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簡宏偉退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簡宏偉退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簡宏偉退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簡宏偉退休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半小時的穿越,北北基小農桃源:瑪陵休閒農業區 》 驟雨不停的十月初,我在難得的天氣空檔駕車自新店一路北上,驚訝導航的目的地居然只要30分鐘,以為自己看錯。繼天上山後,我收到了基隆市政府的邀請,走了一趟「瑪陵休閒農業區」,感受這夾在台北與基隆之間,歷史悠長卻容易被遺忘的可愛山村。 瑪陵坑位於陽...

  • 簡宏偉退休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2 18:02:43
    有 2,184 人按讚

    《 半小時的穿越,北北基小農桃源:瑪陵休閒農業區 》

    驟雨不停的十月初,我在難得的天氣空檔駕車自新店一路北上,驚訝導航的目的地居然只要30分鐘,以為自己看錯。繼天上山後,我收到了基隆市政府的邀請,走了一趟「瑪陵休閒農業區」,感受這夾在台北與基隆之間,歷史悠長卻容易被遺忘的可愛山村。

    瑪陵坑位於陽明山系東南方,一條基隆河支流:瑪陵坑溪的溪谷之中,屬於基隆市七堵區;然而和我們印象中的貨櫃、火車、基隆河不同,它是七堵關於山的那一面。這裡早期是北部平埔族巴賽族的聚落,族語「瑪陵」原意為「女巫的墳墓」,來到此地的西班牙人,將其譯為吉馬利社(Kimari),曾將此作為進入台北盆地的中繼站;而漢人以對溪谷的慣稱,為其加上「坑」字後,成為今日的「瑪陵坑」。

    瑪陵坑的開發非常早,清代就開始有種茶等農業,日治時期這裡發現煤礦後開始蓬勃發展,甚至在1920年代成為了七堵的行政中心,直到1970年代礦坑陸續關閉、人口外流後,繁華落盡回到最初的農村樣貌,並留有許多礦業遺跡等歷史資產,成為自然與人文並茂的多元小山村。

    因地處溪谷,又是山系末稍,瑪陵坑四周全是低矮的小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那頭蹲坐瑪陵坑南隅的獅子:石獅山莫屬了。石獅山步道是原始的緩坡,平坦好走,從創昇公司旁的步道口到海拔160公尺的山頂只要630公尺,上升130公尺,是適合全家大小郊遊的步道。山徑兩旁可見夾道的筆筒樹、臺灣桫欏、鬼桫欏等眾多大型蕨類,我上山時也遇到美麗的台灣特有種紅圓翅鍬形蟲,生態相當豐富;而山頂往北的展望非常好,可以鳥瞰整個瑪陵坑景色、北二高跨越瑪陵坑溪的巨大水泥拱橋:瑪陵橋、以及位於舊七堵收費站的消防署特搜北部分隊等,值得一走。

    在山頂看著壯觀的瑪陵橋,讓我不禁想起在參觀美國胡佛水壩時,從壩頂往南一望,那高懸天空的宏偉州際公路拱橋。雖然瑪陵橋非常突兀,甚至成了視覺焦點,但也正是這巨大的水泥量體,和62號快速道路組合成通往瑪陵坑的捷徑,實現了台北到此只要半小時的無感距離,真是使矛盾之情油然而生啊!

    石獅山腳有著瑪陵坑最著名的餐廳之一:芳裕農場。女主人楊媽媽深耕在地40多年,從養雞轉到有機農場,以各式自產特殊香草入菜而聞名。我從石獅山下來後在此享用午餐,點了口味清爽的紫蘇松阪豬、用料實在的蜂蛋與撒著帶有特殊辛香氣「辣蓼」的紅糟香草鰻魚,搭配混入狗杞葉製作拌著香濃油蔥的枸杞麵線,以及帶有醃漬月桃香甘味的月桃雞湯,享受了一場香氛獨特的味覺小宴。我非常推薦來此用餐,除了養生之外,別的地方不容易吃到的特殊有機香草調味,也是讓人難忘的在地經驗。

    餐後我隨著熱情的楊媽媽,到農場後方的午茶小屋「山茶坊」參觀。打開紗門,簡單的木質內裝與大片玻璃帷幕映入眼簾,光線帶著窗外的綠意灑落光滑的水泥地面,柔美而令人放鬆,是個非常適合點杯自產香草茶或咖啡,悠閒度過午後的好地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楊媽媽母女熱情的介紹園區裡的一草一木,甚至順手放進嘴裡——那些全是可以應用的有機香草呢!

