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統一企業危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統一企業危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統一企業危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統一企業危機產品中有30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0924紐約時報 *【德州難民營清理結束 僅數千海地人獲准留在美國】 有近2000名海地移民從邊境的小社區Del Rio抵達休士頓,載運移民的巴士,每小時都有一班停靠在巨大的避難所。在San Antonio,美國當局已經允許數百人乘坐飛往紐約、波士頓和邁阿密等目的地的航班。近日移民和海關執法部門通...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KAZUYA CHANNEL GX,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4の後半もYouTubeで視聴可!→ https://youtu.be/cVXzAF24wyQ メンバーシップに入ると全編ご覧になれます→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L2699xGK-6p0AAnTVS5-g/join 全編視聴はこちらでも! ...

統一企業危機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5:39:32

#八百回合經濟談⁡ 〔#歷史上的這幾天 #英國央行破產 #英鎊與歐元的愛恨情仇〕⁡ ⁡ ⁡ 先前跟壯士們介紹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故事(奉上傳送門 #亞洲金融危機24週年)⁡ ⁡ 那麼今天,童顏吐司編把地理位置往西邊移移移,帶大家回顧一下 1992 年 9 月中旬的這幾天,在英國發生的黑色星期三,以及分享...

統一企業危機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1:09:04

【@businessfocus.io】劉鶴:習近平重視數字經濟發展 強調發展政策不變安撫民企 . 内地政府近年不斷收緊針對互聯網、遊戲等民營企業的監管政策,引起外界質疑政府有意打擊民營企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昨日(6日)出席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時大派定心丸, 指國家主席習...

統一企業危機 在 Tiffany T妹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5 15:52:04

你坐穩了嗎?看到一堆人搶不到紓困金在苦惱,讓我決定人在澳洲抽空分享資訊,其實我一月就分享,之後一堆人跑來感謝T妹~ 蠻多人懊悔現在中年才接受資訊,為什麼過去學校不教財經與投資? 當然投資方面沒有誰說的準,且每一個時代的時機財不一樣,每一個新產業創造一批新的富翁,幫助資產重新分配⋯ 是自己要去瞭解的。...

  • 統一企業危機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1:30:02
    有 619 人按讚

    0924紐約時報

    *【德州難民營清理結束 僅數千海地人獲准留在美國】
    有近2000名海地移民從邊境的小社區Del Rio抵達休士頓,載運移民的巴士,每小時都有一班停靠在巨大的避難所。在San Antonio,美國當局已經允許數百人乘坐飛往紐約、波士頓和邁阿密等目的地的航班。近日移民和海關執法部門通過包機將大約2000名移民驅逐出境回海地。拜登政府雖試圖阻止更多人湧入邊境,但仍有數千人被獲准前往美國各地的城市,他們可能在美國居住數月或數年,等待移民聽證會結果。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3/us/haitian-migrants-texas-camp.html

    *【美國駐海地特使譴責拜登違反人道精神 遣反海地難民 憤而辭職】
    1400名從墨西哥和中美洲入境德州的海地移民被遣送回國,美國駐海地特使Daniel Foote譴責拜登政府的決定,稱將難民送回一個因地震和政治危機陷入混亂的國家是不人道的行為。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3/us/politics/haiti-diplomat-resign-biden.html

    *【美國法定債務上限違約已迫在眉睫,葉倫出任財政部長後面臨迄今為止最大的考驗】
    2014年,葉倫擔任美聯準會主席時,面對共和黨人的盤問:如果美國的借款限額被突破,並且繼續支付國家帳單的措施被用盡,聯邦政府是否有計劃。葉倫說:這完全取決於財政部。現在同樣的災難,變成是葉倫的責任,她正面臨著作為拜登總統財政部長八個月來所面臨的最大考驗,面對國庫即將用罄,她必須說服拒絕提高舉債上限的共和黨議員,以防止債務違約可能導致歷史性的金融危機。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3/us/politics/debt-limit-fight-yellen.html

    *【美國疾管中心建議65歲以上老人加強第三針注射,展開對抗病毒的新行動】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科學顧問批准了針對美國老年人的輝瑞生物技術公司疫苗的額外劑量,但不針對醫療工作者,這與FDA美國食藥署的決定產生分歧。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3/health/covid-boosters-vaccine-cdc.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阿拉斯加的醫院努力應對不斷惡化的疫情。根據《紐約時報》最近收集的數據趨勢,截至週四,該州平均每天每 10 萬人中有 125 例新病例,比全國其他任何地方都多。這個數字在過去兩週飆升了 42%,自 7 月初以來增加了 20 多倍。
    #美國CDC尚未接獲要求判斷Moderna和嬌生疫苗接種者,是否可以針對接種輝瑞疫苗者。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署正在審查 Moderna 加強針的數據,但尚未收到嬌生公司的申請。幾位專家支持混合搭配策略,並表示隨著新數據出現,他們將重新審視Pfizer-BNT是否可以混打Moderna 加強針。
    #非洲衛生專家歡呼拜登的疫苗承諾,但呼籲提高贈與的透明度。
    #古巴預計將在 12 月 31 日之前使用國產疫苗實現“全面免疫”。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在阿富汗治療冠毒的醫院中,近四分之一已經關閉。
    #澳洲人口第二多的維多利亞州宣布,一些因大流行而滯留在其他地區的居民將從 9 月 30 日起可以回家。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9/23/world/covid-delta-variant-vaccine

