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稍縱即逝典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稍縱即逝典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稍縱即逝典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稍縱即逝典故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銀碗盛雪(序詩) ◎林燿德 I 在心靈空間中我流逝的身姿都 圓寂成一只銀質的碗 盛滿語言如雪 使兆億光年的宇宙都浴遍光 看那碗中雪 都是文明都是愛 都是我無畏的揀擇。絕對榮耀 壓縮 在剎那間相對的永恆裡 流溢著詭譎與歧義 ...

稍縱即逝典故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1:54:06

銀碗盛雪(序詩) ◎林燿德 I 在心靈空間中我流逝的身姿都 圓寂成一只銀質的碗 盛滿語言如雪 使兆億光年的宇宙都浴遍光 看那碗中雪 都是文明都是愛 都是我無畏的揀擇。絕對榮耀 壓縮 在剎那間相對的永恆裡 流溢著詭譎與歧義 ...

稍縱即逝典故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1:39

向遠古◎楊牧 是從來沒有一個音符 如此綽約,可是默默無聲 也許你本屬於遠古的韻律 曾經翩翩飛於多爭執的年代 一朝厭倦了宮商嘈切,決心逸去 隱入被遺忘的樂府— 潔白綽約,你是崑山之玉 直到李憑中國彈箜篌 鳳凰驚叫,乃悠悠醒來 不行兮夷猶 等候著 而那已經是石破天驚的第九世紀了 秋雨逗落在紛紛大...

  • 稍縱即逝典故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0 21:00:26
    有 118 人按讚

    銀碗盛雪(序詩) ◎林燿德
     
      I
    在心靈空間中我流逝的身姿都
        圓寂成一只銀質的碗
           盛滿語言如雪
     使兆億光年的宇宙都浴遍光
    看那碗中雪
    都是文明都是愛
    都是我無畏的揀擇。絕對榮耀
               壓縮
       在剎那間相對的永恆裡
         流溢著詭譎與歧義
     
      II
    銀的雪白
    雪的銀白
    霎時
    幻滅

    當銀的雪白氧化成硫的黝闇
    當雪的銀白融解為水的透明
    黝闇便疊入宇宙漆黑的景深
    透明便涮亮銀河高熱的軌道         
     
     
    *編按:本詩收錄在《銀碗盛雪》詩集中,原詩名僅標為〈序詩〉。
    -
     
    ◎作者簡介
     
    林燿德(1962-1996)。著有小說《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大東區》、《大日如來》、《時間龍》、《惡地形》,詩集《銀碗盛雪》、《都市終端機》、《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都市之甍》、《一九九○》、《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散文集《迷宮零件》、《鋼鐵蝴蝶》、《非常的日常》、《一座城市的身世》,評論集《一九四九以後》、《重組的星空》等七部,並曾編輯《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等多部。
     
    -
     
    ◎小編柄富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林燿德第一本詩集《銀碗盛雪》的序詩,可以看作林燿德對自己早期作品(1982~1986)的一個總結。「銀碗盛雪」是中國禪宗的典故,比較複雜需要解釋一下。此語出自巴陵禪師,是巴陵對其導師(雲門禪師)稟告所悟之法,他說「如何是提婆宗?銀碗裡盛雪」;在此之前,馬祖禪師也曾為《楞嚴經》中「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註解說:「凡有言句,是提婆宗」。
     
    「提婆宗」本指的是提婆禪師,提婆初見其導師,龍樹禪師時,投一針在盛滿水的缽中,不發一語,而取得了龍樹的印證;卻在馬祖禪師的註解裡,成為「言句」的代稱,意思是即使不落言詮,「投針入缽」的示現終究是與言句相同的,終究同樣不等於所悟之境。因此「如何是提婆宗?銀碗裡盛雪」,一部分表達的是名相、言句裡有真實義,名相言句卻不等於真實義的思辯過程。
     
    化用此義,林燿德取「銀碗盛雪」為詩集名,比喻要留下這些詩句來承載意義的困難:銀碗稀罕難得,白雪稍縱即融,兩者相接何其艱難可貴;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林燿德取了這個名字,是因為他有信心去完成這份困難的表達。
     