    在芳裕農場大門右前方,有條隱於竹林的小徑「保甲路」,是日本時期瑪陵坑內十分重要的聯絡道路,串連著類似今日「鄰里」的「保甲」。沿著保甲路在林蔭下散步,十分舒服,沒多久就會抵達瑪陵坑溪畔,可以見到瑪陵橋、翠谷橋與百年糯米橋組成一幅跨越空間與時間縱深的四維立體畫面。這座糯米橋也是瑪陵坑特色之一,在日本時代以糯米等原料調製成黏著劑,將石塊砌成六角形石柱與橋面而成,可能是基隆唯一的糯米橋,在潺潺溪水的陪伴下留存至今。

    翠谷橋下有基隆河水系常見的壺穴地形,是活生生的地質教室,也可看見百年前先人在巨石上鑿出的水道遺跡;這條河的上游林相茂密,素有「基隆亞馬遜」之稱,而往下游看去,在視野不遠處就是瑪陵坑的守護神石獅山。

    過了糯米橋直走,在瑪陵坑幹道大華二路轉折處值走進小巷,不久就能看見右手邊一棟高聳的紅色三層樓建築「金明昌鹿園」,也是瑪陵坑的遊憩亮點之一。金明昌鹿園主人一家是在地務農,並也從事養蜂事業,自產的野花蜜蜜源就是這片小丘陵地的樹林,吃起來味道層次豐富,和果園的水果蜜不太相同;我個人很喜歡,當場就手滑了一瓶200克包裝的,1公克1.25元。養蜂之餘,他們也以副產品蜂蠟開發DIY手作課程,將其與乳木果油、已萃取左手香精油的米油等加熱均勻混合,倒入容器冷卻後就成為止癢消腫的純天然左手香膏了。

    回到主業,金明昌鹿園內有四十餘頭鹿,可以拿牧草餵食最親人的門面招牌水鹿,近距離感受一下這種山裡也有的大型哺乳類。不過,在中央山脈上看了那麼多水鹿,且幾次被包圍的記憶仍然歷歷在目,這樣隔著鐵欄杆的互動方式,還真是讓我覺得有點陌生呀!除了鹿以外,這裏還有大魚池、一大群母雞、幾隻山羊、成排蜂箱,和一隻猴子,是個非常適合帶小朋友來玩的休閒農場,很有小動物園的感覺喔!

    這天,我大概11點抵達瑪陵坑,爬完石獅山、在芳裕農場悠閒享用一餐、保甲路散步,到金明昌鹿園餵鹿、餵魚,做了幾瓶左手香膏後,竟然就已經天黑了!根本沒有時間再去其他地方,只好匆匆到農產品展售暨遊客服務中心,拜訪非常熱情的總幹事林飛海,聽退休後回歸鄉里服務的他講講瑪陵坑的故事,還有瑪陵坑溪上游的幾個重要景點:日德煤礦與福海煤礦、焦炭窯遺址,與親水公園、基隆亞馬遜…等,他的爸爸還曾經是本地礦工,陳列在遊客中心的礦工帽就是他提供的真品呢!

    我確定瑪陵坑會是我有一天或半天空擋時,將再到訪的地方,把主委口中的那些史蹟、幽境都收進眼底。但比起景緻,這裡悠閒的山村氛圍,像極了中南部淺山,更讓我喜歡在此漫步的感覺。另外,這裏還有很棒的餐廳、眾多在地小農生產的特色產品,還有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出遊的環境,實在是北部人不可多得的咫尺桃源呀!

