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維也納音樂之都原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維也納音樂之都原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維也納音樂之都原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維也納音樂之都原因產品中有3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譚新強:戲曲中心演唱《帝女花》之〈庵遇〉後感 文章日期:2021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好少在本欄提及我的私人生活,但今次要破例講一件非常興奮和感恩的事情。本周二,非常榮幸,竟有機會在「普樂藝會」姚志明老師領導下,與一班好同學和星光熠熠的大老倌,一齊在非常漂亮的戲曲中心演唱粵曲! 對粵曲的興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陳爽師徒三人寶島台灣公益行 #陳爽老師專訪 第1集先為大家專訪陳爽老師,從他過去開始談起,在1997年只念了一年的四川工藝美術系,就轉到影視表演系?2004年出了首張個人專輯 巴山戀曲,事業正起步當紅,但到了2007年卻轉型成童星音樂製作人到底是何原因?還有陳爽老師挑選童星...

維也納音樂之都原因 在 Cheng man cheng程文政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33:59

《一念》 我的第一次,終於完成了! 感謝每一位入場的觀眾如此投入又被感動,如果這個劇在我兩年前要做,恐怕我也處理不了,一小時的演出,隱藏各樣的小密碼,完場時沒有以往的歡笑聲, 只有沉重及感到與以往芝麻GoGo 的不一樣,收到各方面不同的觀後感及意見,心感恩惠,多謝! 最後要特別多謝台前幕後每一位 ...

  • 維也納音樂之都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7 09:48:54
    有 130 人按讚

    譚新強:戲曲中心演唱《帝女花》之〈庵遇〉後感
    文章日期:2021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好少在本欄提及我的私人生活,但今次要破例講一件非常興奮和感恩的事情。本周二,非常榮幸,竟有機會在「普樂藝會」姚志明老師領導下,與一班好同學和星光熠熠的大老倌,一齊在非常漂亮的戲曲中心演唱粵曲!

    對粵曲的興趣可說來自隔代遺傳,我從未見過的祖父,在鄉下是專業唱戲的。約10年前,經過大會堂,見到「普樂藝會」的海報,我就去了報名加入。

    實在慚愧,雖可說學藝多年,因為懶惰,從未學好工尺譜基本功,只是一直念口簧。後來更因工作太忙而停了近8年,最近半年才臨急抱佛腳,再次操曲狂練。但因資質實在有限,所以進度甚慢,在此實需要感謝姚老師和我邀請的年輕名花旦王潔清小姐(多才多藝,亦是編劇家),和一眾樂師及陪我唱歌的同學們的無限耐性和指導。

    今次演出源出自兩年多前,在「普樂藝會」的周年晚宴上,跟姚老師聊到當時剛落成的戲曲中心,我就表示極力鼓勵和支持我們曲社去申請一個演出檔期。出口容易,但辛苦了一班好同學,開始了漫長和艱辛的籌備過程。我需要對廣大香港市民道謝,戲曲中心的建築成本高達27億元,現在我們這些票友,竟可只花10萬元不到,就租到此世界級歌劇院,非常物超所值!戲曲中心的排期當然非常長,也有一定水準要求,但絕對接受業餘團體申請,開放度和使用率,都遠高於香港單車館!

    港治疫成功 演出兩延期後終成功舉行
    戲曲中心的建造歷史有點坎坷,亦有點爭議性。設計出自溫哥華華人建築師譚秉榮手筆,但不幸在2016年巡視工程時突然中風去世。後來劇院的英文名字「Xiqu Centre」,也曾一度引起激烈社會辯論。戲曲中心更有點生不逢時,2019年初正式啟用,開幕不久即遇上大型社會暴亂,到了2020年更碰上沒完沒了的疫情,大大影響整個演藝界。

    我們的演出也幾乎以為告吹,結果兩度延期,超過一年時間,最後能成功舉行已算幸運,實需感謝香港治疫超成功。據了解,上演西方歌劇的紐約林肯中心的室內劇院仍未重開,但從5月起,就在室外搭了10個台舉行演出,有抄襲我們搭棚上演神功戲的嫌疑呢!

