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緘封詞老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緘封詞老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緘封詞老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緘封詞老師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疫苗混打」,也許是台灣面對全球各廠牌新冠疫苗供貨不定的未來對策! 加拿大免疫諮詢委員會(NACI)於日前,更新了有關COVID-19疫苗的接種指南,首次建議可以混合施打新冠疫苗。 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NACI)於6月1日,針對加拿大新冠疫苗接種指南進行更新,並於當中首次提到疫苗混打的可行性...

  • 緘封詞老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06 17:58:25
    有 500 人按讚

    「疫苗混打」,也許是台灣面對全球各廠牌新冠疫苗供貨不定的未來對策!

    加拿大免疫諮詢委員會(NACI)於日前,更新了有關COVID-19疫苗的接種指南,首次建議可以混合施打新冠疫苗。
    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NACI)於6月1日,針對加拿大新冠疫苗接種指南進行更新,並於當中首次提到疫苗混打的可行性。

    加拿大NACI:第一劑接種AZ疫苗者,可混打輝瑞、莫德納疫苗
    該份新指南指出,進行新冠疫苗混打時,建議第一劑施打以腺病毒方式製成的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AZ)疫苗者;第二劑可選擇接種使用mRNA技術製成的疫苗,例如:輝瑞(Pfizer-BioNTech,BNT)或莫德納(Moderna)疫苗。
    但如果,民眾第一劑接種的是輝瑞或莫德納疫苗,第二劑則可以在這兩款mRNA疫苗中選擇其一。同時,NACI最新的新冠疫苗接種指南中也提到,不建議第一劑施打輝瑞疫苗或莫德納疫苗者,在第二劑接種時換打AZ疫苗。

    而NACI也表示,之所以會針對國內新冠疫苗接種指南進行修改,主要是基於西班牙及英國近期的研究皆發現,混打AZ疫苗和輝瑞疫苗,對於預防新冠肺炎感染,有一定的效益及安全性。

    不過,國內醫師、學者又是怎麼看的呢?這樣的接種方式,適合台灣現況進行嗎?

    《遠見》6/2日晚上邀請流行病學家暨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前台大醫師林氏璧(孔醫師),在Clubhouse開房暢聊國產疫苗爭議。同時,兩人也於問答時間針對疫苗混打議題進行討論,一起來看看,兩位專家們怎麼說吧!

    英國劍橋大學四種疫苗接種試驗,看出疫苗混打可行性
    關於新冠疫苗混打一事,何美鄉分享一篇她近期看到的資料,英國劍橋大學當初,在英國每人至少接種一劑疫苗後,準備接種第二劑,但面對英國新冠疫苗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也有嘗試進行不同廠牌疫苗混打的臨床試驗。

    該臨床試驗主要取用了,包括莫德納、輝瑞、AZ,以及目前尚未取得美國緊急授權(EUA)的蛋白質疫苗—諾瓦瓦克斯(Novavax)四種疫苗,藉此來確認不同廠牌的新冠疫苗彼此混打,是否還能發揮一定的保護力及安全性。

    前段時間劍橋大學也公佈了一部分的試驗數據,也就是前三項疫苗(莫德納、輝瑞、AZ)混打的結果,發現在保護力及有效性上皆有不錯的結果。不過,何美鄉也提到,目前尚無法釐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同時也發現第二劑疫苗採用混打方式進行者,接種後發燒、不適感等…副作用也會稍微強烈一點,但沒有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

    西班牙600人研究發現,疫苗混打「中和抗體量」出乎意料的好!

    而林氏璧也另外分享,他觀察到由西班牙團隊所進行的新冠疫苗混打研究。他表示,西班牙的這份研究方式較簡單。

    該研究主要是讓600多位受試者,以第一劑接種AZ疫苗,接著間隔八週後,第二劑改為接種輝瑞疫苗的方式來進行。緊接著,分析這600名受試者體內的「中和抗體量」,結果發現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同時,他也進一步對於何美鄉老師所舉例的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進行補充說明。他提到這份由英國劍橋大學團隊所主持的研究,現階段進度主要是,初步將不同廠牌的新冠疫苗混打後,有無不良反應、嚴重副作用的現況,對外先行揭露。

    而關於受試者接種混打疫苗後,體內的「中和抗體」數量,目前還在檢驗中,預計應該再一、兩個月,相關結果就會出爐。

    名詞解釋:「中和抗體」能與病毒緊密結合,進一步阻止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進而達到降低、防止感染的作用。所以,一般認為接種疫苗後,體內產生愈多的中和抗體,代表疫苗的保護力愈高。

    分析台灣疫情、疫苗取得現況,林氏璧:疫苗混打不失為另一選擇!

    林氏璧也分享到,其實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在國民接種第一劑AZ疫苗以後,因擔心可能引發血栓等嚴重不良反應;直接規定接種者,第二劑改為接種mRNA疫苗。因此,這些國家也十分關注,上述這樣將疫苗混打的方式,能不能把接種後體內的中和抗體衝起來到一定數值。

    除了分享國際上的研究趨勢外,林氏璧也提到,對於上述新冠疫苗混打的方法,他認為對台灣現況來說,其實這不失為是一種很好的疫苗接種方式。

    同時,他特別對現階段處於第一線,才剛接種疫苗,就要立刻上戰場(照顧國內染疫確診者)的醫護人員提出建議。並表示,如果是他自己是這些醫護人員,他會選擇先接種現有的AZ疫苗(腺病毒疫苗)。

    因為mRNA疫苗(輝瑞、莫德納)很需要接種第二劑才能把體內的中和抗體衝高。一般來說,mRNA疫苗只接種第一劑可能只有達到60%的保護力,要接種到第二劑才能達到臨床試驗90%以上的效果。

