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精神分裂症壽命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精神分裂症壽命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精神分裂症壽命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精神分裂症壽命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讀書e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果憂鬱症的其中一個病發原因,是因為大腦火燒厝(發炎),是否可以開啟一個嶄新的療癒之道?(這本書有中文版) 很久沒有閱讀醫生寫作的書籍。這本劍橋大學精神學系主任所寫的書,是一本非常棒的科普書籍。除了對憂鬱症以及各種醫學領域有深入淺出地介紹之外,更是讓人看到科學家在探索人體奧妙時能夠採取何種思考策略...

精神分裂症壽命 在 河野若悠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17 13:41:54

⠀⠀⠀⠀⠀⠀⠀⠀⠀⠀⠀⠀ 思考。 ⠀⠀⠀⠀⠀⠀⠀⠀⠀⠀⠀⠀ 在書上讀到一件讓我感興趣的事。內容提到在精神失序的理論中,有一種方法叫「建構論」,裡面提到David Rosehan在1973做過的一個實驗:他和其他7名假病人,分別謊報自己聽見奇怪的聲音,到不同的精神病院要求入院。雖然入院後他們就回到...

  • 精神分裂症壽命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06 22:50:56
    有 265 人按讚

    如果憂鬱症的其中一個病發原因,是因為大腦火燒厝(發炎),是否可以開啟一個嶄新的療癒之道?(這本書有中文版)

    很久沒有閱讀醫生寫作的書籍。這本劍橋大學精神學系主任所寫的書,是一本非常棒的科普書籍。除了對憂鬱症以及各種醫學領域有深入淺出地介紹之外,更是讓人看到科學家在探索人體奧妙時能夠採取何種思考策略。

    書中一開始先講到憂鬱症對社會的影響。在許多文明國家當中因著憂鬱症損失的產值,以及連帶需要付上的醫療和陪同代價,已經快要逼近整體GDP的3 %。所以就經濟面來說,包括憂鬱症和其他大腦相關病症能夠找到解決之道,在人們平均壽命一直增加的現代,的確是一個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作者的發想起點有兩個,一個是他自己去做牙齒手術時(好像是根管治療?),經歷一種略為憂慮的情緒。再來就是他接觸到一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 “P太太” 在病發的時候特別有一些憂鬱症的傾向。一般人會很合理的解釋,在病痛當中當然會心情不好,或是有一些負面的思考,但作者在這個細微的點上,問了一個不一樣的問題,“如果他的下顎或是P太太關節的腫脹是因著發炎,那是否有可能他們的憂鬱症傾向也是發炎所造成的呢?”

    接下來幾章有許多非常有趣的科普知識。從免疫科學和人體免疫系統的解釋開始,作者清楚的解釋人體免疫系統,包括白血球,巨噬細胞,淋巴系統等等,作者用戰役當中的情報員,指揮官,以及士兵來形容他們的角色和互相作用的關係非常生動易懂。

    “神經免疫學” 這樣的跨領域思考方式,一開始並不受到主流的重視。,作者講到很多我們對於醫學的觀念根深蒂固被哲學家笛卡爾的思想所影響。他的二元論和理性主義 (“我思故我在” 就是他的名言),將身體和思考面切開了,以至於往後的人思考身體和心理層面總是把他當成圍牆的兩端一般互不相干。但後來眾多的因素和發現,讓人們逐漸地看出兩者之間可能的關係。,從這個觀點開始,作者開始講述歷史中許多醫學療法的發展,和採取的策略,當然還有許多錯得離譜,或者是太先進以至於不被當代主流所接受的情況。各種的故事和當時突破的點,作者的解釋方式和說故事的能力,讓不懂醫學的人也可以很快進入狀況。

    最後的篇幅在探討其他大腦疾病,特別是阿茲海默症(老人癡呆症的一種)以及精神分裂症。近10年來對於這兩個的研究越來越多,如同憂鬱症一般患者過去是非常被歧視,認為是個人問題的,現代腦神經科學以及跨領域科學家們的研究更多指出是一種大腦病變的結果。如果從精神免疫學的角度,看見發炎與憂鬱症的關聯性,或許相關的這些大腦病變也都能夠用這個嶄新的角度,來思考對應之道!

