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網絡用語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網絡用語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網絡用語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網絡用語定義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蕪菁雜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前一天的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上,中視的記者問了這麼一個問題:「指揮中心有沒有考慮國內統一叫新冠肺炎,而不是武漢肺炎等其他歧視性的字眼?」 ​ 我有些朋友覺得,中視記者大概是問到沒東西可問了,還是純粹是程度太差,才會冒出這種「無關緊要」的問題。 ​ 而我告訴他們,這個問題一點都不是「無關緊要」,反而,...

網絡用語定義 在 HK Foodies?and Always More❣窮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8 01:53:18

10月31日新聞概要📃 ——————————————————— 【哈囉喂九官面具夜】 有網民發起「哈囉喂九官面具夜」,於晚上7時半在維多利亞公園集會,再步行至蘭桂坊,沿途戴上各種政府官員面具,以表達對政府強推《蒙面法》的不滿,吸引大批市民參加。不少市民都悉心打扮,例如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行政...

網絡用語定義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1 07:06:30

[#蘋果日報訪問] 致林鄭:悲劇後,再無中間派 沈旭暉 (上) 記者甫坐下,沈旭暉便說:「十年前你和我做過訪問,我有時翻閱,問自己有沒有變?我覺得香港比我們變得更多,一些以前覺得有價值的工作變得沒價值。也是時候找回自己了。」 歲月催人老,元朗事件催人淚。雖然如今他走進商界,身為李澤楷的Pacifi...

網絡用語定義 在 Beginneros|每日分享冷知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2:07:11

【真正的佛系︱#日本佛系男子的七個特徵】 「緣份到了,就會點點點」最近經常喺網絡上見到呢個用語,你以為呢個字好新潮?其實早喺2014年已經有人用啦。 - 佛系男(日語:仏系男子)起源於2014年3月,由日本女性雜誌「non-no」提出,當中佛系男有七個特徵: 1. 對自己感興趣嘅事情非常執著 2. ...

  • 網絡用語定義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16 07:44:20
    有 3,429 人按讚

    在前一天的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上,中視的記者問了這麼一個問題:「指揮中心有沒有考慮國內統一叫新冠肺炎,而不是武漢肺炎等其他歧視性的字眼?」

    我有些朋友覺得,中視記者大概是問到沒東西可問了,還是純粹是程度太差,才會冒出這種「無關緊要」的問題。

    而我告訴他們,這個問題一點都不是「無關緊要」,反而,它是中華共產秩序顛覆世界的一個起始點。大風起於浮萍之末,如果不從小地方開始注意的話,很容易整個被滲透而自己還不知道。

    在這裡我不禁要佩服上世紀的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他對於共產主義的本質有著透徹的瞭解,而把畢生功力濃縮在一本,篇幅不算大,但字字令人觸目驚心的《一九八四》這本小說。

    《一九八四》一書裡面,描述了一種概念,叫做「新語(newspeak)」。「新語」是把「舊語(oldspeak)」,也就是我們平常熟用的英語,加以刪減、重新定義語詞,並且把一些舊語中微言大義、雙關婉轉的部份都給排除掉,只剩下老大哥允許使用的狹窄概念。

    歐威爾認為,語言是人類思想過程中必經的媒介。人們很難去思考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東西。也因此,把字詞的數目刪減、把字詞的定義窄化,實際上也就是在限縮人類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你難道不明白,新語的的目的就是要要縮小思想的範圍?最後我們要使得大家不可能思想犯罪,因為沒有詞彙可以表達。必須的詞彙,就簡化為一個詞,並嚴格控制其含義,刪除一切附帶的意象......詞彙越來越少,思想的範圍就越來越小。沒有人可以有理由或藉口思想犯罪。」-麥賽斯,真理部研究員,《一九八四》
    ​​
    而把人們約定俗成的字詞,用官方強制的手段改變掉,人們對該事物的看法,也會有著微妙的改變。《一九八四》中就提到了一個例子,真理部把「勞改營(labor camp)」改成「喜樂營(joy camp)」。

