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朗總統大選 |一六時事
編輯|曾子薰
❙ 選舉前的伊朗情勢
伊朗現任溫和派總統羅哈尼(Hassan Rouhani)執政八年期間,以「突破伊朗孤立局面」為外交施政方向,致力解決與西方國家的長年對峙,2015年曾與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達成核子協議,為十三年的談判畫下句號。然...
2021年伊朗總統大選 |一六時事
編輯|曾子薰
❙ 選舉前的伊朗情勢
伊朗現任溫和派總統羅哈尼(Hassan Rouhani)執政八年期間,以「突破伊朗孤立局面」為外交施政方向,致力解決與西方國家的長年對峙,2015年曾與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達成核子協議,為十三年的談判畫下句號。然而未及三年,美國便在前總統川普執政下退出伊朗核協議,伊朗因而受到制裁,一度經濟重創。
羅哈尼曾於2017年大選以57.13%的得票率大幅領先對手萊希(Ebrahim Raisi)的38.30%,而取得連任。根據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伊朗總統的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一屆,故羅哈尼將在今年8月解職,並於6月18日由人民投票選出未來四年的繼任者。
❙ 伊朗大選制度與職權
➱ 參選人資格
根據《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選舉法》,登記參選人應為具伊朗血統的18歲本國籍伊斯蘭教人士,具有公共管理經驗,誠實守信而無犯罪紀錄,並經由「憲法監護委員會」審查候選人資格,選出最終的候選人名單。
➱ 選舉制度
伊朗並非民主國家,但因採行「政教合一共和制」而使人民擁有投票選出總統的權利,並同時擁有專家委員會、國家議會的投票權。
憲法規定,年滿十八歲之伊朗國民始獲得總統投票權,選舉採兩輪投票制,取得領先之候選人若於第一輪投票中得票率過半,即該候選人當選,若無人過半,則得票數前二的兩位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於第一輪投票後的隔週五 舉行,由票數高者當選。
➱ 總統 vs. 最高領袖
伊朗採行「總統內閣制」,總統地位等同於國家元首,職責為執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提名內閣成員等。不同於臺灣的候選人組合為正副候選人兩兩一組,在伊朗,人民選出適任的總統後,將由總統任命數位副總統,並任命一位副總統主持內閣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總統並非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而是受到宗教勢力制約。伊朗實質上的宗教與中央政治領袖為「最高領袖」,又稱為「伊朗革命領袖」,由伊斯蘭教神職人員組成的專家會議選出,為一終生職,可任命或解職「憲法監護委員會」中的六名神職人員、司法機關人員、廣播電視網負責人等,並可發動武裝軍隊。最高領袖因掌握審查與司法機關人員的任命權,故可視為左右總統人選的最主要因素。伊朗目前的最高領袖為哈內伊(Ali Khamenei)。
❙ 伊朗保守派勢力崛起
近三年來,由於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持續影響當地民生,伊朗國民對於當前政府治理的不滿日益水漲船高。2020年國會大選,伊朗保守派打破羅哈尼與改革派的聯 盟,在國會席次中取得勝利,顯示國民欲「換人做做看」的心情,在今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中,也隱約可以嗅得一絲端倪。
5月11日,伊朗內政部開放參選人登記,於5月15日截止。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目前的參選人以曾為2017年大選候選人的司法部長萊希與前國會議長拉里賈尼(Ali Larijani)最受到矚目,兩位皆為保守派內部的代表人物。
