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美學的基本理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美學的基本理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美學的基本理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美學的基本理論產品中有6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西人和我們眼中的中國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以 Cargo Cult 的處境來看,我們就是二戰時太平洋島國的土人。我們搞不清楚白種外星人留下的旗幟來自哪裡、不知道軍火如何操作,但通過後天學習,我們將慢慢理解自己在整個世界處於甚麼位置。香港人一般的政治潛意識來自大國之間的默契:美國上世紀拉攏...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就在前一個月,我為了想要嘗試衣著新風格,在搜尋了資料後,臉書開始大量推播服飾廣告給我,看著看著,腦波就漸漸變弱了。於是….我就被詐騙了😐。這個「#一頁式網站」的數位詐欺,其過程與後續處理,詳情請進下方聲音內容聽我娓娓道來👇 . 台大社會學系孫中興在2020年時,開了一堂「詐騙社會學」課程,探討了 #...

美學的基本理論 在 Luke Cha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7 11:56:32

[Luke Sir 人像攝影理論網上課程] 拍了好一陣子人像,但總是覺得自己未有進步? 從來沒有拍過人像,想開始接觸這一個範疇,但不知如何入手? 由對光線的認識,構圖和美學,了解器材到如何與被攝者溝通,甚至 posing 的指導,這十小時的課程可以令你對人像攝影由最基本到深入的部分都學習得到。 ...

美學的基本理論 在 JONATHAN HAYDEN TANG 鄧駿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26 18:28:02

好多人成日都好疑惑課堂嘅程度究竟係點樣分,因為每個老師或者每間學校都有自己嘅劃分模式,所以喺選擇課堂嘅時候成日都唔知點揀。嗱我呢個真係唔係標準,純粹係想同大家分享下我自己嘅劃分模式。 Absolute Beginner - 適合完全冇接觸過跳舞或者within半年經驗嘅初學者,呢類型嘅課堂應該係以...

美學的基本理論 在 basic& — 用心生活的極簡主義者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20:42:12

〈 簡約線條:運用設計美學營造舒適空間 〉 重新審視身邊不必要的物品,釋放更多自由的空間,令空間規劃實現更多可能性,透過斷捨離為空間去蕪存菁。接下來將會分享我在整理收納的過程,如何把設計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 @basic.and 主頁連結,點擊本篇圖文的「貼文封面」閱讀完整...

  • 美學的基本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4 20:56:20
    有 13 人按讚

    【西人和我們眼中的中國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以 Cargo Cult 的處境來看,我們就是二戰時太平洋島國的土人。我們搞不清楚白種外星人留下的旗幟來自哪裡、不知道軍火如何操作,但通過後天學習,我們將慢慢理解自己在整個世界處於甚麼位置。香港人一般的政治潛意識來自大國之間的默契:美國上世紀拉攏中國對抗蘇聯,此一大事件在中國人角度是中國在折騰百年之後靠自己重新復興,而香港人在英治末期接收的其實是美國的詮釋:中國也加入了自由世界對抗蘇聯,所以中國順理成章就會「西化」,但當時「中外關係」是中國復興的關鍵,中國於是戰略性容許外國人和香港人抱持「中國將會西式民主化」的暇想,這一方面穩住了外資及各國與中國的關係,也基本決定了香港那方要求「民主回歸」的主旋律。

    這種暇想直到香港回歸之後十來年仍然主導香港政局。回歸後,政治制度應有多少「民主成份」,民意也分裂為加速派和緩進派。加速派主要考慮香港,而緩進派則考慮更多,一來忌諱激嬲中國當局,二來香港上一代的心靈處於「美國拉攏中國對抗蘇聯 (並成功)」的事件之中,最後蘇聯真的被美國推倒,中美提攜,所以大家都認為中國會在艱難、緩慢的節奏中最終完成自由化。順理成章的結論是,香港其實只要做中國順理成章的自由化的啦啦隊,搞好雙方民間關係就好,民主化的主戰場在中國而不在香港。