    粵劇在2009年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香港和所有廣東人的文化瑰寶,非常值得保存和發揚光大。我一曲走天涯,今次唱了香港人最熟悉的《帝女花》之〈庵遇〉。《帝女花》當然是任白戲寶中之戲寶,亦是唐滌生先生的四大名劇之一(其他三套為《紫釵記》、《牡丹亭驚夢》及《再世紅梅記》)。《帝女花》原劇本出自清代崑曲劇作家黃燮清,後來由唐滌生改編而成。《帝女花》的故事感人,不止受到中國人歡迎,原來早在清末已傳到日本,且長期有演出此劇(但不知是以何形式,Kabuki還是Noh?)。據說,任劍輝和白雪仙兩位,在一次日本旅行中,偶然碰到此劇演出,從而啟發他們把《帝女花》帶回來,鼓勵唐滌生先生改篇成粵劇。

    如此故事是真的(如有讀者認識白雪仙女士,請幫忙印證一下),實在非常傳奇。我認為此故事可信性頗高,因為早期的粵劇其實可算頗國際化,包容性也很強。粵劇的歷史不到200年,對比超過600年歷史的崑劇不算長,最有名的明代崑劇作家湯顯祖,跟沙士比亞是同一時期的人,且同在1616年去世。最初的粵劇演出方言其實並非粵語,而是所謂的古腔官話(又稱中州話),反而較接近北方方言。現代粵劇的改革歷史更短,都是始於1920年代的,主要推手為在香港土生土長,曾就讀聖保羅書院的薛覺先先生(白雪仙的父親白駒榮亦重要)。改革包括引進大量西洋樂器如小提琴、色士風,甚至結他等等,但亦有帶入北方的鑼鼓和北派表演藝術。樂曲方面加入大量豐富旋律的小曲,有些甚至來自西方,演唱方言改為主要粵語,男角從高八度音的子喉改為平喉(感激),亦開始容許女性參與演出,毋須全部女角用男生反串。薛覺先的劇團,也培養了多位著名劇作家,包括南海十三郎和稍後期的唐滌生等。

    其實這批早期粵劇改革者都頗西化,不止薛覺先念番書,南海十三郎更曾是港大醫科生,唐滌生原名唐康年,滌生只是他英文名Dickson的譯音名字!唐滌生曾在非常洋化的上海讀書,除編劇,其他興趣包括畫西洋水彩畫和看荷李活電影。他們這批人的創作靈感來自全世界,並無特別國家和文化界限。當年粵劇流行地域非常廣,除粵、港、澳為中心點外,南洋以至北美和歐洲華僑,都以廣東人居多,所以各大老倌經常到全世界演出。李小龍爸爸李海泉為粵劇名伶,正因在1940年去了美國演出和避戰亂,李小龍才會出生於三藩市。

    改革粵劇四大建議 助傳承創新
    其實粵劇在今天的香港和廣東仍頗流行,我參與了之後才發現有那麼多的志同道合人士。除年紀較長人士外,喜見原來也有不少年輕的專業粵劇表演者和樂師,演藝學院和八和會館更是功不可沒。最近發現有些大老倌,甚至有專門開班教導只幾歲大的小朋友!

    任何文化藝術都必須有生命,有傳承和創新,粵劇也當然不例外,需要更多新的好劇作。讓我大膽提出數個繼續改革的建議:

    1.傳統曲牌如《秋江月》和《妝台秋思》等固然好聽,但我認為不應不停翻用。我建議每齣劇都必須創造一些新的樂曲。情况如百老匯劇一樣,無論Phantom of the Opera和Cats的歌曲有多好聽,Andrew Llyod Weber是不會翻用這些旋律的。但我的意思並非完全放棄非常優美的中樂pentatonic scale(五聲音階)和較簡單的harmony(和聲),其實我反覺得模仿交響樂團的現代中樂團有點不倫不類。但在中樂的音律基礎上,應該也有大量創作空間。

    2.我絕對覺得中國戲曲的藝術性高於傳統西方歌劇,因為包含唱、念、做、打,絕非如西方歌劇般,主要演員只懂行來行去唱歌。所以我認為未來的粵劇應提升舞蹈、做手,以及我的至愛北派的佔比和重要性,給予觀眾更多的視覺享受。當然服裝、化妝、燈光和舞台設計亦非常重要。