被認為相當具有「革命熱情」的萊希曾在司法機關中任職為首席檢察官,經最高領袖哈內伊命為司法部長,並被認為是哈內伊未來的有力接班人選。1988年,擔任法官、年僅28歲的萊希在一場審判中,處死了約4800名政治犯,成為伊朗史上最嚴重的一起政治迫害紀錄,故萊希的參選始終備受改革派與人權團體的質疑。
另一位強力參選人長拉里賈尼(Ali Larijani)作為最高領袖顧問,亦與哈內伊關係密切。拉里賈尼曾任國家安委會秘書,並擔任伊朗核協議談判代表,魯哈尼執政時期與之結盟,和相對溫和的總統保持良好關係,政治評論家薩迪吉(Saheb Sadeghi)認為他已經「從保守派漸漸轉向溫和派」,因而在保守派之中有一定的反對 聲量。
❙ 候選人名單中的政治角力
由保守派神學家與法學家為主的「憲法監護委員會」被認為將可能與往年一樣,排除不合意之參選人進入候選名單的資格,如曾於2017年被拒絕候選資格的極度保守派有力參選人阿瑪丁雅(Mahmoud Ahmadinejad)。同一時間,保守派政黨「伊斯蘭聯合黨」官員塔拉奇(Hamidreza Taraqi)表示保守派的計劃是推舉出單一候選人,以避免分散票源。
其他參選人也包括羅哈尼的副手賈漢吉里(Eshaq Jahangiri)、前任國家安委會秘書賈利利(Saeed Jalili)等人,至於最終出線名單為何,伊朗內政部將於5月27日公布本屆總統候選人名單,屆時便可見分曉。
❙ 伊朗大選對國際情勢的影響
伊朗是目前什葉派穆斯林人口比例最高的伊斯蘭國家,並作為核協議與中東衝突的核心要角,國家未來的執政方針勢必將受到新任總統立場之影響,並左右區域與國際情勢發展。新任總統將與歐美各國挽救、重啟瀕臨破碎的核協議談判,又或是採取與以往不同的軍事、外交策略,亦成為國際間密切關注 的一大焦點。
第一屆民選總統候選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女性參政的世代對談及前行
昨天晚上,很榮幸受到女書店的邀請,能夠主持「2021 眾女成城:世代對談」系列座談會的第一場「婦運與民主政治的交會:跨世代女性公共事務參與」。
這個場次名副其實邀請了4位 #跨世代女性參政者 對話交流:
#李元貞
#成令方教授X台灣基進
張淑惠-歐巴桑來了(歐巴桑聯盟)
苗博雅 MiaoPoya
大家的參與前後跨越近四十年,見證台灣女性參政歷程並實踐其中。整個座談會實在是太精彩了,感謝兩三百位與會者一起渡過了精彩的150分鐘。
#婦女運動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影響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對「性平運動」比較認識,但其實台灣發展性別平等,是從婦運開始的。
這場座談會世代傳承的意義格外重要,關心性別議題的各世代,可以直接由運動者的分享,了解婦運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包含台灣成為 #亞州最性別平等國家 的歷程。
#女性參政所帶來的改變與意義
今天座談會主題是「跨世代女性公共事務參與」,「參政」只是其中一種實踐路徑。
女性參政不是只為了女人要平等的權利,而是一個女性邁向平權的象徵與過程。如果性別真的已經很平等,以佔據人口一半來看,應該要有一半的決策者是女性,但實際並沒有。
此外,女人參與公共事務,也會改變政治的結果。許多研究都看到,女性參與公共事務會讓公共政策不一樣;因為女性會更關心和家庭相關的公共政策與下一代,例如托育、健康、照顧和教育。
#四起女性參政的重要事件
台灣在女性參政上有許多重要的事件,以下列舉我自己最熟悉的4起事件作為分享:
1️⃣1996年,彭婉如女士擔任婦女發展部主任時,成功推動「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要求民進黨內各類公職選舉提名,保障女性名額佔1/4,這是歷史性的突破。
2️⃣2000年,當時婦女團體遊說了所有總統候選人承諾,當選後,女性內閣比例要1/4。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女性內閣比例21.4%,是首次台灣內閣女性超過20%(42位中有9位是女性)。
