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緘默期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緘默期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緘默期意思產品中有3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萬的網紅CUP 媒體,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No news is the news】 為求愚民、方便管治,政權巴不得負責監察的傳媒消失殆盡,沒有新聞就是政權的最好新聞。不過,你是否知道,近代史上,身為民主國家的英國也出現過沒有新聞的一天? 1930 年 4 月 18 日,晚上 8 時 45 分,BBC 電台廣播的新聞報道,僅以幾...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介紹 訪問作者: 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內容簡介: 「你甩什麼門啊?」 「那你凶什麼凶!」 最讓家長、老師頭痛又心痛的 教養難題,終於有了解方。 ◎親子與師生,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 「對立反抗」的預防、脫困、見招拆招及關係修復。 ...
「緘默期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緘默期意思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緘默期意思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緘默期意思 在 書繭居 || 閱讀心得、書籍推薦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緘默期意思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緘默期意思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緘默期意思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緘默期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緘默期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緘默期意思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20:04:09
2021.04.16 《我是微笑,34歲,留職停薪中》 / 很好奇,大家平時會看書嗎?我自己的話……生病後,書越看越少,一開始偶爾還會去學校圖書館抓兩本散文或心理學,後來基本上會翻的就只有非看不可的教科書,因為腦袋常常像一團糨糊,每個字都認得,但是沒辦法組織句義,病情比較糟的時候,連聽懂人話都...
緘默期意思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20:04:09
2020.11.20 現實治療/抉擇理論 ▋5個遺傳需求碼 現實治療認為我們天生就有五個需求:生存、愛與隸屬、權力、自由獨立、快樂安寧,雖然每個人都有這五個需求,但是在程度、比例上會有個別差異。當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可能就會產生痛苦的情緒。 ▋完整行為—TAFP 我們的行為背後,不斷地向外...
緘默期意思 在 書繭居 || 閱讀心得、書籍推薦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43:03
(左滑看佳句) 2020.09.21 緘默的女孩 泰絲.格里森 ◼◻◼◻ 在閱讀之前看封面簡介,還以為作者會把重點放在「法醫」上,同樣是辦案,但比往常的辦案更加凸顯法醫的重要性,用與警察不一樣的思維和視角來破案。而且過程中可能更加強描寫驗屍的過程等等,這是我原先期待在這本書裡看到的。 可是我自己讀...
-
緘默期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9-18 06:55:39本集主題: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介紹
訪問作者: 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內容簡介:
「你甩什麼門啊?」
「那你凶什麼凶!」
最讓家長、老師頭痛又心痛的
教養難題,終於有了解方。
◎親子與師生,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
「對立反抗」的預防、脫困、見招拆招及關係修復。
❙對立反抗孩子心裡,其實是一道又一道傷痕。❙
我們不希望哪些情緒、行為在孩子身上出現,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
我們自己不要出現這些行為和情緒。
‧「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說好的遊戲時間到了,但孩子躺在地上哭鬧,大家對你們指指點點,好丟臉……為什麼孩子老愛這樣耍賴?
‧上課了,老師剛走進教室,那孩子又開始吵。「今天也沒辦法好好上課吧,他是故意的,其他課都沒事……為什麼專找我麻煩?」
‧「你就是愛唱反調!我不信治不了你!」你被激得氣極了,孩子嗆聲,你也直接嗆回去,變成惡性循環……這個關係的「結」,怎麼解?
◎曾幾何時,我們和相愛的孩子之間,只剩互看不順眼?
