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空氣柱共鳴原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空氣柱共鳴原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空氣柱共鳴原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空氣柱共鳴原理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346的網紅河西羊的健聲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共鳴,是說的有點玄了!" 共鳴與呼吸是傳統發聲教學的兩大領域,基本上常被提到的共鳴有胸腔共鳴、口腔共鳴、鼻腔共鳴與頭腔共鳴。只是這些腔體的共鳴到底存不存在呢? 先給大家一個腔體共鳴的基本概念,腔體愈大,愈會反射提升低頻的泛音,像低音大提琴的共鳴箱就很巨大;腔體愈小就愈會共鳴到高頻的泛音,...

  • 空氣柱共鳴原理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5-11 08:24:33
    有 17 人按讚


    "共鳴,是說的有點玄了!"

    共鳴與呼吸是傳統發聲教學的兩大領域,基本上常被提到的共鳴有胸腔共鳴、口腔共鳴、鼻腔共鳴與頭腔共鳴。只是這些腔體的共鳴到底存不存在呢?

    先給大家一個腔體共鳴的基本概念,腔體愈大,愈會反射提升低頻的泛音,像低音大提琴的共鳴箱就很巨大;腔體愈小就愈會共鳴到高頻的泛音,像烏克麗麗聲音上高頻的泛音就多的多。

    好吧,先來檢視一下各腔體的空間。

    胸腔,存在,空間很大,提升的泛音約在500Hz以下。

    口腔,存在;鼻腔也存在,但聲音從聲帶出發,經過口腔也會直接進入鼻腔,兩者密不可分。

    頭腔,咦! 除非腦子有洞,否則頭部哪來的腔體空間來反射共鳴呢?

    好啦!真相是以腔體空間論,只有胸腔共鳴的500Hz以下,與由聲帶出發到口鼻的3000Hz,這是空氣柱原理,空氣柱愈長共鳴的泛音愈低,所以愈高大的人,高頻泛音的共鳴會比較低一些。

    所以,並沒有那麼多腔體共鳴的事,我甚至聽過七大共鳴腔理論,但以科學的泛音強化理論來看,那真的不是由那些被點名的腔體共鳴來的。

    那是什麼呢?很多人真實感受到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呀。

    好,其實真相是"母音共振峰"與"聲帶的厚薄"。

    為什麼我們聽的出一個人是發"o"還是"a",音高相同下也聽的出來,不是音高造成的哦。那是因為不同的母音有不同被強化的共振峰,這共振峰頻率不一樣,人腦就會分辨出是"a"還是"o"。

    "a"的母音共振峰850Hz與1610Hz,"o"則為360Hz與640Hz,如果在發聲時,口腔內部多一些"o"的型態,就會強化更多的低頻,使胸腔共鳴的能量愈強,同時人在做"o"的口型時,做的過一點就會壓迫聲帶,使聲帶推擠的較厚,也會是聲音的低頻泛音變多。

    但如果人的發聲中多些"e"的"i"的口型,則兩個音的第二母音共振峰都大約在2300與2400Hz,聲音就會更加亮響,也把本來就有的3000Hz共振峰給釋放出來。

    有點難懂嗎?好吧!看來我只能來首“沒那麼簡單”.......

  • 空氣柱共鳴原理 在 竹科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5-19 11:55:17
    有 35 人按讚


    宜蘭園區首件公共藝術「cycle-90∘時空」創作理念簡介
    創作者:
    松本薰藝術家,現年63歲,來自日本兵庫縣,西元1977年畢業于日本京都國際美術學院,創作資歷已有40年。
    空氣流動即產生風,風在大自然裡擔任著傳遞的角色,植物藉由風傳遞種子,種子邂逅合適的土地,落地深根,開花結果。風的無形難以被看見,但是能夠藉由五感和媒介感受到風的形態。世界各地的風,造就了不同風景,釀造了不同的氛圍。松本薰對“風”有一種很特殊的情感,他覺得風既奧妙且充滿韻味,也驅使他懷著無限的熱情致力創作風動藝術來捕捉萬種風情。

    作品創作理念:
    宜蘭園區至今仍舊保留下來部分日據時代的遺跡,如太平洋戰爭中神風特攻隊的南機場八角塔台,沒想到當時因戰爭而生的基地,現在居然成為產業研發與創新育成的中心,站在這個場域裡,物換星移似乎可以在眼前呈現,也讓人更加珍惜現今得來不易的和平。“過去”無法捨棄也無法忘記,歷史就是就樣默默地與這塊土地共存著,而現今宜蘭園區則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使命-「引領台灣的產業走向未來」。這裡有著強烈的歷史記憶,從紛亂的戰爭到和平,從過去走向了未來。日本與台灣之間擁有一段共同的記憶,瞭解彼此一路走來的艱辛和對和平的期許,這段超時空的轉變,激起藝術家松本薰深刻的感觸和創作想法。

    在開闊平坦的宜蘭園區裡,豎立著近10米高的作品,儘管顏色和外型非常低調,還是很難忽視它的存在。作品取名「時空」,強調過去和未來的對比與銜接性,作品的意象分成兩部份,一是代表銜接著土地歷史記憶的支柱部,另一是飛向未來的羽翼部。代表著“過去”的支柱部,也象徵著通往天空的機場跑道,且支柱上部也如同管制的塔台,在不鏽鋼支柱表面的處理上,為表現出戰爭的爪痕所帶來的創傷,特別以塗料製作出鏽鐵般的顏色效果。而代表著“未來”的羽翼部,使用鏡面加工的不鏽鋼製作,當羽翼隨風擺動的時候,像帶耀眼的光芒飛向未來,讓天地的顏色反映其中,呈現出飛舞在天地之間的姿態;也像是從跑道起飛的飛機,飛向世界的另一端。而羽翼的細部造型,源自於像世界發信的天線意象。藝術家希望藉由作品的構成要素,引導觀者透過想像,理解他想要表達的意涵,進而產生無法言喻的共鳴和情感。

    這塊土地從過去的歷史軌道行進至今,演化成研發的重要基地,然而創新的廣度需要過去的人文累積作為基礎,作品「時空」所要表達的意義即是如此。積極地飛向未來是宜蘭園區的使命,但是這塊土地的歷史記憶就如同無形的臍帶緊緊相連著,過去或許不堪回首確值得深思,站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思考過去,珍惜現在,創造共有的未來。因此,豎立在這充滿歷史意義之土地上的「時空」這件作品,就如同宜蘭園區的主體縮影,帶著高科技的質感,遵循著科學的原理運作著,帶領著台灣飛向璀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