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米拉災難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米拉災難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米拉災難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米拉災難片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2萬的網紅轉角國際 udn Globa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過去24小時 2.26 伊朗 🇮🇷】 「隱瞞疫情,業力引爆。」伊朗境內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在過去48小時內已引發了中東各國的高度緊張。儘管伊朗的重災疫區——庫姆市(Qom)——告急不斷,並透過衛生官員、國會議員對外喊話,聲稱「地方至少50死以上」;但伊朗中央卻堅稱全國「僅有」95例確診,1...

  • 米拉災難片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26 13:37:30
    有 1,805 人按讚

    【#過去24小時 2.26 伊朗 🇮🇷】
      
    「隱瞞疫情,業力引爆。」伊朗境內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在過去48小時內已引發了中東各國的高度緊張。儘管伊朗的重災疫區——庫姆市(Qom)——告急不斷,並透過衛生官員、國會議員對外喊話,聲稱「地方至少50死以上」;但伊朗中央卻堅稱全國「僅有」95例確診,15人死亡。然而在25日晚間的官方通告中,前一日才主張「疫情可防可控」並指責地方官員造假死亡數字的伊朗衛生部副部長,自己卻確診感染。與此同時,中東各國也紛紛斷航伊朗,一架土耳其的伊朗撤僑包機,更在航程中途傳出「機上數十人發燒」而緊急迫降。一時間疫情失控的大爆發陰影,也讓士氣潰散、民心盡失的伊朗政府更顯崩潰。
      
    伊朗的疫情通報可信度,之所以令人困惑,主要是因為「資訊不透明」與中央-地方的「說法矛盾」。像是官方公布的死者數據中,已知的15名死者裡,就有12人的「未知確診位置」;同時,傳自庫姆疫區前線的「疫情告急」,接近絕望哭號的地方呼救,也與中央政府的不疾不徐完全相反。
      
    與中央政府大唱反調的「庫姆死亡數字」,爭議起源於伊朗國會議員阿米拉巴迪(Ahmad Amirabadi Farahani)在23日公開指控「中央政府隱瞞疫情嚴重性」。
      
    「直到周日深夜,庫姆市的死亡總數,不是官方公布的2人,而是『至少50死』!」阿米拉巴迪表示:庫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早從1月底就出現了病例,但伊朗中央為了穩固2月21日的國會改選,卻強行下達「封口令」,「硬是掩蓋疫情超過3個星期!」直到地方狀況真的撐不下去了,才開始擠牙膏式地公開少數病例。
      
    但中央政府的防疫指揮部,卻痛斥阿米拉巴迪「拿假消息說嘴!被假新聞蒙蔽!」主導全國防疫對策的伊朗衛生部副部長哈利奇(Iraj Harirchi)更是在24日的記者會上,極其輕蔑地表示:「怎麼可能死50人?說只要你能拿出證據,證明庫姆多出15死——四分之一的數字就好了——我馬上辭官下台負責!」
      
    但極其荒謬的政治轉折卻自此發生——因為在25日下午,伊朗衛生部竟突發證實:「副部長哈利奇本人已感染了武漢肺炎...而且在24日的『闢謠記者會』上,副部長就已出現高燒的發病症狀。」
      
    「鎮壓疫情通報」的防疫指揮官,自己卻感染發病的尷尬狀態,嚴重地打擊了伊朗政府對內的防疫公信力——特別是在2019年下半年伊朗血腥鎮壓全國反政府示威,今年1月伊朗又試圖隱瞞「烏克蘭國際航空PS-752空難」的飛彈誤擊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訊息封鎖與「維穩」謊言,都讓伊朗民間對政府高度怨懟與極端不信任。
      
    除了對「人民說謊」的資訊爭議外,哈利奇副部長發病的「醜聞」,也引發了「伊朗中央指揮鏈是否已被病毒滲透」的疑慮。與此同時,以開明敢言聞名於政壇的伊朗國會議員——馬哈茂德.薩德吉(Mahmoud Sadeghi)——25日傍晚也透過社群網路,公開表示「我已確診了新型冠狀病毒」。影片中,薩德吉先是承認了病況,並表示「在不太確定自己是否能度過這關的同時,我呼籲中央政府應盡快考慮特赦、釋放各地看守所的大批『政治犯』,以阻止高速惡化的疫情透過獄政系統失控傳播。」
      
    根據地方人權組織的前線消息,包括德黑蘭大監獄在內的諸多監獄,都已傳出「獄內大規模發燒」的疑似通報。而薩德吉之所以特別強調「政治犯」,則是因為從2019年下半年、伊朗反政府示威爆發後,全國各地各有數千~至數萬名的示威群眾被捕「被消失」;再加上1月份德黑蘭誤射空難、2月底國會大選前,都各有一波針對異議份子的學運青年「大搜捕」。
      