3️⃣2005年,修憲的關鍵突破之一是「不分區立委中必須要有一半的婦女保障名額」,這件事我自己有親身參與推動。
當時,立委要從「複數選區」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我們提出實證研究,說明單一選區對於女性不利,所以做出要求, #成功獲得跨黨派支持。
這個關鍵改變,保障了全國113位立委中,即使區域立委皆無女性當選,至少還有17位女性能擔任不分區立委,佔整體的15%。
也因此,愈來愈多女性的努力與傑出表現 #能被看見(之前是連機會都沒有);連帶影響更多女性能夠進入國會,到我們這屆女性立委比例已突破4成,不只是有史以來最高,也是亞洲之冠。
4️⃣2016年,社會民主黨提名的區域立委,候選人中6位中有5位是女性,只有1位是男性,女性佔83%。
當時還有人質疑說:女性候選人這麼多,社民黨是不是厭男?但反過來,過往常見許多候選人提名多為男性時,卻鮮少遭受質疑。
#女性參政還要更往前
過去,婦女運動為台灣女性參政打下重要基礎。現在,我們還可以做更多,為下一個世代創造更加性別平等的公共參與環境。
我在立法院,有兩個相關的修法提案:
🍀 內閣單一性別比例不得低於三分之一的修法草案:
台灣在2007年就簽署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公約),其中第23號一般性建議便指出,女性參與政治和公共生活的比例應達30%至35%。
我已提出「行政院組織法增訂第十二條之一條文草案」,希望台灣的內閣比例,#任一性別不得低於1/3,本草案已於去年9月一讀通過。
🍀 政黨補助款5%培育多元人才參政的政黨法修法草案:
促進女性參政已是國際潮流。以韓國為例,2004年起,政府對各政黨所補助的經常費之10%必須用來促進婦女參政,約占政黨補助款總額的2.5%。
台灣應參考南韓培育女性參政之作法,培育多元族群(含女性)參政人才制度性的財源應更加擴大。因此我將提案,建議「多元參政人才培育」費用比例,應占政黨補助款總額的5%。
#座談會精彩分享摘要
昨天4位重量級與談人以及1位神秘嘉賓的精彩分享及回應,我就自己印象最深的點盡量摘要,希望能為這場豐富座談留下一些紀錄,也跟大家分享:
🙋♀李元貞
1982年婦女新知雜誌創辦人/台灣婦運先驅/淡大中文系榮譽教授/《眾女成城》作者
20世紀7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興盛,人權觀念開始被提出,但當時很少討論兩性平等,也缺少對於婦女議題的重視。
所以我和好幾個婦運夥伴就在80年代婦女新知基金會知基金會,把全台各方面的婦女議題,包含兩性平權、女性各類議題(婚姻、家庭、就業、參政等),一方面研究,一方面提出主張及批判,讓社會能夠看見。
我在威權時代做婦運時,常常被人家罵說:「你那什麼問題啊?!女人都已經有婦女節了,台灣哪裡有什麼兩性不平等?!」等話語。
也因為我離婚,所以那時大家就說:「元貞就是因為離婚,心理有問題,一天到晚要講兩性平等。」
當時的我面對人家這樣說,就覺得更要去提兩性平權;當人家說婦女哪有什麼情慾好談時,我就更要去談。
婦運的努力從早期,一直到後來好多婦女團體紛紛成立,推廣各種不同面向的婦女議題,真的愈來愈好。
當然推動過程中,也有很多的競爭與辯論,例如早期提出的婦女就業較無爭議,後來情慾部分的爭議就比較多。但整體來說,現在整個社會對女性權益愈加關注與提升,尤其是年輕人,對此我相當開心。
🙋♀ #成令方教授X台灣基進
2001年創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2018年教授退休/2020代表台灣基進參選不分區立委/現任台灣基進黨 性別發展部 顧問
今天的主題「眾女成城」雖然是「女」性為主,但這之中也有男性的參與。
元貞寫的《眾女成城》這本書中就有提到,早期消基會的創辦人之一柴松林,每次婦女運動時,他就是一個白髮蒼蒼的男人站在一群女性中,跟大家一起遊行與支持。
有人會說你們都不包括男人,我覺得不是,重點是以女性為主體,任何支持性別平等的男性,也都會是我們的好夥伴。
談到女性的參與,公共事務的認定應該要很寬廣,我們的發言、開會、上街遊行、課堂教學、在外演講或寫書等,這些都是公共事務;我們不應該只將參選和擔任公職當成參與公共事務。
例如當時劉毓秀堅持要從母姓,這個行動和發言就改變了大家的思考,去反思為什麼姓一定要用父親的姓?為什麼不能用母親的姓?
