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漂流》感動人心的科幻大作 (8.6/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永夜漂流》是一部美國科幻劇情電影,由喬治克隆尼執導,費莉絲蒂瓊斯、凱爾錢德勒、大衛奧伊羅、德米安畢齊主...
《#永夜漂流》感動人心的科幻大作 (8.6/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永夜漂流》是一部美國科幻劇情電影,由喬治克隆尼執導,費莉絲蒂瓊斯、凱爾錢德勒、大衛奧伊羅、德米安畢齊主演,改編自莉莉布魯克斯達爾頓的小說,故事講述年老的天文學家奧古斯汀多年來皆在北極研究宇宙的奧秘,但當地球發生未知的浩劫,使得全人類生命受到威脅,不得不躲藏到地表下避難之時,他選擇獨自駐守在氣象站,試著阻止正於遙遠星球執行任務的太空人蘇莉與其組員返回地球。
一直以來,太空科幻電影都是用來描繪人心的最好題材,從最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到近年《星際效應》、《登月先鋒》、《星星知我心》、《星際救援》等優秀作品,我們都能感受到雖然其中故事距離觀眾日常生活遙遠,但講述的卻是跟我們非常貼近的人性,而這次由 NETFLIX 發行的《永夜漂流》也不例外,以留守在地球的天文學家和剛結束任務的太空人,對人們內心孤寂與嚮往家園的心理做出相當深入的描繪。
打著奧斯卡得主喬治克隆尼首部自導自演科幻片,並由《神鬼獵人》編劇馬克史密斯撰寫劇本的招牌,《永夜漂流》以 2049 年的未來世界,地球無預警發生可能讓所有地表生物全數滅絕的空氣汙染災難作為背景,透過自願留守北極的年邁天文學家奧古斯汀,無意間發現太空中有一艘正準備返回地球的太空船,在通訊被風暴阻斷的情況下,讓他嘗試傳遞出消息來解救船上人們性命的選擇,讓《永夜漂流》成為一段充滿危機但也富有的旅程。
改編自美國作家莉莉布魯克斯達爾頓的小說《早安午夜》(Good Morning, Midnight),《永夜漂流》雖然有著強大的視覺特效技術和許多驚險刺激的場面,但電影本身並不是一部宏大的太空史詩,反而在地球與太空兩個場景、天文學家奧古斯汀與太空人蘇莉兩位角色的觀點切換之下,以雙線並進的敘事方式,讓他們從原本看似毫無關係,到最終連絡上彼此後因為面對同一場危機而產生有如命中注定般的連結,賦予《永夜漂流》整個故事讓人為之著迷的情感厚度。
在地球部分,《永夜漂流》故事開始於災難發生的三週之後,空蕩蕩的北極研究站裡,罹患癌症的主角奧古斯汀沒有像其他人搭乘直升機前往避難,而是獨自等待著災難的到來,究竟這個世界發生什麼事了?他為什麼要留在這裡?這是《永夜漂流》給觀眾帶來的第一個疑問。導演花了些許篇幅描述他從例行身體治療、研究災難的模擬數據,到吃著麥片和微波食品的孤獨生活,但直到某天在廚房裡發現一位沒有跟著父母疏散離開的小女孩,奧古斯汀原本無趣日常也逐漸產生轉變。
《永夜漂流》非常巧妙地在片中加入艾莉絲這位名字跟鳶尾花 (Iris) 相同的小女孩,沉默內向的她突然出現,讓奧古斯汀原本打算單獨在天文台結束生命的計畫生變,一方面要尋找能連繫到太空船、準確傳遞消息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帶著她逃離此地,避免災難的侵襲。就這樣,奧古斯汀與艾莉絲這對因為餐桌上一場青豆遊戲而熟悉彼此的一老一小,也開始動身往衛星訊號更強的海森湖氣象站前進。
而在雙線敘事的太空部分,《永夜漂流》女主角蘇莉所處的「異空號」正在木星衛星「K-23」執行的任務,離開地球前往太空的這兩年來,觀眾能透過組員們用全息投影來回憶在地球上跟家人日常相處的時光,看見他們對於家園的嚮往與思念,然而為了全人類努力的他們雖然好不容易達成任務,成功找到可供未來人類移居的星球,但在歸心似箭準備返航的同時,卻也斷了所有跟地球的聯繫。
我很喜歡《永夜漂流》片中異空號偏離預期軌道,進入沒有探索資料的未知航路帶的橋段,從多次遭受小型隕石群撞擊、失去了能跟地球聯繫的方式,到工程師瑪雅在執行艙外任務時受傷身亡,《永夜漂流》都非常完整發揮出宇宙廣闊無邊且充滿黑暗與危機的特質,而或許這就是太空科幻電影迷人的地方。無論是失去同伴的悲傷、像是被拋棄一樣失去聯繫,或者通過衛星看見地球這個家園已經不再適合居住,無法再回到當初樣貌的挫折,原本抱持的希望被摧毀,也在突顯人心的孤獨與絕望之餘,增添了《永夜漂流》整部電影的層次。
⠀⠀
全文超過字數上限,後段請到 @looryfilmnotes 下篇文章或部落格閱讀原文。
⠀