    「若疫情當真大爆發,對於千萬民眾、乃至於中東各國,恐怕將是極其慘烈的『醫療災難』。」《法新社》表示,伊朗中央除了涉嫌隱瞞疫情數據外,95例15死的異常死亡率(15%),也引發了另一層次的防疫危機——這固然可能是「數據造假」的結果;但也可能反應出伊朗醫療體系,確實無法照護國內的百萬「慢性病患」。
      
    #伊朗 #中東 #庫姆 #Qom #德黑蘭 #Iran #Tehran #武漢肺炎 #新型肺炎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 #防疫 #隱匿疫情 #什葉派 #伊朗衛生部 #哈利奇 #IrajHarirchi #確診 #感染 #病毒 #武漢 #土耳其

  • 米拉災難片 在 餵電影 WEi MOVi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2-07 13:06:41
    有 58 人按讚

    #奧斯卡 與拉票的距離:#公關操盤 和政治時局如何影響小金人得主?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將於台灣時間2/10周一早上舉行。最近大家應該有看到全球各家媒體及影評人紛紛公佈自己的預測名單,這樣「共襄盛舉」的熱鬧現象,顯示這場屬於影壇的年度最大盛會已超越國籍、跨越語言;而不論眾家版本的得獎名單命中率是高還低,都展現了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奧斯卡的給獎是具有可預測性的。
    .

    #預測的參考指標多樣且有跡可循,儼然自成一套邏輯學,被譽為電影最高榮譽的影藝學院獎,除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之外,它所代表的娛樂話題性和政治煙硝味,遠較一般觀眾以為的更濃烈。
    .

    據傳要獲得一座奧斯卡最佳影片小金人,光是宣傳費用就最多可達近3000萬美元,有些電影的公關活動花費,甚至比拍片本身的預算還高出許多。本次受到邀稿,將從「公關操盤」及「社會時局」的角度切入,與大家一同探查這場奧妙的心理戰~
    .

    而宣傳造勢之所以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受奧斯卡的投票制度很大影響,影藝學院目前有超過九千位會員,他們很多時候必須在尚未看過所有符合競爭資格影片的前提下,依名次填寫名單;在入圍公布後的最終投票階段,分會會員還能跨專業領域為全部24個獎項投票。也因此,外來的「聲音」就很重要,這些風吹草動往往影響會員們的選擇意向。
    .
    這說明了電影從業人員何以使盡渾身解數,甚至走火入魔地運用各式手段,養成「#拉票文化」的陋習。談及過去最著名的爭議案例之一,必是2009年的《危機倒數》,當時製作人尼可拉斯夏爾提耶(Nicolas Chartier)於投票期間寄送拉票電郵給相關人員,強調應讓「獨立製片」的電影得獎,不要支持「五億美金預算」的大製作,訊息中雖未明文寫出對手片名,但明顯指稱《阿凡達》。
    .
    當年,尼可拉斯夏爾提耶雖被影藝學院勒令不可參加頒獎典禮,事後也公開致歉,但《#危機倒數》仍擊敗《#阿凡達》獲得該屆最佳影片,也引發後續討論。到了2012年,學院針對奧斯卡的規章進行修訂,進一步明確禁止各種干擾投票的公關手段,希望可阻卻抹黑、惡意攻擊等事件再度發生。
    .
    而要論及將公關宣傳的重要性大幅提升,甚至型塑出一套操盤指南的幕後推手,#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可說是最爐火純青的玩家。哈維與其兄弟鮑伯溫斯坦(Bob Weinstein)成立於1979年、並於1993年被迪士尼併購的發行商「米拉麥克斯影業」(Miramax Films),在奧斯卡獎項幾乎掌握於大製片公司手中的時代,靠著積極且出奇制勝的公關宣傳攻勢,將獨立電影的競爭戰力大舉提升。
    .
    他們從1990年的《我的左腳》加入戰局,經過1994年最為人熟知的《黑色追緝令》,此片先在坎城大鳴大放,讓當年還很稚嫩的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抱回最高榮譽金棕櫚,更以850萬美金的成本,創下全球兩億多美元的票房表現,並一舉入圍七項奧斯卡獎,最終昆汀塔倫提諾也順利抱回生涯第一座小金人,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在2005年,溫斯坦兄弟離開米拉麥克斯去自創新公司以前,旗下發行的電影總計囊括超過30座奧斯卡獎,當中還包括《英倫情人》、《莎翁情史》和《芝加哥》三部最佳影片。
    .

