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念書與不會念書的人📖
讀書方式有很大的差異
而我是屬於不會念書的那種(呆呆蠢蠢ㄉme🥲
所以今天要來教大家
不會念書的人如何短期分配時間?💁🏻♀️
考過專科考試的筆試~
我的方法很魯莽
如果看了不舒服請照你自己的原計畫就好🥲
不要聽我這分配時間的方法很邪門🤪
知道自己的個性不到黃河心不死
準備...
會念書與不會念書的人📖
讀書方式有很大的差異
而我是屬於不會念書的那種(呆呆蠢蠢ㄉme🥲
所以今天要來教大家
不會念書的人如何短期分配時間?💁🏻♀️
考過專科考試的筆試~
我的方法很魯莽
如果看了不舒服請照你自己的原計畫就好🥲
不要聽我這分配時間的方法很邪門🤪
知道自己的個性不到黃河心不死
準備考試的前一週我跟公司請一週的溫書假
(如果沒辦法請假的孩子記得不要亂學)
安排這六天的時間唸書
準備物品:ipad、apple pencil、考試指定用書、空白筆記本
我用ipad寫考古題
寫完檢討修正先翻書 書裡面找不到就google看有沒有解答
接下來如果覺得這樣的題型一直出現和非常愛考的考題
會把它寫下來 直接寫在空白筆記本上
那本是平常搭車或睡不著無聊可以翻翻
和考前30分鐘再看一次的用途
時間分配
早上7:00起床做早餐 跟老公一起吃完
早上8:00梳洗化妝、換衣服、整理今天帶出門唸書的書包
早上9:00開始唸書 在咖啡廳或家裡不一定
家裡念膩了 就去咖啡廳 我是那種很吵也讀得下去的人
評估一下自己是否接受咖啡廳很多人在講話
如果不行就去圖書館
🍅我分配讀書使用改良版的番茄鐘工作法
將手機設定一小時的鬧鐘⏰
在那一小時裡只能寫考題和解題
絕對不能滑手機、看限動、回訊息、發呆也算!
鬧鐘響後休息10分鐘才可喝水、滑手機、上廁所、活動一下
10分鐘後繼續設定一小時的鬧鐘
就這樣1小時/10分鐘 一路念到晚上吃飯時間
晚餐吃完 繼續念到晚上10點 就不要念了
(我是這樣如果你想念到灰姑娘出現沒人反對)
我個人評估已經整天考題轟炸 晚上10點後只想休息 讀不下去了
晚上11:00前整理好隔天的念的進度即可
12:00前一定要睡覺 這樣明天才有足夠的精神繼續念📖
好啦~以上是我時間分配分享
我就這樣持續念了6天去考試的🤣
當然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習慣我這種魔鬼訓練衝刺班的方法👹
因為有好幾個私訊帳號在問
想想還是直接分享給大家比較快活
下次哪個young bae再問我 直接貼文網址送你😂
希望對考生們有幫助🐻
喜歡我的魯莽分享
簡單只要按下紙飛機 幫我分享給跟我一樣魯莽的同學
甘蝦💉💉💉
#麻醉科 #麻姐日常 #讀書帳號 #麻姐養成日記 #讀書日常 #麻醉 #麻醉護理師 #麻醉日常 #麻醉專科護理師 #護理師 #護理師日常 #護理師國考 #護理師人生 #護理師日常 #護理師執照 #護理師日記 #護理師執照考 #考生 #考生日常 #讀書帳 #讀書方法 #讀書方法分享 #三類女子 #三類 #讀書計畫 #讀書日記 #CGMH #cmuh #考試技巧 #時間分配 #讀書筆記
精神專科護理師考試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痊癒了嗎?還是苦難的開始?--慢性COVID-19存活者的身心症】
COVID-19存活者,高達三成痊癒後仍被衰弱症狀所苦。有研究將此臨床表徵命名為「遠程新冠肺炎」(long-haul COVID),或「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post-acute COVID syndrome),弗契博士(Dr. Fauci)在公開演說稱之為Long COVID。
Long COVID牽涉肺部、血液、心血管、腎臟、內分泌、神經心理、肝膽腸胃及皮膚等多重器官之複雜與表現型態多元的後遺症,持續時間從病癒後數週到數月之久。為了因應COVID-19存活者的慢性症狀困擾,全美已超過三十個醫療機構,設置多專科Long COVID 特別門診。
在所有症狀群中:全身衰弱、廣泛性肌肉疼痛、睡眠障礙、焦慮、憂鬱、頭痛及認知功能缺失等神經心理系統的功能性失衡狀態,因短期無致命風險,常易被醫護人員忽略,但長期累積後會導致嚴重的身心症,值得特別關注。
和SARS病毒感染後的病人一樣,30-40%的COVID-19存活者出現焦慮和憂鬱,這些症狀表現可能和病毒引發的細胞激素反應、神經性炎症反應及神經退化等生理機轉有關。無獨有偶,這些Long COVID 病人的症狀表現,和常見的「創傷後症候群」、「慢性疲憊症候群」及「纖維肌痛症」病人非常類似。
針對神經心理症狀的處置,頭痛除了給予標準的藥物治療,佐以影像學診斷外,頑固性頭痛病人則需轉介給疼痛專科醫師。標準的神經心理診斷工具可以早期診斷、持續監控焦慮、憂鬱、睡眠障礙、創傷後症候群、疲憊及纖維肌痛症,並早期介入溫和的精神舒緩藥物、復健、運動及身心療法等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纖維肌痛的治療。
