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科學新聞2021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科學新聞2021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科學新聞2021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科學新聞2021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8萬的網紅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刑事案件裡,「鑑識」是在審判時的重要環節,能夠讓證據「說話」——直到這個證據代表的意義。當更多的鑑識技術問世後,審判更能從事後的角度,去建構案發當時的過程。 而鑑識與科學息息相關,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的「驗 DNA」、「驗彈道」,其實就是鑑識在處理的事情,都是藉由科學的方法,讓證據說話。 這次的「司...

  • 科學新聞2021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7 13:56:57
    有 61 人按讚

    刑事案件裡,「鑑識」是在審判時的重要環節,能夠讓證據「說話」——直到這個證據代表的意義。當更多的鑑識技術問世後,審判更能從事後的角度,去建構案發當時的過程。
    而鑑識與科學息息相關,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的「驗 DNA」、「驗彈道」,其實就是鑑識在處理的事情,都是藉由科學的方法,讓證據說話。
    這次的「司法你主場」,我們邀請到《泛科學》的雷雅淇總編、Podcast 節目「阿善師鑑識實錄」謝松善主持人、臺灣高等法院的呂煜仁法官,從科學、鑑識、司法三方的角度,一起來討論「鑑識」這件事。
    ——
    2021 司法你主場|科學╳司法
    主持人|雷雅淇(泛科學總編輯)
    主講人|謝松善(阿善師鑑識實錄主持人)
    與談人|呂煜仁(臺灣高等法院法官)
    時間|2021/9/11(六)1400-1600

    司法院 PanSci 科學新聞網

    https://fb.me/e/14TG6mdia

  • 科學新聞2021 在 黃土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23 16:00:38
    有 386 人按讚

    前幾天參加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科學新聞,這件無與倫比的小事?台灣民眾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論壇」。

    有位科普工作者的朋友,在會後寫文討論三個場次分別為科普媒體、查證媒體、主流媒體,在面對科學的宏觀差異,並提到:

    「跟查證有關的新興媒體,開始減少了直接面對科研成果,而聚焦於尋找或判斷可信賴的專家,仰賴專家的論述或專家的協助。可能放了更多的心力是在議題相關的社會脈絡。從與談人的說法,聽起來是一種基於嚴謹新聞學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方法?

    但這個方法論,就實在與科研或科普的方法,有蠻大的差異了?如何挑選與判斷專家?這些挑選判斷的原則跟科學社群處理科學知識原則為什麼不一樣?可不可以不一樣?例如對TFC的質疑,會不會根源就是這個核心理念的差距?」

    (TFC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主流媒體這一塊,我可以給出答案。

    為什麼新聞時常報導特定的學者專家?答案其實很簡單,每個在第一線的記者都知道:因為那些學者專家好配合。我不喜歡談太多應然,我討論的是實然。

    這裡的好配合,不一定是受訪者照著媒體給的腳本演出。有些菜鳥記者急著應付長官要求的點,對受訪者提類似照稿演出的要求,有時會引起受訪者暴怒。但你要記者臨時上哪找人呢?

    尤其是做電視台新聞,有時間壓力,你好約、講話有點,觀眾喜歡,長官就喜歡,下次也拜託你。所以就會發生某些胡說八道的「學者專家」整天出現在新聞中的不幸,例如談空污找莊秉潔、談食安找吳家誠。

    當真正專業的教授不願意碰觸爭議惹得一身腥,言論市場就會被這些劣等貨佔據「學術界的代表權」。



    問題來了,查證媒體更接近科普媒體一點,還是主流媒體一點?永遠要回歸到「人」來考慮。查證媒體的工作者,本身的專業領域通常不在科學,至少不常直接閱讀與理解文獻,仍然必須仰賴學者專家。

    這時候,選取哪些學者專家就變成重要關鍵。

    當然,查證媒體會宣稱它們非常認真,堅守立場中立的查證原則。我不是要預設立場,但它們之中的每個「人」,都有分辨立場與專業的能力嗎?抽離自身的意識形態做情報分析,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專業素養。

    更別提,面對頂著教授頭銜的學者專家講述的資訊,如何分辨哪些是科學文獻的證據力和解釋範圍?哪些只是該教授的個人主觀看法,卻混雜在「看似科學的解釋」之中?

