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紐約時間gm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紐約時間gm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紐約時間gm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紐約時間gmt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697的網紅蜜思雪輪愛美妝,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美妝 #海外網購 #66折 #大禮包 英國美妝網站 CULT BEAUTY 限時24小時 🔸退17%VAT + 限時8折=66折 ▪️結帳自動顯示折扣無需折扣碼 ▪️優惠結束時間 2021/7/31 8am (GMT+1) ▪️購物滿40英鎊免運台灣 🛒哪裡買 https://bit.ly/2...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旅遊冷知識:40至80年代香港有夏令時間? 解構時差是如何煉成 不同國家有時差,日本比香港快1小時,英國則慢香港8小時,主要因為地球是一個自轉的球體,太陽光線不能照射整個地球,面向太陽是日頭,背向太陽則是晚上。人類在發明機械時鐘之前,用沙漏、水鐘或以日晷計算日出日落時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時間,引...

紐約時間gmt 在 姜冠宇 醫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1:19:28

我們的podcast出來啦,這一次內容一定要好好推 https://pse.is/3jhaea 上集 https://pse.is/3hfsa9 下集 https://pse.is/3hyv47 本次因應時事先講:關於美國優先序位,與 #殘量疫苗 的處理 美國所有州都是醫療從業人員優先。 跨州別...

  • 紐約時間gmt 在 蜜思雪輪愛美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30 23:48:08
    有 25 人按讚

    #美妝 #海外網購 #66折 #大禮包

    英國美妝網站 CULT BEAUTY 限時24小時
    🔸退17%VAT + 限時8折=66折
    ▪️結帳自動顯示折扣無需折扣碼
    ▪️優惠結束時間 2021/7/31 8am (GMT+1)
    ▪️購物滿40英鎊免運台灣

    🛒哪裡買 https://bit.ly/2qOGwWe

    ◾️推薦品牌
    ✔️AESOP https://bit.ly/37dzzA1
    ✔️NARS https://bit.ly/2VMpsgd
    ✔️世界知名彩妝大師夏洛特個人品牌 Charlotte Tilbury https://bit.ly/2SGLznA 眼影 蜜粉餅 腮紅 唇膏
    ✔️中東超人氣美妝KOL- HUDA BEAUTY
    https://bit.ly/36p3G4G
    ✔️醉大象 https://bit.ly/3rKUDXP
    ✔️寶拉 https://bit.ly/3BRQTst
    ✔️神奇護髮歐啦 OLAPLEX https://bit.ly/2YNoMYb
    ✔️歐美HOURGLASS https://bit.ly/3ieMdF8
    金粉碗蜜粉 五花肉腮紅
    ✔️蘿拉蜜思 LAURA MERCIER https://bit.ly/37a5xNw 蜜粉 腮紅
    ✔️紐約天然品牌 MARIO BADESCU https://bit.ly/3BXRokQ 「神仙痘痘粉水」、「閉口粉刺清潔機」
    ✔️新品區 https://bit.ly/3rVvQRj

    🔺消費滿170英鎊再送你22件價值355大禮包唷!! 禮包內容有:https://bit.ly/37c8ehI

    🔻以下品牌不參與折扣
    Anastasia Beverly Hills
    Byredo
    Christian Louboutin Beauty
    Dr. Dennis Gross Skincare
    Dr. Barbara Strum
    La Mer
    Natasha Denona
    NYX Professional Makeup
    The Ordinary
    Victoria Beckham Beauty
    Westman Atelier

  • 紐約時間gmt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1 19:02:54
    有 207 人按讚

    我們的podcast出來啦,這一次內容一定要好好推
    📍 https://pse.is/3jhaea
    上集 https://pse.is/3hfsa9 下集 https://pse.is/3hyv47
    📍 本次因應時事先講:關於美國優先序位,與 #殘量疫苗 的處理

    美國所有州都是醫療從業人員優先。

    跨州別比較,多州同時將 #兩個以上的族群 列為優先施打
    如紐約將以上四組同時列為優先名單。

    --
    #殘存疫苗不浪費

    在有剩餘劑量時,施打單位可以自行造冊施打剩餘劑量:

