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劉育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活動已結束,謝謝大家) 【贈書活動】 子良出書了,和他的先生! 當 遠流粉絲團 行銷企劃告知我這則書訊,並且邀請我撰寫推薦文時,那股內心的喜悅真難言喻。一方面,是感動--從事平權運動何等辛苦,可總是有很多很多人持續走在這條路上,吾道不孤的感覺,真好;另一方面,是狂樂--嘿嘿,這本《兩個爸爸》...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印度神童 #阿南德 #吠陀占星術 最近講得多太多娛樂八卦, 不如我哋玩一玩嘅話題 因為已經過咗新丑年立春, 我想我嘅youtube頻道更加多樣化 呢條影片我會介紹嘅就係最近喺網上瘋傳嘅一位占星師印度神童阿南德(Abhigya Anand) 佢嘅預言最近喺網上瘋傳。印度神童阿南德14歲已取得...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的推薦目錄
- 關於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田科宇-籃球田教練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Peace And Yummy 和平與美味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劉育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17 03:54:38
《#星際效應》不去否定事物的可能性 (9.4/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星際效應》是一部美國科幻電影,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劇情講述由於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地球上農作物難以種...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田科宇-籃球田教練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9-21 14:35:20
如果你支持田教練的話,請幫我多按讚、留言、公開分享這篇文,謝謝你們,愛你們唷~ 很感謝高師大國文系的朋友主動幫我撰寫這份介紹文,讓大家可以更有系統的認識我! 以下是內容: 田科宇,出生於新竹縣新埔鎮的鄉下地方,從小喜歡運動,家境清寒,高中時為了省學費隻身一人前往苗栗讀書,就讀苗栗農工職業學校生...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Peace And Yummy 和平與美味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09 17:44:02
想當太空人嗎?🪐先練習吃素吧!因為NASA的「空中花園🌻veggie」只有菜!🥬 ༄ 談到純素紀錄片《The Game Changers(茹素的力量)》,素食者肯定對這部紀錄片都很熟悉!(疑?你是例外嗎?趕快去找來看個三遍!😆保證你熱血沸騰呀!🔥) 這部片最近在 美國太空總署甘乃迪太空中心(NASA...
-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2-05 21:15:11#印度神童 #阿南德 #吠陀占星術
最近講得多太多娛樂八卦, 不如我哋玩一玩嘅話題
因為已經過咗新丑年立春, 我想我嘅youtube頻道更加多樣化
呢條影片我會介紹嘅就係最近喺網上瘋傳嘅一位占星師印度神童阿南德(Abhigya Anand)
佢嘅預言最近喺網上瘋傳。印度神童阿南德14歲已取得碩士學位,精通6種語言,阿南德生于2006年。佢嘅父親係一位軟件工程師,媽媽係一位時裝設計師,曾經住過喺加拿大幾年,跟住回流返印度,阿南德从7岁起学习梵语。8岁起每天早上花半小时背诵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四节经文。10岁起开始接触并学习占星。14岁的阿南德还获得了草药微生物学——「阿育吠陀微生物学」(Ayurveda-Microbiology)研究生的文凭。阿南德现正攻读印度占星学院PhD-博士學位,专业是「金融占星学」(Financial Astrology)。