對立反抗孩子愛生氣、愛挑釁、愛爭辯,好像吃定了大人。最難的是,每個成長階段的「對立反抗」狀況都不同。王意中心理師提供了全面性的方法與指引,幫助頭痛心更痛的大人,與孩子重建關係。
◎對立反抗孩子,大多沒有「病識感」。
「都是誰誰誰的錯,我又沒錯!」我們說一句,孩子頂回十句,簡直是氣死人不償命。對立反抗孩子其實非常敏感,感到被指責時,容易反彈。但只要我們先放下成見,釋放出善意,將有助於減少孩子自我防衛的敵意。
◎調整與變化,是互相的。
對立反抗的化解,是關係的改善。並非只是單向要孩子改變,更不是逼孩子聽話,而是大人和孩子相伴,度過情緒劇變。透過互信互重,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進而紓解情緒。帶刺的玫瑰,終會願意與我們親近擁抱。
❙孩子對立反抗,其實多麼渴盼有人去看見,他張牙舞爪背後的脆弱。❙
作者簡介: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合作經歷,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校園系統(輔導諮商及特教服務)、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幸夫愛兒園、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財團法人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提供心理專業服務。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三百萬!
著作包括《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戒掉孩子的拖延症》、《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你被孩子3C勒索嗎?》、《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作者粉絲頁: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緘默期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1-30 22:00:14本集主題:「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介紹
訪問作者: 王意中
內容簡介:
孩子不是不說話,而是無法說。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比任何一個人都痛苦。
台灣第一本集結本土案例,
深刻探討「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專書。
你的孩子不說話嗎?
或是到某個特定環境就全身僵硬,不肯開口?
你覺得他只是太內向、害羞,
或認為他再大一些,自然就會說話。
但孩子可能正為「選擇性緘默症」所苦,急需你的接納、陪伴與協助。
台灣家長面對「選擇性緘默症」時,可能的5大迷思:
‧「他個性比較內向、文靜,等時間久了,他就會說話。」
‧「她在家裡會說話,可能是幼兒園讓她不太習慣。」
‧「他爸爸還不是到了五歲才會講話。『長大了就會好』,別擔心。」
‧「一定是教學太嚴肅了,孩子才會不敢說話。你們老師應該要調整。」
‧「她是『大隻雞晚啼』,像她爸,但爸爸也拿到碩士了啊。」
在不以為意、漠視與逃避下,
孩子可能就錯過早期療育介入的黃金時刻。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的疾病,好發於四歲左右的孩子。在台灣,「選擇性緘默症」長期被漠視或誤解,但「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並不是執拗、任性或被寵壞,他們心裡也很想表達,無奈龐大的焦慮與恐懼往往凌駕於開口說話。在這群不說話的孩子背後,那是想說而無法說的痛苦,那是無聲的吶喊。
當一個孩子在班上不說話,人際關係可能就會惡化,課業走下坡,甚至因此被霸凌,但孩子卻因焦慮而更退縮,更無法向大人求救,將所受的委屈說出口。若老師或父母未適時察覺,予以協助,孩子可能終生都會被囚禁在「選擇性緘默症」的牢籠裡。
理解、接納以及給予孩子正向經驗的累積,是王意中心理師認為最能開啟「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冰封內在的一把鑰匙,也是突破「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心牆的絕佳方式。書中特別細膩又完整地從父母、老師以及親師溝通的角度,提出各種協助「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早日擺脫焦慮,讓孩子融入人群與社會的方法與技巧。
作者簡介: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合作經歷,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校園系統(輔導諮商及特教服務)、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幸夫愛兒園、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財團法人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提供心理專業服務。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三百萬!
著作包括《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戒掉孩子的拖延症》、《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你被孩子3C勒索嗎?》、《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作者粉絲頁: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王意中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緘默期意思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No news is the news】
為求愚民、方便管治,政權巴不得負責監察的傳媒消失殆盡,沒有新聞就是政權的最好新聞。不過,你是否知道,近代史上,身為民主國家的英國也出現過沒有新聞的一天?
1930 年 4 月 18 日,晚上 8 時 45 分,BBC 電台廣播的新聞報道,僅以幾句話總結:「晚安,今天是耶穌受難日,沒有新聞。」(Good evening. Today is Good Friday. There is no news.)然後便播放音樂。
看似惡作劇的做法,令不少聽眾一頭霧水,箇中到底有何原因?