    在形式上,這首序詩也表現了由上而下的,雪花旋落在銀盆裡的圖像。他要以所有「流逝的身姿」,去「圓寂成一只銀質的碗」,以這樣的努力來盛滿那些稍縱即逝的,如雪的語言。詩人有如此野心,要以這銀碗盛雪的光芒,「使兆億光年的宇宙都浴遍光」。更進一步他去界定這些語言的雪是「文明」,是「愛」,並且都是他「無畏的揀擇」。他相信這個接下詩句的瞬間,能夠永恆地被留下,並且(詩人以正面肯定的語氣說,)流溢著詭譎與歧義。
     
    他相信詩句有歧義,會氧化會溶解,會隨時空背景改易,但這彼此消融的過程(銀的雪白/雪的銀白),或許就是那份錯解、誤會,重新體驗的過程,能夠讓宇宙、世界變得更深刻。「銀的雪白氧化成硫的黝闇」,「黝闇便疊入宇宙漆黑的景深」,「當雪的銀白融解成水的透明」,「透明便涮亮銀河高熱的軌道」,也許講的正是對於這份困難的表達,他所抱持的熱切希望和期許。
     
     
    -
     
    美術設計:佳郁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8/20210820.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奇怪 #林燿德 #銀碗盛雪

  • 稍縱即逝典故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25 21:00:28
    有 185 人按讚

    向遠古◎楊牧
     
    是從來沒有一個音符
    如此綽約,可是默默無聲
    也許你本屬於遠古的韻律
    曾經翩翩飛於多爭執的年代
    一朝厭倦了宮商嘈切,決心逸去
    隱入被遺忘的樂府—
    潔白綽約,你是崑山之玉
    直到李憑中國彈箜篌
    鳳凰驚叫,乃悠悠醒來
    不行兮夷猶
    等候著
     
    而那已經是石破天驚的第九世紀了
    秋雨逗落在紛紛大朝代的末葉
    你像音符一樣醒來,輕輕吟哦
    羞澀地溫習著遠古的韻律
    歌聲浮在洗亮的樹葉上
    飄飄閃爍的心事:歷史
    是一頁再生的新譜
     
    等候著,破碎的光影在現代
    聚合,我聽到一首無滯無礙的歌
    走入我上邪無絕衰的樂府
    為我的壓卷詩定音
    向遠古
     
    --
     
    詩人許嘉瑋賞析:
      
      「向遠古」此題目無疑拈出具備方向性,且可供想像的時間縱深。從字面來看,遠古的「遠」可為形容詞,意謂久遠的古代。此說固無疑義。然而讀者也不妨將之理解動詞——「遠離」之意,說明時間從不停留,我們所立足的當下持續成為歷史,於是遠古成為動態且持續進行中的「過程」。因此,這首詩蘊藏一個龐大的探問:如何抵抗時間。
      
      無論誰充滿眷戀地頻繁朝向時間回顧,興亡成敗皆屬陳跡,又有什麼留下呢?有的,詩人提醒我們面向過往,同時也承繼接受日益綿延的文明積累,能否被官能感受,經典如何被記憶銘刻,還看後世接受者的迎拒。循此,楊牧以轉瞬即逝的聲音作為開篇首句:
      
    是從來沒有一個音符
    如此綽約,可是默默無聲

    此寫法策略性地讓無限濃縮在稍縱即逝的音符裡,看似近乎「大音希聲」,實則有意凸顯歷史有情,人類有感。
      
      大音希聲典出《道德經》所謂「聽之不聞名曰希」,本用以說明大道非人力所能理解聽聞。楊牧以綽約和無聲並置,從古典翻轉出新意。綽約有柔弱優美之意,並非真的無聲,否則何來第三句「也許你本屬於遠古的韻律」。當能感的人們對聲音聽而聞之,自然能避免聽之不聞的情況出現。在此前提下理解,當有助讀者更全面掌握向遠古的「向」字,有著主體的積極選擇與判斷。
      
      聲音本即時間的藝術,氣息之流行貫穿,溝通內在感受(心事)與外在時空(歷史),甚至可說所有音符都是二者的錯身交響。楊牧在詩中塑造一個「你」,讓「你」化作接受敘事的對象,隨詩行的推進參與詩境的起伏變化,反覆強化人在歷史塑造的重要性。「你」既是音符,屬於遠古時間的一部份,也是擁有清脆本質的崑山玉,為中國九世紀(唐代)聽聞箜篌被彈奏才悠悠醒來的聽聞者。儘管沒有直接說明,然而透過睡與醒,歷史與再生,默然與彈奏,時間屢屢在張力的互動中成就意義。
      
