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稔粵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稔粵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稔粵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稔粵音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粵語課◎林薇晨 當年的粵語課 我們坐在課堂上諦聽遙遠的香港 教師的方框眼鏡偶爾反光 映照出九龍塘的模樣 當教師說:三碗半牛腩飯一百碟 粵語九聲也會色香味俱全 . 我們練習將口形撐開 開出一朵一朵洋紫荊花 吸引語言的飛鳥前來 從那漂浮於海上的香港 小鳥略微呢喃 偶爾拍著自由的翅膀離開 粵語偶爾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黃大仙祠,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廟宇,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8,000平方米,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管理。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釋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該建築被列作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同時是香港第...

  • 稔粵音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13 23:00:31
    有 1,765 人按讚

    粵語課◎林薇晨
      
    當年的粵語課
    我們坐在課堂上諦聽遙遠的香港
    教師的方框眼鏡偶爾反光
    映照出九龍塘的模樣
    當教師說:三碗半牛腩飯一百碟
    粵語九聲也會色香味俱全

    我們練習將口形撐開
    開出一朵一朵洋紫荊花
    吸引語言的飛鳥前來
    從那漂浮於海上的香港
    小鳥略微呢喃
    偶爾拍著自由的翅膀離開
    粵語偶爾離開我們又回來
    每次銜著一點香港

    香港有時很近很近
    近到就在耳朵裡哼一首歌
    陳奕迅、王菲、張國榮、藍奕邦、my little airport
    在過於心酸的青春的深夜裡
    那些男男女女以粵語陪伴需要電台的人

    可是香港有時又很遠很遠
    遠到只是一則新聞頭條
    彷彿彼岸的命運將不會降臨在我島
    報社的相機拍到那些抗議與傷痕
    說粵語的香港人以粵語指控、求告、呼籲
    我們能夠說些什麼?
    (我們能夠幫忙他們說些什麼?)
    (我們能夠幫忙我們說些什麼?)
    社會是一間七嘴八舌的教室
    緘默如何能夠等於美德

    然而在現實的粵語課上
    嘴唇業已衰敗成枯枝
    語言只是停棲在枝椏上的鳥兒
    歛著理應蓬勃的羽翼
    唱不起來
    飛不起來
    飛起來的只有橡膠子彈、催淚瓦斯、胡椒噴霧
    只有嘩嘩然的水柱
    灑成漫天滂沱大雨
    因為有些時候
    雨傘也難以抵禦時代的沖擊

    當年的粵語課
    我們坐在課堂上努力聽講
    聽完整個春天與夏天
    最後學到的東西或許不多
    唯有一件事情難忘
    當教師說:學習語言的第一件事情
    記得發出你的聲音
    --
     
    ◎作者介紹:
       
    林薇晨,1992年生於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士、傳播碩士,《人間福報》副刊專欄「日常速寫」作者。散文入選二魚文化《2016飲食文選》、《2017飲食文選》。作品散見於報章雜誌與部落格「某某的絮絮」(https://rabbited.exblog.jp/)。
     
    --
     
    ◎小編一尾賞析:
       
    這首詩為今年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三獎,從學習粵語發想,抒發對於香港反送中事件關懷。首先我們可以從香港人的母語粵語開始說起,九七回歸後香港政府對外施行「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中文、英文書寫,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口語。2008年香港政府推出《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2018年香港教育局文件上說香港人的母語不是粵語而引發爭議,香港粵語之於香港人的身分自然也不在話下,而粵語和普通話之間的權力關係一直是香港社會不斷爭論的問題。
      
    回到這首詩。學習一個語言,我們時常是在一個母語的環境裡學習外語,使用外語的地方通常離自己遙遠。首段為我們構築了學習粵語的場景,敘事者對於不熟悉的粵語產生了陌生的浪漫,因而老師眼裡的反光「映照出九龍塘的模樣」,學習粵語聲調的口訣「三碗半牛腩飯一百碟」也變成對於香港美食的遐想。
      