    3.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網上化和碎片化,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因此無論傳統粵劇藝術家多麽喜歡四小時長的現場舞台表演,我認為必須縮短表演時間至約兩小時,甚至編寫一些更短的劇目(不一定是折子戲)。近日我發現在疫情期間,八和拍製了一系列介紹粵劇各方面藝術的短視頻,是個非常好的計劃。但我認為連正式粵劇表演也應大量放到網上做推廣,粵劇的整個商業模式都需要重新考慮,從只靠現場門票、票友和政府資助,加上新的網上流量和收費模式。

    4.最重要的是,中國包括香港,需要盡快開關,重啟正常的人民、文化藝術、學術、生意和外交旅遊。封關愈久,中國與全世界的隔膜愈加嚴重,加上中國互聯網並非完全開放,本已在惡化的美中關係,在切斷絕大部分實體交往後,情况變得更差,甚至更危險。

    內地近月政策 似墮圍城受困心態
    除此,一如我數月前的警告,中國切忌因封關而墮進圍城受困心態。近日所見的一些政策,就不幸有此味道。我再次提醒,不可因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必須鼓勵中國企業(和人民幣),包括互聯網平台企業,盡快衝出國際。說什麼不想超越美國,只想超越自己,聽來有點道理,但其實誤解了中國互聯網企業需要走出國門的真正原因。互聯網就是最強大的新媒體,如中國全面放棄全球競爭,美國互聯網巨頭,更將長期壟斷全球傳媒和大部分人的腦袋,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都是經過美國傳媒的五稜鏡。美國擁有絕對性的媒體控制,再加上中國無意放開資本帳,提升人民幣地位,所以才能支持美國無道的長期QE和其他不合理貨幣和財政政策。換作沒有超級傳媒控制權的古羅馬帝國,如此誇張的印鈔,可能早已引發金融危機!然後有了無限的印鈔權,才可負擔更誇張和極端的「9 Power Standard」軍事開支!

    粵劇界只是整個社會的極小一份子,但亦是一個縮影。明年我們曲社又訂了戲曲中心作三場表演,老師幫我約了全中國最有名的花旦之一蔣文端女士與我合作。我誠惶誠恐,但當然非常興奮,只期望早日通關,明年能夠成功演出!

    如能與全世界恢復通關,我甚至夢想我們曲社能遠征歐洲,在維也納黄金音樂廳(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演唱中國粵曲!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 維也納音樂之都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8 20:00:18
    有 1,083 人按讚

    【學音樂並不是為了多一項技能,而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台灣這麼想:學音樂,是為了讓孩子更有氣質,也可以讓孩子多一項才藝。

    奧地利這麼說:音樂是生活的調劑與心靈的支柱,而不是父母用來炫耀的才藝。

    我從讀書時期當鋼琴家教,到後來被中學母校招攬,教了五、六年的音樂,也曾在維也納教書幾年,累積了近二十年的教學經驗。前前後後,我也教了上百個奧地利小朋友和成年人。學生背景應有盡有,從家裡像城堡還得搖鈴叫僕人的富家子弟,到咬牙兼職好幾份工作的單親媽媽。但是,在奧地利,你可以看到:不論你的背景如何,音樂都是奧地利生活的一部分。

    ◆對奧地利人來說,學音樂,就要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與學生以及家長互動多年,我發覺,奧地利人學音樂的原因都滿單純的,就是「把學習音樂當做生活調劑和心靈支柱,以及開拓自己想像力的方式」。

    我遇過的許多奧地利家長,除了極少數會要求我的教學方式以外,絕大多數的奧地利家長都非常尊重我的教法:完全不在乎學生是否很厲害、去參加音樂大賽,但是非常在乎音樂是否能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我也會收到家長暖暖的回應,說:「工作回到家很累,但是一聽到孩子在練琴的美妙琴聲,整個疲勞就消了一大半了。」也有家長幽默的說:「看到孩子興奮的彈鋼琴,就覺得鋼琴學費花得很值得啊!」

    有一年,我有幾個鋼琴課的學生同時升上高三,課業壓力不輕,我心疼的開口建議:「不然就暫停鋼琴課好了。」然而,這些學生反而不領情,跟我說:「就是因為課業壓力大,所以才想要來上鋼琴課啊。只有彈鋼琴的時候,心情才會安定下來。」