護理人員可以發揮病人代言人角色,並在病人教育、病友支持團體及非藥物身心療法等介入措施發揮護理專業功能,協助COVID-19存活者的疼痛、疲憊、睡眠與認知功能缺失等慢性神經心理症狀。
▶ 更多護理相關精采文章,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nursing_info
■撰文者:
蔡佩珊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孫維仁主任 臺灣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與生活中心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1.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Philips S., Williams M.A. (2021). Confronting our next national health disaster — Long-Haul Covid.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p2109285. Online ahead of print.
(2)Nalbandian A. et al. (2021).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ure Medicine, 67, 601-605. doi: 10.1038/s41591-021-01283-z.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精神專科護理師考試 在 *桑妮凱特‧說說話* 澳洲護理/移民/美食/世界旅行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我適不適合到澳洲當護理師?"
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你
因為我不知道你的背景也不知道你到達澳洲會遇到怎樣的環境
🙋♀️-"我能不能到澳洲當護理師?"
這個我可以現在幫忙你
我知道這條路上的你們很迷惘
所以我想幫助你們。
👩⚕️
很多的你們可能第一次在FB認識我
但我在痞克邦的的部落格很多年前就已經分享了種種關於來澳洲執業的資訊
對護理移民/工作有興趣的請到這邊看看:
https://sunycat.pixnet.net/blog/category/5315119
大部分人以為來澳洲第一個是"英文"要夠好。
這個答案是也不是。
英文好其實是最基本的,因為護理是門專業,臨床上會需要大量的溝通-文字與口語。
眼光放長遠來看,能不能來當護理師,是要看你有沒有辦法移民找到可以工作的簽證VISA最重要。
✅適當的簽證與最終的移民
才是你能不能到澳洲當護理師的答案。
這一路上我看到很多拿到澳洲護理師執照,找不到工作或是沒有簽證無法留下的人。
要完整把這條路走完,你的眼光要放很遠。
❤️
撇除其他學生簽/伴侶簽/結婚簽/雇主擔保簽等
我用的是最常見也最能夠自己掌握進度的
✅ "獨立技術移民簽證" VISA 189 你也可以加上州擔保用VISA 190
總之,想移民來工作
請熟悉 🇦🇺澳洲政府移民局的官網🇦🇺
第一步是看你Expression of interest (EOI) points 分數夠不夠。
💯 現在至少要65分才能申請,分數越高取得永久居民/澳洲綠卡 PR的速度越快:
https://immi.homeaffairs.gov.au/visas/getting-a-visa/visa-listing/skilled-independent-189/points-table
🌻
第二步是跟澳洲護理師執照協會打交道: Australia Nursing and Midwifery BoardAHPRA
下面連結看"國際護理師"申請執照的條件跟流程
https://www.nursingmidwiferyboard.gov.au/Registration-and-Endorsement/International/Immigration-and-employment.aspx
裡面有流程的大走向
每個細節裡都有很多要準備的文件跟方針請參考我痞克邦的文章
🙂
下面這是給海外護理師的所有準則
https://www.nursingmidwiferyboard.gov.au/Registration-and-Endorsement/International.aspx
中間你的就業年資跟英文是最重要的。
但前提是最最最基本的,你必須是👩🎓👨🎓大學學歷跟擁有👩⚕️👨⚕️護理師執照:Bachelor degree and Registered nurse.
