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總統府第三局副局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總統府第三局副局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總統府第三局副局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總統府第三局副局長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陳思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疫苗打高端入境越南多隔離7天 #外交部是想混淆視聽嗎 #越南衛生局認可疫苗連結至今連不上 國產高端疫苗今日開打,總統蔡英文率先早上7點半直播打高端疫苗。媒體也指稱直播之因,是因為之前大家都懷疑蔡總統今天打的是「生理食鹽水」或「安慰劑」。所以今天全程直播中,有讓大家看到護理師是拿全新包裝的高端疫苗...

  • 總統府第三局副局長 在 陳思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3 12:56:44
    有 905 人按讚

    #疫苗打高端入境越南多隔離7天
    #外交部是想混淆視聽嗎
    #越南衛生局認可疫苗連結至今連不上

    國產高端疫苗今日開打,總統蔡英文率先早上7點半直播打高端疫苗。媒體也指稱直播之因,是因為之前大家都懷疑蔡總統今天打的是「生理食鹽水」或「安慰劑」。所以今天全程直播中,有讓大家看到護理師是拿全新包裝的高端疫苗,現場拆封來打。然而外交部雖在上週發布越南政府接受疫苗台灣完整接種證明減少隔離七天,卻沒有明說#越南認可疫苗不含高端, #打高端無法縮減隔離時間,外交部新聞稿中提供的越南衛生局認可的疫苗查詢網址( https://bit.ly/2XlyJty ) 從週五至今根本連不上,擺明想混淆視聽。

    #疫苗打高端入境越南多隔離7天
    8月4日越南衛生部第6288/BYT-MT號文規定,關於減少已接種兩劑新冠肺炎疫苗之入境人員集中隔離時間,未來只要完整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且可提出檢驗陰性證明的來自外國旅客,入境隔離時間可從2週縮短至7天。我外交部也在8/20正式發佈確認此項消息,並舉列國人可申請疫苗證明有三種: 1.小黃卡 2.接種醫院之英文版診斷證明書 3. 32家旅醫門診認證黃皮書。

    然而外國疫苗廠牌目前僅包括「WHO認可,或美國CDC、歐盟藥品管理局或越南已核准之COVID-19疫苗廠牌」。由於外交部中連結錯誤, #越南政府核准認定疫苗不包含台灣國產高端疫苗。所以#疫苗打高端入境越南比AZ、BNT、莫德納廠牌要多隔離7天。

    #高端進越南變低端 #越南自家國產疫苗不合法一樣不給過
    儘管現在越南疫情正嚴峻,正在進行第三期試驗的越南國產COVID-19疫苗Nanocovax六月曾申請緊急使用。但當時越南衛生部沒有批准,理由是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Nanocovax能夠獲批緊急使用。

    越南衛生部科技與培訓局副局長阮吳光這樣說,儘管Nanocovax已完成兩階段臨床試驗,並顯示出強烈的免疫原性,但樣本數還是太少,不足以充分證明它的保護效果。原則上,在一種疫苗廣泛應用之前,在安全性、免疫力和保護效力等方面必須有足夠的數據。「越南衛生部旨在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因此必須要對風險進行權衡。慎重批准疫苗並不是為難企業。」

    不只是高端疫苗目前不被越南認列為核准認定疫苗,越南自己的國產疫苗不照國際標準一樣不給過,對照越南政府為了國民健康謹慎再謹慎,我們政府卻一路下指導棋護航,還要國人支持僅過二期解盲就通過緊急EUA的高端疫苗。

    #檢查為何蔡總統帶頭打高端人民還是懷疑
    👉專家不背書:中研院士陳培哲退出疫苗審查委員後曾說,「國產疫苗如欲取得EUA,一定要以國際標準為主,結果食藥署卻弄出一套台灣特有的審查制度,「政府根本是說一套,做一套。」

