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約翰福音第一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約翰福音第一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約翰福音第一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約翰福音第一章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張銘祐,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看到這張照片,受到世界民主國家的震撼。港版國安法通過後,雷厲風行對民主異議人士,進行追捕的行動。 《約翰福音1:7-8這個人來作見證,是要為光作見證,使眾人藉着他而相信。他不是那光,他乃是要為光作見證。》 看到黎智英在12/3被捕,也如他之前所說的,香港當局會羈押到審判前(明年四月),一個身價百...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探訪地點資料: 1.橄欖山Mount of Olives/Mount Olivet是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一座山,得名於滿山的油橄欖樹。在山腳有客西馬尼園和萬國教堂,據說耶穌經常和門徒們在此聚會,耶穌最後也在此被羅馬人抓捕,是老城外最著名的教堂之一。聖經上許多重要事件發生在橄欖山。耶穌在人生的最後一...

約翰福音第一章 在 張銘祐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2-15 16:45:23

看到這張照片,受到世界民主國家的震撼。港版國安法通過後,雷厲風行對民主異議人士,進行追捕的行動。 《約翰福音1:7-8這個人來作見證,是要為光作見證,使眾人藉着他而相信。他不是那光,他乃是要為光作見證。》 看到黎智英在12/3被捕,也如他之前所說的,香港當局會羈押到審判前(明年四月),一個身價百...

約翰福音第一章 在 畢明 Budmi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7-08 14:56:28

昨天,非常非常難過。難過到唔想寫嘢。 Morricone去了,2016年,我和他擦身而過。不再了。不再了。 人生,美好的不再,再明白生命無常,有時都忍不了劇痛。這篇,2016年寫的。希望與喜歡他的人,一起懷緬。 //不枉一生就是他 有些人,獲獎是他/她的榮譽,有些大師,得獎是頒獎禮叨他的光。 ...

  • 約翰福音第一章 在 張銘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14 15:01:38
    有 787 人按讚

    看到這張照片,受到世界民主國家的震撼。港版國安法通過後,雷厲風行對民主異議人士,進行追捕的行動。

    《約翰福音1:7-8這個人來作見證,是要為光作見證,使眾人藉着他而相信。他不是那光,他乃是要為光作見證。》

    看到黎智英在12/3被捕,也如他之前所說的,香港當局會羈押到審判前(明年四月),一個身價百億,早年被中共迫害而流亡香港,一生反對中共威權。黎智英隨時隨地可以離開香港的新聞人,但是他堅持留在他深愛的土地香港,而且也知道中共當局不會放過他,七十多歲的身軀,他沒有一絲絲的悲天憫人的哀嚎,只有冷靜的從容。

    銘祐踏入政治、媒體,就是秉持正義、公平,在我摯愛的台灣土地。黎智英成為反中共威權的典範,香港人的資訊發達與當年中共發生六四的資訊封閉不一樣,深信只要世界關注香港,香港人會抗暴成功,會推翻威權的鐵幕。

    因為追蹤 蔡英文 Tsai Ing-wen 推特有關係,您相信這是香港人五十年不變的自由嗎?黎智英被控「勾結境外勢力」很明顯是被網羅罪名,如美國副總統彭斯:「黎智英爭取民主 人權英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呼籲香港當局:「應撤銷指控並 #立即釋放 」。

    銘祐呼籲世界民主自由的信仰者,應該聲援黎智英,反對中共迫害媒體、迫害人權、迫害言論自由,共同制裁中共暴政,國際人權日當天,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到新店景美人權園區,弔念伯父 #江漢津,當年他被國民黨迫害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今天物換星移,江主席卻依舊不敢譴責中共暴政。
    #聲援黎智英
    #聲援香港
    #聲援民主
    #江啓臣
    #國民黨
    #景美人權園區
    #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七節到第八節

  • 約翰福音第一章 在 畢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07 12:17:21
    有 127 人按讚

