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科技業上班穿著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科技業上班穿著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科技業上班穿著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科技業上班穿著女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洪雪珍,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 昨天上中廣趙婷的節目,她自四歲開始當童星,長得娃娃臉,現在是各大頒獎典禮的主持人,開朗健談,重要的是她對社會現象有深刻的觀察,以及獨特的觀點。昨天在介紹我的新書《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對於「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這句話特別有感,她反問我: ...

  • 科技業上班穿著女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25 08:06:28
    有 467 人按讚

    [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

    昨天上中廣趙婷的節目,她自四歲開始當童星,長得娃娃臉,現在是各大頒獎典禮的主持人,開朗健談,重要的是她對社會現象有深刻的觀察,以及獨特的觀點。昨天在介紹我的新書《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對於「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這句話特別有感,她反問我:

    「萬一這個人不想啃雞肋,想吃雞腿,但是他根本沒牙,咬不動,怎麼辦?」

    趙婷的確講到重點,她擔心有些人搞不清狀況,未先掂掂斤兩就負氣離職,到了外面才發現世界不是自己想的那樣,而自己的配備條件完全無法適應與生存,很快就陣亡,卻再也回不去原來的工作。這種人不少,而我的建議很簡單,沒牙就是要裝假牙,想辦法讓自己咬得動,這是我們在職場的基本生存法則。

    書裡有個在美國的受訪者Cindy,今天收到博客來寄來我的新書,興奮得不得了,直說明天開始放感恩節假期,要好好來拜讀,而且她也是針對「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特別有感,她說:

    「這句話完全講到我心裡,把失業者的困境與解法一語涵蓋。」

    我在寫書時,不只是大量採訪案例,也讀取國內外的研究與調查,並且搜尋哪些名人也失業過,結果搜出一堆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說:

    賈伯斯三十歲被自己創辦的蘋果公司踢出來,是大家最熟悉的失業故事。後來二○○五年在他最有名的一場演講,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描述當時被失業的心境:

    「我被公開出局了,生命中的目標就這樣消失,跟世界末日一樣慘!」

    人可以失敗,就是不能放棄。賈伯斯接著創辦電腦公司NeXT,以及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出全世界第一支3D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近二十年後,賈伯斯重返蘋果,發表iPod、iPhone和iPad,從此改寫人類的未來,也奠定他的歷史地位。著名媒體人布朗特.史蘭德 (Brent Schlender)做了註解:

    「沒有失業這個轉折,賈伯斯不會再攀高峰,締造蘋果傳奇的新篇章。」

    我去日本東京一定要去迪士尼樂園玩,每次都玩得像個孩子一樣興奮尖叫,然而你知道嗎?它的創辦人華特.迪士尼年輕時,曾被一家報社解雇,編輯批評他「缺乏想像力,沒有好的點子」,沒想到後來他卻成為著名的電影製片人,為兒童建立起夢想王國。

    二、三十歲這一代是看《哈利波特》長大的,作者J.K.羅琳因此成為億萬富翁,有一度比英國女王還富有。當她在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會擔任書時,經常上班偷寫小說而被失業,還離婚成了單親媽媽,靠救濟金過生活。

    歐普拉大概是台灣人最熟悉的美國電視女主持人,在WJZ電視台擔任晚間新聞記者時,製作人受不了她用充滿情感的方式來報導新聞,把她拔掉,調她去做一個白天的冷門節目,等於坐到窗邊去了……哪裡知道歐普拉這種風格對於節目反而恰如其分,一下子把節目炒熱,成了家喻戶曉的主持人。

    看過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嗎?劇中的女魔頭據說是在影射《Vogue》雜誌的時尚總監安娜.溫圖(Anna Wintour),在時裝秀經常看到她的身影,頂著內卷的鮑勃頭,戴著超大的墨鏡,每走一步路,紐約時尚界就要震掉或崛起一個品牌。她在第一份工作《Harper’s Bazaar》被失業,理由是風格太創新,之後她並沒有因此放棄風格,反而更嚴苛堅持符合自己的風格,她跟學時尚的學生說:

    「我建議你們都應該被開除過。」

    連我最崇拜的龐克搖滾歌手瑪丹娜,也被失業過。成名之前,她在多家速食店與餐飲店當服務生,有一次不小心把果醬潑在顧客身上,被老闆解雇。這麼多名人的例子,表面上看起來故事各有不同,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

    那些工作根本不適合他們!