另外,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是,1983年的暑假,我和婦女新知的夥伴聚在一起,大家開會討論 sexual harassment 這詞要怎麼翻譯?後來決定要翻成「性騷擾」;隔年,華航空服員做身體檢查時遭到醫師性騷擾,這個詞就開始有意義、成了公共議題。
🙋♀ 張淑惠-歐巴桑來了(歐巴桑聯盟)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黨召集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創會理事長
為什麼歐巴桑會參選?一個是身為小民的不服氣,另一個是做為一位女性的不服氣。
不久前富比世雜誌指出,女性在領導國家時,比較具有公開透明、當機立斷、富同情心、鼓勵對話與交流等特質,也使得許多國家遠離新冠肺炎的疫情威脅。
我們很希望女性能夠帶進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為父權文化其實影響我們生活各個層面,也影響了政治的場域,比方說逞凶好鬥真的是唯一的樣子嗎?
2018年時南部還有男性議員的候選人,看板設計是把自己和金正恩的照片併在一起,然後下標說:敢說敢做敢爭取。
但其實民意代表不只是爭取福利,更是要喚起民眾的參與才對。且這個照片雖然下面寫了「傾聽民意」,但金正恩這個人物本身就和民意有所衝突。
當然,我們也不能認同女性候選人穿著結婚禮服下標說要嫁入議會。
我們的參選是希望創造一個新的文化,包含女性帶來新的政治文化、更多的對話、溝通、同理.以及讓這個政治不是一個金錢的競賽。推動參政平權,支持更多女性和一般的小民能夠進入政治場域來為大家的生活帶來改善。
🙋♀ 苗博雅 MiaoPoya
台北市議員
我自己剛好是在解嚴的1987年出生,我等於是大家努力奮鬥下的受益者,如果沒有先前二、三十年大家努力做的倡議和教育,今天台灣是不會進入到讓像我這樣子的一個人選上議員的時代。
過去二、三十年,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了一件工作,就是台灣性別平等法制工程其實是做得相當好。
尤其是我有時候跟其他亞洲國家,例如香港和日本的朋友經驗交流時,他們常提到台灣有一些在亞洲相當亮眼的數字,比如說女性國會立委的比例、女性政治人物的比例、婦女的就業率及勞動參與率等等,他們常問說到底台灣做什麼麼才有今天的成果?
我認為過去大家努力推動各種法律制度,顯著提升婦女與各種性少數、LGBT族群的法律地位以及國家公權力的保障,這點非常重要。
包含《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防治法》等等,正因為台灣有這些相對完整的法律保障,讓我們的婦女不管是在職場、家庭,或我們現在不斷培育出新一代的青少年在學校內,都可以得到更多的保障,更自由地發展自我。
🙋神秘嘉賓 ♀彭渰雯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
從現任各級民選政治人物的女性比例:
總統100%
立委41.6%
縣市長31.8%
縣市議員33.7%
村里長16.6%
就可以看到,和我們很驕傲的立委及縣市議員女性比例相比,女性村里長的比例相對很低;且在我們推女里長運動前,更只有13.9%。
保障名額帶來了正面的效應,讓許多女性的亮麗表現被看見,讓愈來愈多女性被提名;但在保障名額制度無法執行的村里長層面,則必須要婦運的陪伴與支持。
2016年的資料顯示,社區女性志工的比例有69%;但女性村里長只有14%、女性社區協會理事長只有19.3%,都不到1/5,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現況,必須要系統性的改變。
--------
以上是 女書店「2021 眾女成城:世代對談」系列的首場摘要分享,接下來還有6場次。
下一場接棒的是10/8(五)晚上,由紀惠容監委所主持的「女性身體自主權與社會保護機制」,相信精彩可期,請大家持續關注女書店臉書,報名參加!
