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空間隱私權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空間隱私權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空間隱私權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空間隱私權定義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暗網仔出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ANDONAUTICA 恐怖遊戲實況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

  • 空間隱私權定義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3 13:41:48
    有 0 人按讚

    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AI 醫療、科技防疫的人權爭議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天網」恢恢,公衛醫療的新利器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全世界為了因應危機展開大規模協作,從即時統計看板、預測病毒蛋白質結構、電子監控等,大數據與 AI 技術不約而同派上用場。但當數位科技介入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體系,也引發人權隱私的兩難爭議。

    2020 年的最後一夜,臺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而且,千萬別心存僥倖,因為「天網」恢恢,「我們能找得到您」!有天網之稱的電子圍籬 2.0 出手,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隱私爭議不只在防疫戰場,另一個例子是近年正夯的精準醫療。2021 年 1 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臺灣勇奪亞軍,主要歸功於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

    國際按讚,國內反應卻很兩極。早前曾有人質疑「個人生物資料」的隱私保障,擔憂是否會成為藥廠大數據;但另一方面,部分醫療研究者卻埋怨《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很嚴、很卡,大大阻擋了醫學研發。為何國內反應如此分歧?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原因之一是,

    《個資法》早在 2012 年就實施,跑在 AI 時代之前,若僅僅仰賴現行規範,對於新興科技的因應恐怕不合時宜。

    健保資料庫爭議:誰能再利用我們的病歷資料?

    來看看曾喧騰一時的「健保資料庫訴訟案」。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民間團體批評,根據《個資法》,如果是原始蒐集目的之外的再利用,應該取得當事人同意。而健保資料原初蒐集是為了稽核保費,並非是提供醫學研究。

    但支持者則認為,健保資料庫是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若能串接提供學術與醫療研究,更符合公共利益。此外,如果過往的數據資料都必須重新尋求全國人民再同意,相關研發恐怕得被迫踩剎車。

    種種爭議,讓醫學研究和資訊隱私之間的紅線,顯得模糊而舉棋不定。何之行指出,「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拉鋸,不僅是長久以來政治哲學家所關心的課題,也反映了現代公共衛生倫理思辨的核心。

    我們有權拒絕提供資料給醫療研究嗎?當精準醫療的腳步飛也似向前奔去,我們要如何推進醫學科技,又不棄守個人的隱私權利呢?

    「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是近年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透過健康大數據來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對症下藥。但健康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隱私與自主權,成為另一重要議題。

    去識別化爭點:個資應該「馬賽克」到什麼程度?

    何之行認為,「健保資料庫爭議」短期可以從幾項原則著手,確立資料使用標準,包括:允許退出權(opt-out)、定義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去識別化」是一道安全防護措施。簡單來說:讓資料不會連結、辨識出背後真正的那個人。何之行特別分享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研發公司 DeepMind 的慘痛教訓。

    2017 年,DeepMind 與英國皇家醫院(Royal Free)的協定曝光,DeepMind 從後者取得 160 萬筆病歷資料,用來研發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健康 APP。聽來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引發軒然大波。原因是,資料分享不僅未取得病患同意,也完全沒有將資料去識別化,每個人的病史、用藥、就醫隱私全被看光光!這起爭議無疑是一大教訓,重創英國社會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

    回到臺灣脈絡。去識別化指的是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個資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特定個人。但要達到什麼樣的隱匿保護程度,才算是無從識別特定個人?

    何之行指出,個資法中的定義不甚清楚,混用匿名化(anonymous)、假名化(pseudonymised)、去連結(delink)等規範程度不一的概念。臺灣也沒有明確定義去識別化標準,成為爭點。

    現行法令留下了模糊空間,那麼他山之石是否能提供參考?