    如果沒有狠狠讓他們失業,就不會走出自己的路,沒有後來成功的故事。所以沮喪什麼?失志什麼?都不必要啊,這是一個重要訊息,告訴你該離開這個令人厭煩的雞肋,去尋求令人垂涎的雞腿。

    科理在半導體行業做業務,因為績效不彰而被失業,心裡很是發慌,家裡還有媽媽要奉養,他並不是一個人飽全家飽。不過連續兩次做業務,不是行業不喜歡,就是表現不突出;而且他已經不做工程師多年,也回不去工程師這個職務,然而他想做的是跟人接觸的工作。科理靜下來去想,在做哪些事時,他是滿心喜歡的?

    這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兩件事,最後決定找一個與旅遊相關的工作,下班後則發展斜槓,幫助別人了解自己,找到天賦,進而實現它。這時候科理已經四十歲,一切從零開始,科理仍然決定這麼做,因為失業讓他明白不能再重複不合適的工作,否則會永遠在歸零的狀態。

    接著他來上我的斜槓課程,學習怎麼將斜槓進行產品化、商業化,後來他去考英文導遊與領隊執照,同時間也和朋友合夥創業,辦活動、開課程、做工作坊。他在說明自己斜槓的經營理念時寫道:

    「乾枯的河,回到源頭,就是那顆心,最後流向大海,澎湃。」

    這樣高度靈性的人,簡直是被高科技業給耽誤了,還好失業救了他,讓他在挫折中看到自己的天命,轉彎走向自己的路。人生總是會給你答案的,但是不會馬上把一切告訴你,只要肯停下來等一等,它就會在沒想到的時刻現身在你的眼前。不過你得先明白失業是一個訊息,去聆聽它,而不是忽視它。

    如同每個人都擁有頭腦,卻不是每個人都善用頭腦;一樣的,每個人都擁有生命,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生命。失業,是讀懂生命的重要契機。

    遇到失業時,表示你走到轉角,要做的事情不是原地不動,而是彎一下,路更寬。

    --------------------------------
    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
    「失業危機下,上班族如何超前部署?」(收費講座)

    台北場
    時間:2020年11月28日(六) 19:30-21:30
    地點:城邦書房(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樓)
    報名請上:https://pse.is/3a2dle

    新竹場
    時間:2020年12月8日(二) 19:00-21:30
    地點:新竹國賓飯店11F竹萱廳(新竹市中華路二段188號)
    報名請上:https://pse.is/39zhk9

    台中場
    時間:2020年12月18日(五) 18:45-21:00
    地點:文創工房(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2樓)
    報名請上:https://reurl.cc/ldAkKv

    高雄場
    時間:2020年12月26日(六) 14:00-16:00
    地點:威易聯合辦公室博愛店(高雄市三民區博愛一路366號14樓)
    報名請上:https://pse.is/39t4xe

  • 科技業上班穿著女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20:00:02
    有 3,232 人按讚

    從前覺得一個人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過了幾年後,發現其實一個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這苦與酷的差別,其實在於你有沒有學會討自己的歡心,有沒有懂得如何與孤單相處。

    如果你可以過好一個人的生活,那你一定可以過好這一生。

    取自《你不能決定出身,但可以選擇人生》

    *********************************

    各位朋友,晚安:

    孤獨,會讓自己跟自己的關係,浮上檯面。

    不過,有人為了逃避這種感覺,就進入了一段將就的關係。再過來,又會在關係中的大大小小失落中,再次感受到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更是異常難受!