    昨天,非常非常難過。真的,很難過。
    難過到唔想寫嘢。大家都知點解。

    Morricone去了,2016年,我和他擦身而過。
    不再了。
    不再了。
    人生,美好的不再,再明白生命無常,
    有時都忍不了劇痛。
    我不是那些他死了才寫他的人。
    這一篇,2016年寫的,更早的都有。
    希望與喜歡他的人,一起懷緬。

    音樂,選了,英國電影《The Mission》的樂章,
    不是他最熱最為人熟悉之選。
    卻是他自己其中最喜歡、最喜歡的。
    我愛不釋手了很多個夜晚與日月星辰。

    希望你也喜歡。

    //不枉一生就是他

    有些人,獲獎是他/她的榮譽,有些大師,得獎是頒獎禮叨他的光。

    Maestro Ennio Morricone,名字之前,誰都心服口服必恭必敬奉為”Maestro”,正是位處這高度的大師。

    1928年生,如今87歲了,意大利音樂宗師Ennio Morricone,為450還是500套電影配過樂,他自己也說不準了,剛憑塔倫天奴電影《冰天雪地八惡人》,贏得本屆奧斯卡最佳配樂,六度提名,首次獲獎,他形容二人的合作是:”perfect”。

    「Tarantino找我的時候,什麼也沒說,簡介沒有,要點沒有,就叫我寫十分鐘關於雪的音樂」,大師心想:十分鐘,電影怎夠用?

    便自己寫了足半小時的樂曲,但寫什麼怎樣寫,他也沒和塔倫天奴談過,導演是大師錄音當天才直接去了布拉格第一次聽,並認為配樂「完美」。他得到的是絕對的自由和信任。

    他一生,享有過不少這種難得的自由和信任,信手拈來,鼎鼎大名的名導Brian De Palma、Terrence Malick、Roman Polanski及 Bernardo Bertolucci都愛他。著名的「意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大導Sergio Leone,部分作品被指有些情節嫌慢,大師說導演為了遷就音樂,把畫面加長了。何求?

    一生不為討好評審寫音樂,不為荷里活的厚愛去學英文更不玩他們的遊戲,永遠靠翻譯溝通,永遠以羅馬為基地,拒絕過免費的荷里活豪宅,大概因為不識抬舉,你不賣荷里活帳人家亦五次提名都不頒獎給你。

    剛剛才在倫敦O2場館開完演奏會的他,很多藝深的音樂人認為他不論品味或是級數,都令榮獲過五個奧斯卡最佳配樂的John Williams相形見小學雞。他的一生,是one fine life。

    獲獎當然高興,他說,”but it’s not my main goal. What makes me nervous is that tonight I have a concert, and I would like to do my best. That is the matter of concern, not the Oscar”。

    音樂才是真章。Morricone認為「音樂需要空間呼吸」,像紅酒的音符,在他手中愈煉愈醇。他從來相信天份、經驗、加上鑽研是成功的先決,而且”studying the history of musical composition over the centuries is very, very important”。世上沒有幸運午餐,才華以外,一切是修來的。

    那年他和馬友友合作,《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加上Roma Sinfonietta Orchestra聽得我出神。和他合作過的人還少嗎?但馬友友把他音樂的優雅,奏出細膩的婉轉清揚,氣度高遠。

    特別是大碟第一、二首歌曲,都是英國電影《The Mission》的樂章,我相信是大師親自挑選的,詩意之中透靈氣,這關於西班牙耶穌會修士遠赴南美傳教的英國電影,宗教色彩濃厚,出世的贖世情懷,以仁愛反思殖民的野蠻與侵略。

    影片以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五節:「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衪。」完結,音樂超然之中善美無塵,世界變得安靜無爭。Morricone大概自己特別滿意,1986年此電影沒有為他贏得奧斯卡,敗了給Herbie Hancock的《Round Midnight》爵士樂,他說是「賊劫」(Theft)。耿耿於懷。