    以美國《健康照護可攜法案》(HIPAA)為例,法案訂出了去除 18 項個人識別碼,作為去識別化的基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則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

    退出權:保留人民 say NO 的權利

    另一個消解爭議的方向是:允許退出權,讓個人保有退出資料庫的權利。即使健保資料並沒有取得民眾事前(opt-in)的同意,但仍可以提供事後的退出選項,民眾便有機會決定,是否提供健康資料做學術研究或商業運用。

    何之行再舉英國國民健保署 NHS 做法為例:英國民眾有兩階段選擇退出中央資料庫 (NHS Digital)的機會,一是在一開始就拒絕家庭醫師將自己的醫病資料上傳到 NHS Digital,二是資料上傳後,仍然可以在資料分享給第三方使用時說不。畢竟有人願意為公益、學術目的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對商業用途敬謝不敏;也有人覺得只要無法辨識個人即可。

    近年,英國政府很努力和大眾溝通,希望民眾認知到資料分享的共善,也說明退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鼓勵人們留在資料庫內,享受精準醫療帶給個人的好處。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藉由公眾溝通,努力建立社會信任。

    參照英國經驗,目前選擇退出的比率約為 2.6%。保留民眾某種程度的退出權,但善盡公眾溝通,應是平衡集體利益與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

    歐盟 GDPR 個資保護的四大原則

    健保資料庫只是案例之一,當 AI 成為大數據浪潮下的加速器,最周全之策仍然是針對 AI 時代的資料運用另立規範。 歐盟 2018 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便是大數據 AI 時代個資保護的重要指標。

    因應 AI、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歐盟在 2016 年通過 GDPR,2018 年正式上路,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包括行動裝置 ID、宗教、生物特徵、性傾向都列入被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
    歐盟在法令制定階段已將 AI 運用納入考量,設定出個資保護四大原則:目的特定原則、資料最小化、透明性與課責性原則。

    其中,「目的特定」與「資料最小化」都是要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應在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內,也就是只提供「絕對必要」的資料。

    然而,這與大數據運用需仰賴大量資料的特質,明顯衝突!

    大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會大幅、甚至沒有「特定目的」的廣蒐資料;資料分析後的應用範圍,也可能超出原本設定的目標。因此,如何具體界定「特定目的」以及後續利用的「兼容性判斷」,便相當重要。這也突顯出「透明性」原則強調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義務。當蒐集方成為主要的資料控制者,就有義務更進一步解釋那些仰賴純粹自動化的決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透明性原則的用意是為了建立信任感。」何之行補充。她舉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芝麻信用,將演算法自動化決策的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歐盟發放申根簽證都會參考。然而,所有被納入評分系統的人民,卻無從得知這個龐大的演算法系統如何運作,也無法知道為何自己的信用評等如此。

    芝麻信用表示,系統會依照身分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係、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五類資料,進行每個人的信用評分,分數介於 350-950。看似為電商系統的信用評等,實則影響個人信貸、租車、訂房、簽證,甚至是求職。

    這同時涉及「課責性」(accountability)原則 ── 出了問題,可以找誰負責。以醫療場域來講,無論診斷過程中動用了多少 AI 工具作為輔助,最終仍須仰賴真人醫師做最後的專業判斷,這不僅是尊重醫病關係,也是避免病患求助無門的問責體現。

    科技防疫:無所遁形的日常與數位足跡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對未知病毒充滿恐懼不安,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2020 年 4 月,挪威的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推出一款接觸追蹤軟體,能監控足跡、提出曾接觸確診者的示警。但兩個月後,這款挪威版的「社交距離 APP」卻遭到挪威個資主管機關(NDPA)宣告禁用!

    挪威開發了「Smittestopp」,可透過 GPS 與藍牙定位來追蹤用戶足跡,提出與感染者曾接觸過的示警,定位資訊也會上傳到中央伺服器儲存。然而,挪威資料保護主管機關(NDPA)宣告,程式對個人隱私造成不必要的侵害,政府應停止使用並刪除資料。

    為何挪威資料保護機關會做出這個決定?大體來說,仍與歐盟 GDPR 四大原則有關。

    首先,NDPA 認為挪威政府沒有善盡公眾溝通責任,目的不清。人民不知道這款 APP 是為了疫調?或者為研究分析而持續蒐集資料?而且,上傳的資料包含非確診者個案,違反了特定目的與資料最小蒐集原則。

    此外,即便為了防疫,政府也應該採用更小侵害的手段(如:僅從藍牙確認距離資訊),而不是直接由 GPS 掌控個人定位軌跡,這可能造成國家全面監控個人行蹤的風險。

    最後 NDPA 認為,蒐集足跡資料原初是為了即時防疫,但當資料被轉作後續的研究分析,政府應主動說明為什麼資料可以被二次利用?又將如何去識別化,以確保個資安全?