    一開始,人們還沒淡忘「舊語」的時候,還能夠理解「喜樂」的名字和「勞改」的實質當中的落差。但過了一、兩代人以後,人們淡忘了「勞改」的概念;反正一般人也沒接觸過,只能從真理部論述的字面上去理解,久而久之人們還真覺得,去「喜樂營」裡面真的是為了「享受重生的喜樂」,當然也就無從培養抗議的意識了。

    回到現實世界。中共政權,是集華國數千年「外儒內法」權術、馬列共產主義理論、現代大眾傳媒與社群網絡的技術,於一身的邪惡之菁華。中共當然談不上給人類輸出新的秩序,但在影響輿論、操控思想、分化人心的技巧上,是青出於藍、空前未有的。

    借鑑喬治.歐威爾的遠見,我們不難知道,這是中共政權的「新語工程」:透過各種威脅利誘的方式,在全世界的主流媒體上,撲滅「武漢肺炎」、「中國病毒」的詞句,取代以「新冠肺炎」這種不痛不癢的表達方式。

    這種事情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十七年前肺炎疫情從廣東爆發之際,中國在WHO便極力運作,把「廣東」的字眼從相關的官方文稿中拿掉。美國的生態學者、專精於病毒傳播研究的Rob Wallace教授,便痛批WHO此舉,把病毒的傳播與中國廣東「去連結」,讓社會大眾淡忘了「病毒是由廣東的大型雞鴨養殖場散播開來」的事實。而人們追究一件事情的專注度、毅力與警覺心,都是隨著時間消逝的;再不用「語言」的方式去不斷提醒人們這件事情的話,新一波的人類危機,勢必會在人類的輕忽淡忘之中,再一次從中國爆發。

    川普直截了當地丟出「中國病毒(China Virus)」的詞眼,雖然粗魯不文,但它提醒了世人:問題來自中國、責任追究必須上溯到中國。不意外地,川普此舉被很多自視甚高、關注政治正確遠超過事物本質的姿勢份子們,戴上了「粗鄙」、「歧視」、「選舉考量」等種種大帽子。而亟亟於籠絡知識份子的拜登政府,也不意外地跟著他們的口徑,去打壓川普的語言。

    這真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姿勢份子們關注政治正確遠超過事物的本質,在「反歧視」、「尊重科學」等符號當中打轉,這樣的心態恰恰好被中共充份利用,作為轉移焦點與淡化究責的「新語工程」的一部份。言必稱公平正義的姿勢份子們,被世界上最不公平最不正義的政權,給當作槍來使。
    ​​
    而國民黨與馬英九等人,心甘情願地為中共擔任大外宣的馬前卒,為「新語工程」做外圍工作。在我看來,這些人跟《一九八四》裡面那些領著微薄的薪水、每天埋首几案做著泯滅人性的工作的「真理部研究員」們差不多。新語的最終解釋權,當然輪不到這些外圍人士來話事;國民黨這些人自甘墮落,注定是要成為行為骯髒、報酬可憐的外圍人士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對抗中共政權處心積慮推動的這種「新語工程」呢?

    我認為陳時中講得非常好的一點,就是他把「學名」和「俗名」這兩個概念分開來。「學名」的部份,台灣的技術官僚必須與世界配合,既然WHO都定調了,防疫中心也只能跟著WHO走。

    陳時中也強調,台灣是民主國家,對於民間約定成俗的言語,政府與指揮中心沒有意見,也沒有理由去強制統一口徑。

    一般世俗大眾,政府不但不能強制,而且要鼓勵人們使用自己的語言,把語言的多元性最大化。這才是喬治.歐威爾提出「新語」這個概念的真義。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產物,就像「舊語」並不是哪個救世主、神仙還是皇帝強制規範出來的東西,而是一個民族的凡夫俗子們,自然迭代發展出來的結果。最大化地保留世俗語言,就是最大化地保留人們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而人類的天性是追求真實的,堅持保護言論自由、解放人們的語言,就是解放人們追求真實、追究責任的能力。