    撇開那些漂亮話,查證媒體找學者專家的標準,在實務上最終還是「好配合」,特定單位推薦特定學者,論述就會傾向特定脈絡,只是它們會多花點心思做包裝。

    請注意,這裡我完全沒有褒貶的意思,甚至認為這是正常且某種程度也正當,純粹是描述實然現象,從查證的源頭就會有競爭言論市場的社會結構,以及權力的脈絡。



    可能有相關的題外話,我們都知道研究生的論文很會唬爛。又按照常理推論,查證媒體的新聞專業不太可能高於主流媒體,科學專業不太可能高於科普媒體。

    當與談人自稱是一種基於嚴謹新聞學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方法,坐在台下的我只好露出不失禮貌的微笑。

    ※圖片引用自「ATCC:科學論文中20個謊言金句!
    https://upload.facebook.com/myatcc/photos/a.169907769722326/429885820391185/?type=3

    --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2021元/月)
    https://p.ecpay.com.tw/B457051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828元/月)
    https://p.ecpay.com.tw/DBDB79E

  • 科學新聞2021 在 每天努力Hack國家!士修的17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23 16:00:36
    有 69 人按讚

    前幾天參加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科學新聞,這件無與倫比的小事?台灣民眾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論壇」。

    有位科普工作者的朋友,在會後寫文討論三個場次分別為科普媒體、查證媒體、主流媒體,在面對科學的宏觀差異,並提到:

    「跟查證有關的新興媒體,開始減少了直接面對科研成果,而聚焦於尋找或判斷可信賴的專家,仰賴專家的論述或專家的協助。可能放了更多的心力是在議題相關的社會脈絡。從與談人的說法,聽起來是一種基於嚴謹新聞學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方法?

    但這個方法論,就實在與科研或科普的方法,有蠻大的差異了?如何挑選與判斷專家?這些挑選判斷的原則跟科學社群處理科學知識原則為什麼不一樣?可不可以不一樣?例如對TFC的質疑,會不會根源就是這個核心理念的差距?」

    (TFC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主流媒體這一塊,我可以給出答案。

    為什麼新聞時常報導特定的學者專家?答案其實很簡單,每個在第一線的記者都知道:因為那些學者專家好配合。我不喜歡談太多應然,我討論的是實然。

    這裡的好配合,不一定是受訪者照著媒體給的腳本演出。有些菜鳥記者急著應付長官要求的點,對受訪者提類似照稿演出的要求,有時會引起受訪者暴怒。但你要記者臨時上哪找人呢?

    尤其是做電視台新聞,有時間壓力,你好約、講話有點,觀眾喜歡,長官就喜歡,下次也拜託你。所以就會發生某些胡說八道的「學者專家」整天出現在新聞中的不幸,例如談空污找莊秉潔、談食安找吳家誠。

    當真正專業的教授不願意碰觸爭議惹得一身腥,言論市場就會被這些劣等貨佔據「學術界的代表權」。



    問題來了,查證媒體更接近科普媒體一點,還是主流媒體一點?永遠要回歸到「人」來考慮。查證媒體的工作者,本身的專業領域通常不在科學,至少不常直接閱讀與理解文獻,仍然必須仰賴學者專家。

    這時候,選取哪些學者專家就變成重要關鍵。

    當然,查證媒體會宣稱它們非常認真,堅守立場中立的查證原則。我不是要預設立場,但它們之中的每個「人」,都有分辨立場與專業的能力嗎?抽離自身的意識形態做情報分析,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專業素養。

    更別提,面對頂著教授頭銜的學者專家講述的資訊,如何分辨哪些是科學文獻的證據力和解釋範圍?哪些只是該教授的個人主觀看法,卻混雜在「看似科學的解釋」之中?

    撇開那些漂亮話,查證媒體找學者專家的標準,在實務上最終還是「好配合」,特定單位推薦特定學者,論述就會傾向特定脈絡,只是它們會多花點心思做包裝。

    請注意,這裡我完全沒有褒貶的意思,甚至認為這是正常且某種程度也正當,純粹是描述實然現象,從查證的源頭就會有競爭言論市場的社會結構,以及權力的脈絡。



    可能有相關的題外話,我們都知道研究生的論文很會唬爛。又按照常理推論,查證媒體的新聞專業不太可能高於主流媒體,科學專業不太可能高於科普媒體。

    當與談人自稱是一種基於嚴謹新聞學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方法,坐在台下的我只好露出不失禮貌的微笑。

    ※圖片引用自「ATCC:科學論文中20個謊言金句!
    https://upload.facebook.com/myatcc/photos/a.169907769722326/429885820391185/?type=3

    --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2021元/月)
    https://p.ecpay.com.tw/B457051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828元/月)
    https://p.ecpay.com.tw/DBDB79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