    如果你住在北北基,喜歡山村的氛圍,卻不想舟車勞頓到中南部縣市,瑪陵坑會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項:半小時,這迅速的空間轉換,就像跳躍時空,眨眼讓人徹底擺脫喧囂、走入純樸的自然小鎮,感受小農的慢調生活,穿梭在百年歷史交織而成的美麗里山之中。

    #基隆 #七堵 #瑪陵坑 #瑪陵休閒農業園區 #女巫的墳墓 #金明昌休閒農場 #芳裕農場 #石獅山 #瑪陵橋 #悠閒 #里山 #小農

  • 簡宏偉退休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3 07:15:00
    有 1,196 人按讚

    向標竿學習是很重要的,標竿人物使我們能夠勇敢丟棄覺得自己「不可能」的根深蒂固念頭。後五十人生可以更精采,但是,要先改變想法,才能抓到機會、看見出路。

    歷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晚年,依然充滿活力和創意。
    艾蒂(Mary Baker Eddy,1821-1910)在八十七歲那年,完成個人的使命─創辦一份具有宗教影響力的報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這是一份難得一見、歷史悠久的好報紙;
    英國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他在八十四歲完成生平最後一本著作《卡塔麗娜》(Catalina);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維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到了八十多歲依然創作不斷;
    英國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九十多歲了還持續在寫劇本,九十三歲時更寫下名劇《牽強附會的寓言》(Farfetched Fables);美國現代建築開山祖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他是大家公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在八十九歲那一年完成最後一張建築設計圖。

    他們的事例或許不是你我能相比的,上面的例子只是要證明一件事:年齡不是問題,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真的想做出什麼」才是關鍵。

    取自《樂齡的幸福課》

    ……………………………………………………………

    各位朋友,早安:

    上面這段文字,對我來說相當激勵,我其實常常如此思想:也就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可以用一生累積,不必非得急於一時!

    這篇摘文是延續上一篇,用不同的方式回應「我是誰?」這個問題。我還是強調,即便不是老人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搞清楚自己想要甚麼,實在是無比重要的事—儘管這並非理所當然。

    「我們要的是甚麼?」

    這也是我幾乎都會問當事人的一個問句,這問句引領了我們當下的行動。譬如說,如果我們希望跟對方有真誠的互動,那顯然我們得要願意表達希望跟對方靠近的意願,而不是用言語打擊對方,又希望對方主動靠近。

    我偶爾會提到,可以拉長我們的時間觀,去看待現在讓我們困擾的事。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去檢視目前的執著,是否有其必要性。

    祝願您,能體會簡單的事能花時間反覆做,也能變得不簡單,只要我們夠專注,時間可以是我們的好朋友!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84176071598674

    ……………………………………………………………

    你真心想要的是什麼?

    【文/ 魏惠娟、王梅】

    經過前面的練習,你對於自己的上層目標已經有一些想像了,接著,繼續想一想你的「行動起點」是什麼呢?很多人會在這裡卡關,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不知道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

    ■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介紹幾個有助於找到下半場人生構想的方法。首先,是「以終為始」,想一想,你打算留下什麼遺產?你希望後人能記得你的是什麼?你希望你的親人、朋友如何描述你?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與成功有約》告訴我們,當蓋棺論定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就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他教我們做以下的練習,請你準備筆記本,針對每一個問題,練習寫下你的答案吧。

    一、你希望你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等親友,以及朋友、同事,如何
    描述你?
    我希望他們會說:
    ①是一個認真的人。
    ②是一個愛神也愛人的人。
    ③是一個不斷指引我們方向的人。
    ④是一個不斷把我再帶回軌道的人。
    你呢?

    二、失去了你,對於關心你的人有什麼影響?
    失去我,他們會覺得:
    ①失去一個重要的、可靠的諮詢對象。
    ②失去一個總是讓我們﹁看見未來﹂的人。
    ③失去一個不斷引導我們﹁向未來伸展﹂的人。
    你呢?