    台灣民間堅持使用「武漢肺炎」一詞,這是一種有效的反制手段。人家中共愈想要淡化,台灣就得愈堅持記憶。雖然在全世界都只想打迷糊仗的時候,台灣這樣的堅持顯得十分孤獨,但這種孤獨感,讓我們保持清醒,對台灣是很有益的。

  • 網絡用語定義 在 南南自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27 22:10:45
    有 26 人按讚


    中國國民黨做了一個很失敗的操作,「綠色是原諒的顏色」。


    這個操作除了失敗,還有兩個更嚴重的問題


    其一,這是一個來自中國的網絡梗。
    就算客氣地不說這是被文化統戰,也至少是被同化而不掙扎。

    其二,這是一個具有強烈父權意味,打壓「不夠陽剛的男性」,並且毫不令人意外地,厭女梗。

    _______


    全文很長,誠摯推薦 Medium 圖多排版好讀版
    上: https://kt.pros.is/SHCEF
    下: https://kt.pros.is/PYKE6

    或是 Matters,歡迎按右下的拍手按鈕讚賞一下
    https://kt.pros.is/RZDXW

    _______


    「綠色是原諒色」是中國多年來歷久彌新的網路梗,起源是中文的「戴綠帽」。


    最初比較熱門的變體改編自張韶涵《歐若拉》「愛是一道光,綠到你發慌」。


    還有數位諸葛亮掛在嘴邊的「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必須帶點綠」,及同款梗「只要生活過得去,哪怕頭上帶點綠」。

    這說的是吃軟飯少奮鬥十年的男人就不要計較老婆外遇了,或是如果想升官發財,就得接收長官上司的小三小四小五,幫他們處理外遇對象的合法地位,又繼續放任她們跟上司發展關係。

    再晚一波的「當然是選擇原諒她」跟ptt母豬教一樣,難以具體溯源「第一個」提出的人,但可以輕易抓出幾波網路高潮。

    其中比較熱門的「事件」,一是熱門段子

    「誰沒個過去,誰年輕時沒犯過錯,誰沒上過床,誰沒破過處,誰沒含過雞吧,我第一個給了前男友又怎麼了,我們是真愛, #你一個接盤的有什麼資格計較,大男人要心胸寬廣, #不就是媳婦兒是破鞋麼, #不就是媳婦兒被人操了幾年麼, #不就是媳婦兒含過別的男人雞吧麼, #不就是媳婦兒肚子裡死過幾個人麼,不就是喜當爹,媳婦兒生了別人的孩子嗎,有什麼大不了,這些都不能包容,你就是個自卑陽痿不成熟心理變態的小人, #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啊!」

    隨之而生的就是各種以綠色為主色的梗圖。

    再是音頻歌手「洛天依」(請簡單理解成中國版的初音未來,火紅程度也差不多)歌曲《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啊》,和中國古風圈男聲團體「滿漢全席音樂團隊」歌曲《當然是選擇原諒她》。


    這些梗圖、音樂既嘲諷「被綠」的男人,無法控制自己女人忠貞的男人不夠陽剛,選擇原諒的男人則更加「失敗」「墮落」「不威武」。
    並且,在將這類男性刻意描繪成卑微、受委屈時,反襯女人不專一不忠貞還振振有詞的惡劣樣貌,通稱這些是「女拳主義」「田園女拳」,大抵等同於母豬教說的「女權自助餐」。

    接受這些渣女的男人都被統稱為「接盤」「接盤俠」,類同母豬教口中所謂的「資源回收」「資源回收業者」。


    也跟母豬教一樣,他們會聲稱自己針對的不是所有女人,是那些渣女,甚至聲稱是為被綠的男人討公道。

    但他們製作、使用梗圖的時機越來越廣,廣到根本任何人都可以被罵到,隨他們定義。
    例如,演員白百何被週刊拍到「外遇小鮮肉」,前夫出面表明他們已離婚兩年只是顧及孩子未公開,白並非外遇,女方卻仍被用「當然是選擇原諒她」來嘲諷攻擊,甚至同情前夫被「瞞分」還得出來澄清實在委屈。