婦女運動四十年的歷史,讓我們看到,改變是可能的!
我也會在國會繼續推動修法與政策監督,讓台灣成為一個讓所有人不分性別與認同,都能平等自在生活的地方!
第一屆民選總統候選人 在 郭岱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去年(2019 年)的尾聲,因為追起 Netflix ,狂看韓劇《請回答 1997 》。 劇情從主人翁們辦在 2012 年的同學會開始,回溯到 1997 那一年。主角徐仁國和鄭恩地兩人合唱的主題曲《 All for You 》,好聽到爆炸!
他們回溯起 1997 那一年,青澀的高中生活,準備著要考大學,追夢也追星。那時,韓國當紅的偶像是 H.O.T 跟水晶男孩。
我也試著回憶 1997的台灣,我還是國中生,搖滾樂團五月天,在 1997 年的 3 月 29 日成軍,白曉燕被綁架,香港爆發禽流感。 7 月,香港移交,年底,中華民國第 13 屆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第一次取得過半縣市長席次。總統是李登輝,他今年初則自人生舞台,下台一鞠躬。
接著,跨入了21世紀。千禧年沒有迎來世界末日,我們持續往前進, 2002 年,教育部廢除聯考,改成多元入學方案,我就是大學指定考科(簡稱指考)的首屆白老鼠。後來選填志願,進入政治大學新聞系( 66 級)就讀,我的學號是 91401035 , 意思是民國 91 入學,401 是新聞系的系所代碼, 402 、 403 是廣電系跟廣告系。現在,傳播學院的學生,大一、大二不分系,跟媒體現況一樣,數位大匯流,誰也沒想到,新聞自由的台灣,卻先後關了東森 S 台跟中天新聞台。
那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芝加哥》,是我很喜歡的歌舞片,影帝艾德里安布洛迪才 29 歲,是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台灣廣播金鐘獎,那年的主持人之一阿國哥,洪宗適,因吸毒上了媒體版面。電視金鐘獎沒有主持人,紅毯則由 #艾迪昇 的師兄姐,曲艾玲、蔣偉文擔綱。很巧的是,去年感恩節時,竟也品嘗到,1997年金鐘女配角得主潔玫姐,烤的可麗露與蛋糕。
至於金曲獎,周杰倫第二張個人專輯《范特西》獲包括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在內等 5 項大獎,但男演唱人獎項,敗給了我堂姊的偶像哈林哥庾澄慶,女歌手毫無懸念,國語頒給了張惠妹,方言則是江蕙。五月天則「沒拿到」最佳樂團。
2004 年,有很多的「第一次」,滿 20 歲的我,成了首投族,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舉辦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會,跟目前中選會辦的政見發表會同樣,人身攻擊多於政策論述。而投票日的前一天,發生了 319 槍擊案,投票當天也有新聞台舉辦史上首度「出口民調」,可惜因拒訪率高達 3 成,讓結果失準,電視媒體也因為灌票現象,可信度大幅下降。
大學念 5 年,其中 1 年在香港浸會大學度過,修完了教育學程,但沒去實習,選的日文系雙主修,只考到二級檢定。後來碩士班推薦甄試,同時考取台大新研所、政大廣電所,我選擇留在政大,更展開了一段「全工全讀」的研究所生涯。
2008 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可說是政治新聞的承平時代,總統是馬英九,但民選總統得票數最高紀錄保持人紀錄,被蔡英文總統打破。聲望如日中天的他,第二任期結束前,竟也演變為民眾遍地開花要拿鞋丟他。「利百代」的我,負責考試院、監察院、內政部等路線,立法院更是當廚房在跑,那時立院政治記者前輩們,每位都資深到「喊水會結凍」,要群訪立法院長時,都戰戰兢兢,仔細聽「姊」字輩」、「媽」字輩的記者問問題,深怕問了鳥問題,反而浪費大家時間。
