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社會網絡分析軟體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社會網絡分析軟體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社會網絡分析軟體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社會網絡分析軟體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五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2020/4/18 開課!]【寫...

社會網絡分析軟體 在 4Samantha 莎曼莎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5 14:44:09

• #隱私健檢 👉🏻👉🏻 往右滑 ⠀⠀⠀⠀ 你的注意力是門好生意? 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那你就是被賣的產品。 ⠀⠀⠀⠀ 我們來到一個平台商與廣告商共謀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平台致力於打造用戶環境,卻也將用戶資訊賣給了出價最高的人。 ⠀⠀⠀⠀ ⠀⠀⠀⠀ 下班之後,你點的讚等於繼續幫臉書工作。 ...

社會網絡分析軟體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21 14:38:56

【@marketfocus.hk 】【比特幣風雲】比特幣獲薩爾瓦多「加冕」成法定貨幣 無視「大孖沙」唱淡應聲急彈 . 比特幣(Bitcoin)等虛擬貨幣的價格一直大上大落,包括中國等國家紛紛落實監管與虛擬貨幣有關的交易業務,但位於中美洲的薩爾瓦多(El Salvador)卻反其道而行,其國會於香港...

社會網絡分析軟體 在 藝文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2-15 14:57:54

. 【11月號 影評】 . 「人手一機」的時代,社交網絡與科技的利弊是老生常談,然而《願者上網》(The Social Dilemma)在Netflix一上架便遭到熱議。不僅是因為它揭露了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熱門社交軟體的運作方式、行銷伎倆,它更請來多位矽...

  • 社會網絡分析軟體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3 13:41:48
    有 0 人按讚

    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AI 醫療、科技防疫的人權爭議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天網」恢恢,公衛醫療的新利器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全世界為了因應危機展開大規模協作,從即時統計看板、預測病毒蛋白質結構、電子監控等,大數據與 AI 技術不約而同派上用場。但當數位科技介入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體系,也引發人權隱私的兩難爭議。

    2020 年的最後一夜,臺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而且,千萬別心存僥倖,因為「天網」恢恢,「我們能找得到您」!有天網之稱的電子圍籬 2.0 出手,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隱私爭議不只在防疫戰場,另一個例子是近年正夯的精準醫療。2021 年 1 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臺灣勇奪亞軍,主要歸功於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

    國際按讚,國內反應卻很兩極。早前曾有人質疑「個人生物資料」的隱私保障,擔憂是否會成為藥廠大數據;但另一方面,部分醫療研究者卻埋怨《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很嚴、很卡,大大阻擋了醫學研發。為何國內反應如此分歧?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原因之一是,

    《個資法》早在 2012 年就實施,跑在 AI 時代之前,若僅僅仰賴現行規範,對於新興科技的因應恐怕不合時宜。

    健保資料庫爭議:誰能再利用我們的病歷資料?

    來看看曾喧騰一時的「健保資料庫訴訟案」。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民間團體批評,根據《個資法》,如果是原始蒐集目的之外的再利用,應該取得當事人同意。而健保資料原初蒐集是為了稽核保費,並非是提供醫學研究。

    但支持者則認為,健保資料庫是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若能串接提供學術與醫療研究,更符合公共利益。此外,如果過往的數據資料都必須重新尋求全國人民再同意,相關研發恐怕得被迫踩剎車。

    種種爭議,讓醫學研究和資訊隱私之間的紅線,顯得模糊而舉棋不定。何之行指出,「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拉鋸,不僅是長久以來政治哲學家所關心的課題,也反映了現代公共衛生倫理思辨的核心。

    我們有權拒絕提供資料給醫療研究嗎?當精準醫療的腳步飛也似向前奔去,我們要如何推進醫學科技,又不棄守個人的隱私權利呢?

    「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是近年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透過健康大數據來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對症下藥。但健康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隱私與自主權,成為另一重要議題。

    去識別化爭點:個資應該「馬賽克」到什麼程度?

