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科技部博士後2021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科技部博士後2021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科技部博士後2021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科技部博士後2021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竹科大小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技部政風主管一行蒞臨新竹生醫園區參訪 竹科管理局邀請筑波、旺北、及萊鎂等三家廠商展示其特色產品 第三家萊鎂醫療器材余東銘副總親自蒞臨會場,簡介該公司重要的醫療器材產品: iNAP® One安鎂睡眠呼吸治療裝置主要針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對抗毒物萬用術: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的全方位防毒防疫實用書」介紹 訪問作者: 招名威 內容簡介: 跟著招名威老師全方位防毒 食、衣、住、行、育、樂 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毒物隱藏在你我之中 毒理專家不藏私的獨家生活防毒手冊 全書還包括新冠疫情的教戰守則 簡易實用的防疫大補帖 在...

  • 科技部博士後2021 在 竹科大小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4:58:52
    有 9 人按讚

    科技部政風主管一行蒞臨新竹生醫園區參訪
    竹科管理局邀請筑波、旺北、及萊鎂等三家廠商展示其特色產品

    第三家萊鎂醫療器材余東銘副總親自蒞臨會場,簡介該公司重要的醫療器材產品:
    iNAP® One安鎂睡眠呼吸治療裝置主要針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患者之居家治療使用。裝置是利用負壓牽引口腔軟組織,維持舌顎後方呼吸道通暢,使患者可以自然呼吸,達到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目的。

    萊鎂的創辦人陳仲竹博士本身就是家族遺傳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重度患者,嚴重睡眠不足影響工作不說,甚至還曾因此出過車禍意外,可說有切膚之痛;在嘗試過主流治療如陽壓呼吸器(CPAP)後,陳博士體會到當時病患在睡眠治療中需忍受壓力、配戴面罩,很不舒服,也因此造成半數患者放棄;於是2006年任職工研院期間研究開創負壓睡眠呼吸治療,後續為了讓研究成果商品化,更毅然投身萊鎂醫的iNAP®創業之路。公司於2011年成立並進駐隸屬竹科的新竹生物醫學園區後,就致力於iNAP®負壓睡眠呼吸治療的研發。

    有別於CPAP陽壓呼吸器令不少患者為之卻步的面罩束縛,iNAP®採非面罩式設計,使用者只需配戴軟質的口部介面,大幅提升療程舒適度;主機輕巧僅約口袋大小、採鋰電池供電、易於攜帶且近乎無聲運轉,不僅提供OSA患者另一種治療選擇,也讓治療不因旅行、出差等原因而中斷,提高患者治療的便利性與福祉。

    搭配萊鎂睡眠呼吸遠距管理系統,使用者可於智慧型手機、平板上安裝療效追蹤iNAP® Lab+ APP並串聯居家監測設備如血氧濃度計、健康手環等,即可紀錄睡眠狀況數據;再上傳雲端治療管理平台供專業醫療人員做治療追蹤分析,適時調整治療計畫,達到最佳功效。

    iNAP®迄今累積162件多國專利、獲得德國iF Design及義大利A’ Design設計獎殊榮,並已取得包含美國FDA與歐盟CE認證的多國上市許可。iNAP®於2019, 2016年兩度榮獲新竹科學園區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相當程度象徵竹科廠商在醫材領域的創新研發實力,也因此獲邀擔任「2021泰國臺灣形象展」記者會上竹科醫療器材專館的展商代表。

    萊鎂由於具備完整的醫療器材品質管理系統、核心知識與經驗,也將基於客戶需求提供可行、具優勢的醫療器材客製化開發製造服務,如近期針對新冠體外診斷試劑的客製化開發製造成果,也將初步在上述展會期間發表。

  • 科技部博士後2021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2 21:35:00
    有 814 人按讚

    中研院三位副院長續任
    廖院長:借重長才,推展院務

    📣📣📣📣📣📣

    總統府今(2021)年3月15日發布人事令,廖俊智院長續任本院院長,任期自今年6月21日起至2026年6月20日止。廖院長並敦請周美吟院士、劉扶東院士、黃進興院士續任副院長,分別輔佐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與人文社會科學組之院務發展。