    學語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開口言說,因而作者在詩中使用口說的意象貫穿於詩中各段。「我們練習將口形撐開」,如飛鳥似的敘事者如飛鳥似的飛抵香港,好像口中說著粵語就離香港近了些,當你的語言退步時「粵語偶爾離開我們又回來」,粵語的來來去去就像「從那漂浮於海上的香港」人的命運,移民來港學習粵語,移民離港放棄粵語。
      
    那遠和近,對於香港的既熟稔又陌生似乎就是台灣人面對香港時的寫照。八、九零年代以來香港的娛樂產業影響整個華語圈,電台裡時不時會聽到一首「陳奕迅、王菲、張國榮、藍奕邦、my little airport」,香港的流行文化早就是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那遠,就像是幾個月以來許多關心香港的人,心中的無能為力。於此,詩的敘事開始轉向,敘事者道出那於運動中的缺席所導致的無力感,彼岸發生的一切傳到台灣也「遠到只是一則新聞頭條」。「然而在現實的粵語課上」,語言不像是翩翩起舞的飛鳥,不再起飛,「飛起來的只有橡膠子彈、催淚瓦斯、胡椒噴霧/只有嘩嘩然的水柱/灑成漫天滂沱大雨」。
      
    當這些畫面不斷的被播送,事情不斷的發生,敘事者問自己:「我們能夠說些什麼?/(我們能夠幫忙他們說些什麼?)/(我們能夠幫忙我們說些什麼?)」每當衝突發生的那刻,守在電腦前看《立場新聞》的直播時,我們都會這樣問著自己。道德感驅使的義憤填膺總使許多人在夜晚裡不斷失眠,因為當「雨傘也難以抵禦時代的沖擊」,那遙遠的香港是多麼令彼岸的台灣人感到無力。
      
    這首詩到了末段,從粵語課老師言行的敘事與首段相互映照。我們在學習的歷程裡,課堂的知識有時早已忘記,但會記得那些老師溢於言表的教誨。詩末老師說:「學習語言的第一件事情/記得發出你的聲音」,從學習語言要多發聲引申為為自己所在乎的事情發生,這就如同《問誰未發聲》歌詞的第一句所寫的:「試問誰還未發聲/都捨我其誰衛我城」,因為同在極權下的人們沒有人能幸免於難。一人力小,但眾志成城。
      
    反送中運動至今已經五個月了,昨天香港警察進入多所香港大學進行暴力鎮壓,其中香港中文大學二號橋的衝突最為嚴重,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成員裡有許多仍在大學就讀、任教,甚至有成員也是中文大學的校友,我們無不感到憤慨,卻又感到無力。然而,我們仍有許多事情能做,如持續轉發香港的消息讓更多人知道、連署與參與聲援活動,還有如果你身邊有香港朋友請多多關心他們、給予他們支持,這幾個月對他們來說一定倍感煎熬。最後,照顧好自己,為我們即將迎來的那一戰準備。
     
    #香港 #反送中 #粵語課 #林榮三文學獎 #香港中文大學
    --
    美術設計:全糖
    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校景

  • 稔粵音 在 Wong Yat Ho 黃溢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2-28 17:37:59
    有 15 人按讚


    即管睇下我有幾亂嚟
    今晚9點,77台香港開電視

    https://www.facebook.com/177168103171388/posts/217515332469998/

    網上直播:
    http://www.hkopentv.com/#/live

    今晚9點 《外人自己人》
    第9集內容簡介:
    法國芬蘭混血兒Micah三歲就跟屋企人移民嚟香港,佢為咗學好中文,就入讀稔樹灣樹春學校。今集Micah重遊舊地,勾起咗唔少快樂回憶,但可惜校舍已經荒廢咗好多年,難免有啲唏噓。而從事音樂創作同舞台劇演員嘅Micah對於粵劇特別有興趣,所以今集佢會同主持人黃溢濠去請教正印花旦謝曉瑩,學下粵劇唱腔同做手嘅技巧。
    #香港開電視 #HKOpenTV #外人自己人
    ---
    想重溫上集智利仔Lucas同香港嘅緣份?
    網站重溫: https://goo.gl/QhpXxq
    Google Play 下載: https://goo.gl/AAQoUj
    iPhone App Store 下載: https://goo.gl/BwmhNx