    👉陳建仁打的是安慰劑: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年5月28日接受民視專訪,自爆夫妻都參加高端疫苗二期試驗,施打後沒有任何不適的感受,卻在7月自爆自己打的只是安慰劑。 #引發民眾質疑蔡總統當然也可以直播打安慰劑

    👉衛服部疾管署說不清楚疫苗保護力: 目前疾管署官網疫苗簡介僅有AZ、BNT、莫德納及高端四種疫苗簡介,前三種疫苗都載明接種2劑可預防有症狀之感染的百分比,唯獨高端疫苗沒有保護力數據。

    👉陳時中不保證取得藥證:指揮官陳時中8/17坦言,高端在巴拉圭僅千人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風險很大」,可能難以取得國內的藥證。

    👉等三個月只為高端原因薄弱:總統府在5/14曾爆出有員工家人與染疫的獅子會前會長用餐,CDC也一度緊急匡列隔離對象,引發總統府疫情拉警報。先不論第二類公務員都打國際認證疫苗打好打滿多少人,蔡總統醫療團隊和國安局長竟讓國家元首長期曝露在高風險中,只為等第三期臨床實驗都還未做的高端疫苗, 這也是民眾最不相信的主因。

  • 總統府第三局副局長 在 凱莉給點力-主播黃凱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0-25 11:26:43
    有 92 人按讚


    你們沒有資格自己調查自己
    然後把罪責丟給坐在駕駛室的司機一人獨扛
    因為你們都是利益相關人
    你們欲蓋彌彰地掩飾自己的錯誤
    只會讓大眾更想把這百年老店從頭到腳洗滌乾淨

    希望這不會只是維持ㄧ周的短暫新聞熱潮

    #凱莉說新聞

    通聯記錄曝光了。院長、部長、局長,面對200位死傷民眾,你們還能安坐上位嗎?

    台鐵普攸瑪號在宜蘭新馬車站發生嚴重事故,造成超過200人死傷。

    台鐵從局長以下,副局長、主祕、處長…全部都在媒體上說明是司機沒有通報ATP關閉,調度員都不知道…。

    今天凌晨事故火車司機的通聯記錄全文曝光。我讀完了。有些名詞我不懂。但我可以確定幾點。

    一、這列火車的動力會突然消失,又突然回復。
    二、這個動力突然消失又突然回復的狀況,司機在下午4點零5分,當火車還在貢寮與福隆之間時,司機就已經發現。並且向調度員求援。
    三、調度員,不斷請司機員到下一個停靠站來處理。
    四、列車檢查員在空中與司機的幾次對話,企圖找出到底是什麼問題。但說了半天也找不出故障的真正原因。於是檢查員決定讓火車開到到花蓮換車。
    五、事發當時,列車檢查員還仍然在空中與司機對話,試圖找到原因與處理。

    我不想也沒有能力去判斷誰有責任誰沒有責任。

    我可以確定的是,這列火車,從發生事故43分鐘之前,就已經發生了動力會突然消失又突然回復的故障狀況。
    然後從這個狀況出現之後,司機與調度員,司機與檢查員之間就在密集通話了解列車當時的位置、能否前進以及尋找故障原因。但是一直找不出來。檢查員作了在花蓮換車的決定。

    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我是車上的乘客而且知道我搭的普攸瑪號火車已經發生動力突然消失又突然回復的事。我會嚇得半死根本不敢再待在火車上。當列車在宜蘭停車時,就會要求台鐵局立即換車。而不是等到花蓮再換車。

    我可以確定的是,普攸瑪號的司機員,發現了問題,也知道他自己無法處理這個問題。於是向調度員求援,向檢查員求援。但他們也無法解決問題。
    同時看來有權力更換列車的檢查員,無論任何原因或理由,並不是作出立即換車的決定,而是等到花蓮再換車。

    我可以確定的是,列車上的司機員一路上都在忙著和調度員與檢查員說話。即使在下午4點35分火車停靠宜蘭時,接下來4點40分,4點46分,4點48分,全都一直在空中對話。但是列車的動力突然消失又突然回復的故障狀況一直都無法解決排除。