    白人之間也有一些理論去支持入中戰略,那就是含糊的民主化文宣:一個國家只要經濟發展好,中產階級出現,英美文化洗禮社會菁英,「公民社會」就可以慢慢推動社會甚至政治的民主自由化。所以美國 / 西方這樣想像自己與中國交往,就義利皆有,比正當更正當,既是通往打倒蘇聯的必要道路,也像慈善的白騎士一樣拯救了中國人。當然這只是他們單方面的想法,但這想法被香港人全盤接收,製造了之後香港人潛意識的既定政治角度:世界可以按它的意志慢慢改變中國。這真的很千禧年,至少是在 911 事件之前的那種空虛的樂觀。

    如果美國軍政高層沒有選擇與中國結盟,也不會有人有興趣持續將民主化理論「應用」在古老又新潮的中國,製造各種有利經濟政治學術投資的樂觀主旋律。思想和意識形態只是真實政治的折射,也不可能離開具體的政經潮流。現在美國政治上對中態度越來越不一樣,文化和思想上也會慢慢跟上這一波變動,因為文化和思想只是秩序比較下游的顯現。

    以前美國自由派想像中的世界,是一個滿天神佛的文化多元宇宙,中國只是「不一樣」,但並不是跟自己對立的威脅。現時美國的理想也是文化多元宇宙,但他們正考慮中國對他們算是多元還是異常。因為中國在各方面的影響力,對美國來說已經強勁到慢慢不能算是多元,而美國自己反而有淪為「多元」的危機。

    美國輿論以前的對中立場,就是美國對中國的立場,給他們時間達成自由化 (而過程中歐美也可以得到越來越多利益),民主化理論適用於中國。而現在《紐約時報》卻會刊登這樣的政治文化評論:由 David Brooks 撰寫的《When Dictators Find God》,裡面談到上世紀的進步史觀在本世紀受到的挫折:歷史沒有終結,民主意識和體制輸出遇到強勁抵擋,一度被進步思想打敗的保守思想以及宗教右派也跟各國獨裁者攜手並進,而且沒有對中國差別保護,而是將其放在普京旁邊。「(俄羅斯當局)……將自己塑造成『基督教價值觀的最後堡壘』,防止世界陷入自由主義道德混亂」,同時又提到中國最近禁止「娘炮美學」,俄羅斯當局也在文化上政治上抵制迫害社會上的少數 (及 LGBT)。

    作者陳列以上的圖像,是要警示「自由派」將面對「專制—保守派同盟」重新興起,為了守護人類社會的「多元」一面,要「在精神和文化層面上與之鬥爭」。這一邊吹起集結令,另一邊也不可能吃素,也在自我動員,但他們有可能因為「中國」已暫時放下紛爭。「中國」在文中是一個剛剛加入東方保守陣線的大將,因為中國加入,雙方實力要重新估計,並得出「自由多元的西方」受到嚴重威脅的結論,透露出一種對中國隱約又苦澀的「再認識」。

    由於歐美老一代自由主義的對手長期是基督宗教,所以在認識初期,可能憧憬不受基督教支配的東方世界會否是個性解放的世外桃園。蘇聯之於沙特、神權伊朗之於福柯,這些都是混雜個人期待的理解初階段。美國內部在環保、LGBT、女權、宗教等議程的鬥爭,其實也輻射了出去,他們各自憧憬東方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保守派希望在東方找到海外盟友,進步派也希望在海外有社會實驗場,最後他們似乎都鎩羽而歸,各自的幻覺都得到扎醒。另辟蹊徑是很難的,西方人在面對波斯帝國時,最後還是要大致回歸到對立式的歷史觀裡面。

    保守派對「威脅」的形容方式是他們面臨民族、貿易、文明、秩序的威脅,自由派對「威脅」的其中一種形容正如文章表達的,是人類對「多元」的理想受到衝擊。另一邊廂,香港最香港的地方是,在外國人未說出來之前,香港人不敢相信太陽是由東方升起。大體上,我們都是最近才聽到雙方的集結號。現在香港人終於都相信太陽是由東方升起了。

  • 美學的基本理論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4 20:56:13
    有 34 人按讚