    他們也無法回應,為什麼相關創作中渣的都是女性,為什麼渣男這麼多,每次爆出八卦時卻只會針對「個人」進行批評,不會有針對男性整個性別群體的集體惡意創作熱潮。


    女人被劈腿就是被劈腿,男人被劈腿卻能專門造一個詞「戴綠帽」,並由之開展出一系列衍生。
    這就好像我們在中文裡,有特別針對女人造詞的「婊」「紅杏出牆」「棄婦」,卻很難找到能完整對應詞義的男性版本。


    我們也能很輕易的從數位諸葛亮的轉貼裡發現,願意響應他這波操作的黨公職,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
    也很巧,他分享男性公職的貼文,都不敢用他的統一文案「要想生活過得去,身上必須帶點綠」。

    顯然,男人對於頭上戴綠還是更排斥,而簡勤佑很清楚他用的梗原意為何,不敢得罪男性公職。

    說到底,男人對於頭上戴綠還是更排斥。


    而這些都源自對男性和女性的性忠貞有截然不同而顯著的標準:
    女人劈腿是渣、是髒、是下賤;
    男人劈腿是渣、是髒、但是也有點值得被鄉民網民吹捧羨慕。
    女人被劈腿而選擇原諒人們同情、恨其不爭;
    男人被劈腿而選擇原諒,人們同情,並且訕笑。


    回到使用來自中國的網路梗,是被同化而不掙扎。


    「習得」中國用語,跟被中國用語「同化」是兩種層次,中國國民黨的數位諸葛亮這次的操作表現,更接近後者。


    我想先說梗是什麼。

    一個梗能紅,是因為它夠幽默夠好笑。


    幽默是語言的高級運用,成功的幽默必須精準打中使用該語言族群的共同文化記憶,才能讓聽者讀者會心一笑。

    所以國中男生之間會有很多爛笑點,很多班級或社團甚至會發展出某個語氣詞如「咻咻咻」「喂~」,反正就是外人有聽沒懂,族群內部的人卻會哈哈大笑的默契。


    也就是說,幽默的基礎建立在「我懂你的明白」,它能確認出「我們是同一群人」,或著反過來,證明「我們都不是那種人」(比如嘲笑客家人、426)。


    幽默有建構群體認同的互動功能。


    拿恐龍推事裡的法條笑點去靠北工程師講,顯得莫名其妙;
    拿市井黑道的行話梗去跟政大學生講,他們也接不到。

    我在市場學會跟選民交陪的氣口,用來跟性別NGO的朋友溝通,人家只會覺得我又油又low。

    如果我切換得回來,能好好用學術語言表達自己,那我就是「習得」了這種市場氣口;
    但如果我切不回來,變得只會用這種氣口說話,忘記過去在學術圈社運場的應對進退和語境,那我就是被這種市場氣口「同化」了。


    博恩過去的脫口秀就常常引發這種討論,比如最嚴重的一次:
    「我們」可以拿鄭南榕自焚開玩笑嗎?


    這個梗要成立有兩層門檻,第一層,聽者要知道鄭南榕自焚事件;第二層,聽者要覺得這個文化記憶是已可被用作幽默素材的。

    在第一層就卡關的人不會覺得好笑或難笑,因為他沒聽懂;
    進入第二層的人,則自動摩西分紅海般分做兩派不同的「我們」。


    而這就是被中國用語「同化」的危機之所在。


    語言的使用是會生疏的,比如一般人的英語巔峰是高三,考上大學後不說不看不背單字,就越來越爛。


    中文作為台灣人的母語,我們不會忘記怎麼用它進行日常對話,但如果我們光是被動地接受中國用語和中國的梗,因為很方便、不用想,習得一次後之後看到都會覺得很好笑,我們好像也就不需要繼續思考怎麼用台灣用語去創造梗。