    三、以終為始:你對人生最終期許是什麼?
    我對人生最終期許是:
    ①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貢獻到老。
    ②看見大方向,抓住大原則:做重要的事,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榮神益人。
    ③奔跑賽程,始終如一,直到那日,了無遺憾。
    你呢?

    四、這一生,你想帶走什麼?
    探索下半場人生目標,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嗜好或是曾經有過的心流經
    驗來思考,試著回答下面的問題必定會有幫助。
    ①哪些事情對我很重要?
    ②哪些事情讓我感到快樂?
    ③在兒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令我快樂,我也很想重溫舊夢的事情是什麼?
    ④在職場上,做過哪些令我感到愉快,我也希望繼續下去的事情?
    ⑤哪些事情會讓我成為更快樂的人(不包括追求名利)?
    ⑥我最得意的天賦或才能是什麼?
    ⑦哪一類活動常帶給我新鮮刺激的挑戰?
    ⑧我覺得最有創意的事情是什麼?
    ⑨在長期打拚的過程中,我忽略了我的哪一項嗜好?
    ⑩哪些事情,是我一直想做,卻始終沒有機會做的?
    ⑪我希望拋棄哪些舊習慣?

    如果有時間,你可以一一回答上面這些問題,必定會有所發現。

    但是,經驗告訴我,忙碌的中年人士沒有動機回答那麼多問題,要他們拿起筆一一填答也不容易。《五十後的精采,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的兩位作者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艾瑪‧萊弗利(Emma Lively),認為下半場人生目標應該「要接觸自己真心喜愛的事物」,他們提供一個與上面類似的活動,但是更具體也更容易練習,例如:列出二十項令你心情愉快的事情。這個練習可能是一個起點,幫助你發展出一套生活座標。作者特別提醒我們,注意尋找最可行的構想、最真誠的想法,以及確實使自己興奮的念頭,在探索下半場人生目標時,學習表達真實的自己也是活躍老化的課題。

    二十項令我心情愉快的事情是什麼呢?
    ①和朋友聚會,唱詩歌、閱讀/分享生命的話(《聖經》)。
    ②享受咖啡與烘培的香氣。
    ③擁有搖尾迎接、忠誠的狗。
    ④與朋友一起學習運動,做重量訓練、伸展活動。
    ⑤旅遊參觀、訪問交流。
    ⑥跟心意相同的人,一起交流學習。
    ⑦與一群朋友分享生命經驗與人生設計進度。
    ⑧設計好課程,開設好課程。
    ⑨走路散步、思考想像。
    ⑩朋友一起學習好菜好食、共食共享。
    ⑪一起去看望朋友,走出陰霾與自己的小天地。
    ⑫看見別人因為自己的幫助而變得更美好。
    ⑬真心倡議重要的事情:未來準備、終身學習、教學研究、人生設計、聚會模式。
    ⑭聆聽有內容的訊息、課程、演講。
    ⑮提供有品質的好產品。
    ⑯保持優雅、美麗、健康。
    ⑰提供(引介)各種自我超越的好東西。
    ⑱分享愛與關心,專業助人。
    ⑲讓自我感覺Loser 的人成為Winner。
    ⑳像一艘商船:從遠方來,無限供應。

    以上的練習,不必拘泥內容是否宏偉,也不用管別人怎麼想,只要是你真心想要、真正令你喜悅的事情,就寫下來。我採用「想到就寫」的方法,不管順序、不修飾文辭,只要是真實的想法、真正令你興奮的事情。現在請你找個安靜時刻,練習「想到就寫」,寫下你自己的「真心想要」。

    ■ 這一生,你想成為什麼?