    尤其,對方一直期待我們要讓他開心,說這才是愛情。久了,我們也疲倦了,對方也疏遠了。

    我們不想孤獨,想逃離孤獨。然而,我們在逃離的,竟是自己,於是越逃越孤獨。

    或許,孤獨富含著意義,又可能是種必須。

    在孤獨中能感受到意義的人,通常有自知之明。孤獨又跟自己疏離的人,常活得自欺。

    要全然獨立之前,顯然要經歷幾段孤獨。這一關過不了,不但常有寂寞,還活得不自由。

    貿然投入關係固然歡樂一時,但這經不起來日方長。離開關係時,我們常帶走諸多不滿,或許,我們最不滿的,是當下的自己。

    祝願您,享受孤獨的寧靜,並且看見,那寧靜中有自己一直在等待!

    *********************************

    生活並不苦,苦的是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文/ 萬特特】

    我們向對方索取的,往往是對方同樣無法從我們身上獲得的,獲取安慰就是其中一個。所以,別跟孤獨硬碰硬了,你要試著與它相互馴服。

    .

    那年十二月的一個晚上,我在家寫稿子。手機響了一聲,在日本留學的阿曼 發了一張照片給我,附帶一句:「親愛的,你孤獨嗎?」

    我點開圖片,她一個人站在飄雪的校園裡,雙手插進大衣口袋。我本能地拿起手機準備回她幾句安慰的話,思緒卻僵住了,只好先轉移話題:「日本又下雪了,你怎麼沒戴帽子或者撐傘呢?」

    她說,今天下雪,她想起以前我向學校廣播站投過一篇關於初雪的稿子。

    她說,她連在夢裡,都會想念父母的嘮叨。她開始懷疑,當初為什麼要一個 人跑到陌生的國家來,這裡沒有她愛吃的菜,也沒有她牽掛的人。

    她說,親愛的,你也是一個人在外,你孤獨嗎?我好孤獨。

    我孤獨嗎?如果我說「不」,那我一定是在撒謊。

    耶誕節期間超市的打折活動很多。吐司麵包買一送一,保久乳買一箱送十罐,洋芋片買兩包送兩包,就連衛生紙都是買一袋送一袋,可我仍舊每樣只拿了一件放進購物車裡。

    有一種孤獨,類似麥當勞的冰淇淋第二杯半價。你明知道有些東西買一送一很划算,卻還是只能買一樣,因為你一個人消受不了。

    要好的朋友與我不在同一個城市,她在社群動態分享旅行照片,與她合影的人我並不認識,她穿著新買的裙裝,配的文字我也未能看懂。我不知道她下一站要去哪裡,遇見了哪些有趣的人。

    有一種孤獨,叫作來日陌生的是昨日最熟悉的某某。後來,我的生活裡再沒有你的參與,你的世界裡有太多我不知道的新鮮事。

    去看喜劇電影,笑點不少,坐在我前排的女孩倚在男朋友的肩膀上笑個不停,而我只是默默看,不出聲。不是我笑點太高,而是很多東西需要互動,才會有趣。

    有一種孤獨,叫作遇到了開心的事,轉過身卻沒有人可以一起分享。

    一個人去醫院掛號,看醫生,做化驗,等結果,下樓排隊拿藥。來看病的人不少,醫院走廊裡甚至有點吵,但仍蓋不住消毒水的味道和醫院本身自帶的冰冷磁場。

    有一種孤獨,叫作生病時,無人遞藥。

    這樣的瞬間,太多太多了,多到記憶儲存容量不夠用,有些漸漸被我忘記。

    人生路上那個最難打贏的大魔王,它不叫失戀不叫破產,甚至不叫生死,它就叫作孤獨。它像時不時出現的饑餓感,要不了你的命,卻總是讓你那麼不舒服。

    傑西是高我一屆的學長,在一家規模不錯的遊戲軟體發展公司上班。傑西會三種外語,不是只會簡單打招呼的用語,而是可以順暢交流的那種。與大多的資訊科技業宅男不同,傑西在工作之外的時間裡,也會給自己安排很多事做,比如練習馬術,比如游泳,比如參觀畫展。