    ⭐廖院長表示,感謝副院長們過去五年的辛勞,協助推展院務工作。正值臺灣對抗疫情之際,本院力求在相關研究領域對防疫有所貢獻,更需要借重他們的能力,深化基礎研究以開創實際應用。

    中研院表示,本院涵蓋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等三大領域,依慣例由院長分別從3組院士中,遴選兼顧學術成就與行政經歷的副院長人選,並提請總統任命。

    🔴數理組副院長周美吟院士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物理系博士,專長領域為凝聚態物理理論。曾獲世界科學院院士、臺灣傑出女科學獎、美國物理學會期刊傑出審稿者、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等殊榮,2014年獲選本院院士。2011年接任本院原分所所長後,也多次擔任教育部、科技部(前身為國科會)、各大學、基金會的各項審查委員,在學術界擁有卓越的領導能力。

    🔵生命組副院長劉扶東院士
    擁有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及邁阿密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獲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伊朗花剌子模國際科學獎、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呂耀卿紀念獎、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Joan Oettinger紀念獎等榮譽。2012年獲選為本院院士。

    🟡人文組副院長黃進興院士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專長為宗教文化史與史學理論,是臺灣研究孔廟的第一把交椅,透過孔廟來了解中國傳統社會中政治與文化互動,多次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8年獲選為本院院士。1983年進入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來,一路從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至接任所長,學術成果與行政經歷俱優。

  • 科技部博士後2021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9 13:11:53
    有 15 人按讚

    台灣能源轉型進行式ing..... 【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再生能源點亮創能、儲能應用大未來(05/18/2021 天下雜誌)

    文: 台灣經濟研究院

    創能技術開發著重提升綠色能源能量與降低成本

    創能領域前瞻綠能技術開發配合發揮臺灣太陽光電與離岸風力等再生能源特色,透過提升電池模組效率趨動太陽光電成本下降,以及利用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降低風場運維成本,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開發高效率、低成本、超輕量之太陽能電池技術

    提升太陽能電池效率已刻不容緩,成功大學陳引幹教授團隊運用原子層沉積技術,沉積不同氧化物材料膜層於堆疊型太陽能電池中,以優化各膜層厚度、品質與材料純度等,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品質。中央大學許晉瑋教授與劉正毓教授團隊以軟性三五族太陽能電池收集室外光源,提供智慧模組(溫度感測器與藍芽)足夠電能回送電子訊號,朝向智慧模組「自我維持」前進。

    在降低成本方面,大葉大學黃俊杰教授團隊利用非真空設備取代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ECVD)、用原子層沉積設備(ALD)以及銅漿料取代銀漿料達成低成本射極鈍化及背電極(PERC)太陽能電池開發。成功大學張桂豪副研究員與李文熙教授團隊創新製程置換太陽能鋁電極,以低成本空氣燒結銅電極應用於高效率雙面太陽能電池,將有效降低太陽能電池成本支出,增加產業獲利能力。

    隨著太陽光電產能市場逐漸飽和,相關企業轉型尋求高效率與超輕量太陽能模組,以無人機應用為例,臺灣大學藍崇文教授團隊替無人機縫製出可以吸收太陽光轉成電力的衣裝,賦予偵查、通訊等任務。臺灣大學林清富教授團隊開發適合於固定翼無人機之輕量太陽能模組的大面積(30x150 cm2)太陽光模擬器,於宜蘭大學城南校區建置可供太陽能無人機測試起降與飛行場域。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源為一種乾淨、能量密度高、環保零汙染、應用廣泛與取得容易的新能源,仿生電池即是透過模仿植物光合作用,為既能製氫又能發電的多功能太陽能系統。清華大學嚴大任教授團隊開發氫氣光電催化的催化劑由鉑金轉換為更具有普及性且兼具效能的材料,透過電漿子結構來強化二硫化鉬與日光光場交互作用,增加光能轉化為氫能的效率。中央大學王冠文教授團隊則建置高效穩定低成本之雙效產氫產電系統,利用其太陽能轉換再生電力進行光電催化分解水產氫並儲存,達到能源永續發展之概念。