    換言之,面對疫情的高度挑戰,挪威個資保護機關仍然認為若沒有足夠的必要性,不應輕易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國家採用「Smittestopp」這款接觸追蹤軟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

    「有效的疫情控制,並不代表必然需要在隱私和個資保護上讓步。反而當決策者以防疫之名進行科技監控,一個數位監控國家的誕生,所妥協的將會是成熟公民社會所賴以維繫的公眾信任與共善。」何之行進一步分析:

    數位監控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僅只於表象上對於個人隱私的侵害,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掌握「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後對於特定當事人的描繪與剖析。

    當監控者透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資訊蒐集,對於個人的「深描與剖繪」(profiling)遠遠超過想像──任何人的移動軌跡、生活習慣、興趣偏好、人脈網絡、政治傾向,都可能全面被掌握!

    AI 時代需要新法規與管理者

    不論是醫藥研發或疫情防控,數位監控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新挑戰。參照各國科技防疫的爭論、歐盟 GDPR 規範,何之行認為,除了一套 AI 時代的個資保護規範,實踐層面上歐盟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例如,對隱私風險的脈絡化評估、將隱私預先納入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理念(privacy by design),「未來照護機器人可能走入家家戶戶,我們卻常忽略機器人 24 小時都在蒐集個資,隱私保護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就要納入考量。」

    另外最關鍵的是:設置獨立的個資監管機構,也就是所謂的資料保護官(data protection officer,DPO),專責監控公、私營部門是否遵循法規。直白地說,就是「個資警察局」。何之行比喻,

    如果家中遭竊,我們會向警察局報案,但現況是「個資的侵害不知道可以找誰」。財稅資料歸財政部管,健康資料歸衛福部管,界定不清楚的就變成三不管地帶。

    綜觀臺灣現狀,她一語點出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法規,只是現有的法令不完備,也已不合時宜。」

    過往許多人擔心,「個資保護」與「科技創新」是兩難悖論,但何之行強調法令規範不是絆腳石。路開好、交通號誌與指引完善,車才可能跑得快。「GDPR 非常嚴格,但它並沒有阻礙科學研究,仍然允許了科學例外條款的空間。」

    「資料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臺灣擁有世界數一數二最完整的健康資料,唯有完善明確的法規範才能減少疑慮,找出資料二次利用與科技創新的平衡點,也建立對於資料二次利用的社會信任。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14-ai-privacy-medical?fbclid=IwAR0ATcNjDPwTsZ4lkQpYjvys3NcXpDaqsmE_gELBl_UNu4FcAjBlscxMwss

  • 空間隱私權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7 09:05:58
    有 104 人按讚

    #萬華60萬人遭密令監測 ❗️
    #非法監控還是合法濫權 ❓
    (剛被刪文?!重發測試)

    昨日深夜,網友開始瘋傳《毅傳媒》的三篇系列報導,其獨家取得內部公文,揭露指揮中心竟然在外界與萬華居民不知情的情況下,「要求電信業者幫忙找出符合指揮中心定義的『萬華高風險族群』並進行 #健保卡註記。甚至連外籍人士手機瀏覽網頁紀錄都不放過。」

    如此作為,這60萬人的 #個資安全及隱私權恐怕已遭政府嚴重侵犯,報導更寫道:「在調取資料法源不明、未告知民眾的前提下,指揮中心儼然成為恐怖的國家機器。」

    如果內容不實,這樣的報導已經對政府威信造成莫大傷害與挑戰,也引起社會情緒恐慌與不滿,有關單位應該立刻查處。

    但如果內容屬實,指揮中心如此作為恐有很大的法律疑慮和政治風險,幫大家整理重點:

    1⃣️指揮中心這樣做的 #法源依據為何?有無違法❓

    如此超乎合理範圍的監控,已經侵犯個資與個人隱私,針對特定疑似染疫個案進行足跡監控或有前例可循(報導內提到仍有法律疑義),但大規模監控60萬人足跡並分類註記的適法性與必要何在?這樣做有無合乎《#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5及16條當中對於「公務機關利用個人資料」之規範?