    何之行認為,「健保資料庫爭議」短期可以從幾項原則著手,確立資料使用標準,包括:允許退出權(opt-out)、定義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去識別化」是一道安全防護措施。簡單來說:讓資料不會連結、辨識出背後真正的那個人。何之行特別分享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研發公司 DeepMind 的慘痛教訓。

    2017 年,DeepMind 與英國皇家醫院(Royal Free)的協定曝光,DeepMind 從後者取得 160 萬筆病歷資料,用來研發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健康 APP。聽來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引發軒然大波。原因是,資料分享不僅未取得病患同意,也完全沒有將資料去識別化,每個人的病史、用藥、就醫隱私全被看光光!這起爭議無疑是一大教訓,重創英國社會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

    回到臺灣脈絡。去識別化指的是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個資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特定個人。但要達到什麼樣的隱匿保護程度,才算是無從識別特定個人?

    何之行指出,個資法中的定義不甚清楚,混用匿名化(anonymous)、假名化(pseudonymised)、去連結(delink)等規範程度不一的概念。臺灣也沒有明確定義去識別化標準,成為爭點。

    現行法令留下了模糊空間,那麼他山之石是否能提供參考?

    以美國《健康照護可攜法案》(HIPAA)為例,法案訂出了去除 18 項個人識別碼,作為去識別化的基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則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

    退出權:保留人民 say NO 的權利

    另一個消解爭議的方向是:允許退出權,讓個人保有退出資料庫的權利。即使健保資料並沒有取得民眾事前(opt-in)的同意,但仍可以提供事後的退出選項,民眾便有機會決定,是否提供健康資料做學術研究或商業運用。

    何之行再舉英國國民健保署 NHS 做法為例:英國民眾有兩階段選擇退出中央資料庫 (NHS Digital)的機會,一是在一開始就拒絕家庭醫師將自己的醫病資料上傳到 NHS Digital,二是資料上傳後,仍然可以在資料分享給第三方使用時說不。畢竟有人願意為公益、學術目的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對商業用途敬謝不敏;也有人覺得只要無法辨識個人即可。

    近年,英國政府很努力和大眾溝通,希望民眾認知到資料分享的共善,也說明退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鼓勵人們留在資料庫內,享受精準醫療帶給個人的好處。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藉由公眾溝通,努力建立社會信任。

    參照英國經驗,目前選擇退出的比率約為 2.6%。保留民眾某種程度的退出權,但善盡公眾溝通,應是平衡集體利益與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

    歐盟 GDPR 個資保護的四大原則

    健保資料庫只是案例之一,當 AI 成為大數據浪潮下的加速器,最周全之策仍然是針對 AI 時代的資料運用另立規範。 歐盟 2018 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便是大數據 AI 時代個資保護的重要指標。

    因應 AI、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歐盟在 2016 年通過 GDPR,2018 年正式上路,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包括行動裝置 ID、宗教、生物特徵、性傾向都列入被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
    歐盟在法令制定階段已將 AI 運用納入考量,設定出個資保護四大原則:目的特定原則、資料最小化、透明性與課責性原則。

    其中,「目的特定」與「資料最小化」都是要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應在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內,也就是只提供「絕對必要」的資料。

    然而,這與大數據運用需仰賴大量資料的特質,明顯衝突!

    大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會大幅、甚至沒有「特定目的」的廣蒐資料;資料分析後的應用範圍,也可能超出原本設定的目標。因此,如何具體界定「特定目的」以及後續利用的「兼容性判斷」,便相當重要。這也突顯出「透明性」原則強調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義務。當蒐集方成為主要的資料控制者,就有義務更進一步解釋那些仰賴純粹自動化的決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透明性原則的用意是為了建立信任感。」何之行補充。她舉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芝麻信用,將演算法自動化決策的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歐盟發放申根簽證都會參考。然而,所有被納入評分系統的人民,卻無從得知這個龐大的演算法系統如何運作,也無法知道為何自己的信用評等如此。

    芝麻信用表示,系統會依照身分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係、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五類資料,進行每個人的信用評分,分數介於 350-950。看似為電商系統的信用評等,實則影響個人信貸、租車、訂房、簽證,甚至是求職。

    這同時涉及「課責性」(accountability)原則 ── 出了問題,可以找誰負責。以醫療場域來講,無論診斷過程中動用了多少 AI 工具作為輔助,最終仍須仰賴真人醫師做最後的專業判斷,這不僅是尊重醫病關係,也是避免病患求助無門的問責體現。

    科技防疫:無所遁形的日常與數位足跡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對未知病毒充滿恐懼不安,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2020 年 4 月,挪威的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推出一款接觸追蹤軟體,能監控足跡、提出曾接觸確診者的示警。但兩個月後,這款挪威版的「社交距離 APP」卻遭到挪威個資主管機關(NDPA)宣告禁用!