澳洲其實也有分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RN, 三年大學護理系 跟護士 Enrolled Nurse 18個月專科訓練。
兩者都有執照可以工作,只是護士臨床上要聽從護理師的決策。
有人問過我護士可不可以,這個我不確定喔。
請寫信或去電AHPRA詢問🙏
我有台灣的RN/EN執照但我當初是用RN執照申請。所以這部份我不清楚。
上面的連結你也可以看到英文考試目前可採用 IELTs, OET, PTE ect,.
🥰以上AHPRA跟澳洲homeaffairs兩個網站就是你必須要超級熟悉,有問題要趕快問的兩大點。
👶如果你本身是 Mental health, Disability or Paediatric nursing 精神科、小兒科跟失能領域
請參考這網站 https://www.nursingmidwiferyboard.gov.au/Registration-and-Endorsement/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ly-qualified-nurses-with-a-sole-qualification-in-mental-health.aspx
👧
🔥執照轉換課程 🔥最近更新🔥 2020 年 3 月🔥
目前我們常聽到的執業轉換課程已經在今年 2nd March 2020" 正式結束"。
如果你現在還沒收到轉介信讓你上課的人將不會再收到信。
台灣人因為學程關係,我們無法用台灣護理師執照直接換到澳洲護理師執照。
🚷申請者都會先收到一封AHPRA拒絕信,再收到一封Referral讓你去上課。
收到信後的一年內要去上課。 因為這個關係,Bridging course原則上開放到2021年,但很多學校"已經停招"。
新的轉換執照制度在AHPRA網站上也很清楚地公布了考試方式跟費用。
👉這是 20th March 2020 最新的消息:
https://www.nursingmidwiferyboard.gov.au/codes-guidelines-statements/faq/faq-iqnm-bridging-program.aspx
🇹🇼
如果你是在between 1 October 2019 and 21 February 2020 間申請的人,可以選擇要用舊制的Bridging course 9-12週課室加實習
或是選擇今年新制度: 筆試加技術考 comprises the multiple-choice question (MCQ) exam and the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 (OSCE).
📃🖊📝
筆試部分目前採用的是美國的 National Council Licensure Examination for Registered Nurses (NCLEX-RN)
💊💉🧫🦠🧪
技術考OSCE的部分目前不知道題材,但我建議大家可以參考英國的技術考部分,因為通常澳洲跟他們比較相像。
💖希望以上網頁跟資訊會幫助到你們💖
最近因為新冠狀病毒COVID-19的關係,很需要護理人員,也許你的審核會加速。
我很確定的是在疫情漸緩後,護理移民的大門一定會打開,如果你想過來,這會是很好的機會!