    更不要提監控與分析外籍人士 #手機網頁瀏覽資料 這一項,當中會獲取多少其他個人隱秘資訊?這樣做有任何法源依據嗎?指揮中心應該出來說清楚!

    2⃣️ 指揮中心是否有「#合法濫權」的問題❓

    針對第一題,指揮中心可能會回答,這為了因應防疫需要,一切依照《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7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 #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

    看起來有法源依據了,但是這條法律卻給予指揮中心指揮官非常大的行政裁量權,究竟「必要」的定義是什麼?如同報導當中提到的兩點:



    第一,「必要」兩字創造了太大的模糊空間,會讓指揮官有無限上綱的權力,可能濫傷無辜,令法界十分詬病,因為他們去年就已經呼籲過這類法規必須要趕快完善了。
    

第二則是「如果指揮中心若能取得當事人門號及基地台位置,另外調取瀏覽網頁紀錄的 『必要性』,到底在哪裡 ?」對呀,如果你都可以透過手機、電子圍籬鎖定人家位置,為何還要在乎人家上網搜尋哪些景點?你還想看什麼東西?

    我並不是法律系畢業、法學研究者或資安、隱私權專家,相信有更多專精法律、了解法律適法性必要與訂定脈絡、法哲學的專家可以解答這些問題。而指揮中心也該嚴正自省:雖然或許「合法」,但如此做會否有「濫權」的問題。

    (以上兩題,台權會及匿名司法界人士在報導中都多有著墨)

    3⃣️指揮中心是否 #刻意規避 讓北市府知情❓

    在報導當中及網友討論時都有注意到一點:如果這場是針對萬華區活動者風險註記的專案會議(也等於是在貼萬華人標籤😠的專案會議),竟然 #沒有任何臺北市政府的單位與會,與會者的出席簽到單當中也沒有北市府代表,僅在事後會議紀錄正本受文者列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根據報導內容,指揮中心疑似跳過台北市政府,直接找內政部移民署處理此事,發文給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只是通知他們執行而已。而當記者打去問內政部發言人室,除了不斷跳針問「你怎麼知道的」、「資料哪裡來?」以外,不但不願意說明,還推給疾管署,實在非常不負責!

    4⃣️特定人與群體健保卡 #遭註記是否知情❓

    在這三篇獨家報導出來之前,前日(5/25)就有媒體報導(https://news.tvbs.com.tw/life/1516259), 有民眾(陪病者)只不過是下樓拿個便當,結果轉身卻遭到醫院拒絕進入,無法回到醫院陪伴家人。到這時他才知道,原來因為自己曾到過萬華,有萬華地區的足跡,就被健保署在健保卡上被註記為自主健康管理者。

    

這樣的措施,事前是否有對外界公佈?細胞簡訊的事情大家知道,但如果種種監測措施就是為了發細胞簡訊給這60萬人,當中又是否有通知他們自己的健保卡會遭到註記呢(照搜尋網路上細胞簡訊截圖的內容看來是沒有的)?

    因為從媒體報導的情況來看,還有很多人遇到一樣的情況(不知情下遭註記),導致無法進入醫院簽病危或洗腎,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都造成了莫大困擾。



    簡單總結,雖然疫情逐漸升溫,防疫情勢相當嚴峻甚至不樂觀,我們也知道從指揮中心到基層醫護都非常辛苦,但這不代表指揮中心有權利用可能逾越法律、侵犯人權及隱私的方式來防疫!

即便這樣的作為在經過一系列程序檢視後被判定為「必要」且「合法」,但這樣的 #檢視 與 #監督 過程同樣是必不可少的,這才是我們要捍衛的民主與法治。
    
沒有人喜歡染疫,但也絕對沒有人喜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監控、查看自己手機上瀏覽的內容。既然處處都這麼想跟左岸做出區別,現在更該拿出法治與專業素養給民眾與世界看!