  • 稔粵音 在 喬靖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3-03-22 12:37:37
    有 10 人按讚


    屬於我阿哥家姐那一輩的「開P時代」。 文章好看。

    香港年輕人開PARTY(以下簡稱“開P”)其實源於


    60年代。 我記得我大哥中學後期已經去PARTY,
    但那是校內的活動,主要是為了節慶如聖誕節,或者


    是個別情況 (如因為奪得李後主的詩詞朗誦比賽冠軍
    的慶功PARTY)。 其實自六十年代末開始,社會風
    氣逐漸開放,不再標籤開P為“飛仔行為” 。香港


    政府於67年暴動之後, 也在ト公碼頭搞了個“年輕人
    新潮舞會”的活動,證明主流社會也理解年輕人需要
    屬於自己的社交活動來宣洩青春。


    我的開P經驗跟大部分的同齡的朋友相若,去P的黃
    金歲月是唸中學的年代。 那時候有個同班女同學的

    家境較為富裕(她家住傳統豪宅區列提頓道),加上她
    的父母思想較為寬容,開通,所以一年下來,我們總

    有三幾次上她家開P,而時間一般都是暑假. 很多
    人都以為開P的旺季在聖誕節,那其實是錯覺 。聖
    誕節當然是開P的好時光,但大都只集中在聖誕節前


    後的三幾天,但暑假“悠悠長”,我們擁有足夠餘暇,隨意安排開P的時間。



    開P有開P的戰衣,70年代最型的開P裝束為:上
    罩5吋關刀領,燈籠袖窄身恤衫,下穿高腰,8粒褲
    鈕,34吋腳喇叭褲,再腳踏3吋高跟鬆糕鞋,哈哈,


    殺死人吧! 你若仍然無法想象這個造型,可以翻看
    70年代無線的“溫拿狂想曲”; 溫拿五虎的衣著即為
    當年最“YEAH”的示範作。 要如此穿著出街當然


    很難過父母那關 (事實上我開P也沒有穿得如此高
    調),我通常是去街時穿得較為簡樸一點,然後在外面

    才換上“戰衣”去開P。 當然回家前要換回“正當
    衣服”才成。 至於戰衣則寄存在一些比較“前衛”
    的同學和朋友的家中,有需要時便上他們的家換衫。


    開P當然不是“話開就開”的,事前還是要做些準備
    和佈置的工作。 首先是要用報紙遮住玻璃窗,以及
    用顏色玻璃色紙包住光管,來營造一些迷幻色彩的效
    果。 為什麼要用報紙遮住玻璃窗? 因為“家庭


    P”大多是在中午舉行(趁家長外出和上班),中午日
    照太強,與開P的氣氛相悖,所以要用報紙遮擋陽光,
    使室內的光線昏暗朦朧。 此外HOST(即舞會的主


    持人, 通常是屋主)亦需準備一些飲料和食品,以便
    中場休息時“補充體力”。 飲料一般是不加酒精的
    雜果賓治,其做法是買一大桶果汁,再加上三幾倍的
    清水便成。 食品方面大多數是卷蛋和核桃蛋糕,更
    “豪”一點的,會以煙肉腸仔,鹵水雞翼,春卷仔等
    奉客,但這種情況甚為罕見。



    開P的必需裝備當然要數音響設備。 7、80年代還
    沒有CD,播音樂仍是要用唱盤播唱碟,若HOST家
    中沒有HI-FI,便得向擁有HI-FI的朋友借。 我中
    三時買了人生的第一套HI-FI,自此便惹來無窮的麻
    煩 (朋友開P時經常問我借HI-FI)。 那年代的