    醫療單位可以自行編列施打候補名單,如退休職員、職員家屬等進行排序或抽籤。
    即便如此,藥房先前施打疫苗後,仍須面臨極高的未到比例 (No-show Rate)
    尤其是嬌生疫苗疑似出狀況的兩週一度高達 20%。

    民間協助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紐約新創公司 Dr.B。

    該公司依照郵遞區號製作可能的候補清單
    有殘劑時可以第一時間內通知 (軟封城期間在家的註冊用戶) 前來施打。

    增加了該時期的疫苗使用效率,更省下了數以萬計的殘餘疫苗。

    📍以上感謝
    Lawrence 徐正憲 Johns Hopkins 健康經濟學家 分析整理喔~ 

    (參考資料:國家教育統計中心 (NCES), 美國人口調查局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CDC 國家健康安全網 (NHSN), SNF Statistic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NCSL))
    --

    📍本次podcast 也邀請到征戰於休士頓的新冠沙場的美國重症科 許環麟醫師
    究竟是怎麼照顧重症病人?
    走過一年的美國,經歷了那些臨床困境呢

    --
    📍 疫週刊。看國際 每周日台灣時間 (GMT+8) 上午09:30
    是一群由醫療與新聞專業人士共同組成的團隊
    播報全球疫情新聞回顧之後,並主題式探討台灣防疫現況

    📍常駐主談:
    主辦人 姜冠宇 整合醫學科醫師、吳凌安 旅美小兒科醫師、Joel 福澤喬 東亞觀察媒體人、張允欣 戰區關懷協會執行長、Lawrence 徐正憲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管理、Stacy 游沛文 公關行銷人、許悅 輔大公衛政大傳播研究所、鄭妤婷 現役日本執業職能治療師、Sarah 劉筱茜 護理師/台灣社區衛生護理學會 TCHNA 擔任理事

    📍 客座指導
    林氏璧 台大前感染科醫師、塗醒哲 前衛生署長/現任 生技開發中心董事長

  • 紐約時間gmt 在 王郁揚 WHO FCTC 菸草減害專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05 21:23:00
    有 2 人按讚


    雖然是快七年前的報導,但現在讀起來還是鏗鏘有力.今天把上次提到美國CNN首席醫療記者Sanjay Gupta,所發表的一篇關於大麻的社論翻譯完畢,內容很值得一讀!


    By Dr. Sanjay Gupta, CNN Chief Medical Correspondent
    Updated 0044 GMT (0844 HKT) August 9, 2013

    <我為何改變我對大麻的看法>
    過去一年,我投注精力在一個新的紀錄片“大麻”(Weed).這個名字也許聽起來有點草率,但內容絕對不會.

    我去了世界各地,採訪了醫療權威,專家學者,農夫和病人.我真誠的和他們溝通,並問了許多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我所發現的事情,相當驚人.

    在執行這個計畫許久之前,我曾經審視了當時在美國有關醫療用大麻的相關文獻,而認為並沒有特別的可取之處.我甚至在2009年,寫了一篇刊在時代雜誌(TIME)的文章,名為”為何我對大麻投下反對票”.

    然後,我現在要道歉.

    我道歉因為我並沒有看得更深入,直到現在.我並沒有看得更廣更遠.我並沒有看到一些在美國境外,較小型的研究機構,所做出來的亮眼研究,而且我太過忽視了數以為繼,認為大麻對他們的症狀有所改善的病人.

    相反地,我將這些病人歸類成招搖而詐病的群體,只是想尋求快感.我錯誤地認定DEA將大麻列成第一級管制物質,是有確定的科學證據作為基礎.想當然爾,他們一定是有足夠的理論依據,才將大麻放在最危險的物質的類群,定義為“毫無醫療效用且有高度濫用成癮風險”.

