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笠詩社特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笠詩社特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笠詩社特色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四季 ◎吳永華 灰頭鷦鶯站在芒草莖上引吭高歌 喚起紅冠水雞的繁殖慾望 無視於中杜鵑虎視眈眈的陰謀問候 牠是春天樂觀的荒野歌手 鳳頭燕鷗順著西南氣流尋找無人荒島 捨龜山島,從東方更遙遠的仲之神島而來 朝發夕歸,守候著河口豐盛的魚群 牠是夏天熱情的海上歌手 紅尾伯勞化整為零進入島嶼的城鎮荒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
笠詩社特色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6 16:23:22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埔心過閉斯中壢 無位好坐个後生人尖共下 歡喜謔天東南亞母語交流 區間車一路國際化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一個細阿哥坐地泥 孤悽細細聲唱自家个歌 成時看出正打開 一下那又關項起來个門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三個細阿妹 頭那毛挏緊花色个布巾 笑緊講厥等个家鄉話 用青春來換 轉去起屋个風光 ...
-
笠詩社特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12-22 14:26:11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
笠詩社特色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四季 ◎吳永華
灰頭鷦鶯站在芒草莖上引吭高歌
喚起紅冠水雞的繁殖慾望
無視於中杜鵑虎視眈眈的陰謀問候
牠是春天樂觀的荒野歌手
鳳頭燕鷗順著西南氣流尋找無人荒島
捨龜山島,從東方更遙遠的仲之神島而來
朝發夕歸,守候著河口豐盛的魚群
牠是夏天熱情的海上歌手
紅尾伯勞化整為零進入島嶼的城鎮荒野
打破棕背伯勞與烏秋間的領域默契
牠是東北季風的先知,這裡沒有鳥踏陷阱
牠是秋天孤獨的鄉鎮歌手
小水鴨終於在冷氣團的警告下進入南方
溫暖的水域
告別了獵槍與鳥網的恐怖時代,仍習慣於
群聚相互警戒
牠的雙蹼是湖水的溫度計,每夜估算著
北極星的方位
牠是冬天敏感的沼澤歌手
--
◎作者簡介
吳永華,宜蘭人,任職於電信公司,投身書寫宜蘭自然誌三十餘年,創作文類以報導文學和傳記為主。他從鳥類自然觀察者的角色出發,寫出集欣賞、研究與保育特色的散文報導。
著有《蘭陽三郡動物誌》、《太平山百年自然發現史》、《霧林之歌:宜蘭古道自然發現史》......等著作,著有詩集《小彎嘴的天空》。
--
◎小編 #三進 賞析:
#吳永華是誰?
相信許多人讀此詩時,內心會浮現這樣的疑問。
在多數情況下,或許吳永華不會被當作詩人來討論。不過生態詩因為同時兼有「生態」與「詩」兩種要素,水深意外的極深──並非擅長駕馭文字的詩人,就會能言之有物的寫好生態詩。
反之,懂得遣使詩句的自然誌作家,也能透過自身深厚的知識基礎,為詩開拓新的可能性。在生態詩的領域內,吳永華即是屬於這類的創作者。
吳永華是宜蘭的自然誌作家,是首位獲得國史館「傑出臺灣文獻獎」殊榮的宜蘭人。回顧投身自然誌書寫的起點,大學時因常登百岳而愛上攝影,入職場後重拾攝影興趣,視野遍佈故鄉蘭陽平原。後來偶然讀到劉克襄的文章,驚覺自己對故鄉宜蘭的鳥類生態竟如此陌生,於是將鏡頭轉向了蘭陽平原的鳥類們。
如果說昨天將羅智成納進生態詩,是以詩的抽象思索為本位,來蔓生文明後生態想像的話。那麼也寫詩的自然誌工作者吳永華,就是以自然觀察為本位,而以詩的方式記錄下來。
#生態詩裡的特殊存在
特別一提,放眼台灣生態詩發展,不難發現,鳥類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除了鳥人劉克襄以外,笠詩社蔡秀菊也常以賞鳥的觀察經驗為題材,吳晟憂傷西海岸系列詩作中,也出現過鳥類的蹤跡。
到底鳥類為何這麼特別?除了臺灣地處候鳥南來北往中途站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外。戒嚴時期對山海的封鎖,也阻礙了民眾與鳥類棲息環境的接觸。因此賞鳥活動也在1980年代以後形成風潮,恰巧與因經濟快速發展,而開始大規模遭遇的污染問題併為一綑,成為台灣生態詩的兩大面相。
#四季講了什麼?