    面對病毒的恐懼與經濟崩盤、生計不知在哪的擔憂已經夠心累了,不要再讓人民加上一份不知道自己是否被鎖定、監控與註記的恐懼。

    請指揮中心及政府相關單位,出來面對報導內容及民眾的質疑,
    公開將這些問題說清楚、講明白!

    #強力抗疫不是濫權藉口
    #防疫勿忘堅守民主法治

    衛生福利部
    內政部

    --

    🔗參考資料:
    
1.【獨家】內部文件曝光!指揮中心竟密令監測萬華60萬人足跡 挑出「高風險族群」註記健保卡

    https://yimedia.com.tw/covid19/117647/
    2.【獨家】中央跳過北市註記萬華人 內政部踢皮球給疾管署
    https://yimedia.com.tw/covid19/117654/
    3.【獨家】調取瀏覽網頁紀錄嚴重侵害隱私 台權會質疑「法源依據」
    https://yimedia.com.tw/?p=117651
    4.下樓拿個便當就被禁入醫院!陪病家屬控訪過萬華 健保卡被標為「自主健康管理」
    news.tvbs.com.tw/life/1516259?from=Copy_content
    5.[爆卦] 指揮中心違法監控60萬人 (包含網頁紀錄).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22048100.A.353.html

  • 空間隱私權定義 在 Taiwan Startup Hub 新創基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7 15:00:09
    有 10 人按讚

    0513活動花絮-甚麼?你還沒訂閱嗎?訂閱經濟來囉!

    #講師何許人也?
    這次的講師是訂悅家的創辦人:王秋鎮(Michael)先生。
    Michael成立創業訂悅家的原因來自家中浴室一條破了洞的毛巾,他想,如果根據毛巾消耗的時間,每固定一段時間就能取得新毛巾替換,豈不是很方便?因此開催了訂閱家的誕生!
      

    #訂閱經濟是甚麼呢?
    訂閱經濟一詞來自Zuora的CEO左軒霆先生,他認為訂閱經濟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必須以顧客為中心,思考訂戶到底需要什麼?並提供訂戶當下所需要的產品與服務!
    而Michael也提到,過去在賣產品時主要都是以產品為導向,認為只要有好產品就能賣得好,但其實不然,由於消費意識的抬頭與社群軟體的普及,舊有的產品導向思維也有了轉變。
      

    #訂閱不就是訂訂些報章雜誌嗎?
    Michael認為的訂閱發展可以簡單分成三個脈絡:
    1. 訂閱1.0:由於當時取得報章雜誌的管道稀少,但人們又有這樣的需求,因此訂閱報章雜誌的消費型態也逐漸普及。
    2. 訂閱2.0:隨著使用權的崛起,付款方式的改變,我們所需求的訂閱服務也擴散到影音內容的訂閱,像是我們熟知的Netflix、YouTube等等。
    3. 訂閱3.0:付款方式越趨多元,實體商品的訂閱也逐漸普及。

    很多人家中一定會掛上幾幅畫作,作為空間擺設與營造環境氛圍,Michael看準這一點,與台北各個學校美術系的學生合作,在固定時間為訂戶提供畫作!Michael認為,其實有很多美術系學生的作品品質都很棒,因此透過彼此合作,提供了學生們露出的機會!而訂閱家除了畫作的訂閱外,毛巾、牙刷等居家用品也是訂悅的範疇唷!
      

    #如果也想發展訂閱機制該怎麼做?
    Michael認為必須思考幾個基本的先決條件!
    首先必須先建立一套扎實的「顧客關係管理」系統以確保訂戶體驗,
    第二點為鎖定明確的「目標市場(客群)」,選定目標後「描繪這些訂戶的消費歷程」,試著將其消費脈絡定義出來將能控制庫存與提供訂閱品的時機!
    最後為「選定工具」,由於訂閱也會涉及消費者個人資訊與隱私權的議題,因此選擇具有信用的合作夥伴以保護這些資料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訂閱服務面臨的挑戰
    運費上的控管、選擇合作的品項、市場沒有很大等議題都是訂閱制度下會遭遇的,也因此Michael提醒:必須思考如何從既有的商業模式下發展訂閱制,才有機會為既有的商業模式加入訂閱所帶來的甜頭!
      