    我在群組裡拋了一個問題:「你們會感覺到孤獨嗎?」

    沒想到傑西秒回:「會,常常。」大家驚嘆,怎麼可能,傑西生活豐富,人有顏有品又多金。

    「孤獨無處不在,見縫插針。無論你把生活過得多麼有聲有色,有錢有愛,都甩不掉它。但也正因為孤獨,才想要製造更多不同的生活體驗。」他回答。

    你看,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孤獨的。普通的人,可愛的人,有才華的人,甚至是你認為非常棒的人,也都逃不過孤獨。就像這天上的星星一樣,看起來都擠在一起,可是每一顆都至少隔了十萬八千里。

    人與人的差異並不在於是否孤獨,而在於你如何對待孤獨。

    我從前也試過很多種方法跟孤獨作戰。在線上社群裡和並不熟悉的人湊熱鬧聊天,一遍又一遍滑熱門話題,每天發三四則社群動態,每隔十幾分鐘就拿起手機看看,有多少個讚,有多少則留言。又或者每晚給閨密發語音訊息聊天,一聊就是兩個鐘頭。

    即便是這樣,我也未能傷孤獨絲毫,還認清了一件事:孤獨有無數種形式可以突襲你,永遠別指望有人可以二十四小時無間歇關注你,你不是誰的全世界、不是誰的萬人迷、不是誰的小寶貝。
    我們向對方索取的,往往是對方同樣無法從我們身上獲得的,獲取安慰就是其中一個。

    所以,別跟孤獨硬碰硬了,你要試著與它相互馴服。

    在不想與孤獨拚個你死我活後,我試著不刻意去感受它,試著去善待它,甚至利用它。

    上個月我一個人去看了劉若英的演唱會,奶茶聲音依舊溫暖,大家跟著舞台的律動揮著螢光棒。我們互不相識,但因擁有同樣的共鳴而點頭微笑。

    上週我去上花藝課,花材、剪刀、貓咪、陽光、音樂和一群熱愛生活的女孩。雖然有些笨手笨腳,但在整個製作花藝造型的過程中,我暫時忘記了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麻煩事。

    上上週我窩在咖啡館看書,再抬頭已經天黑。我裹好圍巾準備去搭地鐵,沒錯,我依舊形單影隻,卻感覺充實和幸福。一個人,或許空曠,但也可以不寂寞。

    從前覺得一個人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過了幾年後,發現其實一個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這苦與酷的差別,其實在於你有沒有學會討自己的歡心,有沒有懂得如何與孤單相處。

    被孤獨擊倒並不丟人,如果你可以過好一個人的生活,那你一定可以過好這一生。

    .

    以上文字取自
    你不能決定出身,但可以選擇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6278

    高寶書版
    https://www.facebook.com/gobooks3/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科技業上班穿著女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28 10:37:17
    有 21 人按讚