從這樣的背景來看,吳永華的〈四季〉,又能帶我們看到什麼?
光從解題上,可能就已突顯自然誌視角的可貴。多數人想到的四季,是植披變化、溫度升降的四季,但對需要靠遷徙來因應四季變化的鳥類而言,所謂四季,是更巨大的感受。
因此詩作四段,明朗的區分了四個季節,並且把鳥類世界發生的季節性大事記,簡要的藏進詩裡。
比如第一段春天,捕捉了鳥類求偶的景象,同時也埋進了杜鵑這個戲劇性的角色。杜鵑的育兒習性非常「狡猾」,牠們會把蛋下在其他較小型的鳥類巢中,由牠種母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孵化杜鵑的幼鳥。更令人吃驚的是,杜鵑的幼鳥破殼而出之後,將會把巢內其他鳥蛋或幼鳥頂出巢外,以獨佔母鳥的餵食。因此,吳永華才在這邊寫下中杜鵑「虎視眈眈的陰謀問候」。
詩句簡單,但背後都暗藏各種鳥類的習性,雖然對於不諳鳥類生態的讀者而言,需要許多延伸的補充說明。但吳永華在挑選入詩的鳥類時,確實布置了一個精彩的鳥類世界觀,讓讀者在自行探索的過程中,發覺從未知曉的樂趣。
尤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詩作中,自然生物再也不是「在天願為比翼鳥」那種以人為本的比喻或典故,而是做為牠們自身,被思考、被理解。
--
美編:泱泱
--
#生態詩 #吳永華 #賞鳥 #自然誌 #宜蘭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3.html
笠詩社特色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出路 ◎張芳慈
埔心過閉斯中壢
無位好坐个後生人尖共下
歡喜謔天東南亞母語交流
區間車一路國際化
有一個細阿哥坐地泥
孤悽細細聲唱自家个歌
成時看出正打開
一下那又關項起來个門
有三個細阿妹
頭那毛挏緊花色个布巾
笑緊講厥等个家鄉話
用青春來換
轉去起屋个風光
台北車頭歸陣歸陣
尞日係語言放送日
分中人騙个阿國講無幾久愛轉了
對印尼嫁來个阿梅妹
分人離閉自家做工蓄細人
厥等來來去去
像人網肚个魚陣
也總相信幸福有一日會來
--
◎作者簡介
臺中東勢人。1998年與多位國內女性詩人合創「女鯨詩社」。2002年客語詩由「寮下人劇團」,發表演出《在地的花蕾》。2003年作品〈影子〉於「光環舞集」以跨領域形式演出。2005年作品編入文建會贊助之《國民文學選》。2008年作品〈靜下來的此刻〉由「歡喜扮戲團」影像演出。2009年協助巨匠電腦製作全球華人客家數位現代詩教材。2010年策展「詩人之眼——五行超連結」於臺大詩歌節發表。2016年「歡喜扮戲團」客家女聲巡迴演出詩作數首。2017年〈我們站在這裡〉翻譯成多種語言,由「歡喜扮戲團」彭雅玲導演,參加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瑪大蓮娜藝術節」,被指定為開幕和閉幕朗誦。同年客語詩作〈鏡花水月〉由林少英作曲,宜蘭頭城詩/樂人文季詩歌朗誦。
曾獲邀在太平洋詩歌節,臺東詩歌節,淡水國際詩歌節和臺北詩歌節……等講座和朗誦演出。出版詩集《越軌》、《紅色漩渦》、《天光日》、《留聲》、《那界》,編選客語詩集《落泥》、發行客語詩與樂專輯《望天公》。(資料修改自「台灣文學獎」網站)
--
◎朗誦者簡介
傅文詳,來自台中山城東勢的客家人,目前就讀銘傳大學。山城包括和平、東勢、新社 、石岡,山城的客家人講的是大埔腔。
--
◎小編井井賞析
(1)客語中的大埔腔
張芳慈早年參與「笠詩社」時就多以人與土地為書寫內容,真正開始客語詩創作並出版客語詩集《天光日》,則要到九二一地震重創了家鄉東勢以後,東勢是大埔客家人相對集中的地區(另外尚有石岡和新社等)。