    畢竟看上面,原來成功的幽默是這麼複雜困難的,幹嘛不撿現成的梗就好。尤其是像我們這些做社群的人,每天要幫公司、老闆發文想梗,當然知道「跟風」比「造風」快見效。

    久而久之,缺乏練習,我們就不太擅長用自己的語言造梗。


    我們共同能理解、接收到的幽默,都是中國幽默,和他們共同感受一種文化記憶,缺乏新的、屬於我們這個群體的梗。


    再回頭看,這次事件作為一次社群操作展現了什麼。


    一個有正常判斷能力的社群經營者,都知道並非什麼梗都能用。


    任何梗都可能觸怒某群人,但永遠走溫和的中間路線就別想紅,所以我們做出的每個社群判斷,某種程度上都是在評估可以觸怒誰、不能觸怒誰,觸怒的成本會不會太高。


    要正確判斷好這件事,必須牢記自己的核心價值,和我們要的受眾是誰。


    中國國民黨在靠北蘇睏嘲諷性工作者時就失足了一次。


    既然操刀的是一個登記在台灣、競逐台灣公職的政黨,使用中國的梗存在什麼風險,數位諸葛亮應該要知道。


    但他還是用了,如果不是他忘記業主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或者業主的核心價值並不在乎這個風險,那就是他懶於或沒有能力使用台灣用語造梗。


    或許正是因為簡勤佑出身Dcard,而台灣最熟悉善用中國梗的年齡族群,恰是年輕的在學學生,他才以為這波操作「會中」。


    這也是許多台派獨派擔心的:
    台灣失去華文圈文化中心地位後,現正熱愛TikTok、瘋TFBOYS、博君一肖的年輕人們,會不會是天然統的一代。

    我不覺得喜歡這些東西就一定會成為統派,我自己也有愛的本命。

    關鍵還是在,我們能不能覺察自己喜歡、被戳到笑點或萌點的事物背後有何風險,
    然後讓自己是「習得」而非「被同化」。

  • 網絡用語定義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27 19:20:01
    有 966 人按讚


    陳玉珍 珍愛金門珍的需要讀。

    中國國民黨做了一個很失敗的操作,「綠色是原諒的顏色」。


    這個操作除了失敗,還有兩個更嚴重的問題


    其一,這是一個來自中國的網絡梗。
    就算客氣地不說這是被文化統戰,也至少是被同化而不掙扎。

    其二,這是一個具有強烈父權意味,打壓「不夠陽剛的男性」,並且毫不令人意外地,厭女梗。

    _______


    全文很長,誠摯推薦 Medium 圖多排版好讀版
    上: https://kt.pros.is/SHCEF
    下: https://kt.pros.is/PYKE6

    或是 Matters,歡迎按右下的拍手按鈕讚賞一下
    https://kt.pros.is/RZDXW

    _______


    「綠色是原諒色」是中國多年來歷久彌新的網路梗,起源是中文的「戴綠帽」。


    最初比較熱門的變體改編自張韶涵《歐若拉》「愛是一道光,綠到你發慌」。


    還有數位諸葛亮掛在嘴邊的「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必須帶點綠」,及同款梗「只要生活過得去,哪怕頭上帶點綠」。

    這說的是吃軟飯少奮鬥十年的男人就不要計較老婆外遇了,或是如果想升官發財,就得接收長官上司的小三小四小五,幫他們處理外遇對象的合法地位,又繼續放任她們跟上司發展關係。