    【西人和我們眼中的中國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以 Cargo Cult 的處境來看,我們就是二戰時太平洋島國的土人。我們搞不清楚白種外星人留下的旗幟來自哪裡、不知道軍火如何操作,但通過後天學習,我們將慢慢理解自己在整個世界處於甚麼位置。香港人一般的政治潛意識來自大國之間的默契:美國上世紀拉攏中國對抗蘇聯,此一大事件在中國人角度是中國在折騰百年之後靠自己重新復興,而香港人在英治末期接收的其實是美國的詮釋:中國也加入了自由世界對抗蘇聯,所以中國順理成章就會「西化」,但當時「中外關係」是中國復興的關鍵,中國於是戰略性容許外國人和香港人抱持「中國將會西式民主化」的暇想,這一方面穩住了外資及各國與中國的關係,也基本決定了香港那方要求「民主回歸」的主旋律。

    這種暇想直到香港回歸之後十來年仍然主導香港政局。回歸後,政治制度應有多少「民主成份」,民意也分裂為加速派和緩進派。加速派主要考慮香港,而緩進派則考慮更多,一來忌諱激嬲中國當局,二來香港上一代的心靈處於「美國拉攏中國對抗蘇聯 (並成功)」的事件之中,最後蘇聯真的被美國推倒,中美提攜,所以大家都認為中國會在艱難、緩慢的節奏中最終完成自由化。順理成章的結論是,香港其實只要做中國順理成章的自由化的啦啦隊,搞好雙方民間關係就好,民主化的主戰場在中國而不在香港。

    白人之間也有一些理論去支持入中戰略,那就是含糊的民主化文宣:一個國家只要經濟發展好,中產階級出現,英美文化洗禮社會菁英,「公民社會」就可以慢慢推動社會甚至政治的民主自由化。所以美國 / 西方這樣想像自己與中國交往,就義利皆有,比正當更正當,既是通往打倒蘇聯的必要道路,也像慈善的白騎士一樣拯救了中國人。當然這只是他們單方面的想法,但這想法被香港人全盤接收,製造了之後香港人潛意識的既定政治角度:世界可以按它的意志慢慢改變中國。這真的很千禧年,至少是在 911 事件之前的那種空虛的樂觀。

    如果美國軍政高層沒有選擇與中國結盟,也不會有人有興趣持續將民主化理論「應用」在古老又新潮的中國,製造各種有利經濟政治學術投資的樂觀主旋律。思想和意識形態只是真實政治的折射,也不可能離開具體的政經潮流。現在美國政治上對中態度越來越不一樣,文化和思想上也會慢慢跟上這一波變動,因為文化和思想只是秩序比較下游的顯現。

    以前美國自由派想像中的世界,是一個滿天神佛的文化多元宇宙,中國只是「不一樣」,但並不是跟自己對立的威脅。現時美國的理想也是文化多元宇宙,但他們正考慮中國對他們算是多元還是異常。因為中國在各方面的影響力,對美國來說已經強勁到慢慢不能算是多元,而美國自己反而有淪為「多元」的危機。

    美國輿論以前的對中立場,就是美國對中國的立場,給他們時間達成自由化 (而過程中歐美也可以得到越來越多利益),民主化理論適用於中國。而現在《紐約時報》卻會刊登這樣的政治文化評論:由 David Brooks 撰寫的《When Dictators Find God》,裡面談到上世紀的進步史觀在本世紀受到的挫折:歷史沒有終結,民主意識和體制輸出遇到強勁抵擋,一度被進步思想打敗的保守思想以及宗教右派也跟各國獨裁者攜手並進,而且沒有對中國差別保護,而是將其放在普京旁邊。「(俄羅斯當局)……將自己塑造成『基督教價值觀的最後堡壘』,防止世界陷入自由主義道德混亂」,同時又提到中國最近禁止「娘炮美學」,俄羅斯當局也在文化上政治上抵制迫害社會上的少數 (及 LGBT)。