    *【德國大選在即,梅克爾為基民盟候選人拉票】
    投票通道將於周日開啟,梅克爾在全國各地的訪問表明,基民盟候選人Armin Laschet當前處於劣勢;此前梅克爾一直拒絕對繼任者表態。民意調查顯示,社會民主黨仍以約3%的微弱優勢領先。對德國和梅克爾的政治影響力來說,這場大選誰將獲勝意義重大。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3/world/europe/merkel-germany-election.html

    *【觀點:美中“秘密電話”背後的更深層問題】
    美國企業研究所外交和國防政策研究主任Kori Schake認為,米利的行為可能違反美國軍政關係規範。身心有恙的總統對民主構成威脅,但如果軍隊認為自己是民選領導人合法權力的仲裁者,也是危險的。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0923/general-milley-woodward/

    *【在對抗中國的問題上,澳洲押注美國很冒險】
    洛伊研究所國際安全項目主任Sam Roggeveen寫道,澳洲似乎認定美國將長期參與亞洲事務,並準備在必要時打壓中國,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是主動選擇進入亞洲,澳洲沒有這種選擇餘地。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0923/aukus-australia-us-china/

    *【塔利班示好中國,阿富汗維吾爾人開始擔憂人身安全】
    近幾個月來,隨著美國撤軍、塔利班與北京關係升溫,許多早些時候從中國逃往阿富汗的維吾爾人急切地想要再次逃離。他們擔心自己會被塔利班當作棋子引渡至中國,以換取經濟援助和投資。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3/world/asia/afghanistan-uyghurs-china-taliban.html

    *【恆大命運懸而未決,投資者押注政府救市,公司股價意外回升】
    截至週四,恆大仍未對是否已支付一批當日到期的債券做出公開表態,中國政府也一直沒有鬆口,同時強調沒有一家公司大到不能倒。但隨著經濟增長放緩,當局已經開始採取行動提振市場信心,包括向該國銀行系統注入資金。儘管仍然存在不確定性,但這家背負巨額債務的大型房地產開發商股價週四上漲了18%。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3/business/china-evergrande-bond-payment.html

    *【中國打造“內迴圈”經濟,外商立場現分歧】
    中國歐盟商會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對半導體、商用飛機、電動車等多個行業提供大力補貼,相關政策阻礙了外國在華投資。但一些在華經營的美國公司則更支持北京的政策。上海美國商會稱,三分之一的商會成員認為中國自力更生的戰略將有助於他們的收入。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3/business/china-business-survey.html

    *【美國2020年謀殺案激增近30%】
    FBI的統計資料顯示,這是自1960年有記錄以來該數位最為猛烈的增長。這一趨勢延續至今年,但增速有所放緩。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2/upshot/murder-rise-2020.html

    *【美國田納西州一超市發生槍案,造成一死12傷】
    警方在商店後面找到槍手遺體,據悉,該名男子在行凶後開槍自盡。當地官員稱槍手是在該超市工作的外部供應商員工,警方表示受害者傷勢“非常嚴重”。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9/23/us/shooting-collierville-kroger-tennessee

    *【歐盟計畫統一手機充電器規格,或將打擊蘋果】
    歐盟宣佈,計畫將USB-C連接器作為所有手機、平板、相機和其他電子設備的標準充電埠,以減少環境浪費,簡化設備之間充電器的切換。新法規很可能在2024年生效。這將給擁有不同介面的iPhone設備帶來極大影響。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3/business/european-union-apple-charging-port.html

    *【國會防暴委員會傳喚川普的高級顧問,強化了對1月6日暴力事件的調查】
    調查 1 月 6 日國會大廈襲擊事件的特別委員會,傳喚川普總統最親密的四名顧問,加強了對這位前總統,在這場致命騷亂之前和期間所做的事情的審查。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3/us/politics/jan-6-committee-trump-white-house.html

  • 統一企業危機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0 22:48:49
    有 129 人按讚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 統一企業危機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0 12:51:23
    有 834 人按讚

    《新加坡聯合早報》9/20

    * 香港富豪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實集團再次出售內地物業,此次出售的是位於上海靜安區,長實可回款21億元(人民幣,下同,約4.37億新元)。

    李嘉誠售上海物業套現21億人民幣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920-1195425?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香港股市今天(20日)在地產股拖累下大跌,恆生指數在早盤一度猛挫超過1000點,目前(早上11時20分)滑落948點,跌幅達到3.81%,創下約11個月來的新低。