    #小編想什麼
    這次透過Michael的分享,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訂閱經濟的定義與發展脈絡,學員們與Michael間的互動也非常熱烈,儘管在課程尾聲時遭遇了停電,但也止不住大家對於訂閱經濟的好奇!這就是新創基地『趨勢學』希望帶給各位的價值!希望可以藉由每月的課程為大家解析一項你不可不知的未來趨勢!

    最後小編想跟大家說點話,因應防疫措施,基地取消近期所有實體活動,未來我們也將視疫情而滾動式修正!
    提醒大家,疫情狀況嚴峻,要好好保護自己唷!非必要不要外出,若有外出也記得全程配戴口罩!😷
    相信我們能一起挺過這一次的危機,同島一命啦!
    希望能未來的月份裡,持續為大家帶來更多更棒的課程與活動,與各位相見!😇

  • 空間隱私權定義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20 18:01:28

    RANDONAUTICA
    恐怖遊戲實況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暗網? 陰謀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RVLpFkAKQ&list=PLGzW5EwcApFuqKoowMHS9v8W34vIPyrtk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深刻個人經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oa6Vs1qWc&list=PLglqLngY6gv4mm_doLUUJx4zq5KvLJ2VE


    在外國試驗恐怖Randonautica App能碰到什麼?
    會帶你到異度空間的靈異App
    會帶你到異度空間的靈異APP
    會帶你到異度空間的電話APP
    會帶你到異度空間的恐怖APP

    你相信世界有巧合嗎? 你在街上一日chait身而過的人有數百個, 是什麼能讓我們uw yue, ying sik, kauw gun?
    旅遊恐怖app ‘Randonautica’ 令到douyin那班leng jai在公園揭發一douy死人wuy tuy,
    Randonaut會信是宇宙萬物中的量子yun ling他們到那個地方.

    Randonautica跟Pokémon GO相似: 在現實世界進行探索任務. 唯一分別是你探索緊的那樣東西由你念力出發. 他們腦子又是想什麼的呢? 根據量子物理學, 電話app會吸收你腦粒子加上靈性學你用個app時的intention=你去到的最終目的地.

    ‘Randonautica’ 拿了你地址後會有3種不同分bo模式.

    ‘Attractor’ 模式: 會到量子點很擠迫的地方.
    ‘void’ 模式: 量子點極少的地方.
    ‘anomaly’ 模式, 如果你心裡面有強烈信念, 一些答案就會找到.

    網上有Randonaut用了這個app去到自己爺爺的fun mo. 而暗網仔今天要出街希望找到人生的意義.

    現在你聽到的聲音 , 6個ging點我已經去過. 當中lui ching不jook yi改變我一生, 但神奇地也有不可思議的地方.

    朋友
    (Say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love and belonging is #3. Quarantine has been hard and friendship has been difficult to maintain... finding friendship.)
    全名:暗網仔. 年齡: 27身高: 181cm. 職業: Youtuber.
    這是啊暗第一個被yun ling到的地點: 43.599747, -79.595291.
    所以啊暗食了一條蕉( 還放上IG!!!) 照了照鏡子make sure自己有Indiana jones的氣質就出門口.

    Yik情的關係令我想 ‘朋友’ 這個koy nim好多. 朋友’ 定義是: 要天天boon cheuy你身邊一定做不到, 所以只好在你生日時pooy你fung kwong一晚就是 ‘朋友’? 啊暗猜不到命運第一達帶他去的地方會是一dung 大ha. Google map確切的位置是大ha pong been的一po植物. 其實啊暗知道app指ling他發現的是一位拿著高爾夫球裝備, 剛剛做完運動的大約50多歲的白人男子. 他面dai笑yung, 好奇望著啊暗在sow yiw那po jik mut..
    那位大sook好快就上了友人的車離去. 啊暗回到車後承認自己不夠勇敢, 沒有真實地dap出第一步. 有時d friend可能就要你call一call佢
    但Randonautica怎會知道我在想什麼?

    (-found a guy playing golf. Smiled at me but was a bit hostile. I was too afraid to go make contact. Maybe that’s what life is like, friendships you have to reach out.)