    今年奧斯卡大會宣佈他得獎時,我在電視機前超興奮喪拍掌,現場滿座的名導演、明星、大製片全場紛紛起立致敬,場面動人,獎有攸歸。他老人家縱然沙場馳騁經年,亦難掩激動之情。獲獎無數國際尊崇,啟發好幾代作曲家、音樂人以致流行歌手,他的閃閃履歷少一個奧斯卡不少,多一個奧斯卡不多,但站在90人大樂隊加90合唱團前,”Everyone started clapping, and then a standing ovation. It was a nice sensation, and also a pleasant surprise because I didn’t expect to be nominated”。千帆過盡,有激悅,還有謙卑。

    他相信他對後世有深刻影響,因為他的音樂簡單(believes his vast influence among pop artists is due to his simplicity),”I often use the same harmonies as pop music, because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 do is elsewhere”。

    任何笨蛋都懂得把事情複雜化,把東西簡化,可以是很繁複的事,明白這道理,執行到這道理,便豁然開朗了,不過有些人要用上大半生。//

    原文傳送門:https://bit.ly/38x2Gy5

    #RememberingMorricone🙏

  • 約翰福音第一章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4-12-29 14:50:37
    有 15 人按讚

    [認真看] 驅魔的政治: 談電玩《邪靈入侵》、電影《驅魔刑事錄》、還有民主

    最近小編賞玩了兩個與驅魔(conjuration)相關的大眾文本,一個是由《惡靈古堡》之父三上真司所操執的電玩《邪靈入侵》(The Evil Within, 2014),另一個是由《驅魔》、《凶兆》導演Scott Derrickson所拍的驅魔系列第三部曲《驅魔刑事錄》(Deliver Us from Evil, 2014),這恐怖遊戲與恐怖電影都指向一種比較細分的恐怖文本類型,也就是「驅魔文本」(exorcism text),這類內容大多是以惡魔附身、驅魔儀式、善惡判斷的宗教概念與技術作為核心,然後再包裝成如偵探、警匪、懸疑等各種其他主題來達到說故事的效果,1973年的《大法師》(The Exorcist)是這個類型文本之開端,影響了後來30年的驅魔文本發展。他們最後都會討論一件事,究竟是有太多無法解釋的超自然與宗教事件,還是迷信民眾的心理作用?還是,這些附魔的故事共同承載著某種耐人尋味的寓意?

    電玩《邪靈入侵》主要是依賴一種心理學的解釋,十分類似《沉默之丘》,認為所有的「惡魔」就是本來內在於心理中的種種「偏差」,也就是「罪」的可能性,是在社會規範下的被壓制隱藏在記憶後端的部分。所以,電玩中的男主角不斷地穿梭在精神病院與殺人犯犯罪的場景之間,透過腦部手術來開啟能力與記憶中不想回憶起的因果關係。這種解釋十分科學,也是偵探片的邏輯。大量的血腥鏡頭與屍塊與噁爛的拼裝怪物試圖勾引起玩家的反胃感,但是過多的慘不忍睹的畫面反倒卻使玩家感到麻痺,並且缺乏場景與故事之間關係的著墨。不過,動作系統倒是很不錯,可以當作殺殭屍純動作遊戲來玩。這個《邪靈入侵》是把驅魔當作是一個精神分析的過程,甚至暗示「魔」就一種犯罪人格,也存在著一種「正常」的人格作為法律的標準。

