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555的網紅中醫師 李嘉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陪你看醫院新聞】疫情下的紐約住院醫師 這篇 WSJ 的文章採訪得很完整,但因為有付費牆,我將內容簡單整理如下,跟大家分享。 我想,曾經第一線面對過 SARS 的伙伴,很能感同身受。雖然,COVID-19 的 DDoS 更強上許多。 ☞ Young Doctors Struggle t...
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陪你看醫院新聞】疫情下的紐約住院醫師
這篇 WSJ 的文章採訪得很完整,但因為有付費牆,我將內容簡單整理如下,跟大家分享。
我想,曾經第一線面對過 SARS 的伙伴,很能感同身受。雖然,COVID-19 的 DDoS 更強上許多。
☞ Young Doctors Struggle to Treat Coronavirus Patients: ‘We Are Horrified and Scared’
https://on.wsj.com/2Ykfi8r
這篇主要採訪紐約的住院醫師,由於疫情的緣故,整個紐約的醫療系統已經過飽和,人力嚴重不足,所以,只要你是住院醫師,不管哪一科,通通都被叫來顧病人。
狀況嚴重到,精神科的第一年住院醫師,就必須要去顧 ICU,而且要自己處理患者的診斷、治療,調整呼吸器!
第一年精神科住院醫師調整呼吸器?聽起來就好像會出事!的確,WSJ 記者拿到一些內部信件,年輕醫師一起跟醫院管理層反應,他們覺得壓力很大也很痛苦,想自殺。其中,有人承認自己把呼吸器設定調太高,患者沒多久就死了。
另一些年輕醫師則說,自己受不了這樣一週工作 90 小時,身兼主治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還有清潔工。
主治醫師跟資深住院醫師,名義上都說有監督,但實際上根本沒辦法。而即使年輕醫師一個人顧 36 台呼吸器、90 個病人,他所需要的知識,都只能自己上網查。
以拍痰為例(敲打胸腔讓痰能排出),醫院只有提供 ZOOM 上課一次,然後兩頁的 Google Document,他們就要自己上了。
拍了半天,到底對不對還是有沒有用,也沒有人可以跟他們說。很多住院醫師只能趁空檔,去 YouTube 再自己搜尋,進修一下。
另一個住院醫師,遇到的 COVID-19 患者,也有腸胃道出血,而且 CBC 抽起來狀況很不好,於是他安排常規輸血。
但一個小時過後,主治醫師才終於忙完能來看,之後跟他說:「我們當初應該用更積極的方法輸,目前這樣不行。」然後患者就過世了......
(因為 WSJ 是寫給一般人看的,這裡推測 R 只給了一條 IV,但 VS 覺得 hypovolemic 了,應該好幾條 line 一起上,有什麼就輸什麼才來得及。)
因為工作壓力高、時間長,且在美國,住院醫師領的比基本工資沒高多少(這是真的,有在紐約工作的新思惟校友確認過,低到政府會寄信跟你說你可以申請房屋補助!),也沒有任何加班費,一部份的住院醫師,聯合寫信給醫院管理層要求加薪。
畢竟,他們認為自己承擔了額外的風險,也付出了額外的貢獻,遠超過自己原本的訓練計畫。
但醫院管理層回覆,比較委婉的是說,醫院的財務狀況已經相當不好,實在沒辦法給。
比較機車的則是回:我不是不能理解你的焦慮啦,不過,在危機時刻要求風險津貼,我看你對醫學可能沒什麼熱情,不太適合喔......
“I am not indifferent to your anxieties but personally feel demanding hazard pay is not becoming of a compassionate and caring physician.”
事實上,這群住院醫師也根本沒有討論勞動權利的籌碼,因為他們還需要考專科。
如果你跟醫院討價還價,結果被開除,或者自己辭職,沒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這在履歷上就是個污點,日後不太會有醫院收,基本上醫療生涯幾乎是毀了。
護理師有工會保護,也受各種勞動條件規範。但住院醫師什麼都沒有。這也是為什麼住院醫師會被要求作那麼多工作的根本原因。
不過另一方面,也有一群住院醫師,很正向的看待這樣的機會,覺得能在這樣的危機時刻提供幫忙,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他們不管自己應徵的是哪一科,都自願前往 ICU,認真學習各種能救人的技術,並積極的填補任何體系需要的位置,認為這樣的學習機會,千載難逢。
即使在學校也沒看過人拍痰、設定呼吸器,但自己查資料、看影片、思考治療原理,然後馬上就能派上用場,真的看到患者康復,讓他們覺得很棒。
但是,由於 COVID-19 死亡的患者還是很多,最困難的,就是告知家屬死訊。
對一個年輕的住院醫師來說,還沒看過幾次主治醫師示範,就要自己打電話告知家屬:「你先生過世了,而且因為隔離,你不能來醫院,我們會把遺體送過去。」
然後,聽著家屬無助大哭,是很令人悲傷,且必須自己去體會承受的事。
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 在 *桑妮凱特‧說說話* 澳洲護理/移民/美食/世界旅行分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我適不適合到澳洲當護理師?"
