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發準備英文考試心得的94我
今年真的是從頭到11月都讓英文考試伴隨著我過每天、從托福考到GRE,坦白說是個有些疲乏的過程哈哈
其實考這種考試應該是要乾脆俐落一些,托福那時候寒假搞定,但GRE是三下才開始,兩份實習、經營頻道、準備申請文件什麼的,讓準備考試的過程變得很冗長,也是我覺得稍稍可...
🎄聖誕節發準備英文考試心得的94我
今年真的是從頭到11月都讓英文考試伴隨著我過每天、從托福考到GRE,坦白說是個有些疲乏的過程哈哈
其實考這種考試應該是要乾脆俐落一些,托福那時候寒假搞定,但GRE是三下才開始,兩份實習、經營頻道、準備申請文件什麼的,讓準備考試的過程變得很冗長,也是我覺得稍稍可惜的地方,但同時間也很不想放掉手上任何一件事情
現在回頭看還是很值得的一段時光,畢竟真的算是好好面對唸英文這件事情,也包括實習都是看英文資料、用英文網站什麼的,覺得這件事情對我來說距離已經不會太遙遠,如果未來真的有機會出國,英文是遲早要面對的~這也是少數讓我覺得念書很有收穫的一次啦XD
很多學弟妹、朋友有私訊問準備英文考試、申請學校的問題,先跟大家說我連文件都還沒送審,實在是不覺得有力氣或是有什麼資格跟大家分享太多,不過準備過程中的心得我全都有好好記著,未來有個結果獲會做成很完整的YouTube影片、Podcast跟大家分享的~請等等我
以上,先放上在Mason準備GRE的心得,感謝Mason GRE讓我準備考試的路上壓力小很多✌
—————下為Mason GRE考試心得
[GRE高分獎學金心得] 北醫醫工大四 二戰323 升大四暑假準備 感謝Mason GRE
[考試成績] GRE二戰323 V154 Q169 AW3.5
[身份背景] 北醫醫工大四
[英文能力] 托福102
[準備時間] 2020.07-2020.11 (Mason GRE四月平日班)
為什麼想要考GRE?為什麼想出國?
因為想去美國念行銷、廣告,自己本身不是相關科系,所以會覺得即便不是所有申請的科系都硬性的規定要繳交成績,我還是想考GRE,至少在申請比較前面的學校時還可以繳交(也是因為前幾名的學校都會要繳交);會想出國是因為很想體驗在國外生活唸書的感覺,未來也有想在國外工作的打算,因此考這個考試也算是訓練英文能力
念GRE的額外收穫
最大的收穫就是覺得真的有把英文學起來,這種感覺蠻好的,加上我後來在外商精品做行銷實習,所有東西都是英文,所以其實因為這段時間的訓練,對英文真的不陌生也不會覺得害怕,真的很開心
為什麼選擇 Mason GRE?
因為上網爬文之後,真的非常非常多人推薦Mason,認識一起考托福的朋友也推薦Mason,加上考過托福我會覺得我需要的是短期的針對GRE考試的訓練,不需要重新開始打英文底子,所以會覺得Mason的課程設計真的非常適合我的需求
各科準備心得
字彙填空
我個人覺得單字真的是極度重要,不管在哪個英文考試我覺得都是!我自己一戰的時候其實是有把2000看過一次,然後填空練習也做過一輪,但老實說真的一開始學的全都忘光~~😭所以我個人會建議時間稍微急一點的,可以從1000開始看起會比較好,別像我一樣覺得看過一遍就沒問題了QQ
然後我有把填空1~6所有錯過的題目都再做過一次,因為其實很容易會錯第二次哈哈哈哈,直到第三次遇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真的才會想通~所以檢討或是複習真的super重要!我自己另外也有用字卡的app,每天通勤等公車吃飯無聊我都會做幾題這樣,不無小補啦我覺得
邏輯閱讀
邏輯閱讀真的是一輩子的罩門^_^托福的時候雖然一篇文章10題,但真的有很多題答案就直接寫在文章中,但GRE的邏輯思考真的就不一樣,明明文章不長答案還可以是我第一個就刪掉的選項...我一戰的時候就是在閱讀爆掉,因為真的慌覺得自己怎麼什麼都看不懂也不太能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在準備一戰的時候就有發現,就是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每一題的答案是這樣,然後每次都有點含糊的解題,不斷刷題以為就會變好,其實只是在矇答案,這樣真的很不好!!!