    另一個電影《驅魔刑事錄》的片名Deliver Us from Evil出自《馬太福音》6: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將惡魔作為一種實質的運作,而不是心理或人格。本片主要是講警探在追緝殺人兇手的過程中,猛然發現他面臨的不是一個「罪犯」,而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世界中的「邪惡」狀態。在再現驅魔儀式的過程中,神父引用了《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一節那段著名的、充滿解構主義意味的經文:「太初有道,道與神在,道就是神」。Derrida曾經對這段經文開過玩笑,指出「言說」並不只是思想的再現,而且更具有政治性。驅魔並不是將「鬼」從軀體中驅逐,而是顯現一件事,就是惡魔的存在、世界的混亂是在上帝默許下的一種實質狀態。驅魔這個行動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真實性,是種種掙扎對立的涵蓋、隱藏、張揚或拉扯,驅魔則是要促使界線畫的更清晰。

    在一篇論文〈驅魔的語藝: George W. Bush與惡魔政治學的歸返〉中,將「驅魔」當作一種語言修辭的類型之使用,作者Joshua Gunn觀察美國在911事件後,公共論壇間充斥著「驅魔語藝」,以總統小布希為主要的傳佈者。在小布希的言談用語中,透過對911暴力與災難之映象的分享,在美國社會中建構起一種善惡對立的集體心態。這與幾個世紀前的那種正教與異教之戰爭場景盡然無異。因為要「驅魔」,而使用「招喚術」將另一個幽靈招喚出來了,他是種族主義、各種暴力、性別歧視等等,某種共同體的界線似乎是達到了(?)。

    然後,我想到台灣民主政治中最近所發生的事情,與「驅魔」放在一起,可以看到一些事情吧。我們(不管是誰)常運用這種「驅魔術」(同時招魂),以虛幻的實質來質疑實質的虛幻,但被召請來的鬼魂,模糊徘徊,其不對稱性干擾著所有的社會鏡像,造成常態性的時間錯位。我們借用祂們的名號、穿著祂們的衣飾,但我們可以代言嗎? 這種雙重結構是否真的朝向將來的正義嗎? 還是,只是成一種創傷的投射而已。