    HI-FI絕不迷你,計開一個唱盤,一個擴音器, 兩個喇
    叭,其總重量加起來“閒閒地”3、40磅,不要忘記
    還有一大袋唱碟,所以每次朋友開P來借機,我都是
    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答允。 事實上我的擴音器即在

    一次搬運過程中一個不小心,被人從高處摔下而壯烈


    犧牲,這個意外讓我心痛了好一陣子。
    正式開P了,一般來說先要指定一個人打碟(今天的
    說法是DJ). 打碟人不需要什麼資格,當然最好是
    熟悉歐西流行曲(那時候沒有人播國語和粵語歌),另


    外他亦需要十分“識做”, 如何識做下文再作分曉。
    傳統上PARTY的坐位分配是男女分坐兩邊,音樂起
    時男孩子便起身走向女方請女孩子跳舞(其做法是微
    彎腰,然後向對方伸手,說”MAY I?”),通常女方很


    少會拒絕男方的邀請,除非女方已有男孩同來(很可
    能是她男朋友),但當中也有例外的情況. 我的女同
    學中有個檸檬皇后,她是逢PARTY必到,但永遠不

    肯落場跳舞,我們男同學都很清楚,不會“以身試
    法”,但街外人不明就裏,便經常“中招”。


    若問我7、80年代的PARTY跳什麼舞,坦白說我並
    不太清楚,一般來說舞會的前半段打碟人都會播快
    歌,包括AGO-GO,TWIST,偶然間會來幾隻慢一

    點的三步,CHA-CHA,FOX等。然而這些需要特別
    教授才懂得跳的社交舞,對大部分人來說都過於深
    奧,以致不得不坐在那裏做漢武帝(“看舞帝”)。



    按一般程序,舞會進行了大概個半至兩個小時後即會
    來個中場休息。 中場休息有兩個作用;一是真正的
    休息,讓大夥兒吃點東西補充體力,但更重要的是中


    場休息時會開燈,那末男孩子便可以看清楚女孩子們
    的樣貌,從而鎖定目標。 哈哈,我便聽說過有些對
    自己樣貌沒有信心的女孩子為了怕“見光死”,在中

    場休息前離去, 有些則躲在洗手間,待下半場開始時
    才“重出江湖”, 事實是否如此則有待考證。


    下半場是舞會的戲肉,男孩子既然在中場休息時已瞄
    準目標,下半場當然會集中邀請自己心儀的對象跳



    舞,而高潮則會在LAST FVE(最後五隻舞)出現
    每當打碟人宣佈將會播出最後五首歌(亦即說最後五
    隻舞)後,男孩子們便會如狼似虎的沖向自己喜歡的


    女孩子面前邀她共舞。 為何如此?因為根據不成文
    的規定,LAST FIVE的音樂是不間斷的,亦即說只要
    男孩子在LAST FIVE時能成功邀到其心儀的女孩子


    共舞,即意味在他有五隻舞的時間霸佔著她。 更有
    甚者LAST FIVE將全是慢四的歌曲,如


    REFLECTION OF MY LIFE, YOUR SONG, LAST
    WALTZ, FIRST OF MAY, MY SENTIMENTAL
    FRIEND, RAINY DAYS AND MONDAY等殺死人的
    慢歌,而最後的一隻則肯定是BEATLES 的HEY

    JUDE,無他,貪其夠長氣,最後LA LA LA, LA LA LA
    LA , HEY JUDE都“JUDE”足三幾分鐘(首歌全長
    8分幾鐘),夠時間你去攞女孩子的電話號碼(注意:

    是家裏的電話號碼,不是手機。 之後你能否成功約
    到女孩子去街,還得要過她父母那一關)。



    除了“住家P”外,我也曾去過外面的“P場”。 所
    謂“P場”其實是有些人將個別單位(可以是住宅,

    也可以是商業甚至是工業大廈)租予PARTY的攪手
    攪PARTY。 去這些PARTY要付入場費的,其費用
    按地點而定,大概在20-30元之譜,我去過最貴的

