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繪畫的意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繪畫的意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繪畫的意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繪畫的意義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識HOM的那一年,她剛出版《大城小事》。起初,她在自己的臉書上連載 大城小事-Big City,Little Things,沒有稿費,用的是下班時間,她就這樣畫呀畫,畫她觀察到的小人物故事,那些就在我們身邊的故事。 後來有機會合作,是植劇場時的《魔幻時刻-THE ACTOR》,記得第一次把HOM...

 同時也有7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

繪畫的意義 在 法鼓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7:49:39

【學佛Q&A】禪修風潮為何風行全球? 現代人物質生活進步,伴隨而來的壓力卻更大,工作、人際、社會、家庭等 #壓力 ,往往逼得人們喘不過氣。適當的壓力是進步的動力,然而,長期處於高壓下,對身體與 #心理健康 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了釋放壓力,各種按摩紓壓、芳香療法、療癒系小物、慢活旅遊等名目應運而...

  • 繪畫的意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5 21:47:36
    有 109 人按讚

    認識HOM的那一年,她剛出版《大城小事》。起初,她在自己的臉書上連載 大城小事-Big City,Little Things,沒有稿費,用的是下班時間,她就這樣畫呀畫,畫她觀察到的小人物故事,那些就在我們身邊的故事。

    後來有機會合作,是植劇場時的《魔幻時刻-THE ACTOR》,記得第一次把HOM的彩稿給小棣老師看,老師非常驚訝,「這個畫家的美感很好,色彩用得很美。」2019年,HOM和編劇雁心以《魔幻時刻-THE ACTOR》獲金漫獎時,在台下的我們都激動到掉眼淚了。

    2020年,HOM再拿金漫獎。她以自己獨立完成的作品《大城小事4&5》獲得金漫獎年度漫畫獎,在此之前,這個系列幾乎年年入圍,但年年落榜。

    在頒獎典禮上,她是這麼說的,「我曾經有點迷失,本來是在網路發表作品,畫自己開心的東西,中間卻開始自我要求要更好再好。」畫著畫著,也像尋找自己,直到《大城小事4&5》,她才回到創作時的初心,回到畫畫時單純的開心,「我也希望能帶給讀者這樣的心情。」

    2021年,HOM交出驚人之作《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上)》,由 蓋亞文化 出版,故事描繪主角楊佐三郎如何醉心於畫畫,原本自信滿滿、懷抱畫家夢的少年,在第五回臺展中落選後受挫,因著哥哥的一句警語,他決心赴法學畫,尋找繪畫的意義。

    這本漫畫太好看了。起初在 GO原漫基地 追連載時,HOM的分鏡與節奏就讓人驚豔,我曾經著迷地看著同一頁看了整整十分鐘,想像著HOM經歷過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作畫改變。

    確實,她不太一樣了。

    在EP9裡,漫畫家HOM與我們分享這段創作過程,相較於過去的「緊」,HOM這幾年顯得「放」了許多。她自在盤段靠坐在錄音室裡,笑聲清朗,啜飲著手上的啤酒。我問她:「妳現在快樂嗎?」她回答我:「快樂呀!有什麼能讓妳不快樂呢?」

    過去,她會很努力希望表現得好,期待很多鼓勵與回饋。但這幾年,她重新拾回畫畫的快樂,「或許是比較敢做自己?(笑)我還是好喜歡畫畫啊,以前會覺得,『天啊,我這樣畫好嗎?』但現在不會了,我愈來愈能回到畫畫的樂趣。」

    她說起兩年前。那是她第一次到新北市永和的 楊三郎美術館&咖啡廳 Yang San Lang Art Museum & Cafe 取材,看著臺灣油畫大師的真跡,她細細觀察著畫作裡的光影、顏料濃薄,試想楊三郎經歷過怎麼樣的創作生涯。同為創作者,同樣傾注青春與信念在畫畫上,也曾經歷過迷惘仍不曾停筆。