在阿育吠陀Ayurved a-Microbiology中,同樣認為五元素幫助構建了我們的身體,
土元素 | 構建了骨骼,骨骼的堅實和力量來源於土元素;
水元素 | 構建了肌肉和肌肉的運動;
火元素 | 構建了骨骼,神經系統。飢餓與口渴源自火元素,當火元素強烈,我們將感到饑渴;
風元素 | 促成所有四肢和身體的運動,內部器官的運動和代謝運行。擴張和擠壓也源自風元素;
空元素 | 構建了我們心意的慾望、憤怒、佔有、迷戀、恐懼等情緒;
阿南德(Abighya Anand)在2019年8月预言11月将有大灾难爆发,如今新冠状病毒,COVID-19全球大流行,病毒将在全球蔓延,全球紧张局势将加剧,正應驗咗佢嘅预言,非常之精准。
之前佢啲新聞大家都有聽過 ,早幾日佢就預咗 將會喺 2021年的2月10日是个更可怕的时间节点,这一天会出现六星连珠,太阳、月亮、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将连成一条直线。在这一天,经济可能全面崩溃。
阿南德还强调,与瘟疫相比,饥荒和经济是更加严重的灾难。政府或者是个人应该提前做出准备。而这一切,阿南德认为是上天对人的一种严重的警示,如果不改过,饥荒与战争或者是大灾难会摧毁人类。
2月10號呢而家好近啫 ,究竟會唔會好似2008年雷曼咁樣嘅金融海嘯觸發全球呢 , 到時大家就可以拭目以待啦,
我除咗對佢個預言有興趣之外,我對佢個人以致佢所用嘅預測工具,更加感到興趣,原來佢係用印度占星術(Jyotish astrology)又稱之為「吠陀占星術」(Vedic Astrology),係一個發源於古印度的占星術系統。
佢通过使用占星术,正确地预测了黄金和白银的价格以及其他的股市經濟病毒流行等等嘅活动。
阿南德主要根据火星将与土星和木星相合,而月亮和行星拉胡(Rahu)也将相合。在印度占星术中,拉胡是九大主要的天体之一,被描述为引起日食的“影子实体”,是流星之王。
所以佢所講將會喺 2021年的2月10日是个更可怕的时间节点,这一天会出现六星连珠,太阳、月亮、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将连成一条直线。在这一天,经济可能全面崩溃。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因为在占星术中,火星、土星和木星被认为是最强大的行星,因为它们都位于太阳系的外圈。因此,当它们全部对齐时,它们在地球上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
佢所運用嘅預測方式,就係所謂「吠陀占星學」(VedicAstrology),或稱「古印度占星學」(AncientHinduAstrology),是指印度民族的傳統占星學。“吠陀星學”在研究方面,主要強調個人命運裡的事態:比如是研究個人的名譽、運氣和財富等,而只有百分之五會提及個性和心理。印度古代占星术的起源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喺呢一樣係同西方嘅占星術有最大嘅分別 .西方嘅占星術最主要係好似星座咁樣分析每一個星座嘅性格同埋心理 .
【印度占星學特色】
˙奠基於吠陀文化,隱含「梵我不二」哲思與神思觀點,即係我哋中國嘅天人合一
˙預測事件、論斷時事為其精髓
˙採用恆星黃道
˙分宮圖:輔助判斷命主健康、財富、父母、婚姻等人生事項
˙行星組合:論斷命主先天格局
˙大運系統:預測命主人生各階段運勢
早期的天文觀察也許粗略,但隨著時代推演,變得越來越精密,甚至引進數理技巧、球面天文學;而上述活動所需預知的曆表編製方法,也更加精確。這種發展歷程,涉及了星象徵兆、氣候、地震、洪水、災變等占星預言,甚至其他神靈媒介、物候徵兆的預示,種類繁多。在占星學方面,為了爭取先機,或進行擇日,或解答心理疑惑,或以卜卦尋找失物,或論及命主生活境況和一生大運流年,也都有不同解讀方式。印度占星學將這些活動分門別類,以利區分。印度占星學可以分為三大類及六大支:
三大類 :
1. Ganita:天文學與占星學的計算。