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你
因為我不知道你的背景也不知道你到達澳洲會遇到怎樣的環境
🙋♀️-"我能不能到澳洲當護理師?"
這個我可以現在幫忙你
我知道這條路上的你們很迷惘
所以我想幫助你們。
👩⚕️
很多的你們可能第一次在FB認識我
但我在痞克邦的的部落格很多年前就已經分享了種種關於來澳洲執業的資訊
對護理移民/工作有興趣的請到這邊看看:
https://sunycat.pixnet.net/blog/category/5315119
大部分人以為來澳洲第一個是"英文"要夠好。
這個答案是也不是。
英文好其實是最基本的,因為護理是門專業,臨床上會需要大量的溝通-文字與口語。
眼光放長遠來看,能不能來當護理師,是要看你有沒有辦法移民找到可以工作的簽證VISA最重要。
✅適當的簽證與最終的移民
才是你能不能到澳洲當護理師的答案。
這一路上我看到很多拿到澳洲護理師執照,找不到工作或是沒有簽證無法留下的人。
要完整把這條路走完,你的眼光要放很遠。
❤️
撇除其他學生簽/伴侶簽/結婚簽/雇主擔保簽等
我用的是最常見也最能夠自己掌握進度的
✅ "獨立技術移民簽證" VISA 189 你也可以加上州擔保用VISA 190
總之,想移民來工作
請熟悉 🇦🇺澳洲政府移民局的官網🇦🇺
第一步是看你Expression of interest (EOI) points 分數夠不夠。
💯 現在至少要65分才能申請,分數越高取得永久居民/澳洲綠卡 PR的速度越快:
https://immi.homeaffairs.gov.au/visas/getting-a-visa/visa-listing/skilled-independent-189/points-table
🌻
第二步是跟澳洲護理師執照協會打交道: Australia Nursing and Midwifery BoardAHPRA
下面連結看"國際護理師"申請執照的條件跟流程
https://www.nursingmidwiferyboard.gov.au/Registration-and-Endorsement/International/Immigration-and-employment.aspx
裡面有流程的大走向
每個細節裡都有很多要準備的文件跟方針請參考我痞克邦的文章
🙂
下面這是給海外護理師的所有準則
https://www.nursingmidwiferyboard.gov.au/Registration-and-Endorsement/International.aspx
中間你的就業年資跟英文是最重要的。
但前提是最最最基本的,你必須是👩🎓👨🎓大學學歷跟擁有👩⚕️👨⚕️護理師執照:Bachelor degree and Registered nurse.
澳洲其實也有分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RN, 三年大學護理系 跟護士 Enrolled Nurse 18個月專科訓練。
兩者都有執照可以工作,只是護士臨床上要聽從護理師的決策。
有人問過我護士可不可以,這個我不確定喔。
請寫信或去電AHPRA詢問🙏
我有台灣的RN/EN執照但我當初是用RN執照申請。所以這部份我不清楚。
上面的連結你也可以看到英文考試目前可採用 IELTs, OET, PTE ect,.
🥰以上AHPRA跟澳洲homeaffairs兩個網站就是你必須要超級熟悉,有問題要趕快問的兩大點。
👶如果你本身是 Mental health, Disability or Paediatric nursing 精神科、小兒科跟失能領域
請參考這網站 https://www.nursingmidwiferyboard.gov.au/Registration-and-Endorsement/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ly-qualified-nurses-with-a-sole-qualification-in-mental-health.aspx
👧
🔥執照轉換課程 🔥最近更新🔥 2020 年 3 月🔥
目前我們常聽到的執業轉換課程已經在今年 2nd March 2020" 正式結束"。
如果你現在還沒收到轉介信讓你上課的人將不會再收到信。
台灣人因為學程關係,我們無法用台灣護理師執照直接換到澳洲護理師執照。
🚷申請者都會先收到一封AHPRA拒絕信,再收到一封Referral讓你去上課。
收到信後的一年內要去上課。 因為這個關係,Bridging course原則上開放到2021年,但很多學校"已經停招"。
新的轉換執照制度在AHPRA網站上也很清楚地公布了考試方式跟費用。
👉這是 20th March 2020 最新的消息:
https://www.nursingmidwiferyboard.gov.au/codes-guidelines-statements/faq/faq-iqnm-bridging-program.aspx
🇹🇼
如果你是在between 1 October 2019 and 21 February 2020 間申請的人,可以選擇要用舊制的Bridging course 9-12週課室加實習
或是選擇今年新制度: 筆試加技術考 comprises the multiple-choice question (MCQ) exam and the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 (OSCE).