    挪威開發了「Smittestopp」,可透過 GPS 與藍牙定位來追蹤用戶足跡,提出與感染者曾接觸過的示警,定位資訊也會上傳到中央伺服器儲存。然而,挪威資料保護主管機關(NDPA)宣告,程式對個人隱私造成不必要的侵害,政府應停止使用並刪除資料。

    為何挪威資料保護機關會做出這個決定?大體來說,仍與歐盟 GDPR 四大原則有關。

    首先,NDPA 認為挪威政府沒有善盡公眾溝通責任,目的不清。人民不知道這款 APP 是為了疫調?或者為研究分析而持續蒐集資料?而且,上傳的資料包含非確診者個案,違反了特定目的與資料最小蒐集原則。

    此外,即便為了防疫,政府也應該採用更小侵害的手段(如:僅從藍牙確認距離資訊),而不是直接由 GPS 掌控個人定位軌跡,這可能造成國家全面監控個人行蹤的風險。

    最後 NDPA 認為,蒐集足跡資料原初是為了即時防疫,但當資料被轉作後續的研究分析,政府應主動說明為什麼資料可以被二次利用?又將如何去識別化,以確保個資安全?

    換言之,面對疫情的高度挑戰,挪威個資保護機關仍然認為若沒有足夠的必要性,不應輕易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國家採用「Smittestopp」這款接觸追蹤軟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

    「有效的疫情控制,並不代表必然需要在隱私和個資保護上讓步。反而當決策者以防疫之名進行科技監控,一個數位監控國家的誕生,所妥協的將會是成熟公民社會所賴以維繫的公眾信任與共善。」何之行進一步分析:

    數位監控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僅只於表象上對於個人隱私的侵害,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掌握「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後對於特定當事人的描繪與剖析。

    當監控者透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資訊蒐集,對於個人的「深描與剖繪」(profiling)遠遠超過想像──任何人的移動軌跡、生活習慣、興趣偏好、人脈網絡、政治傾向,都可能全面被掌握!

    AI 時代需要新法規與管理者

    不論是醫藥研發或疫情防控,數位監控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新挑戰。參照各國科技防疫的爭論、歐盟 GDPR 規範,何之行認為,除了一套 AI 時代的個資保護規範,實踐層面上歐盟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例如,對隱私風險的脈絡化評估、將隱私預先納入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理念(privacy by design),「未來照護機器人可能走入家家戶戶,我們卻常忽略機器人 24 小時都在蒐集個資,隱私保護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就要納入考量。」

    另外最關鍵的是:設置獨立的個資監管機構,也就是所謂的資料保護官(data protection officer,DPO),專責監控公、私營部門是否遵循法規。直白地說,就是「個資警察局」。何之行比喻,

    如果家中遭竊,我們會向警察局報案,但現況是「個資的侵害不知道可以找誰」。財稅資料歸財政部管,健康資料歸衛福部管,界定不清楚的就變成三不管地帶。

    綜觀臺灣現狀,她一語點出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法規,只是現有的法令不完備,也已不合時宜。」

    過往許多人擔心,「個資保護」與「科技創新」是兩難悖論,但何之行強調法令規範不是絆腳石。路開好、交通號誌與指引完善,車才可能跑得快。「GDPR 非常嚴格,但它並沒有阻礙科學研究,仍然允許了科學例外條款的空間。」

    「資料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臺灣擁有世界數一數二最完整的健康資料,唯有完善明確的法規範才能減少疑慮,找出資料二次利用與科技創新的平衡點,也建立對於資料二次利用的社會信任。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14-ai-privacy-medical?fbclid=IwAR0ATcNjDPwTsZ4lkQpYjvys3NcXpDaqsmE_gELBl_UNu4FcAjBlscxMwss

  • 社會網絡分析軟體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1 11:30:00
    有 600 人按讚