    他們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這個說法,而現在我也瞭解這些對於大麻的指控並非真實.大麻並沒有高度的濫用風險,而且大麻有相當明確的醫療適應症.事實上,有時候大麻是唯一能夠作用的藥物.舉例而言,Charlotte Figi,一位在科羅拉多州的小女孩,從出生後開始有癲癇,而到了三歲時,平均一個禮拜會有高達300次的發作,即便已經嘗試了七種不同的藥物.醫用大麻緩和了她的大腦,使她的癲癇發作次數降到了每個月2~3次.

    我當面見到了許多像是Chalotte的病人,花時間和他們相處,並且得到了一個結論:當醫療社群無法將大麻加入治療選項,提供病人最完善的照護,這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在美國被惡意且系統性的誤導了將近70年,而我為我個人的失職道歉.

    我希望這篇文章和接下來要上映的紀錄片,能夠將整個狀況改善.

    在1970年的8月14日,衛生部的副秘書長,Roger O. Egeberg醫師寫了一封信,建議將大麻列入第一級管制物質,而這個分類至今45年,一直沒有改變過.我仔細研讀了這封數十年以前的信件,而發現到令人不安的真相.Egeberg非常仔細的挑選了他的用字:

    ”因為我們對這個植物還有其內含的活性物質,知識上還有相當多不清楚的空間,所以我們仍建議將大麻維持在第一級管制物質,直到目前正在進行中的某些研究,能夠解決這個議題”

    並非因為有確切的科學證據,而是缺乏證據,所以大麻被列在第一級管制物質.當年是1970年,Egeberg所提到那些正在進行的研究,許多都沒有完成.當我繼續調查,我認知到Egeberg當時手邊其實是有其他重要的研究結果,有些更是早了25年的發表.

    ---高度的濫用風險---

    在1944年,紐約市長Fiorello LaGuardia委託了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對大麻進行調查和研究.在結論之中,他們發現大麻並沒有顯著的成癮性,而且也沒有找到證據大麻會導致嗎啡,海洛因或古柯鹼的成癮.

    就我們目前所知,雖然數據上有些許浮動,大麻大概會造成約9~10%的成年使用者產生依賴性.相較之下,位在第二級管制物質的古柯鹼,定義上應是”有較低的濫用風險”,會使20%的使用者上癮.而海洛因則是25%.

    最糟糕的是香菸,它使得接近30%的抽菸者成癮,而且造成許多人的死亡.

    有明確的證據指出,有些人使用大麻後會出現戒斷症狀,包含失眠,焦慮和反胃感.但即便將此納入考量,要將大麻定為有高度濫用風險的物質,仍是相當困難.大麻成癮所造成的生理症狀,和剛剛前述的其他物質根本天差地遠.我曾經看過酒精的戒斷症狀,是可能致命的.

    我也同時想要提出身為一位父親的擔憂.年輕而正在發育的大腦,和成年人的大腦相比之下,是可能對大麻所帶來的傷害更容易受影響的.一些最近的研究顯示,規律的在青少年時期使用大麻,會造成永久性的智商降低.其他研究則暗示可能未來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上升.

    同理我並不會讓我的小孩飲酒,我也不會允許他們在未成年時使用大麻.如果他們堅持想要嘗試,我會建議他們等到25歲左右,大腦已經完全發育,再去使用.

    ---醫療上的助益---

    當我在調查時,我也發現了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大麻作為醫療用途並非什麼新鮮事,而醫療社群中在過去已經撰寫了相當多的文獻.事實上,有數百篇的科學期刊文獻,多數是記載大麻的好處.不過大多數的文章,是在1840~1930之間所發表的.這些文獻描述了使用醫療用大麻來治療“神經痛,抽搐症狀,消瘦”等等.

    在美國的國家醫學圖書館(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搜尋過去一年的大麻相關文獻,找到了2000多筆的資料.不過絕大多數都是在研究大麻所帶來的傷害,像是“因為大麻抗膽鹼的作用導致壞旅程”,“大麻造成的胰臟炎”,和“大麻的使用和肺癌的風險”.

    在我快速整理的數字統整,美國現今對大麻的研究,只有大約6%是針對其醫療上的幫助.其他的全部都是設計來研究其危害.這樣高度的不平衡導致了極端扭曲的現實.