    《誤打誤撞的意外旅程:我如何成為一位碼農》
    (二) 橫跨美洲大陸的轉職歷程(文極長,慎入)
    .
    接下來要講的,是一個用情不專、騎驢找馬、腳踏兩條船的故事,而故事裡的那位人渣就是在下本人(誤)。
    .
    前情提要: (1) https://bit.ly/2SHjah7
    .
    * * *
    .
    我從2013年底開始找新工作、一直到2014年9月確定拿到新工作offer為止,整整半年多的時間都是一邊正常上班、一邊努力尋找下一份工作,某個程度上來說跟感情世界真的還蠻像的——平時看似和情人恩恩愛愛,背地裡卻不斷刷著交友軟體(喔,我說的是LinkedIn啦)物色新對象、和面容姣好的異性你來我往的傳著訊息。特別是偶爾必須要請假去面試的時候,那種怕被發現的感覺,簡直就像跟小三上摩鐵偷情一樣刺激啊(再誤)!
    .
    話說回來,其實那幾年美國科技業的職缺很多,job posting隨便一搜就一大堆;甚至就算自己沒有在找,每天打開LinkedIn就好幾個來自各公司HR的訊息,但為什麼我會花那麼久的時間才找到?原因正是我的外國人身份——
    .
    美國的工作簽證是跟雇主綁在一起的,一份簽證只有在你為那位雇主工作期間才有效,只要一辭職就失效;所以如果要換工作,那麼新的公司就必須為你申請一份新的簽證。這個限制讓我很多職缺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常常第一通電話裡講到「我需要簽證」的時候,馬上就謝謝再聯絡了。
    .
    半年多的時間,面試了不少公司,但最後幾乎都無疾而終,甚至後來還發生過「自費買了去現場面試的機票,結果出發前兩天被通知面試取消」這種鳥事。過程中也曾經拿到某大公司不錯的offer,但因為我當時一心嚮往新創公司而放棄(現在回頭來看這未必是個正確的抉擇,後面再提)。總之,找到後來已經開始心灰意冷,甚至都做好放棄的打算、開始思考替代方案了,直到八月底的一通電話。
    .
    * * *
    .
    「你下禮拜有沒有空?我們幫你安排飛過來面試。」
    .
    那是一間波士頓的公司。在聽到這句話之前,我大概只跟他們通話了半小時,聊到一些自己做前端開發和資料視覺化的背景,甚至連公司到底叫什麼名字都還沒有弄清楚(他們一口氣講了很多母公司子公司的資訊,我整個聽得霧煞煞),只知道是大公司裡的新創孵化器(incubator)部門,正好符合我當時所嚮往的新創環境,而且跟對方談起話來覺得莫名的投緣。
    .
    在那通電話之後一個多禮拜,我從加州飛到波士頓面試,結束後順利得到了offer,也很快就決定接受;不過我得很誠實地說,當時之所以會決定接受,大概只有一半的原因是那份工作本身,另外一半則是對波士頓這個城市的好感加持。
    .
    * * *
    .
    對當時的我而言,波士頓不是個陌生的城市,我碩士時期其實就住在廣義的波士頓都會區內,也常通勤到市區裡工作;然而,就在面試的那個週末,我發現自己竟然再次愛上了這個城市——
    .
    那是9月的第二個週末,也是新英格蘭最舒適宜人的時候,氣候乾爽卻又不炎熱,從公園到街上人群熙來攘往,整個城市裡充滿了活力,但又不至於擁擠或緊張。面試之餘也和幾位老朋友碰面,享受睽違已久的相聚。
    .
    就是在那個週末,不知道為什麼,在我腦中開始以波士頓為場景,自己勾勒(腦補?)出了一幅美好的藍圖,一個活力豐沛的城市、新的工作、新的生活再加上熟識多年的朋友,簡直完美,彷彿就是人生重開機啊!
    .
    * * *
    .
    騎驢找馬找了這麼久,終於找到了如此情投意合的小三,那不是該趕快跟現任分一分嗎(繼續誤)?
    .
    可惜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還記得我前面提到的嗎?我的工作簽證是跟雇主綁定的,每換一個雇主就得申請一份新的簽證,等待時間從兩週到兩個月不等;而在新簽證核准之前,我得繼續為原本的雇主工作,才能確保自己擁有合法身份。因此我又繼續腳踏兩條船了兩個多月,才跟原本公司提辭呈,然後無縫接軌新工作;拿offer的時候還是秋高氣爽,等我真正搬到波士頓已經是12月初、氣溫在冰點附近徘徊的時候了。
    .
    搬到波士頓之後過了一段頗為興奮的時期,第一個月裡就結識了為數不少的新朋友,享受著已經失去多年的市中心生活,還找到了平均年齡和我比較接近的新教會,同時和某兩位老朋友結成了鐵三角般的三人組,每個禮拜都約好幾次飯局和桌遊。那段時間整個人完全是樂不思蜀⋯⋯喔不對,是樂不思加,加州的加。
    .
    但所謂「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不久之後新鮮感慢慢褪去,新工作上的面對各種問題則開始一一浮現⋯⋯。