    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於我們的免疫系統以及“發炎”這件事情有更多的了解。現在坊間已經有許多的書籍和文章,講到身體免疫系統比較弱的時候,身體為了要對抗外來病菌發動戰爭而造成的發炎,以至於產生疲勞,沮喪,容易感冒,以及其他消化系統和皮膚的問題。當然我也不免俗的在網路上尋找了容易造成發炎,以及抗發炎的食物 ☺️

    分子學,免疫科學,腦神經科學,心理精神科學等等的領域都有好多積累的研究,身處在現代真的是很幸福。當這些科學之間跨領域的結合對抗疾病的策略時,相信會有更多的突破發生。

    畢竟,我們人體本來就是許多複雜的系統交織而成
    畢竟,人體的設計是如此奇妙可畏,也必須要好好珍惜健康

    全文與中文版和相關鏈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inflamed-mind-終結憂鬱症/

    ----
    其他大腦科學相關的閱讀: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中文版:“改變你的心智”
    https://dushuyizhi.net/how-to-change-your-mind-迷幻磨菇能改變你的意念,或是觀感嗎?/

    “Other Minds"
    中文版:“章魚,心智,演化:探尋大海及意識的起源”
    https://dushuyizhi.net/the-soul-of-an-octopus-章魚哥的內心世界/

    “The Beautiful brain" (運動傷害與大腦)
    https://dushuyizhi.net/the-beautiful-brain-美麗的大腦/

    #TheInflamedMind #Psychoneuroimmunology #Neuropsychiatry #EdwardBullmore #inflammation #mentalhealthawareness #終結憂鬱症 #神經免疫學 #科普

  • 精神分裂症壽命 在 胡孝新Energy體適能講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4-10 23:45:10
    有 17 人按讚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什麼樣的人會活得最幸福?>分享創新工場李開復推薦及其工作人員翻譯的影片
    https://m.youtube.com/watch?v=8KkKuTCFvzI
    以下為Dr. Robert Waldinger 演講文字版 ▼
    #生命進程中是什麼讓我們保持健康和幸福?
    ...Continue Reading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什麼樣的人會活得最幸福?>分享創新工場李開復推薦及其工作人員翻譯的影片

    https://m.youtube.com/watch?v=8KkKuTCFvzI

    以下為Dr. Robert Waldinger 演講文字版 ▼

    生命進程中,是什麼讓我們保持健康和幸福?

    如果你現在開始著手規劃未來最好的人生,你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哪裡?

    回答有很多種,我們已經被無以計數的有關生活中最重要事物的圖景轟炸了。媒體上充斥著那些富有、高聲望、建立起自己事業帝國的成功人士故事,並且我們對這些故事堅信不疑。

    有個最新的調查,詢問1980- 2000年出生的年輕人,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有哪些。超過80%的人說,他們主要的生活目標是要變富有。這群年輕人中,還有50%說:他們另一個主要生活目標是成名。

    我們總是被告誡要投入工作,努力奮鬥,完成更多。我們似乎覺得要生活得更好,這些就是我們需要追求的。可事實真是這樣嗎?這些真的是在人類生命歷程中幫助他們保持幸福感的東西嗎?

    人一生中所做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怎樣影響他們,我們幾乎無從得知。我們對於人生絕大多數的理解,是從他人的回憶中獲得的。我們知道,人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記憶。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發生過的事情我們都遺忘了,有時我們記憶形成過程簡直充滿創造性。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說道,「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慘的事情根本就沒發生過。」

    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實際上以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在保存我們的記憶。我想起一張廣告上說的:「任何時候開始擁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

    但要是我們能夠觀察整個人生呢?要是我們能從人們青少年時期一直追蹤到老年,去觀察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幸福、健康的東西呢?

    我們已經做到了。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關成年人生活研究中歷時最長的。

    75年間,我們追蹤了724位男性。年復一年,我們詢問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他們的健康狀況,當然我們在詢問過程中並不知道他們的人生將會怎樣。

    這樣的研究極為稀少。幾乎所有類似的研究都在10年內流產了,原因可能是失訪率太高,或者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或者研究者興趣點轉移或去世以後沒有其他人接手。但是多虧了運氣以及幾代研究者的堅持,這項研究成活下來了。

    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約有60位還在世,並繼續參與這項研究,他們絕大多數都已經超過90歲了。現在我們正開始研究他們總數超過2000個的孩子們。

    而我是這項研究的第四任領導者。

    從1938年起,我們追蹤了2組男性。第一組在加入研究時還是哈佛大學大二的學生。他們屬於Tom Brokaw所說的「最偉大的一代」。他們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大學學業,之後絕大多數人為戰爭工作。