我個人在準備二戰的方式就是把之前講義裡面的每一題,我都要解釋四個錯的選項是錯在哪裡、跟文章本身哪裡抵觸還是完全不合邏輯,以及對的答案是否能呼應到文章的哪個句子,每一題都有點拆解成五題的感覺,然後不斷重複,最後我覺得就會在練習之中發現你開始很快能看出選項的問題以及真正的答案,我覺得很神奇,但真的是這樣做久了自然而然會培養出來的能力
寫作(AW)
其實我蠻認真練寫作的哈哈,因為有看到網路上說申請傳院可能要注意一下作文分數,加上我本來就很愛寫文章,我那時候幾乎兩天練一篇,然後大概練了有快30篇,結果一戰4.0,二戰退到3.5嗚嗚,其實我覺得練作文沒有別得方法,就是多寫,因為我覺得以考試的取向來說,訓練應變能力是重點,所以我覺得你寫文章的架構基礎有,剩下就靠不斷練習讓你在遇到各種題目的時候都可以快速應對,我自己是開頭很愛用in this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if的句型等等,個人覺得每段的開頭最難,詳細舉例最簡單,可以多蒐集好的開頭句!!!
數學
數學的話不難,就差在細心以及確定搞懂每個數學名詞解釋就好了,有幾類題型要特別注意
1.....more than.....問你成長幾%:這種分子一定是差距,但分母真的很容易搞錯要放前者還是後者,請注意
2.圖表題:如果標題或是名詞出現*符號,題目一定會有地方特別解釋,記得看清楚,有可能是單位上有做變化或是代表不同年份等等
細心英文名詞 在 蔣志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去年底 #新北市動保處 收容一隻可愛橘色 #虎斑幼貓「腦腦」,當時獸醫(veterinarian / vet)發現,牠因病雙眼失明且無法正常行走,幸好在動保員的細心照顧下終於重見光明,愛撒嬌又親人的牠,希望能找到一位愛牠的主人來認養(adopt)牠。
新北市從104年起實施零安樂死(a zero-euthanasia policy),救援回來的流浪犬貓(stray dogs and cats)都先由境內的動物之家(animal shelter)人員細心照料,其中部分犬貓培訓成伴讀犬、老人陪伴犬或校犬等,另一部分則等待愛牠們的主人出現,希望藉由多元的配套措施,打造一座毛寶貝友善幸福城市~
📖 英語單字小教室
✔️【獸醫】英文是veterinarian / vet
✔️【認養】動詞是 adopt; 名詞是adoption
✔️【安樂死】動詞是euthanize;名詞是euthanasia
✔️【流浪犬貓】英文是stray dogs and cats
✔️【動物收容所】英文是animal shelter
例句:
1⃣ The vets at the animal shelters are taking good care of the animals waiting for adoption.
動物之家的獸醫們悉心照顧著等待領養的動物。
2⃣ The zero-euthanasia policy on stray dogs and cats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New Taipei City since 2015.
新北市從2015年就開始實施流浪犬貓的零安樂死政策。
#新北市新聞局 #新北市秘書處
細心英文名詞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亞洲蹲
#老狗田裡混
#四季分明的德國
#秋天
連續近兩周的雨終於停了. 這周好像不會再下雨. 昨天把超市貪心買到的風信子球莖放到土裡去....
其實, 我早就應該要買鋤頭了. 但是曾經找不到過. 所以那時就覺得德國人使用的工具和我們不一樣不下田也好. 我已經是老狗一條. 我只會運用鋤頭. 真的是小時候在鄉村田裡混的一定都很會用鋤頭. 每每看到李子柒用鋤頭用柴刀都會覺得手很癢. 無奈這裡的蚊子非常喜歡我. 而且我每次一被叮都是除了奇癢以外如果在關節周圍還有可能無法彎曲的誇張程度. 這種季節沒甚麼蚊子. 所以週六買到. 昨天早上就趕緊開鋤了! 一個蘿蔔一個坑地把球莖照著指示放進去. 4公斤大概70個球莖. 然後昨天痠痛到八點上床睡到早上七點@@
果然下田是體力活.
看到那個詭異的工具沒. 你可以用它挖坑. 轉轉轉~ 土會跟著帶起來. 昨天把不少蚯蚓一分為?