      循此,「你」自然也是現代光影,是一首歌,是楊牧為個人心緒與時間座標的歷史定位。當詩作提及的「你」走入「我」無絕衰的樂府,心事與歷史便不侷限於楊牧自身,而是詩人積極邀請讀者成為眾多音符之一。正如同他閱讀樂府、李賀詩,感受並想像箜篌與吟哦聲,必須有「你」,才能為現代詩壓卷,並讓沒有滯礙的韻律起伏在逐漸流逝的歷史長河裡,為這首作品壓卷定音。
      
      藉古典來盱衡現代,暗示當下時空乃奠基於前人基礎的坦率自剖。詩中主要運用李賀〈李憑箜篌引〉的典故,如「潔白綽約,你是崑山之玉/直到李憑中國彈箜篌/鳳凰驚叫,乃悠悠醒來」引自「崑山玉碎鳳凰叫」;「而那已經是石破天驚的第九世紀了/秋雨逗落在紛紛大朝代的末葉」則聚合拆分自「石破天驚逗秋雨」。原作的聲音改變了呈現方式,楊牧溫習古典並加以轉化的痕跡,歷歷可辨。
      
      若我們理解用典是一種參與歷史的方式,則楊牧正如同他所塑造的「你」一般,一方面溫習前人作品,一方面嘗試推陳出新,讓歷史與經典再生。至於音符是否逸去、被遺忘,是否再三等候,端賴能接受、理解的「你」何時出現。簡言之,樂府詩、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乃至於楊牧的現代詩歌,乃至後世讀者對楊牧作品的評斷定位,都不妨視為綽約韻律整體的一部份。於是我們終於理解,詩人為抵抗時間提出具體可行的方式:書寫,並等待知音。故向遠古既是探索內在,也朝向無窮遠的過往邁步前進。
     
    ---
    美術設計:�李昱賢
    攝影來源:�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人文歷史 #向遠古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許嘉瑋

  • 稍縱即逝典故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0 21:00:00
    有 89 人按讚

    角落裡一雙眼睛正好斜望你: 敘事詩作的鏡頭運用──以詩集《光隱於塵》為例 ◎韓祺疇

      

    一、前言

    日常的題材不會使詩歌變得平庸,只要把平淡的場景加以調度,不難挖掘其中藏匿的詩意,香港詩人周漢輝於2018年出版第二本詩集的《光隱於塵》,正是作出這樣的美學嘗試,光與塵的互相隱現,便是詩與日常的藏顯。《光》獲得2020年文藝復興純文學類大獎,此前周漢輝已屢獲港台的文學大奬1,2014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2018年代表香港參與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評論人鄭政恆形容:「毫無疑問,他是我輩中,最出色的詩人之一。(所謂我輩,指七八十年代之間出生)」2。截止本文撰寫的2021年1月,有關《光隱於塵》的書評不多,論者多以其單首(或三至四首)作品作為評論對象,計有鄭政恆〈我與你:香港詩人周漢輝〉3、吳美筠〈複調與多重視角的生死相聚──評周漢輝〈禮儀〉〉4、鍾國強的〈結束與開始,天上與人間──讀周漢輝〈阿們〉〉5和〈茶與水,那些消逝中的光影──讀周漢輝〈姑姑〉兼及中年的詩〉6;或把周漢輝放置在同代作者中,指出他有異同輩人的寫法與關懷面向,例如《聲韻詩刊》第34-35期的「香港青年詩人專輯」收錄了鄭政恆〈香港詩人的個性〉7、關天林〈十八羅漢,各自證果:「香港青年詩人專輯」引論〉8、余文翰〈詩意的承擔──略觀香港青年詩人寫作〉9,都特別點出周漢輝詩中鏡頭技巧的自覺運用,和對基層生活、宗教主題的發掘。

    礙於篇幅,本文雖以《光隱於塵》作為評論對象,但主要挑選其中〈迴轉〉、〈無傷〉和〈阿門〉三首,分述其中不同的鏡頭技法,繼而說明這些寫法如何呈現詩集的概念,構成其「光隱於塵」的詩學概念。

