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美國交響樂團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美國交響樂團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美國交響樂團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oiuy (少年pi)看板clmusic標題[新聞] 紐時中-非典型美式交響樂團在中國的尷尬時間...

美國交響樂團 在 CUP 媒體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1 11:26:31

【雷射筆之用】  所謂雷射有功率之分,威力也有程度之分。  不同強度的雷射,可以在人類生活中擔當不同角色,例如教人觀星時,有觀星筆在手,方可用光束清楚指向天上不同星體;又例如內地劇院,也會用低功率的雷射筆照射觀眾,勸人自律。  在表演中,劇院工作人員只要發現有觀眾玩手機、通電話或偷拍,便...


非典型美式交響樂團在中國的尷尬

許淥洋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2年11月22日

說來也真是有趣,美國雖然不是古典音樂的發源地,但這塊土地上卻擁有着世界上最多的
交響樂團。光全美登記在冊的樂團就超過1100支,其中五分之一者有常年的演出計劃;運
營資金超過千萬水平的樂團有將近50支,具有國際聲望的不少於20支;在2008年英國權威
的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評選的全球20支最傑出交響樂團榜單上,美國樂團佔據了七席
之多,而舊金山交響樂團就是其中之一。

上周末,被稱為MTT的邁克爾·蒂爾森·托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和他擔任首席指
揮的舊金山交響樂團在京滬兩地亮相。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一支歐美頂尖樂團的來華演出
早已見怪不怪。自從被稱為“巨蛋”的國家大劇院落成之後,中國就成了著名交響樂團亞
洲巡演的必經之地,光今年出現在國內音樂廳中的歐美頂級樂團就不下十支。就像在美式
快餐、蘋果手機和好萊塢電影面前趨之若鶩一樣,中國觀眾對於來自美國的交響樂團始終
有一種特殊的好感。

美國樂團與中國的淵源甚久。1973年費城管弦樂團首次訪問正值文化革命期間的中國,幸
運地成為了首支在中國大陸演出的西方頂尖音樂團體;而1979年波士頓交響樂團的訪華之
旅則是一次轟動性的文化事件,至今年長的中國觀眾對激情四射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依
然記憶猶新。直到上世紀90年代,紐約愛樂樂團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相繼來華,中美兩國
元首還都以撰寫賀詞的方式以示演出規格的不同凡響。

交響樂在中美兩國也有諸多相似之處。相對於發源地歐洲,交響樂在美國和中國亦是不折
不扣的“舶來品”和“二手貨”,只不過美國接受交響樂的時間比中國早了將近整整一個
半世紀。在電影、流行音樂、數字多媒體尚未出現的年代,交響樂藝術因其罕見的力量、
龐大規模和感染力成為當時最具奇觀效應的表演形式,120分貝聲壓的強力衝擊伴隨着急
速的腎上腺素升高,好奇心甚強的美國人不會對此置若罔聞。

在歐洲,交響樂團大多是歌劇院的衍生物,但素無歌劇歷史的美國卻憑藉快速的經濟發展
跨越了傳統的阻隔,直接成為了年輕的交響樂國度,而王國的建設者則由不計其數的歐洲
移民組成。19世紀中葉歐洲革命帶來了第一批拓荒者,在他們的努力下美利堅交響樂帝國
在19世紀最後20年創立,聖路易斯、波士頓、芝加哥、費城交響樂團等今天美國最重要的
管弦樂團基本都出現在那個階段。而拜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所賜,如麻的偉大指揮家從歐
洲遷徙至美國,從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布魯諾·瓦爾特(Bruno
Walter)、到謝爾蓋·庫謝維茨基(Sergey Koussevitzky)、萊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從他們的姓氏便不難判斷其祖國的方位,而正是他們幫助美國交
響樂文化具備了足以和歐洲抗衡的實力。

沒有歐洲精英文化的繁文縟節,美國人張揚的性格全面地體現在了美國樂團的演奏風格中
豪放明朗的氣質,動感十足的風格,技巧卓越的演奏,和性能卓越、動力強勁的美系
汽車可謂如出一轍。

不過,上周亮相京滬兩地舊金山交響樂團卻迥然不同。他們沒有凌厲的音響效果,鮮明的
動態對比,以及爆棚的演奏幅度,這支美國西海岸樂團甚至偶爾會流露出歐洲樂團的溫潤
與內斂,給人留下全然一派“非典型”美國樂團的印象。

在北京演出的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交響曲》是其風格的最好反
映。綿綿不絕,蓬鬆爽滑,讓單純的感官體會勝過對情感的衝擊,樂隊具有十分迷人的音
響質地,光感十足的弦樂長時間地貢獻着充盈明麗的音響。如果說歐洲樂團的聲音像是膠
片時代的老照片,質感微妙,光影獨特,美國樂隊的音響則好似數碼時代的影像,銳利鮮
活,對比強烈。但舊金山交響樂團則像是一副單色調的水粉畫,明亮而層次單純。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撕心裂肺的《第五交響曲》同樣不溫不火。雖然MTT被公
認是繼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後美國樂壇最傑出的馬勒作品權威(他與
伯氏纏綿悱惻的關係也常被人當做談資),但與伯恩斯坦充滿情感張力的演繹不同,汪洋
恣肆的情態着實與陰柔的MTT無涉,他對音樂細節的雕琢遠勝於宏觀的布局與推進。不論
是在上海演出的的那場馬勒,還是北京演出的拉赫馬尼諾夫,決定意義的高潮總是漫不經
心地從他手指間點點溜走。

鋼琴家王羽佳的出現讓音樂會有了短暫的興奮,值得玩味的是,比起溫文爾雅的MTT和他
的樂隊,這位個性張揚的中國鋼琴家倒更像是美國文化熏陶下的產物。她不僅技巧嫻熟,
表現欲也十足,從着裝到舉手投足都引人矚目。在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
曲》中,她擁有着足以抗衡整個樂隊的音量,在音符泛濫的快速音群里保持飽滿清晰的顆
粒感,並釋放出妖嬈而多變的音色。她表演時投入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也助長着舞台感染力
,而開衩的裙擺和性感的腳踝同樣為演出增色。

以往,美國樂團訪問中國似乎都會背負着不同尋常的外交使命。費城、波士頓、紐約的樂
團來華演出時,每每扮演着文化外交家的角色。今年上半年造訪北京的費城管弦樂團可謂
風頭出盡,不僅和國家大劇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還把著名的“費城之聲”帶到了北京
的名勝古迹和市井社區。而相比之下,舊金山交響樂團的中國之行要清心寡欲,簡單得多
。這次他們是受到“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邀請來華,參與第二屆“中美文化藝術
論壇”,論壇的歡迎詞中提到,希望“成為中美兩國友好合作的橋樑”,這是舊金山交響
樂團身上的“外交”使命,但或許正逢中國高層領導人換屆的敏感時機,不論是論壇還是
演出活動,相較往年都更加低調。

平心而論,即便作為一次純粹的音樂之旅,舊金山交響樂團和MTT的表現亦少有驚艷之處
。對於那些迷戀歐洲樂團傳統底蘊的聽眾來說,難免對“暴發戶式”的美式交響樂嗤之以
鼻,可青睞美式樂隊的人估計也太難接受舊金山交響樂團和風細雨的風格,這些都讓作為
“非典型”美國樂團的舊金山交響顯得兩邊不靠,不尷不尬。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ulture-arts/2012/11/22/cc22mtt/zh-h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74.72.4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