忘了,玩樂對小孩來說是工作)。你配合他玩耍時,他會模仿你,也會配合你。經過長時間的培養之後,你會教出一個願意處理碗盤的孩子,而且他之所以願意處理,是因為他想幫忙,不是因為你賄賂他。有些人認為花錢請孩子做家事可以培養孩子的金錢觀,但我認為培養金錢觀之前,需要先教他「人」的價值。

    孩子從別人對待他的方式,學會如何待人處事。當別人對他表達感謝與尊重時,他才真正學會如何說「請」和「謝謝」,之後才會落實。如果你只是灌輸孩子講這些話語,他可能永遠無法心領神會。有人送孩子禮物,但孩子沒道謝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很尷尬,因為我們希望別人跟我們一樣愛孩子,不希望孩子反映出我們家教不好。但這時我們應該把愛面子的心態擱在一邊,不要逼孩子說出他內心沒有的感受,使孩子當場難堪。我們可以自己向對方道謝,以免對方覺得自己的好意無人領情。孩子看到別人表達感謝時,他會學到什麼是真心的感謝。這是從他小時候跟你玩遊戲時,假裝遞給你茶杯無數次,而你每次都欣然接受開始做起。那些小動作都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你為教養投入的時間。

    .

    以上文字取自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4755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https://www.facebook.com/ecusbook

    .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老人換尿布技巧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0-29 13:10:16
    有 432 人按讚

    〈在長照中心認識了楊奶奶〉

    萬芳蓮馨長照中心門外是多株綠色植物,拐进去,粉色牆壁瓷白色地板,一座立櫃佛龕供着水墨彩繪觀世音菩薩像,點著橙黃色的小香燈,綠紅糖果各三五顆。輪椅一字排開,上面坐著許多爺爺奶奶,吊瓶的,發呆的,看電視的,陣仗一直延伸到走廊,我踩進來,小心翼翼往前走,爺爺奶奶抬起頭來打量,我時刻提醒自己要記得微笑。

    來之前,社服團進行了十分鐘的小培訓,教我們推輪椅的方式,與長輩們溝通的技巧等。我的活動流程卡片上寫著「玉珍,失智」。

    走啊走,盡頭轉角便是「交誼廳」,不到二十尺的小廳,左右不對稱排著十多臺輪椅,有的爺爺奶奶東倒西歪,需要用背帶固定身子。

    #見到奶奶#

    「海珊在哪?」我急忙應道「這!」「玉珍在這。」這就見到了玉珍奶奶。

    奶奶留著短髮,頭髮是麥當勞麥旋風色,個子不高,如一般老人的身子隨著時間越縮越小。「奶奶,我是海珊,待會我們去公園。」兩個社工負責一位長者,負責玉珍的,是明慧和我。

    玉珍奶奶點點輪椅,問我和眀慧誰會。我問她怎麼了?她說她要拿東西,我便把輪椅兩邊手剎拔掉。她又點點自己胸前一條用於固定身子的皺皺碎花布帶,「把它解掉。」我繞過她,手探到輪椅背上解開。

    #楊奶奶的房間#

    奶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去哪裡,只是往前指,我也沒問,照她說的做。原來是要回她的房間。十五尺左右空間,有四個床位,輪椅在其中通行扭捏艱難,窗戶很大,直到晚上,房間裏都用自然照明。

    到了自己的床位旁,奶奶伸手摸摸床鋪,又摸摸枕頭下,我把輪椅貼到床邊,防止她跌倒。「奶奶要找什麼?」她沒回應,顫巍巍著手摸摸這裡摸摸那裡,在被子裏翻來翻去,又費力地拉開床頭櫃,還是沒找到想要的東西。

    櫃裏是幾件初秋的薄衫,看護小姐提醒我幫添一件衣服。奶奶拿了灰底紅花針織羊毛衫,自己要穿,卻找不准方向,我們趕緊幫忙。

    穿好衣服,我說:「奶奶回來再找吧。」順勢轉向輪椅。這時,進來了一位大嗓門阿嬤,她扶著輪椅起身,用臺語罵罵咧咧。走道位置只夠過一人,只好等等了:阿嬤褲子脫到一半,露出鬆垮的紙尿布,氣味彌散,越南護衝我們笑笑。我的眼睛不知該往哪裡擱,週轉間看到楊奶奶床底下的鞋子,我俯身問:「奶奶要不要換一雙鞋子?」她看著角落的黑色平底軟皮鞋,夢醒了一般,說哦,要的,是的,要換。原來奶奶找的是鞋子。

    我和明慧一人負責穿一邊。奶奶的指甲很厚,堆積近半釐米,跟瑪瑙塊似的。「奶奶你要剪指甲了,不然襪子會壞的。」她說是啊,是啊。把腳完全推進去後,指甲太高鞋頭頂了起來,我問會痛嗎?奶奶說不痛,不會。