    另外一組我們追蹤的群體是波士頓最貧窮區域的男孩。正是因為他們來自於20世紀30年代波士頓麻煩最多、最底層的家庭,才被選入我們的研究。多數人都住在出租屋裡,許多甚至沒有熱的自來水。當他們入選研究之後,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談和醫學檢查。我們也去他們家裡對他們的父母進行訪談。

    後來這群青少年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各行各業。有的成了工廠工人,成了律師、泥瓦匠、或是醫生,有一位成為美國總統。有的成了酒精依賴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從社會底層,一路爬升到上流社會。而一些人卻沿著相反的方向,走過這段人生旅程。

    這項研究的發起者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後我能夠站在這裡,告訴你們這項研究仍然在繼續。

    每兩年,我們充滿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員打電話給我們的研究對象,詢問是否能夠再寄給他們一套有關他們生活的問卷。

    波士頓城郊的許多研究對象問我們:「你們怎麼總是不斷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沒什麼意思啊。」而哈佛的畢業生從沒問過這個問題。為了得到他們人生最清晰的畫卷,我們不僅僅只是寄給他們問卷。我們在他們的客廳對他們進行訪談。我們從他們的醫生那裡獲取醫療記錄。我們獲取他們的血樣,掃描他們的大腦。我們和他們的孩子們交談。我們用攝像機記錄他們和自己的妻子,談論最隱秘的擔憂。大概十年前,我們終於詢問他們的妻子們,是否願意作為研究對象加入我們的研究。很多女士都說:「你知道,是時候了。」

    那麼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們從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來的長篇累牘的信息到底教會我們什麼?其實,完全無關財富、名聲或者拼命工作。

    我們從這項長達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

    就這樣!

    對於關係,我們學到了三條。

    第一條是,社會連結真的對我們有益,而孤獨卻有害。

    事實證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圍人群連結更緊密的人更幸福。他們身體更健康,他們也比連結不緊密的人活得更長。

    而孤單的體驗是有害的。和不孤獨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更孤單的人,覺得自己更不幸福,他們到中年時健康狀況退化地更快,他們的大腦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們的壽命更短。

    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一個時刻,每5個美國人中就有不只1個說自己孤獨。我們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

    所以我們學到的第二條信息是,產生決定作用的不是你擁有的朋友的數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中,而是你的親密關係的質量。

    事實證明,處於衝突之中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有害。

    舉個例子,充滿衝突而沒有感情的婚姻,對我們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離婚還糟。而生活在良好、溫暖的關係中是有保護作用的。

    當我們追蹤我們的研究對象到他們的80歲之後,我們希望回顧他們的中年生活,來看看我們是否能在那時預測誰會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誰不會。

    當我們把所有有關他們50歲的資料都整合之後,發現能夠預測他們晚年生活的,不是他們的中年膽固醇水平,而是他們對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50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最滿意的人,80歲時最健康。而良好、親密的關係,似乎能緩衝我們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

    生活的最幸福的伴侶,無論男女,在80歲之後都說,當他們感到更多軀體疼痛時,他們的心情依然快樂。而那些處於不幸關係中的人,當他們感受到更多軀體疼痛時,這些疼痛,被自己情緒上的痛苦給放大了。

    第三條我們學到的關於關係對我們健康的影響是,良好的關係不僅只是保護我們的身體,也能保護我們的大腦。

    研究表明,在80歲之後,依然處在對另一個人的安全依戀關係中,是有保護性的。在關係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時,可以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們,他們保持清晰記憶力的時間更長。而感到自己在關係中真的無法依賴另一個人的人,他們將更早出現記憶力衰退。

    而那些良好的關係,並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順。

    一些 80-89 歲老年夫婦,他們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們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難時刻,依賴另一個人時,他們根本就不會記得那些爭吵了。所以我們學到的是,良好、親密的關係有利於我們的健康和完好狀態。

    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師的忠告。

    為什麼明白這個道理這麼難?

    就拿巨大的財富來說,我們知道,一旦我們的基本物質需求被滿足了,財富就幫不上什麼忙了。如果你從每年掙75,000美元提高到7500萬美元,我們知道你的健康和快樂基本不會發生變化。

    而至於聲望,媒體不斷地入侵和缺乏隱私,使得多數名人顯著地不健康。這顯然不會讓人更快樂。

    至於拼命工作,有一條真理說,沒有人在臨死前,覺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時間在辦公室就好了。

    為什麼這些這麼難理解,這麼容易就被忽視了?