2. Samhita:本集。日昝(盞)的觀測,包含徵兆、氣象、農作物的嗰年是否豐收、地震、洪水、大量人口的財富變化、經濟循環、房屋建築、流星及所有的自然現象。
3. Hora:命盤的解釋。
其中「Ganita」攸關天文學,如球面天文學、天文觀測記錄、行星位置的計算、順行、逆行、停滯、比太陽先出或後入、星體的顏色與大小、恆星位置等所有天文活動,尤其是與占星學有關的部分。
「Samhita」精細的處理自然現象的徵兆(Nimitta)。
「Hora」針對用事時刻、地點製作天宫圖(Horoscope),包括本命(Jataka)、擇日(Muhurta)和卜卦(Prasna)
六大分支 :
1. Gola:球面天文學,直接觀測天文現象與記錄。
2. Ganita:天文學與占星學的計算。
3. Jataka:本命占星學。
4 Prasna:卜卦占星學,就尋問事項解答,不用本命天宮圖的內容。
5. Muhurta:選擇吉祥的天象時刻從事活動。
6. Nimitta:徵兆的解釋。
六大分支其實就是三大類的細分。喺應用方面亦都可以配合六大學科,衍生出世運占星學(MundaneAstrology)
--主要研究日蝕、行星會合、新月等天體現象,以它們的發生時間來推測一個國家或社會可能發生的現象。 流年預測(AnnualForecast)--用來預測天氣和農作物的收成前景,視乎行星橫跨天空的現象來斷定來年的吉凶。
本命占星學(GenethliacalorNatalAstrology)--此種占星學是“吠陀占星學”的最重要部份,以個人出生的那一刻和地點來推算嗰個人嘅命運,強調的是出生時的浮升點(Lagna)、行星的格局以及其相位。[注:浮升點(Lagna),洋人稱為“上升點”(Ascendant),若撇開其度數不論,只論其所在之星座,則是洋人一般所稱的“上升星座”RisingSign)。]
過運(TransitSystem/Gochara)--主要研究行星橫跨先天星圖時,與之形成之相位及關係,來推算某短暫時期的運勢和發生事件。
時局占星學(HorarySystem)--以當事人問事的一刻來起出一張星圖,從而去問事情的吉凶,與中國的奇門遁甲和大六壬等術數的概念相近。
擇吉占星學(ElectionalSystem)--用以選擇一個良辰吉日,開張做生意、簽署合約、結婚和見工面試等。由於星體在一個選定時間的位置和狀態對個人活動有重大影響,所以這個學科的基本原則,是以開始進行某種活動的一刻,來決定行星與浮升點在天空的相對位置,以它們之間的互涉關係,從而選定一個良辰吉日。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占星學家在前五個學科中,均以浮升點和行星在某一刻的位置來推算命運。而擇吉占星學則不然,它與其他五個學科不同,認為行星的位置和相位可以保障一個人的成功,提供了我們選擇吉時的自由。
學業力及轉化
吠陀占星學建立在兩項基礎原則之上:
1、我們都擁有永恆不朽的靈魂----在梵文(古代印度佛教經典語言)中被稱為”atmas”,(英語單詞“原子”-atom-即源自於此)。一個”atmas”是組成永恆而神聖生命的極限微小顆粒。以此而言,我們的靈魂無法逝去或被扼殺,因為它們來自於另一個非物質的世界。然而即使我們的靈魂永恆不朽,我們仍需親臨這個物質世界。換句話說,我們是體驗人類經歷的靈魂,而非感受精神體驗的人類。
2、世間萬物都遵循因果定律。這意味著“每一個作用力都會產生一個同等的反作用力”。當你把這兩條真理合二為一,所得到的結果就叫“業力”。業力的根源為“kri”,代表“行為”。所以我們靈魂在物質世界內的所作所為都會依據物理定律產生反作用力—它們並不是某種懲罰,而是長時間積累起來的因果關係的科學規律。古印度吠陀占星學是靈魂與自然界定律的結合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掌握了我們所做的一切。它的神秘之處就在於由自然界引發的反作用力不會立刻被體現出來。是在長時間後才會發生在你我身上,即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言不報,時刻未到”。
這種思想引發了“輪回”的概念:永恆的靈魂將會不斷地轉換自己的凡身,一世又一世,並且每一個新的肉體都延續承載者前世過往的因果迴圈。形象地去理解,就是將你的自由意志比喻成聚集自己所有想法、言論和行為的財產投資。吠陀理念基於--無論你身在何處,自然界的內部體統會將你的全部“投資”轉化成為相應的回報。即使你換了新的肉身,大自然仍知該如何找到你並與你“續約”。