#TheMidnightSky #喬治克隆尼 #GeorgeClooney #費莉絲蒂瓊斯 #FelicityJones #凱爾錢德勒 #KyleChandler #大衛歐洛沃 #DavidOyelowo #蒂芬妮布恩 #TiffanyBoone #達米安畢契爾 #DemiánBichir #netflix #netflix推薦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電影推薦 @netflixtw @netflix
神鬼獵人背景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初聽聞此項改編計畫時是相當忐忑的,無論經費充足與否,私以為台灣影壇當今的環境、技術、視野、劇本、敘事到商業定位,還不太足以撐起一部紮實的大河劇或是史詩劇集的格局,尤其《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的故事背景和族群組成又是那麼複雜,在終於觀賞了首二集〈海上的風〉與〈藍眼人〉之後,確實有感到極為驚艷之處,仍也有證實內心疑慮的地方。
⠀⠀⠀⠀⠀
總說台灣缺乏自己的歷史題材作品,過去有,但並不多,也還未連成氣候,因此導演曹瑞原的《斯卡羅》無論如何都值得肯定,值得關注,值得激發更多討論與思考,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拋磚引玉。眾所周知,此劇改編自作家陳耀昌 2016 年的作品《傀儡花》,他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建構出一部虛實交織的歷史小說,但無論何種形式,說故事本身就含有一定程度的虛構在其中,這部戲劇毫無疑問也是如此,劇組費了非常大的苦心盡其所能還原貼近當時台灣的生活樣貌。
⠀⠀⠀⠀⠀
場景,攝影,美術,以及語言,讓《斯卡羅》在第一時間教觀眾瞪大雙眼,1867 年發生在屏東瑯嶠地區的「羅妹號事件」就是一切的開端,當時人們口中的「生番」誤以為遭到入侵,在淺灘對受暴風摧殘的洋人船長夫婦與船員展開一場屠殺。此場開場戲拍得相當驚人,應是多少參考了電影《神鬼獵人》其中一段,但有些可惜這股磅礡氣勢戛然而止,因缺乏相輔的配樂,也因為了交待同時並進的其他故事支線。雖然各族群的介紹順序稍嫌混亂、零碎,難以短時間內帶領我們清楚認知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聯(無論再複雜、再龐大的故事都應做到這一點,否則就是敘事出了問題),然而,親耳聽到排灣族語、客語、閩南語以及英語同時紛飛在當時的屏東上空,仍深深地為之動容,唯有在人們用自己的語言說話時,才能說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故事。
⠀⠀⠀⠀⠀
「我創造了『蝶妹』這個角色,既是串場,又代表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台灣是族群融合的大熔爐,本書背景之瑯嶠已是典型代表。經過蝶妹的串場,我才能把 1867 至 1868 年之間的台灣府 —— 打狗 —— 瑯嶠連結起來;也才能把當時台灣各族群(傀儡番、平埔、客家、福佬、洋人)與清國官府串連起來。」
⠀⠀⠀⠀⠀
個人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點,温貞菱 Wen Chen-Ling 飾演的蝶妹,為客家人與原住民通婚後的下一代,對作者而言,象徵著臺灣當時的現況與命運,更是各族群之間卸下成見與化解危機的可能。無庸置疑,這部影集的劇本改編必定難如登天,缺點也會更加顯著,但若想真正釐清劇情,唯一一條路就是好好翻閱《傀儡花》,當觀眾越清楚原著脈絡時,會越容易進入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影像世界裡。
⠀⠀⠀⠀⠀
《斯卡羅》的誕生得來不易,亦有諸多極了不起的大躍進,我們不但得以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也有機會為臺灣影視注入更多信心。
神鬼獵人背景 在 Head x Lov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長謹慎入,雖然看完也不會有小禮物拿
Mountain Parka
有時候還真的不曉得怎麼翻成中文
『山系外套』?聽起來感覺過於現代感
『登山派克大衣』似乎也不怎麼有fu
最近在店內商品有好幾樣都跟Mountain Parka有關,
但對於還不是很了vintage領域的
卻覺得這東西看起來不是『很特別』
感覺外面就有許多版型相似的
這裏『插個播』:
古著一定要長得特別才叫古著??