    ㄟ….離題離好遠。

  • 約翰福音第一章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9-11 08:00:00

    本集探訪地點資料:
    1.橄欖山Mount of Olives/Mount Olivet是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一座山,得名於滿山的油橄欖樹。在山腳有客西馬尼園和萬國教堂,據說耶穌經常和門徒們在此聚會,耶穌最後也在此被羅馬人抓捕,是老城外最著名的教堂之一。聖經上許多重要事件發生在橄欖山。耶穌在人生的最後一周來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欖山進入聖殿教導人,聖經記載了許多耶穌在橄欖山的事跡和言論。橄欖山在西元四世紀起就有許多修道院和教堂,許多基督徒朝聖者來此訪問。西元70年,羅馬軍隊第十軍團在橄欖山紮營,圍攻耶路撒冷,摧毀了聖殿和耶路撒冷。在撒迦利亞書中,說到橄欖山將是c。因此,猶太人總是希望埋葬在橄欖山,從聖經時代直到今天,橄欖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猶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計有15萬個墓穴,其中包括包括撒迦利亞(在此說預言的先知)、押沙龍、和從15世紀到20世紀的許多猶太教拉比。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到1967年六日戰爭,橄欖山被約旦國占領,橄欖山猶太墓地受到嚴重破壞,約旦人墓碑修築道路和軍用廁所,其中有不少墓碑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人盡最大努力修復猶太墓地。山頂上有一個阿拉伯人社區At-Tur。《聖經》中首次提到橄欖山,是押沙龍叛亂時,大衛王從耶路撒冷逃出,蒙頭赤腳上了橄欖山。在《舊約聖經》中另外只有一處提到橄欖山,就是在《撒迦利亞書》14章4節。不過,《列王紀上》11:7、《列王紀下》 23:13 、《尼希米記》 8:15 、《以西結書》 11:23 也都隱晦地提到了橄欖山。《新約聖經》頻繁地提到橄欖山:《馬太福音》21:1、 26:30 等。在聖經時代,從耶路撒冷到伯大尼的道路經過該山,耶穌曾站在橄欖山上為耶路撒冷悲嘆。耶穌在橄欖山上度過了很多時間,教導他的門徒並且說預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欖山住宿,在他被出賣的那一夜也是如此。
    2.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耶路撒冷舊城以東的橄欖山山頂,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相信基督在此升天。升天小堂為八角形建築,中間為升天石,據說上面有耶穌升天時留下的右腳腳印,基督徒將其作為耶穌留在地上最後的痕跡加以崇拜。升天小堂最早建於約AD390年,614年被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摧毀。1152年左右,十字軍重建了露天的八角形升天小堂。1187年,薩拉丁征服耶路撒冷,將這座建築改為清真寺,並給它增加了一個穹頂。由於來訪者絕大多數為基督徒,作為妥協和善意的姿態,2年後薩拉丁在旁邊另建一座清真寺供穆斯林使用。現在,小堂仍由穆斯林控制,但是允許基督徒可以在每年的耶穌升天節來小堂慶祝,但是需要象徵性的收費。天主教會可以在小堂內慶祝,而東方教會只能在庭院內慶祝。俄羅斯東正教會在橄欖山頂也有一個升天修道院。
    3.主禱文教堂,天主教又譯天主經堂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是位於耶路撒冷橄欖山的一座法國天主教教堂,傳統認為這是耶穌教導《主禱文(天主經)》的地點。目前的教堂興建在4世紀康斯坦丁一世所建的紀念耶穌升天的教堂的原址。他的母親海倫納太后將其命名為門徒教堂。2世紀的約翰行傳提到橄欖山的一個洞穴與耶穌的教導有關,但並非只與主禱文有關。614年,波斯人摧毀了這座教堂。1106年,十字軍在其廢墟上建造了一座小堂,1152年丹麥主教捐款建成了一座正式教堂,他本人也安葬在教堂內。這時教堂已經完全完全與教導天主經有關。十字軍時期的教堂在1187年耶路撒冷圍城戰期間嚴重受損,到1345年被拋棄,成為廢墟。1851年,4世紀教堂剩下的石塊出售,用作約沙法谷的墓碑。19世紀後期,法國圖爾韋涅公主買下這地段,尋找早期朝聖者提到的洞穴。1868年,她模仿義大利比薩的原型建造修道院,1872年成立了加爾默羅會修道院。1910年在修道院下面發現洞穴,於是修道院遷到附近,1915年開始重建拜占庭式教堂。這座教堂仍未完成。仿造4世紀的拜占庭教堂已經部分重建,尺寸與原作相同。教堂是無頂的,有台階通往洞穴,那裡是一些基督徒相信耶穌向他的門徒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和耶穌再臨的地點。不幸的是,1910年發現洞穴時,它已經部分倒塌。教堂的南門左側是鑲嵌馬賽克的洗禮池。該修道院是歐洲風格,刻有100多種不同語言的主禱文。修道院右邊的路通往俄國升天教堂和拜占庭墓地教堂,一些亞美尼亞馬賽克保存在一個小型博物館內。
    4.馬可樓,又名晚餐樓Cenacle/Upper Room是新約中許多事件的發生地點:
    • 最後的晚餐;
    • 耶穌為門徒洗腳
    • 耶穌復活後顯現
    • 耶穌升天後,門徒在此聚集禱告
    • 選出馬提亞為使徒
    • 在五旬節,聖靈澆灌在門徒身上
    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 "第一座基督教堂。” Catholic Encyclopedia: Jerusalem (A.D. 71-1099): "During the first Christian centuries the church at this place was the centre of Christianity in Jerusalem, "Holy and glorious Sion, mother of all churches" (Intercession in "St. James' Liturgy", ed. Brightman, p. 54). Certainly no spot in Christendom can be more venerable than the place of the Last Supper, which became the first Christian church."