📃🖊📝
筆試部分目前採用的是美國的 National Council Licensure Examination for Registered Nurses (NCLEX-RN)
💊💉🧫🦠🧪
技術考OSCE的部分目前不知道題材,但我建議大家可以參考英國的技術考部分,因為通常澳洲跟他們比較相像。
💖希望以上網頁跟資訊會幫助到你們💖
最近因為新冠狀病毒COVID-19的關係,很需要護理人員,也許你的審核會加速。
我很確定的是在疫情漸緩後,護理移民的大門一定會打開,如果你想過來,這會是很好的機會!
有問題歡迎詢問我,但我也希望你們開始練習自己google找答案
用中文跟英文的key word去尋找你需要的資訊
這個過程很辛苦,你會迷失在茫茫資訊海中,但相信我,想要在澳洲落地生根成為一個專業人士,這只是最基本的能力。
而如果你能好好增強這部分的能力,你在澳洲的職場跟生活上也會如魚得水!🐟🐳🐠🏄♀️🏄♂️
大家加油。
Ps. 照片是我目前最愛的澳洲代表動物:袋熊。
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 在 林逸欣 Shar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有一個很偉大的爸爸,年輕時白手起家,堅持理想,在36年前開了全台第一間神經內科專科診所。一間小小的診所,撐起了整個家,也救了很多很多家庭。很感謝爸爸一直教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利益或財富,而是知足與惜福。今天是爸爸的生日,謝謝老天爺給我一個這麼棒的爸爸(當然還有媽媽☺️~~怕她吃醋😂)希望爸爸媽媽都健康平安,生日快樂☺️😘😘
【從孩子醫生到老夥仔醫生】
#診療室雜記 #開業心路歷程
距開業第一天民國72.7.31.到今年七月底,診所即將屆滿36週年,特為之記。
那一年,我30歲。從長庚第一屆實習醫師、當兩年兵、回長庚神經内科住院醫師三年訓練期滿,取得神內專科醫師資格後,躊躇滿志,毅然回故鄉台南開業。
我的診所是台灣第一家神經內科専科診所。一開始就設定以神經內科的専業來服務病人。當時,神經科和精神科還合併稱作神經精神科的年代,長庚醫院率先將兩科分開,並成立神經科醫學會。一般人都搞不清楚兩科的差别,於是我在診所的玻璃門上貼了一些神經內科的症狀:
「1. 中風無力 2. 癲癇發作 3. 頭痛昏眩 4. 腰背酸痛
5. 肩凝扭傷 6. 關節腫痛 7. 手腳麻木 8. 神經衰弱,」讓病人瞭解我的主治項目。
拓荒者走的路是寂寞而且艱辛的。掛上內兒科的招牌的話,病人必定源源不絕,可是,診所會變得毫無特色可言。即使病人的來源受限,但也因為我如此的堅持,我有很多時間可以慢慢診治病人,不止聽他們訴苦、還會閒話家常、甚至成為彼此關心的朋友。
診所從未加入勞保、農保、公保、健保的系統,曾經有同學建議我一定要加入,因為有諸多好處。為何我要堅持作自費診所?因為我可以研發特殊的治療方式,我也可以自由運用適合病人的處方用藥,在診斷治療的専業領域裏,我有很多揮灑的空間!
除了問診看診,為了加強教育病人,我寫了十多篇「常見的神經科疾病」,印製成衞教宣導小張,讓病人更瞭解自己罹患的疾病之外,還能預防保健、維持身體的健康!
在網路世界興起之後,為了讓診所的特色讓更多人知道,以幫助更多需要救治的病人,於民國95年9月成立了官網:www.mdlin.com.tw 「林春銘醫師神經醫學網」,並於民國108.1.8.成立了FB粉絲專頁,陸續以「診療室雜記」及「生活隨筆」的形式,記錄下診療室內發生的點點滴滴與心情故事,期盼這些資訊能帶給人們小小啓發與迴響,那於願足矣!
回想起剛開業那時候,年輕自信卻稚嫩生澀,有些老病患會稱我為「孩子醫生」,今天的我已經是66歲的「老夥仔醫生」了!然而,前幾天有一位來診的九十九歲老人家,她在家裏時常吵著兒子帶她來台南看那個「少年仔醫生」!是呀,和她相比,我都碼很少年呢!
「老夥仔醫生」的優勢就是豐富的臨㡷經驗和獨特的治療技術了!感謝曾經讓我看過的每一位病人及家屬,更感謝小診所的専業治療團隊(林護佐、王護理師,李藥師),在大家的支持合作、努力配合下,我研發出了兩項獨特的治療方式:「鬆弛頸部肌肉療法」及「搶救腦細胞三合一療法」,我會繼續在自己堅持的道路上,勇敢努力的走下去!
一直深信:人生的每一個相遇,都是緣份,都值得我們珍惜。
今天是我66歲的生日,祝我生日快樂!(108.3.26.)
#全台第一家神經內科診所 #林春銘 #台南
#長庚 #神經內科 #神經科醫學會 #生日快樂 #鬆弛頸部肌肉療法 #搶救腦細胞三合一療法 #失眠 #頭痛 #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