    離開美術館前,HOM看見楊三郎生前的一句話:「我下輩子還想再畫畫。」幾個字震懾了她,「那是我覺得跟他最靠近的時候。」接下來的兩年,她大量閱讀臺灣藝術史的資料,大學就讀美術系的她,在密集的取材過程中,重新了解臺灣藝術脈絡。

    現在,她正在創作《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下)》。說起準備再開的連載,她自己也非常期待,「下集有更多對於藝術的價值的討論,我覺得,會比上集更加好看哦。」說這句話的時候,HOM還是「鬆」的,眼神閃閃發著光。

    *本集再度感謝 啤酒頭 Taiwan Head Brewers Brewing Company 贊助
    *警語: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飲酒過量有害身體健康。

    ★☆ 贊助我們 ★☆
    請我們喝杯咖啡,讓我們能繼續說漫畫給你聽 💖
    https://pay.firstory.me/user/kidultcomic

  • 繪畫的意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31 00:02:29
    有 92 人按讚

    一直很喜歡HOM 大城小事-Big City,Little Things 的漫畫,HOM擅長觀察人性,對於小人物的故事總是能細緻描繪。她和編劇柯雁心以原創漫畫《魔幻時刻 THE ACTOR》描繪植劇場小Q演員的養成過程,那部漫畫後來拿下金漫獎,而她所取材的小Q們,也在影視圈發光發熱了。

    過去一直覺得HOM自我要求極高,是個有點「緊」的創作者。去年她以《大城小事4&5》拿下金漫獎時,她的致詞特別讓我感動。過去她總是要求自己要更好再好,但這幾年,她好像「鬆」了一點,開始再找回畫畫的初心了,也找回畫畫的快樂。

    HOM最近一本作品《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確實讓我驚艷,漫畫故事節奏順暢不說,色彩光影運用與漫畫分格的突破,加上處理輪廓線的細膩,真的是非常精采的一本作品。

    日前為《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做了小小的訪談,在HOM突破自我的階段,能採訪她對於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真的非常美好。也敬請期待,HOM會來上Podcast節目哦! 🥰 🥰

    總之,是非常好看的漫畫,請大家都買一本吧!

    ***********************

    「我下輩子還想再畫畫。」 受臺灣油畫大師感動
    漫畫家HOM耗時兩年創作《無價之畫》,絕美改編楊三郎畫家之路

    漫畫家HOM說起一開始。

    那是她第一次到新北市永和的楊三郎美術館取材,看著臺灣油畫大師的真跡,她細細觀察著畫作裡的光影、畫布上的顏料濃薄,試想楊三郎經歷過怎麼樣的創作生涯。同為創作者,同樣傾注青春與信念在畫畫上,也曾經歷過迷惘仍不曾停筆,離開博物館前,HOM看見楊三郎生前的一句話:「我下輩子還想再畫畫。」幾個字震懾了她,「那是我覺得跟他最靠近的時候。」

    彼時,HOM才剛開始取材。兩年之間,她大量閱讀臺灣藝術史的資料,大學就讀美術系的她,在密集的取材過程中,重新了解臺灣藝術脈絡。兩年後,HOM完成《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上)》,故事描繪主角楊佐三郎如何醉心於畫畫,原本自信滿滿、懷抱畫家夢的少年,在第五回臺展中落選後受挫,因著哥哥的一句警語,他決心赴法學畫,尋找繪畫的意義。

    漫畫家HOM連續兩年獲得金漫獎肯定。2019年,她以《魔幻時刻-THE ACTOR 2》獲得青年漫畫獎,去年再以《大城小事4、5》獲得年度漫畫獎。過去,她擅長現代的題材,漫畫角色的年齡也與自己差不多。《無價之畫》是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的漫畫,也是她第一次嘗試歷史改編題材,整整176頁都是全彩漫畫,還得跟上網路連載的節奏壓力。