    是啊,我們是人啊。我們真正喜歡的是快速解決方案,一種我們能得到的,又能讓我們生活得好並且一直保持下去的東西。

    關係錯綜複雜,照顧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點也不性感也不光芒萬丈。

    而這也是終生的,絕無盡頭。

    在我們的75年研究中擁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動尋找玩伴來替代工作夥伴的人。正如調查中的年輕人一樣,我們的研究對象中很多人在一開始還是青年的時候,真的相信聲望、財富以及高成就是他們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須追求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75年間,我們的研究顯示:發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關係,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

    那麼你們呢?

    假如你們今年25,或者你們40,或者你們60歲。投入關係對你們來說是什麼樣的?

    可能性可能是無限的。

    也許是簡單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時間來和人打交道,或者通過一起做點什麼新鮮事,比如散步或者約會,或者聯繫那個多年來不曾說過話的人,來點亮一段死氣沈沈的關係。因為對一個總把小彆扭放心裡的人,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敵對事件,是會造成嚴重後果的。

    我想用馬克吐溫的另一條名言來結束演講。

    一百多年前,當他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寫下了,「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

    所以說,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關係上的。

    而這種理念是值得傳播的。

    謝謝大家!

    undefined

  • 精神分裂症壽命 在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4-05-08 14:39:01
    有 20 人按讚


    【ADHD並不存在,藥物帶來更多傷害 】by Richard Saul

    一個13歲男孩,在我診療室展現了所有注意力失常的典型徵兆:分心、浮躁,在椅子上扭動。他絕望的媽媽希望我可以幫他兒子。他兒子在學校變得懶散、無法專注,對課業退步不在乎,連他以前喜歡的運動,他都說太累沒興趣。他早被醫生確診為ADHD並吃了一年的藥。但是他的媽媽跟老師都很失望,因為他的行為一點都沒改善。

    對此,我一點都不感驚訝。為什麼?因為,在我五十年診療看過數千呈現ADHD徵狀的病人後,我已有了結論:沒有ADHD這種東西。

    近幾年,這個所謂的病,像野火般狂掃全球,它確診與用藥的數量急速增加。在美國有4%的成人與11%的兒童,被確診為過動症。總人數在過去十年來,激增了40%。而在英國也成為最普遍的精神健康失調問題,學齡兒童有2-5%的比例。

    被醫生開來治療這病的興奮劑,包括利他能,在英國光從2003到2008,給孩子的用量變兩倍,成人四倍。但這類興奮劑(被這麼叫就是因為它們被設計來刺激人們以為運作不當的腦內局部地方)經常沒有幫助,相反地,還引起許多副作用與危險。這些藥物甚至讓這些徵狀更嚴重。

    把ADHD看成是病症(condition),而非一組徵狀(symptoms),根本是在對被確診為該病的成人與小孩,做很糟糕、危險且幫倒忙的事。

    沒錯,這些徵狀像無法對細節專注、煩躁、打斷他人、難以安坐、易衝動等的確存在。但是把它們攪成一團,再變成ADHD診斷標準,然後再用興奮劑治療這個所謂的病症,就像只用止痛藥治療心臟病徵狀「劇烈胸痛」一樣,卻不是去處理引起劇痛的原因而修復心臟。這種作法是危險、疏忽而且是錯誤的。

    70年代的我,相信ADHD的存在,是它看起來好像可以解釋為何注意力問題影響了那麼多小孩。但是,這幾十年來,我已明白在這些徵狀之下,事實上是有一整列的潛在起因,而這些潛因,被「不經思考(Knee-Jerk)的ADHD診斷」給忽視了。

    在我的新書裡,我提出這個目前已在(我以一名行為神經病理學家為業的)美國引起劇烈爭議的主題。我們已陷在ADHD誤診、濫用像利他能興奮劑藥物等的循環裡困住了。只有適當地探查、確認,好好處理這些起因,我們才有辦法幫助病人。

    那個13歲男孩的個案,我為他做了一系列驗血,檢驗證明他是缺發鐵質。因為下課後,當他媽媽還在工作時,他就狂吃糖份高、鐵質低的垃圾食物。

    鐵質不足,也就是貧血,會造成疲勞、專注力差、注意力差和記憶差等問題。一旦他鐵質吸取的問題,透過食用鐵錠與更多魚類、蔬果跟堅果而改善後,他的表現跟行為也大幅改善了。