想像一下,在人生的終結之際,肉體死亡之後,你被聖靈帶到了“所用業力庫”裡,他們將會審計你的“業力帳戶“,計算你用了多少”業力幣“,然後通過複雜數學統計來算出你將被賦予的下一個凡身。你會被指定父母、家庭和兄弟姐妹,然後又成為了凡間中新的生命。而未回報或發生作用的業力,亦或是前生靈魂帶來的因果影響,將會被轉至新的生命,即凡身之上,仿佛我們出生時都拎著無形的業力行囊。
這就是“星座”的邏輯原理。星座是你出生時所在地(準確經度與緯度位置之上)的天空表像形態。在行星與恒星的位置背後隱藏著能夠揭露伴隨每個靈魂的因果秘密的圖表。吠陀占星學的星盤是一張照片---新生靈魂“(業力)投資檔案”的快照。因為星盤由光線格局組成,所以吠陀占星學也稱為“周諦士”,即研究出生時刻天空中光線格局的藝術。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il.com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4-03 16:54:58本集主題:「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介紹
訪問主編:區肇威
內容簡介:
台灣視角,兩強衝突,無法置身事外的一場戰事
被歷史遺忘,唯一以台灣為戰場的重大戰役
台北空襲不是全貌,只是這場戰役的一部份
美軍對台實施轟炸行動長達10個月
本書喚起民眾對台灣航空決戰的完整記憶
日本因戰勝而佔領台灣,也因戰敗而撤出台灣。期間,由於日本人的銳意經營建設,台灣不但成為圖南飛石、南進基地,本身也變成不沉航空母艦,屏衛著南方戰略物資回運日本的海上交通線,也是日本絕對國防圈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論從經略、政略或戰略角度來看台灣,它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太平洋戰爭末期的台灣航空決戰,驗證了寶島戰略價值的不可取代性。
由於對外勢力的擴張,台灣全島因此而要塞化、軍事化。太平洋戰爭期間,雖然台灣並沒有成為美日雙方島嶼爭奪戰的焦點,但是居於遠東戰略要津地位之台灣,仍然躲不開兵燹,慘遭連續十個月的狂轟濫炸。
台灣的戰略價值,凸顯了它在戰爭中的角色,但也因此帶給無辜百姓血腥的殺戮和家園破碎的結局。
在南太平洋節節敗退的日本,戰線已經來到「絕對國防圈」內。作為日本一方的台灣,當美國準備實施接近本土的最後階段作戰時,在登陸與否規劃中,一度被美軍作為必須要考慮的目標。這也就是「堤路行動」發想的背景。即使美軍明知要付出慘重的傷亡,還是擬定了登陸攻奪台澎的作戰計畫,因為台灣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一旦佔領了台灣,盟軍不但絞殺了日本戰略物資自南洋的回運,還可利用現成密如蛛網的飛機場,作為轟炸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設備完整的港灣泊地,更可作為揮軍直取日本的跳板。
台灣航空戰期間,美日雙方共出擊7,317架次,損耗851架,是太平洋戰爭全期規模最大、兵力最密集、損耗最多的航空作戰。然而,雙方都沒有一本完整的著作把這段歷史給說明清楚。
當戰爭的腳步越接近台灣,美軍對台灣的報復性攻擊更是密集度更是到了極限,美機幾乎天天從菲律賓出發襲台。各種空中攻擊手段都派上用場,戰禍從台灣頭到台灣尾,機場、港口、廠房、交通要津無一倖免。子彈、炸彈下不分日人、台人,空襲警報發布下,人人均要走避保命。台灣民眾也就成為美日雙方交戰下的犧牲者。
作者簡介:鍾堅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曾多次在新聞媒體及報章雜誌論述軍事戰略戰術,並有多篇專書及論文出刊發表,為知名的軍事評論家。
軍事著作包括《台灣航空決戰》、《驚濤駭浪中戰備航行》、《爆心零時》;譯作有《越戰空騎之旅》。(皆麥田出版)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7-03 14:34:12[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劉育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活動已結束,謝謝大家)
【贈書活動】
子良出書了,和他的先生!