    作者陳列以上的圖像,是要警示「自由派」將面對「專制—保守派同盟」重新興起,為了守護人類社會的「多元」一面,要「在精神和文化層面上與之鬥爭」。這一邊吹起集結令,另一邊也不可能吃素,也在自我動員,但他們有可能因為「中國」已暫時放下紛爭。「中國」在文中是一個剛剛加入東方保守陣線的大將,因為中國加入,雙方實力要重新估計,並得出「自由多元的西方」受到嚴重威脅的結論,透露出一種對中國隱約又苦澀的「再認識」。

    由於歐美老一代自由主義的對手長期是基督宗教,所以在認識初期,可能憧憬不受基督教支配的東方世界會否是個性解放的世外桃園。蘇聯之於沙特、神權伊朗之於福柯,這些都是混雜個人期待的理解初階段。美國內部在環保、LGBT、女權、宗教等議程的鬥爭,其實也輻射了出去,他們各自憧憬東方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保守派希望在東方找到海外盟友,進步派也希望在海外有社會實驗場,最後他們似乎都鎩羽而歸,各自的幻覺都得到扎醒。另辟蹊徑是很難的,西方人在面對波斯帝國時,最後還是要大致回歸到對立式的歷史觀裡面。

    保守派對「威脅」的形容方式是他們面臨民族、貿易、文明、秩序的威脅,自由派對「威脅」的其中一種形容正如文章表達的,是人類對「多元」的理想受到衝擊。另一邊廂,香港最香港的地方是,在外國人未說出來之前,香港人不敢相信太陽是由東方升起。大體上,我們都是最近才聽到雙方的集結號。現在香港人終於都相信太陽是由東方升起了。

  • 美學的基本理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5 06:48:15
    有 132 人按讚

    [Luke Sir 人像攝影理論網上課程]

    拍了好一陣子人像,但總是覺得自己未有進步?
    從來沒有拍過人像,想開始接觸這一個範疇,但不知如何入手?

    由對光線的認識,構圖和美學,了解器材到如何與被攝者溝通,甚至 posing 的指導,這十小時的課程可以令你對人像攝影由最基本到深入的部分都學習得到。

    影片可以網上收看,亦可先下載之後隨時觀看。

    原價 HKD1350
    優惠價 HKD980 (五月六月限定)

    教授的內容包括:

    1. 了解光線
    - 認識光線的四大特性 (方向性/軟硬度/強度/色溫),於拍攝時加入這些特性的考慮去拍出更符合自己感覺的照片
    - 認識主光源的概念,讓自己可以於自然光下拍出令主題更突出的照片
    - 了解光差如何影響照片出來的感覺,及如何使用工具以調節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 認識在反光的情況下如何可以改善一張照片,或於某些情況下反而令照片出現不理想的效果時,如果作出調節
    - 分享不同的作品示範去介紹如何利用光影令相片變得更有特色

    2. 了解器材和攝影美學
    - 了解在不同焦距的鏡頭下拍攝人像於視域/透視/變形/景深的差別, 而當中可以帶出怎樣的效果和氣氛,令相片可以更容易帶出自己想要的感覺
    - 分享在拍攝人像時經常使用到的大光圈鏡頭所拍出來淺景深效果,可以如何更好地發揮
    - 學習攝影美學,當中包括如何利用色彩配搭( color theory )以突出主體,拍攝角度的考慮,還有構圖技巧中的不同概念(平衡/引導/對比/架構)去更有效表現出相片的意思。

    3. 與被攝者溝通和指導posing,還有如何拍出帶有故事性的照片
    - 教授一系列有效的溝通技巧, 於拍攝過程中可以有效地作出指導和表達自己的意思,還有營造出輕鬆愉快的氣氛去建立與被攝者之間的信任
    - 了解 posing 的概念,還有分享指導模特兒的不同posing技巧,例如頭/手/腳還有於站立/坐下等等不同情況下如何擺出自然優美的pose,另外還會教授對於不善於擺pose被攝者的另一種 posing 技巧
    - 學習參考和設定主題/形象去拍出更特別更有特色的照片。
    - 教授如何增強人像作品的故事性,於拍攝此類作品前需要有如何的準備功夫(場景/服裝/化妝/髮型/燈光/道具)