    再晚一波的「當然是選擇原諒她」跟ptt母豬教一樣,難以具體溯源「第一個」提出的人,但可以輕易抓出幾波網路高潮。

    其中比較熱門的「事件」,一是熱門段子

    「誰沒個過去,誰年輕時沒犯過錯,誰沒上過床,誰沒破過處,誰沒含過雞吧,我第一個給了前男友又怎麼了,我們是真愛, #你一個接盤的有什麼資格計較,大男人要心胸寬廣, #不就是媳婦兒是破鞋麼, #不就是媳婦兒被人操了幾年麼, #不就是媳婦兒含過別的男人雞吧麼, #不就是媳婦兒肚子裡死過幾個人麼,不就是喜當爹,媳婦兒生了別人的孩子嗎,有什麼大不了,這些都不能包容,你就是個自卑陽痿不成熟心理變態的小人, #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啊!」

    隨之而生的就是各種以綠色為主色的梗圖。

    再是音頻歌手「洛天依」(請簡單理解成中國版的初音未來,火紅程度也差不多)歌曲《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啊》,和中國古風圈男聲團體「滿漢全席音樂團隊」歌曲《當然是選擇原諒她》。


    這些梗圖、音樂既嘲諷「被綠」的男人,無法控制自己女人忠貞的男人不夠陽剛,選擇原諒的男人則更加「失敗」「墮落」「不威武」。
    並且,在將這類男性刻意描繪成卑微、受委屈時,反襯女人不專一不忠貞還振振有詞的惡劣樣貌,通稱這些是「女拳主義」「田園女拳」,大抵等同於母豬教說的「女權自助餐」。

    接受這些渣女的男人都被統稱為「接盤」「接盤俠」,類同母豬教口中所謂的「資源回收」「資源回收業者」。


    也跟母豬教一樣,他們會聲稱自己針對的不是所有女人,是那些渣女,甚至聲稱是為被綠的男人討公道。

    但他們製作、使用梗圖的時機越來越廣,廣到根本任何人都可以被罵到,隨他們定義。
    例如,演員白百何被週刊拍到「外遇小鮮肉」,前夫出面表明他們已離婚兩年只是顧及孩子未公開,白並非外遇,女方卻仍被用「當然是選擇原諒她」來嘲諷攻擊,甚至同情前夫被「瞞分」還得出來澄清實在委屈。

    他們也無法回應,為什麼相關創作中渣的都是女性,為什麼渣男這麼多,每次爆出八卦時卻只會針對「個人」進行批評,不會有針對男性整個性別群體的集體惡意創作熱潮。


    女人被劈腿就是被劈腿,男人被劈腿卻能專門造一個詞「戴綠帽」,並由之開展出一系列衍生。
    這就好像我們在中文裡,有特別針對女人造詞的「婊」「紅杏出牆」「棄婦」,卻很難找到能完整對應詞義的男性版本。


    我們也能很輕易的從數位諸葛亮的轉貼裡發現,願意響應他這波操作的黨公職,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
    也很巧,他分享男性公職的貼文,都不敢用他的統一文案「要想生活過得去,身上必須帶點綠」。

    顯然,男人對於頭上戴綠還是更排斥,而簡勤佑很清楚他用的梗原意為何,不敢得罪男性公職。

    說到底,男人對於頭上戴綠還是更排斥。


    而這些都源自對男性和女性的性忠貞有截然不同而顯著的標準:
    女人劈腿是渣、是髒、是下賤;
    男人劈腿是渣、是髒、但是也有點值得被鄉民網民吹捧羨慕。
    女人被劈腿而選擇原諒人們同情、恨其不爭;
    男人被劈腿而選擇原諒,人們同情,並且訕笑。