    PARTY門票收費50元,收費如此貴,除了地方較高
    尚外(我記得那是在尖沙咀山林道一幢商業大廈內),


    食物也較名貴(計有沙律,雞脾,三文治,西餅以及
    滲酒賓治)。 回頭說“P場”PARTY,由於是在陌
    生的地方開PARTY,人生路不熟,加上參加者又不

    全是朋友,情況遠較“住家P”複雜。 我記得有一
    年的聖誕節有個同學在土瓜灣租了個住宅單位攪
    PARTY,並找我幫手。 他的如意算盤是一半“自己

    友”, 一半售賣門票,以門票的收入來抵銷開支。 我
    一看是土瓜灣,心中便涼了一截,但看在同學份上,
    勉為其難的應承了他。 當日我做苦力般將音響器材

    和唱碟又車又船的運過海,再幫他佈置場地,擾攘了
    大半天,終於完成所有準備工夫,人也陸續入場. 正
    當一切尚算順利之際,門外忽然傳來一陣燥動聲,原

    來有班“飛型青年”硬要入來“一齊玩”,先不說他
    們沒有買票,即使他們願意買票入場,我們也不敢讓
    他們進來。 如是者雙方僵持了近半個鐘,HOST(即
    我的同學)口震震的向對方拋了句什麼“四海是一
    家,兄弟需同心”的詩,哈,說也奇怪,對方竟被他


    “拋窒”,悻悻然地離去。 我們捏了一把汗之餘,
    也不敢繼續玩下去,如此一個攪得我汗流浹背的
    PARTY便落得個草草收場的下場。

    若問我印象最深的PARTY,那非GRADUATION
    BALL(畢業舞會)莫屬。 中學畢業那年,不知是哪
    個攪手的建議,要在中環富麗華酒店舉行畢業舞會。


    我們知道後內心是即喜且憂的,喜的是可以在酒店開
    舞會,那氣氛和情調肯定是與別不同,憂的是在酒店


    攪BALL,費用當然甚為昂貴。 最後不知道是否因
    為攪手與酒店當事人稔熟,我們每人“只需”付150
    元的入場費(包酒水及輕盈晚餐,當然也包括整晚使


    用全個宴會廳的權利)。 我還記得主辦單位特別聲明
    要遵守嚴格的DRESS CODE,男的需著西裝打呔,
    女的則需要穿長裙出席。 那天晚上的詳細情況我已
    不大記得,但情景卻至今仍歷歷在目; 畢業舞會彷彿


    是我從少年進入成年的祭禮,踏進宴會廳,看著平日
    穿得隨便的男女同學今天都衣履筆挺,說話不期然的

    莊重起來 ( 平日的話題不外乎去哪兒看電影,或者那
    間女校的學生漂亮,今天談的都是往哪兒升學,選什
    麼學科等)。 整個晚上我只跳了幾隻舞,更多時間我

    是沉澱在一種莫可名狀的依依不捨的感覺中. 是
    的,中學階段將隨著舞會正式結束,而我將會面對一
    個不可預知的將來;當打碟人宣佈LAST ONE(最後
    一首歌/一支舞)時,我坐在那裏,呆呆的看著舞池中

    同學們輕擁著跳慢四,心底不經意輕輕的向他、她們
    說:再會!