如果你去這裡的DIY 賣場( 通常一定少不了院子花園的東西)會覺得很多東西只要一根鋤頭一根耙子就可以解決. 它們的花園機絲真的超級多的. 然後你會發現有很多東西都是小小一支. 就是鋤頭也有小小支的.為的是給" 跪"婦們下田用. ( 其實這裡的鋤頭size已經是一般台灣寬度的2/3)
這裡的花園工作通常都是跪著進行. 所以賣場都會有一種裡面塞著泡棉的防水墊. 你可能說老人膝蓋不好所以都是用跪著做事的? 其實也不是. 年輕人也是跟著這樣做事.
以前曾經在我們家前面的人行道上刮石縫裡的草被老爺生氣地叫回家. 他說沒有人蹲著做事的. 那樣很難看@@a
那之後我就很少這樣在外拋頭露面了. 有看過拾穗圖嗎? 如果你不能跪那就只能那麼彎腰. ( 其實我覺得也沒很好看啊@@ )
好吧~蹲著不好看. 但其實是他們不會蹲!
我以前當瑜珈老師時常常會編排這麼一個蹲姿動作. 應該是說幾乎所有的學員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蹲. 只是蹲久蹲短的問題.
我們慣用的蹲姿在英文還有這麼個名詞:
Asian Squat 亞洲蹲.
關於亞洲蹲可以看這篇國家地理雜誌的文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5923.html
還有youtube實測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4S36KdodM
沒甚麼總結. 反正在自己家後院不用怕別人看. 愛蹲多久就蹲多久. 這也是很讚的拉筋.
我不覺得我是黑手指. 但是遇到我沒興趣的植物. 真的就是讓它去. 連水都會不想澆. 已經被我抱進屋內, 抱出屋外應該有至少三年的茉莉及芭樂樹還有野薑當然還有養不死的石蓮是我目前種最久的植物. 共通點是他們都是台灣才有的植物.
不過這兩年發現因為天氣的關係. 某些植物有些不一樣的現象. 例如. 木本科的茉莉可以有這麼長又軟的枝. 而且目前五~10度還有花苞冒出來@@
我於是最近又做實驗了. 有沒有看到這個被我清空的花圃後面有一堆植物? 那是菊芋.( 其實以為已經清掉沒想到又長出來... )
我在那個菊芋叢裏面有一株不知道已經是秋天的九層塔. 因為它沒有開很多的花. 葉子很多. 想來再一群高聳的菊芋中間很是滋潤暖和.
你知道九層塔如果細心照顧可以木質化變成類似小灌木嗎? 我大肚老家以前就有這麼一株吃摘不完的九層塔. 真的很想要有這麼一株. 這裡的香菜類都好貴!
我兩年前養了一株非常細心照顧長很大的. 還是沒有活過冬天. 這次又捲土重來. 想要看看在被菊芋包圍住的它有甚麼樣的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晚一點再挖起來收進房子裡過冬....
覺得人跟動物都是. 得能屈能伸. 你看看我們家這條路上的行道樹. 應該都是相同品種. 但為什麼顏色及健康程度不一樣呢?
上周六及周日本來要去上採菇課程的. 催促老爺很久. 他到當天早上才打電話. 想當然卡不進位子了! 於是看到路邊的菇菇只能照相. 拔起來乾爽....
秋天真的是迷人又讓人有所思考的季節!