    0511紐約時報

    *【Covid-19實時更新】
    #FDA批准了針對12至15歲兒童的Pfizer-BioNTech疫苗。
    #世衛組織說,最初在印度發現的一種冠狀病毒變種現在已正式成為“令人關注的變種”。Van Kerkhove博士表示,對尚未進行同行評審的有限數量患者的研究表明,來自疫苗或其他變體感染的抗體可能對B.1.617的療效不佳。
    #印度醫學界呼籲實施全國性封鎖措施。隨著病毒持續肆虐,越來越多的醫學專家呼籲在全國實施限制,並批評政府應對措施。印度醫學協會表示,衛生部“極度麻木和不恰當的行動令人震驚”。本月印度每天報告超過35-40萬新感染病例,已有近25萬人死亡,而專家認為,這一數字被嚴重低估。
    #為防尼泊爾疫情傳入,中國在珠峰設置隔離線。西藏體育局局長表示,將在珠峰峰頂設置一條分界線,防止中國一側的登山者與尼泊爾一側的進行接觸。儘管疫情蔓延,尼泊爾今年仍批准了創紀錄的408個珠峰攀登許可證,此前已有數名存在新冠症狀的登山者被空運出登山區大本營。
    #州長古莫週一表示,本週紐約官員正試圖通過在八個地鐵站和火車站設立臨時疫苗接種地點,加強目前低迷的疫苗接種情況。
    #紐約州立大學將要求學生在秋季接種疫苗,才能返校。
    #英國疫情趨緩,首相強森宣布,將依原定計畫於17日起實施第三階段解封。而隨著防疫社交規定放寬,英國民眾睽違14個月後,終於能擁抱非同住的親友。
    #沙烏地阿拉伯表示將允許麥加朝聖,但規則尚不明確。
    #印度的醫生擔心,越來越多致命的毛黴真菌感染患COVID-19患者及最近才從疾病中康復的人。這種病稱為毛黴菌病,死亡率高,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已存在於印度。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5/10/world/covid-19-coronavirus

    *【專家稱人類如今只能與新冠共存】
    大流行疾病初期,人們曾希望能實現群體免疫,但專家們指出,病毒變化得太快,變異毒株傳染性更強,而疫苗接種速度太慢,群體免疫在短期內難以實現。這意味著,如果這種病毒繼續在世界大部分地區猖獗蔓延,它可能成為一種永遠存在的威脅。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9/world/virus-herd-endemic.html

    *【聯邦調查局確認了油管駭客的幕後黑手】
    拜登總統週一表示,美國將擊破並控告名為“黑社會”(DarkSide)的駭客犯罪團夥,聯邦調查局(F.B.I.)指責,該團夥製造了重大的勒索軟體攻擊,破壞了向東海岸近一半的汽油和噴氣燃料供應。聯邦調查局顯然擔心勒索活動可能蔓延,向電力公司、天然氣供應商和其他管道運營商發出緊急警報,要求他們警惕類似於封鎖Colonial Pipelines,這是一家私人公司,控制著運輸汽油的主要管道,從德州海灣海岸到紐約港的柴油和噴氣燃料。該管道在週一第四天保持離線狀態,這是一項先發制人的措施,目的是防止感染該公司計算機網絡的惡意軟件傳播到運行該管道的控制系統。到目前為止,對汽油和其他能源供應的影響似乎微乎其微,Colonial表示,它希望在本週末之前恢復管道的運行。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0/us/politics/pipeline-hack-darkside.html

    *【巴以衝突升溫,暴力事件頻現】
    週一,以色列軍方突襲阿克薩清真寺,與巴勒斯坦人再次爆發衝突,導致數百人受傷。當天傍晚,位於加沙的激進分子向耶路撒冷發射火箭彈(哈馬斯宣佈對此事件負責),以色列軍方則以空襲作為回應。在數月的相對平靜後,該地區暴力活動突然升級。分析認為,東耶路撒冷一社區定居的巴勒斯坦人可能被驅逐的前景觸發了緊張局勢。以色列最高法院已于周日裁決推遲驅逐行動。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0/world/middleeast/jerusalem-protests-aqsa-palestinians.html

    *【中國以穆斯林婦女為目標,推動新疆禁止過度生育】
    中國強迫新疆婦女避孕,在婦女術後修養期間,政府官員派去駐家,觀察她們是否存在不滿跡象;如果她們過度生育或拒絕接受避孕措施,還將面臨高額罰款或被送進拘禁營。北京對此表示否認,但官方資料及政府的通知、官媒報導和對十餘名新疆人的採訪顯示,這些強制措施的確存在。當前新疆地區出生率已大幅下降。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0/world/asia/china-xinjiang-women-births.html