    也有許多家長從「只是接送孩子學鋼琴」,到後來「自己鼓起勇氣來學鋼琴」。有家長還說:「不練琴還會被孩子罵呢!」家長叮嚀孩子練琴時,甚至會出現:「媽媽妳還敢說我,妳自己練得比我還少欸!」

    許多奧地利成年人來學鋼琴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小時候沒有機會學,想要為自己圓夢。我也有不少學生是在退休後才來學鋼琴,同樣也學得有模有樣!年齡,並不是阻擋奧地利人學習音樂的理由。

    ◆學習音樂是一件美好的事,而不是讓父母炫耀的技能

    然而,奧地利其實也有虎爸、虎媽,且多半來自高知識的中產階級家庭。這些孩子來到我這裡學音樂就像在打仗、一絲不苟。除了密集的樂器課程外,家長還會請家教天天來家裡「陪練」(在家裡陪孩子練習各式各樣的樂器)。

    我也遇過身為貴族後代的奧地利家長,在這樣的家庭裡面,吸收音樂知識不見得是喜歡音樂,常常是為了表現出「上流社會懂得欣賞高級藝術」的形象。

    我曾遇過一個心思十分纖細的學生,我們姑且叫她安妮吧!當時她不到十歲,除了學鋼琴以外還要學芭蕾、馬術、禮儀、網球。她的鋼琴之路走得並不順利,換了幾個鋼琴老師後,她的爸媽找上了我。

    我很快就發現,安妮並沒有彈琴的動力,我看了看她目前彈過的曲目,發現都是艱深難懂的古典樂曲,完全超出安妮本身的程度。在我小心翼翼的套問之下才知道,這些曲子都是她爸媽挑選的。於是,我先換掉了這些過難的曲子,從簡單的開始。

    儘管如此,安妮仍然學得非常吃力,我問:「妳是不是不喜歡這些曲子?」她看著我,眼眶浮現了淚水。安妮抽抽噎噎對我坦承,她好想彈一些電影配樂或是流行音樂,但是爸爸總是罵她,說:「這些東西完全沒有格調、不入流,我們家的孩子不可以彈這種東西!」

    我跟安妮的父母溝通了很久,他們這才勉強「恩准」她彈想彈的曲子。從此之後,安妮的態度大改變,開始主動練琴,爸媽也嚇了一跳。而且,有些電影配樂的彈奏技巧其實並不容易,需要古典樂的基礎來支撐,因此,安妮也願意開始練一些原先讓她覺得很痛苦的練習曲。原本,安妮父母那種什麼都要達到上流社會要求的緊繃姿態,也漸漸放鬆下來。

    有一次,安妮告訴我,她說想彈美國流行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的歌曲,一首敘述女兒對爸爸感恩與愛意的歌曲《完美的一天》(The Best Day)。我本來有點擔心她那嚴肅的父親會反對,但還是硬著頭皮陪她練習。

    隔一個禮拜再上課時,安妮很興奮的告訴我,她鼓起勇氣自彈自唱請爸爸欣賞,安妮的爸爸聽完後,不但沒有罵沒格調、不入流,反而還感動得漲紅了臉。

    ◆學習音樂,是為了豐富我們的心靈,挖掘音樂世界的美好
    在藝術大學修「鋼琴教學法」課程時,教授在第一堂課對我們說的話,至今,一直是我心中的準則。她說:「我們學的是音樂,是一件美好的事物。現代人這麼忙碌,每個禮拜跟同一個人坐下來,一對一相處一個小時,不做其他事,一起挖掘音樂的美好,這是多麼珍貴的機會。我希望你們在教學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這件事情。」

    這段話,太值得細細品味了!當我遇到調皮搗蛋的學生、不練琴又理由一大堆的學生、咄咄逼人的家長時,因為教授的這段話,不斷的支持著我對於音樂學習的感動,讓我能心平氣和的面對這些教學上的挑戰。

    我也相信,「讓孩子學音樂」不應該是用來讓家長炫耀,更不應該是為了滿足家長的成就感、虛榮心。但是,音樂絕對是家長能夠給予孩子,一股溫暖又強大的力量。這股力量一旦在孩子心中扎了根,任誰也拿不走。