    #去小公園散步#

    推二十多座輪椅下樓,要排長隊。快輪到我們了,奶奶突然說不去了,要跟朋友在一起。我問看護小姐朋友是誰,她聳聳肩,轉過來跟奶奶說:「朋友已經在下面了。」讓我帶她下去就對了。

    電梯窄小的四方型空間裏,沈默格外長久。「奶奶,今天的天氣特別好哦,太陽特別旺。」奶奶的指甲淺粉色,她自己塗的。我誇奶奶指甲好看以後,她一直忍不住摳指甲縫裏的污垢。

    推著奶奶前往公園,她說:「每天都要來這裡。」奶奶膩了。我們排著隊在公園裡緩慢繞圈,前後都有爺爺奶奶在跟義工講話,很熱絡,像好久沒説話了。

    楊奶奶不愛說話,我只好使勁找話題,「前面那棵頂上冒紅色的是臺灣欒樹,前些日子落下黃色小花,越深秋越變紅。」「奶奶你認識楊玉環嗎?你是楊玉珍,你是貴妃的妹妹,你們都是傾國傾城貌!」「奶奶我現在大三了,快畢業了,畢業我就要離開了,現在準備期中考試呢。」到後面已經變成自言自語碎碎念了。

    咕咕,「奶奶我肚子好餓。」說話是耗費能量的活,陪伴老人真不容易啊,我一下就餓得不行,奶奶說這附近連一家吃的都沒有,歎一口氣。我忙說,但這兒安靜,很舒服,世新大學周圍倒是很多吃的,但是很吵喔。

    公園裡很多小朋友,附近一所國小有童軍團穿著迷彩服帶活動,朝氣聚集在滑滑梯和蹺蹺板周圍,「奶奶你看,現在小孩的衣服好好看,五顏六色的,我們小時候還要穿哥哥姐姐留下的。」「奶奶你聽得出來我不是臺灣人嗎?我是廣東人哦。」奶奶是北方口音,她說自己是河北人。

    我問奶奶,中午都吃什麼呀?她用手點點輪椅前綁的一面牙白色小桌,說這個位置放素菜,這個位置是魚。那有沒有下午茶啊?奶奶說沒有。餓了怎麼辦啊?餓了就叫她們給,會給點稀飯。那你的朋友呢?奶奶轉頭看一圈,說沒找到。

    那跟朋友在一起都幹嘛呀,聊天嗎?奶奶說不會,都不講話。我問奶奶,「那你會不會覺得我們很煩呀,又要說話,又要拍大合照。」奶奶沒回我。

    #第一次這樣#

    第二個活動--種植小盆栽。一位爺爺坐不住了,發出呼嚕嚕的聲音,有的爺爺奶奶興致好,繼續跟義工講自己年輕的事情。二十多座輪椅排成一個圈。一直單膝蹲地跟奶奶講話,累了才換邊,奶奶說:「你起來吧,別蹲了。」后面的青芒树咚砸下一颗小果子,我捡起来给奶奶看。

    社團給我們發迷你塑膠花盆,又撒上半滿的土,再發小的仙人掌,任務是把它移植到花盆裏。旁邊一位札辮兒的奶奶看到土裝進盆子的過程,不斷拍手鼓掌。

    楊奶奶突然對我挥挥手說:「餓了你就先吃吧。」我笑出聲,「奶奶,這個不是吃的,這是土這是仙人球,你看,種進去,每天澆水它就能長大哦。」

    每個小組拿到一張白色卡片,我問奶奶你的願望是什麼?她說沒有願望,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長大了。我說哇真好,兩個兒子兩個女兒是兩個「好」字,好事成雙哦!我拿出筆在小卡片上寫「楊玉珍奶奶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旁邊的一位同學問爺爺,你的心願是什麼?爺爺講不順暢,但我聽得很清楚,他說:「孫子孫女...要平安。」同學是基督徒,他說:「神一定會聽到,會給世人平安喜樂。」

    音箱播放歡快音樂,大家用彩條裝飾盆栽,陽光照耀,場面很溫馨。玉珍奶奶說:「第一次這樣子⋯」奶奶你不是說每天都來這裡嗎。我問那你喜歡嗎?她說,不喜歡⋯我看到奶奶的眼角滲出淚光。奶奶喜歡,得以拽著無聊的生活往前跑兩步,奶奶不喜歡,觸景生情愁更愁。

    拍大合照時奶奶沒看鏡頭,只是望鏡頭後面一棵大樹,很高很高的樹,枝繁葉茂的樹,她說:「這棵樹好,種在家裡好。」我說種在家裡不行呀,會把天花板撐開的。後來又想到,奶奶說的,大概是以前村子里有院子的家。

    #一塊蛋糕#

    回到長照中心,我們把奶奶的輪椅復原到位,在觀世音菩薩正對面往右一格。奶奶說:「沒什麼事你們就先回去吧。」奶奶,我們還不能走,我們要幫一位爺爺慶生,今天有人過生日。社團在行前說明裡跟我們講了,唱生日歌的時候要盡量大聲盡量熱情哦!