      

    二、香港敘事詩的承接與革新

    1994出版的《十人詩選》中,也斯在序文裏陳述「生活化」的定義,希望在當時「政治主導的壯麗言辭」與「堆砌典故的偉大文本想像」兩種主流之間,書寫非政治化的個人日常生活10。此後成為了本土詩歌一個重要論述。如果循敘事詩的傳統往上回溯,則有1969年古蒼梧、戴天主持「創建學院詩作坊」,他們反對超現實主義,強調明朗的詩句、口語,影響李國威、關淮遠、鍾玲玲、癌石 (張國毅)、關夢南、李家昇等學員11,1970年代中關夢南、葉輝等人創辦《秋螢詩刊》,幾度停刊又復辦,周漢輝正是從《秋螢》中成長的詩人。但與他的前行者不同,周漢輝雖然重視日常情味,但在《光隱於塵》裏更展示對敘事技法的自覺摸索,於前代香港詩人的作品中少見。周漢輝詩作的敘事和關注面向也多向電影取材,如他曾在訪問中自道:「我很喜歡侯孝賢導演曾說到的『藝術就是距離』。以往我傾向熱情投入、充滿能量,自從轉寫平實的寫法後,便覺得距離很有用,距離令你看很更清楚。」12

    但必須提出,敘事詩只是香港詩歌的傳統之一,與周漢輝生於同一年代的詩人,例如關天林《空氣辛勞》對字辭的尖銳摸索、陳子謙《豐饒的陰影》擅以時政入詩、羅樂敏《而又彷彿》透過山海思索哲理,儘管詩風相異,都對香港詩歌各有開拓承繼,其中風貌可參考吳耀宗所編的《香港新詩80後22家》。

      

    三、文本分析:詩作裏的鏡頭技法

    (一、)蒙太奇:〈迴轉〉13

    詩作講述在老人院工作的「你」是單親媽媽,但這所安老院卻會把老人安置在天台上,赤身露體地洗澡,事情被揭發後,安老院倒閉,「你」因而失業。〈迴轉〉一詩密度甚高,幾個場景包括「與女兒在壽司店」、「在安老院工作」、「在教會崇拜吃聖餐」,反覆轉換但不散焦,靠住食物來凝聚 「你」一生的盼望與苦難:「你再喝/一口熱茶,從前日子歷歷流過/是你來為苦難命名,婚變,失業/迫遷,誕女,杯中霎餘風暴與閃電」。

    詩作的蒙太奇場所轉換,共有五處,除了運用視覺上物件的重疊,也借用宗教典故作嫁接。以下舉其中兩例,說明其場所跳接以及連結兩處畫面的媒介:

    1. 「軍艦壽司航去,你喝一口熱茶/杯中霎餘風暴與閃電──擱下」(壽司店)跳接到下句的「杯子筷子,純熟戴起手套口罩/一列老人早脫光衣褲,向你蠕進」(老人院),借放下餐具這一動作進行轉換,運用視覺作重疊;

    2. 「生活在門牆以外,而安老院/明天開始停業整頓。最後晚餐/(…)/眾口吃掉簾邊日暈,霉牆上/聖母塑像合掌中漸暗了臉色──」(老人院)跳接到「當光復照,她轉換姿勢和神情身形豐滿起來,懷抱著聖嬰」(教會)。此處的嫁接較為複雜,從老人院結業前吃的最後的頓晚餐,轉接到教會為紀念《聖經》中最後晚餐的事跡,所舉辦聚餐;同時在畫面呈現上,借老人院的聖母像與另一教會聖堂的塑像作為參照物,讓時空轉換,所以聖母塑像才會「轉換姿勢和神情」,因為在畫面漸暗與陽光復照之間,詩行所述的時空已經改變。