    就像這個案例一樣,很多時候,ADHD確診跟興奮劑會把真正的問題隱藏起來。2004年,法國有一份研究發現,比起貧血比例為18%的非ADHD小孩,被確診為ADHD的兒童,卻有高達84%的比例有鐵質不足的問題。

    但是長久以來,醫生卻不看真正的問題,不管是比較嚴重的或可以輕易改正的問題都不看,卻先自動的去拿了ADHD標籤。在我書裡,我指出了超過20種引起ADHD徵狀的起因。

    有時候,其實明明一點問題都沒有,只因為對ADHD的高度知覺,父母、老師甚至病人自己就會因知道這所謂的病症,而急著要去被治療。而那些很忙的醫生,早已準備好順意的給出一個快速、包山包海的ADHD診斷。

    數不清的學生來找我,宣稱他們有ADHD,要求我開興奮劑來幫他們專心以求好表現,我都以予拒絕。但是,很多醫生卻很樂意開藥給他們。

    最近幾年,ADHD的定義,甚至又更寬鬆了。現在,協助確診的徵狀列表包括有:無法對於細節專注、看起來沒在聽、老是丟掉東西、太沒條理、健忘、玩弄手或腳、本來該坐下的卻站起來、過度愛講話、脫口就說出答案、打斷別人或干擾他人。

    這些定義都太過主觀了,說多少話才叫「過度」?怎樣沒條理才叫「太」沒條理?在這種情況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兒童跟成人被確診,一點都不奇怪。

    很多ADHD成人病人還有其他病症,像是憂鬱、躁鬱、精神分裂等,這些都被說成是和ADHD共生。但是在我看來,他們才是引起ADHD徵兆的原因。所以治療那些病症,等於就治療了ADHD。

    無能力治療這些問題,卻反而塞給病人興奮劑,只有讓事情更糟。這些興奮劑的副作用包括減少食慾(這尤其對兒童危險,因為她們更需要均衡飲食)、干擾睡眠(疲倦會讓注意力惡化)、延緩青春期等,對成人還有像是不舉的性功能障礙。

    長期依賴興奮劑的人,會產生抗藥性,也就是說,他們需要越來越高的劑量。但這些藥,會傷害記憶跟專注力,甚至連結到壽命減少和自殺。

    儘管如此,興奮劑的處方卻越來越頻繁的開出,這已製造出一顆健康的定時炸彈,忽略了引起問題的起因。

    一個七歲的小女孩被帶來讓我看,因為她在課堂上常騷動、不安,講話太大聲。她在來以前已被確診為ADHD,被開以Adderall(類似利他能)的藥,但卻造成了她睡眠問題,使她在教室裡更為搗蛋。

    我讓她做了視力檢查,才發現她有很嚴重的近視,她在課堂上的搗蛋行為是來自無聊,會無聊其實是她無法看清楚黑板上的字。

    後來她戴上眼鏡後,她的行為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改善了,她不再有ADHD。同樣的,很多所謂「不專心」的孩子,他們看窗戶外面,其實是因為眼睛疲勞,他們需要的是眼鏡,而不是興奮劑。

    另一個引起所謂ADHD的原因,只是單純的缺乏睡眠。成人需要一晚最少7個小時,而學齡小孩是10-11小時。

    如果他們沒獲得充分睡眠,他們就會受到許多困擾,包括這些使ADHD確診的注意力不佳、記憶力不佳,與白天過於好動等。

    科技常使人們犧牲睡眠。我發現,常來找我開ADHD藥的青少年,其實是因為他們常晚上熬夜線上聊天或打電玩而造成的。電腦跟電子產品發出的光線,會干擾生理的節奏而影響睡眠。

    研究顯示,那些患有ADHD的年輕人有高比例的睡眠問題。但是,睡眠失常卻被說成是跟ADHD共生的,而不把睡眠不足視為造成分心與過動的因果連結。

    一樣的,聽力問題也是,兒童常常沒檢查聽力,然而現代社會的聽力問題比起以前卻是嚴重的。想想,我們隨時都得應付很多像是手機或交通的背景噪音。而對兒童來說,即使一點輕微的聽力受損,都會導致他們的行為問題。事實是,他們分心,是因為他們無法在吵雜的教室裡聽到該聽到的聲音。

