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紀州庵由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紀州庵由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紀州庵由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紀州庵由來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190的網紅郭昭巖粉絲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10/04/09 市長施政報告】 北市疫情振興作為當繼續 郭昭巖要求 無圍牆博物館結合人文美食觀光導覽地圖 並跨局處資源投入加強城市競爭力吸引力 台北市議員郭昭巖4月9日質詢柯市長,要求市府結合無圍牆博物館與人文美食地圖大力推展城市觀光,作為疫情延續下的振興對策之一,也做為未來台北市城市發展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山區,原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原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

  • 紀州庵由來 在 郭昭巖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13 15:34:48
    有 73 人按讚

    【110/04/09 市長施政報告】
    北市疫情振興作為當繼續
    郭昭巖要求
    無圍牆博物館結合人文美食觀光導覽地圖
    並跨局處資源投入加強城市競爭力吸引力

    台北市議員郭昭巖4月9日質詢柯市長,要求市府結合無圍牆博物館與人文美食地圖大力推展城市觀光,作為疫情延續下的振興對策之一,也做為未來台北市城市發展的一環。最後,她還要求由她爭取在萬華辦理,卻因疫情而延後至中秋節舉行的燈節,相關預算必須補足,讓燈節辦得更好。

    郭昭巖說,無圍牆博物館是市府重大政策,也是台北市長期發展城市觀光的重要關鍵,疫情持續的振興對策之一。因為當國外觀光客進不來,如何透過無圍牆博物館,做跨局處資源整合,把台北市打造成一個文化迷人、更具觀光價值的城市,吸引中南部民眾利用週休二日或國定假日連假,到台北市來消費旅遊,非常重要。

    郭昭巖表示,去年在她多次質詢,市府也再三研議下,有了台北一起go及台北外宿節等活動,對受疫情影響的產業經濟稍有舒緩,10條台北秘境的宣傳行銷讓中南部民眾發現台北市也有好吃、好玩的地方。市府努力推展城市觀光,她予以肯定。但隨著疫情至少持續到明年,市府的振興對策還要再加強。好比今年市府其實並未編列相關振興經濟的經費,但去年底她在總質詢時,市長曾允諾,只要商圈提出具體可行方案,市府就予以經費支持,這也是西門町春節期間1700多萬商圈補助的由來。

    郭昭巖說,早年萬華區前區長周德威曾因為萬華有很多新住民姐妹創業的美食,加上特色小吃很多,因此結合周邊景點、人文古蹟、美食、商圈夜市等,編制印刷了「萬華人文美食觀光導覽地」,曾為萬華帶來了不少的觀光客。其實無論是艋舺無圍牆博物館還是城南台大無圍牆博物館, 都可以和人文美食觀光導覽地圖做整合,因為艋舺的紅樓、剝皮寮歷史街區、青山宮、龍山寺、龍山文創b2、文獻館…等等,或城南台大無牆的寶藏巖、自來水博物館、客家文化園區、紀州庵文學森林、菜園日式宿…等等人文歷史景點,都應該與區內的商圈夜市、市場、小吃、伴手禮、觀光飯店等做一完整的結合。同時要跨局處資源投入、好比都發局工務局景觀再造、公共設施加強。文化局、觀傳局、商業處、市場處共同規劃一日遊二日遊,及大型活動導入、商圈市場夜市的特賣行銷活動,甚至引入網路聲量極高也正面形象的網紅或名人做宣傳,來帶動萬華中正的文化觀光產業。對此,柯市長表示贊同。

    她說,她身為選區議員當然首先爭取選區的規畫,12個行政區當然也可比照辦理。在國門尚未開放之際,這樣的規劃做法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南部民眾到台北一遊,也是疫情期間振興方案之一。等到疫情結束,國門一開,台北可以大聲的說:台北市準備好了!我們將讓世界更看得見!市長及蔡副市長也都點頭贊同。

    最後,郭昭巖表示,謝謝市長支持她多年爭取燈節在萬華中正舉辦,她希望原訂商圈夜市包括觀傳局一系列原先配合燈節舉辦的特賣、行銷與觀光活動,相關局處仍要有經費配合補助,柯市長也大方同意。

  • 紀州庵由來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05 09:47:26
    有 688 人按讚

    鄭和家世 | 知史現場 之 寶船揚帆

    《明史·宦官傳》對於鄭和的介紹只有簡單的一句話:「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從其他史料才知道他本姓馬,名三保,父親名叫馬哈只。永樂年間,禮部尚書李至剛為他父親所寫的《故馬公墓誌銘》,提供了更多信息:鄭和一家居於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父親叫馬哈只,「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母親姓溫,而祖父也叫馬哈只,祖母也姓溫。為什麼父親祖父同名?那是因為哈只是阿拉伯語Hajj的音譯,是對去過聖城麥加的穆斯林的尊稱。鄭和祖父和父親都去過麥加,因此而得名。墓志銘中也提及鄭和是次子,有一名兄長名叫文銘。李至剛曾參與《明太祖實錄》的編修,朝夕在永樂皇帝左右,被視為親信,和當時的內官監太監鄭和關係密切。因此,他的記述可信度極高。