    以上兩個練習,都是很有用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構想下半場人生的「真正想要」。第三個方法是「榜樣學習」,在下半場人生設計過程中,向標竿學習是很重要的,標竿人物使我們能夠勇敢丟棄覺得自己「不可能」的根深蒂固念頭。後五十人生可以更精采,但是,要先改變想法,才能抓到機會、看見出路。

    歷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晚年,依然充滿活力和創意。艾蒂(Mary Baker Eddy,1821-1910)在八十七歲那年,完成個人的使命─創辦一份具有宗教影響力的報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這是一份難得一見、歷史悠久的好報紙;英國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他在八十四歲完成生平最後一本著作《卡塔麗娜》(Catalina);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維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到了八十多歲依然創作不斷;英國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九十多歲了還持續在寫劇本,九十三歲時更寫下名劇《牽強附會的寓言》(Farfetched Fables);美國現代建築開山祖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他是大家公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在八十九歲那一年完成最後一張建築設計圖。當然,這些都是世界知名的偉人,他們的事例或許不是你我能相比的,上面的例子只是要證明一件事:年齡不是問題,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真的想做出什麼」才是關鍵。

    ■ 這一生,你真心想做的是什麼?

    最後,如果還是想不出太多好點子,還是向前輩學習、多聽他們的分享吧《幸福退休新年代》的作者爾尼‧柴林斯基UErnie John Zelinski)匯聚了前輩所分享的下半場人生構想,哪些事情或許也是你想要做的呢?請試著勾選。

    ①重返大專院校攻讀某個學位,目的是學習而不是找工作。
    ②帶著相機前往非洲、南美洲、亞洲等地拍攝自然景觀。
    ③從事社會改革工作。
    ④當弱勢兒童的志工老師。
    ⑤增加太陽能方面的知識, 並協助推廣這項能源的用途, 以造福人群。
    ⑥至少去五十個國家旅行, 了解當地人民、歷史、經濟、地理和風俗。
    ⑦組織抗議團體,反對引起民怨的政治計劃。
    ⑧抱著愉快的心情退休,然後開一門課,教別人如何做個快樂的退休族。
    ⑨寫科幻小說。
    ⑩為自己居住的城鎮做歷史紀錄。
    ⑪創作並出版幾本詩集。
    ⑫做個宣揚環保優點的公眾演說者。
    ⑬經營民宿,不為賺錢、只為好玩。
    ⑭幫助家人和朋友改善生活。
    ⑮保持年輕的心情。

    ●設計你的人生下半場
    透過上面不同的方法,你找到自己下半場人生目標了嗎?
    一、請寫出你的目標。
    二、請寫出你想做的事情。

    .

    以上文字取自
    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6327

    @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https://www.facebook.com/comehomelife/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簡宏偉退休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12-11 11:00:56
    有 268 人按讚

    名家系列

    現代小提琴大師之神──海菲茲(Jascha Heifetz 1901-1987) (上)

    在20世的小提琴演奏大師當中,有哪一位小提琴家能夠稱得上是我們這個時代中的真正領袖?又有哪一位小提琴家能夠在人們的心目中紿終處在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假如有朝一日真的就這個問題在全世界進行一番討論和民意測驗的話,那麼”海菲茲”的名字肯定會榮登榜首。

    對於這位倍受世人所矚目的傳奇般人物,人們的評價是極高的,有人說他是現代小提琴演奏大師中的完美代表,有人說他是20世紀小提琴大師中無與倫比的天才,更有人把他比作是小提琴大師王國中的「奧菲歐」。然而,在全世界熱愛他的無數聽眾面前,以上的評論和比喻都不為過,事實上,在人們的腦海中,海菲茲已經成為整個小提琴大師的化身。他那使人為之無比狂熱和心醉的精美演奏藝術,就像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一樣,始終散發著無窮無盡的熱量,放射著耀眼無比的光輝。今天,人們可以毫無疑問地說,他是一位實實在在的現代小提琴大師之神。