    5.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又譯為主哭耶京泣堂,是一個天主教教堂,位於橄欖山,正對著耶路撒冷老城。Dominus Flevit從拉丁語翻譯意為「上帝哭了」,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根據《路加福音》第19章,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主泣教堂是耶路撒冷最新的教會之一,位於一個古老的遺蹟之上。在施工期間,聖殿考古學家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追溯到迦南時期,並發現第二聖殿和拜占庭時代的古墓。直到十字軍東征時代之前,耶穌哭泣的位置沒有記號。1953年,在圍牆的修建過程中,工人發掘出古墓。因此該地點被深入挖掘,被發掘出的古墓從晚青銅時代到迦南期間,並發現公元前136年到公元300年的一座公墓。公墓跨越兩個不同的時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陵墓風格。現在的教堂建於1953年至1955年。設計師為安東尼•巴盧奇。巴盧奇在20世紀上半世紀設計了一些神龕和教堂,在耶路撒冷有很多他的其他作品,如萬國教堂、荊冕堂等。
    6.客西馬尼園意為「榨油機」,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果園, 可能是由於當時此處種植了許多橄欖樹。根據新約聖經和基督教傳統,耶穌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門徒在最後的晚餐之後前往此處禱告。根據路加福音 22:43 –44的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極其憂傷,「汗珠如大血點滴落在地上」。客西馬尼園也是耶穌被他的門徒加略人猶大出賣的地方。此外,東正教傳統上認為,客西馬尼園是使徒安葬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的地方。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山下汲淪谷,今天位於耶路撒冷市內。客西馬尼園是早期基督徒朝聖的焦點。333年,匿名的「波爾多朝聖者」前來拜訪,他的Itinerarium 是基督徒前往聖地朝聖留下的最早記載。在他的Onomasticon,,Eusebius of Caesarea記載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腳下」,又說「信徒習慣於前往此處禱告」。
    7.萬國教堂就位於客西馬尼園。614年,古教堂被薩珊王朝摧毀,十字軍重建了教堂,大約在1219年再度被毀。在橄欖山上是俄羅斯東正教會的Maria Magdalene教堂 with 獨特的金色洋蔥形屋頂(拜占庭/俄羅斯風格),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他的母親而興建。馬可福音( 14:32 )稱為「一個地方」;約翰福音 (18:1)稱為「一個園子」。
    8.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據信此處是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彼得否認耶穌事件的發生地點。457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拜占庭小堂,但是在1010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毀。1102年十字軍重建小堂,並使用今天名稱。耶路撒冷陷落以後它再度淪為廢墟,直到1931年才重建。屋頂塑有金色公雞。教堂入口處的停車場高於教堂地面。在院子裡是一個描繪否認事件的雕像,描繪了公雞、婦女和羅馬士兵。碑文是聖經經節:「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入口兩側的鍛鐵門刻有聖經題材的浮雕。巨大的五彩色鑲嵌畫描繪新約人物。面對入口是耶穌被綁,在該亞法府邸受審,右側是耶穌和十二使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左側是彼得,穿著教宗的衣服。天花板有一個巨大的十字型視窗,五彩斑斕。苦路十四站列在牆上,有簡單的十字架標記。
    8.耶路撒冷(Jerusalem)位於猶太山區(Judean Mountains),海拔700-800米,東臨汲淪谷(Kidron Valley),南面和西面被欣嫩谷(Hinnom Valley)環抱。這裡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共38億人(2013年資料)仰慕的聖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城市。對基督徒來說,這裡是耶穌受死、埋葬和復活的地方,基督教會的發祥地,被聖經提到過653次。對猶太人來說,這裡是神所賜應許之地的心臟,聖王大衛的首都,曾是聖殿與約櫃的所在。穆斯林則相信這裡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登霄的地點。近年來的人口增長將耶路撒冷的邊界遠遠地推移到了城牆之外。截至2011年,耶路撒冷總人口80萬1千,其中猶太人占62%,穆斯林35%,基督徒2%,1%為其它宗教或無信仰。然而令幾十億人魂牽夢繞的,卻仍只是在城牆之內面積0.9平方公里的老城。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並持續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比中國最古老的城市洛陽(建于夏朝,西元前2070年)還早700多年,於1981年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耶路撒冷老城及周邊。老城根據居民組成分為四個城區:基督徒區、穆斯林區、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區。粗黃線為城牆的位置。根據猶太傳統,耶路撒冷原名撒冷(Salem),意為和平、平安,但在過去的五千年中,和平在這聖城中卻常常是短暫的。