整體而言講大埔客家話的並不多,據資料統計,全國客家人口使用「四縣腔」者佔58.4%、「海陸腔」佔44.8%,而「大埔腔」只有4.1%[註一]。除了發音與腔調有別於其他,大埔腔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名詞後面沒有語尾「仔」,如四縣和海陸腔講「細阿哥仔、細阿妹仔」,但詩裡我們看到的則是「細阿哥、細阿妹」。
(2)移動的東南亞
這首〈出路〉是2019年「臺灣文學獎」客語新詩創作獎得獎作品〈牆系列組詩〉中的其中一首。當作者在第一段寫道「中壢」、「東南亞」、「國際化」,常於桃園地區搭乘火車的讀者,或許腦中就已經浮現出車站周邊的異國料理、東南亞超市和多國語言並列的店招。
不同的族群、語言當前猶如一堵牆,然作者在車廂裡觀察,去理解、去想像這些操持陌生語言的「後生人(年輕人)」來到異地生活工作的心情。「細阿哥(小伙子)」坐在「地泥(地板)」似有心事地唱歌,「成時(有時候)」望向開啟一瞬旋即關起的車門;幾個配戴頭巾的穆斯林「細阿妹(女孩)」,正用「厥等(他們)」的語言開心聊天。
火車一路來到臺北,「尞日(假日)」大廳裡坐滿來此交流聚會的移工和新住民,「分中人(被仲介)」欺騙只得回去的阿國,或是從印尼家鄉遠嫁臺灣的阿梅妹。每種語言背後都是不斷移動的生命經驗,在全球化的經濟活動中尋找出路,換取「轉去起屋个風光」。
(3)屬於臺灣的現代化經驗
回望臺灣現代化以來的種種關卡:彼時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餘波持續,80年代黨外運動加上政治解嚴,使臺灣終於朝向民主化、本土化的進程。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至今三十多年,才有現在的客家電視臺、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以及更多在各自領域努力的母語創作者。
島內意識抬頭之餘,島外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在臺灣企業不堪成本提高、號召勞力需求之際,也紛紛來到這個島嶼填補產業缺口。當政府隨後於1990年起正式引進外籍移工,這些工廠、建地或家庭裡的工作者,和通婚來臺的新住民,從此成為我們日常中熟悉的面孔。
三十多年的發展持續至今,張芳慈以其母語書寫觀照,屬於當代臺灣城市的議題。語言和族群差異不該是新舊住民之間的高牆,他們和我們一樣,努力工作「也總相信幸福有一日會來」。至此,我們或許能為詩題〈出路〉賦予第二種解讀,當他們來到臺灣尋找機會,已是城市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我們自己又如何在越趨多元的今日,在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摸索一條得以相互理解和包容的路徑。
[註一]資料來源:客委會《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
--
美術設計: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的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客語詩 #台灣 #張芳慈 #出路 #大埔腔 #移動 #火車 #都市裏的台灣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6/20200617.html
笠詩社特色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7-12-21影音檔
來賓粉絲頁: 臺師大噴泉詩社
出版社粉絲頁: 斑馬線文庫
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 顧蕙倩老師、 康書恩同學、 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