    ---研究大麻的挑戰---

    今天,要在美國做大麻相關的研究,你需要兩個重要的東西.

    第一點,你需要大麻.而大麻是非法的,這個問題顯而易見.科學家可以從一個位在密西西比的特別農場得到研究用的大麻,這個農場位在密西西比大學的中央,但這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今年我造訪此地時,沒有栽種任何大麻.

    第二點,你需要政府的許可,而我所採訪的科學家不斷的跟我提及其中的繁瑣和困難.一個癌症相關的試驗,首先會被國家癌症中心審核,或是一個疼痛相關的研究,會經過國家神經研究院的認可,對於大麻相關的研究,還有另外一個關卡:NIDA,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他是一個專門再研究藥物濫用的機構,而非藥物的療效.

    卡在中間的則是需要大麻作為藥物的病人,有時候大麻是唯一的良好選項.

    容我補充,一直到1943年,大麻一直都列在美國藥典裡面,其中一個適應症便是神經痛.這是一種非常難以治療的極端疼痛.我的病人曾描述這種痛像是“刀割般,灼熱而像幾萬個針刺”的感覺.當大麻長久以來被記載,對於這種難纏的疼痛有效時,現今針對神經痛最常見的藥物則來自罌粟花,包括嗎啡,奧諾美(oxycodone)和釋通(dilaudid).

    問題來了,這些藥物通常對神經痛效果有限,而且藥物耐受性(tolerance)是個棘手的狀況.

    最讓我驚嚇的是,在美國,每19分鐘便有一個人死於處方藥過量使用,通常是意外.每19分鐘,這是個恐怖的數據.而從我看過所有的研究中,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因為大麻過量致死的案例.

    也許這也是為何最近一份針對醫師的調查,高達76%同意大麻作為乳癌病人的疼痛藥劑.

    當大麻成為第一級管制物質時,有個請求是要“填補知識的空缺”.而在美國,這相當具有挑戰性,因為要研究非法物質的基礎和審核,是一個以藥物濫用作為核心的組織.不過,排除萬難,我們還是前進了不少.

    展望未來,我特別對像是西班牙和以色列,針對大麻抗癌效果的研究感興趣.我也對以色列一位叫Raphael Meschoulam的學者所領導,有關神經保護的實驗感興趣,還有美國及以色列的研究機構,共同在檢視大麻是否對創傷後症候群有所緩解.我保證我會盡我的能力,真誠地填補那些知識的空缺.

    在20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民眾,投票同意大麻作為醫療使用,而更多的州,也會在近期決定.至於那位在1970年寫了那封信的Roger Egeberg醫師,他在16年前過世了.

    我不知道如果他仍在世,會做何感想.

  • 紐約時間gmt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10 03:30:11

    旅遊冷知識:40至80年代香港有夏令時間? 解構時差是如何煉成

    不同國家有時差,日本比香港快1小時,英國則慢香港8小時,主要因為地球是一個自轉的球體,太陽光線不能照射整個地球,面向太陽是日頭,背向太陽則是晚上。人類在發明機械時鐘之前,用沙漏、水鐘或以日晷計算日出日落時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時間,引致世界大亂。直到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英國航海業蓬勃,1884年採用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線劃分時區,亦稱為格林威治時間。簡單來說,是把地球劃分360條直線,中間的0度緯線是「本初子午線」,位於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 ,把地球分了東西兩邊。把中心點設定為0時區,以地球自轉一圈為24小時計算,每一個時區之間相距15度,每15度即1小時,東面加至12小時,西面減至12小時,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Greenwich Mean Time。例如GMT+8的時區代表了東面比英國時間快8小時的地區,例如香港;GMT-4代表了西面比英國時間慢4小時的地區,例如巴西。世界最長航班由美國紐約飛往澳洲悉尼,要花19小時16分鐘,跨越15個時區1萬6,200公里。