  • 稔粵音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2-18 18:33:55

    黃大仙祠,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廟宇,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8,000平方米,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管理。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釋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該建築被列作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同時是香港第一家獲香港政府批准舉辦道教儀式婚禮及簽發結婚證書的道教廟宇。在嗇色園的「五行」建築佈局中,照壁屬「土」格局。照壁於1938年興建,為水泥建的重簷藍綠琉璃瓦頂建築物,照壁上刻有「朝佛」、「清靈寶洞」乩筆及四邊的對聯。座落於「照壁」之後,是該園供奉佛教「燃燈聖佛」的殿堂。1933年初建,經1961、1974、1993、2007年重修,「亭」的建築外貌,四周以八支紅柱襯托,與其他的小殿堂連成一線,乃五行的「火」格局。新近2010年初於亭外的四周走廊加放了佛教「四大護法」的瓷器神像,使盂香亭顯得格外的神聖莊嚴。1897年間,梁仁庵聯同友好在廣東番禺扶乩遣興,偶然得到黃初平(黃大仙)降乩教導「普世勸善」,自此就成為黃大仙的信仰者,奉黃大仙為仙師,入道成為道侶,獲賜道號「傳道」。根據史料,1898年農曆八月廿三日,即黃大仙的寶誕,菩山道侶就開乩請求擇地建觀,普救百姓,在黃大仙「同意及指引」下,廣東第一間供奉黃大仙的祠觀,在翌年農曆的五、六月間,在廣州花埭(花地,位於芳村)落成。當時據說,只有梁仁庵道長能得到仙佛的感應,使箕筆移動和辨認沙上的箕字,所以成為普濟壇的主持。清末民初時期,黃大仙祠成為廣州著名宗教勝地,吸引廣州及珠江三角洲等善信到來參拜。梁仁庵後得黃大仙乩示,指廣州必有動亂,於是在1901年返回故鄉廣東省南海縣西樵山稔岡村,再成立「普慶」壇,並出錢出力,該祠約在1903年竣工。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政府,在破舊立新、徹底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下,廣州市內許多廟宇寺觀都遭受破壞,普濟壇的廣州黃大仙祠亦不例外。由於中國政局動盪,社會穩定受到威脅,梁氏返回南海故鄉,但得黃大仙降乩指示「此地不宜久留,必須向南遷移」 。1915年,梁仁庵道長父子兩人,攜帶黃大仙畫像至香港繼續弘道,並在1921年於九龍竹園村創立普宜壇(嗇色園)。黃大仙信仰自此在香港有蓬勃的發展,甚至傳播至東南亞及美加等一帶。而廣州黃大仙祠普濟壇在1919年就被國民政府充公,改建為孤兒院。梁仁庵到香港後,先在乍畏街及大笪地開壇闡教,再於灣仔大道東設壇安奉黃大仙師及開設藥店,兩年後該處被火燒毀,又把壇遷移往灣仔海傍東。其後於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梁仁庵道長 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1921年8月,嗇色園正式成立,負責管理祠廟。黃大仙祠建成之初,原為私人道場,只供道侶及家屬入內參拜。後來參拜善信漸多,及至1934年,園方礙於當時的廟宇條例及租地批約所限,不能再讓民眾入內,後經當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周峻年向華民政務司請准,才特許於每年正月初一開放讓善信入內參拜。至1956年8月21日,黃大仙祠才正式獲政府批准全面開放予善信參拜。黃大仙祠共佔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九龍壁等,各具建築特色,祠內的牌坊亦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除個別建築物顯現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特色外,祠內建築又按左龍右鳳、五行屬性而興建,令整座建築群組更見特色。黃大仙祠於2010年5月被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太歲元辰殿」於2011年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全殿分為前廳及主殿,整體設計融合中國傳統道教及現代色彩,主殿橫額由國學大師饒宗頤親題。殿內設有眾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太歲及六十元辰,並提供電子感應「上表」祈福系統及LED星象天幕,入場費為100港元,65歲或以上長者及傷殘人士半價。此外,殿內提供「上表」服務,由道士代為「攝太歲」,收費300港元,完成「上表」後,善信所屬的太歲的頭頂上會放出煙霞及射出紅光。祠方稍後會再將善信的上表燒予太歲。其他工程包括新建的藥王殿、財神殿、王靈官殿等三個殿宇及擴建福德祠。黃大仙祠內亦新置了月老銅像,以應不同善信的需要。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