現在的服裝史綿延的都是古著不斷的考究復刻再改良再復刻
真要特別的樣式也有,可能也得考慮走出店家後回家是否會穿它個幾次
當然如果你是穿搭駕馭高手,也請多多帶一些子弟出來
回來話題上:
其實『玩』古著真的並不難,因為你只是在玩
『聊』古著?就找些同好就好不用爭個你死我活
『穿』古著更是許多人掛在嘴邊的:我喜歡就好
『懂』古著,恩。。。決定要先從哪邊開始懂起?
從哪個點-線-面延伸下去會得到什麼?
我們今天的『點』便是:Mountain parka (開頭破題法)
從70s mountain parka這個中間點
向前向後個延伸的各不同面向,還有許多分支可以去探究
之前有跟大家介紹過『Parka』源自於極端寒冷天氣所需要的大衣
一開始從俄羅斯北部烏拉爾山脈的涅涅茨人的語言
其實一開始這詞據說翻譯成動物皮,因為當時常常以動物身上的皮毛
像是熊,狼來做成大衣覆蓋身上取暖,
有看過『神鬼獵人』的應該不難想像
總之『Parka』一詞出現就是跟『長版』『大衣』『保款禦寒』有關
不要夏天來跟我說要買短版的清涼用的『Parka』就好
當時上山,40s之前沒事一般人不會為了登頂或是插旗而登山
吃養自己都不夠了,上山通常都是『獵人』
另外還有就是『士兵軍人』為了打戰,像是最有名的就是
美國第十師山岳步兵(us 10th Mountain division)
當時在歐洲主戰區為了對抗德國而知名的精英部隊
執行的都是些艱困的任務,裝備當然也必須要
能夠應付不同的作戰需求而設計
而當時空軍中有名的B-9 parka由Eddie Bauer所設計,其羽絨的材質算是先驅
取代了當時覺得保暖的羊毛或是純棉材質,因為在暴風雨當中
棉或羊毛材質反而會增加作戰的危險性, 因此出現尼龍與棉混紡漸漸取代
二戰後,那些山岳部隊退休後仍然從事著登山與滑雪相關工作
而開始了這個登山與戶外運動市場的拓展
當時有個品牌: 『Holubar』 由Alice和Roy成立,至今仍是美國知名戶外品牌
1946年開始,他們從軍方的倉庫收購了一些二戰時期的裝備
來提供從事戶外運動的人,後來開始縫製羽絨睡袋以及製作parka還有背包
在當時要有更機能性的材質,不能僅僅靠著二戰的裝備材質
『尼龍』的使用在50s其實已經是種實驗性的革命性的材料
-
一開始以50/50為主,這是否有點熟悉?但可不是poly v.s cotton
而是nylon v.s cotton,這也是後來延伸到了大家熟悉的60/40
(還不熟悉?那更應該把這篇好好看完)
的確,Holubar開發了兩款Mountain Parka的經典樣式
一款是三個口袋加上一個側邊拉鍊袋
一款是知名的deer hunter上面兩個中型口袋下面兩個大口袋,
雖然這與當時軍用的野戰夾克也有相似之處
但連帽的樣式以及高領設計甚至是材質的運用
都在60-70年後的今天,仍然是美國最後歡迎的服裝外套之一
甚至影響了日後,登山活動更加普遍與盛行後
相繼出現的outdoor brand的樣式
-
之前也才介紹成立於1965年的Sierra Designs
其兩主理人也曾經在Holubar工作了幾年喔
從羽絨的運用到60/40材質到gore-tex的出現
的確是一次又一次在戶外運動運用材質上的突破
想想60年代誕生的登山戶外品牌,存活到現在的應該還能朗朗上口
(不用害羞,歡迎在朗朗個幾個)
而這樣的樣式為何也在日本影響有如此大
那就得提到當時背景的IVY 文化
也許有人已經知道,就是「Heavy duty ivy」!
在當美國大學生不只是穿著duffle coat 或是coach jacket
登山與露營和滑雪也成了他們的休閒運動
因此當時發跡的Mountain parka 也成了愛好穿搭之一
的確在日本取經常春藤文化時,也許也一併帶入到日本的服裝文化中
不過無論怎樣的『名詞一致』有些人對於講到羽絨就聯想到UQ的羽絨(?)
『外觀一致』覺得跟外面賣的沒什麼差別,就不感興趣,想要與眾不同
但走在路上不會被側目的那種(?)