    其中最有爭議的一役,非第71屆以《#莎翁情史》打敗當年最被看好的《#搶救雷恩大兵》莫屬。米拉麥克斯投下大筆重金做廣告宣傳,破了當年獨立製片的紀錄;並以「歡迎來到美國」的名目,為該片的英國導演約翰麥登(John Madden)舉辦盛大派對;也使出見面三分情的美人計,派女主角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與會員們握手拜票;更佐以長輩招數,針對投票會員高齡化的趨勢,製造《搶救雷恩大兵》過度暴力的負面耳語。這種種挑釁學院規章的操作手段,最終成功拽下最佳影片獎座,簡直將奧斯卡催化成如同政治選舉一般,高度仰賴金錢和公關手腕。只要談論公關操作,《莎翁情史》跟《搶救雷恩大兵》的愛恨情仇絕對榜上有名。
    .

    若要將宣傳造勢和時局風氣對奧斯卡結果的變因進行大致分類,絕對少不了影展操作的 #北美獎季巡迴,首先,若對電影本身的品質信心頗高,於影展首映亮相,打響初波聲量是常見套路。以本屆奧斯卡入圍選手來看,《#婚姻故事》自威尼斯影展便爆出絕佳口碑,關注度一路延燒至Netflix上線;《#小丑》更奪得最高榮譽金獅獎,給漫改作品衝奧打了一劑強心針。《#茱蒂》和《#賽道狂人》則選擇特柳賴德影展初試啼聲,看重美國境內戰略地位的優勢。而多倫多影展的觀眾票選獎,不僅直接反映出觀眾的喜好,近年更被視為奧斯卡獎的入場券,2019年的《#兔嘲男孩》也應證了此項重要指標的公信力。
    .

    至於主創團隊的 #人物形象,隨著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重要性無疑與日俱增,成為能左右投票風向的憑藉。近年來不乏相關案例,2017年 #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以影史奇觀《房間》為文本,自導自演的《大災難家》廣受好評,甚至被譽為「把爛片拍成神片」,在獲得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影帝後,卻因為推特上接連被爆出的性醜聞,一夕之間從奧斯卡熱門選手,淪為僅入圍改編劇本獎的陪榜者。
    .

    同年,#威廉達佛(Willem Dafoe)憑著《歡迎光臨奇幻城堡》旅館經理一角,以北美四大影評人協會大滿貫之姿,強勢問鼎奧斯卡男配角獎。在形勢水到渠成之時,卻因該片製作人安德魯當肯(Andrew Duncan)陷入性騷擾醜聞,連帶拖累了威廉達佛,硬生生地與小金人失之交臂,實為可惜。
    .

    當然,電影本身的議題與當下 #社會風向 的交互作用,也至關重要。而第78屆的最佳影片得主《#衝擊效應》就是絕佳例證,當年脫口秀天后歐普拉(Oprah Winfrey)於節目中疾呼該片所代表的文化重要性,加上片方對外狂送十幾萬張DVD,風向開始逆轉。媒體方面,BBC電視台將《衝擊效應》定義為美國未來的寓言;政治背景層面,總統布希的伊拉克政策助長第三世界受長久迫害,造成好萊塢反彈,片中也反映出白人恐慌,破除了加州種族熔爐的美好幻影;更有人說勁敵《#斷背山》輸在當時影藝學院對性向的保守價值。
    .

    總而言之,社會風氣的影響因素,確實是眾人心照不宣的關鍵點。眾多案例當然不僅於此,第88屆與種族有關的「奧斯卡好白」(#OscarSoWhite)風波、第90屆圍繞於反性騷擾運動的「#MeToo」、「Time’s Up」性平提倡,都在影史上刻下痕跡。
    .

    綜上所述,間接影響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入圍組成新氣象,五位當中有三位來自 #非英語系國家,分別是《羅馬》的墨西哥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沒有煙硝的愛情》的波蘭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Paweł Pawlikowski),和《真寵》的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另外,也直接促成了2019年影藝學院新成員的多元性,這842位新血來自59個不同國家,包含50%的女性、29%的有色人種。
    .

    奧斯卡獎和世界上許多藝術領域的競賽一樣,評審結果往往傳達的是公眾意見的「妥協」成果,獎季紀錄、人物形象、社會風氣、政治態度、公關手段,皆參與其中,大膽一點說,有時候真的並非單純就片論片,因此,永遠沒有最好的決定,只有最剛好的緣分。而影人與小金人的距離,時而撲朔迷離、時而呼之欲出,就在有和沒有之間。

    🔥 完整文章刊登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如何看懂奧斯卡 單元👉 https://lihi1.cc/gNUcy

  • 米拉災難片 在 跟著Andy逍遙世界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07 15:30:28
    有 160 人按讚

    佩特拉(希臘語:Πέτρα,阿拉伯語:‫البتراء‬‎)是約旦的一座古城,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的一條狹窄的峽谷內。佩特拉一詞源於希臘文「岩石」(petrus)。

    雖然今天我們能夠看見的佩特拉建築大多都是由西元前2世紀的納巴特人所修建,但是這一地區其實早在西元前7000年到6500年的時候就有人居住了。在小佩特拉,我們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當時的早期居住地,就在佩特拉主遺址的北部。