    果籽 :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港版國安法】續領英國BNO懶人包加疑難解答 持BNO入唔到日本境因印錯國籍 (https://youtu.be/44aJ_QjXzB0)
    【逃走他鄉】BNO移民英國$12,000租三層獨立屋 銀行中層變餐廳侍應 居英權二代:要接受由低做起!(https://youtu.be/FLFGdaKUtPo)
    【逃走他鄉】居英港人移民自白:BNO平權千年一見,蘇州過後冇艇搭 (果籽) (https://youtu.be/qMufEfTaJWY)
    【街市尋寶】旺角明星海鮮檔 罕見有證蘇眉+當造黃油蟹+刺身 仲有上門煮海鮮服務!(飲食男女)(https://youtu.be/9YEBSQJPdPU)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https://youtu.be/-DjDZdrM1o4)

    #果籽 #冷知識 #夏令時間 #時差 #本初子午線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紐約時間gmt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11-11 23:36:11

    時間:
    2017-11-19(日) 15:00~16:30 (GMT+8)

    地點: 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秋日電音~比Perfume更香濃的在地花露水—電子異響聲音創作。
    很多人因為Perfume喜歡上電音,在台灣也有一群人,在電音創作上嶄放著另一種優雅的氛圍,值得您來鑑賞。

    ㄧ場結合劇場、即興、電腦互動程式、異響、即時混聲的電音音樂會,在秋日的午後,與您一起度過。
    11/19(日) 15:00 @臺北牯嶺街小劇場2F,演出:黃柔閩、邵韋傑、張欣、林亭君、黃芮盈、余致賢、楊政、李婉菁

    秋日電音
    2017 電音工作坊創作發表音樂會
    時間:2017/11/19 週日 3:00pm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購票:本頁

    電音工作坊,源自於2013年夏天的一場長達10次的「手作電音工作坊」,由李婉菁與許志遠(DJ Point) 開始發想,在身體氣象館團隊多年的大力協助舉辦下,發展如何在不限制軟體,任何筆電都可以製作、創作電音的工具主軸下,呈現出每一個參加者心中的聲音創意。當時之所以取名為 「手作」,並不是要去手作器材,而是希望學員從像是媽媽煮的菜或縫補衣服的感覺,回到自己本質的溫度,去創作自己的電音作品。 工作坊除了標榜使用只要是可以上網的筆電、耳機,不需要有音樂學習背景,不需要會看五線譜之外,應用大量的視覺藝術家作品,如康丁斯基、羅森伯格等來啟發聲音創作的思考是最大的特色。五年來令人驚喜的是,藝術家們不斷地自我發展,累積成創作與演出的風格,其中幾件獲得國際展演或現場演出的作品所獲得的鼓舞,更是讓藝術家們累積許多持續勇往直前的動力。




    電音創作者/演出人員簡介:

    黃柔閩
    Rou-ming Huang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畢業。國小教師、劇場演員、電視暨電影演員。1990年代初曾赴美研習達克羅斯音樂教學法,後於西雅圖與舊金山等地研習音樂治療與即興舞蹈表演, 並多次發表即興音樂(人聲與大提琴)與舞蹈表演。曾擔任第一屆台北市國際舞蹈節「音樂與肢體」課程助教。劇場演出作品有《妻夢狗》、《我用我的身體和靈魂在旅行》、《軍史館殺人事件》等。電視作品曾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公視人生劇展《月光》),以及金鐘獎、新加坡亞洲電視節最佳女主角入圍等。另有《三方通話》等多部電影演出作品。 2016年,演出電視電影「上岸的魚」。公視人生劇展「最後的詩句」。「麻醉風暴2」影集。周美玲導演網路劇「替身」。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第十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為你朗讀「Merry land」讀劇演出。 2017年,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評審。青藝盟戲劇營隊老師。現任景興國中表演藝術課、戲劇社團指導老師。博嘉國小全方位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安德森
    Anderson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曾赴“上海新偶像藝術學校”研習戲劇表演。參與多部電視廣告、MV、短片及魏德聖導演電影《52赫茲我愛你》演出。2012於廈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演出《我們一同走走看》舞台劇。近年編導《遇見小王子》、《親愛的小王子》,創作「一齣由孩子們演給大人們看的兒童劇」。 曾任青藝盟戲劇營隊講師。中華微電影創新產業發展協會「繁星計畫」演員培訓講師。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capatain。受邀「2017慈光萬盞-教育公益交流計畫」,遠赴斯里蘭卡分享戲劇課程。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2016年與黃柔閩老師共同創立37度2戲劇工作室,致力於戲劇教育發展與推廣「身體對話—感官開發訓練工作坊」。現任博嘉國小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景興國中表演藝術、戲劇社指導老師。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兼任教師。