    我自己的推論是:
    1)列車發生了司機員、檢查員、調度員都無法解決的故障問題。

    2)司機員為了再度發生動力突然消失的問題,認為可能與ATP,這個防止列車超速的自動安全減速系統有關。

    3)從下列16:46:54開始的對話
    【司機員:現在變成ATP關起來。
    調度員:ATP關起來會好嗎?
    司機員:ATP關起來現在速度是有的。
    調度員:不是,ATP關起來他會是好的嗎?
    司機員:目前關起來速度是有的,觀察看看。
    調度員:好好好,那我叫列車長去你那邊,你教他復位。】

    我的推論是,司機員決定將他認為可能是造成動力突然消失原因的ATP系統關閉。
    而調度員也知道司機關掉了ATP,甚至認同這個方式,可以暫時解決動力突然消失的問題。

    4)很可能在司機員與調度員的對話之後,司機員與檢查員又開始對話。但是所有的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系統被關閉之後,列車的速度與安全就全靠著司機員自己必須注意到車速。否則就有可能超速造成事故。

    5)沒有想到就從16:46:54開始直到事故發生,司機員全在忙著分別和調度員與檢查員,仍然不停地在找如何動力突然消失的原因與如何解決的作法。他的注意力已經全被吸引到與調度員與檢查員的對話中。

    他太忙了。太忙著與調度員檢查員對話,太忙著處理他們提出來的問題。太忙著給檢查員答案。

    在只有一個人的狀況下,在那個事發之前的幾分鐘內,他忘記了他已經把目的就是能自動把關,讓火車不會超速的ATP系統關閉了。

    他也已經忘記這個時候火車的速度,全得靠著他全神貫注才能控制火車的速度。

    調度員雖然在事故發生前一、二分鐘前就知道ATP被關閉,但既然當時有動力了,可能更會認為這是解決動力突然消失的暫時有效方法。當然也忘了提醒司機員要注意車速。

    於是就在檢查員還正在和司機員對話的時候,飛快的火車已經來到新馬車站的大彎道。

    一切都來不及了。

    無論事發的原因是不是如我所推論的這樣。

    我認為台鐵局長、副局長與相關負責的主管副主管們,與所有當天負責的調度與檢查人員們,全部立即停職接受調查。

    因為從這份通聯記錄至少完全可以顯示:
    一、列車從事發之前43分鐘開始,就有大問題。
    二、這個大問題,一直沒被有效解決。
    三、這位一周支援普攸瑪駕駛任務一天的司機,只有一個人。只有單獨一個人來承擔,與各方通話,尋找故障原因,設法排除故障,以及最重要的安全駕駛火車的重責大任。
    四、台鐵局的主管們,並沒有說真話,說全部的真話,而且只有真話。

    請台鐵局長以下的所有相關主管與當天涉及人員,全部立即停職。接受第三方公正單位的調查。

    因為你們到底有沒有集體隱瞞事實?有沒有大家先講好該如何對外說明?到底有沒有故意避重就輕?

    因為你們再也沒有資格繼續在你們的職位上,自己調查自己,為自己說話。

    我再也不相信台鐵局的任何說法。我也不相信行政院或交通部會給出全面、徹底、深入、從制度面、系統面一直到管理面的完整調查。

    因為你們在政治利益與個人職位的考量下,全部都是當事人全部都是利害關係人,我不相信你們會說真話。

    請台鐵相關人員立即停職接受調查,並且禁止破壞或銷毀所有相關文件、資料與檔案。

    請由總統府下令組成由非政府機構人員甚至國外專家所組成的調查單位,來徹底調查本次普攸瑪號事故。

    這是18位無辜民眾的死難,這是185位無辜民眾的傷害。不拿出真正面對問題,徹底解決問題的決心,你們還能安坐在院長、部長的大位嗎?