    歡迎隨時私訊我們了解更多或購買這個課程。

    更多關於這個課程的資料
    https://www.ccawphotography.com/lukebasportraitclass

  • 美學的基本理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2-10 17:36:44

    就在前一個月,我為了想要嘗試衣著新風格,在搜尋了資料後,臉書開始大量推播服飾廣告給我,看著看著,腦波就漸漸變弱了。於是….我就被詐騙了😐。這個「#一頁式網站」的數位詐欺,其過程與後續處理,詳情請進下方聲音內容聽我娓娓道來👇
    .
    台大社會學系孫中興在2020年時,開了一堂「詐騙社會學」課程,探討了 #詐騙和信任(信賴)此息息相關的生活現象,詐騙與信任是一體的兩面。課程蠻有趣的,橫跨自我、愛情、家庭、教育、職業、政治、經濟、宗教等領域,以論述人類社會乃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而孫中興的論點是,反過來看,欺騙卻也是有功能啦,除了人際互動中的各種立場的策略實踐外,它似乎也是某種通往更好的真實與真相的試煉。或許下次我會換別間購物網站試試看…
    .
    📌 #今天的內容有
    .
    ▶數位時代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
    ▶社群網站連結購物功能
    ▶我在一頁式廣告買了爆爛的燈芯絨褲
    ▶於是我被詐騙了
    ▶架設網站的便利性、變動性、跨國性
    ▶特徵一:沒有公司地址與電話
    ▶特徵二:售價明顯低於市場行情
    ▶特徵三:常用限時倒數方式吸引購買
    ▶特徵四:免運+7天鑑賞期
    ▶特徵五:只能貨到付款
    ▶下單前先求證R~~
    ▶信任的社會理論
    ▶欺騙的社會理論
    ▶探索真相的積極意義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yoyr9casa708661mu6gsq6?ref=android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8qEh41eiDa_myCiAaN?lang=tc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o1WkrWYW2HrKDoFufeAUb?si=Y-O2TNAmR8y0vObni0qDcA&utm_source=copy-link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0-%E6%88%91%E8%A2%AB%E4%B8%80%E9%A0%81%E5%BC%8F%E5%BB%A3%E5%91%8A%E8%A9%90%E9%A8%99%E4%BA%86-%E8%A9%90%E9%A8%99%E7%9A%84%E7%A4%BE%E6%9C%83%E5%AD%B8-%E9%81%8E%E5%B9%B4%E8%B3%BC%E7%89%A9%E8%A6%81%E5%B0%8F%E5%BF%83-%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08393227
    .
    📲#fb完整論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90958017758483&id=208541192666847

    |

    👉 臉書廣告詐騙自救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advertising.self.help.return.union/