    “亞瑟‧海菲茲”出生於1901年2月2日,他的家鄉是當時俄國的維爾妞斯。同許多偉大的音樂家一樣,海菲茲也是一位出生和居住在俄國的猶太人。也許是上天命運安排的原故,海菲茲的父親也是一位狂熱的小提琴手,他曾在當地的歌劇院中擔任過小提琴演奏員,正是因為如此,海菲茲從一生下來就伴隨著小提琴的聲音長大。三歲時,對音樂已經有了強烈興趣的海菲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然而這種教學關系僅僅維持了兩年左右,便以父親無法再教下去而告終‧琴技進展神速的海菲茲簡直使他的父親驚訝得目瞪口呆,他深深地感覺到,這個孩子身上所具有的天才是不同尋常的,自己是無論如何不能再耽誤他了,於是,五歲的海菲茲便被父親設法送進了維爾紐斯音樂學院,拜在了當地著名的小提琴教授埃利阿斯‧馬爾金的門下。接受了正規教育之後,海菲茲的演奏才能顯露得更加驚人了,他以極快的進步速度使得他周圍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當他只有七歲時,在一次觀眾達上千人的公開音樂會上,便以令人心服口服的技巧,極為精彩地演奏了孟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此次絕妙的演奏,成為海菲茲幼年成名的重要標誌,從此以後,【小提琴神童】的帽子便順理成章地戴在了海菲茲的身上。

    1910年,為了在演奏技巧上得到進一步的深造,九歲的海菲茲進入了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投身在了大名鼎鼎的奧爾教授的門下,成了這位偉大的小提琴教育家的龐大教學集團中的一個特殊成員。奧爾教授是一位頗有遠見且又慧眼識才的傑出教育家,海菲茲的到來,立即在他的心中產生出了一種興奮的感覺,這位全身似乎蘊含著無限魔力的小精靈,以他在小提琴上所顯示出的巨大才能,使得奧爾教授驚喜得心花怒放。他從小海菲茲的身上,敏銳地感覺出了一種未來的小提琴演奏大師所具備的全部素質,即而將他列為自己身邊的重點學生,煞費苦心而不辭辛苦地精心培育著他。就這樣,海菲茲從九歲到十五歲整整跟隨奧爾學習了六年,完美地掌握了作為一名優秀小提琴家所應具備的一切技能,同時也成為了從奧爾教授班上畢業的一名最為出色的學生。

    作為一名在少年時代便倍受人們矚目的小提琴大師天才,海菲茲很早就開始在歐洲各國進行旅行演出。還是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奧爾教授門下作學生時,他便在1912年十一歲時來到了維也納和萊比錫等地進行了成功的演出‧1914年的十月,十三歲的他又在著名指揮大師尼基什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的協奏下,在柏林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次演出使得柏林的各界人士無不感到由衷的震驚。當時,正在柏林的著名小提琴大師克萊斯勒在聽完了海菲茲傳神般的演奏之後,曾發自內心地感概道:「我也許會懷著如此滿意的心情馬上砸碎自己的小提琴。」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海菲茲一家為了避亂而遷居到了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落了腳,那個時候的海菲茲還沒有想到美國從此而成了他的第二個故鄉。海菲茲來到美國以後,便立即開始了他的小提琴演奏事業,這一年的10月28日,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迎來17歲的亞瑟‧海菲茲,這一天,他在這裏舉行了一場多年後都被人們由衷稱頌的,同時又是他在美國取得首次成功的重要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上,他為來自美國各地的聽眾演奏維尼亞斯基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和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等十餘首具有艱深技巧的樂曲。他的演奏立即轟動了整個紐約,人們對這位來自俄國的年輕小伙子的非凡才能表示了極大的驚奇。演出結束後,當地的各大報刊都爭先發表了贊揚他的文章,一向語言和態度都異常苛刻的評論家們,卻一致用【出類拔萃的偉大小提琴家】這樣的讚語來稱謂他。而當時在美國正紅極一時的著名小提琴大師”米沙‧埃爾曼”,則被海菲茲那充滿魔力般的驚人演技激動得渾身冒汗,他以極為不平靜的心情對坐在身後的著名鋼琴家哥朵夫斯基說道:「您不覺得這兒有些太熱了嗎?」而哥朵夫斯基卻極其幽默地回答說:「對鋼琴家來說倒還並不太熱。」