    🎨 一個漫畫家畫一個畫家的故事 🎨

    接到這個案子時不擔心嗎?「不會耶,我覺得好有趣哦!講歷史、談繪畫,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也是全新的挑戰,是我從來都沒有嘗試過的題材。」一個畫家去畫一個油畫大師的故事,也是吸引HOM的一大原因,「創作過程,我一直想著該如何演繹另一個人畫圖的想法,還有他的成長歷程。雖然我們都是畫畫的人,但一定會有很不一樣的地方吧。」

    HOM大學讀的是美術系,她坦言,楊三郎是美術系學生讀臺灣美術史時一定會讀到的畫家,但當時多半是為了考試,並沒有額外多做功課。第一次造訪楊三郎美術館取材時,看著眼前楊三郎常用的畫具、旅法時的工具等等,她腦海裡也冒出畫面,好像一步一步跟著楊三郎成長,從最初畫畫的少年開始,到後來成為臺灣油畫大師。

    「有個很有趣的觀察是,起初,楊三郎畫畫時塗的油彩顏料比較薄,但後來,他帶著妻子小孩去歐洲時,畫作裡的顏料變厚了。」HOM在心裡揣想,是不是經濟比較寬裕了呢?「感覺很合乎脈絡呢。就像他當時去法國或日本,是一邊打工一邊畫畫的,直到後來愈來愈成功,顏料就變厚了。」在故事裡,HOM也細膩描繪楊佐三郎如何經驗於各種畫派,以及受到印象派畫家的影響。

    像是在楊三郎身後的一雙眼睛,HOM慢慢理解畫家的成長,自我的心境如何改變,「我慢慢透過這個案子的創作過程,好像愈來愈了解他。」於是,HOM在作品裡也突破過去習慣的作畫方式,她大量使用光影變化,也是對畫家的致敬。「從楊三郎的作品裡,會知道他是一個很追求光線的人,多數時候都在戶外寫生,他很喜歡光線打在物品上的感覺,屬於『外光派』。」

    🎨 細緻講究漫畫裡的光線,向畫家楊三郎致敬 🎨

    只是,昔日的楊佐三郎是在花園裡迎著下午的光線作畫,但HOM多數時候是窩在家裡畫畫,因為整個過程都在趕稿,「有啦,我有在外面畫畫,不過是在高鐵上趕稿……(淚)我只能用腦袋與作品來致敬,行動上完全無法致敬。」HOM也確實非常強調光線,《無價之畫》的第一頁便是光線非常美麗的跨頁,畫面上的楊佐三郎執著調色盤,自信地看向漫畫家望過來的視角。

    在《無價之畫》裡,HOM也運用較實驗性的分鏡破格處理。她笑說,自己其實是滿框架裡的人,畫圖時也滿中規中矩的,但在法國安古蘭駐村的那一年,她閱讀許多歐洲漫畫,從法國漫畫裡看到各種趣味的破格方式,對話框也不似傳統日漫常見的Z字型走格方式。「我滿框架內的,比較沒有那麼爆發或突破的畫法,也想藉著這次機會,去思考分鏡的改變,嘗試做突破。」

    跳脫框架,對HOM來說自然是個挑戰,「但這個挑戰不會太痛苦,一點一點改變,試試看一點一點調整,反而很好玩。」而在全彩漫畫裡,輪廓線有時也會是干擾閱讀的因素。對此,HOM亦有自己的巧思,她捨棄傳統使用的黑色輪廓線,改以咖啡色輪廓線處理角色,有時輪廓線外再上一些白,讓人物更加跳出,但又不致於讓全彩漫畫讀起來感覺到負擔。

    在176頁的全彩漫畫裡,HOM也有自己特別喜歡的一幕,便是第32頁。在前一頁,故事描述「楊佐三郎」的名字與哥哥不同,「佐」字來自父親之名「楊仲佐」,「佐」也是幫助的意思。「但只有楊三郎的名字加上了佐,我的解讀是,爸爸把自己的名字冠到他身上,也像是在幫助他。確實在一路上,他也受到爸爸和哥哥的幫助。」