  • 約翰福音第一章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09-12 00:16:46

    拿撒勒Nazareth是加利利省南方的一個小山城,耶穌在這裡住了三十年,也是他傳道的起點。天使報喜堂,建於1966年,是當今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禮拜堂之一。該堂已是在同一地點上建立的第五座教堂。“同一地點”是指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問安報信的地方,也稱為“聖母領報洞”。1955年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了古時的第一座教堂。第二座教堂建於拜占庭時期,第三座建於西元二世紀初,第四座完成於1877年。走進大門。教堂前的空地有點小,只能仰面看著眼前的山牆。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福音書作者的雕像。四福音書是分別由耶穌基督的門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多祿)的門徒馬可(馬爾穀)和保羅(保祿)的門徒路加寫的四部介紹耶穌生平事蹟的書,是新約聖經的第一部分。馬太、約翰、馬可、路加也因此被稱為四福音使徒。走進教堂,我們先去天使報喜洞。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福音書作者的雕像。大廳裏用欄杆圍著一個下沉式廳堂。參觀者必須沿著圍欄走到另一側才能下到廳堂,走到半圓形圍欄的頂部,可以看到天使報喜洞。以賽亞書十一章一節稱救世主彌賽亞為“枝子”,表徵基督是從大衛的父親耶西所發出的枝條,這枝條在寒微的環境中萌芽成長。希伯來文“枝子”和“拿撒勒”相似,故耶穌是拿撒勒人含有雙關的意思。說出他不是生於顯赫的王室,也不是長於耶路撒冷那樣的名城,而是生於一個貧寒之家,長於被藐視的城。他這位拿撒勒人(枝子),不是莊嚴大樹高聳的枝子,而是看來微不足道的枝條。因著他是如此的低微,他能貼近所有軟弱的人,體會所有遭患難之人的處境,憐恤一切在痛苦中之人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地面大堂是教堂的禮拜大廳,看起來很樸素。祭壇後面是大幅的壁畫,教堂入口處的彩色玻璃牆很漂亮。走出教堂的大門,右側的圍牆上掛滿了各個國家的教會贈送的畫像。畫像的主題是“聖母瑪利亞抱著剛出生的耶穌”。
    拿撒勒通往提比利亞路上有個叫“迦拿”的小村莊,在拿撒勒東北約10餘公里,聖經《新約》中共有四次提到迦拿,都稱為加利利的迦拿。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行了第一個神跡。“神跡”,英文名是miracle或sign,指宗教聖經中提到的,由全能者上帝施行的奇事或不可思議的現象。神跡是只有神所特有的權柄,是高出自然律的現象。可以說,神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耶穌的第一個“神跡”是把水變成酒。約翰福音中說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參加在迦拿舉行的一場猶太婚禮。當主人的酒用盡時,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在約翰福音中沒有提到名字)告訴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婦人,這與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耶穌的母親對僕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約翰福音 2章3-5節)。耶穌命令僕人將空石缸都盛滿水,他們照此辦理,於是耶穌又告訴他們舀出一些水來,送給首席侍應。侍應品嘗時,水已經變成了酒,他並不知道耶穌所做的。然後他對新郎說,新郎違背了宴席上先上好酒的風俗,把好酒留到最後才上(約翰福音 2:6-10)。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用以展示他的榮耀,並且他的門徒就信入了他(約翰福音 2:1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