    張欣
    Shery Cheung
    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目前居於台北。她的藝術實踐是變化性的,常透過共感的過程與他者對話,以錄像、聲音、表演等方式進行。其抽象繪畫與合唱的背景深刻地影響她的認知過程。作品曾發表於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台北滲透影像藝術節、台北失聲祭、JOLT Arts Festival、韓國Jeju National Art Museum。她的表演《Inland》於2013年獲得Arte Laguna Art Prize提名。


    林亭君
    Xia Lin
    lololol藝術組織共同創辦人,使用多媒體、錄像、文字及行為創作,2013年網路作品參與Homeostasis Lab - The Wrong: 新媒體藝術雙年展、2016年於韓國濟州美術館展出、2017年藝術項目 ”3C形意拳” 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發表。


    黃芮盈
    Raying Huang
    台中人,畢業於台中二中,國防大學應用藝術學系,曾師事陳明宏老師。現就讀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作曲,現師事張琇琇老師。在校期間擔任復興崗合唱團鋼琴伴奏、2011年於「台灣原味好聲音─原夢計畫」擔任原住民歌謠音樂改編。2017年9月於中山大學「好樂」聯合作品音樂會發表個人器樂創作。


    余致賢
    Chih-Hsien Yu
    喜歡尋找與創造生活中有趣的小事


    楊政
    Cevo Yang
    現場電音即時演奏者、配樂工作者。使用電腦音樂當作創作媒材,關注聲音與現今社會的現代性關係,透過聲音/物件/文本傳達一種普世狀態。常與其他領域藝術家合作嘗試物件與文本的透過聽覺設計置入演出空間,以及前置取樣/現場取樣的手法與表演主體做互文的手法,曾獲數個國際電腦音樂節徵選,於國外演出相關電聲音樂作品,也於台灣舉辦過數場無門檻電腦音樂、聲音藝術的講座與工作坊分享國際經驗。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 東吳音樂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畢業,師事Dr. Geoffrey Wright,畢業論文 “A Performer's Musicological Research in Perform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獲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國際電腦音樂協會 - ICMC] 2004。經年致力於電腦實驗音樂的演奏與創作,並於台北/台南長期主持「電音工作坊」,培育年輕音樂人。近年來並常與台灣藝術家姚立群、吳俊輝、陳明秀、陳偉、劉守曜、區秀詒等,以及探索頻道合作,擔任配樂製作。 創作風格傾向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最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閃靈樂團鍵盤手。2009 年起,結合電腦音樂、配樂作曲、黑腔形式、聲音採集混音與環境音樂等多重形式,與聲樂手、DJ、劇場導演創作並發展實驗音樂劇《黑暗巴洛克》(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 2009/驅魔記 2009)。 音樂作品〈扮仙〉獲選音樂資訊檢索領域專業級別的年度國際學術會議展演(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ISMIR], 2014, 台灣)、電聲暨音樂大會(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 2015, 愛爾蘭)、2016 klingt gut! 聲音研討會 ( 2016 klingt gut! Symposium on Sound,德國); 〈Dirge〉獲選 [ICMC]展演 (2015, 美國-德州),〈River〉獲選 [ISMIR] (2015, 西班牙)、紐約電子音樂節既紐約愛樂雙年展展演(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and New York Philharmonic Biennial, 2016, 美國-紐約); "The Wind Bloweth Where It Listeth (風隨意 )" 受邀發表於 WOCMAT-ISMIR 2016。 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之一。(sandrawcl.wix.com/demo)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