    *use attractor.

    “It was my first time randonauting. So I just manifested seeing something red and the coordinates led me here...”

    性&食物
    (Physiological needs)
    *use void

    (Sex: the place is an isolated location, or a void. Their was a sign on the door of the place called ‘just shoot it!’ -a hockey club. Maybe the place is a good one to take a date for sex?)
    啊暗在想著性被帶到一些工廠背後一達地方. 調查後發現tit門上有 ‘just shoot it!’ 3個英文字. 可能這個地方不是尋找性的一個地方. 也許是帶人來 “just shoot it” 的一個地方.

    下一個神奇地啊暗想著食物後, 就帶了他去到平時喜歡食的Five guys burger的那一個soing cheung. 不是確切地點, 但啊暗實在太肚餓.

    iPhone等Apple產品有都市傳聞說會偷聽用戶的對話. 我第一個地點是有講過 ‘找朋友’ 這句說話, 之後也有講過 “找東西吃” 這句說話, 但我整程車根本沒有講過’five guys burger’ 這個地方名字. Randonautica會不會kuy用你部iPhone的Google map偷看我平時到開車到達最多的chan teng呢? 電話整天都跟身, 10足10跟jung器.
    Ping goh隱私權政策有提到 “we may collect and store details, including search queries. This information may be used to improve the relevancy of results provided by our searches”

    (Food was just food. Went to five guys and got some food. Even though it wasn’t directly at the place. It’s usually where I buy my food anyways.)


    工作
    (Safety needs)
    這裡, 這裡, 這裡...公園內的一大peen空地是啊暗要找 ‘工作’ 的地方. Randonautica能這麼短時間受歡迎起來因為他破壞城市人一般的jit juw帶你到平日不會去的地方.
    *use attractor
    (Park )
    (Video of girl witnessing someone getting shot)
    [破解] 影片中的女生發現一個恐怖案法現場然後bung kwooy. 但為什麼這不是一件好事呢? 有分sik Randonautica的網友用Despair-meme法juk段定Randonautica的最後結果. 如果在經歷跟自己日常生活變化時, 對世界多一份敏感是好事. 但如果整天看負面新聞, hoi怕改變, 可能就會好像這個女生, manifest 生活以外一些悲劇的發生.

    名氣
    (Esteem needs) (say this is something you truly want and you crave for. Extremely important to you.)
    *use anomaly
    (Someone’s house. So disappointing)
    這個是啊暗好想要的. 失望地只是一間屋的門口. 又是不敢去看看. 啊暗的想法是: 我相念不夠keung嗎?

    [真相]
    Randonautica創辦人表示app根據Fatum project去geen jo. Fatum project原本的用意研究我們每一個人以外有可能jook poong到的reality. 根據我們每一個人的lo chup, jap gwan, 人生ging lik, 條件及外在因素我們在生ming會到達的地方永遠ley不開那幾個.

    Sierpinski三角形是最好representation. 無論你在三角型任何一個點開始chong jo三角形, 也到不了一些blindspot. (好像我由細到大都經過的那座大樓) 那個行為由如到達另一個星球一樣.
    唯一是kauw randonautica ley hoi ‘static’s field’ 甚至影響你自己生命道路的那一條線.

    人生的意義
    (Self actualization)
    *use anomaly
    (Someone’s house again)
    人生的意義最終也是人家的屋子. 雖然我最後也是um yeen ley hoi但可能...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有些事你是suey yiw dap出第一步的. 即使你不是玩這個game的時候人生才會不停有duk po. 可能我就是要be reminded of 這個道理. 有不可思議的地方, 學到了新東西, 流了一些hon: a good summer day well spent.

    (Need to take the first step to change your life and change your pattern. So I will be trying new things. First is to wake up earlier.)

    (Last story: I used the app with a friend the next day...we ended up at a house with a pool. She said that although her intent was buying a present, in reality she wanted to swim. So we were suppose to knock on the door and ask the family if we could swim with them?)
    之後一天跟朋友再玩. 原本這位朋友想找一份生日禮物, 但我們到了一個wing chi. 因為原本他心底想著是yuw水. 而最尾...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