    陷入債務危機的恆大集團港股股價在上周大跌近30%後,今早再滑落16.93%。長江實業集團下跌7.58%,恆基兆業地產大跌12%,新鴻基地產則跌9%。

    路透社上週五(17日)引述消息人士報道,北京要求香港房地產大亨投入資源支持符合北京利益的項目,並協助解決住房短缺問題。

    另有消息人士透露,中國金融機構正為恆大可能倒閉做準備,其中恆大的兩大貸款行民生銀行和中信銀行準備讓短期貸款展期。

    恆大財富也因資金鍊困難而暫停理財產品兌付,引發廣大投資者恐慌。恆大一些高管早知情況不妙,提前贖回了投資產品。

    港股在地產股拖累下曾猛挫逾千點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920-1195426?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中國各金融機構紛準備 應對恆大可能倒閉】

    消息人士透露,恆大的部分主要往來銀行已為貸款計算提取準備,另一些擬展延短期貸款,顯示中國金融機構正為恆大可能倒閉做準備。

    * 西班牙度假勝地拉帕爾馬島星期天(19日))發生火山噴發,超過5000居民和遊客緊急疏散。

    山頂有巨型煙柱噴出,隨後多處岩漿噴發,並引發山火。當局強制下令四個村莊的居民撤離。

    火山噴發前幾個小時,當地曾發生4.2級淺表地震。這是最近8天監測到的1000餘次地震中震級最高的一次。

    西班牙拉帕爾馬島火山噴發逾5000人疏散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920-1195388?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初步計票結果顯示,俄羅斯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在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選舉中保持領先,但所奪得的席位比上屆顯著減少。

    俄議會選舉:執政黨保持領先但得票率顯著減少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920-1195387?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朝鮮譴責美國向澳大利亞提供核潛艇技術的決定,揚言將採取相應措施。

    韓聯社:朝鮮外交部報道局對外報道室長週一(20日)在回答朝中社的提問時表示,美國、英國和澳洲建立三邊安全合作機制,美英兩國將通過技術轉移支持澳洲海軍建造核動力潛艇的做法將破壞亞太地區戰略平衡,誘發連鎖式核軍備競賽,是極為危險行徑。

    朝鮮譴責美國向澳洲轉移核技術 恫言採取相應措施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920-119542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中國昨天(19日)新增49起冠病確診病例,其中28起為本土病例,全部發生在爆發新一輪本土疫情的福建省。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發佈的數據顯示,在本土病例中,廈門市有16例、莆田市七例、泉州市五例。

    中國大陸昨天也新增21起境外輸入確診病例,以及13名無症狀感染者。

    中國大陸新增28本土確診皆在福建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920-1195414?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路透社引述兩名知情者說,法國國防部長帕爾利主動提出取消與英國防長華萊士的雙邊會議。

    消息人士稱,在澳大利亞取消與法國的常規潛艇合同後,法英兩國國防部長原定本週進行的會晤已取消。

    法國防長取消與英國防長的雙邊會晤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920-1195386?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表示,冠病疫苗第三劑加強針將優先讓前線醫護人員、免疫力受抑制者、患有慢性綜合徵的年長者,以及長期在護理機構生活或工作者進行接種。

    馬來西亞政府宣佈,一旦成年人口的冠病接種率達到80%,將為四個高風險群體接種疫苗追加劑,並預計最快將在今年10月初開始施打加強針。

    首相依斯邁沙比里昨日發文告說,為了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以免受冠病感染的風險,政府同意施打第三劑加強針。

    他說,第三劑加強針將優先讓高危群體如前線醫護人員、免疫力受抑制者(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患及接受洗腎的末期腎病患者)、患有慢性綜合徵的年長者,以及長期在護理機構生活或工作者進行接種。截至週六,78.2%成年人口已接種兩劑疫苗。

    他說:「接種第二劑疫苗一段時間後,免疫力可能會降低,因此第三劑疫苗有望提高高危群體對於冠病的免疫力。一個醫療和健康專家小組正在制定接種追加劑的指南,衛生部長將在近期內宣佈相關細節。」

    馬國最快10月為四高風險群打追加劑 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10920-1195309?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世界要在冠病疫情後越戰越勇,科學與科技扮演了關鍵角色。新加坡希望成為研究與創新的國際樞紐。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今天(9月20日)在新加坡研究員環球峰會致辭時說:「這種合作精神是我們系統的優勢,也是我們要持續培養的素質。」

    新加坡政府去年12月宣佈將在未來五年投入250億元,透過「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劃」(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5,簡稱RIE2025)持續強化和深化我國的創新與研發能力。

    王瑞傑:疫情後要越戰越勇 科學與科技是關鍵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10920-1195435?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世界衛生組織星期天(19日)警告稱,由於人才外流、醫療用品和燃料供應嚴重短缺,黎巴嫩衛生部門面臨崩潰危險。

    世衛:黎巴嫩衛生部門面臨崩潰危險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920-1195433?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