    另外有一位袁姓相士,也是明成祖的親信,後來寫了一本《古今識鑒》,對鄭和的樣貌有所描述:「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看來鄭和酷似其父「魁岸奇偉」。這樣的長相,與他們的家世頗有關係。史家根據馬哈只的墓志銘、《鄭和家譜》、《賽典赤家譜》等進行考證,結論是:鄭和家世顯赫,是元朝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 al-Bukhari, 1211-1279)的六世孫。那麼,賽典赤何許人也?

    《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記載:「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Shams al-Din),一名烏馬爾(Omar),回回人,別庵伯爾(Paighambar)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這裡所說的「回回人」,指的是13世紀初蒙古西征期間,那些被遷徙到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以及基督徒和猶太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構成部分。賽典赤·贍思丁(1211-1279)是居於中亞布哈拉(Bukhara,在今天烏茲別克境內)的貴族,擁有波斯血統,而且據說是穆罕默德第27世孫(另一說31世孫)。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時,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他來中土後成為元朝大官,忽必烈時出任燕京宣撫使、拜中書平章,1274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輔佐行省丞相,負責開發雲南的農業、水利和交通,以及發展文教。他既透過興建孔廟佛寺推廣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漢文化,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帶入雲南。他死後被追封為咸陽王。

    在阿拉伯語中,賽典赤意為「尊貴的聖裔」,贍思丁意為「信仰的太陽」,烏馬爾意為「長壽」,別庵伯爾意為領袖,「別庵伯爾之裔」專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穆罕默德也譯作馬罕默德、馬哈邁德、馬哈馬等,因此鄭和原本姓馬,表示他的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後裔。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鄭和被明成祖「賜姓鄭」,為什麼不是「賜姓朱」?這個「鄭」的由來,據說與鄭村壩戰役有關。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變,最後奪取其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建文帝派耿炳文率兵30萬前往北平討伐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襲大寧,意在合併寧王朱權的兵馬,擴充實力。代替老將耿炳文出任總指揮的李景隆,乘虛圍攻北平。朱棣快速回師,在北平東面二十里的鄭村壩,大敗李景隆。朱棣為了嘉獎在鄭村壩戰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監,「賜姓鄭」,又提升他為內官監太監。不過,有的學者認為,「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沒有特別含義。

    附錄:《故馬公墓誌銘》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勩,縉紳咸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戍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

    銘曰:
    身處乎邊陲而服禮儀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時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 紀州庵由來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2-05 09:47:26
    有 688 人按讚


    鄭和家世 | 知史現場 之 寶船揚帆

    《明史·宦官傳》對於鄭和的介紹只有簡單的一句話:「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從其他史料才知道他本姓馬,名三保,父親名叫馬哈只。永樂年間,禮部尚書李至剛為他父親所寫的《故馬公墓誌銘》,提供了更多信息:鄭和一家居於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父親叫馬哈只,「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母親姓溫,而祖父也叫馬哈只,祖母也姓溫。為什麼父親祖父同名?那是因為哈只是阿拉伯語Hajj的音譯,是對去過聖城麥加的穆斯林的尊稱。鄭和祖父和父親都去過麥加,因此而得名。墓志銘中也提及鄭和是次子,有一名兄長名叫文銘。李至剛曾參與《明太祖實錄》的編修,朝夕在永樂皇帝左右,被視為親信,和當時的內官監太監鄭和關係密切。因此,他的記述可信度極高。

    另外有一位袁姓相士,也是明成祖的親信,後來寫了一本《古今識鑒》,對鄭和的樣貌有所描述:「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看來鄭和酷似其父「魁岸奇偉」。這樣的長相,與他們的家世頗有關係。史家根據馬哈只的墓志銘、《鄭和家譜》、《賽典赤家譜》等進行考證,結論是:鄭和家世顯赫,是元朝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 al-Bukhari, 1211-1279)的六世孫。那麼,賽典赤何許人也?