    每位老人分得一份生日蛋糕。奶奶細細地吃,看得我直流口水。誰知,還剩一小塊的時候,她突然停住了,說「剛剛你們兩個誰說肚子餓,我忘了。把它吃了吧。」我和眀慧愣住,見我們誰都沒動,奶奶說「就剩一小塊,兩口就吃掉了!」可是我自然是不想吃老人吃過的蛋糕。

    我把碟子拿起來,猶豫地看著這一塊黏糊糊的膏狀物,實在沒法咽下去,便走到前臺交給看護,說奶奶不吃了。前臺接過去,隨手就扔掉了。我轉身發現奶奶正看著我。當下羞愧,難過,後悔交雜而來⋯那塊蛋糕是奶奶念著有人肚子餓才留下的,而我卻把它浪費了。

    #誰在陪伴誰#

    奶奶想去廁所,她示意我把她松開,我以為是要扶她站起來,結果她鉚足了勁也站不起來,才委屈地問:「不能用這個去嗎?」我才明白是要推著去,奶奶現在是沒辦法離開輪椅的。

    社工攙她坐到馬桶上,出來時也沒有幫奶奶關廁所門,也許都是不用關門的吧。廁所外是交誼廳,我站在三米外隔著人群和奶奶眼對眼。時間差不多了,我們是在等奶奶出來跟她說拜拜。說得很匆忙,都沒有靠近了說,隔著幾米揮揮手就完事了,我實在受不了煽情。

    回想今天跟奶奶互動時,我給她講現在的中國大陸、互聯網購物,台灣新興外賣行業,大自然變遷,我的心事,所有這些,奶奶都不感興趣。只有在講到與自己相關的事情,她才會抬起頭來。「奶奶你去過碧潭喔?我看到了你的照片,你看,牆上貼著呢。」她有些害羞地說是啊。

    後來又聽說,今天不只為一位爺爺慶生,是這個月好多人的生日一起過。人老了,就是模糊掉一切,模糊掉姓氏,模糊掉生日,模糊掉性格,模糊掉喜好,模糊掉羞恥心,模糊掉自尊,每個人成了一個編號,一個需要被服務的對象,其他,一切的一切都模糊掉了。

    對個人的定位只剩下名字和代表精神狀況的概括詞:正常、失智、重度失智。

    我總覺得,這個下午,不是我們陪伴,而是老人在陪伴我們。我們來消遣午後時光,獲得特殊回憶、寫作素材、思路靈光和人生感悟雲雲,但是對老人來說,只是無欲無求例行公事的一個下午。

    這些爺爺奶奶,都只是別人家的爺爺奶奶,我們這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大學生,能為「別人家」做的,實在有限。

    我們該做的,是把眼光收回,收回到自己家,認真考慮以後如何對待自己年長衰老的父母。要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送到養老院,再寄希望於某些不諳世事的年輕義工,「陪伴」、「照料」、「關懷」、「感動」他們嗎?這麼做難道不更像是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送出去陪伴、關懷、感動一群義工嗎。

    當然時間的輪軸是公平的,說誰陪伴誰都不恰當,老人們因為義工的到來獲得了新鮮的刺激,我們因為參與老人的日常而多得了一些生命的體解。這樣的良性互動長期延續下來,意義將非常深遠。

    #他鄉遇知音#

    台灣的老人院特別的地方在於這裏會有台灣社會末梢的初代外省人,甚至有很多從前的眷村老兵,大家五湖四海,口音各不相同。今天參與活動的陸生交換生很多,異鄉遇知音一事實在很妙。

    #認識奶奶,還是認識未來的自己#

    現代社會對於家庭有千百種定義,倫理標準架不住時代的波濤洶湧,如何規劃創造家庭、如何營造其氣氛,是自己的功課,這是多元和個人主義帶給我們的自由。少子化和高齡社會的矛盾迫在眉睫,老人的長期照顧和福利保障問題日漸膠著,這除了是政府需要解決的,更是我們這些社會公民需要面對的。35000單人房,32000四至五人房,這是一個人的債,還是一個家的債,政府會補助多少,別人和自己又要承擔多少,我算不明白。

    是去認識楊奶奶,還是去認識未來的自己,這一點我們誰也講不清楚。

    多去長照中心、臨終關懷所慰問,會讓自認為年輕氣盛、不爭朝夕的我們打起精神,珍惜時光,勇往直前。接觸老人,是為青年人過熱的頭腦注下清涼劑,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會衰老,青春更是轉瞬即逝,唯有愛的循環能在世間永不凋零。

    2019.10.29
    文中人名為化名
    廖小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