有問題歡迎詢問我,但我也希望你們開始練習自己google找答案
用中文跟英文的key word去尋找你需要的資訊
這個過程很辛苦,你會迷失在茫茫資訊海中,但相信我,想要在澳洲落地生根成為一個專業人士,這只是最基本的能力。
而如果你能好好增強這部分的能力,你在澳洲的職場跟生活上也會如魚得水!🐟🐳🐠🏄♀️🏄♂️
大家加油。
Ps. 照片是我目前最愛的澳洲代表動物:袋熊。
精神專科護理師考試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重症醫療斷層危機 新血38人 醫院後援投手急待救援】
7月18 日是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考試報名的截止日,看到只有38人,我們的心涼了一截,這些人是未來加護病房照護的主力,擔心社會未來會面臨缺乏加護病房醫師照顧的困境,無奈之下,只好站出來沉重呼籲。
●新血才38人 ,醫療最後一道防線即將崩壞●
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統計資料發現,從2000年以來,報考專科醫師人數最少也有60、70人,最多時還有102人,但近年人數卻極速減少,今年更創歷史新低,只有38人。
胸腔科是國內加護病房專責醫師中最重要的主力科別,報考醫師人數減少,代表未來進入加護病房照顧重症病人的醫師也隨之減少。
2005年到2010年間,每年約近60名新進醫師以照顧重症為職志,如今僅剩30餘位年輕醫師願意投身重症照護。隨著高齡化的時代來臨,加護病房重症照護需求必定日益增加,而可供照護的醫師人數減少,意謂醫師負荷增加,影響病人的照護品質,直接衝擊病人的就醫權益。
●責任重、醫糾多、威脅大 重症醫師承擔龐大壓力●
加護病房是醫院的救援單位,也是最後一道防線,一般病房無法照護的最嚴重患者才能住進來,加護病房裡的醫師宛如醫院的後援投手,從不拒絕病人,永遠收治狀況最差的患者。能把病人從鬼門關前救回來,是身為重症醫師最大的成就感。無奈,現實環境所面臨的四大困境,讓新人不敢進來,造成嚴重斷層,何以至此?
●困境一:責任制壓力重●
加護病房的專責醫師對病人負有完全責任,只要病人還住在加護病房內,醫師除非出國或請假,24小時都須時時待命。由於重症病人狀況複雜、病情瞬息萬變,醫師隨時處在精神緊繃狀態,當病情有變化就得緊急處理,猶如跟死神拔河,難得好好吃一頓飯,或好好睡一覺,即使是醫院加護病房主任,輪值時,半夜三更還是得衝到醫院協助急救。
加護病房重症醫師平均年齡逐漸升高,根據學會統計,醫師平均年齡46歲,體力逐漸難以負荷;即使是有住院醫師值班的醫學中心,仍然有年過50多歲的主治醫師需要下來值第一線班,更有甚者,區域醫院還有60多歲的主治醫師值第一線班,人力相當吃緊。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臺灣加護病房床數有7267床,整體佔床率約六成,而醫學中心佔床率達九成,去年流感疫情嚴重時,病人等候加護病房的時間約為平時的一倍,而研究顯示,嚴重度高的患者越早轉入加護病房,預後越好,如何將重症醫療品質優質化及均質化,是需要提高重症醫師人數及修正制度來改善。
●困境二:醫糾醫病衝突多●
加護病房患者狀況多,常常前一刻還呼吸穩定,下一秒就呼吸衰竭;前一分鐘還可以舉手打招呼,下一鐘頭就因為心臟衰竭要急救;家屬來探望時,常常會覺得早上還好好的,怎麼下午就昏迷不省人事;或是突然大咳血、突然休克等,這些時常是疾病病程所致,但變化太快,家屬一時無法接受,容易對醫師惡言相向、投訴甚至提告。
當面臨病人病情好轉要轉出加護病房時,家屬大多都很擔心轉出得不到較好的醫療照護,希望病人繼續留住加護病房,但卻會造成急需入住的重症病患進不來,增加醫療糾紛的風險。
●困境三:肢體言語暴力威脅●
醫療職場的暴力行為也讓重症醫師相當害怕。曾有一名醫師把肺炎併發呼吸衰竭的病患成功拔管,病情穩定下要轉出加護病房,病患家屬卻是對醫師咆哮,質問「為什麼要轉出去?」並且以言語羞辱醫師;還有家屬私藏棒球棍進入加護病房威脅醫護人員。
●困境四:健保給付不足政策又未加持●
健保給付偏低,目前加護病房病房費是2852元,加上醫師診察費897元和護理費4277元,總共8026元,約是香港1/10與新加坡的1/3。加護病房每兩床要有1位護理師,每10床要有1名專責醫師,人力成本高,導致加護病房是醫院內成本最重但健保給付相對偏低的單位,平均虧損二到三成。
對照重大災情與疫情,如SARS、八仙塵爆和流感重症疫情等,加護病房醫護團隊無役不與,但住院醫師看到重症醫師這樣的生活型態和工作環境,根本不願意投入重症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