    *【麥卡錫宣佈週三進行撤除Liz Cheney領導職務的投票】
    眾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說,眾議院共和黨主席麗茲的批評分散了外界注意力,導致黨內想向民主黨籍總統拜登傳達的批評訊息出現失焦。Liz Cheney不打算參加針對她罷免投票,但她仍然堅守要加強自己的論點,即:忠於川普最終將拖累共和黨。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5/10/us/joe-biden-news

    *【加州的中產階級納稅人可以在Newsom計畫下獲得退稅】
    加州州長紐森提議,將退稅600美元至加州三分之二納稅人的口袋,如果獲得批准,這將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這項提案是紐森年度預算修訂中提出的一系列提案之一,由於加州財政狀況的顯著好轉,在擺脫冠狀病毒大流行之際,同時紐森也試圖化解罷免他的聲浪。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0/us/newsom-plan-rebate-california.html

    *【中國稱其火箭碎片落在馬爾地夫附近】
    中國航天局宣佈,星期天清晨,中國大型火箭長征5B的碎片降落在馬爾地夫附近的印度洋上。大多數碎片在重新進入大氣層時都被燒毀了。目前尚不清楚剩餘的碎片降落在馬爾地夫1,192個島嶼中哪一處。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8/science/china-rocket-reentry-falling-long-march-5b.html

  • 社會網絡分析軟體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3 09:10:00
    有 305 人按讚

    今天的財經產業趨勢單元,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 涂豐恩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書籍《亞洲未來式:全面崛起、無限商機,翻轉世界的爆發新勢力》/ 聯經出版。亞洲,一個由多樣化文明建構而成的秩序,跨越沙烏地阿拉伯到日本、俄羅斯到澳洲,透過貿易、金融、基礎設施和外交網絡將整個區域連結在一起,也與世界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亞洲世紀中,要了解全球趨勢,必先要了解最新的亞洲趨勢。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150L97l99NQ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內容介紹
    亞洲的規模,遠不只是中國,一個由多樣化文明建構而成的秩序,跨越沙烏地阿拉伯到日本、俄羅斯到澳洲,透過貿易、金融、基礎設施和外交網絡將整個區域連結在一起,也與世界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亞洲人將決定自己的未來,也將決定世界的未來。現在,是西方學習亞洲模式的時代。透過對亞洲主要市場的詳細分析,及其對全球經濟、社會和治理的綜合影響,將全球亞洲化現象的面貌完整地呈現。幫助企業及時掌握亞洲下一個重大的商業機會,並為資金流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在亞洲世紀中,要了解全球趨勢,必先要了解最新的亞洲趨勢。

    │世界亞洲化│出售商品到中國、召募來自印度的軟體工程師、向沙烏地阿拉伯購買石油、到日本或印尼度假、召募來自菲律賓的護士、管理來自南韓的營建工人、到阿聯酋實習執業,以及無數種其他關係。

    │亞洲不只有中國│雖然中國目前展現出比鄰國更強的實力,但它的人口已進入高原期,且預料到2030年將觸頂。在亞洲近50億人口中,有35億並非中國人。中國的龐大債務、令人憂慮的人口結構,和國內市場逐漸排擠外國的競爭,正把全球注意力推向更年輕、人口更多,且市場對西方產品比中國更開放的亞洲區域。

    │俄羅斯、土耳其向亞洲傾斜│俄羅斯與亞洲的貿易額成長迅速,中國成為最大貿易夥伴,與亞洲鄰國在資源、外交上建立合作關係。土耳其則成為歐洲進入亞洲的門戶,在交通與天然氣管線上扮演要角,並加強與中國及東亞的貿易。

    │歐亞非大陸的復興│亞洲國家在非洲的投資增加,大舉進入紡織、汽車與製藥等產業,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合作。非洲國家也積極模仿亞洲國家的成功模式,如新加坡與中國,期望能提升自身的效率與競爭力。

    ◎作者介紹:帕拉格‧科納(Parag Khanna)
    知名全球戰略、趨勢觀察家。倫敦政經學院博士。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研究員、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顧問、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之一,《君子》雜誌(Esquire)評選21世紀75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 社會網絡分析軟體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2-17 19:00:13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五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已額滿,歡迎來電安排候補)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相信很多人都希望