    由此回看詩題〈迴轉〉,既指涉迴轉壽司,也是「你」人生之迴轉,為老人喂食、洗澡。其後糞污排泄物、糊狀飯菜、肥美的三文魚、聖母塑像等景物,不斷在詩作中交替,像是人世繁盛與虛弱的兩面,被作者翻來覆去,驟現在眼前。〈迴轉〉一作厚實,用詞極其濃縮,如:「朽軀」、「緩嚼」、「接啃」,加上畫面短促嫁接,營造獨特的敘事語感,與一般強調通暢易明的敘事詩,大為不同。其中一大分別,是因為周漢輝的作品雖多有真實藍本,亦以生活細節架構故事,但敘事涵接卻以想象力居多。若要勉強類比,就彷似記錄片與電影,周漢輝的詩作像後者,即便走寫實風格,也免不了營造情節。因而這種手法雖有其魅力,也並非無往不利,像何福仁評〈守山人〉一作,形容〈守〉雖是好詩,收結卻「過於戲劇性」,並指周漢輝的作品「美中不足的是,稍嫌意象繁密,像搖得很厲害的鏡頭,反令焦點模糊起來」14。另外,〈迴轉〉在場景的嫁接上,多使用破折號,雖意在提醒讀者,不致在層層轉移中失焦,但未免有濫用之嫌,令行句變得累贅囉嗦。

    (二、)倒向回轉鏡頭:〈無傷〉15

    〈無傷〉一作中,詩人把一宗樹木倒塌事件,以倒向鏡頭的方式呈現,回溯「你」在意外前的種種。把詩作的倒向時序弄清後,整首作品與現實事件的時序對應就變成:

    現實中事件時序先後,1為最早,括號內為詩句對應的現實事件

    5.(你死後,街燈熄滅,下了一場雨)

    細雨後街燈亮起,你

    也醒來,向光點了點頭

    4. (你受了重傷,胸骨從皮肉露出,流血不止,在呼喚中失去呼吸──打呵欠、打噴嚏指涉呼氣和吸氣)

    可以把胸骨塞回皮肉下了

    打呵欠止血,打噴嚏吹掉傷痕

    3. (第二件塌樹意外發生,你被塌樹壓倒)

    而樹未倒下來,你下班再路過

    停住:想看幾片又一年的落葉

    卻見葉子飛回枝頭,你仍守著崗位

    代替在此受傷的同事:昨天也有塌樹

    2.(第一件塌樹意外發生,原本看守此處的保安受了傷,工人們以電鋸鋸去樹枝,清理現場,之後下了一場雨,你代替同事看守塌樹處崗位)

    工人們收拾電鋸,斷樹們一一接合自己

    那麼雨水是朝天灌溉的,陽光是收成

    而你正坐在管理處,面對噪音投訴

    有時勸解,有時只好同怨

    1.(你待業在家,後找到一份保安工作)

    像當保安前,待業時你總是

    清早躺著聽鄰居鑽牆、敲鑿

    以此概念重讀詩作,就能發現「可以把胸骨塞回皮肉下了/打呵欠止血,打噴嚏吹掉傷痕」「工人們收拾電鋸,斷樹們一一接合自己/那麼雨水是朝天灌溉的,陽光是收成」,其實是極為高超的敘事手法,詩人把倒播的鏡頭畫面,描寫得不動聲色,令讀者誤以為是正常的物理活動,即便是「可以把胸骨塞回皮肉下了」,也只不過是超現實的寫法。但在詩作的結尾揭盎回轉鏡頭的概念後,前事種種就翻轉成新的景像。而詩題「無傷」,既是指把鏡頭倒播,一切意外就不曾發生,也判批城市的冷漠,在一單樹木倒塌意外後,工人們清理現場,彷彿一切無礙,然而過了不久又再次有同類意外,釀成致命死傷。〈無傷〉一作寫死亡,但筆調克制,倒轉鏡頭的寫法也拉遠了讀者與事件的距離,但仍見其中的悲憫與控訴,不落俗套,避開了周漢輝詩作中偶有累贅之嫌的缺點。



    (三、)空鏡頭:〈阿門〉

    空鏡頭是周漢輝詩作時有的手法,透過定鏡,任由事物演化,展示他對人間種種不動聲色的觀望。鍾國強評〈阿門〉16的空鏡頭運用,有以下說法,值得參考:

    周漢輝顯然喜用鏡頭的切換來表達言外之意:向逝者―─親人、甚或至親的人(詩裡沒有明言,但如依〈姑姑〉的脈絡觀之,當可如是理解)―─道別,「你」卻沒把焦點完全放在「儀式」和「靈柩」上,而是一再「分心」:先是「凝看天花板漏滲水滴」,繼而「偷看靈柩旁的一朵水花起起滅滅」。這種貌似與逝者「疏離」的述寫,一如詩的開首寫「你」位於「末座」的「距離」,都是一種正言若反的手法:親人離世觸發的思緒與記憶、死別傷懷與往生寄盼之間的容隙,在在需要一種空間化了的時間來消化。此所以兩個穿插其間的空鏡頭,是緩慢的、悄靜的「水滴漏滲」;是「一朵水花起起滅滅」,而不是「一朵朵水花起起滅滅」。」

    空鏡頭當有借物喻情、引發聯想的作用。「一朵水花起起滅滅」,自然聯想到時間之流上的人之生死。這隱喻其實稍欠新意,但配合全詩的生(嬰孩/嬰兒車)―死(靈柩/輸送帶)、開―關、昇―降等一系列關連喻象,亦能恰切地起呼應作用。17

    生死議題重大而沉重,借用水滴這樣微細而輕盈的意象,不是平靜過後的舉重若輕,而是把悲痛藏得更深遂。空鏡頭在〈阿門〉作裏支撐起整首詩作,主題與技法的鋪展互相補充,但仍需提出在一些作品中,空鏡頭的出現未能起到點睛之效,反覺刻意,例如〈大尾督環保行〉寫作者帶年幼學生郊遊,敘事結構相對顯淺,以景托情,借人事流露情意,但結尾的「天空飄過第一朵雲」18,無論是營造氣氛還是連結主題,都未如〈阿門〉般引人深思,或可再斟酌。

      

    四、結語

    《光隱於塵》的大部分作品都以「你」作為第二人稱敍事,時刻與人物保持距離,但作者對「你」的生活全盤掌握,亦間有俯瞰/遠景觀察的視角,令這種第二人稱敍事已幾近是全知的上帝角度,同時又提醒我們其實對人物的遭遇無能為力。周漢輝的詩作從不避人間險惡,甚至詩中所述一宗慘劇的餘悸猶在,另一層艱苦又再掩至;然而他的作品也並非賣弄悲情,人世的苦況恆常,但暗地裏總會存有盼望。書名《光隱於塵》叫我們相信在蒙塵的世界裏,光明才是本質,但我更喜歡「只有大暗生自微光」(〈山海十四行〉)的形容,就像〈阿門〉的結尾:「雜物圍堆起一棵鳳凰木/花燄借外光點燃你的瞳仁」,平常的事態也有其光芒,縱使這「點燃」其實是呼應前文裏,輸送帶盡頭火化靈柩的烈燄。絶望與希望互為表裏,我們在日常裏思考死亡和生存,更貼合詩中的種種人事。

      

    參考資料:

    1包括青年文學獎首獎、秋螢新人詩獎、城市文學創作獎首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首獎、大學文學獎首獎、中文文學創作獎首獎、聯合報宗教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等。

    2周漢輝,《光隱於塵》(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9),頁162至169。

    3同上註。

    4同上註,頁154至161。

    5同上註,頁148至153。

    6同上註,頁142至147。

    7宋子江編,《聲韻詩刊》(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7年4月第35期),頁7至8。

    8同上註,頁20至25。

    9同上註,頁9至13。

    10王家琪,〈本土詩觀的角力史──從七十年代說起〉(香港:《字花》,2016年第五十九期)。

    11杜家祁,〈現代主義、明朗化與國族認同 ── 香港六十年代末「創建學院詩作坊」之詩人

    與詩風〉(香港:文學論衡第18-19期,2011)。

    12黃柏熹訪,〈凝望城市的「沉默」人物——訪詩人周漢輝〉(香港:《虛詞.無形》,2019年

    11月),網站:https://p-articles.com/heteroglossia/1108.html。

    13周漢輝,《光隱於塵》(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9),頁39。

    14關夢南編,《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作品集2017》(香港:白綠出版社,2018年)。

    15同註13,頁34。

    16同上註,頁138。

    17鍾國強,〈結束與開始,天上與人間──讀周漢輝〈阿們〉〉,周漢輝,《光隱於塵》(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9),頁150。

    18同註13,頁50。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0.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周漢輝 #光隱於塵 #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