世界瞬息萬變,當天是否真的天下太平、無甚可報?事實上,當天英屬印度便發生史稱吉大港起義(Chittagong Uprising)的事件,革命份子 Surya Sen 領兵襲擊軍械庫,但由於革命份子破壞通訊系統,導致當地消息隔絕,令遠在英國的 BBC 記者無法得悉事態發展,無法作出即時報道。
除了技術原因外,也事關 BBC 編制及編採方針,使其沒有新聞報道。當年僅是 BBC 電台改組成立的第 3 年,機構尚未有獨立的新聞部門,每日僅靠 4 名編採人員,從路透社、英國新聞聯合社(The Press Association)等大型傳媒機構獲取新聞。而且由於人手有限,BBC 只集中報道具有重大價值的新聞,一般火災、交通意外等突發新聞,則不予廣播,藉此塑造一條精簡、高質素的新聞頻道。
此外,雖然當日英國政府打算透過電台廣播,回應早前的報章指控,但 BBC 為維護其公正形象,拒絕成為官方喉舌,最終寧願破天荒保持緘默,宣佈是日無新聞。「無新聞日」遂成為 BBC 維持新聞自主的體現,可悲的是,「無新聞日」對 90 年後遠東蕞爾小城卻是另一番意思。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緘默期意思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猜不透他人,也沒人了解我。人與人相處真的好難。
文章開始前先來講個小故事,故事主人翁是一對雙薪夫妻,丈夫下班後就躺在沙發上滑手機,累了一天的妻子同樣時間下班回家開始洗便當盒、洗衣服,忙到大粒汗小粒汗,客廳不時傳來丈夫看低能影片時發出的咯咯笑聲。
妻子開始覺得煩躁,家裡還有一堆事情沒做,不來幫忙就算了,還過得那麼爽,我又不是欠你的,幫你做這些事情也沒薪水拿,到底憑什麼這些事情都要我做。
於是妻子洗碗的力道越來越大,玻璃便當盒的碰撞聲也越來越大聲,客廳傳來丈夫的聲音
「老婆妳在幹嘛?」
「看不出來我正在洗碗嗎?」
「要幫忙嗎?」
「不用,這些事情我做就好。」
然後,丈夫就真的繼續看影片咯咯笑,還不時傳來笑得太開心的拍大腿聲;妻子把最後一個便當盒沖洗乾淨,幾乎是用摔的丟回碗槽,然後臭著一張臉去洗澡。直到兩人睡覺前都沒講過話。睡前,丈夫開口
「老婆妳今天怎麼都不講話?」
「有嗎?沒有啊。」
「妳在不高興嗎?」
「沒有,我要睡了,晚安!」
然後妻子翻身背對著丈夫,生了一整晚悶氣,旁邊傳來規律的呼吸聲說明丈夫已沈睡,這讓失眠的妻子更加火大,直到起床後妻子問丈夫
「你對我都沒什麼話要講嗎?」
「呃…什麼?」
「我昨天都已經那麼不爽了你竟然還能睡得那麼熟!」
「妳昨天在不高興嗎?」
「我都表現那麼明顯了你眼睛是瞎了嗎?」
故事就到這邊了,其實這就是躁鬱症期間的我與前男友的日常。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常常發生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會習慣用自己主觀的感受去猜測他人的想法,當對方沒有按照我們預測的去做時,就會開始覺得這個人怎麼這樣,也太過份了吧?