記者生涯中,第一個颱風是「鳳凰」颱風,前有「卡玫基」,後有名字很難念的「辛樂克」,還因此到台中出差,超興奮。跑線第二年,更趕上截至目前為止台灣颱風降雨紀錄排名第一的「莫拉克」。
後來「記者」這份工作,跟便利商店員工一樣,要會的事情好多,因著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寫稿、採訪只是基本款,還得要會用手機直播、連線、錄影或偷錄影。
回憶很多,再次發文,在2020的尾聲,很多人走了,很多遺憾,當然也有很多開心的好事發生。
#韓劇 #台灣 #金曲獎 #金鐘獎 #金馬獎
#請回答1997 #紀錄 #小直人 #懷舊 #Netflix
#2020快走不送
第一屆民選總統候選人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陳水扁與趙少康 1994 vs 2020
上圖由熊力學攝於1994年6月26日,當天下午舉行的「我最適合當台北市長電視辯論會」邀請已表明參選改制為直轄市的台北市之首任民選市長意願的丁守中、陳水扁、趙少康,分別就交通、環保等議題提出個人見解。
1994年3月27日,丁守中搶在時任台北市長黃大洲之前宣布參選,並請辭中國國民黨青工會副主任職務,爭取提名;但在首場說明會中,因嚴詞批評黃大洲施政不及格,引發組發會副主任張正中的批評,結果黨內初選由黃大洲勝出,代表中國國民黨參選台北市首任民選市長。
1994年12月3日,台北市舉行了《直轄市自治法》實施之後的第一屆民選市長投票,由陳水扁以近四成四的得票率當選。得票數前三多的候選人得票率分別為:陳水扁(民主進步黨)43.67%、黃大洲(中國國民黨)25.89%、趙少康(新黨)30.17%。
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陳水扁尋求連任失敗,由代表中國國民黨參選的馬英九當選。
2000年總統大選,陳水扁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中國國民黨因分裂(時任副總統連戰代表黨參選,前台灣省長宋楚瑜則脫黨參選)敗給民主進步黨,由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10任總統。得票數前三多的候選人得票率分別為:陳水扁(民主進步黨)39.30%、宋楚瑜(無黨籍)36.84%、連戰(中國國民黨)23.10%。
下圖攝於2020年10月31日,當天趙少康前往台南拜訪陳水扁,兩人一見面便暢談近2小時,內容包含陳水扁擔任總統執政時的祕辛以及當前的國內外政治局勢等。曾於26年前一同競選台北市長的兩人,年屆70(都是39年次)之後再度握手上演「世紀大和解」,引發外界的關注。
趙少康提出「朝野、兩岸大和解」的想法,陳水扁則表示他早在2000年就已深知兩岸若要對話,必須讓朝野先對話,因此在總統任內非常珍惜能和各政黨領袖談話的機會,然而令他覺得可惜的是,在他之後並沒有其他總統曾安排朝野對話。
陳水扁說,如果1994年由趙少康贏下台北市長選舉,那麼台灣政治局勢便會完全不同;陳水扁進一步指出,國民黨的第一位政治明星是趙少康,第二位是宋楚瑜,第三位才輪到馬英九,如果1994年趙少康贏下台北市長選舉,那麼他相信2000年的總統必然就是趙少康,而且一定是兩任8年,接下來的政治局勢就很難說了;對於陳水扁的說法,趙少康則表示自己做媒體也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