    🎨 從楊佐三郎的畫家人生,思索畫畫的意義 🎨

    在HOM最喜歡的第32頁裡,幼年的楊佐三郎在父兄的互持下往前走,第二個鏡頭則是楊佐三郎一個人騎著單車往前行,背影看起來有點孤獨。台詞是這樣的:「即使我期望是三個人相扶相持,但實際上,只有他們單向幫助我,只有變強,才有能力報答他們。我只會畫畫,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我還是只能往畫畫這個方向前進吧?」

    HOM記得,「畫這頁的時候,我感覺到,他很想前進,但又很徬徨。」這樣的心境其實也呼應著HOM的自我投射。「我常會想,畫畫真的是一件很任性的事。好比我如果是個廚師,還能為家人做一桌飯菜。但畫畫是很自私的,這也是畫畫的人很脆弱的時候吧,畫畫沒辦法帶給家人幸福呢。三十歲左右的我,三不五時會想到這樣的問題。」

    接下來的第35頁,騎著腳踏車的楊佐三郎來到基隆港邊,HOM的視角落在單車的車輪。從單車車輪看出去,是一艘巨大的郵輪,正準備航向世界,這也是她刻意製造的類比,「船在前進,腳踏車也在前進。我刻意把輪子放在前側,跟遠方的船比起來,腳踏車很渺小。感覺我們在很小的地方,嚮往很厲害的遠方,就像創作者看見很厲害的作品,忍不住會想,『一樣在畫畫,一樣在前行,他們為什麼這麼強大?』」

    但相較於早期的作品,HOM這幾年顯得「放」了許多。過去,她會很努力希望表現得好,期待很多鼓勵與回饋,「說穿了,早期比較譁眾取寵。」但這幾年不一樣了,她開始重新拾回畫畫的快樂,「或許是畫久了比較敢做自己?(笑)我還是好喜歡畫畫啊,以前會覺得,『天啊,我這樣畫好嗎?』但現在不會了,我愈來愈能回到畫畫的樂趣。」

    🎨 在成長的土地理解土地的故事,繼續畫畫吧 🎨

    當然也有痛苦的時候。

    HOM記得,在畫《大城小事4、5》時,她一度罹患肌腱炎,手碰到鍵盤就痛,「那時我一直在復健,但即使不畫畫時,手也痛得不得了。醫生跟我說,不能再畫了。但我覺得我還沒畫夠啊!那陣子,物理上與心境上都好痛苦。創作是這樣有趣的事情,永遠都有畫不完的東西。其實,我已經不太去想有多少人喜歡我的作品了,只要能畫畫,都是開心的。」

    現在,她正在著手準備《無價之畫》下集。問她想跟讀者說些什麼?她是這麼說的:「我希望大家可以多認識臺灣藝術家,了解臺灣藝術的成長脈絡,以及裡頭歷史的演進,可以更理解臺灣美學的狀況。當年藝術特別蓬勃發展的時候是日治時期,全世界的藝術都在興盛,臺灣受到日本影響,自然會出現傾向日本的官派美學,但也有像楊三郎、陳澄波較傾西方的畫風。」

    「這跟臺灣漫畫環境很像,我們受早期日本漫畫影響,近年受歐美、韓國影響,到底該如何把這些力量融合起來,讓這塊創作土地更強大,這是到現在都無解的事情,也是我們畫畫的人共同面對的課題。但沒關係啊,我們會繼續畫。所以我很想跟讀者說,去了解臺灣美學的脈絡,就能更了解臺灣美術現在的狀況。這就是我們生長的土地,我們要自己對這裡有所了解。」

    同樣是畫畫的人,以楊三郎故事為底改編,有一時半刻覺得自己與楊三郎特別靠近嗎?HOM說起最初,「那是第一次去楊三郎美術館,我看完博物館,要離開之前,看到了那句話,『我下輩子還想再畫畫。』我很能明白呢。因為楊三郎喜歡畫畫這件事情,完全不用懷疑,他的產量太多太多了,完全不需要懷疑這句話。看到這句話的時刻,我覺得,是我跟他最靠近的時刻了。」