細心英文名詞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鬼島」這個名詞,常在親朋好友間飯後閒聊之餘被提起。不外乎抱怨台灣薪資沒成長、就業環境差、政黨惡鬥文化、能出國發展就不要留在台灣。
🗺️雖然我踏足許多國家的經驗卻告訴我,台灣沒有這麼糟,甚至仍是我心中最適合居住的國家。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west-hanging-fruit/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顏擇雅寫《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的初衷:「就是受不了大家在唱衰台灣。台灣問題就是最低的水果摘完了,如今應該趕緊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作者認為台灣的許多問題,都是能夠突破以及解決的。
作者描述台灣當前困境用的譬喻「最低的水果摘完」,指的是八○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成為產業中的「追隨者」,只要透過代工、製造和出口,就能用較低的門檻取得大量報酬。
然而時至今日,台灣面臨中國大陸的崛起,以及世界競爭加劇,台灣已經「摘完某一高度水果」,接下來面臨的是「知識」和「取捨」問題。我們必須發揮智慧和創意去搭建更強而有力的工具,摘取果樹上更高的水果。
這本書透過分析和論述,回擊那些喜歡唱衰台灣的人。書中從年輕人開始分析,談到台灣與中國的比較,對教育制度的觀察,最後評論企業家應有的風範和態度。
【我從這本書學到什麼】
自己亦有感於「鬼島」這個名詞,常在親朋好友間飯後閒聊之餘被提起。不外乎抱怨台灣薪資沒成長、就業環境差、政黨惡鬥文化、能出國發展就不要留在台灣。
雖然我踏足許多國家的經驗卻告訴我,台灣沒有這麼糟,甚至仍是我心中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但愧於對台灣的認識和國際觀察還不夠深入,以前對這種話題較常保持緘默的態度。
閱讀《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彷彿開啟一扇「視野之窗」,從作者的視角切入,剖析近年來媒體如何「評論台灣」的相關話題。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不是如何逞口舌之快去反擊爭辯,而是大幅拓展了我的認知和理解,也開啟了我對諸多議題的興趣。
自從2019年初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延伸閱讀了許多相關議題的書目。以下是6個議題在書中的重點彙整,以及我透過延伸閱讀所學到的事情。
1.小確幸的詮釋
村上春樹在《尋找漩渦貓的方法》稱「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小確幸」。他天天秉持長跑、寫作、聽音樂、閱讀的規律生活。作者說這種小確幸與自律是互為表裡,藉由自律的生活達成高產出。
然而媒體扭曲了大眾最這個名詞的認知,變成「不敢奢求大夢想,只能追求小確幸。成了買不起房、工作缺乏成就感的刻意追求」。自此,無論自己是否自律,只要能追求短暫的歡樂和消遣,就成了小確幸的代名詞。
我回顧《活出意義來》學到的詮釋「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在給予他人時享受到愉悅」。以及從《跑出全世界的人》讀到Nike創辦人堅信「跑步」這件小事會讓世界更好的念頭,持續堅持而且從不退卻,打造出世上最大的運動用品企業。
2.喝咖啡可以投資自己?
許多年輕人困於低技能、低工資、沒前景的工作,其部分肇因來自於九○年代後的服務業的大舉擴張。「投資自己」成了媒體愛用的口號,許多企業家也常以此為題發表論述。
王品董座戴勝益在2013年中興大學畢業演講,勸年輕人如果1個月薪資只有3萬元,「你要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跟你的爸媽要2萬元」。這個主張擔心年輕人沒錢和同事喝咖啡,以至於沒辦法「投資自己」的人脈和視野。
作者提醒這種喝咖啡累積人脈存摺的方式,有三個問題要注意:
浪費時間:社群媒體發達,過度在意同儕眼光,想做到人人喜歡。
搞錯對象:對象不該是同樣缺乏經驗和視野的同梯,而是上司或者資深前輩。
閱歷不深:需分辨出對方和你喝咖啡,是看中你的能力還是你所代表的公司。
跟同事喝咖啡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喝出什麼。是忙著抱怨老闆豬頭,還是視野上的切磋琢磨?
3.創業腦的好處
作者提到我們必須具備「創業腦」,隨時保有危機意識:「當所有雇主看不到你的價值時,你有辦法為自己創造價值嗎?」此外也要學會謙虛:「到底是你需要公司,還是公司需要你?」創業腦額外的好處還有擴大視野以及正向思考。
工作心態上的轉換,可以從「假如我來當老闆」的思考模式出發。如果我是老闆,我會怎麼做決定?如果我是老闆,就可以防範未然嗎?