    且以台灣現況來說,首批抵達的莫德納疫苗封緘檢驗就要至少14天,即使第二批緊接著到來,前後光封緘檢驗,加上間隔施打的時候至少需花費28天。即便真的按照時程接種,等到免疫力真正起來,至少是14+28+7=49天以後的事,對目前國內現況來說有點緩不濟急。
    而韓國研究發現,第一劑接種AZ疫苗,在14天以後,體內中和抗體就能衝到一定程度,達到86%的保護力。所以他個人認為以國內第一線醫護、防疫人員來說,第一劑先打AZ是不錯的選擇。已經接種第一劑AZ疫苗的他也表示,自己蠻想當混打莫德納疫苗的白老鼠,如果有機會他一定第一個報名。

    專家強調:上述疫苗混打試驗仍處研究階段,具體結果尚未出版
    不過,林氏璧也強調,目前的現況就難在上述提到的英國劍橋大學、西班牙研究,都仍處於研究中,具體完整結果尚未正式出版。

    他也坦言,他認為政府相關單位應該不太可能在現階段就這樣規定。而何美鄉也補充說明道,上述所提到的研究其實仍處於媒體報導的初步揭露階段,尚不是最完整的科學文獻。

    雖然,兩位專家持保守態度。不過,或許隨著近期國際間針對疫苗混打成效,有更多相關研究發表下,台灣疫苗接種政策也許會往此發展也不一定。


    資料來源: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986

  • 緘封詞老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0 23:24:05
    有 146 人按讚

    沒有絕對的處理方式

    在和選擇性緘默孩子相處,你會發現許多的互動都得謹慎,細微留意。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道指令,每一次要求,也都決定著,這個孩子可能出現的反應。

    面對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你很難說哪個方法對不對?

    但如果說,有些介入的方式,讓你觀察到會產生一些反效果,這時,細膩的觀察與微調就顯得非常的重要。

    以漸層的概念,設定目標

    選擇性緘默症在行為塑造上,需要仔細思考,所需要改變的目標設定。

    例如:

    ● 從需要有老師、同學的陪伴,抵達輔導室。漸漸的,由孩子自己前往輔導室。

    ● 來到輔導室前,完全沒有反應,沒有任何的敲門,或是無法走進輔導室,到慢慢的抵達輔導室,會敲門,會開門,會走進輔導室。

    ● 從一直站著不動,到可以聽從指令,做出動作,例如坐下來、起身、走過來,對於動作指令的接受程度,慢慢的,有所回應。

    ● 當孩子有了反應,接下來速度,會從慢慢的,到愈來愈快,孩子慢慢降低猶豫不決,反應行為可以愈來愈明顯。這就如同和孩子進行打地鼠遊戲一樣,當刺激出來的時候,孩子必須立即作出反應。

    ● 非語言的行為,會優先進行處理,等非語言的行為,較為自在的時候,再逐漸增加相關口語的表現。

    ● 從嘴巴動,嘴唇動,舌頭動,張開口。

    ● 漸漸的,從沒有聲音到有聲音,能夠試著朗讀。

    ● 音量從小聲逐漸,變成大聲。

    ● 從能夠回答簡單的封閉式問題,再逐漸增加到回答開放式的問題。

    ● 使用的詞彙,從少變得愈來愈多。

    ● 使用的句子長度,從短變得愈來愈長。

    ● 從被動的被問問題,回應答案,到主動的提出問題,或進行分享。

    ● 從自己切身感興趣的話題,慢慢擴展到對方所熟悉的話題。—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緘封詞老師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20 23:23:57
    有 3 人按讚

    沒有絕對的處理方式

    在和選擇性緘默孩子相處,你會發現許多的互動都得謹慎,細微留意。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道指令,每一次要求,也都決定著,這個孩子可能出現的反應。

    面對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你很難說哪個方法對不對?

    但如果說,有些介入的方式,讓你觀察到會產生一些反效果,這時,細膩的觀察與微調就顯得非常的重要。

    以漸層的概念,設定目標

    選擇性緘默症在行為塑造上,需要仔細思考,所需要改變的目標設定。

    例如:

    ● 從需要有老師、同學的陪伴,抵達輔導室。漸漸的,由孩子自己前往輔導室。

    ● 來到輔導室前,完全沒有反應,沒有任何的敲門,或是無法走進輔導室,到慢慢的抵達輔導室,會敲門,會開門,會走進輔導室。

    ● 從一直站著不動,到可以聽從指令,做出動作,例如坐下來、起身、走過來,對於動作指令的接受程度,慢慢的,有所回應。

    ● 當孩子有了反應,接下來速度,會從慢慢的,到愈來愈快,孩子慢慢降低猶豫不決,反應行為可以愈來愈明顯。這就如同和孩子進行打地鼠遊戲一樣,當刺激出來的時候,孩子必須立即作出反應。

    ● 非語言的行為,會優先進行處理,等非語言的行為,較為自在的時候,再逐漸增加相關口語的表現。

    ● 從嘴巴動,嘴唇動,舌頭動,張開口。

    ● 漸漸的,從沒有聲音到有聲音,能夠試著朗讀。

    ● 音量從小聲逐漸,變成大聲。

    ● 從能夠回答簡單的封閉式問題,再逐漸增加到回答開放式的問題。

    ● 使用的詞彙,從少變得愈來愈多。

    ● 使用的句子長度,從短變得愈來愈長。

    ● 從被動的被問問題,回應答案,到主動的提出問題,或進行分享。

    ● 從自己切身感興趣的話題,慢慢擴展到對方所熟悉的話題。—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