  • 總統府第三局副局長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3-23 07:00:01
    有 8 人按讚


    #社論 國安團隊的表現令人擔憂
    府院在春節後進行了一波人事改組,主要異動集中在國安團隊;俟前陸委會主委張小月本月底轉任海基會董事長,這波人事調整算是大體到位。接下來,僅剩「虛位以待」的總統府秘書長一職,等待訪美歸來後的高雄市長陳菊接手。但觀察最近行政院對大陸「惠台卅一項措施」的因應,包括國安局長彭勝竹在立法院答詢時一問三不知,乃至新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忙著與自己的「陳教授」身分切割,新國安團隊的表現不免令人失望。

    對大陸「惠台卅一項措施」的因應作為,可謂新國安團隊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但不論是閣揆賴清德在立法院的答詢,或行政院公布的「八大強台策略」因應,都顯示國安團隊拿不出明確有效的對策,只有空洞的宣示口號,對於低迷的兩岸和外交議題拿不出新的思維,遑論端出具體作為。

    上月改組的新人,包括外長吳釗燮、陸委會主委陳明通都是蔡總統「自己人」,再加上新國安局政務副局長柯承亨等人,國安體系幾已全由綠營人士掌控。這樣的調整,一是因應年底選舉加強相關論述,二是回應黨內對內閣「老藍男」的批評。在這樣思維下的改組,幾可確認蔡政府未來的國安作為將向民進黨的傳統主張與獨派靠攏。

    至於點名陳菊出任總統府秘書長,主要是想借重陳菊在黨內的輩分與聲望,擔負黨政間的政治及政策溝通協調,並在未來兩次大選中擘劃選戰。之所以有此考量,一方面是總統府秘書長實際功能的轉變,另一方面則是緩和蔡總統獨斷作風引發的黨內反彈。

    若深入分析,國安議題難解主要出在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僵化,蔡總統領導深受獨派牽制,未來不知如何收拾後果。在這種情況下,吳釗燮、陳明通等人固能「貫徹」蔡總統主張,但如果上層思維不變,外交上仍死守原地,這對外和對陸關係又有何突破的可能?主政者在內政策略上獨斷又不願負責,誰當其秘書長都是政治損耗,除了年齡和資歷到頂的陳菊誰願跳火坑?

    二月的改組,也讓府、院之間的矛盾浮上檯面。相對於國安團隊大改組,內閣部會只作了微調。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甚至宣稱,賴揆原本根本沒有改組的想法。府院如此不同步,十分罕見。對照蔡總統與賴清德民意支持度越走向兩極分殊,賴揆的持盈保泰也就特別耐人尋味。

    也因此,政府回應大陸惠台措施,便出現了有趣的現象。第一,總統府在回應決策上選擇了退居二線,讓行政院去擋砲火。其次,大雜燴式的因應措施,基本上不脫對抗及零和思維。第三,政府的「因應措施」多半只是舊政策新整理,缺乏新意。

    最明顯的是,原本應由蔡總統主導的國安決策,賴院長多次越俎代庖,混淆兩岸政策底線。這樣的決策模式,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未來更可能造成府院權責不明的問題,導致外界難以解讀總統府與行政院的立場,從而使蔡政府面臨領導危機。

    無論總統是為強化兩岸外交的軟肋而重新整頓國安團隊,或者因黨政溝通協調欠佳而力邀陳菊接任總統府秘書長,都顯示她知道執政團隊的病因所在。然而,看出病因,卻未必保證能找到解藥。從國安團隊改組後的第一張成績單,已可證明此次改組並未強化國安決策功能。最令人意外的是,國安局長彭勝竹上任已一年半,被問及大陸國安方面的人事和情資竟一問三不知。從他驚人的失職,也就不難窺見蔡政府國安決策的品質了。

    蔡政府就任將近兩年,許多人事和決策依然不能步上軌道,這些紛紛擾擾,問題應不全出在蔡總統身上。民進黨執政前謙卑,執政後傲慢;執政前講民主參與,執政後忙分贓鬥爭;過多的承諾,貧乏的實踐,才是民意崩盤的主因。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