當 遠流粉絲團 行銷企劃告知我這則書訊,並且邀請我撰寫推薦文時,那股內心的喜悅真難言喻。一方面,是感動--從事平權運動何等辛苦,可總是有很多很多人持續走在這條路上,吾道不孤的感覺,真好;另一方面,是狂樂--嘿嘿,這本《兩個爸爸》,不就恰好跟我之前出版的《我有兩個媽媽》遙相呼應嗎?(甜笑)
恭喜,同時感謝 陳子良、陳海思鐸和愷樂,用他們一家三口的故事,為這個世界平添更多美麗色彩。
❤️🧡💛贈書活動💚💙💜
1. 寫下一段鼓勵打氣的話,給兩個爸爸&愷樂
2. 標籤兩位朋友
3. 公開分享此貼文
4. 截止時間:6/1(二)22:00
我會抽出三位朋友,由出版社寄贈《兩個爸爸》給您們。
*《兩個爸爸》購書連結
博客來 https://reurl.cc/OXdG5v
誠 品 https://reurl.cc/DvaaYm
金石堂 https://reurl.cc/8yQ0Dg
momo https://reurl.cc/E2kkWv
🏳🌈🏳🌈🏳🌈小豪老師推薦文🏳🌈🏳🌈🏳🌈
#同志家庭最真實的悲歡成長
從獨自一人的住居,到兩人天地,再到三口之家;歷經「非法婚禮」、紐約市「居家伴侶」、紐澤西州「市民結合」,到最後於紐約州合法完成「同志婚姻」;從自我認同、雙人磨合,到悅納孩子的性向認同……每一步走來,陳子良和陳海思鐸所遭受的苦難折磨,從文字上讀來,若沒有類似經驗,可能僅止於讚佩其勇氣如此強大,但實際上的驚心動魄,真讓人不禁直冒問號:為何只因性傾向不同於主流,成家之路便如此漫漫無盡?
終究是個尚未真正性別平權的世界。
只能繼續奮鬥,懷著一股浪漫卻搆得著邊際的想像,去改變這個世界。感謝陳子良和陳海思鐸持續走在平權路上,以這本《兩個爸爸》承先啟後,加入寧靜革命般的出版戰隊,帶著我們看見同志家庭最真實的悲歡與成長。
🏳🌈🏳🌈🏳🌈感動推薦🏳🌈🏳🌈🏳🌈
尤美女(人權律師、前立法委員)
王大維(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助理教授兼社區諮商中心主任)
呂欣潔(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執行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祁家威(同志平權運動者)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同志文學史》作者)
徐志雲(精神科醫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張歆祐(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助理教授兼任健康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許佑生(作家)
郭媽媽(同志父母愛心協會召集人)
楊巧玲(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趙淑珠(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婚姻與家族治療碩士班教授)
劉育豪(高雄市港和國小教師、高雄市性別公民行動協會理事長)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羅毓嘉(詩人)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家務是「妳」一個人的事?良好的家務分工是可以提升家庭生活品質、增進家人間的幸福和諧的,讓我們聽聽唐仙梅教授教大家怎麼做!