    回到使用來自中國的網路梗,是被同化而不掙扎。


    「習得」中國用語,跟被中國用語「同化」是兩種層次,中國國民黨的數位諸葛亮這次的操作表現,更接近後者。


    我想先說梗是什麼。

    一個梗能紅,是因為它夠幽默夠好笑。


    幽默是語言的高級運用,成功的幽默必須精準打中使用該語言族群的共同文化記憶,才能讓聽者讀者會心一笑。

    所以國中男生之間會有很多爛笑點,很多班級或社團甚至會發展出某個語氣詞如「咻咻咻」「喂~」,反正就是外人有聽沒懂,族群內部的人卻會哈哈大笑的默契。


    也就是說,幽默的基礎建立在「我懂你的明白」,它能確認出「我們是同一群人」,或著反過來,證明「我們都不是那種人」(比如嘲笑客家人、426)。


    幽默有建構群體認同的互動功能。


    拿恐龍推事裡的法條笑點去靠北工程師講,顯得莫名其妙;
    拿市井黑道的行話梗去跟政大學生講,他們也接不到。

    我在市場學會跟選民交陪的氣口,用來跟性別NGO的朋友溝通,人家只會覺得我又油又low。

    如果我切換得回來,能好好用學術語言表達自己,那我就是「習得」了這種市場氣口;
    但如果我切不回來,變得只會用這種氣口說話,忘記過去在學術圈社運場的應對進退和語境,那我就是被這種市場氣口「同化」了。


    博恩過去的脫口秀就常常引發這種討論,比如最嚴重的一次:
    「我們」可以拿鄭南榕自焚開玩笑嗎?


    這個梗要成立有兩層門檻,第一層,聽者要知道鄭南榕自焚事件;第二層,聽者要覺得這個文化記憶是已可被用作幽默素材的。

    在第一層就卡關的人不會覺得好笑或難笑,因為他沒聽懂;
    進入第二層的人,則自動摩西分紅海般分做兩派不同的「我們」。


    而這就是被中國用語「同化」的危機之所在。


    語言的使用是會生疏的,比如一般人的英語巔峰是高三,考上大學後不說不看不背單字,就越來越爛。


    中文作為台灣人的母語,我們不會忘記怎麼用它進行日常對話,但如果我們光是被動地接受中國用語和中國的梗,因為很方便、不用想,習得一次後之後看到都會覺得很好笑,我們好像也就不需要繼續思考怎麼用台灣用語去創造梗。

    畢竟看上面,原來成功的幽默是這麼複雜困難的,幹嘛不撿現成的梗就好。尤其是像我們這些做社群的人,每天要幫公司、老闆發文想梗,當然知道「跟風」比「造風」快見效。

    久而久之,缺乏練習,我們就不太擅長用自己的語言造梗。


    我們共同能理解、接收到的幽默,都是中國幽默,和他們共同感受一種文化記憶,缺乏新的、屬於我們這個群體的梗。


    再回頭看,這次事件作為一次社群操作展現了什麼。


    一個有正常判斷能力的社群經營者,都知道並非什麼梗都能用。


    任何梗都可能觸怒某群人,但永遠走溫和的中間路線就別想紅,所以我們做出的每個社群判斷,某種程度上都是在評估可以觸怒誰、不能觸怒誰,觸怒的成本會不會太高。


    要正確判斷好這件事,必須牢記自己的核心價值,和我們要的受眾是誰。


    中國國民黨在靠北蘇睏嘲諷性工作者時就失足了一次。


    既然操刀的是一個登記在台灣、競逐台灣公職的政黨,使用中國的梗存在什麼風險,數位諸葛亮應該要知道。


    但他還是用了,如果不是他忘記業主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或者業主的核心價值並不在乎這個風險,那就是他懶於或沒有能力使用台灣用語造梗。


    或許正是因為簡勤佑出身Dcard,而台灣最熟悉善用中國梗的年齡族群,恰是年輕的在學學生,他才以為這波操作「會中」。


    這也是許多台派獨派擔心的:
    台灣失去華文圈文化中心地位後,現正熱愛TikTok、瘋TFBOYS、博君一肖的年輕人們,會不會是天然統的一代。

    我不覺得喜歡這些東西就一定會成為統派,我自己也有愛的本命。

    關鍵還是在,我們能不能覺察自己喜歡、被戳到笑點或萌點的事物背後有何風險,
    然後讓自己是「習得」而非「被同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