    .
    * * *
    .
    我總覺得「新創」這個名詞在業界有點被神格化,彷彿每個工程師都應該要趁自己年輕、帶著新鮮的肝去拼一把,當時的我也不意外——瞧不起那種每個人都待10幾20年的老字號企業,滿腦子只想著要做出一些「新的」、「別人沒做過的東西」,每天穿著開發者會議送的T-shirt、拿著貼滿GitHub貼紙的MacBook,在充滿零食與飲料的雅痞風辦公室裡趴趴走。
    .
    很可惜,現實世界通常不是如此。真正能成功闖出名氣的新創公司是極少數,多數的如果不是失敗,就是持續維持在不上不下的狀態,直到錢被燒光為止,我當時的公司也不例外。進去公司沒多久,母公司就因為醜聞股價大跌、裁員15%,並且決定關閉我當時加入的孵化器部門;幸運的是我手上的專案沒有被裁掉,繼續以一個有點尷尬的狀態被保留在公司裡,我也因此沒被解僱(萬一真的發生我真的就得打包行李回台灣了)。
    .
    這個專案的延續雖然確保了我能繼續待在美國,但也就是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成為工作上最大痛苦的來源。由於產品一直無法找到買家,專案的方向一變再變,往往是哪裡看起來有「錢」途就往哪裡做,直到發現是死路之後再重新尋找方向,讓人充滿挫折感;同事一個接著一個離職,到最後辦公室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位(無法離職的)印度工程師,幾乎什麼事情都要做,不懂的東西就只好土法煉鋼;原本辦公室裡堆滿的零食飲料,還有一週一次的免費午餐,也因為新創孵化器關閉而一一消失。在這一切問題之外,還得面對鬥爭得比八點檔還精彩的管理階層,以及整個團隊的溝通不良。
    .
    因為這些問題,其實我在加入該公司一年就已經萌生辭意,不過還是那個老問題——身為外國人,簽證如同生命一樣重要;為了簽證與申請中的永久居留權,只能繼續啞巴吃黃蓮。現在想起那段日子多少還是覺得有些不快,但在困境中努力苦中作樂,也讓我留下了一些有趣的辦公室回憶,詳見之前寫過的文章《談日劇《校對女王》,與我這幾年來的辦公室生存史》( https://ltsoj.com/2017/10/23/office-story )。
    .
    最後我在待了3年半、身份問題解決之後終於離職,也幸好在最後的1年多裡公司狀況明顯好轉。這個第二次的轉職經驗就留待下一篇再講。
    .
    * * *
    .
    老實說,一直到今天我都還偶爾會問自己,2014年的這次轉職是個正確的決定嗎?
    .
    那家公司固然一開始是新創性質,我也的確有機會做出一些有趣的東西,但這段經驗讓我理解到,新創公司未必是像我以為的那樣美好——事實上,因為資源和人力有限,往往上面叫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土法煉鋼也得煉成,到頭來自由度反而可能低於狀況穩定的大公司。最後可能短短時間內碰了一大堆東西,卻每一樣都學藝不精。更不用說處在那種前途未卜的狀態裡,缺乏升職或調薪的機會,長期累積的壓力和挫折感是很可觀的。
    .
    講這些並不是要說新創環境不好——事實上我覺得如果狀況許可,每個工程師都應該去嘗試看看;不過身為外國人,很現實的問題就是移民身份,就算發現苗頭不對也無法馬上辭職,因此投入之前還是要三思啊!
    .
    * * *
    .
    撇開工作不談,後來波士頓的城市生活倒是讓我非常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搬回來之後多了很多下班後可以做的事情,身邊同齡的朋友增加不少,而這個城市多元與瞬息萬變的生態也很符合我的偏好。但這真的是因為波士頓比較好嗎?老實說我覺得不是,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我之前住在洛杉磯的時候忽略了建立生活圈與支持群體的重要性,使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才會到最後覺得悶到無法忍受。
    .
    身為移民,我們的關注焦點往往集中在學位、工作、身份、置產、投資等事情上,彷彿只要這些東西對了下半輩子就高枕無憂了;但回首這段日子,我可以很肯定的說,友誼、群體、歸屬感,這些平常不會掛在嘴邊講的東西,重要性其實不亞於前面那些⋯⋯。
    .
    (待續)
    .
    (圖為2014年9月中的波士頓,就是那個和煦溫暖的初秋陽光把我給騙回來了。)
    .
    繼續閱讀系列文: (3) https://bit.ly/2SRVt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