    海菲茲自從在美國的卡內基音樂廳中一炮打響之後,便由此開始了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繁忙演奏。1920年5月他來到了英國的倫敦,在著名的皇后大廳中,以無可挑剔的技巧演奏了艾爾嘉的『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在這之後的二、三年中,他又先後來到了印度、蒙古、以色列、澳大利亞、朝鮮、日本和當時的中國進行旅行演出,所到之處均受到了當地聽眾的熱烈歡迎。在中國的一些年高的知識分子和音樂愛好者,至今還深深地記得當年海菲茲來中國演出時的情景。據說,當年海菲茲在上海不僅開了個人獨奏會,而且還和當時的上海工業局交響樂團一起合作演奏了協奏曲。這段帶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對於那些親眼見過海菲茲演奏的人來說,真可謂是無比幸運和終生難忘的了。

    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中,海菲茲給人們留下的是一個具有超群天才和極其活躍繁忙的小提琴家的印象,當時,他的足蹟遍及了世界主要地區。1925年,24歲的海菲茲加入了美國國籍,成為旅美俄裔小提琴家龐大集圍中的一員‧1934年,海菲茲終於有機會回到了闊別了近20年的故鄉,這一年,他對前蘇聯進行了一次重要的訪問演出。在那裏,海菲茲面對著狂熱般歡迎他的聽眾們,舉行了多場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音樂會,同時也與當時前蘇聯的小提琴界人士進行了極其有益的交流。據說當時前蘇聯眾多的青年小提琴家和音樂學院的學生,因為仰慕海菲茲的大名而紛紛找到他來上課,這些年青人懷中包著各式各樣的協奏曲和奏鳴曲的譜子準備拉給海菲茲聽。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海菲茲卻只聽他們拉”音階”,而且要用各種弓法和變奏來拉,這一下可使得這些毫無準備的年輕人們手足無措了。無奈的學生們紛紛老老實實地在海菲茲的面前一板一眼地拉起了音階‧而海菲茲卻告訴他們,對於小提琴演奏技巧來說,音階練習是最為重要和基礎的東西,如果音階拉得不過關的話,那麼任何作品都是不可能演奏好的。這些屬於寶貴經驗的忠告,使得所有前去上課的學生都獲得了終身的教益。

    海菲茲,當時對前蘇聯的訪問演出曾在當地掀起了一陣巨大的狂潮,人們像對待凱旋的英雄一般來看待海菲茲。當時,海菲茲曾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分別舉行了獨奏音樂會,前蘇聯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揚波爾斯基”曾忠懇地評論道:「海菲茲的演奏是一種氣魄浩大而又無所不能的藝術,他的技巧既宏偉又輝煌,表情既生動又細膩,各種妙處無不兼收並蓄和韻味無窮,他的演奏充滿著新鮮生動而又用之不竭的音樂天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海菲茲不再像原來那樣不斷地周遊世界進行旅行演出,他相對地把美國作為他的長期定居點,並在這裏展開了較為系統和有規律的大師活動。1962年,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洛珊磯大學分別聘請海菲茲去講學,並由此而專設了【海菲茲音樂講座】這一特殊的課程。數年來聆聽過海菲茲講學和示範演奏的人多得數不清,一時間,海菲茲精彩而又生動的講學,成為了這兩所大學中最為吸引人的課程。1969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終於聘請海菲茲擔任了該校的小提琴教授,晚年的海菲茲曾在這裏進行過多年嚴格而又富有成效的教學工作,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

    海菲茲的演奏音樂生命是很長的,進入晚年以後,他的演奏活動雖已不像從前那樣頻繁,但仍然保持著相當的活力,他的演奏技能也始終如一,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1971年,海菲茲在法國舉行了(70誕辰電視紀念音樂會),演奏了布魯赫的『蘇格蘭幻想曲』和巴赫的『夏康舞曲』等長達一個小時的曲目,這次演出通過電視轉播,使得全世界的人們都看到了海菲茲晚年時的不老大師風采。同時,人們也是最後一次看到海菲茲的正式演出,第二年,即1971年,71歲的海菲茲的正式宣告退休了。退出演出舞台的海菲茲仍然忙碌著各種技術方面的工作,如改編樂曲,接受採訪和教授學生等等。
    (待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