    到了西元前1200年的Edomites以東人,掌控了佩特拉的這個區域,因著地理位置的優勢,當時以東人掌控由南邊阿拉伯到北邊大馬士革(敘利亞),以及埃及到巴比倫(伊拉克)的貿易路線。西元前600年,來自阿拉伯西部的遊牧民族Nabateans(納巴泰)也遷移到這片區域,從事物品交易並在附近山頭搭帳篷生活。後來以東人因為國勢衰落遷往北部後,納巴泰人逐漸地佔據這裡,並且掌握當時的貿易路線。

    剛開始納巴泰人過著傳統的遊牧生活,但是隨著財富不斷的累積,納巴泰人於西元前200年起逐漸轉為都市居民,並於西元前100年左右在岩石區裡建造城市,取名為Raqmu 並設為納巴泰人王國的首都。擅長經商腦筋靈活的納巴泰人,讓這裡成為當時最大的貿易中心,控制了阿拉伯與大馬士革間的通商之路,同時也是海上香料絲路的轉運站,貨品從這裡再轉運到印度或中國。在King Aretas III ( 86–62 B.C.)統治下,納巴泰的領土一度擴大到北至大馬士革,西至西奈半島,南至阿拉伯半島。在佩特拉的全盛時期, 城內居民高達3萬人。

    納巴泰王國最讓考古學家驚嘆的,除了從山岩中鑿出美麗的建築外,還有他們傑出的水利工程。納巴泰人將城外山泉水利用一系列的水管水道引進城裡,設計出具有防水功能的地下蓄水池,讓城裡的居民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水源。甚至可以將水源賣給來這裡交易的駱駝商隊,從中獲利累積財富。此外,這片區域常常會因為下雨造成山洪淹水,納巴泰人設計出水壩,將洪水巧妙地引導到出水道,解決往年因下雨造成的山洪災難。

    西元106年納巴泰王國和平併入在羅馬帝國下,之後古城也改名為 Petra (來自希臘文,意思為石頭)。併入羅馬後,城內一部分的建設依照羅馬設計元素改建,擴大羅馬劇場的規模,市中心舖設石頭路等,同時也增建了許多建築與雕像,因此在佩特拉古城裡可以看到許多羅馬建築的遺跡。

    在羅馬的統治下,Petra持續繁榮了一百多年。不過隨著羅馬將貿易中心轉移到位在敘利亞的Palmyra 帕爾米拉 (古時的絲綢之路末端),再加上航海貿易興起,物品由紅海直抵羅馬略過古城。Petra 不再是最大的貿易樞紐,從此經濟與勢力逐漸衰退。

    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各城市向信仰基督教的帝王宣示忠誠的最好方式就是興建基督教會。佩特拉雖然大部份都是異教徒,也開始建造教堂。在第四世紀時,納國王的墳墓 (Urn Tomb & Al-Deir) 還被當作教堂使用。

    西元363年,一場大地震幾乎摧毀佩特拉半數以上的建物,大部分的納巴泰人都遷移到現在的伊拉克了。留下來的納巴泰人無力修復所有的建物,只能使用未損壞的區域。西元551年,再一次的大地震讓佩特拉的建築和供水系統幾乎全毀,使得原本進駐在佩特拉的教主率領教徒們離開。從此,佩特拉就成為廢墟被世人遺忘。

    數百年來,只有居住在此區域的遊牧民族貝都因人知道「The Lost City 失落的城市」存在,他們也刻意守密不想被外界知道。直到1812 年,瑞士探險家 Jean Loius Burckhardt 喬裝成穆斯林聖者進入這裡,佩特拉才重新被外界認識。

    19世紀時,不斷湧入的考古學家,旅遊家,詩人和藝術家讓佩特拉成為西方歐洲的焦點。知名的英國畫家David Roberts 進入佩特拉手繪了許多圖畫,展示出佩特拉還未被修復前的景象。1929年就進駐的英國考古團隊一直到現在還再進行開挖工程。目前佩特拉只開挖出整個古城的15%,剩下的85%還淹埋在砂土石塊下。隨著考古團隊持續的持續挖掘與研究,讓佩特拉每隔幾十年就會出現重大發現。

    1992年挖掘出基督教的Mosaic教堂,2003年發現了Treasury 下方的古墓,重新定義Treasury 為King Areta III 的墳墓,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將來我們可以瞭解更多佩特拉古城的過去與原貌。

    佩特拉古城在2007年被全世界票選為「新世界七大奇觀」之一,鬼斧神工的「法老王寶藏」(Treasury, Al-Khaznah),電影Indian Jones曾在這裡拍攝,讓這兒更成為中東最重要的旅遊觀光聖地。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