    一個憂心的媽媽帶她九歲的男孩來找我,說他因為在學校不乖、無法專心、孤僻。他被說是患有ADHD並吃了藥。但是那些藥卻引起他體重變輕跟睡眠問題。

    我要他去做聽力測驗,才發現他兩耳都各失去超過五成的聽力。後來他戴上助聽器,他的行為有了顯著的改善,而且也變得善與人交誼。

    並非所有導致這些行為的潛在起因,都能輕易解決。另一個被說成和ADHD共生的毛病,但其實就是導致專注力問題的,是「感覺處理障礙」SPD。事實上,學齡前兒童,有超過百分之五的孩子受此影響。

    SPD的人,有困難處理不同感官帶來的訊息,有點像是神經交通阻塞,而妨害了適當的資訊處理,進而引起駑鈍、難以應付學業,和社會性或行為性的困擾等。

    有一些SPD的症狀會被誤解為是ADHD的表徵,而被開以興奮劑,但這其實是讓問題更惡化。要是SPD有被正確發現,它其實不需要藥物就能治療。

    即使「學習困難」也可能因為被匆促診斷為ADHD而被視而不見。被確診為ADHD的兒童,有30%的比例有學習困難,但是因為大家都聚焦在ADHD上,學習障礙的治療要不是被耽擱了,就是完全沒有。

    就因為孩子們的老師、家長與醫生只注意孩子的行為問題,而非看到根本處的學習困難,孩子們就被他們扔下而獨自掙扎,這實在是個悲劇。

    反過來說,那些非常有天份或有創意的孩子,如果沒受到足夠的學習刺激,在學校也會變成不專心跟不乖的小孩。要是我們只看徵兆,不看起因,就會導致他們產生挫折感,並讓他們的徵狀惡化。

    妥瑞式症狀和強迫症,也常會被誤認是ADHD,因為患者被視為易分心、過動或在椅子上抖動或扭動,他們被貼上ADHD標籤,結果他們真正被治療的機會卻錯失了。

    ADHD診斷甚至有模糊了精神分裂症病症的潛在危險。

    雖然,兒童有腦中聽到聲音或有幻覺的不多,但是他們卻可能以衝動、過動、激動行為、沒條理性的思考和說話、不愛與人視覺接觸這些徵狀來展現其外。而精神分裂是必須被精神病醫師治療、用藥的。如果沒治療到,分裂症很可能越來越嚴重。

    甚至,憂鬱症或躁鬱症,有時候也會被搞混為ADHD。一個12歲的男孩被帶來讓我看,因為他有暴怒丟東西、不專心、沒條裡、有時候太高興,有時候又孤僻的問題。這男孩也被確診為ADHD,但是我從他的情緒模式跟他家族史有躁鬱問題,看出真正問題所在,而成功的給他對的藥物,也大量改善他生活的品質。

    在青少年上癮前,提早發現他們接觸毒品的機會,也經常錯失。那些外表易怒、不專心、易疲倦、記憶、學習都有困難的青少年,也常被給予ADHD興奮劑。但引起這些問題的真正原因,卻是大麻或酒精。

    那麼,我們究竟要怎麼糾正這個誤診的流行病?怎麼導正這個使人憂心的、因濫開興奮劑而讓真正起因沒被治療的風氣呢?

    首先,我們必須學習不要反應過度。很多案例,用藥都是不必要的。兒童有不同成長時間表:一個6歲的孩子還沒學會在教室裡安靜坐上幾小時,不代表他或她有ADHD。給這樣的小孩興奮劑,是錯誤的,也是傷害他們的。

    很多人相信他們有ADHD或一些其他病症,其實只是因為在高速運轉世界下處理壓力的正常範圍而已。調整我們的生活風勢,改善我們的飲食,多運動,多睡覺,就可以減輕像這類易怒、分心、衝動等徵狀了。

    第二,我們必須確實重新思考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徵狀。我們必須拋棄幾十年來那些醫生、藥廠、媒體甚至病人們一直死守的舊式ADHD診斷法。

    我們必須停止這種帶給全世界傷心絕望、健康危機,甚至是死亡的錯誤診斷。只有這樣,人們真正受苦的病症才能有效的受到治療,而不會因為ADHD這個危險的神話,被犧牲或耽誤。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