    《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記載:「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Shams al-Din),一名烏馬爾(Omar),回回人,別庵伯爾(Paighambar)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這裡所說的「回回人」,指的是13世紀初蒙古西征期間,那些被遷徙到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以及基督徒和猶太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構成部分。賽典赤·贍思丁(1211-1279)是居於中亞布哈拉(Bukhara,在今天烏茲別克境內)的貴族,擁有波斯血統,而且據說是穆罕默德第27世孫(另一說31世孫)。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時,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他來中土後成為元朝大官,忽必烈時出任燕京宣撫使、拜中書平章,1274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輔佐行省丞相,負責開發雲南的農業、水利和交通,以及發展文教。他既透過興建孔廟佛寺推廣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漢文化,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帶入雲南。他死後被追封為咸陽王。

    在阿拉伯語中,賽典赤意為「尊貴的聖裔」,贍思丁意為「信仰的太陽」,烏馬爾意為「長壽」,別庵伯爾意為領袖,「別庵伯爾之裔」專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穆罕默德也譯作馬罕默德、馬哈邁德、馬哈馬等,因此鄭和原本姓馬,表示他的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後裔。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鄭和被明成祖「賜姓鄭」,為什麼不是「賜姓朱」?這個「鄭」的由來,據說與鄭村壩戰役有關。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變,最後奪取其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建文帝派耿炳文率兵30萬前往北平討伐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襲大寧,意在合併寧王朱權的兵馬,擴充實力。代替老將耿炳文出任總指揮的李景隆,乘虛圍攻北平。朱棣快速回師,在北平東面二十里的鄭村壩,大敗李景隆。朱棣為了嘉獎在鄭村壩戰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監,「賜姓鄭」,又提升他為內官監太監。不過,有的學者認為,「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沒有特別含義。

    附錄:《故馬公墓誌銘》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勩,縉紳咸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戍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

    銘曰:
    身處乎邊陲而服禮儀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時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 紀州庵由來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10-19 08:00:00

    東山區,原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原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併入越秀區。東山名的由來,與區處州城之東且崗阜連片,廣州人向稱丘陵為「崗」、主崗為「山」之俗有關。「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
    廣州「東山」以寺名相稱始見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總鎮兩廣的內官太監韋眷於廣州城東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後亦稱東山寺。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東山寺,「東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漸次將寺四鄰成片的崗台地區泛稱東山,大概始於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台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湧現,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沿未改。美國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簡稱美南差會)在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在五仙門(原長堤青年會)創立培道女學堂,並率先把東山定為傳教基地。光緒二十九年,美南差會通過華人教徒廖卓庵(又名廖雲翔)與東山寺右、山河兩鄉村民疏通關係,以高價購買入兩塊土地構築新校舍,是東山最早出現的新式建築物。教會人士陸續在東山廣為購地,建築教堂、醫療、社福、教育等相關設施。基督教東山堂,原名東山浸信會堂,是美南浸信會在中國廣州創建的一座重要教堂。東山浸信會堂起源於1870年建立的五仙西福音堂。到1908年,因教徒增加,而該地喧鬧,不適於擴建,乃將舊址出售,遷往東山寺貝通津9號重建新堂。1909年落成,同年5月2日成立東山浸信會。此後聚會人數又有較大增長,1923年7月擴建工程動工,至1927年4月16日竣工,教堂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樓房,並舉行隆重的獻堂典禮,改名為基督教東山浸信會堂,設座位1300個。1949年有信徒2000餘人。1960年,中國大陸實行「聯合禮拜」,該堂與其他幾間教堂合併,易名為基督教東山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教堂被迫停止活動。1979年9月30日恢復開放,為全市基督教首間恢復聚會的教堂,目前仍是廣州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1986年,曾將主日學堂及副堂房屋借出辦廣東協和神學院,該院現已搬到郊外。
    芳村堂亦是位於中國廣州的一座基督教堂。其起源於1891年由美北長老會傳教士那夏禮(Rev.Henry V.Noyes)創立的長老會五支會,位於培英學校內。1923年信徒增加以後,募集巨款在上芳村平民大街建造新堂,稱為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芳村堂,又名平民堂,英文名稱為那夏禮紀念堂。1960年教堂大聯合時,芳村地區的信義會芳村堂(1898年起)和中華基督教會白鶴洞堂(1937年,今培英中學(八中)內,原貌尚存)被併入該堂,實行聯合禮拜。1966年8月文革爆發,芳村堂被關閉,直到20年後的1986年1月才恢復宗教活動。1993年又因建珠江隧道被徵用,遷到下芳村原信義會芳村堂址。後搬遷信義路27號現址。
    廣州錫安堂是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西門口的一座基督教堂,1901年由旅美華人美以美會的余錫生牧師回國創立,初期地址位於油欄門(今海珠南鹽亭東街),因會址失火遷西濠口所買之地搭棚禮拜。1913年遷到西濠二馬路,並設立群淑高等小學。不久因該處成為商業鬧市,於是在1935年遷往西瓜園(今荔灣區人民中路392號)購地建堂,1936年2月新堂落成,取名“錫安堂”,意為“上帝聖殿”。1947年,該堂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1960年以後,中華基督教會的萬善堂、七株榕堂,禮賢會的大德堂,救世軍的西華隊堂和基督徒聚會處(地方教會)都被併入該堂的聯合禮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錫安堂也被關閉,到14年後的1980年9月21日,該堂恢復宗教活動。該堂附設有小學及幼稚園一所,基立村支堂一所,並出版有錫安會刊。1983年收回副堂,逐漸恢復各項事工活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