    在人生中,我們得面對的問題以及挑戰實在太多了。而音樂,是讓我們的心靈更加穩定的最好方式。也因為音樂,我們的心靈,得以更加柔軟。

  • 維也納音樂之都原因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23 00:01:47
    有 1,161 人按讚

    【高美館 REOPEN 美學走入城市 】
    文:李雨蓁 Lí Ú-chin、圖:立足城市 City Story

    今天晚上, #高美館 重新開幕了,館內外大幅的白色調,讓空間更加明亮,Go Go Machine Orchestra 跑跑機器人 的音樂和正門的投影,揭開美術館的序幕。一旁的居民,若無其事的做著平日的運動,這是市民的美術館。在內惟埤走著,看著森林與湖泊中倒映出的城市光影,令我想起了這些年,幾件美學案例對高雄的啟發。


    #一座美術館可以翻轉城市

    近幾年,不只是台灣,世界各國城市間紛紛爭相興建藝術相關場館,很多城市的模範指標都是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


    1991年,在當地市政府與議會齊心邀請下,古根漢到畢爾包設館,並由法蘭克.蓋瑞操刀在內維翁河充滿廢棄工廠與造船廠的碼頭區,興建弧面流線的美術館,開幕頭3年,遊客為地方政府帶來超過1億歐元的稅收;開幕頭4年,全市觀光客暴漲700%,更創造超過5000個工作機會,效益遠遠超過興建成本。


    2018年,歐洲都會化獎(Urbanism Awards)頒發年度歐洲風雲城市,從社會、經濟、環境、良好的政府治理與商業成功等元素評選,畢爾包脫穎而出。


    然而,畢爾包的成功並不只靠古根漢。水岸區域的活化、地鐵與輕軌串連的大眾運輸升級,文化投資帶動工業經濟的轉型,都是畢爾包從年輕人外流的城市,轉變為償還負債,人均收入高於全歐30%城市的原因。


    與其說一座美術館能翻轉城市,重要的更是不分黨派,官民齊心合作,改變城市的決心。


    #台灣在地創作也能爆發龐大能量

    去年底到年初,藝術圈最夯的展覽,就是MoNTUE北師美術館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這檔展覽將過去許多只能從美術史冊、書籍圖錄裡看到的經典名畫,甚至有些僅存於文獻史料口耳相傳的佚失作品、遺作手稿,包含石川欽一郎的《河畔》、陳澄波的《東臺灣臨海道路》、陳進的《三地門社之女》及《少女》大理石雕像紛紛從散落各地的私人藏家、公立博物館和國外美術館借出,讓一般民眾得以親眼目睹近百年前台灣畫家的原畫真跡。


    在沒有政府資源、大幅宣傳下,居然靠著網路好評口耳相傳,到了展覽最後一週天天爆量排隊,甚至延長展覽時間到夜間。如此成功的策展,也證明了民眾對台灣本土美術史「遺失歷史」的高度興趣。透過策展,銜接本土過去與未來創作能量,並在國際上取得定位,這正是新世代美術館建築潮以外,另一項更重要的事。


    #將美學引入城市品牌與在地產業

    奧地利第三大城林茲(Linz),人口約 20 萬人出頭,二戰前林茲就成為奧地利的工業中心,但70年代面臨重工業衰退,城市品牌競爭不如維也納與薩爾斯堡等困境。於是林茲做出了認同上的轉型,和藍領生活結合,引進在地精神,並且強調「未來」而非過去,將當地文化的重點放在了「當代藝術」與「電子藝術」。


    1979 年林茲開辦 #電子藝術節,和「聲音之雲(Klangwolke)」戶外聲光音樂會,結合多瑙河水岸風光,夜間開唱時,聲光煙火齊射,色彩斑斕,完全顛覆了城市過去的意象。在林茲制定的文化發展計劃中,科技和新媒體佔了關鍵角色,1995 年更設立了公私合營的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GmbH),提供互動科技,互動裝置和藝術結合的教育學習環境,並下轄「未來實驗室」,和林茲大學「媒體藝術與科技中心」結合,推動技術與創意並進。


    而林茲在地其他文化建設,如倫托斯美術館(Lentos Museum),Ok 當代藝術中心等,也均和電子藝術相關活動密切合作。同時這些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地新建館舍,也成為多瑙水岸重要的光影風景。發展以來,電子藝術活動和周邊高等教育合作,培育了充沛的資訊媒體人才,使得林茲的文化產業能蓬勃發展,特別是資通媒體和研發教育諮詢業營業額顯著增加,成為鋼鐵與石化以外的另一重要產業。