    自己在面對人生決策的時候

    無論是關係上的、工作上的

    甚至於是財務上的

    都能夠得到好的結果跟發展

    像是選到對的人

    或合適自己的工作

    投資的商品呢 都能夠賺錢

    然而呢 決策品質要好

    思緒足夠的周延、深刻

    絕對是最重要的大前提

    有時候 大家獲得的情報

    其實是一樣的

    可是會思考的人

    他就能夠

    從有限的線索裡面

    去推演出參考度很高的結論

    然後再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定

    但是不會思考的人

    你就算把答案放到他面前

    他一樣視若無睹

    他根本判斷不出線索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 一樣的食材

    交到廚藝精湛的大師手裡

    就會變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料理

    但如果呢

    交給不懂得烹飪的人手裡噢

    它下場往往就是暴殄天物嘛

    所以思考對於任何人的發展

    是很重要的

    但我自己教學這麼多年來噢

    我發現很多人的思考能力

    越來越薄弱

    會這麼說 絕對不是在唱衰社會

    而是因為 我的課程很強調量身訂做

    所以呢我會鼓勵學員

    不管他上什麼課 他可以盡量地

    把自己的問題寫信告訴我

    讓我能夠多瞭解他們

    去強化他們在解決問題上面的能力

    以前我收到學員的來信

    大體上呢 都還能夠弄懂他們的處境

    以及他們覺得什麼問題才是重點

    需要花心力處理的地方在哪裡

    可是隨著手機跟社群軟體的普及

    我發現寫信來的人

    他講的東西經常是

    東一塊西一塊 前後文不相干

    或者是表達完所有的過程

    卻沒有具體告訴我

    他想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這都還不打緊噢

    最讓我匪夷所思的

    就是越來越多人

    在論述完一個大篇文章之後

    最後跟我說這件事情跟他無關

    他只是抒發心情而已

    哈囉 我請大家寫信的前提是

    你生活裡 想處理的問題

    可以寫信告訴我

    而不是要跟我交換日記 好嗎

    談這些哦 不是為了抱怨

    而是呢

    這些現象引發我很強烈的好奇心

    我開始認真地去研究

    為什麼大家的思考能力

    會越來越薄弱

    最近 我讀了一本書

    叫做《渴求的心靈》

    作者呢 是賈德森布魯爾

    這本書噢 談的是現代人上癮

    特別是 網絡成癮

    自拍、愛情、電玩等等這些

    這些跟我們過去熟悉的藥物濫用

    像是毒品、酒精不太一樣

    作者在裡面就有提到

    其實很多社交網站的設計界面

    都是那種會讓人離不開的

    一個設計概念

    我們會陶醉在被關注的光環裡

    不斷地重新回到這個平台上

    確認自己分享的東西有沒有被看見

    或者是有沒有遺漏任何訊息

    而每一次訊息進來

    不管對方的評論是好是壞

    只要手機發出聲響

    都會刺激我們大腦去分泌多巴胺

    這是一種

    會讓我們覺得愉快的荷爾蒙

    這會讓你想要即時地回覆

    用來創造出更多的連結跟互動

    享受這種多巴胺釋放的快感

    再加上噢 每一次訊息發出的時間

    都是不固定的

    就會讓我們隨時處在一種

    stand by 的狀態

    它更加深了我們上癮的力道

    而且你知道嗎

    推特它一次發文就只能是140個字數

    這也不是亂設計的噢

    這個長度是特別被挑選過的

    因為這正是我們

    可以自動閱讀訊息的字數上限

    也就是喔

    一眼掃過去就能夠看完看懂的份量

    這種種的設計

    都會讓我們持續地分心

    沒有辦法專注思考

    因為沒有兩下我們就被打斷

    被別的訊息吸引走了

    或者是呢 當我們認真開始思考

    我們的身體跟心理

    可能都會有一些緊繃感

    為了降低這種緊繃感

    我們的大腦

    就會催促我們 去滑滑手機啊

    去享受先前多巴胺外溢的興奮感

    而漸漸地養成

    我們只要一有不舒服

    就去滑手機的習慣

    即使想要暫時地放下手機也很困難

    而這整個過程

    會使我們的心智越來越碎片化

    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思考鏈條

    隨著手機的使用的頻率越高

    深度會變得越來越淺

    以前呢可以對一件事情有深刻的見地

    而且呢邏輯是前後呼應一致的

    但現在呢 卻只能把資料塞滿

    沒有自己的想法

    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難道就把手機丟了嗎

    當然不可能嘛

    對抗潮流只會讓自己累得半死

    卻沒有任何的效果

    而且呢 工具本身本來就是中性的

    是我們使用的方法

    才造就了最後的結果

    要訓練自己的邏輯鏈條

    把自己的思考和論述能力找回來

    讓自己不管在做決策

    或者是表達說服別人的時候

    可以更有影響力

    有一件事情絕對是可以嘗試的

    那就是 反向練習

    當大家都吆喝著 要越短越好

    越快越好的時候

    你要能夠主動地

    打破140個字的限制

    培養自己有寫長篇文章的能力