我對此題的延伸閱讀是《獲利時代》和《一個人的獲利模式》兩本書,進一步理解如何拆解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創造自己和團隊的價值。我從這兩本書裡也學到一個重要觀念「夢幻工作是創造出來、而不是找到的。要有這樣的創造,需要很深入的自我認識」。詳細心得寫在另一篇〈商業模式圖:用一張圖「翻轉」人生和職場的標準答案〉。
4.公投、國族、民粹
書中引述柴契爾夫人「公投是煽動家與獨裁者的工具」,以及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直接名主一定會戕害少數權益,造成社會撕裂」,對應到台灣2018公民投票的結果,真是讓人心有戚戚焉。作者提倡代議制度,好處還能節省時間和金錢,值得深思。
作者也提到人民選擇認同國族的原因,是因為自由、平等、民主這些普世價值,無法憑個人實現,只能加入集體追求。但國族主義訴求的血統論述很難追本溯源,因此往往需要神話來撐腰,中國清末突然冒出「炎黃子孫」就是一例。
身邊亦有長輩對於炎黃子孫抱持強烈的認同情感。從延伸閱讀《人類大歷史》和《槍炮、病菌與鋼鐵》看來,這恰好是對於「神話故事」和「真實現況」理解的差異,也讓我認識到,為何人們有自我認知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兩種傾向的差異存在。
對於民粹,作者給出一個有趣的定義:「有什麼老百姓支持的政策,是菁英不喜歡的,菁英就說是民粹」。批評者往往不解是對方到底是哪裡不理性。人民應該要求這種批評者講出理由,否則就只是「我是菁英,我不喜歡」而已。
作者評論政治的這篇文章〈質疑韓粉的素質,其實忽略了民主真諦〉,讓我反省自己對於時事的評判態度,這篇文也值得不同陣營支持者細細閱讀。
延伸閱讀了《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理解為何「比起灰色地帶,人們傾向非黑即白,總是用過度自信去支持過度簡化的信念」,並學習運用邏輯去濾除雜訊和避開偏誤陷阱。
5.談教育與線上課程
作者批評教育部長吳思華的謬論「再怎麼先進,也只能六成人口唸大學」,這種對教育的說法不是指辦學水準,而是用人類平均智力水平來定義。這完全是搞錯教育水平的因果關係,一國所需的教育水平並不是看人民會念書的程度,而是經濟複雜程度。
另外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批評矛頭指向台大寡佔太多資源。作者提到教育券的想法:學生人人一張,選哪個校系,經費就去哪裡。刺激院校無論公私立,都更重視學生權利。
課程線上化帶來的好處是,讓高等教育突破生產力瓶頸,解除時間、地點、服務人次的限制。大學很難靠「教學品質」招徠學生,最大原因是教學品質很難評比,但線上課程會改變這一切。
舉桑德爾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義〉線上課程為例,課程跟哈佛簽約,保證給的成績經得起檢核。此課程熱門的程度,也奠定了哈佛大學在線上課程的權威地位。目前台灣主事者大多煩惱少子化的招生危機,壓縮教育大海嘯(線上課程)來襲的黃金應變期。
我延伸閱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學習如何將正義與平等的議題,回歸到自我的道德省思。我也理解到從「福祉、自由、美德」不同角度出發,對於同一個政策或議題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也因此接受「正義不是絕對」的多元概念。
6.為什麼要學歷史?
學歷史目的無非是希望能「鑑往知來」,知名創投家彼得·提爾說:「我最愛讀古人寫的有關歷史的書」。他尤其喜歡古人預測錯誤的歷史書籍,藉由如何預測錯誤,精進自己預測的能力。做出準確的創投判斷需要歷史知識,複雜思考,不停發問。
書中提到很有趣的一點,英文「History」語源「historein」在希臘文的本意就是發問。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將作品取為《發問》,此字才轉借為歷史之義。歷史的原意是一門探問推理之學。
歷史之於投資理財的應用,我很喜歡《投資人宣言》這句「唯有了解過去,才能坦然面對市場中令人難受的低靡熊市,以及在萬里無雲的高漲牛市中還能保持冷靜」。
歷史雖然不見得可以預測未來,但是它所訓練的複雜思考,卻有助於想像未來的各種可能變局。只要有興趣探索未來,歷史就是一門值得終身學習的學問。
延伸閱讀彼得·提爾的《從0到1》學到「失敗的公司是因為無法跳脫競爭:沒做出差異化」。也從《未來地圖》體認到「不懂歷史的人,無法解析現況,更無法預測未來」。
【後記:關於作者】
稍微研究作者 顏擇雅,她創立雅言文化這間一人出版公司,每年只出版一本她精挑細選的英文讀物。我印象深刻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竟是她出版的,以前倒沒特別注意過。
我折服於她流暢的文字、引經據典且論述有條,加上她對於時事的洞察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因此也追蹤了她的Facebook頁面,從此被圈粉。
她不時會在頁面上評論時事,以及推薦經典讀物,更有趣的是她會張貼「異溫層」的資訊來源,推薦讀者主動去閱讀並接受刺激。這就是《知識的假象》中提到「 懂得剖析不同觀點之後,挑出不同立場的解析和評論來避免身陷同溫層的狀況」的實際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