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米家app登入當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米家app登入當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米家app登入當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米家app登入當機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6萬的網紅【吉米】 旅行攝,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投資自己,為人生畫條斜槓;改變,從閱讀開始】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大家應該都聽過,不過要如何將自己準備好,等待機會的來臨呢?吉米建議一定要投資自己、學習新事物 吉米過去也曾不滿於現狀?但卻也感覺好像無法改變什麼呢?後來就開始大量的閱讀,學習到過去在課堂上、課本內所學不到的知識 所謂【知識就...

  • 米家app登入當機 在 【吉米】 旅行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18 21:06:38
    有 1,587 人按讚

    【投資自己,為人生畫條斜槓;改變,從閱讀開始】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大家應該都聽過,不過要如何將自己準備好,等待機會的來臨呢?吉米建議一定要投資自己、學習新事物

    吉米過去也曾不滿於現狀?但卻也感覺好像無法改變什麼呢?後來就開始大量的閱讀,學習到過去在課堂上、課本內所學不到的知識

    所謂【知識就是力量】,學得越多、看得越多,我們也會更有力量,而當機會來臨,改變就自然而然發生了!

    而且投資自己也不會花大錢,吉米推薦可以利用【Hami 書城】,月讀包每個月只要149元,就有大量的各類雜誌可以閱讀,另外也可以線上購買電子書

    所有的書籍及雜誌都可以放在平板電腦中隨身攜帶,運用所有瑣碎的時間來閱讀,像是搭公車、捷運、排隊、上廁所時都可以,隨時隨地、不浪費時間

    最近剛好是Hami書城10周年,有很多優惠及活動喔!吉米最近在學習語言,月讀包內有好多語言學習雜誌可以看,所以直接繳一年,才1599元,平均一個月只要省下一杯咖啡,就可以無限閱讀雜誌報紙!超划算!

    吉米也幫大家爭取到吉米粉絲的專屬優惠:【200元書城購書金(可全額折抵)】,優惠連結:http://bit.ly/2oONFFo

    ►►【吉米專屬優惠說明】10月申租成功的粉絲讀者,無論是申租30天/ 90天 / 365天任一方案,都會在11月收到透過吉米連結申租才享有的$200元書城購書金。此購書金會透過在書城APP裡發送獎勵的方式(請參考下圖),提供給讀者一串$200元購書金的優惠序號,此購書金可於領取當日至12/31日止使用。

    其他優惠及活動如下,推薦大家可以多多利用喔!

    ►►Hami書城十週年活動網頁:http://bit.ly/33AI0l0

    10周年活動期間,凡是申租月讀包或是購買單書,皆享有抽手機的資格。
    申租的話,以中華電信門號登入就能享有Hami Point最高800點回饋,可以在4大超商使用還可以兌換星巴克咖啡、威秀電影票等好康。(使用說明吉米貼在留言處)

    ►►好康一: 申租書城月讀包,中華電信用戶可享Hami Point回饋最高800點。

    ►►好康二: 申租抽「Galaxy Note10」手機乙支及「Galaxy-Tab-A」平板兩台。

    ►►好康三: 購書滿百結帳時輸入折價序號 Happy10 享8折優惠。

  • 米家app登入當機 在 熾行者-火焰背包客 FireLi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6-29 16:22:30
    有 74 人按讚


    印度實戰篇-
    嗯...首先,這篇極度個人主觀,不喜可直接滑開

    在印度走跳默默地也要進入尾聲了,還滿喜歡印度的古老文化,食物以及名勝,而調皮愛騙及混亂交通髒亂不堪也已自然地習慣了,多半時候鬧他們真的是別有一番樂趣😆

    唯獨交通部分,著實讓我覺得惱人(當然如今也解鎖啦)

    就讓我簡單說明下發生了甚麼事情吧~~

    首先呢,印度火車的票種基本分成七項,訂購後會再細分成確認,需確認,等待期三階段(更多細節就先不贅述了很複雜很燒腦)

    出發前得知有不少app可以訂購,避免印度網路不好,先行下載了幾款公認最好的,後來據說國鐵官網午夜或某些不明時刻會關閉不運作,不過我很幸運地訂票時並無這項困擾

    想了下,直接透過官網下訂多半最為保險吧!因預期心理知道印度行政效率之低落耗時耗力等因素,直接訂了三張票,其中恆河-泰姬陵這段要等待15個人,其他兩張當下就已確認

    Story 1:

    一個多禮拜前,我人在加爾各答,準備搭乘火車前往恆河
    由於深知交通實況,那天我在離旅館約4公里外一間評價不錯的咖啡廳休息,預計提前三個小時回去旅館拿行李去車站 (Google路線時間為20分鐘車程+10分鐘前往車站)

    準備回去的一個多小時前,突然下起了雨,為避免塞車時間過長我提前叫車,但是約莫15分鐘都叫不到車(蝦毀!)
    立刻啟動Plan B,淋雨走到捷運站搭車回去,辛苦點但最遲一小時內也會到吧!

    進入地鐵站,人潮洶湧OMG要熱死了,又下雨又黏膩又一堆人的
    看著滿滿的人潮被堵在車站門口,詢問之下原來剛才有人自殺 (大驚),由於我前往的方向並非事故位置,車子順利發動了一站

    嘿~沒錯,就是一站然後就停了,由於對情況的不了解,我就當機立斷直接出站找公車並試圖繼續叫車

    嗯,還是叫不到車 (心裡情緒已起伏)
    重點是要上哪一台巴士也不知道
    詢問了大概一百輛巴士跟人之後,終於有了答案,忘了等了多久後擠上了巴士,沒錯依舊是水洩不通的那種

    然後眼看著一個多小時已過,我幾乎還在原地,前方滿滿車輛以及淹水的路面

    天阿!!!!!!!!!

    印度真的是下了雨就會淹水的,沒錯的 (猛點頭)

    於是乎到站後,拼了命的涉水回家,在涉水出門 (已作好心理準備 Plan C要跑步去車站了,或是游泳也很難說XD)

    出乎意料最後一段車子來超快路途也不塞了,好在有預留時間以及平常有做功德...

    第一次印度火車的初體驗就在驚險刺激的過程中安妥上車了

    Story 2:

    離開恆河的前兩晚,等待人數停在4人後就再也不動了,那時我想說乾脆就取消車票改搭巴士,結果官網帳號莫名無法登入,弄了超~~~~久總算登入成功,卻完全查不到任何訂票紀錄,我以為是手機網頁問題,試了筆電再試了app全部失敗

    這意思是說呢,雖然我有電子車票,有名子有票號,也已經用它搭了一段火車,但因為在官網上沒有顯示因此無法作業....WTF

    又因為網路訂票也無法在實體櫃台變更,於是我被迫接受無法取消,只能等待發車前4小時系統自動判定後...才能決定下一步...

    最後的結果,因為印度火車系統的安排,我被分配到與其他人一起Share的"座"位 (蝦米,無法取消已經很為難了,長達13小時的夜車竟然還不能躺平要跟另一個人一起坐著!?)

    .......很幸運的是,一個好心的印度仔在午夜前說願意把它的睡鋪讓給了我XDD

    覺得無奈,但safe渡過了

    Story 3:

    因為想體驗印度的巴士,但因為從泰姬陵前往齋浦爾的車次都不是很好...考量行程關係決定晚點訂票,但已查好車班,選了個晚上六點出發的巴士

    當天下午兩點多就回到了市區,想說悠閒地在旅館訂票

    殊不知下載的App A在結帳時無法過卡,過帳失敗兩回後結果就沒位置了!!!(App B、C也沒位置了~蝦毀!)
    立刻求助於室友,載了App D,也許是時效性過了位置又空出來了,但App D卻無法使用非印度的卡 (Ok 這不難解決...)

    因耳聞巴士乘車地址時常不在顯示的位置上,因此訂票後我請旅館老闆幫忙撥了通電話過去確認

    沒想到結束通話後,老闆跟我說他也不知道位置在哪,大概就是那塊區域吧就去等看看吧 (蝦米那如果錯了嘞XD)

    從其他車次的相關接駁位置、評語留言等推估後,相信自己對地址的評斷跟分析力就出發了(其實也沒別的辦法了😆)

    抵達目的地時間後還有點時間,胡亂找了間街頭食物就吃了,結果超好吃的!!!到現在還回味無窮~~~

    眼看著六點轉眼就要到了,但卻不見任何車子的蹤影,決定找間旅館詢問,旅館老闆聯繫對方後說他也不知道,此時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司機 (原本還以為是旅館員工),說他知道在哪裡,跟我說這在兩公里之外,很遠的,趕快上車我帶你去,不然來不及了

    一個直覺完全不想相信他...爭取減少廢話的時間,馬上帶著行李找尋任何其他比較可靠的可能性

    終於最後順利在一間小小的旅行社獲得解救...嗯,很好,的確巴士停靠位置並不在票券上面的地址 (還好只隔了一兩條街)

    上了車,猛地覺得好累
    阿~~~~~到底是為甚麼交通要這麼煩人阿!!!