    |

    //// 完整論述 ////
    .
    ▓ #數位社會中的消費行為
    .
    在Shoshana Zuboff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序文中,他從資本論的基礎提出,資本主義中的市場因素:勞力、原料、土地之外,數位時代中的商品與消費,以數據庫、物流、感官美學取代了傳統真實商品做為經濟的引擎,我們已經不是消費者(現在聽起來還蠻「公民」的),我們僅僅是被監控的對象。
    .
    從2019年的社群數聚報告來看,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和LINE的改革,持續增加社群軟體功能,社群不再僅限於交流,還多了「電商」身份。無論是開放式或是封閉式的網站,更多的商品購物行為在社群媒體上發生,當然也會帶上社群媒體的媒介化色彩,例如及時、互動、視覺化、感官化,還有萬惡的演算法。
    .
    於是,在上述的基礎上,網路購物蓬勃發展,其傳播性、便利性與隱蔽性,且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交易量逐年顯著提升。然而,面對如此蓬勃的交易平臺,許多詐騙者開始混雜其中,謀取不法利益。詐騙的方式不但多樣化,且經常隨著數位技術的改變,令人防不勝防。
    .
    ▓ #一頁式廣告的詐欺
    .
    大概也是因為我自己想要購買一些新年新衣,在搜尋、在傳訊、在聊天(?)時,提到了些關鍵字,大量的服飾廣告就出現在我的臉書與IG上啦。腦波弱加上先前電商購物的經驗,我就入了「一頁式網站」的坑了。總之經歷了各種令人心寒的過程,退貨與退款終於進入流程(但還不知道會不會真的成功退款)。
    .
    大家要記住下面五個一頁式網站廣告的特徵:沒有公司地址與電話、售價明顯低於市場行情、常用限時倒數方式吸引購買、免運與7天鑑賞期、只能貨到付款。如果有問題,通常找不到賣家,所以請找「寄件者」、「物流業者」處理退貨與退款,如果遇到刁難,就盡量盧他吧~ 而購物前的自保查詢真的是非常重要。(數位時代做人好難)
    .
    ▓ #信任的社會學
    .
    從社會學來看看這種詐欺現象,但先談談信任。Georg Simmel認為社會的開始始於互動,最基本的互動形式就是「交換」,尤其是以貨幣為中介的交換,這種交換離開信任就無法進行,這也就是他談《貨幣哲學》的問題意識:整個社會的運作離不開信任(Möllering, 2001)。
    .
    王怡文、黃光國等(2007)也提出了以華人的關係主義(relationism)為預設的 #五種本土信任原形(prototypes),其中兩種是屬於關係網絡內的社會信任,包括:基於血緣關係的血親信任及根植於情感與認同的滋生信任。
    .
    另外三種是屬於關係網絡外的社會信任,其一是:常民在文化實踐中累積的習俗,形成的習俗信任;其二是:奠基於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專業信任;其三是:基於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計算,形成的制度信任。社群電商化的購物信任與詐欺,就是文化實踐累積不夠,專業知識與防範機制也不足的結果XD
    .
    ▓ #欺騙的社會學
    .
    詐騙又有什麼社會學呢?Barnes(1994)指出,詐騙在社會學的意義上,實際上是社會制度的建構與維持所必需的。沒有謊言的存在,就沒有「真話」的概念,真實是在與虛假的對比中產生的。在社會學家看來,說實話有著實用的原因,即維持社會的正常交往。同樣,撒謊也有著類似的實用意義,例如「#自我感覺良好」、「#善意的謊言」等等。所以說,謊言就要以言者的動機來評斷其道德上的善惡。
    .
    因此,詐騙的動機是多元複雜的。Barnes舉例,在政治界中謊言如家常便飯,常被認為不需受譴責;而在一些模糊的領域,如法庭、廣告、官僚體系,人們既期待聽到實話,也期待聽到謊言。進一步的,在一些明白要求說真話的領域,如自然科學等知識領域,對撒謊則相當不寬容。
    .
    總體而言,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Barnes認為,誠實與信任固然是人際關係的基本構成要素,但現代文明的一些制度,正是在信任缺失之下而繁榮茂盛。例如「合同法律制度」,正是拜社會缺乏信賴所賜。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很贊成Barnes對詐騙的曖昧性、禍福參半的斷言。目前一頁式網站詐騙尚無完整的約束制度,這也反映出全球技術社會中的有待努力的方向。
    .
    #參考文獻
    .
    1. J. A. Barnes. 1994. A Pack of L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y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Zuboff, S. (2019).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Barack Obama's books of 2019. Profile books.

    3. Möllering, G. (2001). The nature of trust: From Georg Simmel to a theory of expec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suspension. Sociology, 35(2), 403-420.

    4. 王怡文, 陳亮全, & 黃光國. (2006). 華人社會中的信任策略. 本土心理學研究, (25), 199-241.