    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

    面對臺灣附近海域高溫、高濕、多颱風與地震頻繁的特有地理環境,以及海上嚴苛條件,成功大學林大惠教授團隊開發離岸觀測塔風向定向系統,可降低量測成本、提高觀測準確性與量測效率,有助於離岸風場開發之海事工程量測。臺灣大學蔡進發教授團隊著重開發離岸風場運維大數據智慧平台,提供數據及開發各種量測技術,達到風機早期診治、早期預防功效,以期降低運維成本。

    儲能技術開發著重高效能、高安全、具經濟性以支持各種儲能應用

    隨著電力系統快速發展,電力儲存設備的布建應隨之增加其靈活度,以確保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儲存整合,促進電力供應端和儲存之間高效率的轉換。而儲能領域當中,又以先進二次電池與先進氫能為基礎核心發展項目。

    開發高能量與高安全之固態電池技術

    為進一步提升儲能電池安全與效率,全固態鋰電池已經成為研發主流。研究方向多針對電池正極、負極、以及電解質創新材料與設計,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需求與提高電池系統的總體能量。

    正極材料方面,大同大學林正裕教授團隊開發具可量產層狀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合成技術,同時透過離子摻雜技術穩定其正極材料之晶體結構、改善材料的離子導電度,進而提升其電池穩定性及電容量。

    負極材料方面,清華大學杜正恭教授團隊採用太陽能板製成切削的廢料矽,將此進行高值化做成鋰電池的負極材料,並用交聯反應開發矽負極黏結劑,以共沉澱法、自身氧化還原法進行正極材料開發參雜改質,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快速充放電的能力。交通大學陳智教授團隊利用電鍍雙晶銅箔作為矽基負極材料的基板,配合富鎳層狀氧化物正極構成鋰電池,提升鋰電池的整體能量密度,提供各項裝置或載具更好的續航力。

    電解質材料方面,明志科技大學楊純誠教授團隊主要開發鋰鑭鋯氧氧化物固態電解質,並將其應用在NCM811陰極材料上,最終組裝成鈕釦型及軟包型電池。成功大學方冠榮教授團隊開發高緻密性鈣鈦礦、橄欖石、石榴子石結構氧化物及硫化物電解質,以及具獨特性金屬、非金屬中介層,有效降低固態電解質/電極介面阻抗。臺灣科技大學王復民教授團隊研發固態電解質具環保水溶性,有低成本與綠色製程之特性,且能有效改善固體接觸的介面問題,可製備成高容量、輕量化與高性能二次電池。臺灣大學鄭如忠教授團隊深入探討高分子固態電解質,藉由合成改質方式可提供具彈性的高分子,進一步利用後調整加入鋰鹽的種類及添加劑,使研發的高分子固態電解質更符合商用規格。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可作為重要儲能技術研發之原因,乃因其最終可實踐潔淨能源,提供眾多行業(如化工、鋼鐵重工及長途運輸等行業)有效脫碳方法,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空氣品質並加強能源安全。且相對其他儲能系統,氫能另一大優勢為其電轉氣儲能系統有儲存量大以及放電時間長的特性。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長久以來專注於氫能領域。張鈞量博士團隊開發大氣電漿噴塗製備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之可量產技術驗證,可進行大面積(10╳10 cm2)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片之生產;余慶聰副研究員團隊利用新型產氫技術結合二氧化碳捕獲技術,使用低成本觸媒生產95%以上的氫氣,省去複雜的純化處理,大幅降低氫氣製造門檻;李瑞益研究員團隊則是著重於開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可直接將燃料如氫氣、瓦斯或天然氣轉換為電力,並將餘熱回收再利用,具有高能源轉換效率。