  • 繪畫的意義 在 熊妤Hsiung Y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7-24 11:21:09
    有 77 人按讚

    藝術治療 丨230x150 cm 丨2018丨熊妤油畫創作

    當我行經繪畫之路心靈面臨了困境,我能如何走出低潮,日復一日揪心翻攪,我必須找到出口。一直以來我在繪畫的過程用情用筆記錄了成果,當我遇上了磨難和苦澀會與喜愛的作品進行對話,讓創作力與行動力更加的堅定,我了解藝術對複雜深沉的心理起了治療的作用,為了心靜於是我把名人名畫的視象放進我的畫布𥚃,過程中所產生的心裡向度很微妙,有時無言以對、有時如雨過天青般的舒坦。

    以治療角度而言,「某種精神陪伴」無疑是一種舒壓的方法,讓我以更多的沉思、敘述完成與某個時代創作者的對話,不是像不像的追求,而是深刻探求。以藝術為基礎研究自己所需要的陪伴亦是用來專注產生新體認的過程,將他人與自己的藝術創作當作是了解自己所從事的重要指引與恢復心靈勇氣的方法之一。

    發現之旅比欣賞名畫了解名人的觀點更讓人深入,因為它包含了所有的沉浸在某種狀態的一線一畫、一油一色的世界𥚃,這幫我度過了一些心理混沌的階段。我畫抽象以創新為核心精神,就治療而言我需要一個獨特的類摹擬來理解分辨自己前進與想創新的動力,這種精神性的質化把內心的影響、外在的現象以及我認為的行為科學角度來看,我得到了許多寶貴面向。以經驗式的真相去沉思來得到精神上的救贖,從找尋的途徑來滿足自我探究的依心,透過陪伴來探索一路繪畫生涯所衍生與浮現的不確定性,這藝術心理治療的創作就是豐富的臨床實驗。

    從梵谷割耳後的自畫像、席勒的飄浮者、畢費的小丑,在過程中莫名有了不協調的精神狀態也讓繪畫變得更加混亂,並不是有意把情緒夾進色彩與筆觸裡,一切來的很真實,也讓自己更加調整心態來省思繪畫的意義,我不知這是否稱為內心安慰劑效應,它的確在我個人經驗中產生了許多心理反應。有關畢卡索的夢、夏卡爾的藍色馬戲團、莫迪里安尼的載著寛邊帽的珍妮·艾比荳妮以及有元利夫的人們創造一個雲,在腦海意圖中感受陪伴的有形無形助力,不過在過程中也遇到繪畫的不同難題,構圖的配製、顏色的張力與對比,以及𧗠生出創作哲學的困惑。

    我相信心靈動了是讓我們更進一步意識到在經驗中發生了什麼事,並坦然接受它對自己的影響,終於我得到了共同核心的價值,於是再加乘自己的脈線技法運用了暈染、細描、遮掩、多層次色彩的堆疊進行難以複製的統合。

    我經歷了人生繪畫階段的具體紀錄,享受擴展思路上游的歷程,領略了精神陪伴在心理的反應,以區別我對繪畫的主題、過程、結果的眾多想法,我認為重視心靈的低潮期,終究是需要找到解決的方法。

    我藉由藝術來表達另一個存在的藝術~熊妤

  • 繪畫的意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9-26 12:56:11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PhotoGrids」, Sol LeWitt, 1977(Harris Press)
    https://mcachicago.org/Collection/Items/1977/Sol-Le-Witt-Photo-Grids-1977
    ②「Then & Now」, Ed Ruscha, 2005(Steidl)
    https://steidl.de/Books/Then-Now-0814233344.html