【家務性別平等vs家務分工】
講師: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唐先梅教授
家務是誰的責任:
在現今的社會風氣之下,如果家中環境十分髒亂,大多數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太太沒把家裡整理好,鮮少人會覺得是老公或其他家人的責任。因此太太常常會將保持家裡整潔的壓力自己扛下,但這股壓力或許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太太因為傳統社會中性別刻版角色的框架讓自己去承受,所以可透過教育改變我們的態度與想法,很多事情將會豁然開朗。
子女參與家務分工的和諧方法:
嬰兒潮世代經歷了台灣經濟起飛與科技的進步,雖然多經歷過生活上的不足,但這個階段的人多半是認真工作,也見證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其中家庭觀念的改變即是其一,對於離婚、晚婚、性別、擇偶條件和家務分工的看法也隨著社會價值的改變而有不同。現代家庭雖然仍以女性擔負絕大多數的家務工作,但男性的參與的確比過去多。但對於子女的家務參與來說,是我們為人家長需要努力之處。如果父母親任何事都幫小孩完成,孩子將無法具有獨自生活的能力,但是若要孩子做卻又常常形成親子間的衝突。
事實上,只要了解親子間對家務參與的立場不同,就可輕易的解決此衝突。由於大部分父母要求小孩做家事的原因,是希望能訓練他們擁有責任感並能獨立生活,因此常會告知小孩有哪些地方做不好,並要改進;但以孩子做家事的觀點,是在分擔父母的辛勞,因此當子女在分擔父母的家務勞務後,所期待的是父母的稱讚與感謝,但立場不同的父母親卻是指點做不好之處,這使子女進而排斥家務的分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完家務後,先對他們感謝的說:「有你們真好!」或誇獎他們,之後再告知可以改進的地方,子女更能接受父母的教導。
家庭主婦(夫)的壓力:
家庭具有工作和休閒兩種特質,早期社會與學術界都從男性的觀點,認為家庭是休息之處所,所以家庭的事就被視為是屬於休閒事務。這對家庭主婦在家裡辛苦照顧小孩、伺候公婆、處理各種家務來說,若被他人認為是在家休息,這是無法接受的。此外,現在社會也有越來越多家庭主夫的出現,但以傳統的觀念認為男生就是和工作劃上連結時,這些男性就容易會遭受親友的負面批評,事實上對這些男性來說也是不公平的。有時候女主外、男主內或許是對某些家庭來說是更好的安排,且男性在家務方面也不一定做得比女性差,重要的是家庭成員彼此的支持與肯定。
傳統社會認為子女的養育只要母親,不需要父親,事實上父親在家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影響孩子的成長、角色的學習,更會影響女兒未來對象的選擇。因此現代的社會應更重視父親的角色,也就是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此外,隨著社會變遷,現在社會男性與女性都兼具了工作與家務的功能,扮演越多角色雖會有越多的壓力,但也會有更多的資源,反而是只有單一角色的家庭主婦有更大的壓力,因為一直待在同一個場合,較難去釋放壓力,這也是家庭主婦、主夫較辛苦的一面。
至於家務工作的內容是什麼,常會聽到有人說:家務是洗衣、煮飯、帶孩子;有人則說家務是在家裡面所有的事;還有人說家務就是和家人有關的事,但不管家務的內容是什麼,最重要的是所有家人一起分擔家務。家務雖然是每日的工作,能讓家庭像樣品屋一樣乾淨又整齊,但樣品屋所缺少的就是「人味」,家人之間的關係、連結才是家庭的價值所在,是家庭最重要的核心,最後,希望各位因家務工作而更幸福,而非因家務工作起衝突。
(全篇完)
#108年度全國婦女知能研習課程
#家務分工
#家務是誰的責任
----------------------------------------
更多課程資訊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www.lilac.org.tw/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紫丁香獲得衛福部社家署補助,將在11月6日、13日、20日舉辦「婦女培力up」系列課程,邀請專家學者教授健康、理財、兩性平權職場與家庭、社區參與與公益等各種層面的知能,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陳淑珠理事長表示,希望藉此讓女性朋友學習多元的生活新知、兼顧家庭、職場平衡的方法,成為樂活新女性。!
11月6日的課程將由靜宜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賴紅汝、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教授唐先梅、振興醫院專科護理師魏倩雯護理博士,分享職場平權、家事分工與女性自我健康保健等主題。
11月13日邀請金車文教基金會曾清芸總幹事分享參與社區及社會公益行動的經驗、群益投顧蔡明彥董事長講授女性家庭理財與自己投資理財方式。
11月20日邀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張菁芬分享女性參與社區服務的心得,課程多元充實。
系列課程完全免費,歡迎粉絲朋友們報名參加。相關訊息可電洽:02-27320386分機201陳秘書、206李秘書。或上紫丁香網站:https://www.lilac.org.tw/
線上報名:
https://forms.gle/cXNeYuvGFuCdFam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