    總計在 2005-2010 年間,文化軟硬體建設和觀光創造了6000 個左右的就業機會。林茲在電子藝術上的投入,和官民通力合作的結果,也讓林茲獲選 2009 年歐洲文化之都,在當年帶來 10 倍的觀光人數成長,活動過後,林茲站穩以「數位媒體為介面的文化之都」形象,進一步於 2014 年加入 UNESCO 創意城市網絡,獲選為「媒體藝術城市(CIty of Media Arts)」。近期的新目標更要利用舊菸草工廠活化,打造林茲成為奧地利主要的創業產業創業中心。

    #高雄再造靠藝術?

    從畢爾包、林茲這些國外城市的成功案例,我們都能看到,從藝術帶動城市復興,並非不可能;而從近年台灣藝術與設計策展品質提升,我們也看到了在地需求與供給端的龐大潛力。


    然而,這些城市並非只有館舍或藝文活動,還包含整體城區的改造規劃、交通動線重整、教育資源投入、結合文化的產業佈局等多種策略,並且在取得市民高度共識下,打造出城市新形象。


    未來,高美館透過輕軌可以連接當代美術館、駁二、流行音樂中心等文化設施、一直到高軟、5G/AIOT園區等產業地帶,高雄如何用藝術做為能量,創造城市新動力,就是這波城市轉型的一大挑戰了!

  • 維也納音樂之都原因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11-24 14:13:57

    本集主題: #陳爽師徒三人寶島台灣公益行  #陳爽老師專訪
      
      第1集先為大家專訪陳爽老師,從他過去開始談起,在1997年只念了一年的四川工藝美術系,就轉到影視表演系?2004年出了首張個人專輯 巴山戀曲,事業正起步當紅,但到了2007年卻轉型成童星音樂製作人到底是何原因?還有陳爽老師挑選童星的特質?童星的成功之路是什麼?先天的天份還是後天的培養?一年創作了非常多膾炙人口的兒歌作品,有兒歌創作的成功規則嗎?還有兒童音樂在市場上的價值?創作的核心有教育意義嗎?好多好多的問題,都在這1小時的節目中,完整幫大家解答,歡迎鎖定收聽。
      
      
      2016/08/06~11由台灣漂兒音樂公司及中國爽樂坊公司也將共同合作,大陸金牌童星製作人陳爽老師,帶著二名弟子「00後國民小女神」王巧、「台灣小萌妹」譚珮妮訪問台灣公益行。
      
      
    ▲第一站是:08/07桃園安康啟智教養院公益演出。
      
    ▲第二站是:08/10社會福利總盟邀請,師徒攜手擔任公益大使助弱勢族群,宣導一元捐,做公益從小開始。
      
      
      陳爽(TOBY),中國華語流行樂壇唱作人、中國金牌童星製作人、中國爽樂坊唱片CEO。 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集作詞、作曲、演唱、製作于一身傳奇音樂才子,2002年獲央視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全國總決賽)「螢屏獎」,2003年CCTV年度十大新人歌手獎,2004年全國出版發行了個人首張創作唱片《巴山戀曲》成為國內知名藝人[1] 。 在幕後一手打造了國內許多閃耀的人氣童星,經過親自培訓指導、包裝打造、向全國捧成知名小童星的有阿爾法、楊紫、侯高俊傑、沈芯羽、郭大衛、簡丹、小蘿莉組合、Q熊妹妹、王巧等。 由陳爽創作的兒童歌曲《我不上你的當》更是深受全國少兒們的喜愛與傳唱,成為當代兒童歌曲典範作品。 而他的那首《熊貓寶貝》作品更是被中央文化部指定代表中國少兒音樂遠赴奧地利,唱響世界最高音樂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 陳爽也迅速成為國內含金量最高最具影響力的童星音樂製作人,國內外媒體讚譽他為「中國金牌童星製作人」與「童星伯樂」、「童歌達人」。 陳爽為中國的童星界培養出了一大批超級童星新秀,也為國內當代兒童歌曲的創作與推廣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