    美國是當代攝影書歷史中不可不談的國家,不僅從創作者、研究者、策展人、出版者到機構經營者,都建構起當代攝影書的世界,真正意義上認識攝影書可以作為創作的實踐,而兩位觀念藝術重要的先驅者,更將觀念藝術的想法帶入書本之中。攝影是記錄常規事物的媒介,書籍是日常唾手可得的物品,將藝術的觀念透過攝影的視覺呈現,置放在書籍自身的結構與系統運作之中,由攝影的記錄特性過渡到書籍的翻閱動態。Sol LeWitt 曾說,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 繪畫的意義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6-02 14:30:10

    「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由註冊園境師古兆奉先生,透過位於大埔的綠匯學苑,分享古蹟活化的理念,如何保留當中的歷史記憶,而又兼顧現今環境生態、工程等的種種考慮,讓古蹟在現今社會產生新的意義。

    分段:
    00:43 古蹟歷史及活化理念
    03:02 保留歷史記憶
    04:25 現代工程考慮
    07:43 環境生態考慮
    11:37 推廣綠色生活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8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 繪畫的意義 在 田心蕾 LeiLe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5-22 14:38:40

    每個人都有心痛的時候,有時候甚至覺得痛到心臟遺失了。一個女孩,因分手的愛人,而失去了人生意義,發現自己遺失了代表心臟的玫瑰。到處尋找到最後一刻只剩下一片花瓣...

    田心蕾,熱愛音樂與創作的女孩,小時候有點自閉傾向的她,總顯得和這世界格格不入,但看見了眼前的鋼琴,才找到自己的存在。

    「藝術是一種不同的自我呈現。而這種理念的傳達不受限,不管是畫,還是音樂。」

    她相信,一個人的出現,呈現了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因此創造出的,代表著以前所學,現在體驗,與未來觀點。

    每首創作,都像是代表了她,又來到了這個世界。

    -------------------------------------------------♫----------------------------------------------------
    我這裡有點痛
    詞 / 田心蕾 吳易緯
    曲 / 田心蕾

    遺落了 名字的森林
    跌倒後 刻下的瘀青
    你說只能 陪我走到這裡
    以為 找出口 傷口 就能痊癒
    小心翼翼前進 連呼吸都怕驚動回憶

    越過了 約好的山嶺
    帶不走 沿途的風景
    才懂毫無保留那不是愛情
    還是 會問起 最近 你的消息
    說再見的笑容 原來就是 刻骨銘心

    我這裡有點痛 你要不要聽
    捨不得都是你 成為我的秘密
    我們已經夠努力 才會忘記自己
    就 勇敢放棄 讓受的傷都 值得一提

    我這裡有點痛 你要不要聽
    錯過你相遇你 都是好的事情
    沒有誰對誰不起 只是覺得可惜 可惜不能在一起
    最後的約定 我們都要 相信愛情

    🎧 數位平台點播: https://Star.lnk.to/eTEdlE3V
    🔔 訂閱田心蕾官方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5hnk_xAxl4K9PxdHb3Y7A?sub_confirmation=1

    -------------------------------------------------♫----------------------------------------------------

    音樂 Credit:
    詞:田心蕾,吳易緯
    曲:田心蕾
    統籌:田心蕾
    配唱製作:ZiRO 劉傑洛
    和聲/和聲編寫:Angel 陳思函
    混音:Oliver Kim 金東炫
    吉他:Lee Taewook
    錄音師:ZiRO 劉傑洛

    動畫 Credit:
    導演:田心蕾(累累)
    人物背景繪畫設計:田心蕾(累累)
    人物動畫: Suyo 藍宇淑 (貳拾肆格)
    背景動畫: Suyo 藍宇淑 (貳拾肆格)
    故事/分鏡:田心蕾(累累)

    #田心蕾 #累累 #leilei #我這裡有點痛 #iamhurt

    -------------------------------------♫更多leilei-------------------------------------------------

    ☞田心蕾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raeannatian/
    ☞田心蕾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raeannatian/
    ☞插畫累累FBhttps://www.facebook.com/kissleilei/
    ☞插畫累累IG: https://www.instagram.com/kiss.lei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