  • 美學的基本理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9-19 18:41:42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 美學的基本理論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4-10 14:44:29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4月10日 (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m_UVpzlo0h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www.easyshopping.hk/vendors/ba-da-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政府推出保就業計劃,補貼僱主支薪,為期半年,僱主要承諾不裁員。有人關注計劃有否遺漏、僱主會否有空子可鑽。疫情曠日持久,對打工仔來說,保住飯碗月月有糧出,比起一次過派錢更重要,保就業計劃難免有遺漏,政府應視乎情况,透過不同方式「補漏拾遺」。由於工資補貼申請門檻不高,不管企業規模是大是小、在疫情下是賺是蝕,僱主都能申領公帑補貼支薪,理論上,大企業以及個別受惠於「疫市」的公司,只要面皮厚,一樣可以申領,然而當局為此提高申請門檻,又可能衍生新問題,影響保就業成效。全城抗疫共渡時艱,由從政者到大企業,都應該展現對社會的承擔。「疫市賺錢」的企業和大財團,不應該乘機貪便宜「搵着數」。

    蘋果頭條
    政府去年動用緊急法,制訂蒙面法打擊反送中示威,遭高院裁定違反《基本法》,兩條法律雙雙失效。上訴庭昨判政府上訴部份得直,政府可再針對「危害公安情況」緊急立法,蒙面法亦復活,只不適用於合法集會遊行,無論非法集結和未經批准集結均禁止蒙面。有立法會議員批評,上訴庭裁決無視社會現況,全球抗疫下人人也需戴口罩,繼續實施蒙面法會創造不必要恐懼。
    民主派對於終院判決表示失望,法律界立法會議員郭榮鏗郭形容裁決令蒙面法「局部性翻生」,自言身為大律師也要想清楚甚麼情況不可戴口罩,繼續實施蒙面法會創造不必要恐懼。

    東方正論
    港府史無前例推出一千三百七十五億元防疫抗疫基金,當中八百億元用於「保就業計劃」,只要僱主承諾不裁員便可申請為期半年的工資補貼,每名僱員每月最多可獲九千元資助。看似大手筆,其實漏洞處處,隨時只有僱主受惠,失業人士更慘被排除在外,只能自生自滅,再次反映廢官思慮不周的冰山一角。
    無可否認,港府今次動用財政儲備救市紓困,出發點正確,冀透過資助讓水深火熱的行業捱過疫情,減少裁員,保住就業。可惜眼高手低的施政陋習不改,計劃漏洞百出。最明顯的是在疫情期間不幸失業的打工仔,以及「炒散」的非正式僱員完全沒有受惠。

    星島社論
    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世界衞生組織的批評,惹來世衞總幹事譚德塞的反駁,要求他勿將疫情政治化,因不利全球團結抗疫。特朗普一直在為自己找替罪羊,指責世衞無非為了掩飾他的公共衞生政策失誤,同時助台灣在世衞「抗中」。
      特朗普周二向世衞發炮,指其在疫戰中「以中國為中心」,並錯過疫情處理時機,威脅要停止資助世衞。譚德塞昨日反駁特朗普的指控,說如果不想見到更多屍袋,就要停止將疫情政治化,在國家層面上團結,不要「玩火」用疫情謀取政治分數。他更頗為動氣地指責,台灣過去兩三個月對他不斷作人身攻擊及侮辱,說他是「黑人」甚至作出死亡恐嚇,並指台灣的外交部門清楚知道此事,台灣政府則反駁指譚德塞指控不實,並要求他道歉。


    經濟社評
    本港新冠肺炎新增確診個案持續遞減,昨回落至13宗,是近一個月的新低,是市民堅毅拼搏抗疫的成果,實在來之不易,在復活節幾天的長假,市民切勿掉以輕心,更須加強自律,減少群聚,以免之前的努力功虧一簣。
    昨天新確診數目13宗,其中10宗是有外遊紀錄。這是港府自上月19日落實要外地入境人士須強制檢疫14天以來,由最高每天65宗確診回落到現時低位,而外地輸入個案亦由高峰期的47宗回落至10宗,從趨勢而言,輸入個案引發香港第二波疫情,有趨緩迹象。
    但疫情攻擊未完,令人擔心的還是一些港人留美學生在暑假回港,是否會引起第三波疫情。美國疫情正處高峰期,本港要輸入個案持續回落,須繼續加強對入境人士的病毒檢測,才能切斷病毒輸入。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