    燃料電池方面,中央大學李勝偉教授團隊開發中低溫操作的陶瓷電化學儲能電池,所使用的關鍵電解質材料可使操作溫度降到400-700℃區間,且開發關鍵電解質、氫氣電極與空氣電極材料性能與微結構設計,利用靜電紡絲技術製作空氣電極材料奈米纖維,並成功與電解質相互整合,可提升單電池性能14.1%。

    儲存氫氣方面,清華大學陳燦耀副教授與曾繁根教授團隊選擇碳材料進行儲氫研究,以零模板水熱碳化法合成出奈米碳球,最後輔以奈米金屬修飾產生之氫溢流效應(Spillover Effect),提升氫氣吸附效能。

    製造氫氣方面,臺北科技大學鄭智成教授團隊致力研發低成本、高穩定度、高效率之中溫固態氧化物電解電池電極材料,另外開發新型氨氣裂解觸媒技術,大幅改善現有氨裂解觸媒反應速率過慢之缺點。中興大學楊錫杭教授團隊則開發非貴金屬觸媒應用於水電解觸媒,以降低裝置成本,並且研發陰離子交換膜和膜電極組,使效率能有效提升。臺灣大學謝宗霖教授團隊發展具突破性之太陽能電解水產氫技術,以低成本、易量產、高效率的鈣鈦礦─矽晶疊層太陽能電池進行電解水產氫,並達到具競爭力之太陽能轉氫能效率水準(10-15%)。而臺灣科技大學胡蒨傑教授研發適於氫氣分離的複合薄膜,藉由熱力學與動力學的基礎理論調控薄膜成膜機制,開發高孔隙度且結構穩定的基材膜,結合優異特性的基材膜及選擇層。

    綠色能量持續擴散,協助臺灣繼續邁進成為「亞洲綠能發展中心」

    科技部「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藉由學研界前瞻創新研發能量,推動新能源及再生能源之科技創新,進一步擴大產學研界連結之效益,積極延續科研成果落實產業應用,以期為我國綠能產業布建機會,並協助政府達成能源轉型,且透過綠能科技發展躍身國際舞台。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845

  • 科技部博士後2021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3-21 08:20:24

    本集主題:「對抗毒物萬用術: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的全方位防毒防疫實用書」介紹

    訪問作者: 招名威

    內容簡介:
    跟著招名威老師全方位防毒
    食、衣、住、行、育、樂
    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毒物隱藏在你我之中
    毒理專家不藏私的獨家生活防毒手冊

    全書還包括新冠疫情的教戰守則
    簡易實用的防疫大補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空氣汙染之外,還有許多有形或是無形的有毒物質。除了大自然既有的毒素外,人為因素所產生的毒素也與日俱增。而這些毒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侵蝕我們的身體。要如何避免受到毒物的影響,維持身體健康,已儼然變成了人類最嚴酷的挑戰。

      隨著生物科技與醫學的進步,科學家已逐步有系統地了解這些毒物的特性以及防治手段。在後疫情時代,對於生活中的毒素我們應該更有系統的認識,並知道如何在生活中降低接觸毒物,或學習解毒之方法,學會辨識真偽資訊,才不會人云亦云莫名恐慌。

      本書乃以結合毒物知識與居家生活概念的方向出發,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盼望有助於增進大眾對於毒物的敏銳度,以降低毒物所造成的人為傷害與社會成本。


    作者簡介:招名威

      自2012年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其博士後研究員訓練後返臺,是全臺灣少數且最年輕就獲美國毒理學會認證的DABT毒理醫學專家,研究專長領域為分子毒理醫學,著重於各式毒物對人類健康之影響與其防治工作,近6年內發表毒理醫學領域的國際期刊文章已超過40篇,研究工作成果傑出,也獲得科技部優秀人才獎勵。

      招名威教授是少數可以將毒物科研知識與實務結合的專家,擅長以簡單的方法解說毒物致病知識、健康食品保養美容等健康議題,加上橫跨毒理醫學的專業背景,常受邀至各大媒體、廣播節目,以及全臺各大企業、社團和校園演講,已成為新一代最受觀眾矚目的毒理專家。

    作者粉絲頁: 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

    出版社粉絲頁: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