例如我下班回家後會希望趕快把該做的事情做完,洗完澡就可以好好休息,看看漫畫或是玩個遊戲之類的,雖然家事很多,但如果男友也幫忙的話很快就能做完了;但是對方的想法則是,上了一整天的課,下班回家想讓大腦休息一下,先看些搞笑的影片放放空,稍微休息一下後再去做該做的事。
在他還沒做之前就已經被急性子的我給做完了,於是我就認定這個人很懶惰,很沒同理心;同樣也教了一整天課,我都沒喊累還很巴結的去做家事了,煮飯給你吃還幫你洗餐具,而你竟然好意思躺在那邊休息。
於是我開始擺臭臉,我想他看到我臭臉應該就知道我在不爽了吧?
但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找不到第二個像自己一樣了解自己的人,即使是養大自己的父母、認識很多年的死黨或是已經相處大半輩子的老夫老妻,最多也只能知道你討厭吃哪一道菜、喜歡唱哪一首歌、欣賞哪一名電影明星等等的。
他不可能知道妳今天出門上班搭捷運時,被一個香水噴很重的大媽搶著擠進已經客滿的捷運車廂最後一個位置,妳眼睜睜看著車門關上捷運駛走;上班遲到已經很嘔了,還被碰巧心情不好的主管找麻煩,聽著主管找碴似的各種刁難問題,妳的工作進度完全停擺;好不容易熬了一整天總算下班,到了捷運站才發現手機遺留在公司了,走回公司拿發現大門都已經上鎖。
妳的一切不順雖然全寫在臉上,但是看到的人只會知道妳在不高興,如果妳不把這些細節講出來,永遠不會有人知道妳為什麼要擺臭臉;久了還會被認為難相處、愛擺臭臉。
當我們開始用自己主觀的認知去猜測別人時,就會習慣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但我們終究不是他人,他人的想法如何不可能如同我們所猜測的一樣。
華人被教育含蓄是美,但許多誤會就是在這種低能的含蓄下產生的;話不好好講清楚,一天到晚拐彎抹角用暗示的,以為全天下人都是自己肚子的蛔蟲嗎?就算真的是蛔蟲,最多也只會知道你今晚吃了什麼不健康的垃圾食物,不會知道你在想什麼。
想了解他人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用問的,不過對方要不要告訴你則是他人的課題,你可以問但對方也有拒絕回答的權利;同樣的,想讓家人、伴侶或其他任何一個人懂你,就要主動告訴他們你的想法,這是你的課題。
我們在童年時期經歷了因為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只能夠過哭泣來表示自己的不舒服,然而卻被父母斥責「再哭就不要你了!」或其他被否定情緒的類似狀況。在我們的成長環境中,多半不允許我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讓我們對此產生錯誤的認知,以為人必須隱藏自己的感受,或是必須表現出大家能接受的感受;於是不敢告訴他人自己真正的想法,怕被認為自己軟弱、無能,怕被嫌棄或被討厭,接著再來怪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懂你。
人與人之間要了解彼此就不能用猜的,那只會使人失去耐性,並且讓彼此的誤解越來越深;不是沒有人懂你,是你沒有給世界一個懂你的機會。
研究個體心理學之後,我開始學著有什麼不滿都直接講出來,反正合則來不合則去。我並沒有義務或是責任要忍受任何一個人對我的不尊重,如果我的直言讓對方感到不舒服,請自己想辦法去克服,他人的情緒不是我該負責的。
這樣直來直往的性格可能會被別人討厭,不過我用過來人的經驗來看的話,試圖討好所有人會非常的辛苦,而有一天這樣的行為也一定會被揭穿;眾人會發現你對待他人有一套公式在,哪些人得阿諛奉承、哪些人可以軟土深掘,從此你會被貼上「虛偽」的標籤。
一天到晚講著言不由衷的話,總是欺騙自己這就是社會、這就是現實、這就是為了生存必須做的犧牲。
不是,你只是沒有勇氣做你自己。
我不會花時間去討好討厭我的人,也不會期待他們某天突然喜歡我;他人要怎麼看我,那不是我該去煩惱的問題。
自從我開始這樣做之後,人生輕鬆非常多。
現在起,學著主動關懷身邊的人他們是否有任何的需要,並且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當他人的言行舉止造成你的不舒服時,別再為了氣氛的和諧而緘默,勇敢告訴別人自己的感受。
你不保護自己,誰來保護你?