    經過了這幾回的實戰經驗,以及交叉比對確認分析後,現在已非常清楚該如何面對它的交通運輸系統了,第四段輕鬆達陣~~第五段也已掌握清楚

    印度阿印度,你實在是驚喜王阿~~每天都會有一百種新鮮事以及突發狀況讓人去體驗😆

  • 米家app登入當機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4-02 00:13:57
    有 472 人按讚

    上禮拜,雖然大家(包括我)都比較關心學姊說 #統獨是假議題,但其實有件算是重要的事情發生。

    那就是 3/26 號的時候,歐盟的立法機關之一歐洲議會 ( European Parliament ) ,通過新的著作權規範。

    ( European Parliament 歐洲議會自己的新聞稿: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190321IPR32110/european-parliament-approves-new-copyright-rules-for-the-internet

    PNN 公視新聞網 新聞的報導: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27017

    雖然還得經過歐盟理事會,但修法的方向不會有太大改變。這次的重點雖然是放在著作權,不過我認為更核心的轉變,其實是「#平台需要為上傳者上傳的內容負責」。

    在民主開放國家市場成長起來的網路公司,如 Google、Facebook、Amazon 等等,一個一個成為巨頭之後,引發了許多你我都知道的負面效應。這些公司的規模已經太大,大到已經不是他們避不避得開槍口的問題,而是槍口避不開他們。從選舉結果到經濟停滯到家庭失和,都找得到理由可以怪這些平台,而且很難說是污衊。

    雖然,我們還是不能說各種問題「都是平台的錯」,但未來平台顯然必須負起越來越重的內容管制責任,這樣的轉變關鍵,在於公眾也越來越同意,時候到了,是該對平台施以更高的要求了。這一趨勢,醞釀了很長一段時間。

    ( 歐洲議會有點像是歐盟的下議院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Parliament

    大家都知道,著作權的議題在網路上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像是 2011 年在美國吵得很兇,台灣也很多人討論的 SOPA 跟 PIPA 法案。

    ( 關於 SOPA 停止網路盜版法案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op_Online_Piracy_Act

    ( 關於 PIPA 保護知識產權法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TECT_IP_Act

    在台灣,也有好幾次爭議。最近一次我比較有印象的應該是 2016 年立委打算增加「邊境管制」,也就是要封鎖(或停止解析)侵權網站的 IP,後來因為網路輿論反對,就沒有繼續立法了。

    ( 當時的各方意見很多,章忠信律師的分析我個人比較認同:
    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54&aid=2836

    最近可能很快就要通過的著作權修法,則是針對眾多像是「安博盒子」之類的機上盒,不管是販售還是協助安裝,都要課以刑責。

    ( 經濟日報的報導: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3721506

    這些事情其實背後當然也是有各種角力,例如外國的商會、政府、本地的內容業者、一般使用者、倡議組織、平台公司,甚至國家。

    總之,現在整個風向轉了。早幾年,保障高度言論自由,鼓勵網路科技創新,是主流,但最近幾年,加強管制成為顯學。可能是因為負面效應已經動搖國本,可能是因為科技公司不斷擴張到新領域,搶走利潤,讓市場既有的其他玩家反彈;可能是因為中國管制模式輸出。儘管對於強度過高的政府監管我站在反對方,但美國的科技巨頭總算開始面對現實。

    在侵犯隱私、助長仇恨、影響選舉等批評聲浪下,臉書執行長馬克佐克伯到過美國國會聽證,也被歐洲議會叫去(但叫不動)。上個月初,美國下屆總統參選人,民主黨的參議員華倫則正式提出「拆解數位科技巨頭公司」的倡議,也將是接下來持續加熱的議題。

    ( 我之前對華倫這個倡議的簡要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65115280650509