如果不知道其『質量差異』的確就很難在『懂』古著這條路上繼續走
老實說,說到這裡要收尾才要講到今天的『主講品項』:
昨天簡單介紹過的『Rocky Mountain 』的Mountain Parka
在眾多品牌中,以運用『鵝絨』以及『鞣皮』的拼接知名
雖然因為當時製作背心的款式為其主打款
加上日後的推廣與名人加持,也比較能夠搭配其他服飾
不過別因為少見而忽略的這個唯一parka的樣式
也跟當時其他的品牌有很大的辨識度
加上與gore-tex合作,在當時也是開先鋒的parka款式
(也許等到有人青睞開始爭相購買的時候,早已成仙=no sale)
-
如果要『普通』介紹一個品牌一件商品其實不用太多篇幅
但要真正深入了解這個商品背後
起始環境的造就
文化綿延影響
革命與開創還有未來
甚至好的品牌在『製作流程』上怎樣『穩定』與『堅持』
真的也不是這樣一兩篇講述的完
-
也許可以因為純粹喜歡而更多深入研究,
但更多的是在未知的領域『因為了解』而能更加知道優劣
產品之所以會一直變化汰舊換新
當然除了資源、人力、還有環境
但不能遺忘過去開創的美好源頭
在與時並進的同時,能夠更加珍惜認真的品牌
當然前提是有人願意看到這裡,
雖然精靈也並不是為了讓大家看到這裡而寫
只是看到那些商品由衷地再次讓自己也回顧這些重要的時間軸
覺得也許更認真的看待物質本身,而非其他流言蜚語與風向等等
恩....可能明年會更好。(笑)
接著開頭說的,看完也不會有小禮物拿
因為這些知識本身就是個禮物(認真)
神鬼獵人背景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到澳洲電影《夜鶯的哭聲》(The Nightingale ,2018)自然會忍不住拿《神鬼獵人》(The Revenant ,2015)並置比較。一樣都是一個人深陷死亡邊緣之後並踏上復仇旅程的故事,兩部作品的深度與廣度卻都有落差。我是說,前者明顯好得太多。
.
故事以黑色戰爭(Black War)為背景,即19世紀初,英國人針對澳洲南方大島塔斯馬尼亞島(當時名為范迪門之地)的種族衝突。英國人當時將當地原住民視為未開化的土著加以掃蕩,致使數百人被現代武器屠殺。
.
不過身兼編導的珍妮佛.肯特(Jennifer Kent)卻不願讓故事如此「一面倒」。她反而選擇了愛爾蘭人克萊兒作為主角,讓一個同樣遭受英國人壓迫的女性角色跟原住民比利一同承受並映照整個時代的悲劇。
.
愛爾蘭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遭到英國全面侵吞,並且被視為次等人種。愛爾蘭人克萊兒與丈夫便是以囚犯之身在澳洲勞動,殘暴的中尉霍金斯平時便以性侵犯克萊兒為樂,在一次衝突之下,他與部下聯手殺害了他的丈夫與嬰兒,隨後遠走高飛。
.
倖存的克萊兒原本想獨自復仇,但他需要原住民比利為她嚮導。於是在當時最被歧視的兩種人──愛爾蘭女性與「黑人土著」結盟上陣。從互看不順眼,到相知相惜,不啻是建立在兩人的同仇敵愾,也透過暗夜中的吟唱去締造靈魂、精神上的共鳴。
.
荒淫無度的霍金斯與其部下,那樣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傲氣,令人聯想到《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1972)中的征服者阿奎爾(Lope de Aguirre)。面對一個19世紀的英國殖民者形象,珍妮佛.肯特顯然認為以臉譜化的反派形塑便足矣。
.
確實,我們無法解釋一個尚存人性的政權會行如此喪盡天良之事。導演對人物刻畫的選擇,突出了她堅定的史觀認知。作為出生在澳洲的白人後裔,亦暗藏自省之意。
.
出身演員的珍妮佛.肯特顯然也擅於調兵遣將,劇中每一個演員或具有功能性,卻沒有一個要角的表演是沒有細節的。女主角艾琳・佛朗西絲(Aisling Franciosi)便端出了近年來最驚艷的表演,在反覆猶疑後衝動殺人的場面,可見連臉部都有細微的顫抖,帶著不安與復仇的激情,不像演的,簡直是冤魂附體。
.
珍妮佛.肯特將任何一場戲都處理得更為可觀、紮實,她不需要艾曼紐.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的長鏡頭大秀。
.
.
Blog版連結:
《夜鶯的哭聲》(2018):暗夜中的吟唱
https://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8236681
.
.
(圖為《夜鶯的哭聲》劇照,圖右為艾琳・佛朗西絲。)
#夜鶯的哭聲
ifilm/傳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