更多相關內容👉🏻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入社申請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緘默期意思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十多年來,自己在參與校園諮商與特教心理服務的過程中,發現校園教室情境,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舒適自在,除了硬體教室的佈置安排之外,最重要的關鍵,依然在於老師的說話方式,表情,笑容,肢體語言,以及營造出來的班級氣氛等,這些都在在反映了,班級裡「老師」角色,所帶來的關鍵因素。
同儕:誘發開口的助攻作用
有些學齡前的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有時,僅僅非語言的追逐、玩耍,彼此就非常開心。這時,孩子不說話,在同儕之間,並不會很明顯被凸顯出來,小朋友的接受度也比較高。
另外,有些孩子比較喜歡領導或是指使、分派一些任務給對方。在這過程中,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如果沒有感受到被指使、被要求或被欺負的負面經驗,這時,同儕互動關係依然可以進行。
只是,隨著時間孩子逐漸長大,彼此之間,所需要的對話會越來越多,這時,當孩子不說話,對於周圍的小朋友來說,就會開始認為「怎麼問你,都不說話?和你聊天,也不回答。」對於,有些孩子來講,會覺得這是非常沒意思的事情。
選緘兒很容易被誤解,認為自己高傲,或被誤以為是,自己不想要和他們玩。當孩子處在這種關係上,會顯得相對的焦慮,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同時,孩子本身也會有許多情緒想表達,但無法很自在的透過言語說出來時,積壓在內心裡,也是一種負擔。
面對同儕誤解到底該怎麼辦?這當中,也牽扯到周圍的大人,例如老師,如何來看待選擇性緘默症孩子,老師對於選擇性緘默孩子的熟悉與接納程度,顯得非常非常重要,老師的態度,將會明顯影響到班上的小朋友,如何來看待選緘兒。
我們可以先來問問自己,對於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我們到底瞭解了多少?熟悉了多少?同時,是否瞭解這些孩子在課堂上,不開口的可能原因?
當我們瞭解了這些原因,對於孩子的感受,就會更加的清晰,而能夠協助這些孩子,逐漸適應在班級裡,開口說話。
第一線老師可以思考,我們在班上,是否提供了選擇性緘默孩子自在的情境,讓這些孩子在非語言行為的部分,能夠自在參與活動。
當中,也關係到老師的上課方式,是否總是採取不斷的詢問,不斷的要求孩子站起來回答問題,老師是否幽默風趣,是否讓孩子感到自在,孩子在教室裡是否足以放鬆。
在教室裡,針對孩子擅長的活動,讓孩子有表現的機會。當孩子面對擅長的事物,是可以讓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眼前的事情上,這時,多少可以減緩因為擔心說話,可能存在的焦慮。
同時,因孩子所擅長的事物可以被看見,也多少改變了其他同學看待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方式。至少非語言部分,先自在了,這時,再逐漸的來增加說話行為,就比較能夠看到孩子說話行為的改變。
留意負面提醒
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由於,他們在認知思考以及問題理解的能力上,相對較弱。為了避免讓孩子,對於別人是否注意自己開口說話這件事,過度敏感。請勿提醒他,在班上,怎麼都不說話。
當我們太過於聚焦在這種狀態,反而,會讓孩子覺得,他似乎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例如應該開口說話,卻不說。同時,也很容易讓孩子陷入一種,我們大人期待他應該要勇於開口,但是為什麼他一直做不到的窘境。
這種情形,很容易讓孩子對於自己是否能夠開口說話的自信,產生了高度的懷疑,而造成自己更加的畏縮,退卻。—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選擇性緘默症
#情緒行為障礙
#特殊需求學生
#班級經營
#特殊教育
#輔導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