    而陸續透過個人網誌,表明要改變臉書的馬克,前天竟然投書給華盛頓郵報,表示:大家都說要管那就來好好管一管吧。

    請見華盛頓郵報: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mark-zuckerberg-the-internet-needs-new-rules-lets-start-in-these-four-areas/2019/03/29/9e6f0504-521a-11e9-a3f7-78b7525a8d5f_story.html

    投書很短,寫得很清楚,建議自己看一下。簡單來說,他建議針對 #有害內容,#選舉公正性,#隱私,和 #數據可攜性 四個項目,建立一個公私協力管控的機制。

    而其中我覺得最關鍵的項目,是「數據可攜性」(data portability) 。

    可攜性的概念,大家應該很熟悉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現在換電信公司,例如從台灣大哥大換成中華電信,不用換手機號碼。在台灣,號碼可攜其實是在 2005 年開始實行的,從此之後大大降低了門號使用者轉移的成本,加強了電信公司之間的競爭。

    馬克在他的投書中,關於數據可攜性的部分也寫到:

    「(對平台)的管制,應保證數據可攜帶性原則。如果你與一項服務共享數據,你應該能夠將其移動到另一項服務。這為人們提供了選擇,使開發人員能夠進行創新和競爭。

    這對於網路本身,和創建人們想要的服務,非常重要。這就是我們構建開發平台的原因。真正的數據可攜性應該更像是人們使用我們的平台登錄應用程序(App)的方式,而不是現有的下載信息存檔的方式。但這需要明確規定誰在服務之間移動時負責保護信息。

    這也需要通用標準,這就是我們支持標準數據傳輸格式和開源的『數據傳輸計畫』(Data Transfer Project) 的原因。」

    ( 關於這個由微軟、Google、FB、Twitter 共同支持的 「數據傳輸計畫」:https://datatransferproject.dev/

    在上個月 14 號, Facebook 有一次大規模的當機,那天我不禁覺得,這種大社交平台當機,就像是銀行提款機出問題一樣,使得儲存在裡面的 #社交資本無法被提領。不管是工作或生活上要聯絡的人、要發的訊息,都因此受到影響。

    社交資本,就是由我們上傳的數據跟使用行為建構出的關係網絡,並不是虛幻難以掌握的,而是可以定義、更是可以定價的。畢竟許多網路公司就是透過網絡效應才能讓價值水漲船高,快速成長。他們就像是大家都信任的社交資本銀行。

    然而,當遇到大規模當機、或是傳出資料外洩、被盜,這時候就會想:

    1. 自己是不是把社交資本都存在同一個社交平台/銀行?

    2. 為什麼只能在 FB 銀行領錢?當 FB 銀行的提款機故障, 為什麼不能在 LINE 銀行或 TENCENT 銀行的提款機領出來?為什麼 GOOG 銀行可以說關就關、把錢都沒收了?

    3. 為什麼儲存在這些社交銀行裡的社交資本,那麼難轉移?轉帳跟匯款那麼難?

    4. 以及為什麼這些可被視為社交資本銀行的平台病不像是真的銀行,當我們的社交資本如今屢屢被大規模盜竊、被濫用時,他們鮮少需要賠償跟負責?

    其實我以前就跟網路上的朋友討論過,要解決社群媒體帶來的壞處(例如假新聞等等),而不減損其好處的作法,其中之一就是降低這些平台的 #套牢效應。

    一個辦法就是成立 #公共的社群平台,基本功能完全複製大型平台,讓用戶可以輕易從商業社群平台,透過數據可攜性,打包資料跟 #社交資本 ,轉換到公共的平台上。

    過程必須要很簡單,數據轉移必須要很安全,就像是在這個還不存在的公共社群平台點一下「FB 登入」,然後兩秒後,完成了。

    重要的是,透過數據可攜性轉移出來的不能只是帳號,而是所有我們放在社群媒體上的數據,跟編織出來的關係。

    其實也可以想像成是中央存款保險公司的概念。

    https://www.cdic.gov.tw/main_deposit/faq.aspx?uid=59&pid=59%20

    只要數據可攜性存在,加上一個堪用的公共化備品,我認為商業平台就會比較謹慎,不那麼貪婪,連帶產生的問題就會少很多。

    這點子完全不是首創。之前早有類似的失敗案例,例如 Diaspora、或是工研院的通訊軟體 Juiker ,區塊鏈出現之後也有很多新的社交網站,讓大家可以「社交挖礦」。