    這裡所謂的長篇文章噢

    不是要你寫個1萬2萬字

    其實只要超過1000個字

    我們呢大腦裡面所動用的區塊

    就會跟先前的上癮模式是不一樣的

    這也就是《渴求的心靈》裡面有提到

    隨著科技的發達

    大家要更有意識地訓練

    我們大腦裡面 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簡單來講

    就是《快思慢想》裡面提到的系統二

    而為什麼寫作

    會是個鍛鍊思考鏈條很好的策略呢

    因為 你只有透過寫

    你才會有機會換位到別人的位置

    並且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講的東西

    到底是什麼

    以前呢在還沒有上

    嘉玲老師的寫作小學堂這一門課之前

    我也一直以為寫作

    就是要從頭到尾想清楚之後才能寫

    而且一下筆就要是對的

    到我自己上完這門課之後就發現

    這根本就錯到極點的嘛

    真正的寫作

    其實是先把你所有的材料

    都先鋪排出來 然後從中找出關聯性

    把龍骨抓到 就是主軸抓到

    搞清楚結構之後 再填血肉

    也就是一般人會很在意的

    修辭啊 用詞遣字那都是後話

    而這些其實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只要你的結構清楚、邏輯順暢

    你講的事情

    別人就很容易能夠聽得懂、看得懂

    而達成溝通或說服的目的

    嘉玲老師跟怡璇老師

    他曾經跟我們分享

    他們在上寫作課的時候

    學生第一次交來的作業

    通常是邏輯斷裂 前後文不相干的

    但是他們都會鼓勵學生

    在這些材料裡面

    找出重複出現的觀念

    或者是關鍵詞

    釐清自己最想說的話之後

    再進行刪減、排列

    而第二次寫來的作業 就會脫胎換骨

    給人一種清晰、篤定的自信感

    很多學生呢 在寫之前

    其實根本不知道

    自己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可是透過寫作的學習

    學到了一些很重要的技巧

    他們就會知道怎麼樣去提取跟排列

    終於搞清楚自己真正的在乎

    很多人上完寫作課之後

    都覺得更認識了自己

    其實呢 思考能力要好

    資訊的篩選跟刪減

    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但抽象的對談或沈思

    常常會想一想就卡住了

    這時候寫作就會變得很具體

    你可以透過一次次的練習

    很快地看到核心的本質

    抓住龍骨 也抓緊自己的邏輯鏈條

    不會一下子就恍神不知所云啊

    而且這個方法只要是

    你有紙跟筆

    或者是有鍵盤 就可以完成

    你不需要花大錢請顧問

    或者專家陪你釐清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隨時當自己的思考教練

    假使你也發現

    自己的思考鏈條越來越短

    或者是想說的話很多

    但真的能夠表達出來的卻很少

    我非常鼓勵你噢

    可以參加我們在4月18號

    由嘉玲老師跟怡璇老師共同開課的

    寫作小學堂課程

    他們的搭配噢 是坊間很少見的

    既有理性的邏輯分析

    又有感性的故事創作

    讓你上完課之後

    知道如何剛柔並濟地

    呈現自己的觀點

    說清楚自己 卻不會留下後遺症

    而這一門課相關的課程連結

    都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面

    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

    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了

    所以我很期待

    能夠在4月18號的教室裡見到你

    然後無論如何也希望今天的分享

    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

    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內容

    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

    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

    無論是Youtube還是Podcasts

    我們都需要你

    用具體的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

    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

    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

    4月18號的寫作小學堂

    這一門課這麼多期展開下來

    真的有很多朋友跟我們回饋

    原本他踏進教室

    以為學的是怎麼樣寫作

    後來他透過這個過程

    他更能夠靠近自己、認識自己

    寫作 會是你在人生裡面

    能夠陪伴你一輩子的 最好存在

    歡迎你、期待你加入4月18號的教室

    那麼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了

    謝謝你的收看 我們再會