    我想問題在於,社交資本被套牢已經太嚴重,所以第一步其實是讓社交資本可以被匯出。就像電信公司為了套牢用戶,手機號碼本來不可攜,後來可攜從概念變成規範,競爭於是更激烈,消費者因此獲益。

    之前在個人帳號上討論這個想法的時候,有朋友認為其不可行之處:就是政府是做不出可用的公共化備品的。

    如果是政府發包做網站,要做出一個能成為商業科技公司備品的社交網站,這件事我也不相信。

    但如果是採取「公共媒體」的角度,我認為就是一個選擇要不要做的問題。

    有些人認為英國的 BBC、日本的 NHK 很棒,促進了整體媒體品質、提升了公民素質、建立社會公共討論的基礎,但也有些人認為公共媒體拿太多錢,做得太好,反而讓商業媒體無法發展。

    像台灣早期發展公共電視,一開始走小蝦米路線,公共電視曾被視為雞肋,沒競爭力,不過一直走到現在,反而成為廢鐵鎮僅存的救贖。現任文化部長 鄭麗君 有意推動大公共媒體,把央廣、中央社等等都結合在一起,有人認為這是唯一能夠重振台灣文化的機會,有人覺得沒競爭力,浪費錢。但總之,就是一種選擇。

    所以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如馬克投書所建議的,接下來新的法規要求社交平台需要讓用戶可以自由匯出所有資料,轉移社交資本,社交平台就會必須做出改變,例如要求工程師讓資料架構更簡單,就跟歐盟 GDPR 的規定出來之後一樣。

    當然,成功的平台都會讓我們覺得不需要做這件事,畢竟我們的時間跟精力有限,投入在少數甚至單一平台上比較合理,就像我們也不會三不五時就把存在一個銀行的錢全部領出來,存到另一個銀行......除非這家銀行讓我們覺得問題很大,就像現在這樣。

    當然,我認為 FB 等社交平台的自然壟斷在資料、數據、社交資本可自由匯出之後就會降低。所以重點或許不是一定要有公共化的社交平台存在,而是只要有了可以自由匯出的前提,會有很多很多套自然出現。

    但從公共媒體的目標與實踐傳播權的角度來看,社交媒體既然已經如此關鍵,若公共媒體接下來還是只是停留在創造內容上,而不趁這個全球都在檢討商業社交媒體平台的時機,來開始探索「公共化社交媒體平台」的可能性,我覺得就太可惜了。

    能夠合作的對象其實很多。舉例來說,網路之父 Tim Berners-Lee發起分散式網路專案Solid,將資料「還權於民」,就是同樣的概念。

    報導: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26188

    而很關注科技巨頭壟斷議題的 PTT 創世神 杜奕瑾 (Ethan Tu) 也提出 PTT.ai 的計畫,我個人也很期待。

    Github 上的計畫連結:
    https://github.com/ailabstw/PIPs/blob/master/PIP-0001.md

    當然,馬克倡議的公私協力機制,其實也有很多先例可循,也就是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網路治理論壇。

    https://www.intgovforum.org/multilingual/

    台灣也有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 Taiwan IG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57842584459069/

    總結來說,我認為在台灣,社群媒體如 FB、IG、Google、Youtube 等的好壞影響力非常大,因此關於馬克提出的四個項目--有害內容、選舉公正性、隱私、數據可攜性--我們不該只是等著歐盟或美國跟這些公司把問題解決,而是該更主動提出改革的做法。

    我個人認為,優先從「數據可攜性」這個偏「結構管制」而非「內容管制」的項目切入,比較不具爭議;而以「公共化社交媒體平台」為探索的方向,也比較有進步性跟未來性。

    如果民主自由是我們信仰的故事,但具有影響力的媒體或社交媒體平台,卻開始讓這個故事再也講不下去,公民就不該再袖手旁觀了。

    要不然,或許是該向年輕人學習,開始用無廣告、無農場文、可輕易匯出的 Google Doc 當作社交平台了。

    延伸閱讀:

    Daodu Tech 科技島讀 的好文:社交資本論
    https://daodu.tech/03-05-2019-social-capitalism

    截圖來自:
    https://www.facebook.com/zuck/posts/1010701383988544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